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讲《朱子治家格言》

南怀瑾先生讲《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嘉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隳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愬,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嫉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安分守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我再岔过来告诉大家《朱子(柏庐)治家格言》这篇文章。我告诉你这一篇之重要,像我是八岁起就会背了,不只我会背哦,我们那个时候读书,一个家庭的孩子,不背这篇文章不行的,此其一。

还有呢,你看我们那个时候的人格教育,家里书房里贴了一张纸,画了线条,有一百个框框,有些是三十个框框,一张一张放在上面,叫什么?功过格。每天自己读完书了,爸爸坐在后面说:想一想,有没有错?自己想想:有,拿起黑笔来在框框里点个黑点。有什么好事吗?有,某某人没有橘子吃,我送一个橘子给他,在框里点个红点,算一件好事。每天的思想行为,好的点红的,坏的点黑的,给自己看,这个叫“功过格”,我们是这样来的。

《朱子(柏庐)治家格言》影响中国三百多年到现在,全中国老百姓都受到影响。我可以说,满清统治了四万万中国人近三百年,靠 1

什么?靠这一篇,大家没有发现。这一篇文章是什么人做的?明末的朱柏庐。请问他是人民大学还是北大毕业的?还是复旦?或是上海还是苏州哪个中学的?什么都不是,他是“诸生”,诸生是什么?一般的读书人。他因为满清入关了,父亲也死了,不愿意做亡国奴,所以不出来,在家里好好做学问。可是呢,满清也没有利用他,中国人自己接受流传了他这篇文章。

你们看:“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我今年九十了,受这个教育的影响多大,你问他们,他们几个同学跟着我的,每天晚上我自己亲自转一圈,窗户关好了没有?门有没有锁好?变成习惯了,不去看不放心。这是当年八九岁时候受的教育,“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口饭不容易吃的啊!“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要晓得节省,不是消费刺激生产!“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做人做事,事先准备好,不要口干了才掘井喝。“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财物的运用,对自己尽量的节省。这些爱唱卡拉火OK的朋友,会喝酒的,一天白兰地喝七八瓶的,这些朋友们少来,“切勿流连”,可以招呼,不能流连太过了。“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家里用的东西不要太讲究,好用、干净就是了。“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粗茶淡饭比什么都好。“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不要说房子住得怎么样奢华,五星级饭店什么的,不要。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这些啰唆的妇女们,不要多来往,包括像尼姑、道姑、修女,什么做媒、算命的,巫婆神汉啊,像老鸨、走街串巷卖药的、接生的,还有人贩子,这些人不要来往,是非多。

“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小秘啊,什么外室啊、情人啊,越漂亮越糟糕,“非闺房之福”,非离婚不可。“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男佣人不要用漂亮的,怕太太们、小姐们靠不住。老婆、女佣人不要打扮得太漂亮了,等于海航陈峰说的,老师啊,我总公司办公室没有一个女的。因为不漂亮的不喜欢,用漂亮的又靠不住,所以我不用。我说对。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居身”指自己本身,尽量地节省、朴实,不要浮华。对儿子的教育要有方法,按孩子天生的秉赋、兴趣帮助他,但是要有分寸的。我说现在的家长都错了,把自己达不到的目的加在孩子身上,这是错误的,是不懂“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不要贪心,不劳而获大多不是好事。酒并不是叫你不要喝,是不要过量。“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小贩卖东西,挑担到门口,不要贪便宜斤斤计较了,人家没有本事做老板,做小贩就要赚钱。你说他骗我,就算骗,给他骗一下,他要回去养家嘛!肩挑的贸易勿占便宜。

“见穷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做人要厚道,多帮忙人家,尤其你们做大老板,对你的职员刻薄,不会成功的。“理 2

无久享”,会受报应的。“伦常乖舛,立见消亡。”比如对父母不孝顺,很快就垮了。“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要招呼兄弟姊妹,相互帮忙。“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我是这样念哦!当年我读书的时候是朗诵的哦!是背的啊!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听太太的话,对父母、兄弟不起,不算男人。翻过来,太太们听男人的话这样做,也不算女英雄。

“重赀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只看钱,不晓得孝顺父母,他说那不算是人。“嫁女择嘉婿,毋索重聘。”嫁女儿,就看对方男孩子好不好,不要看人家有没有钱。“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讨一个媳妇,不要希望她娘家陪嫁多,要看女孩子好不好。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看到人家做官,有地位,有钱的,马屁拍得很响。我当年在台湾的时候,听到一个华侨回来,人家叫我去跟他见个面,我说干什么?人家说侨领耶!我就笑,什么侨领啊?华侨领袖。我说你怎么知道?回来的都是侨裤裆,不是侨领。华侨有钱的不肯回来,中国的国民党、共 产 党邀请华侨领袖,谁都怕回来,嫌麻烦,叫那个跑腿的不相干的,你去吧!回来以后叫侨领,实际上都是侨裤裆。那么有一次,人家请一个侨领回来,年纪大了,这个老头子坐在上面,一边吃饭,一边放屁,这个很失礼。旁边的人,还是外交官说:嗯!没有味道,没有臭味。这个老头子侨领很不高兴,因为他的观念啊,老年人放屁没有味道就快死了。他听外交官那么讲很不高兴。这个外交官懂了,过一阵子说:嗯!现在有一点味道了。“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拍马屁,易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看到人家穷,看不起人,下贱,自己下贱了。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最好不要打官司,打官司两方面都没有好处。“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少讲话。“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不要认为自己有钱,有地位,有势力,就欺负弱者。不要因为自己好吃,随便杀生。“乖僻自是,悔误必多。”个性太孤僻,或者太自以为是,你后悔和失误一定多。

“颓隳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意志消沉,自甘堕落,等于败家。不要交那些年轻的太保、小混混,现在卡拉OK里,上海、北京特别多,必然受他们拖累。

“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多跟人格成熟、品行可靠的人往来,帮忙你成长,急难的时候可靠。多和老年人往来,可以学很多经验学问,当然要好的老年人,像我们这些老年人最好不要往来。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愬,当忍耐三思。”随便听人家告诉你,哎哟!朱校长啊,李小姐讲你不好。人家在挑拨你啊!所以不要随便听。“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因为事情与人发生矛盾,不一定是别人的错,首先要反省自己不对的地方。“施惠勿念,受恩莫忘。”这两句话对我一生影响很深,都是佛家、儒家、道家的精神,帮忙了人家,好处给了人家,心里记都不要记,要丢掉。“受恩”,得人家一点好处,要永远记住。

3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嫉心。”做人做事要留余地,好事、便宜不要多占,多占会有麻烦的,所谓“知足者富”。妒嫉别人有好事,看到这个人汽车比你好,哼!算什么?就是妒嫉心。女的这个事情很多,对面看到个女人穿漂亮的衣服走过来,哼!就是妒嫉心,意思说,你算什么?这容易,我等一下买一件给你看。“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别人倒霉了,你心里高兴,好啊!这就错了。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做了好事,希望别人知道,可见动机不纯善,不过好事坏事也很难讲。“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如果做了坏事很怕人家知道,这才可怕。“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讲男孩子,女孩子也差不多,果报会应在亲人身上。“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对人家心里不服气,暗箭伤人,偷偷地整人家,后代会受报应。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一家团聚在一起和和顺顺的,就算没有饭吃了,还是高兴的。“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国家要税,赶快缴,不要欠税逃税了,一逃税最后受不了啊!连缴税他都帮忙,哈!所以康熙皇帝怎么会不提倡这个格言呢,尽管去读吧!

最后他告诉我们,“读书志在圣贤”,读书不是为了拿高薪,而是求学问,可以圣贤为榜样和最高目标,并不是求圣贤的名,或者装做道貌岸然的样子。读书不一定做官,万一不幸而出来做官,则“为官心存君国”,既然出来做公务员,就要对老百姓负责,对社会国家负责。“安分守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知道自己的本分,也懂得时间和形势,尽本分之后听天命,做人做到这样,他说这才像一个人了。

这一篇文章是江苏昆山人作的,影响中国这三四百年。你看中国知识分子读的《古文观止》、《千家诗》、《幼学琼林》、“三百千千”,不是人民大学哪位教授还是哪个博士编的,没有。所以我说,你看中国几千年文化,政府没有花什么钱,都是老百姓自己培养子弟出来,影响一个国家,影响整个时代,此其一。

——摘自《国学与中国文化》南怀瑾讲

4

 

第二篇:南怀瑾先生问答录

出版前言

南怀瑾几岁了?他还授课解惑吗?

是的,对多数读者,这是心中的问号。

这几年确实不见南师新着发表,不是疏懒,更不是年事已高。而是他常以文章千古事,不审慎,书籍足以害慧命更有害苍生自惕。

事实上,南师勤学自修从不间断,即使已届八十五高龄,仍有当年“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的精神——不弄明白不罢休。

对于经常渴慕南师慧言解人生迷津、道理的学生,仍不忍拒千里,本着经师、人师的精神,为之授课解惑。

本书即是二○○○年新纪年后,南师与学生间的对话、问话,可谓字字珠玑,慧黠如前。为让不能新炙他门下的读者,也有如沐春风之福,我们特将之整理编辑出版。

第一章 有关宗教3

问:什麽叫宗教?3

问:世上的宗教是怎麽看世间的?不同宗教的看法有所差别吗?3

问:中国和西方的宗教观点是共通的吗?4

问:中西方宗教的观点,在同一个地球上,怎麽会那麽大的差异?什麽样的原因会造成这种差距?是地理或人种的关系吗?5

问:如果说真理只有一个,那到底什麽是真理?6

问:西方的学术界,考古学找不到印度教的源头,是真找不到源头吗?6

问:“信”与“悟”是什麽关系?何谓迷信?7

问:宗教如何追寻生命的究竟?8

问:中国没有古老的宗教,中国文化又是怎麽讲宇宙的起源?9

第一章 有关宗教

问:什么叫宗教?

一个人痛苦、烦恼的时候,想到要去拜一拜,这就是宗教心。

而宗教,就很难讲了。拿世上五大宗教来讲,宗教是可以把你的情绪、思想控制在一个范围,而你会得到安慰、起了信仰心,那个就是宗教。

宗教的情绪一切众生都有,在碰到困难、遭遇不可知而感到怀疑时,想找个依赖、想把情绪、智慧都投进去,那个投注依靠的目标,就是宗教。

问:世上的宗教是怎么看世间的?不同宗教的看法有所差别吗?

如果讲宗教的话,所有的宗教看宇宙、看整个世界,是悲惨的、悲观的。所有的宗教对宇宙的看法是悲惨的,对人生的看法是痛苦的。

因此所有的宗教都说物理世界、人生世界是悲惨的,想人生是痛苦的,要想免除痛苦,寻出一个快乐途径。而在这个物理世界是找不到的。

所以基督教、天主教有天堂,道教也有天堂,伊斯兰教也是有个天堂。只有离开这个物理世界,到了天堂,才能寻得人生的究竟。佛教,也有天堂,还有比天堂更好的极乐世界,都不在现实的人世间。

所以我说,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开了一个九星级的招待所,鼓励人类去死,死了以后不要怕,死了以后再找极乐世界。

为什么所有的宗教这样看?因为所有的宗教都站在殡仪馆门口看,可怜呐,今天又抬进了二十个,后天又看到五十个。

但在宗教文化里头,只有一个宗教文化特别——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不站在殡仪馆看的,儒家文化、道文化,都站在妇产科门口看,咦,又生出一个!所有宗教是每天晚上看,看到

日落西山,地球都暗了,看到人都抬去死了。

只有中国文化思想,在早晨看太阳天天都上来,而且站在妇产科门口看,随时都有新的生命生出来,生生不已。

宗教看世界都是悲观的,而中国文化是乐观的,生生不已,而且敢提出其它人不敢提的——人可以长生不死。

修炼到了结果,像道家的观念,修到神仙,可与天地同寿,跟宇宙同等的寿命;日月同寿,跟日月一样长久。

问:中国和西方的宗教观点是共通的吗?

西方人笑中国文化没有宗教。我说你们完全不懂。中国文化比你们早有宗教。你们西方人讲的宗教,什么叫宗教?有个上帝,有个不可知的力量存在着,这个不可知的力量叫做“第一因”。世界上的事都有个原因的,这个“第一因”代表的就是上帝。

我们中国文化同样有。上,指上面;帝,指有个本体东西存在,不是人格化的。

在西方,一个人若是悲观失望了,就叫上帝,但上帝是不容易找到的。我们有宗教——祖先。我的父母、我的祖父,我的祖宗一路上去,我的祖宗上面的就是上帝。所以我们由人的理想到上帝,是有一条桥梁走得通的,透过我的祖先,就能到达上帝那里。下面呢,由我起,到子孙万代。旁边呢?家庭、社会、同胞、民族,所以我们是完整的十字架。 你们啊,一个人直接叫上帝,中间没有桥梁,那是丁字架,还差一点。

问:中西方宗教的观点,在同一个地球上,怎么会那么大的差异?什么样的原因会造成这种差距?是地理或人种的关系吗?

没有差异,原始宗教的真理只有一个,没有两个。因为到了各地以后,人情、风俗、语言不同,后面的人解释两们了。跟宗教教主不相干。

所以我在美国的时候,有美国人跟我讲一个笑话:我这里大家都相信基督教、天主教,圣经到处摆,如果耶稣现在再来翻开圣经,一看都会生气的:“我当时没有讲过这个话!” 问:如果说真理只有一个,那到底什么是真理?

