婚俗

枣庄婚俗研究

说亲 建国前,青岛地区民间婚姻大都由父母包办,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来往于两家之间介绍情况,美言撮合。双方认可后,便由男方出面,正式请媒人前往女方商定议亲事宜。女家则在对方门第高低、品貌、彩礼是否丰厚等方面进行抉择。女方向男方求亲,则称倒提媒。

说亲的基本条件,一般为门第相当,财产相若,兼及属相相合,品貌、年龄般配,同时讲究同姓不婚,骨血不能倒流等。通常在婚前一年就议定,但也有指腹为婚、娃娃亲和童养媳等过早议婚的现象。此外,在说亲中还有换亲、转亲等形式,即一家男女与另一家男女互换成亲,或者三家男女轮转结为夫妻,以各方都不收彩礼为条件。

建国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婚姻法》公布之后,青岛地区的青年男女大都婚姻自主。特别是在市区及城镇中,男女青年在学习工作中建立感情后,经介绍人象征性地“引线”,自由恋爱,父母同意,自主定婚。另外,80年代在青岛市区兴起的婚姻介绍所,为许多择偶者,特别是大龄青年“牵线搭桥”,发挥了相应的媒体作用。

定婚 建国前,青岛地区民间通常也将“定婚”称为“定亲”、“传启”。有“传小启”和“传大启”之分。“传小启”,也称作“换帖”、“下媒柬”,是双方初定婚约的一种书面形式。这时男家要请人用红纸将求亲之意写成小帖,帖式主要写清男方的生辰八字,以及“敬求金诺”、“恭候金诺”之求亲的字样。女家接到“传启”后,即写“允启”,主要是女方的生辰八字,外加“谨遵台命”、“仰遵玉言”等表示同意结亲的字样。双方的换帖都以家长的名义,落款不出现子女的名字。此时男方还要给女方一点衣物,因为传小启后这门亲事就算定下了,所以男方送的礼物叫作“红定”。

“传大启”,也称作“传柬”、“换大帖”、“龙凤帖”等,是正式签定婚约的一种形式。“传大启”(下媒柬),男方要送“定亲礼”,富家送金银首饰、绸缎衣料、银元钱财。一般人家送布料,称送“衣裳面”。穷人则口头允诺,无礼相送。

大启是正式婚书,相当于建国后的结婚证书。两家传过大启之后,表明婚约达成,已成姻眷,可以互通庆吊,互送礼品。青岛地区有些地方不分传大启和传小启,双方通启和允启只有一次就定下亲来。有的甚至不用婚启,只凭口头一诺,即可决定姻亲。建国后,在青岛市区及所属各地仍有“定亲”习俗。

送日子 又称“看日子”、“迎日”、“送好”、“下娶帖”。建国前青岛地区民间均行此俗。送日子是男方查定结婚的日期,请女方同意的一种形式。一般先由男家选定举行婚礼的吉日,由媒人到女家去讨取女方的属相“八字”。女家则书之红纸条,交与媒人带回男家。男家据此请人择定结婚的吉月吉日,谓之“看好”。“看好”主要是找出“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位,同时还要算出迎亲、送亲之人在属相上的忌讳。吉日良辰一般选两个,一在上半月,一在下半月,由女方家选择后再确定。男方向女家送婚书的同时,还要向女方送聘礼,聘礼多是饽饽、肉、鱼等礼品,莱西还要做大烧饼送往女家,女家则要回敬大寿桃。送日子后,女方便整理嫁妆,男方要收拾新房,准备迎娶。建国后,此俗渐少。

过妆铺房 建国前,临近婚期时,男方要向女家送催妆礼,或称“下催妆”。女家收到催妆帖后,要发喜钱,款待媒人和送礼人,将送来的礼品留下一部分,其余退回。

在催妆的第二天,女家便要送嫁妆。一般人家多是“两铺两盖”(即两条褥子、两条被子)、桌椅、箱柜、座钟、脸盆等。贫穷之家从简,只送茶具等桌上的生活用品。富家必送一对“长命灯”。

“铺房”,主要是安床和铺床。讲究床的安置方位及其走向。床都紧靠东墙或西墙,因为这两边称为屋山墙,靠墙便有靠山。铺床一般在婚礼前一天的晚上,由儿女双全的婶子和嫂子来铺床叠被。习惯在床上放些枣、花生和栗子,或者让小男孩在上面打个滚,以求早生贵子。建

