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文言文文言知识梳理试题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

一、在括号内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2.失其所与,不知( )

3.无能为也已( )

4.秦伯说(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

古义: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 ..

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古义:________________

3.共其乏困 ..

今义:疲劳 古义:________________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今义:妻子 古义:________________

5、吾其还也,亦去之。

今义:从所在的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

2.许

公曰:“??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

3.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

4.焉

1

焉用亡郑以陪邻( )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

子亦有不利焉( ) .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字并解释。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2.越国以鄙远( )

3.既东封郑( )

4.与郑人盟( )

5.夜缒而出( )

6.越国以鄙远( )

7、邻之厚君之薄也(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寡人之过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参考答案

一、1.“共”通“供”提供;2.“知”通“智”聪明;3.“已”同“矣”;4.“说”通“悦”高兴。

二、1.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2.出使的人;3.缺少(的东西);4.那人,指秦穆公。5、离开

三、1.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是“以??为边邑”;2.答应/表约数;3.假如/比得上;4.疑问代词,何/兼词,在那里/疑问代词,哪里/句末语气词

四、1.军,名词做动词,驻军;2.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3.封,名词使动用法, 2

使??成为疆界;东,名词做状语,在东边;4.盟,名词做动词,结盟;5.夜,名词活用做状语,在晚上;6.远,形容词做名词,边远的地方;7、厚、薄,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增加,削减。

五、1.宾语前置句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2.状语后置句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3.省略介词“于”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4.判断句 这是我的过错。

荆轲刺秦王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秦王必说见臣( )

2.今日往而不反者( )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4.秦王还柱而走( )

5.卒起不意(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今义:贫穷 古义:________________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

今义:鼻涕 古义:________________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

4.持千金之资币物 .

今义:货币 古义:________________

5.愿大王少假借之 ..

今义:假装借给 古义:________________

6.秦王还柱而走 .

今义:步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

3

7.诸郎中执兵 ..

今义:称中医医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8.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

今义:提起 古义:________________

9.断其左股 .

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古义:________________

10.左右..既前,斩荆轲

今义:左边右边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见

图穷而匕首见( )

未得与项羽相见( )

而燕国见凌之耻除矣( )

2.假

愿大王少假借之( )

人多以书假余( )

3.封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

又欲肆其西封( )

既东封郑( )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字并解释。

1.则秦未可亲也( )

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3.函封之( )

4.发尽上指冠( )

5、乃朝服( )

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7、使使以闻大王(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4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群臣侍殿上者。(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嘉为先言于秦王。(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燕王拜送于庭。(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参考答案

一、1.“说”通“悦”高兴;2.“反”通“返”返回;3.“振”通“震”恐惧;4.“还”通“环”环绕;5.“卒”通“猝” 突然。

二、1.走投无路;2.眼泪;3.袒露一只臂膀;4.礼品;5.宽容、原谅;6.跑;7.宫廷的侍卫;

8.掷击;9.大腿;10.近臣。

三、1.显露/会见/表被动;2.宽容、原谅/借给;3.封装/边界/以??为疆界。

四、1.亲,形容词活用做动词,亲近;2.迟,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迟;3.函,名词做状语,用匣子;4.上,名词做状语,向上;5、朝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上朝服;6、白衣冠,名词活用做动词,穿白色的衣服,戴白色的帽子;7、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五、1.判断句 今日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2.“与”后省略“之” 荆轲等待另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3.定语后置句 太子和门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

4.定语后置句 站在殿上陪侍君主的臣子们。

5

5.状语后置句 蒙嘉先替荆轲在秦王面前说好话。

6.状语后置句 燕王还在朝廷上举行了拜送仪式。

7.被动句 父母及宗族都被杀戮和没收了。

8.被动句 而燕国被欺侮的耻辱可以消除了。

鸿门宴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子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距关,毋内诸侯( )

2.张良出,要项伯( )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5.令将军与臣有郤(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沛公居山东时 ..

