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岳观点启示录

王东岳观点启示录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国学堂》。说到中国文化的时候,今天我们是有一个小小的总结和复习,就是关于王东岳老师、子非鱼老师的这样的一个整个思想,我把我的课堂笔记和大学个分享。

说到关于中国文化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中国人是一个善于搞人际关系的民族,中国人对于对错不那么敏感,事儿不那么敏感,坚持真理这种事情、特较真的人是万人诛之的,特别较真的人是很讨厌的,但是人际关系和谐的人受到大家的追捧。那为什么中国文化对于人际关系和谐舒服如此的看重呢,让我们一起来复习。

话说中国人为什么对人际关系那么地看重,是因为我们必须要和很多人一起生活,中国人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在大堆人在一个比较狭小的地方生活了,大家要互相协作,要治理黄河,要共同完成一个所谓的农耕的工作。为什么中国的农业文明那么的成熟和发展,那是因为中国的土地很厚,那为什么中国的土地很厚, 是因为我们有黄土的冲积平原,这个冲积平原在中原地区、河南地区,它是怎么来的呢?是从黄土高原冲下来的,而黄土高原的那么多黄土,则是因为受到地球自转、公转的原因,由于信风的影响,信风把全世界很多地方的土、很细末的土,全部都浇到了黄土高原这个地方。因为有了黄土高原这个冲积平原,所以中国的农业文明很发达,令到中国人口很多,再加上又是温带地区,特别适合除了播物种以外,也适合播人种,所以,中国人一直以来就在高密度的环境下生活,于是就发展出了必须要谦让,就是所谓的刺猬原理。大家都有刺怎么相互取暖,互相协调一下,所有文化都基于这样的一个原则,所以,只要中国人口密度不变小,中国人的仁义礼行智信就一定会成为文化的主流精神。

王东岳老师用他的地理学、天文学、历史学以及这方面的等等知识来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国民性格,是和我们所生活的这块土地的种种的机缘和合而成,所以,不要反抗,除非你能够一下子中国人口少掉9个亿,只剩下1个亿,非常稀薄,这个文化也许会改变。因此,过分强调自我、强调我能、强调我的地盘听我的,这种说法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广告人给扔出来,然后对应现代的那样的一些自我为中心或者自以为能够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的一个想法,其实,完全是个假象。你在中国怎么能够强调我能,你能了,大家怎么能?你的地盘听你的之后,这是公共地盘。当我们明白这一点之后,再回来看待中国文化,你就发现豁然开朗。这是我们从王东岳老师那里学到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复习的观点是,为什么西方发展出所谓的科学,现在我们所说的科学,其实是个哲学概念,这个哲学概念来自于一个逻辑的推演。为什么?比如有个很典型的,这个世界上其实是没有点、线、面的,哪里有点?哪里有线?哪里有面?它都是抽象出来的,它实际上是一个我们为了表述一个事情,于是把它清晰地讲出来的一个可能性。而之所以希腊文明它能够发展出这样的一套体系,是因为他们那个地方土地不肥沃,因为那个地方地中海很狭窄,所以,很早的时候就发展出经商文明,商人最重要的讲的是大家有共赢,你赢我赢,所以,他是平等的,而且他不强调太多的互相合作,他强调的是创新精神,强调的是那种互相的利益的均衡分配,等等等等,所以,在这样一个情况之下,人有很多不同地方的人来在一起,他们怎么交流,于是就只能注音,我用我的话来注音你的话,就象现在亚运会的时候一样,有一些广州的出租汽车司机又不会英文,只能用广东话来注英语一样,所以在两三千年前的古希腊时期,彼此之间用音标来注释就发展出一个拼音文字,发展出的拼音文字就不是象形文字,就没有办法一眼观之,就必须要有一个逻辑,才能让一个词明白什么意思,所以,因为西方他们的这种互相交换拼音文字所带来一个对逻辑上的要求,所以得了逻辑恐惧症或者逻辑强迫症,有了逻辑强迫症,才会有了哲学,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正是因为这样的

