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化的影响

浅谈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伦理道德对藏族社会的影响 当我们说到藏族文化时,它的核心价值观念来自于佛教。也可以说藏族人的价值观念就是藏传佛教的价值观念,他们的处事方式都依照着藏传佛教的标准来进行。藏族社会伦理道德的准则也是以佛教戒律为核心的。 佛教自七世纪松赞干布时期传入藏区以后,因其完整的体系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受到了藏族人民的欢迎。经过一段时期与本土宗教苯教的斗争,逐渐占据了上风,成为了藏民族的国教。从此,藏族人的伦理道德和统治者的治国之策都以佛教的道德观为基础。藏传佛教中的戒律也成为了藏族人的行为处事的标准。 松赞干布时期,命大臣吞弥桑布扎翻译一部名为《十善经》佛经,主要讲解佛教““十善法”(“十戒”)。松赞干布依据“五戒十善”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准则。起到了“对善人予以奖励,对恶人加以惩处,对豪强大族用法律压抑,对贫弱者设法扶助”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阶级矛盾,有利于巩固农奴主阶级的统治。并且从这时候开始人们崇尚慈悲、行善、宽容。藏族人认为世界灾难的来源,皆源于人人不守五戒、不修十善而造成的。为了避免灾难的发生,就必须要遵循“五戒十善”,这样国家才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由此可以看出佛教的伦理道德观深深地植入到藏族人的心中,成为他们做人的准则和一生不懈的追求。 相信因果业报也是佛教的重要观念之一。佛教认为:“当一个人的生命告终时,其一生动作和行为的总和会作为一个整体产生效果,且确定转世的生存者的性格。这就是说众生所作的善业和恶业都会引起相应的果报。”在因果十来偈”中说:“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瘖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从这些偈语中可以看人世间的美貌丑陋、富贵贫穷、长寿短命等都是有因有果的,不是老天凭空赐予你的。而是根据你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决定的。你种下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样的果。就像俗话说的那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因果报应不是权势所能左右,鬼神也无法操纵,上天更无法控制,你所作的一切都要由你来承担其后果。这样,因果业报就要求人们积极行善、慈悲为怀、宽容豁达、莫要种下恶因,这样才能拥有此生和来世的圆满的生活。笔者认为,正是因为相信因果业报,藏族人更加以“五戒十善”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把佛教的伦理道德观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无时无刻不用来参照和警醒自己。

正是因为藏族全民信教,佛教的伦理道德才会深深地影响着藏族人;正是藏族人把佛教的伦理道德作为自身道德规范的基础,藏族人才会拥有一颗纯净的心,质朴的笑脸;西藏才会成为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吧。

二、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化艺术的影响

(一)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学作品的影响

自七世纪以后,随着藏传佛教在藏区越来越广泛的传播,为了宣扬其义理,采用了多种手段,其中最为常见并且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文学作品的形式进行传播。就是把深奥枯燥的宗教哲理用浅显易懂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种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普通的藏族百姓都能够了解到佛法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够让他们更容易地去接纳、信仰佛教。 首先是吞米桑布扎将《宝集顶经》、《宝箧经》、《般若波罗密多十万颂》等二十多部佛教经典由梵文译成藏文。随着大批佛经翻译成为藏文以后,给藏语文带来了许多新的语言、词汇和表现形式与手法等,从而使得藏语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同时为藏族文学创作带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佛学大师萨迦班智达在藏族文学史上开创了格言诗的体例。格言,藏语“勒谢”,大多是有关社会生活、处世哲学等诸多方面的戒言锦语。深受藏族群众喜爱。他的传世之作《萨迦格言》,共有辨识学者、高士、愚人、多士、恶行、本质、悖谬、事业、佛法等九章,共457首,充满了为政、为民、为自身生活、事业、成就的智慧和经验。《萨迦格言》通俗易懂,简洁易记,作品中有着生动形象的比喻、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反映了大量的人生真谛,使它步入了社会的每个层次,也成为了藏族格言诗之滥觞。成为了藏族人民的伦理道德标准和妇孺皆知的生活教科书。可以说,在现在的藏区,无论是年迈的老人还是黄发小孩都能吟诵出几首《萨迦格言》来。

翻阅藏族的文学作品,可知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宣扬佛教思想而创作的。在这些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深受佛教戒律思想的影响。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为了讴歌主人公拥有自律、慈爱、宽容等的美德,佛教的教义始终贯穿于全文始终。正如前面所述,因为藏族全民信教,他们的文学作品也深深地烙上了了佛教教义的影子。剥去文学作品中宗教教义的外衣,他们所宣扬的是人生的真谛,做人的原则对后世的人们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藏传佛教对藏族绘画雕塑艺术的影响 藏族的绘画艺术中最有特色的是壁画和唐卡。藏族的壁画主要保存在寺院的墙壁上。在藏区有近万座规模不等的寺院寺庙,可谓座座五彩涂壁。据粗略统计,保存于西藏自治区内的寺院、宫殿、官邸内的壁画,总计超过10万余幅。每一座寺院都是一座绘画艺术馆。壁画的题材主要是围绕宗教内容的。佛教是偶像崇拜,大量描绘的是佛教众神像;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也是壁画的重要内容之一;另外佛教故事内容在寺院壁画也比较普遍;还有些是直接用图案的形式宣传宗教教义的;还有一些是反映僧人生活、宗教仪式和藏族风俗节日的壁画。从壁画的内容可以看出有关佛教的一切都是壁画描绘的最主要的素材。

唐卡是一种有精神膜拜和艺术欣赏两种功能的用彩绘锻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宗教色彩。唐卡是宗教艺术品,是信众崇拜的象征物,信众通过崇拜这种象征物来获取善业功德。所以它与壁画一样,描绘的主要内容都是有关佛教的一切。 在藏区,佛像是雕塑的主要对象。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迟遵公主入藏是带了了释迦摩尼十二岁和八岁的等身像。它们成为了藏族人的精神寄托和膜拜的偶像。藏区的佛像雕塑是藏族人对待佛教的一种现实的无尽的崇拜。

(三)藏传佛教对藏族建筑的影响

随着佛教传入藏区,藏族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建筑,那就是寺院建筑。现存的大小昭寺是最早的佛教寺院,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和迟遵公主所建的。随后建立的桑耶寺,是西藏地区

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具备佛、法、僧三宝的正规寺院。融合了藏、汉、印三种风格。根据“曼陀罗”观所建立的。当佛教成为藏族的“国教”后,营造佛教建筑变成了建筑事业中的中心任务。佛教建筑可谓是遍布整个藏区。在藏区里,最美最宏伟的建筑莫过于是寺院建筑了。寺院建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藏族建筑事业的兴盛,同时也使得寺院成为了政治、经济、艺术的中心。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寺院向普通藏族人传播文化与教义。它们成为了文化的中转站,是藏族人精神上的支柱。

三、藏传佛教对藏族社会生活的影响

藏传佛教影响可以说是深入到藏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就连藏族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深受佛教的影响和约束。 服饰方面:在藏族人的审美观念中偏爱黑、红色等深色。这是由于藏区气候比较寒冷的缘故吧。通常绛红色是出家人的专用色。普通藏族百姓是不能够穿这种颜色的衣服的。因为在藏族人的心目中出家人是神圣的,令人敬仰的。藏族人见到地上有这样颜色的布片或其他东西,也会自觉地拾起来放在高处。

饮食方面:佛教戒律中有“二十一进食聚”,规定比丘进食时不得含食语,饮勿做呼噜声,食勿做吧嗒声,食匆出舌,勿移食于左右腮,腭勿做声,不得摇钵,不得啮半食,不得弹舌做声食,未食勿得张口,断食不宜过大或过小等。现在在藏区藏族人也是这样做的,并且要求自家的小孩也严格按戒律的要求来做。在《旧唐书》记载:“吐蕃人不食驴马肉。”因为藏族人信奉佛教,他们不吃奇蹄动物的肉,也不吃有爪子的禽鸟类,不吃水中动物,更加忌讳吃狗肉。 居住方面:佛教戒律“十三僧残罪”中有一条“小屋僧残罪”,规定比丘建僧舍不得超过长十八肘、宽十九肘半的面积,也不得在多生物、有争之地建房,所用的建筑材料也需清净无染。一般老百姓的房舍多为小开间、多间数,除了选用建筑材料的制约,恐怕也是受此影响。在西藏,不论是贵族高官还是平民百姓,旧时都没有架床而卧和用椅凳的习惯,而是在地上垒起低矮的土炕,垫上草垫和羊毛长垫当做床,垫上草垫或长垫席地盘腿而坐。即使是达官贵人和有钱人家也只是垫的垫子多一些,讲究一些而已。这一习俗来源于戒律“近住八戒”中的“不坐卧高床戒”。 行为方面:藏族人的言行举止也深受佛教戒律的影响。在“一百一十二恶作戒”规定不得双手叉腰行,不得举踵以趾行,不得摇身掉臂行,不得比肩行,不得携手行,不得左顾右盼,而应眼睛平视前方一轭木之处等行姿;不得放身猛坐,不得跷膝而坐,不得交勾双脚而坐,不得伸腿舒足而坐等坐姿;人在前行,己在后行;人在高座好座,己在下座恶座;不高声喧哗,而应轻言慢语;不弃大小便及涕唾于水中和青草上,见面合十行礼以示尊敬;不跨越他人而过;男女不得挨近坐等。受到这些戒律的影响,藏族人给人一种非常自律的形象,并且十分的谦卑,懂礼数。并且在人与人交往中,忌讳拍打肩部和头部。藏族认为肩膀上附有保护神,而头部的梵顶穴一般以为是灵魂的通道,唯有高僧大德才能摩顶加持的。这些方面深深受着佛教的影响。

四、结语

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得知藏传佛教深深地影响着藏族文化。无论是藏族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还是藏族的文化艺术,其中心内容都与藏传佛教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并且藏族人的社会生活活动也与藏传佛教息息相关。像这样一个把佛教作为自己一生信仰的民族,世界罕有。笔者认为,在所有信奉藏传佛教人的心中:“吐蕃之逻些, 西藏之拉萨, 是朝圣者心中的圣地。路途的艰险阻挡不了他们心中执着的信仰,心灵的困境早已化作他们的坚定。布达拉宫,是他们生命的远行,是他们心灵的归宿。”

 

第二篇:藏族文学史

藏族文学史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1. 课程编号:14030007

2. 课程名称:藏族文学史

3. 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

4. 开课对象:本科

5.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6.课程目的与任务

(1)通过藏族文学史教学使学生了解藏族文学的概貌、发展史、基本特点及其优秀传统,提高民族自尊心。

(2)对重点作家作品和民间作品有一个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学习它们的高度成就,提高文学评价和欣赏能力。

(3)提高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课程各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第一编 远古与吐蕃时期的藏族文学

第一章 社会发展与文学概况

重点:统一前青藏高原各个部落的社会情况,以及意识形态的变化。 难点:无文字时期的社会及历史面貌。

要求:熟悉远古时期的民间文学作品。

第二章 吐蕃王朝前的(6世纪前)藏族文学——口承文学

重点:统一前青藏高原各个部落的社会情况,以及意识形态的变化。 难点:无文字时期的社会及历史面貌。

要求:熟悉远古时期的民间文学作品。

第三章 吐蕃王朝时期的敦煌古藏文文献

重点:敦煌古藏文文献的重要作用及文化价值

难点:古藏文的阅读及理解

要求:掌握文字厘定前的古藏文文字特点。

第四章 历史文学名著——《巴协》

重点:结合历史背景详细介绍作品内容

难点:作者及成书年代

要求:了解赤松德赞时期的政治主张

第五章 吐蕃王朝时期的翻译事业

重点:介绍著名的翻译大师、翻译作品

难点:记述当时的翻译规则以及翻译机构方面的藏文资料难得。 要求:对《贤愚因缘经》的藏汉文版本进行对堪研究。

第二编 分裂割据时期的藏族文学

第一章 社会发展与文学概况

重点:较详细地介绍社会背景及经济发展状况

难点:吐蕃王朝崩溃以后对边远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藏文文字记录难得。

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吐蕃王朝崩溃以后藏区腹地的社会状况。

第二章 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

重点:介绍史诗的定义、特点及发展状况。

难点:影像资料难求。

要求:掌握史诗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第三章 《米拉日巴道歌》

重点:讲解作家如何利用民间文学的体裁进行创作,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深奥的哲学道理。

难点:道歌中的佛教观点。

要求:掌握藏族民歌的分类和特点。

第四章 《萨迦格言》

重点:介绍格言的概念和特点

难点:格言中的佛教观点。

要求:了解《萨迦格言》对后世作品的影响。

第五章 藏文佛经文学

重点:介绍藏文大藏经中的佛经文学体裁。

难点:佛教观点深层含义。

要求:了解印度民间文学通过佛经传入藏区后如何被藏族化。 第三编 封建农奴制社会前期的藏族文学

第一章 社会发展与文学概况

重点:介绍13世纪藏族社会的发展状况及文学概况。

要求:了解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基本情况。

第二章 历史文学

重点:介绍藏文历史著作的文学特点。

难点:弄清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

要求:熟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年代及主要代表人物的作用。

第三章 传记文学

重点:介绍藏族传记文学的发展历史及特点。

要求:了解印度传记文学对藏族传记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诗镜的传入及其影响

重点:介绍印度的诗学理论著作及《诗镜》产生的历史背景。 难点:诗歌格律的理解。

要求:了解印度诗学理论对藏族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五章 藏戏

重点:介绍藏戏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流派的特点。

难点:戏剧理论知识及戏剧欣赏。

要求:完整地看一场藏戏表演。

第四编 封建农奴社会后期的藏族文学

第一章 社会发展与文学概况

重点:介绍十七世纪藏区的社会状况及文学发展情况。

要求:熟悉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动态。

第二章 历史文学

重点:介绍五世达赖喇嘛的政治生涯。

难点:对辞藻的理解。

要求:熟悉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动态。

第三章 传记文学

重点:介绍俗人传记的特点。

难点:这一时期西藏地方政府的官制。

要求:要掌握反映这一时期的汉文历史材料

第四章 作家诗

重点:介绍六世达赖喇嘛的政治生涯及诗歌的特点。

难点:六世达赖喇嘛圆寂之谜。

要求:掌握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

第五章 长篇小说与寓言小说

重点:介绍小说的内容和小说产生的背景、艺术原型等。

难点:人物心理描写的手段

要求:掌握小说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

8.学时分配表

第一编 远古和奴隶制时期的藏族文学(3周9课时)

