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发展

暨 南 大 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华语电影发展现状以及前景展望

学 院: 人文学院

专 业: 10法学、11汉语 12汉语 课程名称: 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林学军

20xx年 12 月 4 日

华语电影发展现状以及前景展望——以青春电影为例

华语电影发展现状以及前景展望——以青春电影为例

摘要

近几年来,中国华语电影市场出现了所谓的新气象,“小片时代”、“黑马”、“票房井喷”这些词汇不断地出现在各种媒体和报刊评论上,国产电影逐渐褪去了“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的粗放型市场气质,开始向低成本的“小片”过渡,涌现出不少靠人气赚取高票房的黑马电影,比如《致青春》《小时代》《青春派》,继《英雄》开创的中国大片时代以来颇有以“接地气”的小片与外国大片进行博弈的趋势。但是“黑马”的出现是偶然还是今后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一个趋向这个有待探讨。本文分为三个层次,以青春类电影为例,首先介绍华语电影发展的背景与现状,其次是从其发展的背景中分析华语电影兴起原因与发展前景,最后是华语电影发展所面对的威胁及其发展缺陷。 关键词:华语电影;发展现状;原因;前景

一、“黑马”小片的发展现状

20xx年即将过去,这一年对于电影界来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尤其对于国产电影来说是一场惊喜,中国电影所呈现的堪称绝地翻盘,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国产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份额,在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曾是令中国电影人非常友忧心的问题。20xx年开春,“好莱虎”来势凶猛,上半年国产电影市场比例被挤压到34.75%!中国电影人绝地反击,到20xx年岁末,国产电影的全年票房份额回升到了48.46%;也就是说,20xx年下半年国产电影票房所占比例超过了60%!这其中,功劳首先应归之于暑期档的《画皮2》和贺岁档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十二生肖》等影片所创造的高额票房。进入20xx年,几乎清一色的中小制作成本国产影片继续在电影市场当道,据悉截止6月19日,国产票房市场占有率高达62%。能够在暑假档和贺岁档这种观影热潮中与好莱坞大片交锋胜出,中小制作成本的影片可谓是贡献不小,虽然不是票房为王,卖座不一定叫好,叫好也不一定卖座,但数据却是最直接反映观众的观影取向的,同时也影响着电影创作人的创作动向。我们来看一下20xx年至20xx年这些“小片”的情况:

华语电影发展

接下表:

1

华语电影发展现状以及前景展望——以青春电影为例

上面的表格是截至到20xx年6月的情况,还未把引发今年观影高潮的《小时代》列入内。从上面的表格我们且不论这些数据是否真实,但从投入和票房的对比来看,也可以窥见所谓“黑马”小片为何物:即是抛弃了大导演、大演员、大制作依靠故事情节取胜的低成本影片,而且题材多是以爱情为主,以喜剧为基调。借助所谓“光棍节”的推广,1500万元投资的《失恋33天》正面迎接《猩球崛起》、《惊天战神》和《铁甲钢拳》等三部好莱坞大片挑战,以3.6亿元的总票房收官,追平19xx年在内地上映的好莱坞豪华巨制《泰坦尼克号》,正式宣布“黑马”时代降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等成为热议的影片,“票房井喷”、“类型电影”、“本土化”、“接地气”......成为讨论这几部电影的关键词,尤其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主打的“青春”这一主题更是掀起一股集体“怀旧”热潮。今年“黑马”为什么会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频繁、集中地出现?在这些影片接二连三地斩获高票房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力量在推动国产电影持续产生高票房?是创作上更加成熟了,还是产业发展的某种规律使然!抑或是市场格局在悄然发生着某种变化?反观中国的大片,张艺谋20xx年的一部《英雄》可谓是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帷幕,大片的标榜就是大导演、大演员、大制作,比起小片理应获得更多的卖点以及票房号召力,但为何国产大片作为与好莱坞博弈的前锋却在小片前溃不成军?是否真的是中国的大片已到了发展的瓶颈,所以如今下片大行