真理是个代号。你以为有真理吗?一毛钱也不到,真理不值钱的。

真理是个名词、代号,就是说,人类公认有个东西一定是大家觉得对的,这个人类的观念产生了一个名词,叫它“真理”。离开宗教、离开一切立场,这是个逻辑上的代号,你以为真的有个真理?没有的。

就像我们中国讲的“道”,也是个代号而已啊。逻辑上的标准,就是这么回事。 问:西方的学术界,考古学找不到印度教的源头,是真找不到源头吗?

不知道。其实印度教、中国文化、希腊文化,原始人类就是一个东西,地球变了,各人发展不同。

印度文化,从开始就是宗教文化。中国文化、希腊文化、埃及文化或是印度文化,都是原始宗教,不是现在宗教。我们叫它宗教,教育、政治都包含在一起的。

开始时,它有阶级的,管这种东西的阶级叫做“婆罗门”,就是教师,神传的道理。第二种阶级叫做“刹帝利”,这是武士的阶级,将军,以武力统治国家。刹帝利来做帝王的,所以帝王看到婆罗门要站起来恭敬。第三阶级是吠舍,指商人,普通老百姓。第四阶级首陀罗,那是下等阶级,做苦工。四个阶级到现在还没有变。

婆罗门都既是多神教、也是一神教,它是佛法的根源。释迦牟尼佛开始出家修的也是这套。后来认为都不对了。他是无神论的,认为宇宙只有一个真理,这个真理称为如来、称为佛。换句话说,你叫它什么都可以,那只是一个代号。它是反对崇拜形式的。只讲一个真理,这个真理是统一的,叫“如来”。

所以你讲西方人考察释迦牟尼佛佛法的来源,而佛早将一切宗教、一切外道都修完了,一看,都不对,本来都是空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们考察不出来。

佛是个心物一元论的人。但是他死了以后,佛教又变成多神教了、又变成无神论了。无神论、多神论、一神论都存在,什么神论都存在,变成一个佛教了。

好像孔子一样,他一出来,删诗书、订礼乐,文化统一,叫你不要迷信。可是迷信在不在?到现在还在。

什么叫迷信呢?人与万物的生命,究竟是靠自力还是靠他力?这个问题。你说修行完全是靠自力吗?禅宗参禅、修行是靠自力,而净土宗是靠他力,密宗也是靠他力,他力带领你的自力成功。而禅宗是自力的,不靠他力,换句话说,自力成功了,带动他力。

一般人对佛教搞不清楚。佛教什么都包、什么都不包。两句话:“离一切相”,离开一切相,“即一切法”。

问:“信”与“悟”是什么关系?何谓迷信?

真信到极点,也就悟了;真悟到了以后,才是正信。没有悟到、证到以前,都是迷信。 迷信是个名称,不但是宗教里头用,一个道理还没有证明以前,都是迷信。比如这一杯水,是烫的,你还没有喝到以前,不知道烫,还在迷信;喝到、证到了,它烫到什么程度你都知道,那个就是正信、就是悟道。

问:宗教如何追寻生命的究竟?

任何一个正统的宗教,都在追寻生命的究竟。宇宙是个什么东西?先有男,还是先有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都在追求生命的本源。追寻的过程,就产生两个模式:

一是信赖他力。认为生命以外,有个构成生命诸体的力量,称它是神、或者上帝、或是佛、或是菩萨??叫它各种代号。从这外力来解释生命的究竟。

得到解释之后,就产生了下一个问题:人要做什么呢?再来就开始追寻人生命行为的价值。而产生了经济、政治等的学说。

西方希腊、埃及、印度文化,都从宗教开始。慢慢的,宗教过了若干年,许多事情无法解释,理性的思想产生:“我相信有个万能的上帝创造万物。但信念从哪里来?从我的思想来,但思想本身靠得住吗?”这个,就变成哲学了。由宗教演变到哲学,追求本体论。而本体论其中有两派,一个是唯物,一个是唯心。

西方文化由宗教下来,演变成哲学了。慢慢的,哲学也不够,“你的理论讲得也对,我也相信,你拿来我看看,这个生命究竟是什么?”就产生科学了。由宗教,变成哲学,由哲学,变成科学。基本上还是追求生命本体,但人类到现在没有结论,不晓得怎么生来、怎么死去。生命死后究竟存在不存在?没有生命之前,究竟是唯物还是唯心?到现在没有解决。 问:中国没有古老的宗教,中国文化又是怎么讲宇宙的起源?

生与死的问题,宇宙的来源,究竟是唯物的。希腊哲学唯物学派认为,宇宙的起源是水;还有一派认为水跟地两个一起产生。印度则认为一开始就有地、水、火、风四象。

中国有没有这种论点?有,在黄帝以前就有,讲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不是单独生灭,它们互相生克。当它们起来的时候,也已经是死亡了: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生里有死,死里有生,是这样相生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生相克,你在里面还可以找出哲学、科学的道理。顺代相生,隔代相克。打个比方,孙子生出来、爷爷就死掉了。可是孙子到底还是爷爷生的,相生又相克,相克又相生,成功和失败连在一起。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克,就是中国科学认为宇宙生灭的作用。是循环、旋转的,佛教叫做“轮回”。

将它用之于人世,也就是道家讲的“恩里生害,害里生恩”,你将来跟女孩子不要爱得太过份,爱得太过份就会分开了,这叫恩里生害。害里生恩,爸爸妈妈管得那么严,很讨厌,可是成就了一个人。恩、害也相生相克的。

它用至生理、医理就更多了,所以中医很复杂。你胃不好,胃属土,木克土嘛,肝属木,

肝有问题。胃不好了,土克水,肾属水,可能变成糖尿病、肾亏。肾亏了,水克火,心属火,所以糖尿病、肾亏的人,心脏一不定期出问题。火克金,肺有问题了。金克木,肺不好了,肝也有问题了,这是一连串来的。所以胃病到中医一看,望闻问切,看你气色,耳朵听你心音、呼吸,问你话,切是切脉。中医这一套讲五行,牵涉到整个物理基本理论。

这一套跟印度、希腊所讲的火啊、水啊等等的,最高点都是同一个概念。因为世界分开了,人也变了,每个地区不同,古人保存的那一点知识传下来,统统不同了。

佛学有一句话,叫做“众盲摸象”,很多瞎子在那里摸象,各执一端。东西方文化,不论宗教也好、哲学也好,都是这样来的。所以中国人要加油,做学问必须融会贯通,不是分科的。

第二章 有关学佛13

问:“佛学”与“佛法”是否有差别?13

问:学佛、修菩萨道,需要什麽资格吗?13

问:最近有很多年轻人学佛,这是好现象吗?15

问:学佛的人,最基本的修养是什麽?15

问:学佛的目的是什麽?16

问:学佛进,“戒律”的意义在哪里?16

问:初步学佛,应不应从大乘的“度人”观点着眼?17

问:要如何走大乘路线?17

问:那要如何体会大乘佛的境界?18

问:有句话说,烦恼即菩提,烦恼如何成为菩提?19

问:佛教如何解释宇宙的演变?20

问:佛教中的五大——地、水、火、风、空,彼此之间有没有互相的关系?20 问:诚心学佛,就会有好的果报吗?21

问:真有人可以没有“瞋”念吗?22

问:学佛第一步要学什麽?22

问:要如何看待“迷信”?是否应该破除迷信?23

问:禅宗的“参话头”是什麽用意?25

问:普通人修行学佛,需要什麽条件?26

问:佛法是求究竟的法门,那怎麽会有那麽多种修证方法?27

问:关於做人、做事、学佛、修行等各种方面,有没有一个通用的要点?27 问:学佛的人是否应该只拜佛、除了佛之外一概不拜?29

问:学佛应向何处求法?30

问:学佛的人是否该拿佛的标准称量别人?30

第二章 有关学佛

问:“佛学”与“佛法”是否有差别?

我们研究佛教书里的理论,然后配合科学的思想,这是“佛学”。佛学很好,它本身没有修持,也没有求证,也不太迷信。

而“佛法”就不同了,佛法是佛传下来的修证方法,目的是要求证人类生命的究竟。 问:学佛、修菩萨道,需要什么资格吗?

附带一个问题:“何谓学佛?”一般人说:“我在学佛。”我说这个不要乱讲。你们怎么够资格?有人问我:“老师,你信佛教?”我说不是。“那你信什么教?”我信睡觉(一笑),我够不上资格信佛教。人家又问啦:“那老师,你学佛吗?”我说,也不是,那也没有资格。 你看佛经上面写,一个修菩萨道的人要布施,众生如果需要你的眼睛,那就挖给他。头

颅、脑血、全身、妻子、儿女、财产,都可以布施,我做不到。

什么叫菩萨道?说个故事当例子。

有个菩萨在那过打坐,天人要测验他够不够格成为大乘菩萨,就化成一个可怜人,跪在菩萨前面说:“我妈妈生病了,医生说要菩萨的眼睛作药引子,我妈妈才会好。但是到处找不到菩萨的眼睛,你是菩萨,所以我来求你。”一听他这么说,菩萨把眼睛挖出来给他。天人又说:“你挖得太快了,医生说要的是左眼,可是你挖给我的是右眼。”菩萨心想:“我只有两只眼睛,都给你我就看不见了??可是我修菩萨道,要布施,好吧。”但这么一想,第二次挖眼睛就没有用了!第一次挖右眼时没有考虑,这个是布施。而第二次时已经考虑、计较了,就没有用了。

你看看,我说我怎么够得上学佛、作菩萨?讲布施、帮忙穷人,有计较心,就已经不够了。

释迦牟尼佛天生是皇帝,而且是独子。现成一个皇帝,他却考虑要出家。为什么? 他想,自己做了皇帝,就算把这个国家政治做好了,天下最好的皇帝治理一个国家,也不会超越过三十年,三十年以后又乱了。人为什么不能永远和平?政治也做不好、经济也改革不了,为什么?这是人性的问题。而人为什么有欲望、为什么有思想?所以他放下一切,跑去出家。后来他悟道了,晓得宰制人类的,是基本欲望、心念的问题。他也悟到了心物是一元的道理,不是分开的。时间、空间,物理世界的生命,跟精神、思想的生命,是一体的。 他悟到了这个,所以他一辈子也不回去做皇帝。

你们研究佛学,一般都没有搞清楚,随便就讲学佛。你们常说:“我灰心了、看透了,想学佛。”唉唷,功名富贵都没有经验过、权力也没有掌握过,要说“唉呀,我看透了世间”?你看透个屁!佛才是真看透了,现成的功名富贵,不要;现成的皇帝,不做;因为他知道政治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用政治的手段解决不了人类的问题。

学佛如果用嘴讲,那等于什么都不会,还希望能想个东西出来救世救人?自己的五脏庙都救不了,你还救谁呀(一笑)?

问:最近有很多年轻人学佛,这是好现象吗?

最近我发现年轻同学特别喜欢学佛修道,我都有些担心,我常常跟年轻的同学们谈,你年纪轻轻,学这个干什么?我这个话你不要难过,这有两重意义。

首先世界上什么都容易学,唯有学佛是最难最难的事;第二重意义啊,人生画虎不成反类犬,老虎没有画成反画成了狗,学佛学不成,我不晓得你会变成什么!

所以啊,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了,再来谈学佛的事。

但是既然要学佛了,千万要注意“不住于相”四个字;一住相,什么都学不成了。 问:学佛的人,最基本的修养是什么?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它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

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心念坏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银行支票就来了,或是有些年轻人,想得神通,就看见佛菩萨了,将来到月球不要订位子,因为一跳就上去了。用这种功利主义的观念来学佛打坐,是错误的。

你看佛!多么平淡,穿衣服、洗脚、打坐,很平常,绝不是幻想,绝不乱来,也不带一点宗教的气息,然后教我们修养的重点就是“善护念”。

善,好好地照顾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

譬如我们现在学佛的人,有念佛的,能念南无阿弥陀佛到达一心不乱,也不过是善护念的一个法门。我们打坐,照顾自己不要胡思乱想,也是善护念。一切宗教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

问: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学佛的目的,在追求人生的究竟。

我们中国,不管是佛家、道家、儒家,现在有一个基本问题——讲求生命究竟的道理。现在文化普及,科学、哲学,乃至佛学,很多人都在研究。但是真正追求生命究竟的,几乎没有。

问:学佛进,“戒律”的意义在哪里?

释迦牟尼佛在跟弟子们讲基本法时,归纳出“戒”、“定”、“慧”三学。

在释迦牟尼佛以前没有这个“戒”的。戒律的建立,是因为弟子们多了——他的常随众就有千二百五十位,团体的生活叫做“僧伽”,因此才产生戒律。

戒律是一种规范,基本上在做功夫修定,求证生命究竟,求证果位。

问:初步学佛,应不应从大乘的“度人”观点着眼?