第一章 社会发展与文学概况(简略提重点)(1课时)

第二章 吐蕃王朝前的(6世纪前)藏族文学——口承文学(2课时)

第三章 吐蕃王朝时期的敦煌古藏文文献(1课时)

第四章 历史文学名著——《巴协》(本编重点内容,2课时)

第五章 吐蕃王朝时期的翻译事业(3课时)

第二编 分裂割据时期的藏族文学(5周15课时)

第一章 社会发展与文学概况(简略提重点)(1课时)

第二章 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3课时)

第三章 《米拉日巴道歌》(3课时)

第四章 《萨迦格言》(3课时)

第五章 藏文佛经文学(藏文大藏经中的文学作品)(5课时) 实践课:翻译一部吐蕃时期的碑文或钟铭(3课时)

第三编 封建农奴制社会前期的藏族文学(5周15课时)

第一章 社会发展与文学概况(简略提重点)(2课时)

第二章 历史文学(3课时)

第三章 传记文学(3课时)

第四章 诗镜的传入及其影响(3课时)

第五章 藏戏(4课时)

第四编 封建农奴社会后期的藏族文学(4周12课时)

第一章 社会发展与文学概况(简略提重点)(1课时)

第二章 历史文学(2课时)

第三章 传记文学(3课时)

第四章 作家诗(3课时)

第五章 长篇小说与寓言小说(3课时)

9、考核方式与作业

按照学校的要求,考试分数按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划分,即:平时成绩占1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以课堂回答问题、出勤率、笔记和作业为准;期中以课堂闭卷考试为准;期终以A、B卷闭卷考试为准。

作业:第一编 远古和奴隶制时期的藏族文学

一、什么是神话?

二、藏族有哪些神话?

三、谈谈藏族神话的审美观。

四、谈谈藏族神话与宗教的异同。

五、为什么说《赞普传略》是历史著述又是文学作品?

六、赞普传略反映了什么历史阶段?

七、历史著作《巴协》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八、为什么说《巴协》是亦史亦文的佳品?

九、《巴协》对后世的史学著述有何影响?

十、吐蕃时期的诗歌格律有什么特点?

十一、吐蕃时期翻译事业的发展对藏族文化起到了怎样的影响? 第二编 分裂割据时期的藏族文学

一、什么是史诗?可分几类?世界上有哪些著名史诗?

二、你认为《格萨尔》最初产生于什么时代?

三、格萨尔王与藏族历史人物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四、举例说明《格萨尔》中所反映的宗教思想

五、如何认识《格萨尔》的多学科研究价值?

六、作者米拉日巴吟唱道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举例说明。

七、《道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什么?

八、《道歌》在藏族文学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

九、比较米拉日巴、贡噶坚赞二人及其作品的特点。

十、谈谈《格言》的道德观、审美观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十一、佛经文学对藏族文学有哪些影响?如何正确和全面认识这种影响? 第三编 封建农奴制社会前期的藏族文学

一、藏族史学著述自上一时期开始形成了什么样的模式?

二、为什么说《西藏王统记》和《贤者喜宴》既是历史著述又是文学作品?

三、《米拉日巴传》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四、藏戏剧目中主要的女性形象有哪些?从她们身上能体会到怎样的道德观?

五、传统藏戏剧目在哪些方面受到藏文大藏经的影响?

六、《诗镜》传入藏区后,为什么受到重视?它对藏族文化产生了什么的影响?

第四编 封建农奴社会后期的藏族文学

一、《西藏王臣记》主要思想内容是什么?它和过去的文史著作有什么不同?

二、《颇罗鼐传》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历史状况?

三、才仁旺阶是如何塑造颇罗鼐这一英雄人物的?

四、谈谈《多仁传》所反映的重大社会历史状况。

五、《仓央嘉措诗歌》中的思想内容有什么重大社会意义?

六、长篇小说《旋努达美》反映了什么时代的社会情况?

七、藏族寓言体小说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八、寓言小说《猴鸟故事》反映了什么时代的什么情况?

九、寓言小说在藏族文学史上占什么样的地位?

十、寓言小说与寓言故事有什么异同?

10.教材及参考书

第一编参考书目

一、马恩列斯毛关于文艺的论著

二、《藏族“猕猴”变人神话探微》顾浙秦著《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xx年4期

三、《原始文化》泰勒著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xx年8月

四、《藏族神话“猕猴与女魔”析》赵远文著 《甘肃民族研究》19xx年1期

五、《金枝》弗雷泽著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19xx年1月

六、《神话批评与方法论研究》文日焕著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xx年2期

七、《中国神话史》袁珂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xx年10月

八、《神话新探》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6

年10月

九、《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王尧 陈践践译注 北京,民族出版社 19xx年10月

十、《说不完的故事》王尧编译 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 19xx年10月

十一、《西藏的神灵和鬼怪》谢继胜译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19xx年5月

十二、《喜玛拉雅的人与神》向红笳译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xx年7月

十三、《藏族神灵论》丹珠昂奔著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xx年8月

十四、《藏族民间文学》佟锦华著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xx年6月

十五、《巴协》佟锦华 黄布凡译注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xx年10 十六、《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董晓萍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xx年11月

第二编参考书目

一、《民俗学概论》钟敬文 主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xx年12月

二、《民俗学》陶立璠 著 北京,学苑出版社20xx年9月

三、《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 主编 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2月

四、《中国民间文学史》高有鹏 著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xx年8月

五、《藏族民间文学》佟锦华 著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xx年6月

六、《藏族史略》黄奋生 编著 北京,民族出版社19xx年12月

七、《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陈庆英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xx年

八、《格萨尔王传研究文集》降边嘉措等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xx年8月

九、《格萨尔王全传》降边嘉措 编写 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社19xx年9月

十、《西藏史诗与说唱艺人的研究》耿升译 西藏人民出版社19xx年10月

十一、《佛经文学精编》陈允吉 陈引驰 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19xx年6月

十二、《佛经故事百则》罗秉芬 耿予方 选译 长沙,湖南出版社19xx年6月

十三、《藏传佛教故事》楮亚丁 编写 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xx年9月

十四、《米拉日巴道歌》乳毕坚瑾著 青海民族出版社19xx年9月 十五、《藏族格言故事选》贺文宣译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xx年4月

十六、《云使浅释》多识注释 北京,民族出版社19xx年10月

第三编参考书目

一、《西藏通史—松石宝串》陈庆英等合译 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19xx年1月

二、《藏史纲要》土登彭措著 四川,民族出版社19xx年11月

三、《王统世系明鉴》陈庆英 仁庆译注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xx年11月

四、《贤者喜宴》上下册 巴俄·祖拉陈瓦著 北京,民族出版社19xx年6月

五、《青史》郭和卿译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19xx年3月

六、《米拉日巴传及道歌》乳毕坚瑾著 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xx年4月

七、《诗镜注释妙音戏海》旦增曲吉尼玛著拉萨,西藏人民出版19xx年12月

八、《玛尔巴译师传》察通杰布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xx年4月

九、《宗喀巴传》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xx年11月

第四编参考书目

一、《仓央嘉措情歌及秘传》庄晶译 北京:民族出版社19xx年8月

二、《青年达美的故事》次仁旺杰著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xx年2月

三、《西藏王臣记》郭和卿 译 北京:民族出版社19xx年7月

四、《颇罗鼐传》策仁旺杰著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xx年5月

五、《噶伦传》策仁旺杰著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xx年10月

六、《多仁班智达传》丹增班觉 著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xx年11月

七、《猴鸟的故事》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xx年2月

八、《莲苑歌舞》祝维翰 译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xx年8月

九、《藏族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 洛桑曲扎 索南则木 编著

十、《更敦群培文集精要》格桑曲批 译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xx年12月

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第一编 远古和奴隶制时期的藏族文学(4周12课时)

第一章社会发展与文学概况(简略提重点)(1课时)

一、社会概况

1.远古时期

根据在西藏林芝、昌都、定日、那曲等地的考古发现,证明了在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西藏高原就有人类在生活。

据藏族神话中讲:藏族的祖先是由猕猴演变而来。后分成色、牟、董、东四个支系。也有说还有查和楚两个支系,共是六个支系的。还有的史书中记载,藏族的原始社会经历了十个不同的发展时代。即;一、黑夜叉统治时代,有了弓箭等。二、魔王统治时代有了斧。三、罗刹统治时代有了枪矛。四、天神统治时代有了合金刀。五、牟桔柯杰统治时代有了绳套。六、卓卓鬼统治时代有了“乌朵”(放牧用的抛石索带)。

七、玛桑九族统治时代有了牛角匕首和铠甲、盾牌等。八、龙统治时代;九,鬼王统治时代;十,贡布温古统治时期等。在如此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他们逐步发明创造了弓、矢、斧、锁、刀、矛、甲、盾等工具和武器。后来又形成了四十小邦,十二大邦等若干氏族和部落。其中的雅隆部落更快地发展起来,他们的首领聂赤赞普(约当公元前三百余年,时值战国中期,周显王在位)英武雄长,被推举为六牦牛部(也有记为六河谷部的)领袖,他就是后世吐蕃王室的始祖。当时已经能够修建房屋宫室,第一座宫室被称为雍布拉岗(意为母子神宫)。从聂赤赞普下传九代是布代巩杰赞普,这时人们开始垦荒种地,修渠灌田,以二牛拉木犁耕地;烧木为炭,开采金、银、铜等矿石加以冶炼,制造工具;熬皮制胶并在河上架桥;在钦域(今山南穷结县)修建了钦哇达孜宫。他们的农业和牧业有了明显的分工并取得很大的进步。由于农业、牧业、冶炼技术、手工业和建筑技术的长足进步,社会经济也迅速繁荣兴旺起来,雅隆部落便更加强盛,逐步向奴隶制社会过渡 。

2.吐蕃王朝时期

吐蕃王朝是西藏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藏文史称“赞普时期”(“赞普”的意思是国王)。吐蕃王朝从聂赤赞普(公元5世纪左右)到赞普朗达玛灭佛为至(公元901年)。

其中最著名的赞普要数松赞干布(公元617年——公元650年)、赤松德赞(公元790年)、赤热巴巾(公元866年),藏文史称“祖孙三法王”。他们的功绩分别如下:赞普松赞干布

(1)赞普松赞干布

据史书记载,他13岁即位(公元629年),他的主要功绩是: ①先后征服了四方各国,建立起统一的吐蕃政权。

②对内设官定制,进行军事和行政区域的规划。

③制定法律,加强管理。

④采用历法。

⑤发展经济,统一度量衡。

⑥建都拉萨。

⑦联姻通好,加强管理。

⑧创新并改进藏语文。

⑨扩展疆土,巩固政权。

⑩王宫中开始信仰佛教。

(2)赞普赤赞德赞

①灭苯兴佛,引请莲花生大师。

②建造了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有了第一批出家人(“七试人”或“七觉人” )

④ 派人员去印度学习佛经,培养翻译大师。

⑤ 大量翻译佛经。

⑥扩疆拓土,攻打四方(755年趁“安史之乱”之际,夺取安西四镇。763年攻打长安城。)

(3)赤热巴巾

① 增订法律。

② 进一步统一度量衡。

③ 加强与唐的联系(823年双方会盟表示停战修好,立了三块石碑于长安、拉萨、唐蕃边界)

④ 文字规范化(厘定文字、订正字形)

⑤ 大兴土木、修建寺院。

在整个吐蕃王朝时期,吐蕃与周边国家时而交战,时而修好。频繁地互派使节、加强交流,积极地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先进技术,使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二、文学概况

这一时期是一个各项事业都在蓬勃发展的时期。在保护和记录无文字时期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的基础上,积极地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使这一时期的文学给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 时期的文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 无文字时期的文学,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神话

(2) 故事

(3) 谜语

(4) 歌舞

(5) 卜辞

2.吐蕃时期的文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用文字记录下民间口头文学,为后世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

富。

(2) 初次有了书面创作及作者署名著作。如:赞普传记、编年大事记、

碑文、铭刻、历史著作《巴协》等,记录下了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主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创作思想或创作方法都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

(3) 佛教经典和汉文典籍的翻译,为藏族文学开拓了新的视野。佛经中的神话、故事、诗歌等文学形式,为藏族文学输入了新的血液。 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及要求:

重点:统一前青藏高原各个部落的社会情况,以及意识形态的变化。 难点:无文字时期的社会及历史面貌。

要求:了解对青藏高原进行考古研究的成果。

第二章吐蕃王朝前的(6世纪前)藏族文学——口承文学(2课时)

第一节关于神话

一、 什么是神话?

根据神话学理论的阐述,它与原始宗教是紧密相连的,原始宗教包括了原始文化的各个方面,如:石窟壁画、图腾崇拜、巫术观念、祭祀中的音乐、舞蹈等。它是原始人的关于世界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的解释,在当时那个特定的环境中它占主导地位。它不仅规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而且创造了人类文化的曙光,而神话就是对这些早期文化生活的全面记录。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神话,很早以前就有人探讨神话,想搞清楚什么是神话,它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本质是什么,有些什么特点等等。由于他们以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和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形成了许多派别。

二、神话产生于什么时代?

