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全集·摘录

弘一法师全集01 佛学·杂记——李叔同

1. 读经可以先读“论”

2. 儒释道皆可了解

3. 佛家必读

4. 知识就是最好的投资,多读点书————By XL

【第一部分 弘一法师杂记】

1.佛教为世人提供了一条对医治生命无常这一人生根本苦痛的道路

2.我认为一个人在他有生之年应多学一些东西,不见得样样精通,如果能做到博学多闻就很好了,也不枉屈自己这一生一世(现今所谓博士大都为“专士”,专业知识具备然而博学多闻不行,故专业知识要好且要博学多闻)(如今网络带来快捷的同时亦局限人之思维,见多识广却毫无印象,看见别人在专业方面牛逼却模仿不了,而他人多半也只是为了炫耀自己,一个人职位很多,身份却少)

3.为人师表的道德修养的磨练

4.人不可以太过温和,有时与其给人道歉,倒不如据理力争,甚至针锋相对

5.作为一个学道的人,只要心中有春意,就不用世俗的享受来愉悦自己,倒是世间的一切,均可以使自己感到快乐

【第二部分 弘一法师在各地讲法汇集】

1.修净土宗者,应常常发代众生受苦心。愿以一肩负担一切众生,代其受苦

2.专修念佛之人,往往废弃世缘,懒做慈善事业,实有未可

3.吾人之(不善)习惯甚多。今欲改正,宜依如何之方法耶?若胪列多条,而一时改正,则心劳而效少,以余经验言之,宜先举一条乃至三四条,逐日努力检点,既已改正,后再逐渐 第 一 页 共 一 页

弘一大师癸酉正月在厦门妙释寺讲

今值旧历新年,请观厦门全市之中,新气象充满,门户贴新春联,人多着新衣,口言恭贺新喜、新年大吉等。我等素信佛法之人,当此万象更新时,亦应一新乃可。我等所谓新者何,亦如常人贴新春联、着新衣等以为新乎?曰:不然。我等所谓新者,乃是改过自新也。但“改过自新”四字范围太广,若欲演讲,不知从何说起。今且就余五十年来修省改过所实验者,略举数端为诸君言之。

余于讲说之前,有须预陈者,即是以下所引诸书,虽多出于儒书,而实合于佛法。因谈玄说妙修证次第,自以佛书最为详尽。而我等初学之人,持躬敦品、处事接物等法,虽佛书中亦有说者,但儒书所说,尤为明白详尽适于初学。故今多引之,以为吾等学佛法者之一助焉。以下分为总论别示二门。

总论者即是说明改过之次第:

①学须先多读佛书儒书,详知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倘因佛儒诸书浩如烟海,无力遍读,而亦难于了解者,可以先读格言联璧一部。余自儿时,即读此书。归信佛法以后,亦常常翻阅,甚觉其亲切而有味也。此书佛学书局有排印本甚精。

②省既已学矣,即须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动,为善欤,为恶欤?若为恶者,即当痛改。除时时注意改过之外,又于每日临睡时,再将一日所行之事,详细思之。能每日写录日记,尤善。

③改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第 二 页 共 二 页

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

别示者,即是分别说明余五十年来改过迁善之事。但其事甚多,不可胜举。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华严经中皆用十之数目,乃是用十以表示无尽之意。今余说改过之事,仅举十条,亦尔;正以示余之过失甚多,实无尽也。此次讲说时间甚短,每条之中仅略明大意,未能详言,若欲知者,且俟他日面谈耳。且有下述内容,殊略说之:

①虚心。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自己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今举数例:孔子日:“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日:“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蘧伯玉为当时之贤人,彼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圣贤尚如此虚心,我等可以贡高自满乎!

②慎独。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又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1、佛教之教化人民,使人不为恶 2、宗教之役人乃以人之恐惧)

③宽厚。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惟宽惟厚。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④吃亏。古人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时有贤人某临终,子孙请遗训,贤人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当知此处吃亏非指买卖交易讨价还价,而是贪求不应得之利益)

⑤寡言。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⑥不说人过。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躬自 第 三 页 共 三 页

厚而薄责于人。”以上数语,余常不敢忘。

⑦不文己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我众须知文过乃是最可耻之事。

⑧不覆己过。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愆。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

⑨闻谤不辩。古人云:“何以息谤?曰:无辩。”又云:“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余三十年来屡次经验,深信此数语真实不虚。

⑩不嗔。嗔习最不易除。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

因限于时间,以上所言者殊略,但亦可知改过之大意。最后,余尚有数言,愿为诸君陈者:改过之事,言之似易,行之甚难。故有屡改而屡犯,自己未能强作主宰者,实由无始宿业所致也。务请诸君更须常常持诵阿弥陀佛名号,观世音地藏诸大菩萨名号,至诚至敬,恳切忏悔无始宿业,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议之感应。承佛菩萨慈力加被,业消智朗,则改过自新之事,庶几可以圆满成就,现生优入圣贤之域,命终往生极乐之邦,此可为诸君预贺者也。