国初期,此俗在农村民间仍有少数沿袭者。

迎娶 男方称为“娶媳妇”、“将媳妇”,女方称“出门子”、“出阁”、“出嫁”。建国前,青岛地区农村男方结婚的前一天,新郎要给族内或村里的长辈行礼。女方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也都到齐,为新娘“暖嫁”,或称“暖轿”。有的在晚间请一班吹鼓手吹打一番,有的还要请一小戏班来清唱。这天晚上,新娘要向父母行“辞娘礼”,感谢父母养育之恩。莱西一带在婚礼前一天晚上,男家把轿子送往女家。送轿子时,新郎先在轿里坐定,让轿夫抬着走十几步,然后再下来,意在“压压”轿子。

婚礼这天早晨,最先来到办喜事人家大门前的是吹鼓手。用大杆号对着主家的大门鼓吹一番,接着去“鼓洞房”,稍事休息后便开始奏乐。乐队一般有粗细两班,轮流演奏,有时还夹有戏曲清唱。这时轿夫抬着花轿,带着旗、锣、伞、扇、灯笼等各种执事来到门前,帮忙的人也陆续就位,大家各司其职。早饭吃过喜面后,迎亲的花轿即要起程。新郎换上新装,多是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或者大礼帽,胸前别一朵大红花,坐进轿子。迎娶的轿子有两乘,新郎乘坐的叫“官轿”,新娘坐的叫“花轿”。迎亲的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俗称“压轿童子”,或称“压轿孩儿”,轿内还要放一只大公鸡,轿门上贴写有“吉星高照”的红符。 新郎进入女家后,有的要拜女方的祖先和家长,有的稍事休息,便端上酒菜,由送亲客陪着边吃边谈,等候新娘梳妆。新娘在上轿前要穿嫁衣,还要“开脸”和“上头”。所谓“开脸”,就是用红线把脸上的绒毛绞掉;“上头”则是把发辫绾成髻,这些都是新娘由姑娘向媳妇转变的标志。新娘梳妆打扮,一般由公婆、夫婿、儿女皆全的中年妇女代劳,嫁衣要上下一身红,通常喜棉忌单。许多地方的新娘是凤冠霞帔,绣花鞋,满头珠花和金银首饰(有的是租借来的),最后搭上蒙头红。另外还带上小手帕、头花之类的东西,以备路遇其他迎亲者因躲避不及,而互相赠送,以免喜气冲撞。待新郎、新娘在轿中坐稳后,轿头便喊号起轿,两顶轿子同时抬起,娶亲的队伍就返回婆家,走在最前面的是撒喜帖的,遇到桥、井、庙宇、拐弯处,都要贴一个喜子。后面是两面开道的大锣、旗、伞等仪仗,接着是两乘轿子,官轿在前,有粗乐队伴奏,花轿在后,有细乐队伴奏,花轿两边由送亲人扶持,俗称“把轿竿”。娶亲的队伍,路上不能落轿,经过村镇要鸣锣奏乐。清末称结婚为“小登科”,不仅准许无功名者官服戴冠,就是县官的官轿遇到娶亲的队伍也要让路。建国后在青岛地区迎娶之旧俗已绝。

拜堂合卺 建国前,青岛地区农村娶亲的花轿一到男家便由两个妇女为新娘掀开轿帘,新娘自从在娘家穿上鞋上轿后脚就不许沾地,直到入洞房脱鞋坐帐为止。因此,下轿时脚下要踩着红毡走,谓之“倒毡”,即古代的“传席”、“传世”、“传代”之意。新娘头盖蒙头红,由两个妇女搀着,在向院内走时,一路有人向其身上撒五谷杂粮、彩色纸屑、麸子、栗子、红枣、花生等。 新娘被搀进院内,即开始举行拜天地的仪式,天地桌摆在堂屋门前,新娘新郎站在桌前的红毡上,女东男西,跟着司礼者的口令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送入“洞房”(“亲房”)。 新娘上炕坐好后,婆婆便把煮好了的饺子或宽心面端给新娘吃。吃过后新娘便按确定的“福神”所在的方位,盘腿端坐,谓之“坐福”、“坐帐”。坐帐要坐三天,后来改为一天,或象征性的坐一下午。新娘在洞房坐帐,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则都来看新娘,向新娘要糖果嬉闹一番,洞房之外,新郎则忙于酒宴招待宾朋。