现在一般人学佛,都从大乘的角度来,《金刚经》啊、《楞严经》啊,这些都是大乘的教义,是佛晚年的修法。

佛年轻时,基本用来带领弟子的是小乘的修法。何谓小乘?小乘是为已啦!孔子有两句话:“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这两句话说,古人做学问啊,确确实实,为自己的;现在人做学问,说得好听,为了社会、为了大众,却不踏实。做个比方,这个学问指的就是佛家的精进、修养,应先为自己成就,再来救人。

现在人啊,次序不对了,一读书、一学佛,就想要救社会、救国家,吹一大堆牛。这是不对的,要先求为已,先从释迦牟尼佛初步教弟子修证的小乘法门做起,先利已,而后利他。 问:要如何走大乘路线?

大乘的道理,就是《金刚经》中讲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走止息的法门,而走心地法门。

我们这个思想、每个念头,讲“现在”,这句话已经过去了,不可得。讲“未来”,未来也已经变成过去了,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思想念头跟我们讲话一样,都是空的,根本不存在。过去心不可得;未来还没有来,当然也不可得;现在当下皆空,也不可得。 就在这个上面得止,气息一样定了。这是大乘的方法了。

大乘的路线变成怎么?理就是事实,理就是功夫。这个理论懂了,就求证到了,这就是功夫。

理论知道空,自己求证身心却达不到空的境界,那是狗屁的理论。等于科学一样,先要原理懂了,马上到实验室求证,这是求证的功夫了。

问:那要如何体会大乘佛的境界?

所以是非修定不可的。修定的方法呢?我们现在打坐,想要离开了一切,就吩咐啦:“不要吵啊!我在打坐。”坐在那里干嘛?这里发麻、那里腿痛,念头去不掉,是不是?没有到达“离生喜乐”,反而统统在“离生痛苦”中。

有的离了,离了什么?老子也不要了、家庭也不要了、丈夫也不要了、孩子也不要了(众笑),真离了。这是离生痛苦,哪里叫离生喜乐?

引用一句话:“请卑辞,勿高论”。大乘的经典,还是不要多讲,只讲修定的方法。 佛也告诉你,修定的方法都叫做“方便”,也都叫做“加行”。

佛学中“加行”的意思,拿我们现在话来讲,就是加工厂。原料本来没有制造过、不适用,所以需要加行;所有方法都是加行、都是方便。那么一般修密宗的什么灌顶啦、观想啦、供养啦、礼佛啦、念佛啦??各种修行方法,道家的守丹田、守窍啦,等等,都是修定的方法之一,都是加行。

你们要研究佛,要在小乘基础上。

问:有句话说,烦恼即菩提,烦恼如何成为菩提?

这就是大乘境界了。

到大彻大悟的时候,止观功夫修定到了以后,烦恼一来,烦恼不动了、空了,烦恼就是菩提。如果他被牵走了,烦恼很顽固的存在着,那么菩提就是烦恼。

你学修佛,是修菩提吧?但是功夫不深,修不好,做不到,气死了,菩提不是变烦恼了吗?“烦恼即菩提”反过来,“菩提即烦恼”,就是说,一个东西有两面,作用不同。 很多人说“烦恼即菩提”啊,所以放任自己自由、烦恼,我说完全不对。

大乘佛经比如《金刚经》、《楞严经》上半部讲的,都是形而上的本体论。一入手就接触最高理论,一般人就中了毒。

小乘的佛法讲求证、四禅,一步一步从基本来,再达到那个最高的境界。

而中国呢?可惜后来流行大乘经典,《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维摩经》??烦恼即菩提啊!《维摩经》又说,淫怒痴即菩提。不懂的人一想,男女性交就是菩提啊?那就很严重了。

问:佛教如何解释宇宙的演变?

佛学讲人生命的四个程序,生、老、病、死。讲物理世界,则是“成、住、坏、空”。 佛对于生老病死并没有讲固定的时间劫数,物理世界则有。成劫,形成这个世界,经历二十劫。这个世界形成,停住,就是住劫,也是二十劫。坏劫,这个物理世界毁坏,也是二十劫。坏了之后没有这个世界,空劫,也是经历二十劫。八十劫,成住坏空。(注:佛家称世界一成一毁为一劫。)

而空劫以后没有世界,当空劫变成成劫,又慢慢形成世界。先由空生有,生成的气,叫做风,慢慢地风形成水,冻融起来变成地球。凸起来的是高山,陷下去的是海洋、深谷。 佛在几千年前这样讲世界的形成,到现在地质学研究的也差不多,科学愈进步,愈继承佛的这个道理。

问:佛教中的五大——地、水、火、风、空,彼此之间有没有互相的关系? 都有。每一个东西都互相有关系。

地里头含了水、火、风、空;火里头含了水、风、空、地。每个里头都包含五种,不缺一样,只是其中一样成长了,以那个为主性。比如说冰,即使降到了最低的温度,也还是有温度,也还有“火”在内。

《楞严经》里面有告诉你这“五大”的次第,清净本来,每一个都一样,水性真空,性空真水。换句话说,火性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来”。

问:诚心学佛,就会有好的果报吗?

这是个大问题啊!佛告诉他的弟子须菩提,假使有人诚诚恳恳学佛,研究金刚经,结果一辈子倒霉,为人轻贱。有人事业很好,生意也做得很大,功名也很好,偏要跑来学佛,我说你不要搞啊!这个事情不是好玩的,学佛就要倒霉的。他说菩萨会保佑发财;我说佛不管这个事,因为佛学是空道,你要学,只有放下。

当然也有些人学佛反而发了财,但大部分都是遭遇更多困难。

不但学佛如此,信别的宗教也是一样的,很多人说自己一辈子做好事,结果倒霉透顶,什么坏事都到他身上。

历史上司马迁也怀疑过这个问题,善人做好事,偏要倒霉;坏蛋个个好得很,身体又健康、精神又好又发财,又有办法。这个世界上因果报应到哪里去了呢?这是个大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佛法的基础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佛法讲的因果是讲三世,认为生命是连天续不断的,不是现在这一生。

问:真有人可以没有“瞋”念吗?

瞋心瞋念,大家以为自己都没有,脾气大,当然是瞋念,恨人、杀人、怨天尤人,都是瞋,是非分明也是瞋。或者你说什么都不会生气,就是爱干净,看到不干净受不了,也是瞋,

一念的瞋就是厌恶。

你念佛啊!打坐啊!你念得再好,如果这个思惑、这个心理行为一点没有转变,免谈学佛。这是真正的佛法啊!不管你是念佛的、参禅、密宗的,随便你什么宗,都没有用,必须要断这个思惑。

问:学佛第一步要学什么?

真讲学佛,学佛是学空的,而且绝对谦虚。第一个条件就要先学会谦虚。谦虚,就去掉了“我慢”,也就是所谓的“人我见”。

所以我一辈子不为人师、不做人家的老师。你们都叫我老师,是你们应该的,那是你们的道德,跟我不相干。我也没有收过徒弟,也没有承认哪一个人是我的学生。他的道德立场叫我老师、自请学生,是他的道德,我自己不认为这样。

我若是真的把自己当做人师的话,完了,那不谈修行,我这个人已经完了。所以你们要注意,特别是出家人更要留心——人家对你恭敬,是他在培养他的福田;我们是烂泥巴,做了他的福田了。若是自己受了人家恭敬,就认为“我真是天人师,了不起”,那就完了。 有位欧阳竟无(一八七一 ~ 一九四三)先生,很多和尚不敢去见他。因为有些和尚摆架子,见了他只给他合个掌,他就说话了:“为什么不顶礼啊?你们看不起居士?和尚不应该拜白衣(指在家的居士),拜了就犯戒对不对?你们懂什么戒?所有戒律、经义论告诉你,见了善知识就要拜。我是善知识啊!善知识不分出家在家的,为什么你不拜?出去!”就赶人了。他是这么一个人,骂起人来,额头一条青筋(一笑)。

可是不管你在家出家,你只要真向他下拜,哎,他先跪下来了。看到这个榜样,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说他真是了不起,他去掉人家的傲慢、我慢,可是自己绝不傲慢。你不讲礼,他骂你;你一讲礼,他比你还要讲礼。他跪得很快,你还没有拜倒,他已经在地下了。 学佛第一个要学谦虚,特别是僧众更要注意这点。

问:要如何看待“迷信”?是否应该破除迷信?

一般人提到宗教,往往就随便加一个名称叫“迷信”。其实这句话很不科学的。什么叫迷信?一个不知道的事情随便去相信,就叫迷信。迷糊、不清楚,随便相信,就是迷信。有些人相信算命、看相、卜卦这些东西,其实真的是迷信。可是我也不同意一般人随便就讲它们是迷信。

譬如谈到看相、算命吧,你说:“啊,那是迷信。”我要问:“那你懂得它吗?你会算吗?”不会!那你怎么晓得它是迷信?像我们一般认为算命是迷信,可是它在中国跟印度流传四千年了,这四千年来的前辈祖宗们都是笨蛋吗?就是你聪明、他们都迷信,你的见识超过了祖宗?可是所有“迷信”的人、相信它的人,还都是第一流聪明人,笨人还不信咧。笨人你叫他算命,他说“不要不要,我饭都没有吃饱,我想这个干嘛?”聪明人吃饱了饭没有事,心思不定,看相算命,一定的。

我说不能随便骂人家迷信。比方说我们讲算命,那我就要研究它了;它为什么流传几千年?为什么被它骗住的多是第一流头脑的人?他们并没有比我们笨,可是他们就信。迷信,你怎么不去摸一摸、就随便下一个定义讲迷信?

我说现在人,你们讲迷信,最迷信的是科学。嘴里爱讲科学的人,他一点都不懂科学。真是个懂科学的人,不会随便讲的。就像真懂医学的人不随便谈医一样。

我们不管时代的事,就讲迷信的问题,人的智慧有时候就是这样脆弱。佛学教人要问到底:“为什么?”打坐打坐,为什么要打坐啊?坐起来会证果位,证个什么果啊?佛法中处处是问题,叫你参。所以中国的佛法,禅宗最高明一个字:“参”。“参”是参考,“参”是思维、参考、怀疑、研究、追寻、探讨,包括了很深很多的内容。

禅宗一个字:“参”,参就是“正思维”,要研究它。“参”,最有佛法的精神,就只有禅宗。一切都是否定的,参!要求正道、真实。你没有参透,你就相信,绝对是迷信。佛法是反对

迷信的。

问:禅宗的“参话头”是什么用意?

禅宗叫“参话头”,“话头”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这是唐朝的俗语,一句话的开始、起头,也就是话的头。我们讲话:“喂”,这个声音还没有发出来是什么,这叫话头。进一步说你这个念头还没有动以前,念头就是话。我们的思想在里面,经过嘴巴发出来,就变成语言了,就是说话了。

我们随时在说话,脑子里有头有思想,就在说话。不过思想开了口,变成语言了。思想跟语言,是一个东西内外分开一体的两面。所以古人叫“话头”,开口说话,就是话头。 那我们现在讲的“话头”,就是指一个问题。说“参话头”,即要你研究反省自己的这个问题,问题的问题,一路追下去,叫做参话头。

禅宗讲参话头,现在的禅宗,从明朝开始就流行一个话头:“念佛是谁?”到现在用了几百年,不晓得改。禅宗祖师的话头很多哎,譬如说“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这个就是话头。譬如我这有个小孩,真的来问我:“妈妈死了,究竟有没有灵魂这个事?”我说:“有啊。”他又反问我:“那她到哪里去了?”生前死后,这个就是话头,“生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这类的话头是还有道理可讲,在佛学讲这是“有义语”,有道理、有意义可以解释。禅宗有些祖师讲的话就不是如此,是无义语,毫无道理;但你参通了,就大彻大悟了,可以成佛了。 问:普通人修行学佛,需要什么条件?

修行要先修“资粮位”——两个资本,一个是有福报、福德资粮,另一个是智慧资粮。资就是资本,粮就是粮食。

有福报没有智慧,有智慧没有福报,都没有资格学佛修行。福德、福报的资粮很难得,佛说的“暇满之身难得”,难得有空闲的时间。譬如说有些朋友,想静下来修行,却要天天上班、忙生意。我笑一下:“你没有福报,没有清福嘛。”打坐修行闹个几天,也是清福啊。 第二个最难的是智慧不够,有些学了半天修了半天,没有真的智慧,那白搞了。 修行第一位是“资粮位”,这个资本先找好,要多行善事、作好人。

在有了资本后,修“加行位”。打坐啊、念佛啊、做瑜珈啦、练身体啦、修戒定慧等,都是“加行位”。什么是加行?拿句现代话,你本钱够了,开个加工厂锻炼锻炼。加行位,第二位。

加行努力以后,修行了,“见道位”,真正见到空性了。空,不是一句话,有它的境界的。见到了空性,见道位。见道以后,第四位,“修道位”。大家注意哦,我们中国禅宗,五祖告诉六祖两句重要的话:“不识本性,学法无益”啊。你没有见到空性,你就白修了。不见空性,修法无益,这个也不是密,六祖也不看经教,所以他是古佛再来,他就告诉你,见道以后是修道位,修菩萨道。最后是“究竟位”,成佛。

问:佛法是求究竟的法门,那怎么会有那么多种修证方法?