两种分野,令到了东西方文化思考模式的不同,所以很多人进外企公司打工的时候,都很焦虑和痛苦,老板都认为你们中国人怎么没有逻辑,我们总认为你想那么多、那么清楚干吗,一言以蔽之不就完了吗,为什么非得一层层的推下来。其实,没有利弊,它只是各个两个流派,当然,这是王东岳老师他的一个研究结果,不见得完全正确,但是我觉得他起码提出了对这个事情的一个看法,就这个看法而言,我觉得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理解,因为,你是一个中国人,你活在你的父母的余荫之下,你的爷爷、奶奶、父母都会叫你这样去活。但是你又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你要跟很多外国人打交道,所以,中国人从民国、从晚清时期开始,就很焦虑和挣扎,到底应该按祖先的活法来活,还是用他们那些洋人的活法来活,活了半天之后,活得很焦虑。最重要的是焦虑的原因是因为你不知道天生就不一样,当你明白这个事情是这样的时候,你就不会焦虑了。所以,我们说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当然是知难行易,据我的观点,因为当你真正洞见和明白的时候,就觉得做到一个事情就是很容易的,所以,我就是说简简单单的王老师的几句话,就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我们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基础上的那种分野的不同,但是也许某一天,到二十一世纪20xx年以后,这两种文明会重新交汇,那是另外一件事情。

在《国学堂》里,我们常常说中国文化为什么好,王东岳老师说,之所以好的原因是因为,它是一个相对比较温和的一种文明,它不太强调你一定要我战胜你、我征服你,才说明我赢,其实东西方文化很大的不同,当然这也是一家之言了,我个人也认同,就是东方人相对而言比较强调仁,仁是什么,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西方呢,则讲究什么己所欲施于人,就是说这事我认为好,你就非得跟着我干。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这个不同就导致了彼此有一种文化是比较具有进攻性的,有一种文化是比较具有隐忍性的,所以,从历史上来看,中国总体来说汉民族文化很少往外打的,就连郑和下西洋,他也不是说非要把人家征服,他也是送礼物去的,大家搞和谐,所以,很多人都担心中国崛起之后会不会是侵略世界,他们这是因为不了解东方文化。

从这个脉络上往下走的时候,中国文化就到了老子和孔子,王东岳老师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他认为说为什么老子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为什么他讨论的问题,你看老子《道德经》里面讲的东西,全都是一句一句醒世格言一样,都是梆梆梆的,具有真理性的东西。而孔子就很少,包括韓非子,很多后来的庄子,他们都是讲寓言故事,很少一个中国古代的思想者和文人能够像老子那样出来的文字是那么具有思想结晶性的。王东岳老师的观点认为说,老子之所以叫老子,是因为他从小生得白,很可能不是他从小是后天白,而是先天白,先天白可能就是一种白化病,也就是免疫系统疾病。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有可能老子是一个很自闭的人,或者是一个很自卑的孩子。这么样一个人他为什么能够去天天思考宇宙、人等等的关系,是因为这个老子他有幽闭症,所以,他就像霍金一样,你有这个地方的缺陷的时候,你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一般人不会思考的问题,你看孔子,又成功、又伟大,长得英俊又伟岸,所以,他就天天活在人群当中,所以,他就天天思考怎么和人和谐共处,但是老子他天天活在自我的世界里面,于是他仰望星空,俯首仰望上天,低头俯看大地,所以想的都是人和宇宙、人和世界的关系。

在这个地方,我突然想起一句话,王东岳老师在讲到老子的时候,复习的时候,他讲到一个玄牝之门,而玄牝之门是什么意思,玄就是黑色,牝就是母牛,之门就是母牛的阴户。但是这个事情斍突然想明白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为什么我们每天都在讲牛,就是牛A,也不是牛C,也不是讲牛D,为什么讲那个?其实,语出《道德经》,我们每个人用而不知: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道德经》

说远了,又说回来。关于老子,王东岳老师认为老子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因为他身体的缺陷,而成为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真正思考到底哲学是什么东西的一个哲学家,相

比而言,王老师就认为说,老子和孔子是不一样的,孔子由于他成功,他的社会实践太多,所以,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当然对于这一点,我是有所保留的,不过我们姑且复习一下王东岳老师对于孔子的看法。他说孔子是一个很成功的人,成功到他在三个纬度很成功,第一、他搞了当时鲁国最厉害的、规模最大的一间民办大学。

画外音:如果要说谁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尚且见仁见智,而如果要问谁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则孔子当之无愧。其实,在孔乙己去齐国求仕之前,他的门徒只有比他小6岁的颜路和比他小9岁的子路而已。孔子的教育事业真正发展起来是在鲁国从政的18年间,这18年孔子边为官边授课,他的学生除了鲁国人外,还有来自齐、楚、魏、晋、秦、陈、吴、宋等国的求学者。人们常说的72贤人,三千弟子中的绝大多数,均是在这段时间成为孔子的门徒的。