神话产生于旧石器时代高级阶段,即: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它是在灵魂不灭、万物有灵和神的基础上一步步产生出来的,没有原始宗教,就没有原始神话,没有原始神话,原始宗教也就没有内容。它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逐步消亡。

三、神话的分类

神话的分类五花八门,众说纷纭。有从内容分的,从产生先后分的,也有以地区分的,或以民族分的。综合前人的意见,归纳总结各种分类法,认为以内容分类更加科学。将神话分为六类:

1.自然神话

2.图腾神话

3.开辟神话(创始神话)

4.孕育神话(人类起源的神话)

5.创造神话

6.英雄神话

四、神话的特点

1.神话借助于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

2.神话是口头传承的。它产生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其后一代一代在人们口头流传。

3.神话无论是韵文体或散文体,教师叙事的,对各种事物的起因,加以详细的推原说明。

4.神话中所记叙的事物,在原始人看来,它是客观存在的,绝不是一种假托。

5.神话中的人物,可以是神、人,也可以是人以外的自然界的各种有生物和无生物,它们都被人格化,都具有人性。他们的一切行为、心理,都和人一样,体现了原始人类的“万物有灵”观念。

6.神话反映原始人的心理和愿望。

第二节藏族神话的分类、内容与特点

一、 藏族神话的分类

藏族与世界上的任何民族一样,同样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氏族公社时期,在“万物有灵”观念影响下,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神话。举凡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有瑰丽的神话予以解释。数量众多的神怪在流传的过程中,不仅有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而且形成了十分有规律的系统。随着佛教的传入,给形象的神话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抽象的思维模式,带有后人的理解方式和观念。因此,在藏族神话中想要分清楚哪些是古老的原始神话?哪些是佛教传入后改造过的神话,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可以将藏族神话分为以下七类:

1.自然神话

2.图腾神话

3.神怪神话

4.开辟神话

5.孕育神话

6.创造神话

7.英雄神话

二、藏族神话的内容

(一) 自然神话

1.山神神话

自然神话的发生、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而后演变成为对具体事 物的溯本追源。

藏族先民对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十分美丽的解释,而在众多的自然神话 数山神神话最多、最具特色。有“世界形成之九神山”、“藏区四大神山”等组成的山神体系。

(1) 雅拉香波山神

(2) 念青唐古拉山神

(3) 长寿五姊妹山神

(4) 阿米玛沁山神

(二)图腾神话

人类最初不能将自己与周围的自然物区分开来,认为某些自然物与自 或氏族有亲属关系,进而对此加以崇拜成为整个氏族的共同祖先。这个先就是图腾,它经历了自然图腾始祖向女性图腾始祖、再向男性图腾始的发展过程。

藏族的图腾神话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高级宗教观念的影响,出现了完的体系神话。在藏区流行得较普遍的是牦牛图腾、鹰图腾、猴图腾等。

(三)神怪神话

在雪山环抱、沟壑纵横、溪流涓涓的青藏高原,每一座山、每一条沟

每一个河口都有神灵保佑,都有鬼怪出没。它们很容易被入侵者激怒,能很快引起疾病和其他灾难。除非以适当的手段使它们息怒,才能免遭害。只有采取静默、强制的准则和复杂的宗教礼仪等手段才能控制它。 地利藏学家内贝斯基在他的力作《西藏的神灵和鬼怪》中,为我们展示一个自成体系、分工明确的神灵世界。内贝斯基将护法神分为:具有超大力的高级“出世间的护法神”,即:“出离六道轮回之神灵”;仍然与众有情居住在今世间的神灵,即:“世间护法神”。

出世间的护法神有班丹拉姆女神、大黑天护法、阎王及其相关的神灵等等。世间护法神有白哈尔及其伴神、长寿五姊妹及其相关的女神、地方保护神、厉神、战神等等。

(四)开辟神话

由于原始先民正处在童年时代,思想意识还是蒙时和半蒙时状态,生产水平低下,对于各种自然现象不理解,于是产生了神秘惊奇,迷惑不解,甚至恐惧不安的心理。为了更进一步达到减轻劳动、增加收获、改善生活的目的,他们推想客观的种种事物都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志的,认为它们的产生、发展、变化、消亡等,都是受着一种异己的、超自然的力量——神的控制和支配。于是就产生了经过他们不自觉的艺术加工的充满天真幻想的神话。

天、地、山、川,自然万物,最初是怎么形成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认识,藏族的原始先民在一组古老的问答歌——《斯巴形成歌》《创世歌》中,作出了他们的解答:????

(五)孕育神话

这类神话反映人类的起源,动物的起源。其特点是神孕、天孕、物孕。这是原始初民对人类来源本身最原始和蒙昧的解答。藏民族是一个多部族融合而成的民族,所以对于人类起源,即本民族的起源有多种解释,这里介绍几种较流行的。

(1)猕猴演化成人的神话(雅垄型)

(2)“洪水泛滥、姐弟成亲”的神话,流传在阿坝白玛藏族地区。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血缘内婚制现象。(西南型)

(3)苯教经典中记述:“气泡产生人类。”(象雄型)

人类起源神话表明,人类在与大自然斗争中,已经明确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和力量,渴望探明人类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奥秘。

(六)创造神话

这类神话反映着弓箭的发明,舟船的制造,医药的运用,铁器的使用,房屋的建筑等等。拉开了人类文明的序幕。藏族的《七兄弟星》的神话就形象地反映了青藏高原有了房屋建筑的过程。

(七)英雄神话

这类神话是古时候,人类在大自然的灾难面前不畏艰险勇于战斗的艺术反映。这时的神性已经相当脆弱,与其说他们是神,不如说是依附于人体的残存的神性。藏族的《青稞种子的来历》这则神话,热情地歌颂了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英雄人物。

三、藏族神话的特点

(一) 有强烈的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二) 充满瑰丽的幻想

(三) 富有奇妙的联想

(四) 幻想是以深厚的现实生活和客观真实为基础,是自然界和社会

现象在人们头脑中曲折的、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的反映。

(五) 族源众多、地域辽阔。

(六) 反映了史前时期藏族先民的发展概貌和阶段。

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及要求:

重点:统一前青藏高原各个部落的社会情况,以及意识形态的变化。 难点:无文字时期的社会及历史面貌。

要求:熟悉远古时期的民间文学作品。

第三章吐蕃王朝时期的敦煌古藏文文献(3课时)

第一节 藏文文献

甘肃省敦煌县千佛洞的石室中,藏有大量唐朝和五代时期所写的文献资料。

1899年(清光绪年间)发现石室,其中除汉文写卷外,还有若干个少数民族文字的写卷,其中藏文文献最为丰富,清政府腐败,大量文献被洋人盗走(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藏文文献的内容包括:

1.历史著述:

① 编年大事记(650年—764年)、

② 赞普传略,记载了吐蕃时期几位重要赞普的文治武功、与帮国间的征战、会盟、联姻、交往等重大历史事件。

③ 小帮诸候及家臣、历代赞普世系等。

2.民间文学:谚语、卜辞、故事。

3.佛经翻译。

4.汉文史料的翻译。

一、《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

1.《编年大事记》

起记于公元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终记于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共记115年的大事。

2.《赞普传略》

记载了吐蕃时期几位重要赞普的文治武功、与帮国间的征战、会盟、联姻、交往等重大历史事件。

主要内容有:

(1)止贡赞普传略

(2)达布聂赛传略:记述孙波帮国内部二王互相吞并,君主暴虐不听臣属劝谏,君臣之间不和,上下离心离德,其臣曾古、义擦私投雅隆部落首领达布聂赛,准备里应外合,攻灭孙波,但因达布聂赛死去而事未果。

(3)纳日伦赞传略:讲述达布聂赛之子伦赞与伦果两兄弟继父之志,与曾古、义擦内外配合,终于灭了孙波,献二万户于纳日伦赞等。

(4)松赞干布传略:叙述松赞干布幼年即位,平定父族、母系、象雄、苏毗、达布、工布、娘布等部落和地区叛乱,以及王室与奴隶主贵族间的矛盾斗争等。

(5)赤都松与赤德祖赞传略:前一段讲述赤都松执杀噶氏家族重要成员,巩固王室权力及征服突厥、南诏等事迹。后一段讲赤德祖赞与中原唐廷的战争。

(6)赤松德赞传略:记述他的文治武功。

(7)松赞干布与大臣会盟

(8)松赞干布与大臣唱和

(9)赤都松与大臣唱和

(10)论·钦陵与唐将论战。

艺术成就

1. 选材精当准确,主题线索是以征战与统一这个重大历史题材选择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人物刻画生动

3.叙事虚实结合,重点突出地加以渲染描绘。

4.语言朴素简要、叙事明快、条理清晰,从用词选句方面看,接近安多方言。

二、吐蕃时期的碑铭散文

内容可分:

(1)记述汉藏友谊的。《唐蕃会盟碑》(著名)

(2)歌颂赞普德政功勋的。《弃德松赞幕碑》

(3)记录臣属忠贞功绩的。《俺拉木·达扎鲁恭记功碑》(最高)

(4)盟誓信佛崇法的。《桑耶奇兴佛证盟碑》

(5)颁赏王族特权的。《谐拉康碑》甲、乙。

1.《唐蕃会盟碑》

公元821年双方派使节,先在长安盟誓,次年在拉萨(逻些)重盟,公元823年将盟文刻石立碑,藏汉文对照。

内容:首先阐明结盟始末,强调结盟的目的是“和叶社稷如一统”。然后追述和赞扬了历史上藏汉两族的友好往来和亲密关系。

(1)思想内容

基本结束了唐蕃间的纠纷,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反映了两个民族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2)艺术特点

文字朴实无华,通俗流畅,即使千余年后的今天读之,仍然琅琅上口。

2.《达扎鲁恭记功碑》

他是赤松德赞的重臣之一,带兵打仗、屡建战功。为此赤松为之诏书立碑,碑立于布达拉山对面,三面有文,重点记述了达扎鲁恭内助赞普平叛逆、理国政,外领蕃军攻唐廷、陷京师等功绩和赐予之爵赏特权等。

艺术特点:

文字简朴、语言流畅、达意明晰,是古代很好的散文作品。 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及要求:

重点:敦煌古藏文文献的重要作用及文化价值

难点:古藏文的阅读及理解 要求:掌握文字厘定前的古藏文文字特点。

第四章历史文学名著——《巴协》(本编重点内容,3课时)

第一节版本、作者、内容梗概

1.版本

《巴协》一书的全称,由于不同的手抄本而各异。

(1)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收藏的手写本,全称为《巴协——巴·塞囊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本子就是据此而定。

(2)《贤者喜宴》的《巴协》全文,称为《巴协》。

(3)《巴协法本或增补本》西藏油印本。

(4)法国学者史泰安的19xx年巴黎的影印本,《赞普赤松德赞、堪布(菩捉萨)和上白玛时期宏扬显密二宗的巴氏正文与续篇》全称。

(5)《藏汉大辞典》——别名《桑耶寺详志》。

2.作者

①一般认为是巴·塞囊著

②松巴堪布益希班觉的《和意宝树》中说:“为塞囊和桑喜著”。 ③《藏汉大辞典》中《桑耶寺详志》注为“库敦·尊珠拥仲者”,但同时在《巴协》桑目注为“桑喜注”(1011—1075)后宏期的重要人物。自相矛盾。

④有人认为正文为巴所著,续为库所著,这种看法在拉萨油印本和巴黎影印本中得到证实,书中在叙述牟尼赞普的事迹时,加了一个脚注:“这以下是增补部分”。

那么此书的写作年代,可以认为正文是八世纪的,续是十一世纪的产物,无论如何不会晚于十二世纪(《布顿佛教史》引用了《巴协》一书,此书为十二世纪产物)。

3.内容梗概

①赤德祖赞和唐朝的金成公主联姻;

②赤德祖赞派使臣桑喜等到中原向唐朝皇帝求取佛经;

③赤松德赞派使臣到印度和中原求取佛法并请佛教大师到吐蕃传播佛法,修建桑耶寺;

④大量翻译佛经;

⑤第一批七人出家为僧;

⑥佛苯之争;

⑦顿、渐之争。以上为正文部分。(《巴协》76页)

增补部分:

①牟尼赞普三次平均财富;

②牟笛赞普被害(798—804在位);

③赤德松赞修呷琼奇(804—815在位);

④赤祖德赞(赤热巴巾)(815—841在位),建寺、译经、厘定译语; ⑤朗达玛(841—864在位)灭法被杀的过程;

⑥概述了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始。

第二节 唐蕃一家

1.《巴协》一开始就记述了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和金城公主的联姻佳话,先说公主远嫁到吐蕃,路上从宝镜中看到自己所要嫁的人被可恶的咒箭所杀,公主唱悲歌时吐蕃的大臣加以指责,后来公主生子,又被大妃喜登所夺,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贵族势力极强。表现了贵族大臣与王室的矛盾斗争的激烈程度。

在王子周岁庆宴的时候,自己举杯认汉家为舅舅,并取名为赤松德赞。

2.赴唐取经

赞普令命桑喜一行数人去内地取经的经过。书中采用具有神话传奇色彩的艺术手法和“筛选”的笔调,层层突出了桑喜的形象,艺术地再现了当时吐蕃赞普多次派使臣去内地取经的经过和与唐的频繁交往。

第三节 佛苯斗争

佛教在吐蕃的传播并不是和和顺顺的,尽管它对当时的生产力有推动作用,但旧的势力仍然很强大,为此佛教与当地的苯教进行了多次交锋,本书用了很多篇幅,用浓郁的文学笔触,对这场斗争,作了详细具体、淋漓尽致的描写。

第四节 顿渐辩论

内地和尚摩诃衍那的顿悟说与寂护所传渐悟说,形成两派,赞普下令辩论以决胜负,结果以顿悟失败而告终。

但当时的王锡所著《顿悟大乘正理决》一书中记载“辩论结果是摩诃衍胜利,后因大臣插手干涉而引起风波,最后赞普下令肯定了顿悟禅义,并准许吐蕃臣民“依法修习”。为什么对同一场辩论,作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记述,其真正原因何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及要求:

重点:结合历史背景详细介绍作品内容

难点:作者及成书年代

要求:了解赤松德赞时期的政治主张

第五章吐蕃王朝时期的翻译事业(3课时)

第一节翻译事业的兴起与发达

翻译工作开始于松赞干布时期,当时请了内地和尚玛哈德哇才、印度的夏噶、克什米尔人达奴、尼泊尔人希拉曼珠与藏族的吞米、拉隆·刀吉拜等共同译了《宝集咒》、《月灯》、《宝云经》、《宝箧经》、《百拜忏悔经》等。

赤松德赞时期,更大规模地组织译师进行翻译,著名的译师前后共有九人:

①百诺杂纳 ②阿难陀③丹哇泽芒 ④聂·吉玛诺 ⑤玛·仁钦乔

⑥昆·鲁益旺保⑦噶哇百泽 ⑧觉若·鲁益坚参⑨尚纳那木·本德耶德

分别称为早期、中期、后期三译师。这一时期所译经书分别存在钦普、旁塘和登迦三座宫殿中,并编有《钦普目录》、《旁塘目录》、《登迦目录》,现只有《登迦目录》收入《丹珠尔》(卡)目录部中。 吐蕃末期还有一个郭·曲珠译师,他通晓藏、汉、梵三种文字,他将汉文经典译为藏文,藏文经典译为汉文,《贤愚因缘经》。

第二节翻译的广泛内容

1.汉文典籍、故事的翻译

2.印度文学《罗摩衍那》的翻译

2. 汉文佛经变文的翻译

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及要求:

重点:介绍著名的翻译大师、翻译作品

难点:记述当时的翻译规则以及翻译机构方面的藏文资料难得。 要求:对《贤愚因缘经》的藏汉文版本进行对堪研究。

作业:

一、什么是神话?