有几句话关于学佛的,在永嘉大师证道偈上,引用得非常清楚: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

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那是大彻大悟,永嘉大师引用了佛陀的话。

讲到佛法,所有的佛法都是对治法门,都是开出来的药方;你有这个病,就吃这个药,所以“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所以我们回转来讲,佛法,就是你在某个时候、有某个需要时,它告诉你怎么医治自己,怎么医你这个心病。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人的烦恼有八万四千种,所以佛有八万四千法门。有人专提倡修净土,有人专主张参禅,有人就喜欢修密宗,有人喜欢修天台宗的止观。各人从各人的因缘所好、各人的喜欢。

问:关于做人、做事、学佛、修行等各种方面,有没有一个通用的要点?

做人、做事、学佛、修行,有四个方向、四个要点——四无量心。无量无边没有范围,由小扩大的。四无量心是什么?四个字,“慈悲喜舍”。

先学慈悲心,慈悲是很难做的,嘴里讲讲的,真做到慈悲心很难。真的慈悲心就是普通我们一句俗话:“作蜡烛”。我常常用这句话比方,要自己变成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真是很难做到。

你们都念过李商隐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不对?若是菩萨道的慈悲,还要再改几个字:“春蚕到死丝‘不’尽,蜡炬成灰泪‘不’干”,那才是菩萨的慈悲!谈何容易?

学佛先学四无量心,学了慈悲心之后,最重要的是下面两个字,“喜舍”。你看看这许多学佛的居士啊、出家人,几乎没有几个人做到“喜舍”,没有几个人能在脸上带个喜容。脸上没有喜容,个个几乎都是讨债的面孔,好像我们欠他多还他少。有些学佛的人,只要一学佛,喝!看起来满脸的“佛相”啊!很庄严,一身的“佛气”,看起来很严肃,一点喜容都没有。 所以打坐教人要先把神经拉开,微笑,学菩萨嘛。一笑,脑子都松开了,身体病都没有了,笑有这样的作用哦。肌肉一笑,脑神经整个拉开了,眉毛舒展开来,你看菩萨塑的像,也是坐在那儿微笑,慈眉善目,这要学的。

我也常常告诉人,你们学学唐太宗嘛!唐太宗有次问魏征:“我跟人家讲话时,大家看我开口就都不讲了,好像很严肃、还发抖,这是什么道理?”面对着皇帝,别人绝不敢说真话,但魏征就说了:“陛下,你不知道,你的相貌天生就很威严,再加上你严格地一问‘这个事怎么办?’大家当然吓死了,不敢开口。”听魏征这么一说,唐太宗回到宫里就弄个镜子,对着镜子拼命学笑,练习笑着问话:“你好啊!这个事情怎么办啊?”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 修菩萨道先修喜相;喜,慈悲喜;舍,一切放下。四无量心是基本要学的。 问:学佛的人是否应该只拜佛、除了佛之外一概不拜?

佛在八万四千法门中,归纳了十个方法——十念法门。十念法门中的“念天”,就在讲这个问题。天要怎么念?

我当年学佛,看到土地堂都会过去拜一拜的。常听到人在说:“唉呀,学佛的人,除了佛以外什么都不应该拜”,我说瞎扯。他能够作土地公,生时是大好人,过世后还能在那掌管一方;我死了还没有资格当呢!至少他年纪比我大嘛,早死了的一定年纪比我大,我拜拜老人家有什么关系?除了佛以外一切不拜?又执着了!你恭敬老人家嘛。

我以前跟我的老师在成都,他跟我一样拄个手棍,走路走在前面。每次晚上回来吃饭时,会经过一个小庙,我的老师一到这个小庙前面,一定把手棍往旁边一挂,合个掌,才拿回手棍走过去。我说:“先生啊,这个不是大仙的庙吗?”大仙就是狐仙、狐狸精。他说:“是啊。”我说:“这狐仙你那么恭敬干什么?”老师回我:“唉唷!不要乱讲,他也是老前辈子啊。不管他修的什么道,年纪总是比我们大啊!修了七百年了,也了不起。”我听了直点头,哦!有道理、有道理。

佛的十念法门中有“念天”,就是说对天人也一样恭敬。佛在《大集经》里头甚至告诉你,一切魔王都要恭敬,这一切的魔王都是他的兄弟。比方说在佛的传记中,提婆达多这么陷害他,佛对他仍然很恭敬,没有恨他过。

念天,这个修法很难。

问:学佛应向何处求法?

说到法,就是大家的迷思了。法是什么?“正思维”,一切学理的思想。佛说的三十七菩提道品、六度万行,包括我们常念的各种经典,都是法本,都是佛传的方法,叫你参这个学理而进入。依此修行,这个是十念法门中的“念法”。

可是我们很少有人念法。要说有吗?“老师,你告诉我一个法。”大家把这个法字解释得

又神秘又特别,好像说只要老师有个袐诀传给你,你就行了。真是迷信!佛那么多教理都是“法”,你不去看,多可惜啊!尤其现在《大藏经》那么多,自己怎么不去找啊?

不过,对不住,给你说句真话,当年自己没有了道,也看不懂啊。你能够把这些都看懂,你就差不多了,差不多已经成功一半,那你可以修行了,真的可以修行了。

问:学佛的人是否该拿佛的标准称量别人?

学佛的人最怕的是什么?我最怕年轻人学佛,别的没有学好,就学会了学佛的人这个毛病——学佛了以后,“我是正道,其它都是歪路”,手里拿一个菩萨的尺子丈量别人:“唉唷,这个家伙不够”,但是从来不量自己够不够。

眼睛不要光看别人,做人也一样,不要称量人家,最好称量一下自己。这个是孔子的教育,叫什么?简言之一句话:“观过而知仁”。看看人家的缺点、人家犯的错误,反省自己有没有这些缺点、错误。自己没有,很安心;自己有,就要赶快改。

看了人家的缺点,自己就如同有了一面镜子。看人家的过错,我们自己反省、自己改进。观过而知仁,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章 有关修行35

问:若要讲求从小乘方法求证,基本应先做到哪些?35

问:何谓“四禅”?35

问:四禅八定属於“共法”,在修证佛法时有那麽重要吗?36

问:四禅会受火、水、风、地的干扰,若想对治的话,非得修白骨观不可吗?37 问:不管从哪一种定境去修,最後是否应该要达到灭尽处定,才算是有定的境界?38 问:禅定与修证的关系为何?38

问:“禅那”就是思维修?39

问:佛对修行方法的“息”讲了多少?39

问:佛如何谈修定?39

问:何谓修定的“止”?40

问:那麽,止在什麽地方?40

问:到止的境界之後,这就算得定吗?41

问:要达到“止”的境界,是否没有一定的程式?41

问:所谓入定、得定,是否就与外界隔绝,一切不知?41

问:要怎麽达到发而皆中?42

问:说到佛也骂人,都发了火了,这不算动念吗?42

问:那凡夫的喜怒哀乐起来之後,要得中节,就只能做节制了?43

问:有看到过这一句话,就可以解释这个,“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就是说虽然他发怒,但心恒清净。是否可这样解释?43

问:修定的好处——十六特胜,该如何入手以达到这个境界?43

问:这十六特胜是什麽呢?44

问:现在这个时代,人类和社会进步的型态都不同,如何做功德,才能真正服务社会大众?46

问:针对目前的世界和社会状况,做功德时,有没有哪一方面要特别注意、特别强调的?49

问:根据我所观察到的,很多在社会上做慈善业的基金会,他们的观念主要是“与恶对抗”,跟不好的、坏的东西或人对抗、作战。无形中形成了对立,是一种愤怒性的观念,您对这有什麽看法?49

问:在念咒的时候,气用完了,再吸进来时,肺部觉得不能吸了,可是又还感觉意犹未尽。这个时候再有气,脑子里就觉得好像快要昏倒了一样,该不该放掉?50

问:我在修行的过程中,有时候能量会比较强,这时候就自然会知道一些事情,会收到或放出一些讯息,会变得非常清楚,而不用文字沟通。可不可以说明在修行上,这一方面的过程是什麽原因?51

问:修行人想精进修道,应该吃生的食物吗?51

问:有些男性因为修行禁欲,又练很多硬功夫,又打拳,结果一个晚上勃起好多次,下不去,该如何对治?52

问:念咒子时是不是应该把气导向小腹?52

问:修定应该什麽都不想、什麽都忘记吗?52

问:这二十年当中佛教慢慢复苏,现在佛教蛮发达的。可是有许多人不信因果,甚至有许多年轻出家的人,真的也都不信因果,这样如何是好?53

问:身边没有任何欲望根源来诱惑自己,是不是就能断除一切魔障?54

问:出家人受人家的供养,应如何看待这些供养才不致滥用、犯戒?55

第三章 有关修行

问:若要讲求从小乘方法求证,基本应先做到哪些?

关于求证的方法,大小乘经典包括《华严经》、《楞严经》,其实有提到一个共法——四禅八定。四禅八定包括四禅境界以及四个定境,合称四禅八定。

问:何谓“四禅”?

初禅,心一境性,到达离生喜乐地。心一境性,依据很多大小乘经典的不同,又叫做“自心一处”,指心专一在一个境界上起作用。这个“性”不是指明心见性,而等于自然科学上所讲的“性能”、“性质”的意思。

初禅到达了心一境性以后,身心有分离之感——身跟心可以分开了,也就等于普通说的解脱开了、放开了。高深一点就是说,心物分离,体认到自己心念的作用,跟物理、生理有分离之感。因为有分离之感,生出心理上的喜,生理上的乐。

二禅,到达定生喜乐地。有离生喜乐以后,产生一种新境界,不需用离的、不需用力,会发生一种定境。为什么你们要注意研究修证的功夫?因为要有初禅的离生喜乐,二禅才能有定生喜乐、才有定境。所以你们打坐不是得定,真得了定境所产生的喜乐,程度是不同的。 能够心性专一,到达离生喜乐,已经差不多超越欲界,虽然还没完全脱开,但欲念这一层已经升华多了。而定生喜乐,在教理上来讲,已经是在光明境界里头了。大家研究经典,反而定境的功夫都不太注意。

三禅,到达离喜妙乐地,到了三禅,喜悦的心理也已经平静了,只有乐感。你们看,在四禅中,“乐”字就占了三个部份。人生都是苦,只有在禅定境界可以得到比较超越的乐感。 四禅,到达舍念清净地。舍了什么念呢?你要回转来看,就在三禅的喜乐境界上,也还是有念,而到了四禅以后,喜乐的念也没有了,才得到真正的清净境界,这才是心的解脱、清净,不受这个物理世界和心理的影响。

这不是四个阶级,是四个不同的范围,并不是说一定要修到初禅,再修二禅、三禅,再修四禅,有些人刚入手,也能够一下子就到三禅之境。如果说四禅是像阶梯一步一步来、完全不会退转,那就不得了了。

问:四禅八定属于“共法”,在修证佛法时有那么重要吗?

四禅八定的原则,不管你修大乘、小乘、显教、密宗,如果要求证佛法、追寻生命的究竟,不修四禅八定,都是错的。

四禅八定是共法,不是佛法的“不共法”。不只佛法有四禅八定的境界,外道也有,即使魔道中人也能做到。佛法则是不共法,那是智慧,智的境界。但是你要注意共法的道理,不能因为四禅八定是共法就忽视它。一般修佛的人认为:“四禅八定是共法,我修它干嘛?我要

修不共法。”这是狗屁不通的话。共法大家都做得到,就你做不到?佛能通一切法,怎么你做不到呢?

换句话说,外道、魔道都做得到,你说佛法是超越了外道、魔道境界的,怎么你修持就做不到呢?

四禅八定是共法,是修证佛法必修的阶段。

问:四禅会受火、水、风、地的干扰,若想对治的话,非得修白骨观不可吗? 不一定,白骨观、不净观,对治贪欲法门、男女性关系的,其实也绝对治不了。

我以前在杭州,有个修白骨观的和尚,修到一切事物皆成白骨,但他偷偷跟我说,说“白骨也风流“啊。对治,谈何容易?对治非究竟。

但是,如果真理解透了,修白骨观、不净观,最容易改变全身的气脉。白骨观不是观其白骨就行,要慈悲、布施心,我做到一身的肌肉都烂了,都给那些五鬼众生吃掉、布施了。最后把白骨用地、水、火、风观灰了——或者用火观,把白骨烧化了;或者用水观把它泡烂;或者用风观吹散了??这就是白骨观,成就正道禅观了。要是那个空定境界存在,就得初禅了。

佛经讲的对治,谈何容易?那么容易对治啊?

问:不管从哪一种定境去修,最后是否应该要达到灭尽处定,才算是有定的境界? 这是小乘的结果,还不是大定。

问:禅定与修证的关系为何?

光有定力,不一定能把心地法门的结使去掉。

比如一个人打坐,不论外道也好、修佛也好,可以坐在那几个钟头不动,什么思想都没有。练习久了,也可以几十年不动,这是“定”的一种境界。可是一旦心口一动,还是不能进步。

禅定,唐朝玄奘法师翻译成“静虑”,或是翻成“思维修”。这是从修止观的境界来讲的,等于空,也就是大学里头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玄奘法师翻成“静虑”,就是从大学这八个字之中采用的。

静虑也叫做思维修,这个是纯粹就圣谛法门的思维的解脱。思维修,有时候跟禅定没有关系。很多人的佛学、哲学理论讲得都很好听,也仅到思维修境界,但是没有得到定境,所以功德又不成就。

因此《圆觉经》上,把修止、修观、禅那,三样分开了。而大乘的《解深密经》里头,也根本不谈禅定。大乘讲的“修止”,就包括了四禅八定,是修止的初步。只有止观两个字,所有八万四千法门,离不开止观。观了,思维修,或者是禅那的思维修,都在“观”的境界,还到一个“止”的功夫。

问:“禅那”就是思维修?