2

华语电影发展

华语电影发展现状以及前景展望——以青春电影为例

其道?接下来,我们将以这两年“青春电影”为例,探讨个中缘由。

二、“青春”类电影蓬勃发展的原因

如果说徐峥导演的《人在囧途之泰囧》斩获12.66亿的票房是凭借其演员天生的喜感表演和一个好的故事赢得的一个票房奇迹的话,那么排在其后的“青春电影”的大卖绝非如此简单。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开启青春热浪到如今《小时代》掀起90后价值观海啸,青春片在内地电影市场的活力有目共睹。20xx年以来台湾电影重新获得大陆观众市场的青睐,大多归功于青春片的异军突起。《海角七号》、《艋胛》、《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转山》、《翻滚吧,阿信》和《逆光飞翔》等一系列“小清新”电影莫不如此。台湾青春片在大陆观众中受到欢迎,恰恰说明内地观众对于青春电影的极度渴望,以及内地电影创作中青春题材的严重匮乏。与其说是台湾向内地输入了“小清新”的青春片,不如说是内地观众主动选择了青春片。

20xx年青春电影的扎堆放映,不但没有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反而获得集聚效应,连续创得高票房记录,并把电影市场由之前的“大手笔制作”引向“低成本”发展的道路。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影片自身的“黑马”特质

“根据调查,目前中国核心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为21.5岁”。①不管是电影影观众的年轻化推动了青年电影的大批涌现还是青春类型片大幅占据了电影市场吸引了年青观众,中国目前核心电影观众已日渐年轻化,青少年成为进入电影院的主力军。青春电影正是抓住了观影目标人群的观影趣向,在题材上,这些“黑马”电影基本上都是当代青年题材。《失恋33天》、《将爱情进行到底》、《人在囧途之泰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合伙人》都是以青年人的爱情、友情、激情为题材,从而在内容上保持了其鲜活的时代感和影院核心观众之间的沟通界面。无论是屌丝逆袭或是青春致敬,无论是集体怀旧或是情感抚慰,都体现了这些与作为主体观众的青年人人生经历和情感经历的一种交集、共鸣和对话。这也为这些影片成为广泛讨论的话题电影提供了素材。许多观众把自己已经逝去的青春或正在经历的成长自动地融入到对影片的观看和读解中,一方面则用自己去解读电影。电影内容与观众之间的这种对话感,是“黑马”电影的内容。《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赵薇很懂得顺势而为,中国近十年来,70后、80后以及部分90后,在巨大的经济压力、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和学业压力之下,怀旧成为整整三代人的共同思维,而有着怀旧情结的这群人恰恰是今天愿意掏钱买票走进电影院观看电影的观众的主群体,赵薇觉得此时打出“青春怀旧”这张应景牌,是个非常明智的选择。试问谁不曾年轻过呢?谁不曾在青春中迷惘过呢?青春和生死、爱情,堪称人类共同的话题,也是一切艺术作品源源不断的创作主题。话题的普适性,便会引起普遍的共鸣。 ① 于帆《电影赚票房,别小看观众》,《中国文化报》20xx年12月24日,转引自《青春“初老症”与青年资本暴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神话的时代精神动因 》聂伟,《当代电影》总第208期 ,45页

3

华语电影发展现状以及前景展望——以青春电影为例

在风格上,这些黑马电影大多体现了喜剧或轻喜剧的美学特征,这一点在《人在囧途之泰囧》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现代人的压力太大,不排除绝大部分的人把掏钱进入电影院观赏作为一种娱乐减压方式,“娱乐至上”的逃避主义主导着电影市场的走向,电影的喜剧效果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同时可以把观众带入电影虚拟的世界中并暂时忘记自身在现实生活的的不快与压抑。群体行为对个体具有从众的社会影响,《人在囧途之泰囧》的确是在第一部《人在囧途》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基础上吸引观众再次走进影院,但导演徐峥猜得到故事的开始,但没有猜中故事的结局——12.66亿的票房。如果单从导演、演员以及制作的阵容上来看,绝对没有人能想到会有这样的票房,但就是票房的一路飘红,让未观看的人不禁要猜,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能让那么多人为之折服?答案是喜剧。也许这样会否决掉这部电影可能更高的境界,但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是冲着搞笑去看这一部电影的。