傍晚,新郎、新娘喝合卺酒,俗称“交心酒”、“交杯酒”、“合欢酒”等。古代的“合卺”是分瓢而饮,以后则是把两个酒杯用红线拴在一起,或者换杯而饮。这是夫妻第一次面对面喝酒,接下来吃“长寿面”或“宽心面”。建国后,青岛地区农村结婚已废“坐福”、“坐帐”之举,但仍喝“交杯酒”、吃“宽心面”等,市区亦然。

另外,建国前,青岛地区还有“服内”成亲者,这是一种特殊的婚礼形式。按礼俗规定,身戴父母或祖父母的孝服者不能举行婚礼,有的人家婚期临近,忽遭丧事,婚期又来不及改变,只好“服内”成亲。这时婚礼一切从简,一般是用轿把新娘娶来后,即脱下婚服,换上丧服守孝。有的女

方为父母戴孝,男方将轿抬至女方家坟地,等下葬后,待葬事处理完新娘脱去孝服,换上婚服,娶回男家,谓之“乘凶纳妇”,据说这样吉祥。建国后,青岛市区结婚之日如遇丧事,多改婚期,长者达一年。

回门 建国前,青岛市区和农村均有新郎新娘结婚后回门的习俗。回门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平度为第二日,新郎、新娘同到女家认亲,第三日回男家,第六日由新娘的父兄或弟侄到男家探亲,第九日男方搬新娘回家。名曰“叫二、还三、住九”。崂山、即墨则是次日女家送食盒看女,三日新娘拜公婆及姑伯叔并祭祖,长辈赠给磕头钱,四日新郎偕新娘与弟往女家拜岳父母,当日返回,叫做“望四日”。新娘回婆家带“上炕礼”(花生、点心、鸡蛋、包子等)赠送公婆、姑嫂、伯叔。建国后,青岛市区虽有新婚后新郎、新娘同去女方娘家之俗,但多在婚后第三日。 特殊婚嫁 招赘婚,俗称“倒插门”,或称“招养老女婿”,是一种男到女家从妻居的婚姻形式。建国前,青岛市内和农村均有此种婚俗。一个家庭若无儿子,便要想方设法招赘女婿入门,以继承家产,传衍子嗣,养老送终。招赘的婚礼与一般婚礼基本相同,只是一切都在女家举办。建国前,入赘者多受歧视,不仅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比较低下,而且还要从妻改换姓氏。直到三代之后才能复姓归宗。因此,入赘者多为穷苦多子无力娶妻人家的儿子,或者迫于财势,不得不入赘的人。建国后,随着《婚姻法》的推行,青岛市内和农村招赘婚观念逐步改变,男到女家的婚姻形式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公认,上门女婿同所有家庭成员享有同等待遇。

寡妇改嫁和妇女离婚再嫁,在建国前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下,不仅妇女顾虑重重,而且还要受到来自婆家、娘家和社会舆论的重重阻挠,但在青岛市区却有许多妇女冲破种种束缚,择婿再嫁。尽管如此,建国前,大部分寡妇改嫁,几乎没有什么婚礼可言,一般不能坐轿,多由男方于夜间用车或驴载之而去,夫妻悄悄吃喜面即成。建国后,改嫁已属于正常的婚姻关系,并受到法律保护。

 

第二篇:婚俗大全

迎娶

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晋中榆次等地,招待女婿时,除一应酒菜外,还有薄饼主食,当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几张饼、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器,当地人称为“得富贵”。晋南襄汾一带讲究新郎、新娘同吃“合婚饼”。晋东南沁县等地,女儿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 撤席后,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晋中祁县一带,岳父此时要为女婿披红、簪花。然后乐声大作,迎娶队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员,以更为盛大的气势起程了。“婚”、“昏”同音,晋南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新娘晚上出嫁的古老习俗,娘家筵请新郎,一直要到初更才打发闺女出门。 女儿出嫁离家时,山西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反正是脚不沾地。