有些翻译就直接把禅那翻成思维修,唐代玄奘法师用静虑这个词。

问:佛对修行方法的“息”讲了多少?

佛的弟子中,有几个人修行很得利的,一个是佛的儿子罗睺罗,一个是他最得意的大弟子迦叶尊者,也就是禅宗祖师。

佛告诉他们的修行方法,很基本、很明显,其实就是大密宗。修阿耨多罗(注:此处似应为安那般那,只是原文如此。),出、入息。现在变成练气功了,出气入气,就不对了。不是“气”的问题,是阿耨多罗的精神,那叫做“息”,出息、入息,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息冷知冷,息暖知暖。

当时佛只简单地讲了五、六条,没有多说。出入、长短、粗细,讲了六个方面。 问:佛如何谈修定?

修定的方法,笼统的说,有八万四千种。为什么有那么多呢?这就是佛说的,我们人一

呼一吸叫做一念,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换句话说,我们平常到脑子里的思想不是很多吗?每天从早上到晚上,有多少思想你统计得出来吗?几乎没有办法。所以说“遮莫”,一弹指(即遮莫)之间,有六十到九十个刹那。一刹那之间,又包含了很多的思想。思想是没有办法计算的。所以人要得定,如果自己的烦恼念头转不了,可以骗人,没有办法骗自己。 佛在八万四千法门里头,选定了告诉你们,初步的修持要修安那般那,修出入息。这个“息”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中国字休息的息。

问:何谓修定的“止”?

脑子里、心里一个杂念都没有,气血停了,这是“止”的境界了。呼吸往来,很长才会有一次,等于没有呼吸了。这是“止”了。

问:那么,止在什么地方?

没有地方,空无边处。就是意念清净了,不在身体内外中间,感觉都没有了。在身体内外中间都有感觉,只要得止,即使在身体内部也没有关系。没有一个地方的。

问:到止的境界之后,这就算得定吗?

这是初步的得止。也就是儒家大学之道中所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儒家讲得也很清楚,知止以后,进一步才能说得定;定了以后有境界,则是能静;静以后得清啦!清了之后,身体感觉的障碍就没有了。而后能虑,这个虑不是指思虑,而是一种自性智慧的发起,不是思想。当智慧发起了,所谓的神通就无所不至;这个智慧的境界,在中国的儒家来讲,叫做“虑”。所以后来玄奘法师翻译禅定,就采用大学的说法,翻作“静虑”。他是正统的孔子后代(一笑)。 问:要达到“止”的境界,是否没有一定的程序?

对。之前所讲的六妙门(注:“出入息念”中的“数、随、止、观、还、净”六项)是渐进的,有时候可以不用这个方法。只要心念专一、一切空了,也可以达到“止”的境界。有些利根、第一等聪明的人,不一定靠这个路走。直接进入“止”,绝对可以,不是没有的。但是要没有杂念、没有妄想。

问:所谓入定、得定,是否就与外界隔绝,一切不知?

之前有讲到六妙门的“止”,“止”里头已经有“观”了。观,一切都了解,外界的一切心因、一切都知道。止观是同时,即止即观、即观即止。在止观得定以后,并非什么都不知道。一般人认为“这个人入定了,什么都不知道”,这是错误的观念。哪有什么不知道就叫做修道?那你何必去修啊?拿十几二十颗安眠药吃下去,包你得定(众笑)。

不是的,真的得定以后,什么都知道,什么念头都清净了,没有身心的障碍。真得定的人,若有人无理取闹、打你的耳光,你一点都不动心,也不生气,也不会笑一下。换句话说,这个人骂你你不生气,这个人恭维你也没什么喜欢,因为知道这些都是小孩子玩的梦话、空话。

一切清净,一切都知道。

在孔家后代子思的着作《中庸》里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烦恼痛苦高兴,一切皆空了,这个对了。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至中和,天地位焉。

问:要怎么达到发而皆中?

你说得道的人会不会作梦?有没有喜怒哀乐?也有,佛也骂过人啊。发而在中间,就是该止即止,他心中没有动过念,嘴里好像在骂你,但他自己心里空空,就发而在中间了,都在中庸、空的状态里头。

问:说到佛也骂人,都发了火了,这不算动念吗?

他那个发火不同啊。外表上好像有,但心里头没有火的,没有仇恨的心。一般人发火,自己的心里非常生气、怀着仇恨的心,那是凡夫了。而中庸不是这样的。

问:那凡夫的喜怒哀乐起来之后,要得中节,就只能做节制了?

节制是压制,心里硬压下去,会得病的。

问:有看到过这一句话,就可以解释这个,“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就是说虽然他发怒,但心恒清净。是否可这样解释?

对。

讲到“观”,这个境界就高了。到了观以后,念念清净,回到本来清净面目。也就是说,回到宇宙父母未生以前,我们的生命究竟所在的地方。

本来清净,那个叫“还”,就是自性清净。

问:修定的好处——十六特胜,该如何入手以达到这个境界?

十六特胜,是小乘修定讲的佛法原理。修定,比如修呼吸、修安那般那、修白骨观,或者修任何的禅定、修心地法门,若能得定,会有十六种特别的“胜”——指肷来了,胜利、成功的意思。这是佛学的“名数”,就是一种理象论。

特胜与四念处(不净、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止观一样,从“调心”开始,把心念搞清净,终止于非非定,达到非非想定这个境界。次序也就等同刚才讲的九次第定。开始是调心,像我们一般人打坐,老实讲心都没有调好,心都散乱的。没有宁静过,不算调心。 调心是心宁静了以后,达到四禅八定的非非想地了——“地”是指程度,地地有观照,你注意这个话。每一个定的境界,有观有照。什么叫观?自己都知道,有个境界存在了。观就是思想起了观察的作用,是自己自然的,不需要另外去观察。照则跟观不同了,好像灯泡或太阳出来,自然照明了。这个叫观照。所以地地有观照,每一次、每一个功夫的进度,有观照的作用,“能发无漏善念,厌恶自害之事”。

所以打坐修行能够发起的“无漏”,最后无漏,圆满了,没有一点渗漏、没有一点坏的东西,像一个皮球充满了,而至于至善的境界。

如此一来,自然心里头厌恶了自害之事,起心动念时如有错误的心理思想,自己都不喜欢了。既不欺人,也不欺已,故名特胜。

问:这十六特胜是什么呢?

怎么叫十六特胜呢?很有名:

一是知息入,知道气从身体进来的作用。

二是知息出,出气的时候很清楚。

三是知息长短。息的长短特别注意,不是吸一口长气再呼出来就叫长;而像庄子所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普通人呼吸只到肺部,有功夫的人呼吸达到足底心。这叫知息长短,所以当你呼吸很短,上半身有、下半身没有,拿普通的话讲,就是身体不够健康了。

四是知息遍身,到了最后,你晓得每一个细胞自己本身都在呼吸,不只是你鼻子在呼吸。 五是除诸身行,身上的障碍没有了,没有障碍,当然也没有病痛了,病痛在心行里面是小事。行是什么?是运动。甚至于定到最后,心脏好像没有跳动了、呼吸停止了。 六是受喜,心里非常高兴。

七是受乐,生理上的乐。

八是受诸心行。心里头起一个思想念头,生理上马上感觉到。比如说在定境中,你起了个坏念头,自己会受不了、吃不消,身体都不对了。

九是心作喜,是不是跟第六个重复了?不是,第六是受喜,受是感觉,而“心作喜”不是感觉到,而是心理状态另外起了喜悦的境界。

十是心作摄,指心的作用。比如说你从北京来,坐在这里念头一动,就知道北京的事了。无所不在,此心遍满虚空。这是比方,不要去玩这个。

十一是心作解脱,自己不会被思想、烦恼、情绪困住。

十二是观无常,知道世界上一切都靠不住、都会变化,没有永恒。

十三是观出散,一切万事万物没有永恒,都有消失的一刻,都是空的。

十四是观离欲,这时候脱离欲界了,已经完全超越男女爱欲,没有了,变成喜乐境界了。 十五是观灭,自己身体可以丢了,身心都可以起变化的。

十六是观弃舍,实时都放下,什么都可以丢下。所以禅宗很多大师修到了家,年纪到了要走时,说句“再见”,一打坐,眼睛一闭,走啦。弃舍,把身体丢在这个世界上,好像屙了一坨大便在这里就跑掉了一样。

这是十六种特胜。

问:现在这个时代,人类和社会进步的型态都不同,如何做功德,才能真正服务社会大众?

真正的修行在于行为,要做到实际的事。真正的佛家的大乘精神,是完全忘记自我、个人,而去为众生做事的。释迦牟尼把它归纳起来,有六个方向,在梵文叫“六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达那个目标的意思,包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即智慧)。 这六个方向是两个目标,一个目标是为自修自养,为自已的;一个目标是自己要慈悲、爱众生,不只是爱人类。

简述如下:

1.布施,就是基本上都替众生着想而做的,一切都不为已,就是没有条件、没有要求、没有收获的付出。

内容包括三方面——第一个是“外布施”。思想怎么帮助、拯救这个社会。小我部份,是指别人所需要的钱财、物质等。我这里有,毫不考虑,都给他。就大我来讲,要有牺牲我自己的性命来换这个社会更好的心念。

如果要举个例来讲,内容太多太多,要把握的就是一点原则——有一点、一念自我私心,都不算。但没有人做到,包括现在这些宗教的教主都没有一个做到的。都只会讲理论,要做到完全不顾虑到自己,很难的。

第二个是“内布施”,内布施是指精神上的布施。传布知识(教书)、给人家解决问题(像法师啊、神父、牧师),做的都是精神布施。这都是讲原则性的。

第三种最难了,就包括了外布施和内布施,综合起来叫“无畏布施”。使人家没有恐怖、没有烦恼。

2.“持戒”,持戒的内容也包括了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行为,自己的行为处处有个规范。这个规范的内涵又有两点。一个是消极的——自己从来不会做坏事,不会讲坏话,不会犯错误。包括古代东方西方的道德传统,及现在的法治观念,都在内。

积极的呢,是自己做好事,也影响大家一起做好事,不但人类,包括整个世界一切众生,都是博爱、康乐的。这还是有形象、有作用的。

第二个是内在的,自己修持,不管禅定也好、不禅定也好,自己的思想、动念,最后都修持到没有一点坏的观念,都是光明清净的。这是内持戒的一部分。

3.“忍辱”波罗蜜,意思就是勇敢,自己甘愿受一切罪,等于基督教的耶稣,能为世人吃罪,而自己上十字架牺牲了,这个儒家叫做“大勇”。

忍辱也包括三个内涵。

一个是有形的忍辱,譬如我们活在世界上,随时有艰难、痛苦,读书也一样,有很多挫折,很多不满意,都要忍过去,要原谅别人、原谅环境,转而要求自己。这种修养很痛苦的,要对付自己,“真的忍住”。在行为上这是有形的。

进一步到了“内忍辱”,修养到这个程度,任何人对不起你、甚至要杀害你,都没有什么关系,能够慈悲他、教化他。心理上没有一种“忍”的作用。

第三种内涵的忍辱,是做到非常自然,也无所谓一个人的不对,看一切众生都一样,心里头都没有事了。

4.那么中间有一个叫“精进”,就是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对自己要求上进。“精进”在六度中处于是间的范围,做学问也好,做功德也好,都要不断的努力精进,不能松懈,要求很严的。

5.后面两个专门讲内在修养,一个是“禅定”。

6.然后是“般若”智慧的开发,成道了。

总而言之,你现在问的问题,归纳起来很简单,自己做每件事、每个行为、每个思想,观察一下自私的成份占了多少?自私成份慢慢愈减愈少,甚至没有了,就是真正做功德的深层内涵。

问:针对目前的世界和社会状况,做功德时,有没有哪一方面要特别注意、特别强调的? 事实上,今天的人类文明,做功德、做好事的观念,已经普通存在了。过去不管是西方、东方,什么社会环境、历史的经验,做功德都是从个人出发的。十九世纪以后,思想改变了,说民族自由,这个社会观念就独立起来了,自然而然,大家都在做好事了。你知道的啊,你专门管这些事,每个公司都组织福利啊、组个基金会啊、养老啊、保障的,都在做了。 但是不要研究内容,那个资本家做社会福利工作,实际上为了免税啊。他也在盘算这样钱会用得少??虽然是假的,但也在做了。

什么老人基金会啊、贫穷救济会,都在做了。做了之后,有些人还利用这个,自己来占利益。

问:根据我所观察到的,很多在社会上做慈善业的基金会,他们的观念主要是“与恶对抗”,跟不好的、坏的东西或人对抗、作战。无形中形成了对立,是一种愤怒性的观念,您对这有什么看法?

