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句子含义有方法 资料

理解句子含义有方法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有抓住关键词句和联系法(联系上下文、联系时代背景、联系生活实际)能运用这些方法比较准确地表达句子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 教学引入

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晏子使楚》晏子的话语令人深思:

出示: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晏子的话很含蓄,没有明确表明自己话语的意图。言下之意是什么呢?

(预设:第一句话意思是楚王要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那他就钻狗洞。楚王要说自己的国家不是狗国,就应打开城门。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我无能,我是下等人,我有资格访问的只是你们楚国这样的下等国家)

从这两个句子我们都读到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晏子说话的言下之意才是句子的含义。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理解句子的含义。

二、 魔法点金

(一)抓住关健词句

怎么才能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呢?

我们也曾经学过《生命,生命》这篇文章,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

出示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1)找准关键词语

这个句子中你们觉得哪些词语特别关键?

预设:“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光彩有力”

怎样理解这两个词语?

预设:“有限的生命”是指每个人不可能永远活着,“无限的价值”是指每个然在活着的时候可以创造无穷无尽的价值。“光彩有力”是指创造了生命的价值,为社会做贡献。

(2)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学生自由表达后共同评议,使语言表达通顺、准确。

预设:每个人的生命很短暂,寿命上百的人寥寥无几。但是我们可以在自己活的时候尽可能更多的创造价值,不要白白的浪费时间,让自己活得有意义,取得更大的成绩。

小结方法一:(板书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含义)

先理解关健词语的意思,然后组织语言通顺表达整句话的含义,在结尾处还可以用上说明了、表达了、抒发了、赞扬了、歌颂了……的内容。

(二)联系有关内容

1、联系上下文字

(1)学生读文,理解最后划横线句子的意思

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好绘画,想当美术家。

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忽然眼睛瞎了。

孩子们非常伤心,痛哭流涕,埋怨命运的不公。

恰巧,有位老人打他们身边经过,知道了他们的怨恨。老人走上前去,先对耳聋的孩子比划着说:“你的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接着,他又对眼瞎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尽管坏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

孩子们听了,心里一亮。他们擦干眼泪,开始新的追求。

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地,感到耳聋反而更好,因为,它可以避免一切喧嚣的干扰,使精力高度专注。改学弹琴的孩子,慢慢地,也觉得失明反倒有利,因为,它能够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使心思无比集中。

果然,耳聋的孩子,后来成了美术家,名扬四海;眼瞎的孩子,终于成为音乐家,饮誉天下。

一天,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见了那位老人。他俩非常激动,拉住老人连连道谢。

老人笑着说:“不用谢我,该感谢你们自己的努力。事实证明,当命运堵塞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会留下另一条道路!”

(2)反馈交流答案

(预设: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却突然耳朵聋了,爱好绘画,想当美术家却忽然眼睛瞎了,命运真是捉弄人。但是,耳朵聋的孩子改学画画,心里更安静,后来成了美术家,眼瞎的孩子改学弹钢琴,成为音乐家,饮誉天下。生活的路一条走不通的时候,还可以换一种办法生活,说不定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3)归纳方法

板书:联系短文内容

2、联系时代背景

(1)找关键词语

抓住关键词句是理解句子含义的第一步。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例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在这个句子中,你们认为哪几个词语上关键词语。(黑洞洞、碰壁)如何理解这两个关键词句呢。课中没有答案,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才明白。

(2)结合时代背景

老师介绍当时的背景。

(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3)学生说句子含义

了解了这段背景材料,你们先说一说关键词语的意思,再整体说一说整句话的含义。

(预设:“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3、联系生活实际

(1)自主学习

读文章,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记得在上初中的时候,我曾和班里的一个男同学狠狠地吵了一架。虽然现在我早已记不清那时我们都吵了些什么,但是,我却永远记住了那天我突然懂得的道理。

从我们一开始争辩,我就坚信自己是正确的而对方错了,那个男生同样也对自己深信不疑。后来老师知道了这件事,她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好好给我俩上一课。她让我和那个男生走到教室前面来,分别站在讲台两侧。在讲台的中间稳稳地放着一个圆球体。老师说:“请你们告诉全班同学,你们眼前的这个球是什么颜色。”我清楚地看到我眼前的这个球是漆黑漆黑的,然而我正要开口时,站在我对面的那个男生非常肯定地告诉大家,球是白色的。

“怎么可能,”我几乎叫了起来,“球明明的黑色的呀!”“不对,球肯定是白色的!”对方一口咬定。正当我们又要重新为一个新问题开始争吵时,老师发话了:“现在你们都站到我的位置来,再看看球是什么颜色?”

当我俩站在一起时,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楞住了:我们眼前的球体上步满了黑色、白色和深紫色的小圆点。我俩无比惊讶地说:“有黑、白、紫三种颜色呢!”这时,老师又说:“那你们再互换一下刚才的位置,朱迪,你说说球是什么颜色呢?”“是白色的。”我很不好意思地说。“你呢,马克?”马克也红着脸回答道:“在这边看是黑色的。”“这就对了,”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孩子们,这本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球,从不同的位置去看,就会有不同的样子。” 那天老师的话使我明白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道理: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从别人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位置不同,所观察到的东西往往就会不同。

(2)交流反馈引导

①请学生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

如:美国的参议员错误的认为上流社会的优越的人一定要出身名门望族,像林肯这样的一个鞋匠的儿子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合格的总统,没想到就是这位出身卑微的人毫不犹豫地领导人民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如:老师安排一位学生去参加围棋比赛,很多人都认为他平时不声不响,一定不能为班级争光,可是他却抱回一个闪闪发光的奖牌回来。

②组织语言通顺的表达。

(预设:每个人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对事物的认识就会很片面。比如说,昨天老师安排一位学生去参加围棋比赛,很多人都认为他平时不声不响,一定不能为班级争光,可是他却抱回一个闪闪发光的奖牌回来。因此,我们看问题切忌片面,而应该多种角度去分析,认识才会全面。)

③小结答题的方法

先概括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再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最后总结含义。

四、总结本课收获

(结合板书总结)

板书:

理解句子的含义

抓关键词语

短文内容

联系有关内容时代背景

生活实际

五、小练兵场

读短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含义。

(一)捷 径

我的老家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因盛产板栗而闻名。每到深秋,( )的板栗挂满枝头。当地山民最忙碌的日子也随之到来。因新鲜的板栗较为抢手,所以谁都希望自家的板栗能够先人一步运到城里,卖个好价钱。竞争自然十分激烈。大家忙忙碌碌地从山上采摘果实,然后运回家里,将刚刚收获的板栗悉数( )到出,全家老小围成一圈,按个头大小进行筛选,再匆匆忙忙地沿着新修的公路运到城里销售。

尽管每个人都在分秒必争,但他们发现自己始终要比村里的石根慢一步,当他们心急如焚地感到赶到城里时,石根已喜滋滋地开着空车往回返。

几年下来,都是如此。人们不禁疑窦顿生:“ 咦, 这小子难道有啥捷径?”