梁:72贤人、三千弟子,如果对比当时鲁国的那个面积和鲁国的人口比例的话,不亚于在当时中国你搞一个三十万人的大学,就是同比放大的话。你想想看,在那样一个读书都,就是文字都没有做成,多少个人认识的年代,一个人靠自己的民办大学的力量,搞那么多人,他得多大的影响力。而且,他还形成了一个所谓的朝廷院外影响机制,所以,王东岳老师说,孔子建立当时鲁国最大的反对党,正是因为他有这样一个政治势力,所以才让他能够做到当时鲁国的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兼总理或者总理兼司法部长这样一个角色,这意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要获得权力,要不然的话,你某一个序列里面,你是贵族,要不然的话,你得拥有民间影响力,这个政治影响力。当然这个观点,我觉得也有它的道理,因为,我们没有太多的文化,只是把老师的复习一下,供大家一起来批判。

然后,他说孔子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说孔子你想过没有,孔子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这个人怎么活,他们也得吃饭,而且,孔子还“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说肉、鱼要切非常非常薄,才能吃,那个腐肉是不吃的,烧烤、烧腊这种东西,隔天他就不吃的了,都吃得很好,所以,生活水准是很高的,拿什么东西来供养孔子活得那么好呢?王东岳老师提出了一个非常雷人的观点,相信很多朋友都很震撼了。王东岳老师认为,他说因为孔子当时在鲁国经营了一个非常大丧葬公司,我们都知道说丧葬事业,历来就是一个暴利行业,孔子老师就不断地强化埋人这件事情是多么复杂、多么需要技巧性、多么需要有文化,以至于强调到最后,你作为一个鲁国人你死了,不找孔子家的人来埋或者孔子丧葬技校的学生来埋,你死得就很丢脸;但是如果你找他埋,你会破产,因为,它很复杂。我把王东岳老师的观点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也是希望大家看到说,中国历史真的是非常有趣。后来我就问了王老师一个问题,既然你说孔子是这样一位老师,那为什么他仍然能够成为大成至圣先师?王老师说,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孔子能够做到一点,他能够完成教育的普及。在以前,教育只是贵族给贵族的人,老百姓和贵族之间距离是很大的,孔子就完成了一个知识的平民化的过程,他有教无类,他把知识分享给了很多平民的子弟,开创了中国文化由上至下的先河,就这一点,也足以成为万圣师表。

孔子还有一个更伟大的功绩在于,他向未来若干世纪的中国人,几千年的中国人奠定了人生标准,人家都说四流公司卖产品、三流公司卖服务、二流公司卖标准、一流公司卖文化,基本上来说,孔子用一个人所制造的公司、他一个人创立的公司创造影响了全人类,甚至说中国人几千年来的行为标准和文化模型,就这两点足可以证明他可以成为万圣师表。但是王东岳老师后来又分析说,为什么孔子和孟子又有不一样?孟子讲的叫鱼与熊掌的问题,讲得很暴烈,富足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的引申是说,到了战国时期的时候,中国人由于国家和国家之间战争非常的激烈,导致人性已经开始沦丧,在孔子春秋时期,人们还是非常可爱的,打架之前抡板砖之前,互相写一个很优雅的公文,我要追讨你呀,但是我现在不叫我要

打你,而是说我和你一起去打猎,一起戏路,游戏于江边等等等等,但是孟子年代就不是这样,孟子一场长平之仗,战国时期,可能就是几十万人的坑杀。

画外音:春秋时期各国纷纷挟天子以令诸侯,《论语》中称之为“礼坏乐崩”,而到了战国时期,这一种局势愈演愈烈,诸侯国纷纷起兵互相呑并,以至于战火连年不断,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长平之战。秦国将领白起截断赵军粮草,赵国将领赵恬率兵突围,终为秦兵射伤,白起为了制摄其他国家更是将俘虏的数十万赵军全部坑杀,一手缔造这次中国历史上年代最早、最残忍的歼灭战。