女儿临行时,晋东南沁县一带,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二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亲。 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晋中祁县一带依据村落位置,有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龙(东)出的说法。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毡或红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崇邪怪相扰。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即新娘的女红消灾。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 迎娶旧时多用轿或轿车,除此而外,吕梁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骑驴;长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骑马。雁北平鲁一带还有“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长轿。娶亲这天,“骡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得精精干干。据说他们既能把“骡驮轿”赶得稳稳当当,又能使人饱受颠簸之苦,所以喜钱是不能少给的。

迎娶这一天,新郎、新娘的妆束因时因地而异。新郎旧时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身穿马褂长袍,后来改为制服,现在则大都是西装革履了。晋中、晋南等地,新娘着装比较特殊,要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带,宛似戏台上皇后娘娘的形象。后来不穿蟒饱了,改套红棉袄;不戴凤冠了,改戴茶色眼镜,一律改穿时装。

礼仪追源---典故漫谈

比翼鸟

民间传说中有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形影不离。据《尔雅》载;南方有比翼鸟,不比肩不飞,其名谓之鹣鹣。人们根据此鸟的习性,常常用它来比喻形影不离的友人或恩爱夫妻。引申开来,男女双方(已婚的或未婚的),也常常用它来表达互相爱恋之情。 例:白居易诗:“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曹植诗《送应氏》:“愿为比翼鸟,施起高翔。”

傧相

亦作“傧相”。古时称赞主人接引宾客和赞礼的人。《周礼?秋官?司仪》:“掌九仪之宾客傧相之礼。”郑玄语:“出接宾曰傧,入赞礼曰相。”后来又指婚礼对陪伴新郎的男子和陪伴新娘的

女子。

洞房

原指深邃的内室,比喻为洞,含有神秘之意。后来用来称新婚夫妇住的卧室,并用“洞房花烛夜”来形容新婚之夜的喜庆气氛。

红娘

唐?元稹作《会真记》:崔莺莺有婢曰红娘,张生私为礼,使通意于莺莺。后在《西厢记》中,红娘这个崔莺莺的婢女,勇敢而热情地促成张生和莺莺的结合。后来,民间就把“红娘”作为热心促成别人美满婚姻的代称。

黄花闺女

通常把未婚姑娘称为“黄花闺女”,其中源是:“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象征高雅、贞洁,因此,人们在闺女面前加黄花,来表示女子尚待字闺中,没有结婚。

鹊桥

传说每年七月七日晚喜鹊搭成桥以渡织女,使与牛郎相聚。据此,后人也把成人之美、为互相爱慕的双方作中介人叫做“搭鹊桥”。

秦晋

春秋时,秦国与晋国是相邻的两个强国,一方面为扩大地盘而矛盾尖锐,一方面又为了向中原发展的需要而世为婚姻。后人因此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老婆

这个称谓最初的含义是指老年妇女,大约宋代才用以指妻子。王普卿诗旬有云:“老婆心急频相劝。”这句中“老婆”是老年主持家务的妻子。俗语中向别人说自己的妻子叫“我老婆”,第三者的妻子叫“他老婆”,说对方的妻子为“他老婆”,说对方的妻子为“你老婆”。

桃花运

桃花初绽,红白相间,艳丽喜人,所以常用来比喻容貌美丽的女子。旧小说里常将男人有艳遇称为“桃花运”。后来,也有人将轻易地遇到合适的女友,或是某人被多位女友追求,戏称之为“走桃花运”。

新郎

“郎”在古代有多种用法,首先是指青年男子,也作为一般男子的尊称。李白《横江词》:“郎今欲度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郎”又是女子对丈夫或所爱男子的称呼。古乐府《子夜歌》:“天下夺人愿,故使侬见郎。” "郎”又是古代一种高级官员的称呼,唐代祝贺新科进士称为“新郎君”,因为中了进士就有了当高官员的希望。有一个说法,认为把新婚男子叫作“新郎”,就是因为那时把男子娶妻看作和考中进士同等荣耀。这个说法多有记载,但未见得可靠。现泛指新婚的男子为新郎,与“新娘”相对称,合起来叫“新人”。

结婚礼仪为什么:新人新礼问答

为什么在婚姻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娘的左边?

古时候,盎格鲁撒可循的新郎常常必须挺身而出,以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子站在自己的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出佩带在右手的剑,英勇击退敌人。

为什么钻石订婚戒指要戴在左手无名指上?