终于有一天,几个饱尝压价之苦的山民,将洋洋自得的石根“劫”进了饭馆,向他探询板栗为何总是抢先一步的捷径。

石根惬意地呷着酒,两眼眯成一条缝,神奇地说:“咳,俺哪有啥捷径?只不过每次摘完板栗,俺就直接装进麻袋里,摞上车,专捡坎坷不平地山路走,一路颠簸下来,小的就漏到了下面,大的便留在上面。

这样就省去了用来分级、挑选的时间……

一语道破迷津,众人愕然。 一帆风顺的旅途只能酿就墨守成规的思维,而人生中的捷径从来都是在经历了颠簸与坎坷之后赫然闪现。 “一帆风顺的旅途”是指“墨守成规的思维”是指“颠簸与坎坷”是指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

(二) 我不能忘记祖国

19xx年,宋庆龄15岁.这一年,她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进了佐治亚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

宋庆龄是个文静而爱沉思的女孩子.她学习非常勤奋,尤其是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时,她就更加刻苦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收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民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缩双眉,耐心地听者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了起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的沉睡下去.总会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中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沉睡的狮子”指的是“震动全世界”指的是“艰苦卓绝的斗争”指的是整个句子的含义指的是

 

第二篇:怎样理解句子含义资料

怎样理解句子含义

含义深刻的句子一般有这样几类:1、含义深刻的句子,深沉储蓄有哲理;2、言约意丰的句子,读后让人回味不已;3、表现中心的句子,画龙点睛,揭示本质。理解这些句子可以用下面几种方法。

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句子

抓住一句话中的关键性词语理解句子,这是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之一。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熟读句子,了解句子的基本内容,并在阅读中找出句子的关键词语。弄清关键词的本义及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从而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们可以抓住“焦急”、“耐心”这两个关键词去理解课文。这两个词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到灵车绝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有些句子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理解这种句子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只有联系上下文,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课文的内在联系入手,才可以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明确该句在文中的作用。

例如《草原》一文中有一句话:“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如果从句子本身看,我们会认为这句话是写作者初次看到草原美景时的心情的。但我们只要联系上下文认真读一读,就会明白,这种理解虽然正确,但却很肤浅、笼统。草原的景色奇异而美丽,是作者从未见过的,景色的美丽出乎他的意料,所以他才感到惊讶,由衷地赞叹这美丽的景色。“愿久立四望”反映了作者想尽情欣赏的心情,此时作者的感情已由初见草原时的激昂豪放转为细腻深沉,心中充满了遐想,他被这“奇丽”的美景陶醉了,所以“低吟”一首小诗最能表现此时的心境,而不再是“高歌”一曲。通过贯穿前后,上下联系,就会由浅层次的认识发展到深层次的理解,准确地把握句子的含义以及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三、内外联系,通过联想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内外联系”是指在理解句子意思时要围绕句子的关键点,将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行必要的思维补充,产生具体感觉,领悟句子含义。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身达半个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这样一联系更让我们觉得遵守纪律、意志坚强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四、通过修辞理解句子的含义

有些句子可以通过分析作者修辞手法的运行进行理解,这些句子一般都要首先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然后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面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作者用“黑洞动”形容就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掌握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步骤和顺序。一般来说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分以下四步:1、分析句子的字面意思。2、分析重点词语,

从句子的内容出发,理解词语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意思和感情色彩,为理解句意打基础。3、分析句子的层次,领会语言内部的逻辑关系。有些句子逻辑关系比较复杂,还需要分层次,弄清前后几个句子的内在联系。4、分析句子表达的意图,一要联系篇章或段落的整体,二要从结构内容实际出发。

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1、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

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轻蔑”一词,把帝国主义国家瞧不起中国工程人员,对中国人的蔑视和嘲笑的嘴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桑娜沉默了。

“沉默”是不做声的意思。桑娜与渔夫对话时先后两次“沉默”。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渔夫回家了,渔网撕破了,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该如何告诉丈夫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也不说话了。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去世的消息告诉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3、联系实际,典型联想来理解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可爱”是形容人的外表或者行为的,用“可爱”来形容地球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养育着人类,孕育万物;而“破碎”一般形容玻璃、陶瓷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对地球的伤害。与生活实际联系,这种的表达不仅使句子生动形象,同时又能引起人类的警觉,突出了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4、从比喻、象征意义去理解

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对“我”来说,不仅是痛苦,还是恐惧。为了化解“我”心中的悲痛,不让死亡给我留下阴影。苏珊采用了一种美好的说法。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多么美好的事情。苏珊的善良,可见一斑。

5、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

重点句子:

1、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2、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3、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

4、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5、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6、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7、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8、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9、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10、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11、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2、“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13、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4、它在群山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15、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16、“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应警惕

浙江省余姚市临山镇兰海小学 应建君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广大师生不可承受之重。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效果还非常有限。前不久听特级教师赵志祥说“要把语文课教得简单些、肤浅些,坚决摒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时,简直欣喜若狂。由此也促使我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了如下的探索与思考。

什么样的句子是含义深刻的句子?

这是一个看似没有问题的大问题。因为任你翻遍整本课标都不见这个词。翻烂整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也只在四年级下册p96“我的发现”中借小林的话有过这样的描述:“我在读课文的时候,发现一些句子有较深的含义,需要我们细细地体会。”也就按照一般字面的解释。很含糊。到底什么叫含义较深?到什么程度能够叫含义较深?其次是范围上的,含义深刻特指哪个方面,它的边界在哪里?这些都无法从字面上给出明确的答案。

所以在讨论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之前,很有必要先大致明确我们探讨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大致是什么样的句子,以避免因“你说你的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说我的含义深刻的句子”而导致的混乱。

以下笔者试图通过摘录人教课标本教材中明确认定含义深刻的具体句子,推测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大致特征。每册试着各摘录一处。

1,我们来找出意思深刻的句子,体会体会,再抄下来。比如“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习题p27,也是整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含义深刻的句子)

2,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例如,“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交流一下学习的体会,再抄下来。(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习题p129)

3,课文中的一些句子有很深的含义,如,“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让我们找出来,体会体会,再抄下来。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p90

4,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请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

5,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体会,再抄下来。五年级下册《白杨》

6,“四周围黑洞洞的,能不碰壁吗?”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7,从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比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再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十六年前的回忆》六年级下册