常人于新年时,彼此晤面,皆云恭喜,所以贺其将得名利。余此次于新年时,与诸君晤面,亦云恭喜,所以贺诸君将能真实改过不久将为贤为圣;不久决定往生极乐,速成佛道,分身十方,普能利益一切众生耳。

总论:1)读经典,养心灵 2)常自省,思己过 3)改过之,力行之

第 四 页 共 四 页

4.(1)惜福 (2)习劳【练习劳动】 (3)自尊:自尊是自己增进自己的德行,其中并没有用一丝一毫看不起人的意思;贡高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胡乱行为

5.凡事全在自己做去,能有高尚的志向,没有做不到的

6.须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因果报应,是丝毫不差的!又须知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一举一动,以至于起心动念,诸佛菩萨都看得清清楚楚!一个人若能这样十分决定地信着,他的品行道德,自然会一天比一天地高起来!

7.一事无成人渐老

8.一个人如果事情做完满了,那么这个人就会心满意足,洋洋得意,反而增长他贡高我慢的念头,生出种种的过失来!所以还是不去希望完满的好!(我们应当努力追求完美,但是同时要知道事事不可能有十全十美,要学会反思做的不完美的地方)

9.智者不执着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做种种之利生事业

10.而知常人执着我相而利益众生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

11.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之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尤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

12.以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众生

13.何谓空及不空。空者是无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业。虽知无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故空而不空。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而决不执着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实了解,乃能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作种种之事业无有障碍也。有若能解此义,即知常人执着我相而作种种 第 五 页 共 五 页

救世事业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间促,不彻底

14.因佛法本来平等无二,无有可说,即佛法之名称亦不可得

15.所谓药无贵贱,愈病者良

16.一切圣贤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7.常人醉生梦死,谓富贵贫贱吉凶祸福皆由命定,不解因果报应

18.厚植善因,努力改过迁善

19.要广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须不着我相

20.发菩提心的人,应发以下之三种心:

⑴大智心:不着我相 ⑵大愿心:广修善行 ⑶大悲心:救众生苦

21.四弘誓愿:(一)众生无边誓愿度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22.再进一步言,真发菩提心的,必须彻悟法性平等,决不见我也众生有什么差别,如是才能够真实和菩提心相应

23.命终后一日:既已命终,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动。虽身染便秽,亦勿即为洗涤。必须经过八小时后,乃能浴身更衣

24.开吊时宜用素斋,万勿用荤,致杀害生命,大不利于亡人

出丧仪文,切勿铺张。勿图生者好看,应为亡者惜福也

25.佛典中常有互相歧异之处,人每疑其佛意,何以自相矛盾,宁知此乃各被一机,不须合会,无足疑也(歧异之处所含之义不同罢)

第 六 页 共 六 页

植物当然有生命,但没有灵性。

问:什么算有灵性?

答:所谓的杀生,是指六道之内的众生,草木之生命因不在六道之内,所以食草木不算犯杀戒。

灵性,即是我们常说的感知之性。

这里的感与知,是两个概念,感是指感觉,知是指知觉。

象上面所讲的植物,植物有感觉,但没有知觉。

六道众生则是既有感觉,又有知觉。

象现代心理学所涉及的一切范围,皆不出感知之外。

死后的一段时间内,人还是有感知的。

所以我们中国的风俗,人死了之后,是不能马上动他的,因为他还有感觉,要放几天之后,等身体彻底凉了之后才可以动他。

如果死了之后马上动他,他就容易动嗔念,这样不利于他投生。

【第五部分 弘一法师编——说经悟佛及格言别录】

(一)说经悟佛

1.忏悔不是叫你天天想已做的事,这个错了,那个错了,如再这样想就是再造罪,每想一次即再造一次。已做的过失知道了,以后不再做叫忏悔

2.《华严经》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无量寿经》说:“一起众生皆成佛。”

第 七 页 共 七 页

3.佛教我们隐恶扬善,心中只记好事,不记恶事,如常记恶事,心就不清净了

4.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

5.嗔恚是三毒之根,起了嗔恚心必与众生结怨。平时对人对事对物常犯此病,必须深自悔责。为什么自己智慧不开,功夫不得力没有进步,其主要原因即是贪、嗔、痴未断。有嗔恚既不能断烦恼,也不能证解脱得自在