古人认为左手无名指的血管直通心脏,中古世纪的新郎把婚戒轮流戴在新娘的三支手指上,以象征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最后把戒指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于是左手无名指就成为所有英语系国家传统戴婚戒的手指。

为什么新娘要戴手套?

在中古世纪时,准新郎提出来象征爱的信物,以稳定心上人的心。当时许多绅士送手套给心上人表示求婚,如果对方在星期日上教堂时戴着那副手套,就表示她已答应求婚。

什么新娘要戴面纱?

最初,新娘的面纱象征着青春和纯洁。早年,基督徒的新娘戴着白色面纱,已表示清纯和欢庆;或戴蓝色的面纱,以示如圣女玛丽亚的春节。据说,当年玛纱?华盛顿的孙女妮莉?华乐斯在结婚时别出心裁的披着白色的围巾,掀起一时风尚。这也就是今天新娘戴白面纱的习俗的由来。当年玛纱的未婚夫见她站在蕾丝窗帘后,惊为天人,赞欢不已。这给了她在婚礼时戴白纱的灵感。

为什么新娘穿白色礼服?

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着还清。在一八五零年到一九零零年间,白色也是富裕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代表纯洁的意义就远超过其他。

婚礼入场仪式的正确走姿与举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准新人们对婚礼当天的礼仪,妆容造型设计,婚后的烹饪、家居装饰、家庭心理学、理财投资等方面越来越重视,迫切地希望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从本期起,《大休闲》邀请东方丽人女子学堂的王欣老师进行详细讲解,希望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准新人能有所帮助。

A.入场仪式的正确走姿

入场仪式是新人在全体宾客面前的第一次正式亮相,掌握正确的行走方法十分重要。

新郎应抬头、挺胸,目视前方,步幅中等,速度稍慢。最关键的还是新娘。有些新娘由于不习惯穿婚纱和高跟鞋,可能会有踩到裙子的意外情况,所以礼服不宜过长。新娘正确的走路方式是:用脚尖轻踢着裙边,足底轻擦过地面,徐徐向前。严格地讲,新人的目光应该始终直视前方,尽量将视线放于10米前,这样有利于拍照。但为了安全起见,新娘的视线可以稍稍向下,但不可太过,以免影响形象。

B.穿着礼服怎样转身

礼服和一般衣服不同,想只改变一点方向是做不到的。不拖着裙子以夸张姿态转身的诀窍在于,转身时用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手轻轻抓住裙边和裙撑稍微向上提,在穿着长裙、披着长披纱时,把它们挂在自己的手腕上,瞬间地快速转身。

C.新娘手花的持法

如何持手花才能看起来落落大方,给人高雅脱俗的印象呢?

手花的正确握法是小指应与拇指同侧,将花紧紧夹住,如此就可以把花束固定住,不至于乱摇动。

如果是双手持手花,应该是抬头挺胸,双肩自然地垂下,双手持花置于腰骨的上方,这样能给人怡然舒适、自信稳重的感觉。如果将手花提高置于胸前,你的肩膀会提高,给人紧张的感觉。

另外,在证婚的时候,通常新郎是站在新娘的右侧,因此如果单手持花,应该以左手拿住手花。如果是使用俏皮可爱的球形手花,可以把它当成手提包一样提在左手上,或者挂在左手手腕上。

D.典礼时的站姿

自然地挺直背脊,新郎、新娘互相有意识地拼成“八”字形,无论迎接客人还是拍纪念照,站立姿态都很重要,因此要特别注意才好。

背部有向上伸展感,头部、臀部和脚后跟成一条直线,上半身有被吊起的感觉,站立时特别有精神。新娘应站在新郎身边靠后约15厘米处,右手挎新郎右臂,两人的位置像“八”字,正面拍照感觉最佳;新郎轻曲左臂,让新娘把手插在肘里。要注意的是新娘不要拉着新郎的衣服,让人有胆怯的感觉。另外,新郎不应该为了挺直背而过分突出腹部,不要紧挽着新娘,以免踩到裙子,也不要离得太远。新娘不要死死地拽着新郎的胳膊,好像生怕他会逃跑似的。

新郎整装待发十步曲

无论平日的您如何不修边幅,到了一生一次的结婚大日子总想以最佳状态缔造一段永志难忘的回忆。要在婚礼当天发挥您十足的男士魅力,事前工夫不可缺:

