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名言警句

好习惯名言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约〃凯恩斯【美】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养成一种做好事的习惯。——Aristotle

●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巴金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约〃凯恩斯【美】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养成一种做好事的习惯。——Aristotle

●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巴金

●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作者:奥古斯丁

●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作者:莎士比亚

● 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

好习惯儿歌:

上课 :上课铃响进教室,安静做好迎老师。站立问声老师

好,精神饱满学知识。坐如钟,站如松。读写姿势要坚持。 上学:父母送到指定点,独自进校能自理。背好书包进学校,服装整洁领巾飘。脚踩黄线整起走,不跑不跳不正闹。见了老师有礼貌,清晨问早午问好。同学之间打招呼,挺胸抬头面带笑。 放学:路队整齐举班牌,及时离校静悄悄。清理书包把地扫,不让纸屑到处跑。课桌课椅排整齐,

勿忘们窗要关好。做完值日排好队,放学路上不乱跑。

课间: 下课起立师先行,用品提前准备好。上下楼梯靠

右行,讲话走路都要轻。课间游戏不打闹,室外游戏讲文明。 校训:好习惯,负责任,求完美。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

著名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

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

获一种命运。”正所谓观念变,行动就变;行动变,习惯就

变;习惯变,性格就变;性格变,命运就变;命运变,人的

一生就改变。

法国作家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

努力追求好的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

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习惯犹如一把雕刻刀,人的许多品

性都是它的作品。

习惯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几天几月的短期行

为,它一旦形成就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常常会与人相

随一生。

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虽然与智力

因素有关,但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更加密切。而在信心、意

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

要地位。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一不具有良好

的学习习惯。如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过:“我的生活过

得像钟表上的机器那样有规律,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

停在某一处不动了。”达尔文所说的“规律”,就是指“良

好的习惯”,当然也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连智力超群的

科大少年班的学生们,在谈到自己成绩优异的原因时,也都

强调自己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篇:养成好习惯的名言警句

第一单元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教材第1~9页)

一、本单元内容分析:

(一)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对教材的分析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也就是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主动的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位置”这一教学内容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感的特点,它是学生认识生活空间的一个起点。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学前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常识性的方位知识已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

(二)编排特点

本单元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先以“自我为中心”区分方位,再以“自然标志”区分方位,最后能以“抽象的形式”区分方位。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和一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儿童体验空间方位。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物体间的这种上

下、前后、左右的相对位置。在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例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三)地位和作用

这单元内容是以后继续学习图形与位置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用意识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材重难点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教学难点是体会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特别是左右的相对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建议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重点是理解位置的相对性。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因而对“左、右”的教学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本书内容应注意启发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学校、家庭等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述物体的空间方位。

2、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接近生活的资料,每个例题,没道练习题几乎都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情境图。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尽量使学生更爱学,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对一些一时理解不了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逐步理解。

“左、右”的相对性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采用“生活中的数学”板块形式,加以介绍,仅供学生了解,不作教学要求。

对“位置”的教学,教材只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从两个维度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不要求用数对来描述。如小红坐在第3组第2行,可以说:“小红是第3组第2个”。不要求用(3,2)来确定小红的位置。

3、要设计大量活动,让学生感知。

在进行数学活动时,除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外,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如在讲台桌上放一本书,书上面放一个粉笔盒,帮助学生认识“上下”。又如利用学生的座位,说一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谁。

4、课时划分。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教学第1~6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一的第1~7题。

四、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上、下、前、后。

1、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体会上下、前后位置关系。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空间方位能力,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能够用上下、前后等词正确描述人和物体所在的位置。

3、教材内容说明和教学建议:

(1)上、下。

教材提供了一幅雄伟壮观的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画。学生从中不仅根据轮船、火车、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了“上、下”方位,而且也感受到了祖国蒸蒸日上的勃勃生气。