尽管我们还不能由此得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到底是什么,但我们可以大致看出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有这样三个特征。

特征一:这些句子表达上大多在含蓄、曲折中蕴含着道理,寄托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如例1、2、3、5、6、7,仅有的例外是4,虽然表述直截,但是充斥着“道德”、“实践”等很抽象的词。抽象的词构成意义很抽象的句子。不深刻也难。

特征二:无法通过句子本身理解其自身确切含义。学生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要通读上下文,绝大部分则要读懂整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如例12345。有的读懂整篇文章的思想内涵还不够,还必须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如例6

特征三:正因为如上原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对学生而言非常困难。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教学暗示

(一)重点、难点、考点的暗示

正因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如上特征,所以教学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所当然地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难点。而从练习中那诸如“一些”“如”等字的暗示中我们可以明确无误的感受到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课文中绝不只有一句两句。众多的难点由点及面形成当之无愧的教学重点。重点难点所在自是考点的不二选择。考试锋芒所向,进一步印证了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作为教学重难点的无比正确。

(二)重课文内容理解、内容分析的暗示

因为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前提是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所以重课文内容理解与分析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而且由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重点、难点、考点地位的不断强化,终于使得课文内容理解与课文内容分析被放大了突出地位。很多时候甚至成了一堂课教学内容的核心与灵魂,统筹了整个课堂。

(三)教师主讲,学生主听主记主背的暗示

一方面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上的含蓄隐晦、内容上的抽象深奥,另一方面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由此造成了学生较大的理解难度。使得教师的作用事实地被人为拔高。

三、警惕由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导致的不良后果

后果一:严重忽视语言习得,学习效果少慢差费

语文学习的本质是语言的习得,对课文内容过度重视,直接导致的是对语言习得的荒废。原本作为语言学习的抓手的内容,本是“语言—内容—语言”学习链中的中间环节,其基本使命本是穿针引线、为语言作嫁衣裳,不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让课文内容鸠占鹊巢,反客为主,逼出了语言这个当家人。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也由此产生。

后果二:直接导致学生的畏学厌学情绪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本是连教师自己离开教参,离开课前的案头工作都难以一下子做到的。对于抽象逻辑思维刚刚开始发展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而言难度可想而知。而且含义深刻的句子很多时候是凭语感默会,难以像数学一下条分缕析,丝丝入扣地进行讲解。它更多的是依靠缄默知识。教学中常常产生这种现象:一部分学生一点就透,还有一些学生就是无论你怎么讲都理解不了,即使暂时死记硬背背下了,第二天还照样忘掉。

再退一步说即使上课记住了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一到考试考课外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照错不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衡量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是无法通过理解具体一句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的方式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的。所以教师越强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就越导致学生畏学、厌学情绪。也直接导致一批人为的后进生的产生。

后果三:阻碍了新型学习方式的养成

尽管在众多的公开课上,我们见多了老师们将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巧妙的设置成一个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其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但是难得的时装秀终究与我们日常的着装是完全两回事情。而且即使是这些时装秀里边,秀的也仅仅只是少数语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问题应该是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域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显然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是从教师或者部分优秀学生的嘴上听来的,而非自我探究而来。而且如果真非讲不可,非教不可。那么将这些句子的含义直接从教师嘴里,或借优秀学生的嘴里说出来,确实更为高效。

综上所述,笔者在此呼吁,呼吁广大语文教师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负面影响保持足够的警惕,也提请我们的教材编辑者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

浅谈语文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湖头镇张哨中心小学 杨晓建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更是提高学生能力,拓展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的主要途径,而“自主──探究”四环节教学策略是上好阅读课的重要保障,本文就其基本流程:预习探究──合作交流──品读体验──巩固延伸进行探讨,希望能寻求出解决阅读课教学策略的更好办法。

关键字:预习探究合作交流品读体验巩固延伸

“自主──探究”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是近年来阅读教学不断改革的成果总结,旨在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阅读成为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载体。策略的基本流程为预习探究──合作交流──品读体验──巩固延伸。实施策略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下就是我对四环节教学的初步认识:

一、预习探究

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探求新的知识。要落实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节。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得到大大的提高。

(一)懂得使用工具书

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现在小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较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二)要勤动笔

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做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三)勤做笔记

每次读书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将自己的收获及时记录会对以后的学习有巨大的帮助。(收获指自己觉得优美的段落,读完一篇文章后的感悟等)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一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技术。它代表着进步的教学理念,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人际关系;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过程不仅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而且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是学生彼此之间的合作。合作学习把一个大课堂转化成几个小课堂,使学生人人参与教学,个个投入学习,表现出自觉、积极、主动的特征,但在目前的合作学习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合谐的现象。

(一)合作学习存在误区

1.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将座位分小组摆成几个方块,或将桌椅摆成弧形??当老师说完问题,宣布大家分组讨论时,几个小脑袋迅速凑到一起,叽里咕噜说起来。表面上非常热闹,但是,这么劳神费力地搬动桌椅的效果,与传统的摆法产生的效果没什么两样。

2.教师角色定位不清晰。这样的镜头大家并不陌生:学生正在进行合作学习,情绪高涨。这时,老师则站在前面,或者在小组中穿行,或面带微笑地看着学生,或低头看看手中的时间,或稍微与一个小组的同学说一两句,表示师生互动,参与其中了。

3.学生思考时间不充分。一般情况,老师在宣布完问题后,通常是马上让学生开始讨论。学生对课文没有熟读理解,对问题缺乏独立思考,讨论起来自然也无法碰撞出闪光的火花,也很难发挥学生的个性特色。

(二)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针对上述提出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结合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我对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有如下构想:

1.深入研究教材,选取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

课前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考虑本课是否安排小组合作?安排什么样内容的合作学习?在哪个教学环节安排合作学习?因此,在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现代教学理论要求我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领域,这就使教学过程呈现出了开放的教学情境。对于小学生学习时出现的各种想法,我们应更好地组织小组合作交流。更何况教材也给读者留下了不少悬念和空白,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2)“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的思维与知识产生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再根据疑问难易层次确定学习方式,或个别或小组合作。一般来说,只有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

2.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和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的启迪、受到情感的熏陶。”但这种学习策略必须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该用的时间一定要保证。

3.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尊重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在这时候,教师最好能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对合作中出现的情况予以及时地引导、鼓励,让每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既学得高兴又有所收获。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很喜欢用小组合作的方法,但往往不等学生讨论完毕就喊停,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讨论的时间,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当然,为了使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以张扬、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更多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三、品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一)抓住文眼读中品味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事实上,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二)潜心会文推敲揣摩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

(三)多元探读激活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四、巩固延伸

1.课堂拓展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教师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

2.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地区差别和特征等。做到切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变换内容或改变难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很亲切,都有话可说。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要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而且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因此,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也必须最有利于达成这节课的特定教学目标。立足课堂实际,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

3.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的方向、途径是无比广阔的,其高度、深度、广度的把握,也是值得教师仔细斟酌的。因此,在最值得拓展延伸的时机、地方去拓展延伸,并掌握合适的“度”,就显得尤其重要。否则,就是“乱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拓展不能不着边际,学一学见好就收。拓展延伸有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有文本与网络资源的链接,有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的渗透。

在鲜活的“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流程中,善于寻找正确的教学方法,把握各个环节的教学重点,合理利用各种教学策略,用好四环节教学策略是一门艺术,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追求,是一种挑战,更是对我们教学机智的考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郑生强.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宁夏教育,2004,6:29-30.