在那样的一个极其暴烈(戾)的年代,孟子就必须做人非常地刚猛。当然,这是一派观点,很多人肯定不赞同,但是我们想讲的就是说,其实每一种人的文化都彰显出那个时代的特性,我个人其实还蛮喜欢孟子的,因为,我觉得孟子给了我们一种很重要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说到孟子之后,其实我觉得王东岳老师讲的韩非子也非常有趣,他特别强调了一个观念。他讲到法家,他说法家和现代我们所说的法律至上、依法治国的法是完全不同的法,差别在于韩非子的法家所有的术势道,都是要符合君王的理论、君王的个人利益,所以他要用权谋,如何把优秀人砍掉,如何利用大臣和大臣之间的猜忌、大臣和大臣之间的相互较量,然后用非常严苛的刑法来进行一个治理,他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王权的统治。但是现代意义上的所谓依法治国的法,这个法的精神是什么,这个法定出来,尤其是宪法定出来的首先是要限制政府,他们认为政府也是一群有利益的人所组成的,而且,他们形成了一个组织,所以,他们如果不受约束的话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用法律来制衡政府的行为,这是整个现代文明体系里面,对于法律的看法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如果对比起来的话,我们会相信说韩非子所讲的法家和现代我们说的依法治国,完全是两回事。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所有在中国历史上提倡法家的人,都最后不得好死,像商鞅也是,商鞅最后变法变到最后是自己被撕裂,韩非子也是,其实李斯的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再次说明在中国这样一个以人为和谐、为主流文化,我们刚才讲为什么人为和谐、为主流文化的这样一个系统里面,你太过强调专一的、暴烈的行为,那种特别猛烈的行为,其实最后会伤到自己。

说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梁冬最近请到了一位另外的老师,叫王唯工老师。这位老师是我见过的真正意义上可以把西医和中医完全打通的,他是一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神经科的博士,在六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可以考到、拿到西方的奖学金了,但是后来他成为一个铁杆中医,话题延展到这里了,我们已经完成了对王东岳老师的总结,开始一个小小的预告了。

 

第二篇:以电视评论片《绿色财富——德化模式启示录》论述的观点为基础,依据该片提供的情况,写出一份以主持人在现

学年第

题 目:

学生姓名:

学 号:班 级:

所属学院:电视与新闻学院

任课教师:

成 绩: 电视新闻评论片《“德化模式”启示录》改版方案 周曦 10xxxxxxxxxxxx 10电视策划与创作 任金洲

1

(一)《德化模式启示录》改版方案之分镜头脚本

以电视评论片绿色财富德化模式启示录论述的观点为基础依据该片提供的情况写出一份以主持人在现

2

3

以电视评论片绿色财富德化模式启示录论述的观点为基础依据该片提供的情况写出一份以主持人在现

4

以电视评论片绿色财富德化模式启示录论述的观点为基础依据该片提供的情况写出一份以主持人在现

5

以电视评论片绿色财富德化模式启示录论述的观点为基础依据该片提供的情况写出一份以主持人在现

6

以电视评论片绿色财富德化模式启示录论述的观点为基础依据该片提供的情况写出一份以主持人在现

7

以电视评论片绿色财富德化模式启示录论述的观点为基础依据该片提供的情况写出一份以主持人在现

8

以电视评论片绿色财富德化模式启示录论述的观点为基础依据该片提供的情况写出一份以主持人在现

(二)《“德化模式”启示录》改版方案之理由阐释

1、 电视评论片《绿色财富——德化模式启示录》论述有层次、多

角度、用数据说话真实性、逻辑性较强。但是《绿色财富——德化模式启示录》论述比较单一,主持人开场就给节目的内容下了论调,评论的过程过于单一,像政治宣讲的感觉。缺少与观众的交流、多种观点碰撞、画面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出彩之处,所以不是很吸引观众。

2、 电视评论片《绿色财富——德化模式启示录》论述中没有主持

人现场出镜,只是主持人在千里之外的演播室讲话。大部分的信息是靠解说词来完成的,画面的信息量不能承载叙述的主要作用,而在解说词叙述的时候,显得主观性太强,新闻专题整体就缺少了客观性。报道者的现场评述实现了评述式报道。现场评述与现场形象的互动,使评述有了影像的支持,画面表达 9

以电视评论片绿色财富德化模式启示录论述的观点为基础依据该片提供的情况写出一份以主持人在现

有了思辨的力量。

3、 电视评论片《绿色财富——德化模式启示录》涵盖的内容比较

多,但是片中每一部分的转场都是靠主持人在演播室的评论和字幕提示的,这样显得生硬。

4、 原电视评论片是虽然观点的组织有力、好控制;观点的单方向递进构成明确的意义导向;单向信息组织的叠加、积累效果、印象深刻。但是节目所反映的问题思维的过于单向性,缺少多向思维的内容提供,基本没有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对比性说明,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不平衡性。