这个就应该要告诉他们,真正的布施是无私的,不应该对立,要都能够忍受。像刚才讲的“忍辱”,忍辱就是原谅一切邪恶。

从道德来讲,若有“我在做好事”的观念,那就错了,已经对立起来。真的做功德,是没有这个观念的。

我听说,你收养一个孩子,把他留在身边带他,你并没有期待这个孩子将来长大能赚钱供你吃穿,这个就是对的。这就是无私的付出了。

社会上有些基金会、资本家,做功德的理由都不够格的。但就像我刚刚说的,他们总算还是做了一点。虽然是假的,也做了一点。

问:在念咒的时候,气用完了,再吸进来时,肺部觉得不能吸了,可是又还感觉意犹未尽。这个时候再有气,脑子里就觉得好像快要昏倒了一样,该不该放掉?

你怎么晓得气吸进来了,肺充满了?呼吸进来到气管,两个肺是呼吸经过最重要的机器。肺是过滤的机器,你有没有看过肺?你把动物的肺买来看,上面是薄薄的一层白膜包住的,这一层白色的外衣非常细,有孔的,我们为什么会气喘、生痰?就是外面这一层纲膜被很多水给冻住了,那些空孔不通了,就会气喘、生痰。所以肺是过滤呼吸进来的气,不是说肺吸满了就叫充满了,不对。

你氧气进来太多,在里面变二氧化碳了,所以难受嘛。耳朵为什么气进来会呜呢?如果气没有了,耳朵也会叫的。中医告诉你,“耳通气海”,通到下面,所以有耳呜,或者耳朵蒙住了,肾气不通。

你坐到发晕的时候,还在吸气,你不要憋死啦!它是个来往作用嘛,你把气老是憋在那里干什么呢?真是晕,就要放。

问:我在修行的过程中,有时候能量会比较强,这时候就自然会知道一些事情,会收到或放出一些讯息,会变得非常清楚,而不用文字沟通。可不可以说明在修行上,这一方面的过程是什么原因?

这是禅定会经过的一个境界。甚至你太注意用它,会发各种神通,能够知道人家心里想

什么、能够知道未来的事。但用久了不好,自己的进步会受限。

等于一个东西分两面,一个体、一个用。你现在讲的是心性的,静定境界在禅定、修禅时会发生的;还有更大的功能、神通,都会起来。这条路是不宜走的,一定会偏差的。它与“明心见性”那条路偏差了,这里差了一点,将来后果就会偏离很远了。

最好目前暂时不要用,不要多注意它。归到自己清净,把它放掉。

问:修行人想精进修道,应该吃生的食物吗?

不,要吃煮熟的。

如果吃生食吃得很习惯也未尝不可,像牛、羊一样吃生的也是可以,但是你有看过牛羊活一百年的吗?西方人觉得生吃比较健康,等到将来有结论再看看嘛。

问:有些男性因为修行禁欲,又练很多硬功夫,又打拳,结果一个晚上勃起好多次,下不去,该如何对治?

这叫“亢阳不悔”,这是非常危险的。肾脏到前列腺一带都发炎了,这是不正常。如果他有太太,做爱一次就好了。

所以一个朋友往生时,旁边的人告诉我,他那命根子硬得像铁棒一样,我说那不是好事。 问:念咒子时是不是应该把气导向小腹?

教你念咒子,没有教你小腹问题啊。为什么念咒子时呼吸要把小腹鼓起来?那么你的用心就没有专一在念咒子上了,而是念丹田、念小腹啊!小腹鼓起来就是功夫?那找那些怀孕女人,每个功夫都得阿罗汉了。

念咒子,心气专一,念什么咒子都一样,一口气顺着念,身体端正,不要管小腹了。自然念诵,身体端正,你不要再注意这个呼吸啦、配合啦等等,那是两回事。你们现在考虑的,就是生怕肚子掉了,是不是(一笑)?

问:修定应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忘记吗?

千万不要把昏沉当成入定,这很严重。这是佛说的,不是我说的;要是把昏沉当成禅定,你宁可不要修,他生来世的果报,会堕落到畜牲道去,那可以不用脑筋了。

我也经验过,我当年修空念定、无想定,修了一年。修到什么程度呢?我老实告诉你:我这个人书读得不少、文章写得也不错,结果试着修无想定试了一年,什么都把它忘了、丢下了。我想写信给一位定来师父,拿起笔却写不出来,连个“定”字都写不出来,真的想不起来。

这个时候很害怕啊!奇怪,明明晓得,心里都清楚,就是写不出来。所以说“无想定”的这种遗忘是很可怕的。庄子有一句话也是类似意义:“哀莫大于心死”,人到灰心,心念不清醒,完全丢掉;灰心到了极点,人就变傻瓜了,变猪头猪脑了。明明有感觉,却没有多大的思想,想写信都写不出来。

我一察觉到这样不行,就要自己马上恢复:自己知道,慢慢地提起念头。一个月以后,我全然恢复了。

这是告诉你经验,不要把昏沉当作入定,不昏沉、不散乱,这才叫“定”。

问:这二十年当中佛教慢慢复苏,现在佛教蛮发达的。可是有许多人不信因果,甚至有许多年轻出家的人,真的也都不信因果,这样如何是好?

不信因果,那有什么希奇呢?现在教育不同了。我们过去中国文化、外国文化,基本上人类文化过去是无形中相信因果,注重道德。而现在人,你说“对啊!现在人没有道德。”我说你错了,还是有,不过他的观念不同了,现在年轻人讲“价值”论,价值观念,看一件事,先看“有没有价值啊?”其实他不知道:道德就是价值。

现在你埋怨这些年轻信佛的,年轻朋友不信因果有什么关系呢?我有个小朋友演培法师,他已经过世了,他当年在重庆的时候,在太虚法师的汉藏教理院念书。演培法师后来到了台湾,在善导寺做方丈,结果被小和尚、居士们给赶走了。后来演培法师讲演中就讲:“讲到佛

法,就是因果,”这是他讲的,不是我讲的,你们注意啊!“现在人不信因果,太可怕了。现在人啊??”注意,他要吧出家人了,可是他自己是出家人、大法师。现在啊,轮转过来,“居士怕因果”,有些刚刚学佛的人怕因果,“因果怕和尚,和尚怕居士。”(一笑)

所以我说那有什么希奇?你不要惊讶,这些年轻人他现在反对因果,等他年纪大一点,慢慢就会知道因果的可怕。就是等待年龄了。

问:身边没有任何欲望根源来诱惑自己,是不是就能断除一切魔障?

老子说:“不见可欲,其心不乱。”有个可欲的来,你就依他起受,来影响了。我们来说真话,不见可欲,其心不乱。我有个朋友,他一生清白,没有讨姨太太、没有二奶,他就讲:“所以啊,像我们这样很好;如果再清净,更好啊。”我说再清净、完全没有,很好吗?你以为“不见可欲”,没有欲望来引诱你、没有魔障来引诱你,是很好的吗?你很寂寞,那个也是魔障,寂寞也是魔障啊!

你觉得一切功名富贵、男女饮食包围你,是魔障;没有,也是魔障。你求之不得,也是一苦——求不得苦啊!古人有所欲,那你说这个修行要怎么样修?

问:出家人受人家的供养,应如何看待这些供养才不致滥用、犯戒?

马祖门下有位俗家姓陈的大禅师——睦州禅师,他是大彻大悟,成佛得道的人,他有个外号叫“陈蒲鞋”。他出家悟道以后,回到偃州家里住,他的母亲还在,家里并不富有,所以他出家一样奉养母亲。

也许有人想:出家人养母亲容易啊!大家居士供养钱,买米买布来养母亲嘛。欸!这个犯戒的!居士们供养钱是供养给禅师,因为他出了家,代表“佛、法、僧”的僧,居士们这是供养三宝的。大家供养他的钱,他只能拿来做佛事,若是自己拿来孝顺母亲,等于是大家孝顺母亲,他就欠了众生的账,睦州禅师不干这个事。因此他回到家里,为了孝顺母亲,自己坐在那里做苦工,编蒲鞋去卖。卖的是自己的劳力,卖了蒲鞋赚来的钱是属于他本人的,可以拿来孝顺母亲。讲到戒律,讲讲古代做事的风格,给你听听。

所以出家人对于《楞伽经》要读清楚。你们天天念《楞伽经》,早晚功课经上有两句话要特别注意:“忖已功德,量彼来处。”说到雍正皇帝,他很严格,经常抄人家的家,贪污官吏满门抄斩,财产都拿出来。雍正有个部长,是杭州一个和尚还俗的,学问很好。雍正也晓得他做过和尚,两个人很对头。有次这位部长搜查一个贪污官吏,财产、账目都交清了。雍正一看缴回了那么多财产,满意的说道:“嗯!你这次办事办公,很有功劳。财产没收!可是你办得很辛苦,这一部分归你吧!赏给你。”这位部长就讲了:“皇上,我不拿,跟我没有关系,请您收回去。这是国家的,不要给我。”雍正问:“为什么你不拿?你办公很有功劳啊,那么辛苦。”“唉呀,皇上,要忖已功德,量彼来处啊。”雍正一听笑了,“咦!你还没有忘本,好!”他是和尚出身嘛,做大官、做部长,还知道要守戒律。这就是“不与取”,不犯盗戒,不与取——我不要这个贪污的钱,国家收回去。

提到这个问题,就是这两句话:“忖已功德,量彼来处。”

第四章 有关打坐59

问:打坐时的“气”、“息”,指的是什麽?59

问:睡着时的呼吸会缓慢而变浅,也是属於“息”的境界吗?59

问:那胎儿也处於“息”的状态吗?60

问:在打坐时,心和息的关系为何?60

问:打坐修炼时,应该要“气沉丹田”吗?61

问:打坐时,应如何让自己静下?62

问:静坐时,应如何“数息”?62

问:数息时的一呼一吸,呼气时用鼻子或嘴巴都无所谓吗?63

问:那麽“数息”对修定而言意义何在?要数到什麽程度?63

问:“数完息,心定下来之後呢?64

问:晚上打坐时,想睡怎麽办?65

问:打坐的时候,感觉呼吸愈来愈静,愈来愈慢,嘴巴骨头像都很有活力,上颚也感觉很有生命力,这是怎麽一回事?66

问:为什麽人自觉功夫做得好时,性欲就会冲动?67

问:有些朋友七天禅七下来,单盘还好,如果是双盘的话,就有便秘现象,这是怎麽回事?68

问:有人练习打坐引起了某些毛病,如果不管它、不吃药,一直练习打坐下去可不可以?68

问:打坐时,脚会发酸、发冷,有没有什麽可吃的药?69

问:修行打坐时,身体酸痛、难过,静不下来,该怎麽处理?70

问:修持打坐可得身体上的喜乐,这样的喜乐可以一直追求下去吗?71

第四章 有关打坐

问:打坐时的“气”、“息”,指的是什么?

婴儿出生,脐带截断以后,鼻子开始呼吸。当婴儿在娘胎里时,虽然不用鼻子嘴巴呼吸,但其实婴儿还是在呼吸的,只是看不出来。母亲在呼吸,他接受。所以你打坐入定,定到了极点的时候,外表的呼吸完全宁静了,那才叫做“息”。也就是道家所说的“胎息”,不呼不吸,宁静了。普通什么练气功啊、练呼吸,都是错的。

人的呼吸是一进一出的,氧气吸进来以后,变成二氧化碳,所以自然需要呼出去。呼完了,又要吸进来,我们体内的氧和二氧化碳随时在新陈代谢。而在一呼一吸中间,有个空档,有一刹那间是不呼不吸的。这个叫“息”。

问:睡着时的呼吸会缓慢而变浅,也是属于“息”的境界吗?

不完全是。

你试着观察一个人睡觉看看。世界上什么相最难看?死人并不难看,睡相最难看(一笑)。你看一个人睡觉,没有五分钟安静的,不是手指头、脚趾头跳动,就是表情有变化,都没有安定。而且你听,睡觉时不论打呼、呼吸都有韵律的。除了有一刹那,你听不到呼吸来往的声音,那一刹那才是真正睡着了。

一个人睡觉呼吸时,都在作梦,醒了就忘掉,只有不呼不吸的那一刹那,完全不动了,才是真的睡着,也没有梦境。

所以一个人睡了一夜,真正睡足只有十五分钟,这十五分钟没有作梦,像胎儿一般,才是“息”的状态。如果这十五分钟完全睡足了,够你白天一天用了。

问:那胎儿也处于“息”的状态吗?

对。所以要你们看那本《入胎经》(注:《佛说入胎经今释》,老古文化出版)。胎儿在娘胎里头七天一次变化,三十八个七天,九个多月,就出生了。一开始是精虫和卵脏凝结了,第一个生起的这股风,这个“息”不是空气,没有办法用确切的中文来讲,勉强用现代科学的词来形容,就是生命的一种能量。

所以一般都讲错了,以为“气”是呼吸或是空气的气,错得一塌糊涂。这个“气”指的是能量。

问:在打坐时,心和息的关系为何?

“觉”和“知”是两回事,有觉有知,那是心的状态。心的状态跟息合一了,这个就是真修持的境界。

打坐时,呼吸停了,那个是“息”,但是后来你念头一感觉到“呼吸停止了”,呼吸就来了。换句话说,一个是心理的,一个是生理的。呼吸一来了,念头也来了。像一个人有生气

的时候,呼吸很粗。又譬如我们在睡觉睡不着时,会听到自己的呼吸吧?那也是很粗的。等你真睡着了,就听不到呼吸了,心跟呼吸已经分开了。

真正严重的,比如一个人很认真、很专一的思考一个问题,那个时候暂时好像没有呼吸,因为思想太专一在某一件事情上。心动气就动,念动气就动,可是它两个又不搭嘎的,互相矛盾。

修定呢,就是把这个矛盾统一起来,心念静止不动了,气息也定了,这个时候人得定,那你的身心变化起神通妙用,都是从这个地方来的。

问:打坐修炼时,应该要“气沉丹田”吗?