深入浅出地理解含义深刻

的句子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评课材料 李

月珍

“培养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理解语言为运用语言打下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

解能力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朱老师的这堂课能紧扣教学目标,并根据中年级学生特点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正确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从而促进学生读懂全文内容,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从以下四方面来浅析这堂课:

一、抓重点句,让学生走进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山岭从“茂密的树林”到“裸露的土地”这样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过程。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小村庄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呢?这正是朱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也是全文的重要内容,共有三个自然段。在教学中,朱老师能围绕中心问题,抓住每个自然段中的重点句进行层层深入地剖析。通过自读、质疑、研读、感悟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走进课文,读懂课文。

二、深入浅出地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课文三个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含义都比较深刻,这对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读懂这些句子有一定的难度。然而朱老师课前精心的设计教案,课堂上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读懂了这些句子。例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学生汇报后用投影出示重点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问学生:“你从这句中读懂了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我知道了人们随意地砍树,没有限制。”在学生对这句有了整体感知后,朱老师顺水推舟又问道:“你从这句中的那些词语看出人们砍树没有限制?”于是,学生分别找到了“一棵棵”、“裸露”等词。从而引出对“裸露”一词的讨论。对这一词语的理解,朱老师先从解释本意入手,再让学生由此联想到土地的“裸露”。我认为这一教学环节也设计了很好,因为这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词义,读懂了句子,而且也让学生感悟到了乱砍树木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随后讨论的两个“谁”字,同样让学生加深了对句子的理解。接着,在第三、四自然段的学习中,讨论的两个“不断”和三个“变成了”,以及“柴烟”和故意漏写的“还”字,都常具体。有助于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字,从而读懂全文。

三、加强重点句的朗读,以读促悟。本文是一篇思想性极强的叙事文章。朱老师在这堂课上还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读好重点句。采用了指名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同时,还强调了朗读的语气。例如:在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的过程中,当讨论了那个老师故意漏写的“还”字的作用后,朱老师让学生说说怎样读好这个“还”字,并指名试读。其中有一位学生读得特别好,把这句所要表达的感情都流露出来了。最后集体有感情的朗读,真正让学生读懂句子,受到了思想教育。

四、拓宽思路,引向课外。朱老师在这节课的最后设计了两个创意性的题目,我认为非常好。第一个是话题:“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这个话题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不仅告戒小村庄的人们不要乱砍乱伐树木,还教育自己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培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的家园的美好思想感情。第二个是课外实践题:“回家向大人们了解家乡动植物增减对环境有无影响。”安排这个内容可以培养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能力,同时增强环保意识。如果完成地好,能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从而为家乡美好的明天发奋读书。

“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一点教学体会

“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

枯瘦的手按在我头上,半天没有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

这是十二册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句话。教材要求学生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理解句子的含义,在我看来,是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一个难点,好像也没有系统的解决的办法。

第十册语文第四单元,有一个这样的重点训练;

“课文中有的句子含义比较深刻,需要仔细揣摩。阅读时,可以先想想字面上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含着的意思。”

第十一册语文第六单元也有个一个这样的单元重点训练:

“读课文要注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先要理解句子字面的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或已有的知识、经验想想句子含着的意思。“

在十一册的语句表述中多了“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这在我看来是有点多余的,因为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就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

我曾问过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以书上介绍的方法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你能理解那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的回答是很有意思的,她们说,大概能够读懂的吧;或者说,应该没有问题的吧。从她们的语气中透露出来的是不确定性,心中是没有底的。成绩好的学生况且如此,那些中下生就不用说了。

因此,我们对于这个教学难点的突破,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精心的教学设计。从我的教学经验来看,亦如上面两册书中提到的要“联系上下文”,换种说法,就是要去解读课文,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教学的方法。

我对“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头上,半天

没有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这句话的教学,就是循着这样的一个思路。在深入解读课文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个引导的步骤,也可以这样说,在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之前,我作了三个铺

垫。

第一个铺垫是让学生知道第四大段(“救护车夫”段)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事情。最主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敷药,包扎伤口”一事,次要的还有“送钱,送药和送绷带”。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从上课的情况来看,这一个铺垫完成得很顺利。有的学生说,鲁迅是个乐于助人的人;有的学生说,鲁迅是个关心别人的人······

第二个铺垫是让学生想

一想,说一说,这么冷的天,车夫为什么光着脚在拉车。学生能很快地回答出是穷,但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由车夫的穷想到统治阶级对穷人的冷漠,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第三个铺垫就是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周晔提的问题鲁迅先生当时有可能是如何回答的,即“我想,这么冷得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因为有了第一和第二两个铺垫,这一铺垫进行得也比较顺利。有的学生说,鲁迅先生可能是这样说的,车夫家穷啊,他没有钱买鞋;有的学生说,鲁迅先生也可能是这样说的,车夫节省下买鞋的钱是为了养家糊口,他的生活真是太穷苦了;也有的学生说,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车夫没有其它的本事,只能靠拉车来挣钱,但是拉车挣钱看来也不容易,因为即使他那么努力拉,仍旧穷得连双鞋子也买不起,社会对他太不公平了······

第四个铺垫是让学生们

想一想,说一说鲁迅先生的脸上为什么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为什么变得严肃了。也因为有了上面的三个铺垫,在学

生理解的时候心中也就有了底。在上课的时候,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困难。

作好了这四层铺垫,再让学生说一说“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头上,半天没有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这句话的意思应该也就不难了。从上课的情况来看,这样做的效果比教好。

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教学反思

本册教材有很多文章比较深奥,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这虽然是教学的难点,但是我们也必须攻克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握整篇文章的思想感情。下面,我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的。

“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和平!和平!和平!”学生有感受,但是他们却表达不出自己对句子的体会和理解。于是我引导:“鲜血代表着什么?”“生命。”“他的父亲怎么了?”“牺牲了。”“他是为何而牺牲的?”“维护和平。”“那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父亲用生命捍卫了世界和平。”

在理解“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学生也是不能够说出其中的含义。我引导:“蓝盔在这里指的是什么?”“象征和

平。”“父亲即将去干什么?”“执行维和行动。”“换句话就是说父亲一定会回来,把和平带回来。这说明父亲怎样?”“对和平充满希望,对自己胜利完成任务有很大的决心。”

在理解“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我引导“雨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流血的?”“在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下流血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雨来十分勇敢,要和鬼子斗争到底,他不怕牺牲。”“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勇气?”“他的精神力量来源于什么?”“来源于对祖国深深的爱。”“连成一句话说这句的含义:雨来为了——敢于跟敌人——,表现了——.”