1. 操「弗」自己

想把礼服穿得有型有款,最好多加锻炼身体,及早把肥肚腩减掉。如果想减掉的体重多于10磅,最少必须在4星期前实行您的减肥大计。当然,想寻求安全有效的减肥方法,最好向医生请教。

2. 挺起胸膛

即使给您穿上最名贵华丽的礼服,只要您一「寒」起背来,您的仪态、风度都要大打折扣。改善「寒背」的方法是在专家的指导下,针对性地锻炼耐力和较弱的肌肉,并要时刻警醒自己保持良好的姿势,日子有功,必然见效。

3. 打倒压力

不要让压力影响您的精神状态,适量的运动有助您松弛神经,舒畅心灵。

4. 护理面部皮肤

别以为做「facial」是女士的专利,其实结婚前数天做一次皮肤护理有助令新郎哥于结婚当天容光焕发。如果每周能抽空做一次洁肤面膜,效果就更理想。

5. 洁白牙齿

如果有吸烟的习惯,别忘了往牙医处洗牙。牙齿较黄的话,可征询牙医的意见,看看是否适宜使用洁白牙膏,甚至进行牙齿漂白。

6. 适时修整头发

宜在婚前早几天找相熟的发型师理发,让头发有足够时间长出自然的感觉。最好别在此重要关头尝试新发型,以免稍有差池,后悔莫及。

7. 修理指甲

为免影响结婚当天的整体表现,小节也不可忽略。事先把指甲修短,如发现有发炎等不正常现象,宜及早找皮肤科医生诊治。

8. 赶走体臭

选定一只适合自己的止汗剂,尽量于行礼前洗澡和用漱口水驱除口气。

9. 修理毛发

在鼻孔等尴尬部位长出太茂密的毛发无疑有碍观瞻,可视乎需要利用?面有售小电器修剪一下。

10. 使用清淡古龙水

古龙水的味道以清新爽朗为佳,香味比新娘子的还浓的话,只会令您的大丈夫形象惨被扣分

回门(一)

婚后第二天,山西各地,男家要设筵款待亲友和宾客,亲友和宾客向男家恭贺行礼,

俗称“道喜”。晋东南陵川一带,女方父母也托亲友中的妇女到男家贺喜,叫做“上

饭”。安泽一带,亲友、宾客至男家贺喜时,还要竞相索取新娘所带来的果饼,名为

“讨干粮”。雁北平鲁等地,婚后第二天还要举行拜人仪式,由新郎、新娘依次向前

向来道喜的亲友和宾客行礼。山西各地,在婚后第二天或第三天一早,新娘要拜谒公

婆和家族中的长辈,家族中的平辈和晚辈也要来见新娘,俗称“分人小’或“见大小

”,其意义是确认新娘在男方家族中的地位。临猗一带,男家还要引导新娘拜见街坊

邻里,各家老少一拥而出,围观新娘,称为“拜巷”。浮山等地则称为“串村子”。

类似的仪式,岚县一带则在新婚当天拜堂之后举行,名为“吃过街饭”。一般是由男

方本家或邻里请新娘到家里象征性地吃一点饭。各家要事先准备好座席和饭食,并在

大街上迎候。新娘由“大戚”(即迎亲、送亲的亲友)各二人陪同,每至一家,“大

戚”介绍过主家身份后,新娘就要上前拜礼,互相见礼毕,然后入座,象征性地吃一

点饭,一般为“圪托”。饭毕,由主家送出,又由另一家接走,直到“大戚”认为满

意为止。一般不一定是有请必至,大量的还要谢绝。

当地非常重视这一习俗,一来是让新娘认一下本家邻里,便于日后往来;二来显示

婆家的人缘。请过街饭的越多,主家越高兴。事后,婆家都要给请过街饭的人家送谢

帖,以表谢意。

回门(二)

婚后第三天,山西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暖女”的古老习俗。这一天,女方父母拿着点心、烧饼来看闺女,生怕女儿初到婆家拘谨,吃不饱饭饿着。翼城一带称为“看三日”,沁县等地则叫做“打听三天”。 “回门”,即新婚夫妇双双回女方家省亲的习俗,也流行于山西各地,只是时间不一,有在婚后第二天的,有在婚后第三天的,也有在婚后第六、七、九、十以至十二天的,因地而异。平鲁一带,婚后第二天,新婚夫妇即随送亲的回女家住一两天,称为“回亲”。