二、藏族有哪些神话?

三、谈谈藏族神话的审美观。

四、谈谈藏族神话与宗教的异同。

五、为什么说《赞普传略》是历史著述又是文学作品?

六、赞普传略反映了什么历史阶段?

七、历史著作《巴协》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八、为什么说《巴协》是亦史亦文的佳品?

九、《巴协》对后世的史学著述有何影响?

十、吐蕃时期的诗歌格律有什么特点?

十一、吐蕃时期翻译事业的发展对藏族文化起到了怎样的影响?

第一编参考书目

一、马恩列斯毛关于文艺的论著

二、《藏族“猕猴”变人神话探微》顾浙秦著《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xx年4期

三、《原始文化》泰勒著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xx年8月

四、《藏族神话“猕猴与女魔”析》赵远文著 《甘肃民族研究》19xx年1期

五、《金枝》弗雷泽著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19xx年1月

六、《神话批评与方法论研究》文日焕著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xx年2期

七、《中国神话史》袁珂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xx年10月

八、《神话新探》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6

年10月

九、《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王尧 陈践践译注 北京,民族出版社 19xx年10月

十、《说不完的故事》王尧编译 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 19xx年10月

十一、《西藏的神灵和鬼怪》谢继胜译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19xx年5月

十二、《喜玛拉雅的人与神》向红笳译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xx年7月

十三、《藏族神灵论》丹珠昂奔著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xx年8月

十四、《藏族民间文学》佟锦华著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xx年6月

十五、《巴协》佟锦华 黄布凡译注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xx年10 十六、《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董晓萍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xx年11月

第二编 分裂割据时期的藏族文学(5周15课时)

第一章 社会发展与文学概况(简略提重点)(1课时)

第一节 社会概况

吐蕃王朝自朗达玛死后,其二子沃松和永丹各据一方,互争权位,攻伐不己。百姓相继起来,在各地举行了大规模起义。

吐蕃王朝崩溃之后,出现了大大小小许多政权的割据局面,其中出现了四个王系:

1.拉萨王系—朗达吗之子云丹的后裔占据拉萨,称为拉萨王系。他的势力多在拉萨、桑耶、朵康等地。

2.阿里王系—哦松之孙尼玛衮退居阿里布让为王,其三子分别统治孟域——拉达克王系,布让、象雄——古格王室,总称为“上部三衮”。古格王室之后拉喇嘛绛曲斡迎清阿底峡大师至西藏。

3.亚泽王系——尼玛衮的第十一代孙据亚泽为王,称亚泽王系

4.雅隆觉阿王系——哦松之孙扎西邹巴有三个儿子:巴德、斡德、基德,称为“下部三德”。斡德的第三个儿子赤穹,据雅隆秦昂达则城,形成雅隆觉阿王系,而次子赤德的后人在青海定居,成为宗喀王(角厮罗)。

第二节 文学概况

由于各教派纷纷建立寺庙、广收僧徒、传习佛法、讲授“五明”,因此寺庙既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又是传授各类知识的园地;佛教徒既是僧人,又是具有各类知识的学者,从文学角度看,不少僧人又是文学作者或作家。

这是本时期及以后的长时期内藏族文学领域的一个突出的现象和特点。

由于各教派竞相宣传本派的主教义,很多人利用文学形式进行著书立说,思想上出现了空前的活跃,促使藏族的作家文学产生了一个飞跃性的发展。

(一)文学形式:首先表现在作家诗和文史著述的兴起:如

1.噶举派米拉日巴的《道歌》。

2.萨迦派贡噶坚赞的《格言》。

3.宁玛派的“伏藏”。

4.噶当派仲敦巴的《师徒问道语录》。

内容 :既然这些作者都是佛教徒,那么作品中必歌、赞词、谚语等民间文学种类的丰富和繁荣。

(二)艺术特点:

1.朴素、质实。

2.修辞及诗歌格律有所突破和发展。

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及要求:

重点:较详细地介绍社会背景及经济发展状况

难点:吐蕃王朝崩溃以后对边远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藏文文字记录难得。

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吐蕃王朝崩溃以后藏区腹地的社会状况。

第二章 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3课时)

第一节 关于史诗

第一,史诗产生在各民族形成的童年时期很多史诗都表现了部族战争,以及有关民族起源、创世传说的内容。

第二,史诗与神话有密切联系因为史诗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代,它和古代的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早期丰富优美的神话,为史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史诗的艺术表现带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但它又突破了神话的局限,形成了熔神话、传说、记事于一炉的丰富内容和以人类为描写中心的思想倾向。

第三,史诗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成为特殊形态的知识总汇。 史诗能够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多方面地表现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史诗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理想和愿望。它不但反映了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也汇聚着该民族千百年积累下来的智慧和经验。优秀的史诗里,

还有大量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该民族古代历史、生产、地理、军事、宗教、医学、天文等方面极有科学价值的珍贵资料。

第四,史诗叙述的庄严性

从内容上看,史诗歌咏的不是个人身边的琐事,抒发一己的喜怒哀乐,它歌颂的是国家民族的重大事件。显得伟大、庄严、雄伟。在史诗的主人公身上,凝聚着神圣的民族精神。其次,从演唱形式上看,一般都在重大活动或隆重仪式及祭典时演唱。从文学史上看,任何一个篇幅浩繁、结构宏伟的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都不可能在一个时代,由一两个或者少数几个艺人创作出来,它必然要经过长期的酝酿阶段,由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当中的优秀的民间艺人集体创作,逐渐形成。产生之后,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还会不断加工、充实、丰富和发展。

第二节 《格萨尔》的产生时代与结构

关于产生年代学术界有各种说法:

1.吐蕃时期说(八——十世纪)

2.宋元时期说(十一——十三世纪)

3.明清时期说(十五世纪以后)

根据上一节介绍过的英雄史诗的定义,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它决不是一时一人能够完成的了的。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格萨尔》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1.产生在公元五、六世纪,藏族氏族社会开始解体、奴隶制的国家政权逐渐形成的历史时期。

2.基本形成于公元七到九世纪前后的吐蕃王朝时期。

3.公元十世纪之后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开始广泛流传。 从形式上讲,《格萨尔》有两种本子:

1.分章本:就是把格萨尔一生的业绩,集中写在一部书里,分为若干章。

2.分部本:是把分章本中的一个情节、一个故事,扩充成;首尾完整的独立的一部。在藏区主要以分部本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各个分部本,又有多种不同的异文本。如一部《赛马称》,就有一种木刻本、好几种手抄本。(在计算时,一个分部本,不管有多少异文本都只算一部)。

从目前搜集整理的情况看,各种手抄本和木刻本、唱说本汇总起来,至少有六十部左右,约为六、七十万诗行,一千多万字,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

主要的分部本有:

1.《仙界遣使》

2.《英雄诞生》

3.《十三轶事》

4.《西宁马国》

5.《赛马称王》

6.《世界公桑》

7.《魔岭大战》

8.《霍岭大战》

9.《姜岭大战》

10.《门岭大战》

11.《大食牛国》

12.《蒙古马国》

13.《蒙古铠甲国》

14.《丹玛青稞国》

15.《象雄珍珠国》

16.《碣日珊瑚国》

17.《阿扎玛瑙国》

18.《祝古兵器国》

19.《卡契玉国》

20.《雪山水晶国》

21.《松巴犏牛国》

22.《白热羊国》

23.《米努绸缎国》

24.《阿色铠甲国》

25.《阿里黄金国》

26.《梅岭之战》

27.《岭与中华》

28.《地狱救妻》

29.《地狱救母》

30.《返回天界》等等。

第三节 《格萨尔》的流传与“钟堪”

史诗流传的形式

第一,托梦说

菩萨托梦,在梦中传授。要看自己有没有“缘份”。扎巴、玉梅都说自己是做了梦以后会说的。

第二,圆光说

一种占卜方法,用铜镜和一碗清水看三等。有“缘份”的人用这种方法能看到格萨尔的形象和活动,并全部讲述。

第三,神授说

有“缘份”的人有灵感,只要有了灵感,就能滔滔不绝地讲出来。

第四,伏藏说

这是手抄本和木刻本的由来。

第四节《格萨尔》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一、内容

1.对真、善、美的挚着追求。

神佛授予格萨尔的使命就是:“降伏妖魔、抑强扶弱、救护生灵。使善良百姓能过太平安宁的生活”。

2.对人的价值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肯定。

人类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价值、力量和作用。西方的一些人类学家,把人类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和人的时代。

在《硌萨尔》里,热情讴歌了人的力量和智慧,描述了藏族先民同大自然所进行的伟大斗争。

3.岭国——藏族人民心中的理想王国

岭国是一个美丽、富饶、幸福,而且人民享有平等权利的理想王国。

二、特点

1.对高原景物的真实描写

《格萨尔》的写人、写景、写社会生活,既来源于生活,又经过艺术的再创造,获得了艺术上的高度真实性,以至很多人把这部伟大的史诗当作真人、真事、真实环境的忠实描写和记录。

2.独具特色的社会风俗画

《格萨尔》中对古代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他们的生产劳动、氏族社会的全体部落成员的大会、群众歌舞、庆祝大典、赛马、乃至占卜、祭祀、修行、坐禅等,都有具体而生动的描写。

3.藏族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格萨尔》采用散韵结合的形式,以唱词为主,散文叙述。 唱词分三类:谐、鲁、自由体民歌

4.它对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

(1)唐卡——卷轴画。

(2)玛材——酥油花。

(3)德日——壁画。

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内研究及出版情况

解放前,藏族学者洛桑楚臣(17世纪人),松巴·益希班觉(18世纪人)、绛巴热杰(19世纪人)等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认为格萨王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

19xx年以后由青海省文联成立《格萨尔》工作组,专门对《格萨尔王传》进行调查、搜集、翻译、整理等工作。

①19xx年青海出版了藏、汉文的《霍岭大战》。

②从19xx年开始,每一至两年开一次有关《格》的工作会议。 ③19xx年定为全国“六·五计划”的重点科研项目。

二、国外研究情况

译本先后有俄文、德文、英文、法文。

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及要求:

重点:介绍史诗的定义、特点及发展状况。

难点:影像资料难求。

要求:掌握史诗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第三章 《米拉日巴道歌》(3课时)

第一节 《道歌》的作者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一、作者生平

米拉日巴(1040——1123),出生在后藏吉隆地方,七岁丧父,家产被伯父、姑母所夺,孤儿寡母无依无靠,过着贫穷的生活。后来米拉于公元1078年投在玛巴译师门下,学得佛法要旨,成为噶举派创始人之一,他反对空谈,主张实修苦行,是一个彻底的出世主义者。

米拉日巴生活在西藏地区陷于四分五裂,各个势力互相攻伐;佛教宗派纷纷兴起各派僧徒竞相宣扬佛教教义及本派主张的时代。米拉晚年成了名僧之后,借用诗歌形式,向众弟子及信徒们宣传佛法,创作了许多证道性的诗歌。除个别音节后后面记有“弟子某某记录”等字样外,其余都是他的后门徒桑吉坚赞(1452——1507)搜集记录来的

二、全书概貌

《道歌》全集包括三部分。

(一)降伏来犯鬼神(非人)使受佛法的约束。

(二)引导具缘弟子走入成熟解脱道。

(三)其他种种。

第一部分包括八节,第二部分包括三十三节,第三部分包括十七节,共五十八节。约四百首诗歌。但是,《道歌》中并不完全是诗歌。而是在记录诗歌的同时,还把唱这首歌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也一并加以详细记述,与诗歌交织在一起,有头有尾组成章节段落,很多都富有故事情趣。如:第三十五节中米拉日巴对日琼巴进行教化、诱导,使日琼巴消除了骄傲情绪的一段,是在散文叙述中,加入诗歌的,这说明所谓的《米拉日巴道歌集》,有在某种程度上,实际成了米拉日巴的故事集。同时,就是在诗歌中,除了米拉日巴所唱的歌外,还有他的弟子、信徒、论敌、施主和前来为害的“鬼神”等所唱的歌。所以,《米拉日巴道歌集》所收录的不完全是米拉日巴的诗歌。从中可以看到集录、编撰者桑吉坚赞的创造性的辛勤劳动。