“大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我这样引导:“画住修饰词:黑色、空旷、烧焦”“这些词说明了什么?”“刚刚发生过战争。”

经过这一单元的教学,我发现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理解句子要先理解重点词语。

2、多问一个为什么。

3、联系上下文,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怎样理解句子含义资料

刚开学,在没上新课前,我就打开教学参考书,认真略读了教参中针对本册教材内容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从中清楚的认识到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难点之一,翻阅教材内容之后,发现八个单元的课文,其中就有四个单元的课文内容中都设计到了此项内容,占教材全部内容的二分之一,也感受到了此项内容在本册教材教学中的重要性,在细看的些课文中含义深

刻的句子,的确非常的难理解,比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的“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人家把钓到的大卢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到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中的父亲教导我的话“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一文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珍珠鸟》一文中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等等,个别学生,当我拿到这些句子,通过阅读课文后,也不见得能特别准确的,透彻的,详细的具体的把这些句子的含义说出来,于是就感觉到非常的棘手和头痛,在没有上到这些内容之前,就想了很多方法,比如;当上到这些课文内容时,不能急于讲解课文

页1

容,首先要让学生熟读课文内容,对课文中所讲的故事梗概要有所了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概括出来,然后用笔划出文中难理解的句子,在课堂上,提出来和大家一同探讨。为什么要求学生首先要做到以上两点呢?我想,“读通,读熟课文,是读懂,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 这是所有当老师的感受,之后,当上到这些课文内容的时候,我就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对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

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都不理解,于是我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看课文内容,并思考:课文中的父亲是由于什么原因,在什么情况下,说出了这样的话。说出了这样的话于文中的“我”所做的事有没有关系?如果(肯定)有,是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最后在众多学生说了之后,我即使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讲自己的故事或别人的故事来更加深刻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比如,我班的王梦圆说:她是在课外书中读到了一个故事,一个初中生家里虽然很穷,但是每当捡到不管数目多少的钱,都会交到老师的手中,当考上大学,上不起学时,是一位曾经丢了很重要的文件和证件的老板帮她上了大学,是因为这个学生捡到这位老板的公文包时,及时的通过打电话交还给了失主,所

页2

以失主一生都不会忘记他,所以就支持他上大学。正是因为他从小就养成了拾金不昧的好习惯,所以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一切利益方面的诱惑都动摇不了他的立场。学生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就说明学生对课文中的那句话已经理解了,我想这种方法,可以概括为:在熟读,质疑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内容生活实例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当然针对不同的内容还采用了结合句子中的重点词的意思理解,结合相似文章的阅读来体会等等。正是因为在教学方法上下了很大功夫,

所以学生没有辜负我的心,本次期中考试测试卷中,在短文分析这个考察项目中,其中有一点,就是让学生说出相关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大部分学生谈的观点都比较好,默默

读着这些学生的心声时,我都为之感动。

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鱼”能充一时

之饥,而“渔”则能饱食终生。 理解句子的方法

理解句子是读懂文章的基础。一篇课文,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要学生一一去理解,那些应该重点理解的句子有难易之分,难懂的句子大致有这样几类:①内容距离生活实际比较远的;②结构较为复杂的;③含义比较深刻,对表达文章情感、思想有较大作用的。句子的内容距离生活实际比较远的可以指导学生查阅有关的课外资料,以加深理解句子。句子的结构较为复杂的,可以指导学生先把构句间架勾勒出来,用缩句的方法去理解。

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对表达文章情感、思想有较大作用的句子,往往是教学中的重难点,也是平时考试常出现的考查内容。根据对学生平时的练习和考试情况的了解,我发现即使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要完成理解此类句子的任务也存在着不少困惑。总的来说,一是不懂怎样去理解——面对眼前的句子却不知从何处下手去体会理解它的意思;对句子的理解不全面,以偏概全;二是不懂怎样去表达——自己心里知道是什么意思,却不知道如何说清楚,写清楚等。针对学生在这一方面学习上的困惑,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将相关的方法教给学生,并在运用中不断巩固深化。下面简要谈谈我的看法和做法。

一、首先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几种常用方法,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没有对句子的含义正确的理解,说得再多,写得再具体恐怕也是南辕北辙。

常用方法之一是抓关键词语理解。例如理解《草船借箭》一文中“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先让学生找出这句话中的关键词“神机妙算”和“真比不上”,接着弄懂“神机妙算”的意思是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再联系上文说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然后大家讨论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比不上诸葛亮。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这一句与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相照应,意思是说诸葛亮具有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略,通天文,晓地理,知人心,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成功,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

常用方法之二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例如《白杨》一文中“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联系上文爸爸对白杨树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的特点以及忠诚无私、不怕困难、坚强执著的精神的介绍,再联系下文所交代的爸爸是一名边疆建设者,他把自己的两个幼小的儿女也从内地接到了边疆的内容,就可以理解这句话说的是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自己和战友,在借树喻人,以白杨自勉,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常用方法之三是从文章中心思想入手,理解句子的含义。也就是让学生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去揣摩作者写句的目的,想想这句话作者要表达所写人或物什么思想感情,或是要表现所写人、物、景的什么特点,还是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中心思想是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全文围绕这一中心思想来写,此文中的重要句子无一不是体现了这一中心思想,比如,“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一句说的是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付出了血的代价——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用反问的语气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课文最后一段“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结下了亲如家人,牢不可破的深情厚谊。只要学生从“中朝军民的深情厚谊”入手来理解该文中的重要句子,都能八九不离十了。现在整册书已教完,学生对每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也都了然于心,那么在总复习阶段不妨引导学生运用“从文章中心思想入手”这种方法,再次研读曾学过的重要句子,必定能丰富学生的认识,深化对句子的理解。 这三种方法往往要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地组合运用。比如,理解《草船借箭》中“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句, 在抓关键词语理解的时候,也要用上联系上文的方法。又如,理解《再见了,亲人》一文中“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除了从文章中心思想入手,也要抓住“这样高的代价”这个关键词来理解。