在主题上,这些“黑马”电影也普遍体现了情感补偿的功能。我们看电影时说会被某些情节戳中“泪点”,触动心底最柔软的那根弦,这就是电影的“心灵鸡汤”的精神抚慰作用。无论是这些电影中所表现的善良、人性、友情还是如童话般的动人爱情、美好的青春,都是我们“矫情”的理由,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欠缺的都通过电影得到的补偿。人人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些青春电影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假象,那就是我们我们以逝去的或正在经历的青春都是美好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郑薇张扬的青春岁月、骄傲的爱情还有那一句“青春不朽”、《小时代》所歌颂的友谊天长地久,我们都在这些电影中间找自己的影子,仿佛主人公所经历的都是曾经的自己,同时又给了自己制造一种希望,相信电影中的美好也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重燃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电影市场的天时地利

除去这些电影本身的“黑马”特质外,电影市场的发展也为“黑马”的出现提供了天时地利。观众对过去几年层出不穷、类型单一、华而不实的武打动作商业电影的审美疲劳孕育了对电影新风格、类型的某种期待。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大导演过于成熟和华丽的电影风格也逐渐失去了其鲜活性和灵动性。此外,每年引进的好莱坞大片,大多以科幻片、灾难片和战争片居多,虽然可以满足观影者的视听奇观,但毕竟有一种隔岸观火、隔靴挠痒的隔膜和距离,不仅因为它们类型不同,更因为它们水土不同。而这些“小清新”、“当下性”的中小成本影片提供了巨大的审美差异性,适应了电影观众更加轻松愉快、更加日常的消费需求,文化上的“接地气”为“黑马”诞生提供了熟悉的土壤。同时这些小片比起大片在立意上的高度、叙事手法的高超降低了审美的门槛,使得观众更为容易接受这些影片的影像诉求,从而在审美接受上更容易获得愉悦。

由于电影市场的培养和积累,观影人群规模在不断扩大,而且电影消费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观众的观影行为逐渐从过去的非常态化变成了常态化,于是大片情结在这种常规的观影行为最终被淡化,电影消费的日常性也为“黑马”提供了可能性。

4

华语电影发展现状以及前景展望——以青春电影为例

(三)出色的营销方式运用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部首周票房破亿元、次周票房过三亿元、总票房破七亿元的低成本影片,奋力支撑起一家位列中国民营电影公司前三甲的营业传媒公司的半壁江山”①。电影《小时代》成为图像时代中国电影的一种表征。其票房大卖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商业成功,这离不开粉丝群的巨大贡献和营销方式的突破,其在影片营销上的精确和到位无疑为“小众式”电影营销提供了借鉴。②这两部的电影的成功不止在于抓住了当下观众的口味,还在于其在营销方式上的突破。首先这两部影片的一个共同点是都是文学作品改编,《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小时代》分别是青春畅销小说家辛夷坞和郭敬明的小说,这两位作家都成名较早,无论是人还是书都有大批的粉丝群累聚。据调查,辛夷坞的粉丝在中国大陆就有2亿,郭敬明除了有3000万的书籍粉丝外,还有近2000万的微博粉丝,单就《小时代》这本书而言,在过去的五年就拥有2400多万的读者,有人调侃说“在这些读者中,即使只有一半人掏钱进影院,郭敬明就能赚个盆满钵满”。“市场把目光瞄向那些已经成名的作家的作品,基本上不用太大的宣传就能吸引原本读者粉丝的目光,而且这部分的作品资源也非常厚,是一件很讨巧的事。”这两部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可以说,粉丝群体的存在为这两部新片的产生承担了大部分的市场风险。大盛国际总裁,同时身兼小时代出品人,制片人和发行人的安晓芬在《movie》的采访中直言不讳的说“郭敬明的电影是个粉丝电影,我们当初非常明确地把观众群体定位在15到25岁。”所以说,这两部电影的高票房有一大部分是书迷买单。