第二节思想内容

一、对统治上层的揭发

米拉日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是一个彻底的出世主义者。主张抛弃一切物质生活的享受,潜入深山野林,刻苦修行。在他的诗歌中,反映了消极厌世的人生观。在刻画人世间的苦难时,他对剥削者和统治者的残暴不仁和贪婪成性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某些上层喇嘛不守戒律、欺世盗名行为进行了猛烈的打击。如:(原文 693—694页、《藏族文学史》 274—275页)

作者从佛教的观点出发,对一连串不符合佛教教义和戒律的行为进行了揭发批判,却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好恶和爱憎,受到了人民的赞赏。

二、对弱者的同情

米拉日巴自幼受人欺凌,深感社会的不平。所以他对受苦人极为同情。如:有这么一首描写劳动妇女的歌:(原文 303—305页、《藏族文学史》 278—279页)

旧社会,藏族劳动妇女的地位最卑下,但负担却最沉重。在家里,背水、熬茶、做饭、织氆氇、洗衣服;在家外,拔草、割禾、打场,哪一样不是她们艰辛地担负起来,默默无言地操劳? 但是,她们却被人鄙视,受人凌辱,遭到极不公平的待遇,对这种极端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米拉日巴说得那么细致,讲得那么形象,歌得那么真实,并对受苦的妇女充满同情之心,怜悯之意,愤慨之情。

三、赞美高原风光(原文249页、《藏族文学史》 282—283页)

四、宣扬佛教观点(原文704页、《藏族文学史》 287页)

第三节 艺术成就

一、散韵结合的文体

二、多段体的诗歌格律

三、向民间文学吸取营养

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及要求:

重点:讲解作家如何利用民间文学的体裁进行创作,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深奥的哲学道理。

难点:道歌中的佛教观点。

要求:掌握藏族民歌的分类和特点。

第四章 《萨迦格言》(3课时)

第一节 作者及时代背景

一、时代背景(见书《藏族文学史》300页)

二、作者生平(见书《藏族文学史》301页)

第二节 思想内容

一、治国之道

①以教治国

强调佛教的神学世界观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统治地位和对政治的指导作用。

②在政治上提出了施仁政、反暴虐的原则,他比残酷压迫百姓的统治者相比,是开明的

③在经济方面,他主张轻徭薄赋

④在意识形态方面,极力宣扬佛教的宿命论观点

⑤作者提出了依靠大人物的主张

正是出于这种认识,所以作者于1246年,以63岁的高龄,前往凉州去会见蒙古王室的代表人物阔端,经过协商达成了西藏地区归附蒙古的协议,也使萨迦集团成为西藏的最高统治者。

二、处世哲学

①赞美好学不倦的精神:

②赞美谦虚谨慎,批评骄傲自满

③提倡凡事要观察和调查,反对盲从和莽撞从事

④提倡商量办事。

三、宣扬佛法

①宣扬人生是苦海

②劝人修忍戒怒

③宣扬佛教哲学中的辩证思想

第三节 艺术成就

一、《格言》的格律。

《格言》诗全部运用了四句七音节的结构形式。这是继承了吐蕃时期翻译汉文变文,采取汉族“七言”诗的格律的传统,同时借鉴了印度诗歌的格律。作者大量统一使用格言格律来进行创作,还是第一位,形成了自己的流派。

二、简练、鲜明的人物刻画

三、生动形象的比喻,引入了不少故事和典故。

四、鲜明的并列对比。

五、运用民间谚语。

作者是借鉴了印度的同类著作后写成的:

龙树著《百智论》

《修身论智慧树》

《益世格言》

《颂藏》

《百句颂》

《修身论》

《修身论》

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及要求:

重点:介绍格言的概念和特点

难点:格言中的佛教观点。

要求:了解《萨迦格言》对后世作品的影响。

第五章 藏文佛经文学(藏文大藏经中的文学作品)(5课时)

第一节 概述

从梵文和汉文翻译成藏文的佛教文献,总称为《藏文大藏经》,藏:意为三藏,经、律论。有巴利文的《南传大藏经》、汉译《大藏经》、

藏文《大藏经》、满文《大藏经》、蒙文《大藏经》、日文《大藏经》以及西夏文《大藏经》(残本)等。《藏文大藏经》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个部分。《甘珠尔》包括显密经律,有书1108种(德格版),《丹珠尔》包括经律的阐明和注疏、密宗仪轨和五明杂著等,有书3461种(德格版)。《甘珠尔》中的“诸经部”和《丹珠尔》中的“本生部”、“修身部”里的“传记”、“本生”等经论,具有比较浓郁的文学色彩。其中有寓言、故事、神话、传说,以及短小而生动的格言诗和诗歌等。(加上藏文介绍《大藏经》的情况,见藏文稿)。

一、思想内容

这些佛经文学作品,其宗旨是为宗教和统治阶级服务的,但我们应该看到其内容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意义。客观上暴露了当时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和民众痛苦的现实。而且这些作品描写了古代印度城市社会的各方面生活,尤其是中下层中的商人、平民、妇女等人物的活动和矛盾斗争,具体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某些方面的面貌。它的思想代表了古印度城市平民,尤其是商人阶层的心理,向奴隶主统治阶级提出了有进步意义的改良主义的道德要求。改良主义——在不触动原有社会制度基础上主张实行局部改革,在初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吸收和保留了不少古印度民间文学的资料,保存了珍贵的民间文学遗产。

2.对民间文学材料进行了加工,使其在艺术性上提高了一步。

三、艺术成就

佛经文学作品中的寓言、故事、传说等来源不一,艺术加工的程度也不一样

1.有的叙述简略、格式呆板、词句公式化。

2.有的在结构上有完整的情节,内容经过渲染,词句经过修饰,结构严密,层次分明,已经成为类似小说的文学创作,没有多少宗教成份。

3.有的虽同佛教内容结合得较紧,但故事本身原有的倾向性并没有完全丧失,往往突破宗教内容而露出原有的思想和艺术的光辉。

4.藏译文不但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朴素风格,而且文学流畅,通俗易懂。

5.就其体裁来说,可以分为:

①寓言故事(为最多)(加印度古典文学作品(见资料本P5)。 ②诗歌(叙事诗、抒情诗、格言诗、赞颂诗。)

③传记(包括历史传记)。

④戏剧。

四、著名的译著

①《贤愚因缘经》

②《百缘经》

③《菩萨本生如意藤》

第二节佛经故事

一、概述:

在《甘珠尔》的“诸经部”和《丹珠尔》的“本生部”里,有一些经论著作,是通过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讲述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或佛在世时化度众生的故事加对本生经的解释,见资料本P2。这类故事分以下两种:

1. 包括几十个甚至一百多故事的故事集。如:

①《贤愚经》

②《百缘经》

③《撰集百缘经》

④《本生论》

⑤《狮子师本生蔓》

2.类似短篇、中篇小说的单篇故事

①《圣者义成太子经》

②《月光菩萨经》

③《金色王经》

④《金色童子经》

⑤《鸠那罗因缘经》

⑥《善摩揭陀譬喻》

这些故事都是以“如是我闻”(我是这样听说的)的形式写成的。相传是释迦牟尼逝世后,由其弟子们根据佛说的回忆诵读记录下来结集而成的。

二、主要内容

这些作品通过故事形式来发挥佛教的基本教义,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行必有报”的因果轮回报应的观点和佛陀未成佛前历世修六度行的善业功德

三、艺术特点

1.故事涉及到上自天空、下至海洋、神龙魔怪、罗刹夜叉,应有尽有,丰富多彩,想象力极为丰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其中有不少情节曲折,生动有趣,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

2.赞颂、评论用韵文。

四、重点介绍几部作品

1.《贤愚因缘经》

它是一部翻译较早的佛经文学名著,是散文体的故事集。藏文译本共有十二卷五十一品。内容都是释迦牟尼向其弟子阿难等讲述自身和其他弟子、信徒等今生前世的故事,大多讲因果报应,一品由两个以上的故事构成,有的由六个故事组成,所以五十一品实际上包括了近百个故事。这些故事短到百把字、长到近万字,一般是三、五千字的。由公元九世纪的大译师郭·法成根据汉文、参照梵文翻译而成。

汉文的《贤愚因缘经》有两种:

①“三本”——以宋、元、明三种版本对校本,共十三卷六十九品。 ②“丽本”——高丽再雕大藏本,共十三卷六十二品。

藏译本同“三本”的品次基本相同。

二、主要内容

①讲布施的:

②讲持戒的:

③讲修忍的:

④讲“十恶”的:

⑤讲判案故事的:

2.《本生论》

①它是一部佛的本生故事集,全书共十二卷三十四个故事,其中有十一个动物故事。

②主要内容是赞颂释迦牟尼成佛前历世修菩萨行的功德。

③作者是圣勇(大约七世纪人),此藏文译此是印度堪布毗达耶迦罗悉达和藏族译师曼殊室利跋摩(是八、九世纪人)。书也应该是那时译成的。

3.《狮子师本生鬘》

①是一部佛本生故事集,全书共四章三十五个故事。

②作者是印度的僧格孝振巴王子,藏文译此是楚臣迥乃白巴

③其中最长的故事《紧那罗女和诺桑》,讲的是诺桑王子和仙女益超玛忠贞爱情的神话故事。思想内容积极、情节曲折生动、生物性格鲜明、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后被改编成藏戏《诺桑王子》,流传藏区,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看原文)

4.《圣者义成太子经》

①内容是义成太子布施儿女和妻子的事,是释迦牟尼向弟子们讲述他的本生的故事。

②此书是从汉文《太子须大奴经》译成藏文,汉文译此西秦圣坚,藏文译此佚名。

③这个故事后被改编成藏戏《赤美滚登》。

④故事梗概:

太子义成喜好布施,从不违他人所求,父王国库差不多都要被他布施光了。后因将国宝大象布施给敌国,父王及大臣们大怒,将他贬逐到檀特山中十二年。他带着妻子曼坻和儿女出走,一路上又把所有的衣物车马全布施完了。到山中后,就以野果为食,树叶为衣,潜心修行。后又将儿女布施给一个丑婆罗门为奴,其善行惊动了帝释天,他变成一婆罗门来向太子讨曼坻,太子又将妻子布施了,因而感动了帝释天,还其妻,又设法让丑婆罗门把儿女送加国。十二年期满,他被父王接回国,继承王位,一家团圆,敌国也为其行为所感动,愿臣服修好,义成太子布施更甚于前。(见原文)(书254页 总结一段。)

第三节 藏文佛经中的诗歌

在《丹珠尔》中收集有各种诗歌体裁的作品,它包括了叙事诗、抒情诗、格言诗、赞颂诗等。

一、 叙事诗

在《丹珠尔》的本生部里,还有一类长篇叙事诗。它们都是用诗的形式来写释迦牟尼的一生事迹和本生故事的。

1.《佛所行赞》

作者马鸣是古印度著名的佛教理论家、诗人、戏剧家。是公元一、二世纪的人。《佛所行赞》是他的名著。藏文由萨旺桑布和罗卓杰布译,他们是十三世纪时的大译师。这首诗是一部写释迦牟尼一生事迹的长诗。(简述生平)书P255。

关于释迦牟尼的传说,一部分保存在经里,一部分保存在律里,传说也都不尽相同。马鸣就是根据释迦牟尼一生的事迹,采集各种传说,加以神化而写成《佛所行赞》的,全书共有二十八章,从释迦牟尼出生一直写到涅槃。既然是写释迦牟尼事迹的,那么必然讲到不少佛教教义,有较浓的宗教色彩,虽然如此,但被作者用当时已发展起来的最高文学水平的文学形式——叙事诗,巧妙地结合起来了,用不枯燥的流行形式,简明地传达了丰富的佛教思想内容。它具体地描绘了释迦牟尼性格及其发展,人物形象鲜明,富于幻想及神话色彩。前半部写他在家的生活及出家修行降魔等故事,诗意较浓;后半部写他传道收徒等,则议论多些。 如:第八章写释迦牟尼不辞而别,出家修行,宫中众人得知太子出家的消息,无限悲痛的情景,描写得很形象生动。(如原文)(原引113) 艺术特点:

①词藻的修饰、雕琢极重,同时用了比喻、形象化、夸张、浪漫等修饰手法。

②藏译文从结构上来看,属于“库藏”类型

2.《菩萨本生如意藤》

作者是十二世纪中叶印度的大诗人格唯旺布,译者是雄顿·多吉坚赞(十三世纪的人),1276年在八思巴的鼓励下,同印度的罗乞什弥伽罗共同将《如意藤》译成藏文。他的译著很多,如《诗镜》、《百赞》、《龙喜记》、《声经》等。

《如意藤》的注释有雄顿·洛卓丹巴的注释和索顿·晋美扎巴的《黑墨水注释》,仁邦·阿旺吉扎的《红墨水注释》。

全书共一百零八品(最后一品《云乘王子》是其子达卫旺布增补的),内容都是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是作者集录其他经论中的本生故事,用诗体改写成的,其中的五分之三讲的是释迦牟尼利益众生的故事,其余

五分之二讲的是释迦牟尼修“六度”行的故事。有不少故事同《贤愚经》、《本生论》中的故事相同。

其中的(第68品)讲的是诺桑的故事,是其中最长、最好的神话故事。内容同《本生鬘》中的《紧那罗女和诺桑》的故事相同,但细节描述和文采不如《本生鬘》。二、抒情诗

在《丹珠尔》的经注的“声明”部分,收有一部抒情诗《云使》。

1.关于作者

《云使》的作者是迦梨陀娑、藏文译名纳摩阔。他是印度四、五世纪芨多王朝时代杰出的大诗人、剧作家。

2.《云使》

藏译本是大约在十四世纪完成,译者为降曲泽摩和南卡桑布。 《云使》描写的是一个被主人财神贬谪到南方山中的药叉,托北上的空中雨云带信给妻子,叙述他的思念之情。如:

这首长篇抒情诗,在艺术成就上,是梵文古典诗歌中的一个杰作。它的藏译文也是一篇在运用修辞技巧上很优美动人的诗篇。也是藏文《大藏经》中少有的没有宗教内容的世俗文学作品。

三、格言诗

在《丹珠尔》的“修身部”里收集有印度的七部格言诗,它们是:

1.《百智论》龙树著,98首,拜则译。

2.《智慧树》龙树著,261首,佚名。

3.《众生养育滴》龙树著,益西德译,86首。

4.《颂藏》尼玛白巴(罗毗怙博达)著,141首。拜吉伦布德译。

5.《遮那伽修身论》遮那伽著,254首,仁钦桑布译。

6.《修身论》摩苏罗刹著,131首,释迦洛珠译。

7.《百句颂》却色(伐罗楼支)106首,曲吉西饶译。

这七部格言诗的作者,除龙树外其他的生平均不洋。龙树是公元二世纪或三世纪的人,古印度佛教哲学家。据《龙树菩萨传》说:龙树是南印度的婆罗门族,小时通晓婆罗门经典,后来皈依佛教,接受大乘思

想,并总结和发展了大乘思想,建立了中观宗,成为大乘佛教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著作的藏译本相当多,在藏文《大藏经》中就有一百一十八种之多。他的学说在我国影响很大,藏族地区尤甚,受到佛教徒的极大尊崇。

1.内容

这七部格言诗总的内容都是教导人们如何立身处世、修养德行;如何识别贤愚,以及劝人行善修法的。就这七部书一千零七十七首格言的内容来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①有关立身处世、修养德行的。如:劝人要虚心,不要骄傲;要诚实、不要欺狂;要知足,不要贪欲;要亲君子,远小人;要善于与人商量办事;要听逆耳的忠言,不要听骗人的甜言蜜语等。这类格言是大量的,其中有很多对人们有教益的警句。如:

②有关如何区分贤愚的。如:揭示贤者和愚者的本质特征;赞扬智者、贤者的好品德,谴责蠢人、坏人的丑恶行为;对比贤愚的差别等。 ③有关如何观察、分析和认识事物的。如讲具有智慧和知识的重要性;如何运用智慧去观察人、分析事物;教导人们要学会调查和观察,不要盲从、鲁莽行事等。

④有关宗教内容的。主要是宣扬人生无常和宿命论观点,以及劝人布施、行善、守戒、修行等。

2.艺术特点:

这七部格言诗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基本相同,有直陈、譬喻、对比、总结等几种,其中以直陈和比喻为多。

①直陈式

②比喻式

③对比式。用两件相反的事情进行对比。

④总结式。前三句是现象、事实,后一句是结论。

这七部格言诗虽然是八、九世纪和十、十一世纪先后由不同的译师翻译成藏文的,但是它们的译文风格都比较一致,都以每句七个音节,四句为一首的格律为主要形式,少数九个音节为一句,还有个别的十一、十

三、十五、十九个音节为一句。

四、赞颂诗

在《丹珠尔》的赞颂部及其他密宗的疏部里,收集有很多印度有名的佛教大师们写的赞颂诗歌。其中以龙树大师的诗作最多。

1.龙树著:

①《法界赞》

②《三身赞》

③《八大圣地灵塔赞》

④《佛十二相成道赞》

⑤《圣文殊师利慈悲赞》

⑥《朅地洛迦林度母赞》

⑦《礼拜赞》

2.玛底基陀罗著:

①《三宝吉祥赞》

②《正等觉相赞》

③《三十五善逝赞名宝鬘》

3.却色著

①《大黑赞》

②《大黑天女赞》

③《行者赞》

4.世亲著

①《三宝赞》

5.陈那著

①《杂赞》

6.无著的

①《法身位不共功德赞》

7.法称著

①《佛入涅槃赞》

8.寂护著

①《八如来赞》

9.马鸣著

①《一百五十赞》

10.阿底峡著

①《圣度母赞》

11.迦梨陀婆著

①《妙音天女赞》

②《八吉祥赞》

主要内容:

这些赞颂诗多是赞颂佛陀身语意功德的,此外是赞颂度母、妙音天女、大黑天等本尊、护法天神的。

一般格式:

第一、二颂为礼赞和发愿,最后一颂为祝愿。

艺术特点:

1.采用直叙、比喻、形象化等手法,语言比较通俗易懂。

2.藏译文多以七音节、九音节一句的格律为主。

如:(原文)

第四节 藏文佛经中的戏剧

戏剧是印度古典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戏剧的发展有很长的历史,在公元前后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佛教徒们将一些佛经故事编成剧本进行演唱,用此形式来宣传宗教。

《丹珠尔》本生部中收有两个剧本,一个叫《龙喜记》,一个叫《世喜记》。在形式上完全采用了印度古典剧的表演手法。

剧本开始是颂诗,接着是序幕,先由导演出场介绍剧名及内容,并引出一个女演员,通过二人问答引出正戏。剧中常用独白、旁白等形式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情。

1.《龙喜记》

①作者是拜噶唯拉,据说是公元七世纪印度曷利沙帝国的国王戒日王,也有的传说是他收买的别人的作品。戒日王(606—647)崇信佛教,他广为布施,收养僧徒、学者。译者是大译师雄顿·多吉坚赞。

②内容题要

《龙喜记》是六幕剧,内容是讲持明仙国的云乘王子恋爱结婚和舍身救龙,自愿喂大鹏,后来调伏了大鹏的故事。主题是宣扬佛教的慈悲为怀,舍身救众生的“菩萨行”的。

前三幕写云乘王子同玛拉雅坚玛二人恋爱结婚的事。后三幕写云乘救龙饲喂大鹏。

③艺术特点:

1.人物刻画细腻。如:

(原文选段)

把一个少女初恋时的情态活脱脱地勾画出来,她那又羞又急又思念又苦恼的心情。

2.描写得多么细致入微,情真意切。

(原文选段)

这一段把母子之情,不忍生离死别的惨景描写刻画得真挚动人,催人泪下。

3.情景交融。

用诗歌对人物或景色进行赞美。如:

(原文选段)

这首是云乘赞美玛拉雅坚玛美貌的诗句。

(原文选段)

这是玛拉雅坚玛之兄赞扬云乘王子的诗。

2.《世喜记》

它是五幕剧,主题是宣扬布施的功德的。内容是讲祖纳诺布国王以身肉饲罗刹,布施妻儿的故事。

剧本情节杂乱,人物缺乏个性,缺乏生动的情节描述。

第五节 藏文佛经中的历史传说

一、在《甘珠尔》部里,还有一些经是讲佛的传记和菩萨的神通故事,内容实际上是历史传说和神话。描写佛一生的事迹,从降生出世、成长、结婚,一直到出家修行、成道、降魔、传道等,类似一种传记式的小说。

著作有:

1.《方广大庄严经》

2.《妙法莲华经》

3.《佛山观经》

艺术特点:

常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描写释迦牟尼一生的言行。如:(原引140~142)

二、还有一些讲预言的经,实际上也是以预言的形式讲述一些历史传说:

1.《圣月藏请问经[中]正觉法门住坏授记理经》讲的是古印度地区各国之间相互兼并,以及后来佛教泯灭的情况

2.《阿罗汉众增援记》讲的是于阗地区佛教兴衰的情况和印度佛教泯灭情况。

3.《圣牛角援记》讲的是于阗地区牛角山一佛塔受到天神保护的故事。

4.《圣者慈氏援记》是预言未来佛慈氏(弥勒)出世修行成佛的故事。

5.《于阗授记》讲的是于阗地区从萨奴国已开始,佛教兴衰的情况。

除了讲述于阗地区有关佛教兴衰的历史传说和一些神话故事外,在前面还有一段是讲于阗地区发生灭佛逐僧事件,以及吐蕃王和汉公主兴佛迎僧及后来发生逐僧事件的历史传说。

这些“授记”都是讲述有关佛教兴衰情况,佛教圣地和佛等的历史传说。故事性强,有的还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大都是叙述文形式,文字都很通俗易懂。如:(原引142~144)

第六节 对藏族文学的影响

一、在作品内容方面

①宣传佛教的基本观点

②用佛教的观点来解释说明一切现象和事物,用出家修行的办法来解决矛盾和痛苦。如:《囊萨雯波》和《族努达美》。

③具体结合了藏族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的实际。

二、在创作方法方面

在佛经文学作品中,大胆的幻想,离奇的情节、奇特的夸神话色彩的特点对藏族文学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如在历史文学和传记文学作品中,历史人物被神化,有的成了佛或菩萨的化身。历史和神话交织在一起,成为这类作品的一个特点。

三、在创作素材方面

 佛经文学作品中有不少故事有着十分动人有趣的情节,有的已衍变成了藏族民间故事。藏族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把佛经寓言故事作为素材吸收到自己作品中来,作为典故引用,或作为比喻、注释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或哲理。如:《格丹格言》中的故事有的取材于《本生论》。《萨迦格言注释》中的故事有的来源于《贤愚经》。《贤者喜宴》中也有两个从《贤愚经》中取材的故事,来讲解制定法律时的案例。另外,藏对中的《诺桑王子》、《赤美滚登》、《玄乘王子》、《白玛文巴》、《敬巴钦布》等等都直接来源于佛经。

四、在文体方面

佛经文学中普遍采用的散韵结合的文体,在藏族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此文件虽在吐蕃时就已出现,但形式有所不同:吐蕃时的散韵是唱和是韵文,叙述用散文。而佛经中的散韵结合有两种:

1.对话、写景、赞颂时用韵文、叙事时用散文;

2.在散文叙述中夹进去韵文。

这两种形式在藏族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一种很流行的文件。

还有佛经文学中譬喻说理的格言诗,在佛陀传记、本生经等的启发和影响下出现的各教派高僧大德的传记(传记文学),《诗镜》的传入并为之作注,“年阿”体的诗歌在学考中蔚然成风。

可以看出佛经文学对藏族书面文学无论在内容、文体、创作方法、表现手法等各方面有着程度不同的影响,对藏族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及要求:

重点:介绍藏文大藏经中的佛经文学体裁。

难点:佛教观点深层含义。

要求:了解印度民间文学通过佛经传入藏区后如何被藏族化。

作业:

一、什么是史诗?可分几类?世界上有哪些著名史诗?

二、你认为《格萨尔》最初产生于什么时代?

三、格萨尔王与藏族历史人物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四、举例说明《格萨尔》中所反映的宗教思想

五、如何认识《格萨尔》的多学科研究价值?

六、作者米拉日巴吟唱道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举例说明。

七、《道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什么?

八、《道歌》在藏族文学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

九、比较米拉日巴、贡噶坚赞二人及其作品的特点。

十、谈谈《格言》的道德观、审美观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十一、佛经文学对藏族文学有哪些影响?如何正确和全面认识这种影响?

第二编参考书目

一、《民俗学概论》钟敬文 主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xx年12月

二、《民俗学》陶立璠 著 北京,学苑出版社20xx年9月

三、《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 主编 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2月

四、《中国民间文学史》高有鹏 著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xx年8月

五、《藏族民间文学》佟锦华 著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xx年6月

六、《藏族史略》黄奋生 编著 北京,民族出版社19xx年12月

七、《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陈庆英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xx年

八、《格萨尔王传研究文集》降边嘉措等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xx年8月

九、《格萨尔王全传》降边嘉措 编写 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社19xx年9月

十、《西藏史诗与说唱艺人的研究》耿升译 西藏人民出版社19xx年10月

十一、《佛经文学精编》陈允吉 陈引驰 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19xx年6月

十二、《佛经故事百则》罗秉芬 耿予方 选译 长沙,湖南出版社19xx年6月

十三、《藏传佛教故事》楮亚丁 编写 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xx年9月

十四、《米拉日巴道歌》乳毕坚瑾著 青海民族出版社19xx年9月 十五、《藏族格言故事选》贺文宣译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xx年4月

十六、《云使浅释》多识注释 北京,民族出版社19xx年10月

第三编 封建农奴制社会前期的藏族文学(5周15课时)

第一章社会发展与文学概况(简略提重点)(1课时)

第一节 社会概况

公元1240年,成吉思汗之孙西凉王阔端派大将多达那波进军西藏,对藏地烧杀颇重,遭到吐蕃人民的强烈抵抗。蒙古统治阶级感到用武力使高原游牧民族屈服是有困难的,于是改用宗教政策联络其宗教领袖。多达那波向阔端汗建议迎清萨迦班智达到凉州,以便通过萨迦派的势力,进一步控制西藏。公元1244年,他请萨迦班智达带着他的侄子八

思巴10岁及恰那多吉6岁来到西凉,与阔端汗见面,受到了欢迎和信赖,藏传佛教开始影响蒙古。1247年萨班给全藏各地僧俗首领写了封信,信中说:由于蒙古军队精锐,战术高超,西夏和金先后倾覆,藏族反抗阔端的人也一败涂地,当前只有降附的一途。只要降附纳贡,作一名不贰的臣属,就会得到原来宾地方官吏,人口牲畜归已的优待。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为了藏族长远利益,我才亲身到凉州,谈判归附事宜。也正因为蒙古接受我的效顺,蒙古军队近年来没有去西藏。若不愿意归附,以后蒙古进军西藏,便是讨伐的对象,到那时候,请勿说萨迦没有打过招呼!(如原文)

到了明代,基本沿袭了元代的划分军政区域设官分制的制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土司制度。(土司制:元、明、清各朝授予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该族人民的制度。)

第二节 文学概况

这一时期出现了历史文学、传记文学、戏剧文学三朵鲜花,《诗镜》的传入,丰富了文学、修辞学的理论知识,对作家的写作技巧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形成文学领域中的一个新的流派。同时刻版印刷技术传入藏区。

历史文学:

1.《布顿佛教史》(公元1322年成书)

2.《蔡巴红史》(公元1363成书)

3.《西藏王统记》(公元1388成书)

4.《青史》(1478年成书)

传记文学:

1.《宗喀巴传》克主杰,著

2.《马尔巴传》桑吉坚赞著

3.《米拉日巴传》桑吉坚赞著

4.《日琼巴传》桑吉坚赞著

5.《汤东结布传》贡巧德卫迥乃著

6.《朱巴滚来自传》

7.历代达赖和班禅的传记

戏剧文学:

1.《文成公主》(汉妃尼妃)

2.《囊萨雯波》(囊萨姑娘)

3.《诺桑王子》

4.《赤美滚登》

5.《卓娃桑姆》

6.《苏吉尼玛》

7.《顿月顿珠》

8.《白玛文巴》

9.《云乘王子》

10.《日琼巴》

11.《德巴登巴》

12.《索白旺曲》

13.《敬巴钦布》

在以前大量佛经翻译的基础上,两大藏文佛学丛书相继编成,《甘珠尔》由蔡巴·贡噶多吉编辑;《丹珠尔》由布敦·仁钦珠编辑。 作家诗歌方面:

1.宗喀巴的《诗文散集》

2.格言诗《甘丹格言》

3.《诗镜》

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及要求:

重点:介绍13世纪藏族社会的发展状况及文学概况。

要求:了解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基本情况。

第二章 历史文学(3课时)

从十四、十五世纪后,作者署名的历史著述纷纷问世。它们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王统世系史

二、贵族豪门家族史

三、宗教发展史

这类书的数量最多,仅《安多政教史》一书中就到了二百种,其中最富文学情趣的是《西藏王统记》和《贤者喜宴》二书。

第一节 《西藏王统世系明鉴》(《西藏王统记》)

一、 关于作者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关于作者,书的结尾处记为第七世萨迦法王

1.关于作者的生卒年月:

①1312年--1375年

②1372年--?