二、其次教给学生表达的技巧。

理解得对,还要表达得好。一般来说,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以及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

例如写对“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这一句的理解,大多数学生会根据字面写出诸如“时间一天天过去了,骆驼队走了又来了,但童年却不会再回来了。”这一类的句子,但这只是字面意思,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又来”和“一去不还”这两个关键词的对比,将体会到的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写出来,比如:这句话表达出作者对童年的怀念。这样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才算表达得比较完整。

对于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最好点明所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例如写对“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

的友谊?”一句的理解,要点明这句话是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

理解蕴含哲理的句子,题目中往往会要求“联系实际”谈理解,如果有这样的要求,那就要提醒学生别忘了举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印证其阐述的道理。事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听到或看到的。

例如在总复习作业练习(七)中,短文阅读题《一句话,一辈子》中最后一题是“联系实际,谈谈对文中‘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的理解。” “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含蓄,内涵丰富。要答好这道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理解了“玫瑰”和“蒺藜”这两个关键词的比喻义后,联系上下文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表述出句子的意思及告诉我们的深刻道理,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否有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因某人的鼓励而振作,或是否曾因口不择言而伤害了与同学或家人的感情等等,把事例简要写一写,把自己对“说话的艺术”的感悟也写一写。比如可以这样写:我的理解是这句话说得是善良智慧或者温厚博学的语言能融冰化雪,排除障碍直抵对方心岸,而刻薄恶毒的语言会比刀子更厉害,会伤害他人的心,可能使人一辈子都隐隐做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谈吐很重要,甚至会影响他人一辈子的生活态度。我平时喜欢给同学起绰号,戴眼镜的叫“四眼”,姓阎的叫“阎王”??结果常因此和同学闹不愉快,今后我要改掉这一坏毛病,讲究语言美,和同学们友好相处,争取做一个“口能吐玫瑰”的人。

以上所谈的只是个人的观点,认识还很肤浅,效果也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我还要在教学中继续以生为本,不断摸索,尝试,寻找适合自己本班学生的学习方法。

“理解句子含义”类试题解答探析

理解,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理解句子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理解句子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中的必考题型。如何准确理解句子,正确解答这类试题呢?下面分别从试题题型和解答方法两方面作以探析。

理解句子类题型

一、理解句子含义。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

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二、理解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看法或情感,作者是通过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来表达基本意思和情感的。

三、谈谈自己的体会。这类句子多是文章的论点、观点、议论句、抒情句、主旨句等,多以主观题出现。

四、指出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这类句子多是在文章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比如过渡衔接、前后照应、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等。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文中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请从第x段摘抄与第y段中画线部分照应的文字。

五、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考纲》要求初中生识别: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引用、对比等八种修辞方法。考生对这八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和形式掌握不好,是无法解答这种题的。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请指出语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根据理解句子题目所考查方面多少的不同,可分为单一题型和综合题型两大种,在解答时要具体区分,分别对待。

理解句子解答法

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

例如:《哈尔威船长》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从字面上看,这个句子很简单,没有难懂的词。我们在分析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后,就辨析出:哈尔威船长是一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当然,这样的理解还是不到位的,因为忽略了“又一次”这一关键点。通过对上文的阅读,明白了句子的深层含义:哈尔威船长一生都严格要求自己,履行做人之道。在灾难突然到来的时候,他选择了以身殉职,再一次体现了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这样的理解就深入到位了,只要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答案就可以了。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要从前后句中找准所能答题的句子,切不可来个全句照抄,认为只要多答,就能答到点子上。二是在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时,一定要语言简洁、扼要、连贯,切不可有语病。 又如:《故乡》中的一句,“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的四角的天空。 ”“他们”,指谁,前句有交待,是“我往常的朋友”,而“我”,在第二节中写道“我正是一个少爷”,所以“他们”,是指和“我”一样的少爷。这句话写在闰土讲述许多“新鲜事”之后,又明白了“他们”指谁,就不难理解“高墙”与“四角的天空”不是字面所指,而是指封建家庭的束缚,从而写出“我”对闰土的羡慕,对自己生活在封建束缚之中的不满情绪。 理解句子要瞻前顾后,审读语境,这既是理解句子较普遍的方法,也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原则。

把握中心 整体领悟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中心,因为无论记认、叙事、状物或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看法或情感,作者通过文章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意思和情感就是文章的中心。一般说来,需要我们去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我们说,通览全文,把握中心,整体领悟,是正确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

例如:《生命常常如此之美》一文,文后第三题:认真品味画横线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听着她絮絮的温语,我就会感到一波波隐隐的暖流在心底盘旋。 ”她是卖菜人,我是买菜人,只是因路过相遇而数次寒暄,便有温暖之感,这该如何理解才合情合理呢?联系文章的中心,我们知道:本文记叙了“我”和三个普通劳动者交往的故事,表现了蕴涵在他们身上乐于助人、心地善良的优秀品质。作者告诉人们的是:要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美在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和勤勤恳恳的工作中。那么这句话便可以理解为:这个普通的卖菜妇人和我拉家常,使我对她产生了亲近的感觉,从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温暖。

又如:在《小橘灯》中,作者写到小橘灯发出“朦胧的橘红的光”,初一看,这句话没什么深意,但你从全文来看就不同了,这句话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还象征着那个做小橘灯的姑娘有着美好的心灵。这层含义,单单在这个句子中是看不出来的,应从全文着眼才能体会得到。

有些文章,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的小事中,其中有些句子就需要着眼于全文的中心,从整体上领会和感悟全文的主旨才能理解。

抓关键词 揣摩句意

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 例如:《荷塘月色》中,“薄薄的清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句中“浮、洗、笼”这三个动词,写出了月光从上而下朗照荷塘、雾气从下而上轻盈升腾那种醉人的朦胧的飘飘欲仙的情景,描绘出了荷花荷叶在月下雾中特有的乳白的颜色和娇媚欲滴的姿容、轻柔飘渺的状态。达到了让读者如亲临荷塘、见到那迷人的月下荷塘美景一般的效果。理解句子,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深刻难懂的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替换”。我们在理解句子的时候,可以给句子换一种说法,用自己的语言库里的语言去理解句子。应这样思考:这句话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什么话?句子中这个词可以换上我们平时说的哪个词?