呼吸,就像轮胎气扁了,再打气进来一样。也有很多学气功的人来问我:“老师啊,怎么把气停留在丹田?”丹田在哪里啊?肚脐下面这里是道家说的下丹田,还有中丹田、上丹田。三个丹田,你要停留在哪里?下腹这个地方,都是肠子。

所以人家问“气沉丹田”,我说那是一句话,就是气充满的意思,没有那个丹田的啦。 你看汽车的轮胎,没有气了,拿个打气筒打进去,你叫这股气停留在轮胎的中间不动,行吗?不行,一定充满。所以你呼吸气进来,念咒念完了,你觉得没有气,吸个气进来,是充满全身,没有什么只充满肺部、充满丹田的,那不合逻辑。

问:打坐时,应如何让自己静下?

你们打坐是不是在静坐?不是,一般人打坐起来,叫做“静闹”,一边静一边闹,脑袋里万念齐飞,一边在后悔,思想停不了,自己的呼吸如何,一点都不知道。

因此到了隋朝时,天台宗智顗大师把修禅定的方法,整理成六个步骤的法门,叫“六妙门”——数息门、随息门、止门、观门、还门、净门。

问:静坐时,应如何“数息”?

观自己的呼吸进出,把呼吸自然的一进一出,叫做一息。数这样一呼一吸十次,中间要没有一个思想念头插进来,这叫做“数息”。

宋朝的陆放翁词中有句:“一坐数千息”。陆放翁晚年打坐修道,他说一坐在那里啊,几千次呼吸他都记下了。我说陆放翁在吹牛,他做不到的,文人都爱说大话。

你试试看,比如念佛、念咒子、修准提法,真的念佛的时候,一边念一边算,算到十声中间没有一个杂念,才叫念佛。要是十声里面想到“明天那个股票不知怎么办,他妈的”,那就不算了(一笑)。

现在世界各地很多人修禅宗,打坐时用数息的方法,一坐就是一个钟头,数了多少啊?我说他们:“你这是修会计啊,不是修佛嘛!”你把呼吸的数字记到一千一万有屁用啊? 呼吸,是生灭法,吸进来、出去了,跟流水一样,也跟蜡烛的光一样——后来的一直补上前面的,当你看到时,那亮光已经消灭了。

问:数息时的一呼一吸,呼气时用鼻子或嘴巴都无所谓吗?

不对,要用鼻子,自动的、自然的呼吸。严格来讲,不仅仅是鼻子,只是我们还在初步修行,所以利用两个鼻孔。

实际上讲呼吸,人身上十万八千个毛孔,每个毛孔都在呼吸。

比方以前战争活埋敌人时,只要埋身体一半或是三分之二,就不能呼吸,鼻子露在外面也一样,照死不误。

所以普通人以为生命光靠鼻子呼吸是错的,整个身体,连肛门、前后阴、脚底心,都在呼吸。这个太深了,你先管鼻子就好。

问:那么“数息”对修定而言意义何在?要数到什么程度?

人的呼吸是自然来往的,你知道自己在呼吸,所以你才能记下它的数字。打坐时开始数息,你看这时候忙不忙:第一,呼吸自己本身在忙;第二,你要记住呼吸;第三,要管住自己没有记错;第四,又要管住自己不要起杂七杂八的念头。

七、八个心同时在用,所以没有得定,没有达到心一境性、定生喜乐的境界。

那么天台宗为什么采用数的方法?这里有个巧妙。因为呼吸是自然往来,你心又很散乱,那么数息等于是拿呼吸作为绳子,把散乱的心神集中起来,拴住就好。所以说数一下,心定了,就不要数了。

问:“数完息,心定下来之后呢?

数息心定之后,再来就是随息,可是随比数困难。你知道自己气进来、气出去了,中间没有其它的思想,这个叫“随”。

随什么?心随气息,也就是气息随心。这样慢慢修持,当心念完全静止、不散乱时,气息也静止了,这叫随。

后来道家修持,称这个随的境界叫做“心息相依”。心与息互相依靠,两个结合了。 道家修行讲求阴阳结合,这“阴阳”中是个代号,可是普通人不懂,听到阴阳就想要找个异性一起双修。其实阴阳只是两个代号,一个心理状态,一个气息状态。心息相依,就是“随”的境界。

“随”的境界注意在心跟息两个方面,这时候不要管身体,慢慢的心念完全停滞,一个思想都没有了。

问:晚上打坐时,想睡怎么办?

你晚上打坐想睡的话,有两个方法。一个方法是自己坚持不睡,持续打坐下去。这个时候,你要真做功夫,自己把习惯转过来。想睡时,就让它这样,倒了睡,不要管姿势。慢慢的,一下精神来了,就可以到天亮。

另一种方法,当你疲劳时,就暂不打坐,睡醒了再起来打坐。不管是夜里也好,早上也好。有这两种方法。

这个原理何在呢?有人问释迦牟尼佛:“人为什么需要睡眠?”他说:“人不需要睡眠。睡眠是习惯。”佛从两方面分析了睡眠的原因,一种是心理的疲劳,人碰到不如意的事、灰心了,什么都不想就想睡。另一种是生理上的疲劳。但是佛说这两种都是习惯来的,都可以唯心去改变的。

所以讲学佛、修道,有五个东西要记住,叫五盖。把你的智慧、光明、生命力量给盖住了——财、色、名、食、睡。财是要钱,要物质的享受;色,男女关系,性的欲望;名,喜欢荣誉,想出名;食,饮食;第五个是睡眠。

这五个叫五盖,你把这五盖拿开了,就成道了。

问:打坐的时候,感觉呼吸愈来愈静,愈来愈慢,嘴巴骨头像都很有活力,上颚也感觉很有生命力,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分两部分来讲,第一,关于呼吸的问题,一个真到达静定境界的人,鼻子呼吸没有了,不是完全停止,其实还在很轻微的进出。要做一个实际的实验的话,过去中国人用灯草,灯草很轻的,或用头发、鸡毛放在鼻下,没有被吹动,才是真到这程度。实际上还是有呼吸的,只是非常微细。这个在中国的天台宗,叫“止息”。

“止”的境界,也是“息”的境界。这样一来,你自然地感觉到有下沉的作用,充满了。 慢慢地,到最充满以后,就不需要鼻子、也不需要肺部了。这种原来呼吸的进出的感觉,落到下腹,到男人生殖器的顶点,女性则到达阴道口,都在呼吸了。

中国道有的庄子有两句名言是事实:“众人之息以喉”,一般人的呼吸只到喉部到肺部,“真人之息以踵”,得道的人的呼吸可以到脚部,气沉下去。

气这样一沉下去,并没有说完全断了,很久会来一下呼吸。那么像牙齿、这个骨头这里,当然气都充满了,这两边都绷紧了以后,气自然冲到顶,使脑下垂体的荷尔蒙下来,口水就愈来愈多。最后一种最好的口水排下来,是甜的,但不是白糖那种甜,这种特别清凉,你让它自然吞下去,慢慢下去之后,你的皮肤、身体整个都会改变的。

问:为什么人自觉功夫做得好时,性欲就会冲动?

你说功夫做得好的时候,性欲就非常冲动,这是好事,恭喜你。但是普通人有什么办法?就是把它用了、把它放出来就好了。放出来就没有了。注意是“没有了”,不是“空了”。没有了,再等到自然的成长,成长得差不多时,它又来了。

中国的道家,画一只老虎、画一条龙,说叫“龙虎斗”;性欲一来,叫做“猛虎下山”,要吃人了。道家把思想、念头叫做龙,因为它控制不住、变化无常、呼风唤雨。

所以印度的佛法到了中国,多加了两个罗汉,一个降龙,一个伏虎,就是这么来的。原来是没有的。龙跟虎降伏不下去,什么功夫都白耗。这一方面的修炼是唯物的、唯生理的,是最难的功夫。

不要看印度啊、密宗啊,修道的那么多,就我当年调查老前辈那些喇嘛、活佛,每一个都给老虎吃掉了,几乎没有一个做到。

当你功夫做好了,精下来,冲动了,阳物就举起来了。女人呢,功夫做好了以后,一般女生不知道,两个乳房就涨了,冲动了,下面的情欲也冲动了。女的来的慢,可是来了的力量很强很大;男人实时冲动,实时一下就消散。

人不健康、生病、衰老了,这个东西就没有了,可是生理很难过。等到这个来了,身体一愉快了,跟着性欲就起来了。可是这里你注意哦,那个东西一起来,身体也健康了,精神也来了,很舒服。受得了还是受不了是思想问题、心的问题,这是两个东西。

好懂得了这个原理,怎么样把心念清定、转化,老虎升华了,这个老虎不是老虎了,那,不得了了。

问:有些朋友七天禅七下来,单盘还好,如果是双盘的话,就有便秘现象,这是怎么回事?

双盘会便秘,这是臀部以下的神经到大腿这里的气脉不通所导致的,因为不会双盘,想赶快地双盘,一双盘以后肛门自然夹紧了。肛门夹紧修习惯了,直肠不容易张开,就形成便秘了。加上脑神经的紧张,初学单盘、双盘的人,脑神经无形中都在紧张状态。

有些修道人性交的时候故意忍精不放,以维持时间长,把肛门夹紧,这会造成大便与小便的中毒。大便中毒那个臭气上来是很厉害的,有些修道人胸口发疼,脸上呈现紫黑色,黑中有红,那就是中毒现象。

问:有人练习打坐引起了某些毛病,如果不管它、不吃药,一直练习打坐下去可不可以? 这个讲心地法门,心地放得空,见地没有问题,就没问题;心地放不空,见地上一点道理都不清楚,那就会有问题。

一个人学打坐,你先要问他为什么学打坐?如果他说是要学佛,你再问他:学什么佛?我常常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有资格跟到释迦牟尼佛学,他是太子,把功名富贵丢掉修道成功;你们呢?每一样都丢不掉,你学什么佛啊?

佛经上都教人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才能学佛,可是一般人连什么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都不懂,佛要我们悲心,哪个人有悲心啊?佛要我们布施,哪个人做到布施?都是抓来给自己的。布施是叫你统统拿出去啊,哪个人做得到?做不到学什么佛呢? 一般人学佛的心理,讲好听一点是好奇,讲不好听一点是贪便宜。打坐很舒服啊,可以健康、长寿、菩萨保佑,这个心理,比买卖股票以几百块钱想发财赚几百万的人比起来,还更严重!这种心理能够成佛?我第一个就不信。

世间哪有不经艰难而能成功的事情?何况学佛?

问:打坐时,脚会发酸、发冷,有没有什么可吃的药?

那要先做脚的运动,光靠药来不及的。会发酸、发冷是身体内部有风寒,身体里头有风,表面看不出来,平常怕风;有寒的人,非常怕寒;里头发炎的,怕热。冬天里只穿一件短袖的,那不是身体好,是里头有病。

我曾认识的一个修道家,七十多岁,人在台湾,极冷的下雪天还光着脚,盖被子不盖腿,看起来功夫好,面孔红红的。我心里想:大概一、两年会走掉吧!结果一年半就死掉了。那是一种病态,你假如读《易经》,里头说圣人“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了。天冷的时候大家怕冷,他不冷,表示他反常了,反常者必死。

至于密宗行者修拙火修得好,不怕冷可以,那要辟谷以后,完全清了,专门修拙火。但修拙火修得好也没有用,你查查看,拙火修得好的有没有活到八、九十岁?没有!生命能量用得过多的缘故。

问:修行打坐时,身体酸痛、难过,静不下来,该怎么处理?

身体难过时不要动它,不要摸摸腿啊、搥搥腰什么的。你这个时候两腿难受,有没有感觉?有啊!但是老子不理你你就没有了。它有,你不管嘛,你知道它难过就好了嘛。

你知道身上难过、有障碍,那个“知道”,并不在这个难过、障碍上面。这样清楚了吗?就很清楚嘛。要是这个时候你还静不下来,就是你的业报、息气的问题。其实知道当下清净,当下已经空了嘛。

这就是《心经》第一句说的“观自在”。像这样,你随时看自己的念头,不怕念头哦!思想念头来了没有关系,只要记住:一切思想、念头,如空中的飞鸟,过去就过去了,它自己空自己,不是我们去空它的。一切思想、念头,感觉如水上画花一样,永远没有一个痕迹可留的。当下就是了,也不要管身体。你的感觉知道这里痒、知道那里痛,而那个“知道”是不痛不痒的。

问:修持打坐可得身体上的喜乐,这样的喜乐可以一直追求下去吗?