布顿的生卒年为(1290年--1364年)。所以他的生卒年代以第一种说法。

2.关于成书年代,书的最后记为藏历土阳龙年,没有写第几饶迥,按公元十四世纪内有两个阳土龙年,1328年和1388年,如果作者是喇嘛当巴的话,那以成书年代必然是1328年。但是书中提到了“大明皇帝”,第一个皇帝朱元璋洪武元年是公元1368年,还提到了“此书是参照了蔡巴的《红史》”,而《红史》是1363年成书,很多人认为,既然《王统记》作者明确声称参考了《红史》,又记载了大明皇帝,那么成书年代必然是1388年。这么一来作者是喇嘛当巴的说法又站不住脚了。 那么,作者是哪一位索南坚赞呢?

在《萨迦世系》中,还有另一个索坚,他的生卒年是公元1408—1450年,对他无任何其他的记载,他写《王统记》的可能性极小。

最后认为作者是喇嘛当巴,成书年代是1328当时他十六岁,到了晚年,对该书作了修改补充,参考了《红史》、加进了“大明皇帝”的夹注,此说法是否有道理,尚可考查。

3.主要思想内容

《王统记》原文共分十八章。作者利用藏文历史著述十多种,还参考了蒙族的文献等,广征博引,以诗、文结合的体裁,浓重的文学笔墨突出记述和赞颂了松赞干布对藏族的统一,与汉族的团结交往,与邻国的交往,以及制定法律,倡制文字等丰功伟绩。同时,也着重记述了倡行佛法卓有成效的赞普赤松德赞和赤热巴坚的事迹。记录了比较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料,成为藏族同类著述中的重要作品,受到藏族学者及国内外研究藏族历史及文化的人们的重视。已有汉文及英文译本。

4.主要艺术特点

①在基本保持过去的质朴、通俗的基础上,开始向着讲求辞藻的方向发展了。

②突出地刻画了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噶尔·东赞等人物形象。

③叙述清晰、层次分明、文字生动,富于故事情趣。

④故事情节有神奇、浪漫的色彩。

第二节 《贤者喜宴》

一、作者及成书年代

巴俄·祖拉陈哇系噶玛噶举活佛。据作者自述,四十二岁时已撰写此书,六十岁时再次撰写,公元1564年写成。因刻版于山南洛扎的拉隆寺,又名《洛扎佛教史》。

二、主要思想内容

全书共分五大编,十七章。

其中吐蕃王统史这一章记载了藏族起源,从聂赤赞普为王开始至朗达玛被杀而吐蕃王朝分裂崩溃期间的吐蕃历代赞普的事迹。这一章虽然写的是吐蕃王统历史,但由无数神话、历史传说、故事等组成。文学情趣极为浓厚,可以说是一部历史文学作品,

三、主要艺术特点

1.正文用偈颂体,每句多为九个音节藏文用大体字。

2.解释用散文,以小体字插在中间,形成散韵结合的形式。

3.解释部分多引自过去的历史著作。

4.作者注明了材料来源,并通过解释形式把过去历史著作中有关吐蕃各赞普的历史、传说都被吸收,甚至全书收录。如:《巴协》 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及要求:

重点:介绍藏文历史著作的文学特点。

难点:弄清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

要求:熟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年代及主要代表人物的作用。

第三章 传记文学(3课时)

第一节 概述

藏文曲籍中,属于“传记”的著述很多,从最早的一些历史书籍中,就可以看到不少“名王将相”的事迹的记录。这些记录虽然是片断,但是都颇具文学意味,可以看作是传记文学的先声。

吐蕃王朝崩溃以后,藏族地区陷于分裂割据的状态。随着各地方统治集团势力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发展,及宗教教义传承、仪轨、修习次弟及某些教理上的差异,藏传佛教也相应地产生了各种派别。这些派别,为了扩大影响,伸张势力,便极力宣扬本派的观点。在宣传过程中,为了吸引群众,令人信仰,便常常将自己教派中比较有成就、有名

望的喇嘛的生平,加以渲染神化,撰写成书,作为范例进行宣扬。于是就出现了大批“高僧大德”的传记。

其中有名的有:

1.《米拉日巴传》

2.《布敦大师传》

3.《萨迦班智达传》

4.《马尔巴传》

5.《日琼巴传》

6.《汤东结布传》

7.《朱巴滚勒传》

主要内容:

传记大部分是记述大喇嘛生平事迹的著作,但其中也有少量的世俗领主的传记,其思想内容有着浓厚的宿命论观点,有些作品在不同程度上,接触并暴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的现实状况,有许多可取之处。

艺术特点:

1.基本按照佛教本生经的写法创作。

2.大量宣传佛教基本教义。

3.离奇的夸张、生动的形象。

4.散文叙述为主,也不乏精湛的诗文。

这一爱憎鲜明、痛恨人间不平的劳动妇女形象。

第二节《玛尔巴传》

一、 作者与版本

作者桑吉坚赞除了写《米拉日巴传》外,还写了藏传佛教噶举派的第一代创始人玛尔巴·曲吉洛卓译师(公元1012—1097年)的传记。过去有四川德格印经院等处的藏式木刻版流传。19xx年,四川民族出版社铅印出版。

二、社会背景

公元十一世纪前后,西藏地方的封建农奴制度,经过上百年发展,已经确立起来。各地新兴的农奴主政治集团,有感于意识形态对于加强他

们统治的重要性;又开始大力提倡和推行因朗达玛灭法,曾一度沉寂下去的佛教。先是朗达玛儿子永登的六世孙意希坚赞于公元970年左右派遣卢梅·楚臣喜饶等十人到安多地区向著名的拉钦·贡巴饶赛(公元892—975)学习费法,返回西藏后在卫藏地区建寺宏法,使佛教又渐渐恢复起来。另外,朗达玛的儿子沃松的四世孙益希卧等在阿里一带建立了古格王朝等地方政权,曾派仁钦桑布(公元958—1055年)等二十一人去迦湿弥罗地区学习佛法;前往印度迎请阿底峡到古格地区宏传佛法等。除了统治者如此极力倡行佛法并派遣人员去印度等地学法外,还有不少佛教信徒也应时而起,四处奔走活动,筹集资金,纷纷前往印度学法。这样倡之于上,随之于下,蔚然成风,遂形成一股去印度求佛法的潮流。

《玛尔巴传》,通过对噶举派创始人玛尔巴一生之中三次前往印度学法的生动事迹,如实而形象地反映、描绘了十一世纪一股去印度求佛法的时代潮流。

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心怀虔诚的信仰,抱着求取“真谛”的愿望,肩负时代的重任,不畏旅途艰险,不怕酷署熬煎,不顾死亡威胁,奔波在崇山峻岭的荒野古道上,形成了一股藏尼、藏印文化交流的历史巨流。在这股汹涌澎湃的浪涛中,有的人不幸成为瞬间生灭的浪花,有的人,如玛尔巴、仁钦桑布、卓弥·释迦耶希等则是其中的异潮儿,成为藏传佛教发展史和藏族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代宗师。在他们身上突出地体现着藏族整个一个历史时代的人们的探索与追求。

三、主要思想内容

传记以极大的热情和崇敬的心情着力描写了一个追求“真理”和创业者勇敢刚毅、艰苦卓绝的杰出形象。玛尔巴抱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心情,先后三次奔赴印度,投拜当时印度的佛教大师那若巴和麦巴等人求习佛法。第一次十二年,第二次六年,第三次三年。最后一次去印度年事已高,家人、众徒百般劝阻,但难以动摇其志向,只身独上旅途,唱了一首“纵然丧命我也去印度”的歌:歌中给我们描绘了去印度时所要经受的种种艰难险阻。但是,玛尔巴为求佛法,对此却毫不在意,极其鲜明、突出地塑造了一个为了追求“真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典型形象。

四、艺术特点

1.眉目清晰,条理分明。

2.散韵结合,语言朴素。

3.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

4.议论较多。

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及要求:

重点:介绍藏族传记文学的发展历史及特点。

要求:了解印度传记文学对藏族传记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诗镜的传入及其影响(4课时)

第一节《诗镜》的作者及概况

《诗镜》的作者是印度的檀丁,关于他生活的年代,有几种说法:

1.公元前二世纪。

2.公元七世纪。

3.公元十二世纪。

根据印度和我国有关学者的研究,大都认为七世纪之说比较可信。他生活在印度笈多王朝之后,这一王朝是印度古代最繁盛的时期之一,特别是梵语文学非常发达。在此基础上,以讨论文学技巧为主的文学及修辞学理论也相应地发展起来。

但目前保存下来的却只有《诗镜》和《诗庄严论》。

檀丁在《诗镜》的前言部分写道:(见书457页)

由此可见,《诗镜》是在广泛阅读了前人的众多同类论著,又分析研究了当时的许多作品,加以总结,写出了《诗镜》论,在一定程度上,他集同类论著之大成,从而获得当时和后世各派的共同承认。

第二节《诗镜》的藏译及其流传

十三世纪初,贡噶坚赞即在他所写的《学者入门》一书中,把《诗镜》的内容大体作了介绍和解释。到了十三世纪后期,由雄顿多坚赞于1277年译成藏文,此后,藏族学者便纷纷写书对原文加以注释。

第三节《诗镜》的主要内容

《诗镜》共分三章,包括定义、对定义的解释和诗例,都以诗的形式写出。

第一章叙述文章的体裁,有一百零五首诗;

第二章说的修词方面的“意义修饰”,有三百六十五首诗;

第三章说明修词方面的“文词修饰”、“隐语修饰”、“写作缺点”,有一百八十六首诗,共计六百五十六首诗。

第四节 藏族历代学者对《诗镜》的发展

一、《诗镜》对文艺理论中关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未能给以应有的重视和很好的解决。传入藏区以后,十六世纪初素喀瓦·洛卓杰布在他写的《诗镜的镜》中明确提出了内容、体裁与修饰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如:(见书473页)

这对于《诗镜》只重视文体、修辞而忽略内容的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是一个正确的纠正。

二、在修辞方面也作了若干补充和发展

1.对“自解”“同类”“库藏”“集结”等作了详细的解释,这些解释比原来的解释更充实、更完整、更合于客观实际了。

2.对于“比喻”的理解,《诗镜》中讲:“表明某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似,就叫做比喻。”这一解释虽说了“比喻”的性质,但不够精确和全面。“喻体和本体是两个不能混淆的物体”指出二者必须是不同的两种事物,而文有点相似之点,这样就更加精确和完整了。

3.藏族学者对修辞类别也有所增加。如:在比喻修饰中,增添了“不一致喻”,增添了“前无喻”,在形象修饰中,增加了“可怖形象饰”,能明修饰,原著只分了十二类,藏族学者补充为十六类。在“否定修饰”中,增加了“确定否定”和“不确定否定”

重点:介绍印度的诗学理论著作及《诗镜》产生的历史背景。 难点:诗歌格律的理解。

要求:了解印度诗学理论对藏族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五章 藏戏(4课时)

第一节 概况

藏戏作为我国藏民族戏曲艺术,已经发展形成具有诸多不同风格特征的剧种。它随着我国西域藏区自然崇拜的原始本教的萌芽,由历代人民的创造,后来又经藏族伟大的语言、文学大师毗若遮那,艺术大师唐东杰布,政教领袖第五世达赖、佛教高僧四世琅仓等杰出人物与众多艺人们所不断充实和完善,发展到公元十八世纪,不仅有着如同世界西方希腊雅典戏剧节似的世界东方“雪顿”藏戏艺术节,而且有着以卫藏方言区的“阿吉拉姆”、康方言区的“朗达姆”,安多方言区的“南木特尔”和嘉绒地区的“陆嗄尔”等不同剧种。

一、嘉绒藏戏

1.产生年代

唐玄宗四十三年(755年)蕃夏尔嘉莫查洼绒祁侵部落(今金川)第二十五代首领特从部落中精选了数名能歌善舞的僧侣艺人,组建了“嘉绒祁侵陆嗄尔巴”(藏戏戏班)。戏班在地区原有民间歌舞、傩戏的基础上,根据地区流传的历史故事创编了剧目。