今义:山东省 古义:________________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古义:________________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今义:①出去和进来;②(数目、内容等)不一致、不相符的情况。 古义:________________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今义:副词,很 古义:________________

5.而听细说 ..

今义:详细说来 古义:________________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今义:河北(南)省 古义:________________

7.再拜献大王足下 .

今义:又一次 古义:________________ 6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顾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 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顾.计不知所出耳( )

2.胜

沛公不胜.杯杓( )

刑人如恐不胜.(. )

予观夫巴陵胜.状( ) 百战百胜.( )

3.辞

卮酒安足辞.( )

大礼不辞.小让(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道

道.芷阳间行( )

行军用兵之道.( )

5.谢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乃令张良留谢.( )

6.为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窃为.大王不取也( ) 使子婴为.相(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何辞为.( )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 7 )

1.沛公军霸上( )

2.沛公欲王关中( )

3.籍吏民,封府库( )

4.范增数目项王( )

5.刑人如恐不胜( )

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8.吾得兄事之( )

9.常以身翼蔽沛公( )

10.项伯杀人,臣活之( )

1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12.拔剑撞而破之( )

13.此其志不在小(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大王来何操?(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沛公安在?(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属今为之虏矣!(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鸿门宴》参考答案

一、1.“距”通“拒”,把守;2.“要”通“邀”邀请;3.“倍”通“背”背叛;4.“蚤”通“早”早早地;5.“郤”通“隙”隔阂。

二、1.指崤山以东;2.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3.出、入是两个词,指出去、进来;4.指意外的变故;5.小人的谗言;6.黄河以北(南);7.两次。

三、1.顾及,考虑/回头/拜访/但,不过,表轻微的转折;2.承受,经得住/尽/优美的/胜利;

3.推辞/计较/告别,告辞;4.取道/方法,措施/;5.道歉/谢罪/感谢/辞谢;6.介词,替;动词,出,制定。读“wéi”/动词,以为。读“wéi”/动词,做,担任。读“wéi”/动词,是。读“wéi”/句末语气词,呢。读“wéi”。

四、1.军,名词做动词,驻军;2.王,名词做动词,称王;3.籍,名词做动词,登记;4.目,名词做动词,使眼色,看;5.刑,名词做动词,施刑;6.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7.夜,名词做状语,在夜里;8.兄,名词做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9.翼,名词做状语,像翅膀一样;10.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11.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12.破,动词使动用法,使??破碎;13.小,形容词做名词,小的方面;

五、1.宾语前置句 大王来时携带了什么礼物?

2.宾语前置句 沛公在哪里?

3.判断句 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4.被动句 我们这些人都会被他俘虏!

5.被动句 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9

 

第二篇: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一)答案版

高三第一轮总复习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一)

《劝学》《师说》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 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不耻相师。(学习)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第一个“圣”和“愚”分别为:圣人、愚人)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低下的人,势盛位高的人)

(四)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1

四、虚词归纳

(一)而

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2、连词,表修饰。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

3、连词,表递进。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连词,表承接。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 ⑷择师而教之。

6、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⑴如是而已。

(二) 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

(三)之

1、代词。

⑴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⑶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

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

⑹郯子之徒。(代词,这)

⑺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2、助词。

⑴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⑵彼童子之师。(的)

⑶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⑷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⑸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⑻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⑼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⑽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

(四)于

2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不译)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

4、而耻学于师。(向)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6、其皆出于此乎?(从)

7、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

(五)乎

1、介词,相当于“于”。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

⑵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比)

2、语气助词。

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⑵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为“吧”、“呢”)

⑶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⑷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

(六)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七)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五、一词多义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三)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四)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3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五)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六)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

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七)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省略句

1、輮以(之)为轮。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3、吾从(之)而师之。

(三)介词结构后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善假于物也。

4、而耻学于师。 5、师不必贤于弟子。

6、学于余。

(四)定语后置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五)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六)被动句

1、不拘于时。

七、名句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

2、故不积跬步, ; , 。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 , 。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