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纪佳艳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中高年段教学的难点,在此提出,与各位同仁探讨:

首先要弄明白怎样才算读懂句子呢?其基本要求有三点:(1)、懂得字词的意思,特别是关键词语;(2)、了解句子中各部分的关系;(3)、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了解句子中所含的思想感情。

一、抓重点词理解句子

题有题眼,文有文眼,句子也有句眼,句子的句眼就是重点词。抓住了重点词就抓住了一个句子的命脉,理解了重点词就理解了该句子的全部。例如在《永生的眼睛》一课中有这样一句父亲说过的话:“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该多么美妙!”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提示:父亲这样做“美妙”吗?为什么说是“美妙”的?教学时这样直奔重点词“美妙”。不仅可以理解句子,还能加深对父亲的认识,教师还可以继续追问:所有的“美妙”都是由谁赐予的?是父亲。让父亲的形象在"美妙"一词中得到升华。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以此类推,有何不可以试着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呢?因为任何一篇文章的内容前后都有紧密的联系,文中的任何一句话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于文章之中。比如在教学《中彩那天》一文时,课文一开始就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学生初读这句话,有些似懂非懂,即便心里明白,也难以表达。这时,只要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父亲用诚实,用信用失去了什么,换来了什么?一个紧扣文章中主题的句子就如此应刃而解,化难为易了。

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来理解句子

中年级的课文中一些句子已经比较深奥,如果光去钻字眼很难把握句子的准确含义,即便能“挤”出来一点,也让句子的含义显得空洞而苍白。所以,根据孩子的认知规律,理解句子可以由浅入深,层层剥茧。如《永生的眼睛》中还有这样一句父亲的话“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亡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句中所描述的,学生并没有亲身经历,更没有在身边见过,或许听说过一些,但也无法真正理解这种做法。所以学生在理解这句话之前,教师可安排一个学生曾经怎样去帮助过别人的小采访。然后总结我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给予别人的或许是一份安慰,一份财物,一份搀扶等。但对自己的身体却是毫发未伤啊!如果要拿出你身体的一部分去挽救、延续别人的生命,你愿意吗?这样学生的内心就会荡起一层层涟漪,产生一种激烈的思想矛盾和斗争。在这种矛盾与斗争的过程中,父亲的说法和做法就会在学生的内心得到内化。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和感受到父亲的无私和伟大。

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来理解

课文中有些句子,如写景写场面的,一般可以通过想象,联系生活中、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情景去理解。在四年级《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中“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多银灰色的花。”一句,只要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句中的情景,就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们还可联想到电影、电视中的类似的镜头,脑海里马上绘制出一幅美妙的图画来,从而自然地进入到句子所示的意境中去。

五、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句子意思

有些句子,阅读时联系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领会他的含义。

六、联系文章中心,理解句子意思

有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必须联系文章的中心,才能真正理解他的含义

七、用缩句法,理解句子意思

理解长句子就得用这种方法。句子一般由“谁(或什么)”和“做什么(或怎么样、是什么)”构成,如果能通过分析结构,先抓住“主干”,剔去“枝叶”,然后再分析这些“枝叶”的作用,就能掌握句子的意思。

八、用概括法,理解句子意思

比较复杂的句子,必须用概括法理解意思。学会概括句子意思的方法,对以后概括层意、段意、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加深理解课文都有帮助。

 

第二篇: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修辞手法的作用(好处) 1. 2. 3. 4.

联系文章内容 (2分)例句:“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 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 一片辉煌的谈紫色,像一条紫色瀑布,从空中垂 了解作者的背景 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找出重点词句来理解 答: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盛开的藤萝花

5. 展开想象和联想 比作瀑布,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藤萝花茂 6. 通顺连贯组织起来 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思想感情, 这里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 词语赏析:1.解释词语的本义

2.联系文中义 3.突出了▁▁特点 4.表达了▁▁的感情 例:1.“偷偷地”愿意是“静悄悄” 不容易被人察觉

2.文中的偷偷是说小草静悄悄地生长 3.突出了小草生长速度快,生命力顽强 4.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环境描写的作用

1. 渲染了一种▁▁的气势 2. 突出景物的▁▁特点 3. 烘托人物的▁▁心情 4. 为下文“▁▁”作铺垫 5. 衬托人物 6.

交代背景 7. 推动情节发展

8. 与……进行鲜明的对比 说明文语言:

也许,可能,一般,左右,大约,常常 有时,推测,推算,一定

感悟: 1. 主要内容 2. 写法→借物(景)抒情,以小见大 正面,侧面,叙事描写相结合,调转词 语顺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语言动作 神态,心理

3. 中心 4. 句子理解 对比反复 1.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2.衬托环境污染的特点 3.表达了痛苦(无奈)之情 1. ▁▁词能否删去(调转)?为什么? 2.解释文中义

3.如果删去…….

4.所以,不能删去(3分) 表达方式 1.记叙(叙述)(以记叙为主的文章) 2.描写

3.议论(以议论为主的文章) 4.说明(以说明为主的文章)

5.抒情

过渡段起着什么作用:

1. 呈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问号的作用:

1.引起读者的注意(兴趣,思考,想象) 刻画人物的形象的方法有: 1.语言描写 2.动作描写 3.神态描写 3.心理描写 5 .外貌描写 6 .概括描写 7 .环境描写 8 .运用修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