又如:《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在理解这个句子的时候,可以用一个词语去替换 “灵魂里的杂草”。经过分析,找

到了许多可以替换的词语,如“不良的思想”、“坏思想”、“不健康的想法”、“邪念”等等。通过替换词语,整个句子的含义就显而易见了。

辨析修辞 思考意图

文中的句子,往往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而运用特定的修辞方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和目的。辨析修辞方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用。

例如:《提醒幸福》一文中对幸福有以下的描述: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的训练。

简而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少。

从修辞入手理解画线句的含义,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金鬃毛”比喻“幸福”。正确答案应该是:人们经常拥有幸福。

又如:《苏州园林》中的语段阅读题:“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一句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

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弄清“寂寞”一词的含义,它的本义是指人在冷清的环境中感到孤单,而这里是用来形容树的;从修辞的角度看,这句用了“拟人”的手法;句中的“这”,它指代上文三种树形成的景致;最后联系到这一段文字的说明重点。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个句子写得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园林中的落叶树与常绿树以及花时不同的花树相互映衬的景致写活了,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特点。

理解句子,就是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所用修辞方法的理解,对句子在文中表达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

因此,考生要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审读具体语言环境,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考关键语句的,辨析修辞方法及作用,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只要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正确解答“理解句子含义”这类试题了。

理解句子:抓住关键词,联系文章的内容,背景,找到背后的意义。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撇开表面意思;找到找到在文章中的指深一度的意思怎样理解句子的含义

理解句子有以下几种方法:

⒈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乍起来似乎矛盾,但它们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继车决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

⒉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万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下文是:“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到地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反映了作者临死时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激情。

⒊联系实际,典型联想来理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⒋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作者用“黑洞洞”

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

⒌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有的文章要与当时地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如“赶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四年以前是什么时候呢?文章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变,农民的生活的不断改善,从而歌颂了领导好。

理解,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理解句子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理解句子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中的必考题型。如何准确理解句子,正确解答这类试题呢?下面分别从试题题型和解答方法两方面作以下探析。

理解句子类题型

一、理解句子含义。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

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

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二、理解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看法或情感,作者是通过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来表达基本意思和情感的。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

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画线句子,想想这些语言表现人物怎样的感情?

三、谈谈自己的体会。这类句子多是文章的论点、观点、议论句、抒情句、主旨句等,多以主观题出现。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

请联系你的生命体验,谈谈你对画线语句的理解。

联系全文,你如何理解画线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指出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这类句子多是在文章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比如过渡衔接、前后照应、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等。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

文中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请从第x段摘抄与第y段中画线部分照应的文字。

五、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考纲》要求初中生识别: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引用、对比等八种修辞方法。考生对这八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和形式掌握不好,是无法解答这种题的。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

请指出语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请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根据理解句子题目所考查方面多少的不同,可分为单一题型和综合题型两大种,在解答时要具体区分,分别对待。理解句子解答法

瞻前顾后,审读语境

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

例如:《哈尔威船长》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从字面上看,这个句子很简单,没有难懂的词。我们在分析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后,就辨析出:哈尔威船长是一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当然,这样的理解还是不到位的,因为忽略了“又一次”这一关键点。通过对上文的阅读,明白了句子的深层含义:哈尔威船长一生都严格要求自己,履行做人之道。在灾难突然到来的时候,他选择了以身殉职,再一次体现了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这样的理解就深入到位了,只要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答案就可以了。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要从前后句中找准所能答题的句子,切不可来个全句照抄,认为只要多答,就能答到点子上。二是在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时,一定要语言简洁、扼要、连贯,切不可有语病。

把握中心,整体领悟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中心,因为无论记认、叙事、状物或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看法或情感,作者通过文章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意思和情感就是文章的中心。一般说来,需要我们去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

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我们说,通览全文,把握中心,整体领悟,是正确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

例如:在《小橘灯》中,作者写到小橘灯发出 “朦胧的橘红的光”,初一看,这句话没什么深意,但你从全文来看就不同了,这句话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还象征着那个做小橘灯的姑娘有着美好的心灵。这层含义,单单在这个句子中是看不出来的,应从全文着眼才能体会得到。

有些文章,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的小事中,其中有些句子就需要着眼于全文的中心,从整体上领会和感悟全文的主旨才能理解。

抓关键词,揣摩句意

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不是取决于是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

例如:《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在理解这个句子的时候,可以用一个词语去替换 “灵魂里的杂草”。经过分析,找到了许多可以替换的词语,如“不良的思想”、“坏思想”、“不健康的想法”、“邪念”等等。通过替换词语,整个句子的含义就显而易见了。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一般都会有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含义的内容,能力层级为B级,分值通常为4分。句子的含义一般有基本含义和深层含义两种。句子的基本含义即句子的表层意义,往往不难理解。此外,有些句子还有深层次的含义,如概括意义、哲理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等。这些句子必须在总观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即人们常说的“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一、概括意义

具有概括意义的句子,可以对某些文段或全文的意义进行概括。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中心句或总结句。一般来说,作者都会对这些句子进行适当阐发。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必须先分析句子修饰语的意义,然后再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语句探讨这些句子的具体含义。

例如,要回答“《告别三峡》中?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必须先把这句话放到原文中去,找到跟这句话相关的段落,明确答案应该在原文第一和第三两段。具体地讲,这个句子是对前三段内容的概括。前一个句子概括了第一段的内容,后一个句子概括了第三段的内容。前一个句子是写游人面对充满野性的长江被锁住,变成温顺的水库时那种失落之感。这只是一种外人无关痛痒的感觉。后一个句子是写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作出的巨大牺牲,写的是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热土,背井离乡的实实在在的痛。这样分析后,再对语言进行整合,答案就出来了:(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的长江三峡景色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对故土难离难舍的痛和

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

二、哲理意义

所谓哲理意义,是指文章用简练的语句表现出的有关宇宙与人生的感悟。句子的哲理意义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所以分析句子的哲理意义时,必须紧紧抓住句子所在的文段进行分析。

例如,20xx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5题的选文是《彩色的荒漠》,问题是“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具体语句是:(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主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答题时,学生必须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第一句出自文章第九段,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精神榜样”。结合语境分析,与之联系最紧密的句子应该是第八段中的“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精神榜样”是一种“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当然,答题时还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思,才能得出比较全面的答案——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很强的吸引人的力量。第二句出自文章倒数

第四段。文章在前面写完沙漠中的景与物的色彩后,主旨逐渐升华到了人。这句可以看做是作家雷抒雁对人生的感悟与总结。答题时,学生只有结合全文具体分析“荒凉”“黄色”“白色”“金黄色”“红色”和文章的题目,才能得出这句话的哲理意义——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人们仍可以通过劳动让它变得丰富多彩。

三、比喻意义

所谓比喻意义,就是作者使用比喻修辞格使句子产生的临时含义。从考试的角度看,理解句子的比喻意义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比喻句的喻体准确把握比喻句本体的隐含意义。