修持的喜乐是全身得轻安,头顶下来全身发清凉,最后两个腿发大乐的境界。这个乐、两腿的快感,比男女关系还要舒服。到这个样子才可以修定,在密宗就讲气脉,要把气脉通了。有些在家出家的同学坐得蛮好,也可以坐几个钟头、五六个钟头不动,但是能不能得到“离生喜乐”——身体发生乐感、两腿也得乐?还没有。如果到这一步,你也不想下座了。 这个时候,就要注意菩萨戒了。如果因此不修功德、不下座,犯菩萨戒,叫做“耽着禅乐”。可是不是比丘戒哦,比丘就要你这样。到菩萨道要慈悲、入世救人了,你贪图自已禅定之乐,你只管自己,叫“自了汉”,所以大菩萨们骂大阿罗汉都是自了汉。禅宗祖师骂这些人得这个境界不肯下来的,叫“担板汉”,背一个板子走路,只看到空的一面,没有看到有的一面。只晓得禅定,不敢起行,没有做到慈悲喜舍、救世救人,不肯动了,叫自了汉。所以禅宗祖师们骂阿罗汉们自了汉、担板汉。

这个知识讲给你们听,不要听过以后,抓住鸡毛当令箭。别人禅定坐得好好的,有些居士爱吹牛的,就批评人家:“欸,这个还是自了汉、担板汉。”他自己还没有到这个境界哩,就随便开口批评人。如果有经验的修行人,你得定没有、到什么境界、心里的什么情况,一眼都看出来的。这个一眼看穿要内行、要有经验。

第五章 有关人生74

问:老师对“养生送死”的看法是什麽?74

问:居於上位,该如何应对下层的埋怨?75

问:按照阴阳五行的说法,到了成熟了就必然走向反面,如果人的生命延长,那麽人的成熟也会延後吗?76

问:什麽是中国人的教育观念?77

问:您对目前教育的看法?77

问:谈教育问题,在我的看法,成人的榜样甚至比教育重要。现在的主流的教育制度缺乏了“敬”这个观念。孩子们不懂,他们不尊重别人,也不尊重自己。很多事情他们不明白,他们需要成人的帮助。学校只是个让他们聚集的地方,但教育并没有反映到生活之中。对不对?78

问:人如何做到“随遇而安”?79

问:常看见一些年纪大的人,明明可享清福,却不快乐,为什麽?79

问:人做好事时,可以学会不记在心上,但遇到痛苦(即不好的事)却很难忘掉,为什麽?80

问:我女儿总说:“我要追求完美。”人追求完美,好或不好?80

问:真正的“福报”是什麽?81

问:人在世上,如何看“福报”?82

问:饮食方面应该是饿了再吃,还是定时定量?82

问:小孩子可以学打坐吗?83

第五章 有关人生

问:老师对“养生送死”的看法是什么?

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四个字:“养生送死”——一个孩子生下来,这个生命,怎么把他养到十八岁、成人了,再放手。这一段是一个很大的教育任务。然后,这个人生命老了,怎么安详的回去。这就是所谓的“养生送死”。

现在人类的文化是混蛋的文化,也讲养生,也讲送死,生个孩子是交给社会养的。我们中国人最下流的骂人法——他妈的,你两个人高兴生了一个孩子,却教我们社会帮你养?然后自己的父母老了,儿女不负责任,交给社会管?

但中国几千年法令是根据“养生送死”这个思想教育出来的,孩子不养父母的话,马上送到法官那儿,法官立刻判死刑。这么严重的。这个是中国,并不是讲西方的。

所以我有这种经济学观点产生,一个人赚多少钱、要分成多少份,从他开始做事,养父母一份,养孩子一份,先要分配好,不要等社会国家来办。所以这个问题很大。再顺便告诉你个知识,我也常常讲释迦牟尼的经济学。他说人一块钱只能用五分之一。那其它四份呢?第一个是政府,占了一份。第二个就是社会,福利事业这些的。第三个是疾病,自己生病的话。第四个是眷属,自己兄弟姊妹啊、父母啊、孩子都有份。所以一块钱,自己只用到五分之一。

而且佛说,这五分之一是为你之所使,只有使用权,没有占有权。因为财富不能占有,无法占有,它是空的,会变去。

所以你把东方的释迦牟尼思想和儒家思想配合起来,一个新的社会观念、政治思想就出来了。

问:居于上位,该如何应对下层的埋怨?

曾有人跟我说:“现在大陆的政府、台湾的政府,老百姓都不满意。”我说这有什么希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政府,老百姓满意过的。而且历代的政权,老百姓都不同意的。

就像世间上的儿女,对父母也从来都不满意的。这个原理《国语》中有讲:“兽恶其纲”,宫苑里头养的动物、养的鸟,你给它吃得多好,它心里还是埋怨,不自由。“民恶其上”,老百姓都埋怨上面的人,看他们都是猴子。你只要做领导,下面看你都不顺眼。用我的话讲,都看成是狗屁。

换句话说,再转过来,两个人谈恋爱、结了婚,太太跟先生,妻怨其夫,夫怨其妻。怨来怨去的,怨什么?其实统统没有事。

你懂了这个,就懂了政治哲学了。原来就没什么,天下事,没有是非的。今天你们坐在这里,听我这个南老师讲话,年纪大,放的狗屁都对。如果在这里讲话的是十几岁的孩子,照这样讲话,你们不批评他就奇怪了。如果他讲话,你们对他的态度,绝没有对我这样恭敬。 所以你就看出来,什么叫政治?什么叫老百姓拥护?都是狗屁。只要做了上面,下面就埋怨。

所以你做了老总,就好好去做,埋怨无所谓。

问:按照阴阳五行的说法,到了成熟了就必然走向反面,如果人的生命延长,那么人的成熟也会延后吗?

不会。人的大脑成熟阶段大概在六十几岁时,这是物理研究的结果。

所以一岁到二十岁是个重要的阶段,儿童的幻想,就是他一辈子具备的东西。小孩子很好玩,拿到一个小东西,玩了半天,大人讲什么都不相干,他有他的幻想。小孩的幻想到了儿童期、受了教育,慢慢开发,到了二十岁中间是最强的。三十、四十岁在实行这个幻想,五十、六十岁在回忆这个幻想。五、六十岁以后,是该退休了。

所以老了的人,有五烦。

第一,老年人专门讲过去的事,如果你有爷爷你就知道,老年人专门讲过去的事,现在的事一告诉他,他就忘掉。

第二,你讲他的好话,听不见,你讲他这个死老头好讨厌,他马上听见了。 第三烦,老年人躺下来睡不着,一坐着就睡。

第四烦,哭起来没有眼泪,一笑眼泪就出来了。

第五烦,老头子看到年轻女孩,老太太看到年轻小伙子,会动心,叫他真干却没有办法。 老子《道德经》也讲过,“物壮则老”。这是物理的道理,一个东西发展到成熟了,就老化了。“老则不道”,老了就没有用,不合那个道。孔子也讲。老而不死是为贼啊(一笑)。 问:什么是中国人的教育观念?

中国人一向重视胎教。母亲怀孕后不能讲黄色笑话,思想要规矩。而孩子生下来以后,又有一套礼。就是对一个人的教育方针。

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教他成就一个人。这跟读书、知识的教育,是不相干的,但很重要。

然后孩子生下来,怎么喂奶、怎么带,都有个规定。就是请奶妈来带,也有个礼的规定。一直到十八岁成人,都有个规定。十八岁以前是生活教育,怎么扫地啊、怎么煮饭吃啊、抹桌子啊、穿衣服啊。

而十八岁以后才学做人、思想。开始读“大学之道”,学《大学》、《中庸》,是成人教育。一直到老,都有教育。

问:您对目前教育的看法?

现在的教育我们简单的讲,是另外一套。现在的教育,孩子生下来,断了奶,吃牛奶。中国过去必须要用人奶喂到某个时间。现在的孩子啊,牛奶喂大,尤其西方,大都交给保母带,因为他们都出去做事,回来看到孩子,觉得保母带得很好啊!你晓得她怎么带的?且保母的程度有差。我看到许多这样长大的小孩,所以我讲现代人,第一流的家庭基本上受的是最差的教育。这些,问题都很大,非常不合理的。

其实,教育的改变,非常难。现在,尤其在美国、欧洲也是,差不多的,两个方向。你看一个孩子生出来,交给保母去教育,然后交给电视、现在交给计算机网络,他们在玩时,就看到了电影电视,色情暴力,那是必然的结果。

所以我认为,教育知识的科技是很容易的,但教育人的方向却很难。

问:谈教育问题,在我的看法,成人的榜样甚至比教育重要。现在的主流的教育制度缺乏了“敬”这个观念。孩子们不懂,他们不尊重别人,也不尊重自己。很多事情他们不明白,他们需要成人的帮助。学校只是个让他们聚集的地方,但教育并没有反映到生活之中。对不对?

对,所以我说,在大陆,真的要办一个学校,成人教育与老年教育,兼办幼儿教育。 我现在最常说的,就是现在做父母的,没有资格做父母!

问:人如何做到“随遇而安”?

不管学不学佛,一个人想做到随时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难的。

中文有一句俗语:“随遇而安”,安与住一样,但人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因为人不满足自己、不满足现实,永远不满足,永远在追求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

理由可以讲很多,追求事业,甚至于有些人说人生是为了追求人生,学哲学的人说为了追求真理。你说真理卖多少钱一斤?他说讲不出来价钱。真理也是个空洞的名辞,你说人生有什么价值?这个都是人为的借口,所以说有人生过程上,“随遇而安”就很难了。 问:常看见一些年纪大的人,明明可享清福,却不快乐,为什么?

人生鸿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

人到了晚年,本来可以享这个清福了,但多数人反而觉得痛苦。因为一旦无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许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时候,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个寂寞,什么事都没有了,怎么活啊!

所以我常告诉青年同学们,一个人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这才会看到鸿福是厌烦的。

佛经上说,一个学佛的人,你首先观察他有没有发起厌离心,也就是说厌离世间的鸿福。对鸿福有厌离心,才是走向学佛的路。

问:人做好事时,可以学会不记在心上,但遇到痛苦(即不好的事)却很难忘掉,为什么?

禅宗经常用一句话,放下,就是丢掉了。

做了好事需要马上丢掉,这是菩萨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丢掉。有些人说,好事我可以丢掉,就是痛苦丢不掉啊!

实际上,好事跟痛苦是一体的两面而已,一个是手背,一个是手心。假使说,好事他能够真丢开的话,痛苦来一样可以丢开,所以痛苦也是一个很好的测验。

如果一个人碰到烦恼、痛苦、逆境的时候丢不开,说他碰到好事能丢开,那是不可能的。 问:我女儿总说:“我要追求完美。”人追求完美,好或不好?

什么追求完美?世间上从来没有完美的东西。佛教用语中,是这么称呼这个世界的——娑婆世界。娑婆是梵文翻译,是缺陷的意思,即“堪忍”。这个世界因为有缺陷,所以得“堪忍”——能够忍,忍受很多的痛苦,这是给生命的辅导的药。

这个世界,如果不忍,你苦不过的。你在这个世界追求完美,但世上百成百、千成千的错误,哪有完美?抓住现实就好了。有钱财、有孩子、有家庭,哪里不完美?完美的人才会说他自己不完美。享受自己的完美,那就是高人。

问:真正的“福报”是什么?

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呢?清净无为。

心中既无烦恼也无悲,无得也无失,没有光荣也没有侮辱,正反两种都没有,永远是非常平静的,这个是所谓上界的福报——清福。

清福每个人都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清闲的时候,可是一天到晚,闲在家里,你闲不了啊!自己会掉眼泪,好像被社会上的人忘掉了,又怕被人家看不起!没有一个人递一张名片来看我,都没有人发个请帖来,也没有人打个电话问候我,唉呀!我好悲哀啊??他有清福不会享!

学佛的人要先能明了这一点。世界上一切人的心理佛都知道;一切人都把不实在的东西当成实在,真的清净来了,他也不会去享受。

学佛证到了空性,自性的清净无为,大智慧的成就,才算是真福报。真福报那么难求吗?非常容易!可是人到了有这个福报的时候,反而不要了,都是自找烦恼。

问:人在世上,如何看“福报”?

佛说,你要知道,人世间认为的大福报,就是钱多,寿命长,儿女多,儿女好,样样都好,好得没有再好了。可是,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都没有用。所以说人生啊,都

是理想,都想把明知道抓不住的现实世界拼命抓住。

尤其是寿命,分明有生必有死,可是人人都想学仙学道,长生不死。

福报是有穷尽的,每个人的光荣都是一下子,就像一支手电筒,每个人那个电筒都要亮一下,可是希望一辈发亮是不可能的。

世间的福报是不实在的,福德无实啊!所以佛说,世间的福德再多,不过弹指之间的空花就过去了。

问:饮食方面应该是饿了再吃,还是定时定量?

普通人觉得饿的时候,都没有饿,胃里头的东西还多得很。因为普通人习惯把胃塞得太满了,所以脑筋也笨笨的,胃部稍稍空了一点,它就觉得饿死了。真等到胃完全空了,你也习惯了,不饿了,没有饿的感觉,它吃不吃是自己知道。普通人平时吃三餐,半餐不吃,已经饿了,脸有时饿得发白,那是心理作用。修道的四个字:「少吃多餐」。饿了就吃一点,吃少量。

问:小孩子可以学打坐吗?

最好不要。小孩子学打坐容易进入神状态,这是不适宜,除非天生智慧开了的。至于什么时候是学打坐的时候?那要在成年以后,同时有一点学识、智慧的时候。有智慧的人,根器不同,则另当别论。家里的小孩子,弄不清他有没有根器,最好把他当做没有根器来看待。

(本文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