再者是微博营销方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的导演赵薇和郭敬明虽然都不是资深的业内人士,但却是娱乐圈大红大紫的名人。他们充分利用微博的广泛的传播性和巨大的影响力,在电影开拍前,就已经做足了舆论准备。《致青春》的高票房记录很大成分上得力于赵薇圈内好友王菲、黄晓明、何炅、杨澜等十余个微博大v的宣传。其宣传营销的目标受众,多达四亿。《小时代》也同样利用微博的宣传的优势,安晓芬在《movie》的采访中说道“郭敬明有近2000万的微博粉丝,三千万的书籍粉丝,我们把他当作一个最大的媒体来营销,我们每次的物料发布,不管是海报还是预告片,都是给媒体的同时,也给郭敬明,让他也做一个媒体,通过他的微博或者微信里发布出来。最后执行的结果是,他成为一个最大发散源。”④可见,粉丝疯狂的关注为两部电影的前期宣传做足了准备。另一方面,两部电影也没有忽视传统意义上电影营销的三大马车:“海报、预报片、电视广告”。据了解,郭敬明为了宣传《小时代》,一部电影里除③① 《青春“初老症”与青年资本暴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神话的时代精神动因 》聂伟,《当代电影》总第208期 ,45页

② 《<小时代>:一个无关乎艺术的商业文化现象》 徐巍 《电影新作》20xx年5月 总第209期

③ 《网络文学侵袭大屏幕》 ,《电影》20xx年第7期

④ 《电影》20xx年第7期 第18页

5

华语电影发展现状以及前景展望——以青春电影为例

了一首主题曲和一首片尾曲外,还有三首插曲外加一首宣传主题曲,并且全部拍成了mv,并且运用了几乎比一般电影三倍多数量的宣传海报,跑遍20多个大城市进行宣传。在营销上,这两部电影可谓下足了功夫。

人说中国电影有三大消费趋势:消费话题、消费品牌、消费故事。《小时代》从上映就引发了巨大争议,批评声甚嚣尘上,“男色消费”电影、“奶嘴”电影、“无关艺术的商业成功”,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小时代》的作者郭敬明本身就是极具争议性的人物,而电影中充塞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扭曲价值观更是把这部电影推上了风口浪尖,但这些批评的声音不但没有造成“砸场”的作用,反而是电影的票房在一片骂声中一路飘红。

三、转机中应看到危机

(一)艺术的缺陷

《小时代》影片营销上的精确和到位无疑为“小众式”电影营销提供了借鉴。然而商业上的成功并不能掩饰其在艺术上的缺陷。影片内容空洞虚假,叙事缺乏完整性和逻辑性,情节往往随意编造。加之演员缺乏真正的表演,只能装腔作势,从而使之成为一部缺乏诚意和韵味的电影。《小时代》的不足进一步暴露出图像时代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的弊端。

(二)难以兼顾艺术与商业

在全媒体营销的时代,青春题材电影已经成为青年自媒体网络传播中的一恶搞节点,而非传统市场意义上的产品信息源。年轻的偶像崇拜者走进电影院,为的是看人,而不是观片;为的是看明星,而不是看表演;为的是看偶像,而不是看电影。他们以自觉的粉丝实践,全面迎合了影片制作方与营销方对青年观众市场资本的暴力攫取:首先将“青年”资本化,其次才是考虑将“青春”类型化。片方对故事情节的打磨,远远逊色于对观众资本的重视程度。这里涉及的问题就是当下的电影如何做到艺术性与商业性的有机平衡。《小时代》之所以骂声那么多,其中一个原因,我想,是因为我们对郭敬明有着某种期待。郭敬明本身从一个青年文学作家走来,他影响的群体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一代,而我们期待他以自身的名人效应向青少年传递更多正面积极的东西,起码是传统意义上正确的价值观。而他电影里表达的对物质的追求,对奢侈的大肆宣扬被认为是扭曲的价值观。但是这也可以看出,当下电影批评的一个狭隘性,即是侧重从社会功利性的角度评论一部电影的好坏。一部电影应该是反映社会文化一隅的载体,应该是能带给人审美愉悦的艺术作品,而不应该成为说教以为浓重的教科书式电影。但是,在中国电影的发展良机面前,电影人不应该把眼睛只盯在票房上面,也不应只满足于暂时商业的成功,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的艺术品质将是重中之重,这当然也离不开电影人的社会良知与责任感。

