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好问的格言

《“问号”之歌》资料

勤学好问的格言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意大利)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列宾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真心英雄》

 

第二篇:明志勤学格言

明志勤学格言

明志就是确立志向。古人很重视人生志向的确立,志存高远,就会自我激励,奋发向上,有所成就。古人常登高望远,表明心志。“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向远大才能克服眼前的困难和自身的弱点,去实现宏伟的志愿。在生活的海洋中向理想的彼岸远航,只有不畏艰险、不断进取的人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明志是为激流勇进的人生注入的第一推动力。

朝闻道,夕死可矣。

【出处】《论语·里仁》。

【大意】如果早晨能够得知真理,那么,即使在晚上死去也没有遗憾了。

【提示】孔子在这里所讲的“道”是指为人处世的道理或原则,包括仁爱、忠恕、宽和、诚信等伦理生活的方方面面。“朝闻道,夕死可矣”用极端的话语,表明了追求真理的心态。我们今天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大原则,应当比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时代广博得多。一个人的一生,总应有正确的行为准则,对宇宙人生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有道与无道,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出处】《论语·里仁》。

【大意】一个读书人既然有志于追求真理,但却对穿不好吃不好感到羞耻,这样的人不足以与他商议大事。

【提示】古人有“安贫乐道”的说法,就是把精神的、理想的追求看得比物质追求更重要。孔子曾发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等慨叹,强调的是同一个意思。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渊就是一个安贫好学的人。孔子经常夸他用一个筐盛饭、一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破屋里,却一直不改他求学的执著、读书的快乐。最后,颜渊成为孔子最优秀的学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出处】《论语·泰伯》。

【大意】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坚毅,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而路程遥远。

【提示】这句话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说的。对此,他解释为: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说,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这个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停止,这个历程不是很遥远吗?曾参在孔子的弟子中一向被认为是性情温和的人,可是这几句话却掷地有声,表现了对道德的自信和对人格理想的执著追求。

志不强者智不达。

【出处】《墨子·修身》。

【大意】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提示】许多有大成就的人,都是意志、天才与勤奋的结合。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在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之前,曾花费了超出常人的艰苦劳动,利用前人的割圆术,“割了又割”,反复用加、减、乘、除、开方等方法进行运算,算到圆内接正12288和24576边形时,才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做任何一件事,如果没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也就没有超人的智慧。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出处】《史记·陈涉世家》。

【大意】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提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年轻时曾给别人耕地。一次,他走到田埂上休息,对同伴说:“我们当中如果有人富贵了,可不能忘掉别人。”一人却笑话他说:“你给人家当雇农,怎么会富贵呢?”于是,陈涉长叹道:“唉,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志向呢!”后来,人们常把那些没有理想、鼠目寸光的人比喻为低飞的燕雀,把那些胸怀大志的人比喻为高飞的鸿鹄。

志当存高远。

【出处】诸葛亮《诫外生书》。

【大意】立志应当崇高远大。

【提示】人的志向与成就从来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就不可能成就大业。一般来说,对自己的要求高,取得的成就就大;对自己的要求低,取得的成就则小,以致一事无成。一个人即使身居陋室,饔飧不继,只要有远大的理想,崇高的抱负,也能奋然前行,干出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处】诸葛亮《诫子书》。

【大意】不恬淡寡欲就不能确立远大的志向,不排除杂念就无法深谋远虑。

【提示】这是诸葛亮对其子的谆谆教导,也是他关于修身养德的至理名言。一个人利欲熏心,就不能有远大志向;心浮气躁,就不能有真知灼见。淡泊名利才能立志恢弘,心态平和才能深思熟虑。崇高的理想必然要远离世俗的贪欲,透彻的思维也经常从宁静的心态中流出。伟大的人格,需要高尚情志的支持,需要在淡泊和宁静中不断追求和升华。 有志者事竟成。

【出处】《后汉书·耿弇列传》。

【大意】有志向的人终究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

【提示】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的大将耿弇提出攻取齐地的策略,刘秀虽然心存疑虑,但是仍然支持他的计划。后来,耿弇攻下齐地,刘秀亲自劳军,对耿弇说了这句话。当然,“有志者事竟成”并不是说一个人立下志向之后,就可以坐等成功了。在立志与成功之间,还需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如果没有具体的行动,再好的志向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唐代的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历尽磨难,前五次均告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屡败屡起,直到第六次,终于到了日本,把唐朝的文化带到日本,他本人也成了日本佛学中律宗的创始人。

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出处】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大意】志向小就容易满足,自满了就不能再进步。

【提示】张载是我国宋朝的哲学家。他的文章往往充满了哲理,并有唯物主义思想。这句话提示人们要进步就得立大志。从某种意义上说,远大的理想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志向远大,才能放眼高远,不计较眼前的得失,克服怠惰,不断进取,取得更大的成就。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出处】苏轼《晁错论》。

【大意】古代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仅仅因为他们有非凡的才能,而且因为他们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提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才能与毅力缺一不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做事功败垂成,不是因为他们不具备才能,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生活贫苦。长大以后,他住在寺庙里,刻苦读书。当时,他的生活极其清苦,每天早上煮一锅粥,然后把它放进木盆里,等凉了之后,切成几块,分顿就着咸菜吃,这就是著名的“断<IMG=T01014AA>画粥”的故事。生活虽然艰苦,可是范仲淹并不在意,仍然不分昼夜,精心钻研,最终考中进士,成为一代名臣。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出处】石成金《传家宝·俗谚》。

【大意】有志气的人不在年岁大小,无志气的人虚度终生。

【提示】这句话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俗语,许多人都用它激励从小立志。东汉名将马援“少有大志”,以“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自勉,后为国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所以说,有志气的人往往从小就对自己提出较高要求,在这种志向的激励下,一生才会有所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