6.清净、平等、觉是三而一、一而三,一个得到了,其余两个也得到了

7.恶事向自己,好事向他人

8.一切众生大的烦恼是贪嗔,嫉妒是嗔恚之一分

9.然幸福快乐从哪里来呢?绝不是修福而来。修福只能说明财用不虞匮乏,修道才能得到真幸福。少欲知足是道,欲是五欲六尘(五欲指财、色、名、食、睡等五种欲望; 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境界,是能引起感官与心灵感觉、思惟的对象),生活不缺,受用够了就行,不必贪多,吃得饱,穿得暖,住得舒适就行了

10. 欲书心法,境属色法,二皆非实

11.小乘人着相修苦行,但是佛在戒经中常常赞叹苦行,因人肯吃苦,才能断一切贪、嗔、痴、慢,不取奢华享受。生活平淡,可以激发道心

12.世间色声香味触(六尘之五外尘),常能诳惑一切凡夫,宁生爱着

13.发心学道,如道业有成。只可自己知道,不必向人家说,说了也未必信,反而生毁谤

14.外不着相曰禅,内不动心曰坐

15.少批评人,少说是非长短,少发议论

第 八 页 共 八 页

16.“无知”即古人所讲的大智若愚,心中有真实的智慧

与大众相处或独处16.“无知”即古人所讲的大智若愚,心中有真实的智慧

17.与大众相处或独处绝不能炫耀自己,显露自己的才华。要做到韬光养晦,必须如痴如聋。修行人不要知名度。(此言不必完全适用,当沉潜时才沉潜,当龙跃时应龙跃)

18.培养自己的真实智慧,智慧靠养,不是学来的。读书多是知识,儒家说:“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因为不是你自己领悟的。智慧是由定来的,不是外来的,要养。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才产生智慧,由定生慧。(智商并不代表你学习所获得的多少,智商决定的是你获取知识的速度,但是最终获取知识的多少是看你的努力程度。一般人智商差距不大,聪明不是不努力勤奋的理由)

19.万法平等,万法一如,无高下之分。“一”是科学家说的基本物质,或称为原子电子(甚至到希格斯玻色子),佛家称之为微尘。所有一切物质均为它的组合(和运动),一合相是平等的,一切现象是缘聚缘散,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一切万象不生不灭。众生与佛亦无差别

20.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哪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 心不可动,一个人独处也是如此,在热闹场面心仍不动,赞叹毁谤亦不放在心里,心永远是定的。历历分明,不夹杂,不间断。心中无事就不夹杂,凈念相继就不间断。(然若在世,人脉甚为关键)

21.人生如戏,我本戏中人,如何脱身?

22.一切皆假,佛亦不真

23.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还不消极!)

24.不必要的话不要说,不必要的事情不要打听

第 九 页 共 九 页

25.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 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

人的一生有顺境也有逆境,逆境未必不好,而顺境未必好。会运用环境之人,顺逆均能成就。处人事环境更难

26.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拔哉?

在今天这个时代,只有以佛为师,以经为友,决不会错。(何以无错?)应有刚毅的志气,成就自己的导叶,坚守原则,决不同流合污。(为人处事也当如此)

27.身心世界均属幻梦尘劳,把一切虚幻不实的东西一齐放下,在戒定慧上下工夫,时时刻刻,精勤不懈,才有办法。(学习亦当如此)

28.自以为聪明是劣智,自以为了不起而看不起别人是修道人的大忌。先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工夫才能有进步。等觉菩萨还时时刻刻检点自己的过失。人要先找自己的毛病,天天阅读《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感应篇》这些书,考量心里有没有肮脏的东西,有则改之。若是天天吃饱了饭混日子,光阴空过,太可惜了

29.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诵帚襌师)

30.有能力争而不争,有能力求而不求,隐士们真能作到,所以后世为其立传

31.祈沉潜杜默

32.处处吃亏无妨碍,一切不要计较,遭人家污辱毁谤,也欢欢喜喜。与世人往来存忠恕之心,不计较他人过失

33.往生是活着时候去的,不是死了之后才去

第 十 页 共 十 页

34.人都喜欢娱乐的场所,他叫你的心动感情,起贪嗔痴慢。只要能温饱,不可奢求,身心才能自在,不为外物所牵

35.世间善事,一切随缘,不必勉强(所言,不然)

36.面色表示怒容者谓之嗔,心内不高兴不表现于外者谓之恚。比较有修养者,喜怒不形于色。会用功者,一切时一切处,心可转境界

37.我们应当以苦为师

38.心净则土净。人心是贪嗔痴慢,如不知保持清净心,而想改变环境,谈何容易。心恶行为也恶,感得身心世界都污染了

39.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安分守愚’四个字,人不要学聪明,学聪明就坏了

修佛之人:老实说:凡是提出问题来问的都是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提出问题都是不老实的人

40.道是如如不动

41.参禅怕着相,一着相就不能开悟,如说我什么都不着,即着了一个什么都不着的相(如何能够不着相?念佛也着佛之相耶!)