例如,要理解《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一文中“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学生就必须首先弄清楚作者使用的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作者把母亲干瘪的乳房比喻成“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劳作与孩子成长的关系——孩子一生的“盛宴”是母亲耗尽生命换来的。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艰辛,不仅凸显了母亲一生的辛劳,还强调了她为孩子费尽心血的艰难,更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

四、象征意义

所谓象征意义,通常是指象征性语句中象征物隐含的深层意义。理解语句的象征意义,就是要通过分析象征物的特征寻求其背后隐藏的作者要说明的本意。

例如,20xx年高考山东卷现代文阅读题的选文是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其中有一个问题是理解“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的具体含义。显然,这是一道很典型的探询句子象征意义的试题。要完成这道题,学生必须首先找准关键词“回家的路”,然后再去整体观照全文,才会发现“回家的路”使用了象征手法——象征物是回家的路,象征含义是回归自己的心灵世界。事实上,这一象征含义在文章第一段中就有明显的提示,那就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一句。当然,学生也可以结合文章第三段和第四段中的“世界上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

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等内容,得出答案——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没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导读]2011中考语文“理解句子含义”类试题解答

理解,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理解句子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理解句子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中的必考题型。如何准确理解句子,正确解答这类试题呢?下面分别从试题题型和解答方法两方面作以探析。

理解句子类题型

一、理解句子含义。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

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二、理解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看法或情感,作者是通过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来表达基本意思和情感的。

三、谈谈自己的体会。这类句子多是文章的论点、观点、议论句、抒情句、主旨句等,多以主观题出现。

四、指出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这类句子多是在文章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比如过渡衔接、前后照应、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等。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文中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请从第x段摘抄与第y段中画线部分照应的文字。

五、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考纲》要求初中生识别: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引用、对比等八种修辞方法。考生对这八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和形式掌握不好,是无法解答这种题的。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请指出语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根据理解句子题目所考查方面多少的不同,可分为单一题型和综合题型两大种,在解答时要具体区分,分别对待。

理解句子解答法

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

例如:《哈尔威船长》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从字面上看,这个句子很简单,没有难懂的词。我们在分析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后,就辨析出:哈尔威船长是一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当然,这样的理解还是不到位的,因为忽略了“又一次”这一关键点。通过对上文的阅读,明白了句子的深层含义:哈尔威船长一生都严格要求自己,履行做人之道。在灾难突然到来的时候,他选择了以身殉职,再一次体现了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这样的理解就深入到位了,只要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答案就可以了。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要从前后句中找准所能答题的句子,切不可来个全句照抄,认为只要多答,就能答到点子上。二是在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时,一定要语言简洁、扼要、连贯,切不可有语病。 又如:《故乡》中的一句,“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的四角的天空。 ”“他们”,指谁,前句有交待,是“我往常的朋友”,而“我”,在第二节中写道“我正是一个少爷”,所以“他们”,是指和“我”一样的少爷。这句话写在闰土讲述许多“新鲜事”之后,又明白了“他们”

指谁,就不难理解“高墙”与“四角的天空”不是字面所指,而是指封建家庭的束缚,从而写出“我”对闰土的羡慕,对自己生活在封建束缚之中的不满情绪。

理解句子要瞻前顾后,审读语境,这既是理解句子较普遍的方法,也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原则。

把握中心 整体领悟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中心,因为无论记认、叙事、状物或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看法或情感,作者通过文章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意思和情感就是文章的中心。一般说来,需要我们去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我们说,通览全文,把握中心,整体领悟,是正确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

例如:《生命常常如此之美》一文,文后第三题:认真品味画横线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听着她絮絮的温语,我就会感到一波波隐隐的暖流在心底盘旋。 ”她是卖菜人,我是买菜人,只是因路过相遇而数次寒暄,便有温暖之感,这该如何理解才合情合理呢?联系文章的中心,我们知道:本文记叙了“我”和三个普通劳动者交往的故事,表现了蕴涵在他们身上乐于助人、心地善良的优秀品质。作者告诉人们的是:要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美在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和勤勤恳恳的工作中。那么这句话便可以理解为:这个普通的卖菜妇人和我拉家常,使我对她产生了亲近的感觉,从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温暖。

又如:在《小橘灯》中,作者写到小橘灯发出“朦胧的橘红的光”,初一看,这句话没什么深意,但你从全文来看就不同了,这句话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还象征着那个做小橘灯的姑娘有着美好的心灵。这层含义,单单在这个句子中是看不出来的,应从全文着眼才能体会得到。

有些文章,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的小事中,其中有些句子就需要着眼于全文的中心,从整体上领会和感悟全文的主旨才能理解。

抓关键词 揣摩句意

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 例如:《荷塘月色》中,“薄薄的清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句中“浮、洗、笼”这三个动词,写出了月光从上而下朗照荷塘、雾气从下而上轻盈升腾那种醉人的朦胧的飘飘欲仙的情景,描绘出了荷花荷叶在月下雾中特有的乳白的颜色和娇媚欲滴的姿容、轻柔飘渺的状态。达到了让读者如亲临荷塘、见到那迷人的月下荷塘美景一般的效果。理解句子,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深刻难懂的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替换”。我们在理解句子的时候,可以给句子换一种说法,用自己的语言库里的语言去理解句子。应这样思考:这句话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什么话?句子中这个词可以换上我们平时说的哪个词?

又如:《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在理解这个句子的时候,可以用一个词语去替换 “灵魂里的杂草”。经过分析,找到了许多可以替换的词语,如“不良的思想”、“坏思想”、“不健康的想法”、“邪念”等等。通过替换词语,整个句子的含义就显而易见了。

辨析修辞 思考意图

文中的句子,往往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而运用特定的修辞方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和目的。辨析修辞方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用。

例如:《提醒幸福》一文中对幸福有以下的描述: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的训练。

简而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少。

从修辞入手理解画线句的含义,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金鬃毛”比喻“幸福”。正确答案应该是:人们经常拥有幸福。

又如:《苏州园林》中的语段阅读题:“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一句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

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弄清“寂寞”一词的含义,它的本义是指人在冷清的环境中感到孤单,而这里是用来形容树的;从修辞的角度看,这句用了“拟人”的手法;句中的“这”,它指代上文三种树形成的景致;最后联系到这一段文字的说明重点。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个句子写得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园林中的落叶树与常绿树以及花时不同的花树相互映衬的景致写活了,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特点。

理解句子,就是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所用修辞方法的理解,对句子在文中表达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

因此,考生要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审读具体语言环境,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考关键语句的,辨析修辞方法及作用,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只要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正确解答“理解句子含义”这类试题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