襄汾一带也是婚后第二天回门,不过当天新婚夫妇还要一同再回到男家,称为“打来回”。广灵一带,婚后第三天女家派车马迎请新婚夫妇回门,新郎在女家除拜见女方父母外,还要拜见女方亲友,一直住够九天才回来,称为“合堂”。榆次一带,婚后第三天女婿要带上礼物同

媳妇一块去女家,称为“谢婚”。在安泽等地,女家则在第三天,或第六天、第九天请新婚夫妇回门。吕梁山区的永和一带,女家有在婚后第七天接新婚夫妇回门的,名为“对七儿”;有在婚后第九天的,名为“对九儿”。闻喜、翼城等地,都是婚后第十天由娘家把女儿、女婿接回,连住十天再返回婆家。闻喜叫“出十”,翼城叫“唤十日”。浮山一带则是婚后十二天才回娘家,称为“出十二”。

民间把新娘从娘家嫁到婆家称为“进门”,所以才把新娘从婆家回娘家省亲称为“回门”。新婚夫妇一块回门,成双成对,又称为“双回门”。这一习俗从女婿方面来说,有感谢岳父、岳母恩德,拜会、结识女方亲友等意义;从女儿方面来说,则表示了出嫁成家后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心情。不过,初离家门、乍别父母的新娘回门这一习俗,对于新郎来说,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且不说在女方亲友面前,新女婿要备受“品头论足”,单单是新娘的妹妹们,他就招架不住。这些放肆的女孩,把烟灰、黑漆往姐夫脸上抹,让姐夫吃包有辣椒、花椒的饺子,无所不用其极。新女婿在被戏闹的过程中不能发怒,即使手足无措,备极尴尬,也还得满脸堆笑,听凭发落。

拜堂与洞房的典故

拜 堂

新郎、新娘进门后,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门前,设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幔。新郎、新娘就位后,由两位男宾引导,行三跪九叩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后女东男西,行夫妻对拜礼。雁北大同一带,拜堂时新郎拜,新娘却不拜,与常俗殊为不同。

洞 房

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晋中、晋南等地,要在洞房门前或门槛上事先放一马鞍,等新娘前脚刚跨过去,便立即将马鞍抽去。 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还要在门口贴喜联,窗户贴大红双喜字,屋内点大红花烛。忻州等地,洞房门头还要挂一个面塑兔子。沁县一带,洞房里摆着斗,斗内装有五谷,铜镜等镇物,用于照妖避邪;灯烛悬挂高墙,通宵不火,俗称“长命灯”。雁北平鲁一带,入洞房之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虚射,名为“撵白虎”。晋中、晋南的一些地方,则把弓箭悬挂在墙上。民间认为,洞房易受邪魔侵扰,如果不禳解、镇压,就会出现异常事故,于新郎、新娘不利。 晋中祁县等地,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袍襟之上。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红”,然后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动手脱去新娘脚上的新鞋,为她另换一双。所谓“换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矩,受婆家约束。忻州河曲一带,新郎挑去新娘的红盖头以后,还要用梳子象征地给新娘梳几下头发,俗称“上头”,表示这位女子从今以后成为他的媳妇了。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还要用同一器皿饮食,行“合卺(谨)礼”。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饮一点,然后将两杯酒搀兑,两人换杯饮完。山西各地风俗稍异,雁北平兽一带是新郎、新娘共喝一盅酒,称为“玉皇酒”,又名“和好酒”;闻喜等地则衍变为新郎、新娘在新婚之夜同吃“合婚面”。 新婚之夜,晋南一些地方还有“踩四角”的习俗。新郎拉着新娘在炕上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踩时,还要有人在旁边念诵赞语:“踩,踩,踩四角,四角娘娘保护着。娃多着,女少着,婆夫两个常好着……”山西和全国各地一样,都有“闹新房”的习俗,洞房之夜,热闹非凡。俗语说:“不闹不发,越闹越

发”;民间还有“新婚三日无大小”的习惯,婚后三天,宾客、乡邻、亲友不分辈份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汇聚新房参与逗闹新郎、新娘。人们认为,闹新房不仅能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还能驱邪避恶,保佑新郎、新娘婚后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婚嫁切忌