42.所谓有缘者即是能信、能愿、能持者。此法门与禅宗性宗不同,禅、性二宗要离相,而这个法门必须执持名号,一定要执着,只是把执着的对象换一换,把往常执着的对象放下,执着一句阿弥陀佛,而且就怕你执着的不切实,果能切实,则世间种种一切幻化妄缘都可以远离了。(仍然有所执着耶!)

43.内心真诚表现于外者即为恭敬

第 十一 页 共 十一 页

44.贪嗔痴三毒是病根,心理影响生理,反之亦然

45.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深信佛言,了无疑惑:若深信佛言,乃是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之人(一切众生皆是有罪,何来之罪?佛无罪乎?)

46.要由一切妄念中回头,恢复我们平等心、清净心、正觉心

47.佛门有句老话:‘学佛一年,佛在跟前,学佛二年,佛在西天,学佛三年,佛化云烟。’如能保持初心,成佛有余(追求理想亦如是)

48.真正通达的人没有不念佛求往生的,古来大德早年博学多闻,到了晚年一切放下,专心念佛

49.一切法无偶然而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应知人生恶多善少,故一生中违逆之事多,称心之事少(当从逆境看到希望,顺境看到不足)

50.谁肯在得意时想到将来会堕落。得意时难免损人利己。俗语说:乐极生悲

51.内真诚则外恭敬,表里一如

52.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期末时要做预习不完、挂科想,则不勤奋亦自勤奋,贪玩亦不贪玩,以可惧心念

53.汝须自知好歹,修行要各尽其分,潜修默契方可:修行的态度无须要表现,工夫随其自然成就,无须与他人争胜,学愚,自觉一切不如人,自然不会贡高我慢,还要改过迁善,摄心念佛,勇往直前,永不懈怠

第 十二 页 共 十二 页

(二)格言别录

学问类

1、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2、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3、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己,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刘忠介《人谱》)

4、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存养类

1、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2、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3、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4、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5、寡欲故静,有主则虚。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清心寡欲,保持内心平静,自己有主见,才能虚心求教

6、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7、敬守此心,则心安。敛抑其气,则气平。

8、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干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冰处得力。(学问、心性,当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第 十三 页 共 十三 页

9、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10、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11、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12、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平矣。(保持理性、理智)

13、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14、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露才应在当露之时)

15、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16、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豀刻当矫之以浑厚。

17、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18、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持躬类

1、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2、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3、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4、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5、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6、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第 十四 页 共 十四 页

7、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8、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当小心谨慎)

9、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10、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11、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冷静)

12、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13、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

14、心不妄动,身不妄动,口不妄动,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15、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16、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17、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18、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19、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20、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21、须得时时检点自家病痛

22、好花看到半开时

23、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第 十五 页 共 十五 页

25.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处事类

1、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2、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3、吕新吾云: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须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

4、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福薄。

5、世间自取苦人多。(面对、执着、看破、放下)

6、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

7、处事大忌急噪,急噪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8、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9、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接物类

1、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戏谑,慎勿形言。

2、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第 十六 页 共 十六 页

3、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纵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4、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5、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6、张梦复云: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7、又云: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弯早耳。

8、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

9、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10、林退斋临终,子孙环跪请训。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11、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12、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先益后损,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13、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14、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15、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即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16、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17、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第 十七 页 共 十七 页

18、吕新吾云:责善要看其人何如,又当尽长善救失之道。无指摘其所忌,无尽数其所失,无对人,无峭直,无长言,无累言。犯此六戒,虽忠告非善道矣。又云: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盖之路,触人悔晤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

19、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入,怒则言难入也。善化人者,心诚色温,气和辞婉;容其所不及,而谅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随时开导。彼乐接引之诚,而喜于所好;感督责之宽,而愧其不材。人非木石,未有不长进者。我若疾恶如仇,彼亦趋死如鹜,虽欲自新而不可得,哀哉!

20、先哲云: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21、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22、吕新吾云:论人情,只向薄处求;说人心,只从恶边想。此是私而刻的念头,非长厚之道也。(人情向薄求,人心向善想)

23、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24、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25、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26、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27、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28、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第 十八 页 共 十八 页

40、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41、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42、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43、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44、不谄媚,不非议。

45、事有急之不白者,缓之或自化。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苛刻以益其顽。

46、临事需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47、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48、今人见人敬慢,辙生喜愠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汝之所见或非人之所想)

49、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人,故人品因之而别。

50、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惠吉类

1、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2、《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

3、明镜止水以澄心,泰山乔岳以立身,青天白日以应事,霁月光风以待人。

4、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悖凶类

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毋乐极生悲耶!)

第 十九 页 共 十九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