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礼仪名言的教学设计

《论语》中关于礼仪名言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孔子名言,从中体会古文韵味。

2、师生互动初浅理解名言的意思。

3、能背诵自己喜欢的几句名言,并对自己以后的礼仪方面有引导作用。

4、看视频《孔子拜师》,更多的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重点:

体会“礼”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名言意思,背诵名言,体会古文韵味。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背诵语文书本上第五单元中学习的孔子的四句名言。

1,温故而知新。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介绍孔子及其思想。

1、以一个小故事《孔子学礼仪》引入孔子思想的“礼仪为重”。

2、出示所学孔子关于礼仪的名言内容:

1、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2、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4、子曰:“不迁怒,不贰过。”

5、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6、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9、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10、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3、学生自由读。请学生来读。

4、师生共正音,再齐读(读得不好的师带读)。

5、学生上台展示读(领读,可学古人摇头晃脑读)。

6、让学生自己来说说他们读懂了哪一句。

三、初步感知: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懂了其中的哪一句?

1、点名让学生来说,并相应的出示解释。

2、师生互动理解名言意思。(边理解边读)

3、理解意思后让学生背背自己喜欢的名言。(小组合作背一背)

4、小组上台展示背诵。 四、看视频故事《孔子拜师》,更多的了解孔子的思想。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重新回顾一下孔子关于“礼仪”的名言名句吧。齐读所学内容)

五、作业:把你今天所学道德关于孔子的名言记在语文书的69页,并和同学比一比谁背诵得又准确友流利。

六、板书:

孔子关于“礼仪”的名言。

1、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2、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4、子曰:“不迁怒,不贰过。”

5、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6、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9、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10、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第二篇:论语中的名言十句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讲求信用,而不欺愚百姓;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正确的使用官吏,役使老百姓应该在农闲时间。

1、道。动词,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读作shèng.古代用四匹马拉着的兵车。春秋初期,大国都没有千乘。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所记载的城濮之战,晋文公也只七百乘。千乘之国,在孔子时期已经不是大国,因此子路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3、国。研究中国文化要注意,看到秦汉以前古书里的“国”字,很多学习者都会产生误解。老子说“小国寡民”,讲老子的思想,就讲小国政治,应该知道秦汉以上,到汉代初期的“国”字,不是我们现在的国家概念,那个时期的“国”字、“邦”字都是地方政治的单位。所谓“诸侯就国”指的是中央政府下个命令,要这些地方官(诸侯)各自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封地)上去。??

4、人。这里的人与民相对,指的是某个特殊阶层。很明显指的不是百姓,而只能是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

5、敬。一般用于表示工作态度,因而常常与“事”字连用。是指对“事”所抱的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诸位!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工作之余,则可研习六艺之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君子不重则不威”的“重”是自重,现在来讲是自尊心,也就是说每个人要自重。

2.……人都天生有傲慢,但有时候,对事情的处理,一点自信都没有,这是心理的问题,也是大众的心理。比如交代一个任务给诸位中间任何一人,所谓“见危授命”,你有时候会丧失了这个信念,心理非常空虚,在这地方,就须要真正的学问,这个学问不是在书本上,这就是自重。所以一个人没有自信也不自己重视自己,不自尊,“学则不固”,这个学问是不稳固的,这个知识对你没有用,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来。

3.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我们既然要自尊,同时要尊重每一个人的自尊心,“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世界上的人,聪明智慧大约相差不多,反应快叫聪明,反应慢就叫笨。你骗了聪明的人,他马上会知道,你骗了笨人,尽管过了几十年之久,他到死终会清楚的。难得有人真正笨到被你骗死了都不知道的,这个道理要注意。

4.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评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 - 1 -

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小人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可以做(什么)。(就象)大车没有倪(车横木上的关键),小车没有杌(车辕横木上的关键)一样,怎么能走路呢???”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孔子说:“不是你当祭的鬼而祭他,这是你存心谄媚。遇见你该当做的事不做,这是你没勇气。”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 在孔子看来,文艺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雎》,表达的正是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外现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这里包含了孔子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爱护,他期望人的生活与感情都是健康、正常的,反对沉溺哀乐、毁伤生命。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孔子说:“我们所住的乡里,要择仁人的乡里,四周邻居,都是仁人君子,就够美了。”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

- 2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