在教学时,可先出示两样物体,如出示主题图的火车和轮船进行两两比,对于两个物体,在位置关系不变时,上下位置关系是绝对的。搞清两个物体的关系后,再出示汽车进行三者比较,对于三个物体,

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如上图,火车对轮船来说,在轮船的上面,火车对汽车来说,却在汽车的下面,体现了上下的相对性。它们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教材列举了几个,其他的关系则让学生自己去辨别。教材的最后一个问题,汽车的下面有什么?可以是火车、轮船、江水、桥墩等,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让学生把数学书、语文书和铅笔盒按教师要求的上下位置关系摆放,说一说它们上下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换一换某个物体的位置,在变化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上下位置的关系。还可以借助教室的物品,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会上下位置的关系。

(2)前、后。

教材通过排队上车图,说明前、后位置关系。图中车的旁边还有一个站牌,上面按顺序排列着公共汽车所经站名,这可作为教学资源供教师选用。

教科书第2页“做一做”第2题,通过拟人的小狗游泳比赛图,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前、后及其相对性。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例题主题图或让本班同学进行实地演习,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可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如谁排最前,谁排最后,李林的后面是谁,王英在谁的后面等等。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教室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还可以让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座位前后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体会前后的意义和相对性。在这一活动时,要使学生有愉快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也让学生明确:前后的标准一般是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而且参照物改变了,前后也可以转换。

1、关于展示。展示要完成从“成果展示”到“问题展示”的跨越,对的东西不要过多展示,错误的才要集

中展示。

2、谁来主持课堂?如何主持?这些问题要形成“问题”抛给孩子们,要让孩子自己去研究,让他们去

发现、认识、领悟和分析这个问题,最终达到理解的目的。

其实,展示也是如此,发现了问题是好事,自己需要研究,更要敢于、善于到学生中去问计问策。这样做是体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教学思想,即从学习者的体验、感知、需要出发,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去解决、去自主,不要一味地替孩子设计,要把完整的学习过程交付学生,还要把一切基于学习的,如课堂评价、考试、导学案编制等等彻底交给学生。你要始终把握好,我们是在做教育,不是在做教学,这样我们的孩子未来毕业之后就已经是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未来我们的孩子能可以做老师,就不得了了,意义

非凡。

我为什么说意义非凡?说远一点,现在有些学校一提改革,家长就质疑。其实家长都曾是昨天的学生,在学校学习十几年,为什么不懂教育?是学校根本没有教给他什么是教育,他上了十几年学,其实没受过一天的“教育”,问题在于有些学校原本就没做过教育,他们做的是考试,是“升学特种兵训练营”,所以我们的学校一定要给学生完整的教育。既学到知识,又有了能力和生命的成长。他即使没有考上大学,不

至于不会生活,反之,考上大学却不会生活,又有什么价值!

3、关于学生问题。我必须强调,有些问题是老师认为的问题,学生并没有把它当问题,甚至有可能孩子正在享受这个问题。这是不同的视角所导致的分歧。教师不“认识”儿童才是根本的问题所在!更何况,即便是真有问题,也属正常,学生因为幼稚才因此可爱,才有了提升和成长的可能。如果每个学生都没了问题,就变成了一个个未老先衰的“小大人”了,他们的生命就固化了,还有什么意义!所以,成人要以儿童的眼光看儿童,要懂得儿童的天性、特点、规律。因此,我建议我们学校必须搞一门“学生学”,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课程,而且是教师毕生必须研究的课程。我们开学生课的目的就是要真正地认识学生,不认

识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

4、我们还能为孩子做点什么?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往前走,方向是什么?还是要回到学生中去,利用学生。尤其是“利用”学生,这将决定着我们最终的成败。我们学校的老师始终要有这样的一种意识:今天我们还能为学生做什么?我们要追问自己:我们对学生的利用是否到位?还有哪些事不能交给学生?我们学校的建设是否能达到最高层,一切解决的方案都在学生身上。我们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相信学生,还存在着没有真正把学生调动起来,没有把学生当成最珍贵的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作为教育者,始终不