(三)市场的不确定性与商业风险

由于大众的电影趣味变化多端,市场风尚朝云暮雨,在产品投入市场检验以前很难

6

华语电影发展现状以及前景展望——以青春电影为例

准确判断其市场反应,所以,大多数“黑马”现象似乎又都体现出某种偶然性,以至于当后者想复制“黑马”的成功模型的时候,往往会暗叹时不我待、逝者如斯。正是因为电影市场和电影观众的难以确定,电影产品的个性、独特性难以批量复制,成熟的电影市场结构往往都是由相对可以预测的大片主导,适应不同观众长期形成的观看方式的类型片支撑,多样化的中小成本电影作为补充。好莱坞电影工业的生产体制就是按照这样的市场判断进行安排和规划的。中国大片恰恰处于中美电影博弈的前锋,也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全球性电影产业激烈竞争的生态环境里,当大片沉落,与好莱坞博弈的“前锋”溃不成军,单靠几匹内地电影市场上的“黑马”,诚然是无力力挽狂澜的。当务之急,需要尽快做出大片博弈的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坚持以民族文化主体性创新为焦点,向世界推出东方式科幻大片、神魔大片以及聚焦时代热点之大片,重振中国大片之雄风,努力实践向现代化大电影产业升级,这恰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四)网络侵权行为的存在及惩罚机制的缺陷

随着华语青春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但是侵犯版权的现象确是屡禁不止,观众通过携带高清摄像头进入电影院,将电影录下来传到网上。这种行为无疑侵犯了电影拍摄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以及著作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华语青春电影产业的发展。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存在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两点,一是民众法制意识淡薄,虽然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从民事、刑事、行政多个层次打击网络盗版行为,但是收效甚微。因此笔者认为,立法者应增加民事赔偿的力度的同时,实施惩罚性赔偿。这样就会增加违法者的侵权的成本,使其不敢轻易侵权。加强执法力度,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提高执法的效率与技术。二是网站审核力度低,这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互联网信息量巨大,网站没有审核全部信息的能力,因而在网络著作权保护领域,法律为了保护网站,适用“避风港”原则,即在发生著作权侵权案件时,当ISP(网络服务提供商)只提供空间服务,并不制作网页内容,如果ISP被告知侵权,则有删除的义务,否则就被视为侵权。如果侵权内容既不在ISP的服务器上存储,又没有被告知哪些内容应该删除,则ISP不承担侵权责任。但是仍应当促使网站加强信息的审核力度,适当提高网站承担赔偿责任的标准,从而减少并遏制网络侵权行为的发生,保护电影拍摄者的利益。

结论

归根到底,中国仍然需要优化电影产业结构,提高电影工业水平和强化电影专业能力。这一轮“黑马”的出现,的确体现了青年编导善于学习当代类型片经验,善于将类型片普遍规律与中国国情因素结合。但是,题材的相对狭窄,类型的相对单一,制作的相对电视化,技术上的相对传统,都是这些影片难以长期挑起电影市场大梁的软肋。最后,国家应当加强著作权保护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打击网络侵权盗版行为,大力开展网络侵权盗版行为的专项行动,切实保障电影作者及表演者的合法权益。机遇与威胁

7

华语电影发展现状以及前景展望——以青春电影为例

并存,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华语青春类电影的发展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