(三)《“德化模式”启示录》改版方案之思路简介

首先,从整体的结构上来说,改版之后的节目需要有主持人现场出镜,以主持人的行踪为线索整体的串联起节目来,凸现了电视传播中的人际传播、人格化传播因素,是节目更加的人性化而有亲和力。同时改版后取消了主持人在演播室的评论部分直接由出镜记者(主持人)完成此项工作。由此一来,节目更有整体感。改版之后的电视评论片根据主持人的行踪来串联节目,主持人一开始就出现在环境优美的戴云山生态保护区,介绍德化县、叙述了德化20年前的情况,提出了悬念——接着主持人就开始寻找这种变化的源头,来到了德化县的城关——然后主持人一代考察了解了经济和社会环境——最后主持人走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戴云山生态保护区,自然而然的转接到了 10

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由此一来,电视画面不再仅是一个德化模式专题报道的影像平台,而且是记者与“德化”互动的“舞台”。

其次,从节目的评论方式和逻辑思路上来说。原电视新闻专题是一种观点在前,论证论据在后的评论模式,主持人在一开始就为所提问题定了调。这种方式一是单向的信息垄断的方式,过于主观和缺少观点的碰撞。所以改版之后,节目一开始由主持人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接着主持人去观察去采访;从而一步一步得到结论。也就是说运用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到结论”的模式,这种模式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过程,同时在片头提出问题有利于引发观众的观看兴趣。

接着,从节目内容设置上逻辑关系来说,首当其冲的是要明确节目的定位和需求。做这个节目,拍“德化模式”是要想要反映什么问题、或是达到什么样的社会效果?拍“德化模式”是为了宣传德化的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德化是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的?德化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发展有哪些经验?以此给别的地方以借鉴的意义。所以本片在叙述论证的过程中:第一步,介绍了德化发展的“小县大城关”策略;第二步,在介绍德化发展策略的经济效益;第三步,社会环境效应是怎样随着经济效应发展而发展的;最后是说德化的经济发展的同时是如何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之所以,按照这个的顺序、起承转合来叙述,还是从内容上来考虑:“小县大城关”是“起”,是因为德化模式的基础;经济效益是“小县大城关”策略的直接的结果,是“承”;社会环境效应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才得到发展的,另一方面,因为社 11

会效应那一块在内容是有融合了许多的不同的观点碰撞,所以是“转”;作为“合”,生态环境是和人类是社会不同的另一个领域的问题,而且用美好的自然环境为结尾是很和谐的。这样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叙事体系,根据记者的行踪安排内容,承接的也比较自然。

第四, 改版之后,电视评论片中有了更多的观点的撞击,内容就不再像原来的片子一样过于单调,过于缺少观点的对比。德化模式是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模式,在今天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有着特别的意义。然而在改版前的节目中,节目制作者主导并控制了观点和意见,有点儿信息垄断的感觉没有,对比性、对照性、对应性的观点陈述,于是使主要观点、主导观点有空悬感,观点定位不实。改版之后,在“德化模式”的社会效应启示录那个部分不光保持了原来的对县长等采访,还加了好几个进城务工的农民的观点、包括小学生、小学校长的观点,使更多的观点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这些采访的内容也是和县长、专家的观点可以形成对照关系的。不是用独立字幕来提示观点,而是将观点隐藏在采访的内容中。在“德化模式”的生态环境效应启示录那个部分,因为德化模式是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模式,这个新农村的好经验、好典型需要推广。改版之后特意加了所以增加对农民的采访,听听农民的声音是必要的;也是多了思维过程的多向性启发和启示。还特意加了对外地游客的采访,比较了德化和外地的环境差距,使得评论片中的观点更加有可比性、真实性。

12

最后,改版之后的画面叙事能力也增强了。因为之前的画面没有自己的叙事体系,比较零散,互不相关。缺少画面形象本身所构成的影像说服力,最多只是有字幕提示的。改版之后的画面,因为多了出镜记者的引导,记者对现场的掌控,提示观众们去关注现场的环境、现场的细节;引导观众别倾听不同的采访对象的声音,接收不同的信息。另外,资料片中不仅介绍了德化之前的情况,还多了全国各地经济开发区的对比,使得叙述更加全面。在必要的时候,有数据出现的时候,各种图表也是叙述的好手段。画面也就有了本身的论证性。每当节目的观点即来到了一定的程度,记者就对现场情况进行述评,记者的现场评述与现场形象的互动,使评述有了影像的支持。

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