1. 安床后到新婚夜前,要找一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因为传统认为空铺是

个不吉的凶兆。

2. 结婚成亲之日,新娘出门时嫂嫂不能相送,因为嫂与扫帚星的扫字同音,不吉利。

3. 成亲日,新娘离开娘家时,大家要哭得越痛快越好,因?榭薹⒖薹?,不哭不发,若

是不哭的话,反而犯了禁忌。

4. 新娘的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运。

5. 由于鲜花容易凋谢,故婚事避讳,只有连招花不禁。因为前者的红色花瓣开自叶心,

其状可以意喻闺女出嫁,诚待丈夫,后者则意多子多孙。

6. 结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携?Ю衿废噘赏?至女方家,即所谓的归宁,但切记必须在

当天日落之前赶回夫家,不能留在娘家过夜。万一有特殊原因以致无法回家,夫妻就要

分开睡以免新娘子蜜月里的血光冲撞了娘家人。

婚嫁习俗(一)

相亲

子女尚未成年,父母即命媒说亲。一经中意,双方登门相亲、看厝。其间,相亲者吃下对方煮的鸡蛋、线面,就算婚事说成了。接着,双方商量聘金、嫁妆、彩礼等条件。

断八字

男女双方经媒婆说中撮合后,由媒婆从中传递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的生辰贴,请算命先生决断吉凶。

定聘

在双方谈妥条件后,由男方选择吉日,备办金戒指、首饰、部分聘金等礼物及糖果、香烟等

礼品,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收下礼物,并将礼品分赠亲友、邻居,表示女儿已经许配人家。

择日

男方把择定的婚期写在红纸帖上送到女方家,男女双方开始择吉裁衣。

送嫁

姑娘出嫁时,亲友为其赠送一批衣料或生活用品表示祝贺,俗称“送嫁”。姑娘接受礼物后,

则应将夫家定亲时所送之“石榴”面包、白糕、红(米团)、猪肉等分赠亲友,以表谢意。

催嫁

俗称“起轿脚”,即在婚期前两天,男方应按商定的礼品项目和数量,全数送至女方家,礼盘多至八个。

迎亲

迎亲前夕,新郎新娘都要“绱头”、沐浴斋戒。新娘的绱头是开脸(用细绳绞去面上的汗毛)、梳妆、缚高髻;新郎只剪发、剃脸、戴礼帽,并在帽上扎一圈红髻线,插上两朵红玫瑰花,身穿长衫马褂。迎亲的早上,男方用红轿或花轿、彩旗,请十音八乐队迎亲。

拜堂

新娘轿到新郎家门首时,除新郎外,其他家庭成员都要回避,并熄灭灶堂里的柴火,寓意“新娘入门无火气,亲人不犯轿头冲”,以后全家就会和睦相处。新娘下轿后,由媒婆和两个小孩引至厅堂拜堂。

出厅

拜堂后,新娘由新郎、“花女”(即女傧相)和媒婆引进洞房。新郎在媒婆的导演下用扇子把新娘的“幔罩”向上搅三下,新娘才卸下幔罩,并脱去外衣罩。接着梳妆,涂脂搽粉,围上珠屏,插上金银首饰和红花。然后在媒婆的陪同下慢步出厅堂,行“出厅礼”。礼毕,新郎、新娘由媒婆引去拜见翁姑和前来贺喜的长辈亲友。受拜的人都要回敬红土封,俗称“压拜”。压拜后,新娘回洞房,至次日方能出房。

闹洞房

花烛之夜,素与新郎相好的亲友,组织十余人“孩子班”为新郎、新娘“送孩儿”。为首的提一对“孩儿灯”,接着是捧“孩儿盘”的,欢欢喜喜拥进洞房。闹洞房经过“四句赞”、“撒帐”、“出灯”、“做经文”、“掩房门”、等程序后结束。

换花

婚后第三天,女方备办“换花盘”,由小舅子送到男方家,看望才出嫁的亲人。

回车

俗称“转马”。有名气的人家,在结婚的第三天中午,新郎伴新娘由八乐彩旗鼓队陪送,坐绿轿回娘家。至傍晚时,新婚夫妇需返回家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