要忘记,我们一切的付出和服务都是为了孩子,让他们更优秀、阳光、快乐。

5、教师的权限。这个问题纠结着很多人的思想,其实,我认为很简单。如果你明确了我们还有哪些事不能交给学生,剩下的不就是教师的权限了吗?教师要有“角色”观念,要始终清楚自己的任务和义务,

知道自己的职责和具体要求,明确“他是谁”比单纯的“让他做好”更重要。

教师的观念转变要持续地做,不做就会成为制约发展的“囚笼”,教师要不断突破自己的囚笼,不要成

为经验主义者。教师的观念要始终做下去。

6、学校改革的具体步骤。改革很难,为什么在我们的实验学校做起来却相对轻松?那是因为我们找到了通往成功的途径,我们敢说,只要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一般学校只要四个月就能初见成效。这四个月是如何分配的?第一月就是“观念月”,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第二个月是“文化月”,规定教师规则,构建教师文化,让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角色有一种更清醒的、更准确的认识。构建教师文化,最重要的是教师行为的文化,让每一个教师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让每一个教师形成自己的规则。我说课

堂的背后有三大支撑:第一支撑是教师的教育思想的支撑,课堂是教师思想行为的表达;第二个支撑是教师对生命成长方式的认识;第三个支撑是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及其教学能力。所以文化的问题很重要,是文化在控制和作用着教师的教学行为。第三个月是“技术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技术,对技术的研究主要是“学和学习”的问题。一个人的学习来自于对生命成长的认知,学习者都有自己的学习个性。50个学习者就有50种认知,如果我们对其实施控制和规范则个性认识变得毫无意义。所以,我们主张无边界的放大自学,把整个学习过程完整的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第四个月是“展示反馈月”,每个教师都要集中展示,用小组的理念把老师结成对子,进行小展示、大展示。要始终牢固树立高效课堂理念,

一切的管理、一切的教育教学行为、一切的学校活动,都要用高效课堂的理念。

我们学校其实有两支“学生队伍”,一支是学生学习者队伍,一支教师学习者队伍。把教师视为学习者,

而不是控制者,这是我们高效课堂的一大发现。

7、不要纪律,要规则。一切的方法都来自于观念和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行为和准则,就没有内在的规则、没有素养。你要让水流向何方,你就要把它引领过去,教师一定要建立教育的规则意识,而不是制定刚性的纪律。从现在开始,要剔除我们校园里的所有“不准”,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映照和影响。学生

的成长是一个“自我修复”的过程,而不是靠“外在”的规定而暂时压制。

8、课堂必须去除教师主导化。第一代改革是洋思,它的理念是教师主体;第二个是杜郎口,它的改革才真正符合了学生主体;第三个改革是去教师主导。以前有人提“三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三个“主”,到底谁为主,这是很难界定的。所以我们要誓死捍卫学生主体,去教师主导化,去掉所有的成人的痕迹,将课堂的一切还给学生。我们要把牵羊的绳子也丢在绿草地上,教育就是把孩子领到绿草

地上,孩子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很多事情其实是他们本能的好奇心。

当然,去主导化不是“去教师”,也不是“去引领”,不能绝对化。比如说语文,写乞丐的眼,你把他领到一个乞丐的面前,让他观察,他马上就可以说出来。春天来了,一定要把孩子拉到外面。我们搞种植园,就是让孩子们看的。如果高考考春天,我们就可以说:我如何听见小草爆发的声音,然后看见小草一点一点从泥土中出来,撑起了一把小绿伞。秋天来了,我们同样可以写。责任、生命、季节都可以用这种方式

把孩子们的语言能力训练出来。我们一切都是为了未来做准备。

好的教育,最终都必须还回到生命中来,还原到自然中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