2.表演特点

①表演多为男扮女妆

②人物身份按服饰区分

③主角和动物头戴面具

④唱腔根据地区的民歌、山歌、说唱曲艺和宗教颂经等编排。正面人物的唱腔清脆明亮,反面角色的唱腔浑厚粗哑,群体配角的帮腔委婉圆润。 ⑤表演步态,主要取材于当地民间的各类舞蹈和宗教跳神,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动作姿态。

⑥什伴奏乐器,由民间的打击乐、吹管乐、弦乐组成,并揉合了宗教法器简号、长号等。

二、卫藏藏戏

1.产生年代及背景

据《汤东杰布传》记载:噶举派的僧人汤东杰布在1430年创建了西藏地区第一座铁索桥。当时由于人力、财力十分有限,又不好经常靠一、两个有钱人的帮助,所以就想到了靠街头表演来募捐的方法。当时在建桥的民工中有山南来的能歌善舞的七兄妹,汤东杰布吸收民间的各种舞蹈形式,如:牦牛舞、鼓舞、面具舞、热芭舞、赞词、说唱等等,和宗教中各种具有戏剧因素的仪式舞蹈。设计出唱腔(“达通”“达

仁”“扎西”)和动作,以及开场的“温巴顿”角色(即:一个着猎人装的人上场,先净场祭祀、祈神驱邪),改进鼓钹伴奏,指导七兄妹排练,主要在卫地区进行募捐演出。七姐妹聪颖俊丽,舞姿轻盈飘逸,歌声优美动听,观看者觉得新奇美妙,同声赞叹她们是天女下凡。藏语称仙女为“拉姆”,从此藏戏被称作“拉姆”,表演者叫“拉姆哇”。1437年,由后藏谢通门地方土酋王“藏杰布”作施主,修建扎西孜铁桥,汤东杰布仍用演节目的办法搞募捐。在演出中还增加了两个具有群众性的节目,一个叫“甲鲁晋拜”,即为王子祈神赐福;一个叫“拉姆鲁嘎”,即为仙女歌舞欢庆。此后汤东杰布把温巴、甲鲁、拉姆三个节目连接融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直保留至今的比较完整、丰富而有特色的开场仪式。他在长期的排练演出岁月中,不仅创造了开场戏,还编演了许多正戏故事,如把佛经故事编演成《智美更登》和《诺桑王子》。此时已形成了以开场、正戏和吉祥收尾仪式三段不可分割而又比较完整、丰富的演出格式;以唱、舞、韵、表、白、技等方面程式化表演,和直接穿插的民间歌舞、百技杂艺表演,以及一部分生活化表演,三者相融合为一体的表演艺术为主要特色的地方戏剧。其中宗教内容和宗教色彩突出:人、神、鬼、灵(动物)同场合演,形成宗教剧、面具戏和广场戏相结合的独特形态。

2.藏戏流派

(1)白面具派

藏戏白面具派是最早创立、历史最悠久的流派,藏语称为“拉姆拔嘎布”。称得上是藏戏的最初母体剧种,是汤东杰布开创初期的藏戏流派。面具用白羊皮作成,主要由“温巴”佩带。这一流派有琼结宾顿巴、盘纳若捏嘎、雅隆扎西雪巴、尼木塔荣巴、吞巴伦珠岗、堆龙朗则娃六个著名的白面具藏戏班子,被规定为每年参加“哲蚌雪顿”演出的主要团体。所演剧目主要是《诺桑王子》。

(2)蓝面具派

蓝面具藏戏,是藏族中心地区卫藏方言剧种。系传统最丰厚、艺术最发达、影响最大的藏族剧种,藏语文称为“拔温布”,即蓝面具戏,汉语一般称其为藏剧或藏戏。国内外一般人所说的藏戏主要就是指蓝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积累了一批传统剧目,除“八大藏戏”外,将民间戏班编创和演出的剧目,如《猎人贡布多吉》和《泽当琼琼》等也包括在内的话,总计有近二十个小剧目。

3.表演特点

藏戏是以广场戏为表演形式。分为开场、正戏和结尾三部分。开场叫“温巴顿”或“甲鲁温巴”,出场人物有三种:温巴(渔夫或猎人)七人、

甲鲁(王子)二人、拉姆(仙女)七人。先是温巴戴着面具又唱又跳,然后甲鲁领着一群仙女出场歌舞,借以介绍演员,讲解正戏的剧情,召集观众。然后祭祀藏戏戏神汤东杰布。第二部分正戏,叫“雄”,是通过戏师或第一温巴、第二温巴等,用连珠韵白从旁介绍来开展的。故事情节的详略和演出时间的长短,全由戏师掌握,所以有些大戏可连演二三天,甚至六七天。传统剧目一般都流传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演出正戏时,开场戏中的演员,不管扮演和不扮演剧中人物,全部出场,围成半圈,轮到自己表演时,即出列表演,其余时间就参加伴唱和伴舞。而且基本上按照戏帅介绍一段剧情后,由一个角色出来唱一段,然后所有人一齐起舞或表演技巧,以这样的格式循环表演下去。它的演出虽然不分幕和场次,但实际上剧情讲解者和伴唱伴舞就起分幕的作用。第三部分结尾叫“扎西”,是正戏演完后的祝福迎祥的仪式,伴有歌舞,同时接受观众的捐赠。

三、安多藏戏

1.产生年代及背景

19xx年五世嘉木样丹贝坚赞从西藏学习回到拉卜楞寺,把移植藏戏的任务交给了四世琅仓活佛。他在安多民歌、民间舞蹈、僧曲、说唱等艺术品类的基础上,吸收京剧的台步、上下场动作,创建了安多藏戏。于19xx年冬,在拉卜楞寺举行了安多藏戏的首场演出。

2.表演特点

安多藏戏发展较快,十几年的时间就迅速传播于黄南、甘南、果洛、阿坝州各地,80年代又传入青海撒拉族自治县的藏族地区和甘孜州讲安多语的色达地区。唱腔均采用广泛流行在群众中的民歌曲调,根据人物的性格、表演内容和唱词格式灵活套用。常用的曲调约有十几首,一般为独唱,不配伴唱。

乐队伴奏,比较起西藏藏戏只有的一鼓一钹来,安多藏戏则要发达得多,有许多弦管乐器。如甘南有笛子、扬琴、四胡、扎聂琴(六弦)和鼓、钹等;青海的黄南藏戏《意乐仙女》,既有像六弦等藏族传统乐器,又有现代的以民乐为主的大型混合乐队。用这个大乐队伴奏,不仅有间奏的气氛音乐,而且可以直接为唱腔伴奏。

表演形式变广场戏为舞台剧,有上下场的台步,动作比较简单,更像是话剧的生活化表演。另外,除了动物角色带面具以外,人物不带面具。舞台有布景,有大小道具、灯光效果,特别是化妆造型更为发达。像拉卜楞寺藏戏演出的《智美更登》,布景十分复杂、规模大,换景很多次,有山有水有房有树,配上灯光效果,舞台艺术效果很好。再像青海演出的《意乐仙女》,更是以富丽堂皇、神奇秀逸、变幻莫测的布景和舞台美术见长。

四、康巴藏戏

1.产生年代及背景

17世纪中叶,西藏腹地的蓝面具戏江嘎尔、迥巴、觉木隆等流派的藏戏,以及白面具戏,先后传入康巴地区。经过当地人的不断改造,变成了具有康区民间艺术特点的藏戏剧种。

2.表演特点

吸收了当地的民间舞蹈锅庄、巴塘弦子、甘孜踢踏舞等元素。唱腔运用了当地的山歌、酒歌、民歌等的调式。伴奏的乐器有笛子、法号、海螺、云锣、鼓等打击乐和管乐相结合的乐队。演出形式仍采用广场表演形式,而表演程序有比较大的变化。如:巴塘藏戏表演的《扎西雪巴》与西藏藏戏表演的《扎西雪巴》有很大的不同,开场有头戴白羊皮面具的六个扎西雪巴(而不是七个或五个温巴或称阿若娃)舞蹈,然后是格梗(戏师)的独舞,接着由甲鲁二人、众多的扮演拉姆(仙女)和王子的人出场(而不是只有拉姆七个或五个),因他们的身份除神仙外,还代表凡人,如农家女、牧民、汉民等,总之各行各业的人物都有,用以说明人间胜于仙境。再接着有一段戏师与仙女中的凡人赤登央宗问答说唱的表演,最后仍然是六个扎西雪巴集体围圈而舞,舞成一个横排后退场。而甘孜藏戏团的开场戏则有“三部曲”:一是“甲羌”(汉舞):(1)点花炮表演,还夹有汉语,(2)寿星舞,表演安定欢乐、打虎除恶、撒种祝福,(3)十二名少年表演踢踏舞;二是扎西雪巴,与巴塘藏戏大致相同;三是温巴,由六人表演(而不是七人或五人),头戴蓝面具。甘孜藏戏团演出的《顿月顿珠》,在主人公屡经磨难、兄弟俩终于相逢、并与家人团圆时,就插人了甘孜当地的大型民间歌舞“酒歌”。在正戏最后一场,加入了锅庄、踢踏、弦子等民间歌舞,还有爬高竿等杂耍和雄壮的牦牛舞、灵活翻滚的雪狮舞等表演。

五、藏戏的思想内容

藏戏描写的主题有爱情神话故事、宫廷人情世故、社会现实生活、历史著名人物等。

思想内容可以大致总结为:

1.表现民族团结、民族友谊的。《文成公主》

2.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囊萨纹波》

3.反映宫廷斗争的。《卓哇桑姆》、《苏吉尼玛》、《顿月顿珠》等

4.反映神人之间爱情的。《诺桑王子》

5.宣扬佛教因果轮回思想的。《敬巴钦波》、《云乘王子》等 重点:介绍藏戏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流派的特点。

难点:戏剧理论知识及戏剧欣赏。

要求:完整地看一场藏戏表演。

作业:

一、藏族史学著述自上一时期开始形成了什么样的模式?

二、为什么说《西藏王统记》和《贤者喜宴》既是历史著述又是文学作品?

三、《米拉日巴传》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四、藏戏剧目中主要的女性形象有哪些?从她们身上能体会到怎样的道德观?

五、传统藏戏剧目在哪些方面受到藏文大藏经的影响?

六、《诗镜》传入藏区后,为什么受到重视?它对藏族文化产生了什么的影响?

参考书目

一、《西藏通史——松石宝串》 陈庆英等 合译 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

年1月

二、《藏史纲要》土登彭措著 四川,民族出版社19xx年11月

三、《王统世系明鉴》陈庆英 仁庆扎西译注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xx年

11月

四、《贤者喜宴》上下册 巴俄·祖拉陈瓦著 北京,民族出版社19xx年6月

五、《青史》郭和卿译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19xx年3月

六、《米拉日巴传及道歌》乳毕坚瑾著 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xx年4月

七、《诗镜注释妙音戏海》康珠·旦增曲吉尼玛著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19xx年12月

八、《玛尔巴译师传》察通杰布著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xx年4月

九、《宗喀巴传》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xx年11月

第四编 封建农奴社会后期的藏族文学(4周12课时)

第一章社会发展与文学概况(简略提重点)(1课时)

第一节社会概况

这一历史阶段,藏族社会总的发展趋势是封建农奴制度由全盛时期逐步走向衰落,三大领主与广大农奴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清王朝(1644年)作为中央政权,直接管理着藏区的重大事情,这时,西藏地方行政机关是以佛教格鲁派领袖达赖喇嘛为首的噶丹颇章(1642年),后来又成立了噶厦(1751年),掌握着政教大权。这时可分为两个时期,鸦片战争以前的二百年,藏族社会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统治集团很不稳定,权力之争非常尖锐。主要表现在:

1.藏族当权者与蒙古族军事首领的冲突。

十七世纪中叶,五世达赖与四世班禅一起协商,为了使格鲁派在藏族地区站住脚跟,决定把势力强大的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引入西藏,尽夺当时掌管西藏事务的噶玛巴(藏巴汗)的一切权力归于五世达赖,五世达赖是个有政治头脑的人物,他把新崛起的清王室作为靠山,1642年,派专使到沈阳与清王室通好,1652年,五世达赖到北京晋见清顺治皇帝。1653年清廷对五世达赖和固始汗正式册封,确定了达赖喇嘛的权力,从此,格鲁派走上了西藏的政治舞台。 但是,当时西藏的统治势力实际上有两个系统,达赖喇嘛只掌握宗教大权,而政权军权却握在固始汗手中,传到拉藏汗时,格鲁派政治宗教集团与蒙古和硕特部军政集团之间,发生了权力之争,先是唇枪舌剑,最后兵戒相见,拉藏汗杀了第巴桑吉嘉措,清廷支持了拉藏汗。1717年,新疆蒙古准噶尔

部又侵入了西藏,杀了把持西藏军政大权七十多年的和硕特部在西藏的最后一个首领拉藏汗。清朝两次派兵征讨,全部驱逐了入侵的噶尔军队。设立了四噶伦制。

2.西藏地方政府内部发生内讧。

1727年,四噶伦之间政见不和,阿尔布巴等三人经过秘密策划,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杀死了康济鼎,掀起了一场叛乱。颇罗鼎从后藏起兵捉拿、关押了阿尔布巴等三人,速上报清廷,清廷一方面批准把叛乱者处死,一方面降旨颇罗鼎总理西藏事务,并开始设驻藏大臣。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多年,清廷腐败无能,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也妄图用武力侵占西藏。在1888年和19xx年两次大举武装入侵,藏族人民浴血奋战,给了侵略者以迎头痛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土山战役和江孜抗英斗争。

19xx年,中国共 产 党成立,19xx年红军长征经过云南、四川、青海、甘肃四省藏族地区,成立了苏维埃博巴政府,吸收一部分藏族青年参加红军,在藏族现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政治影响。

第二节文学概况

一、广大人民和一部分作家,沿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从社会现实生活中采撷各种富有战斗性、教育性的题材,创作了大量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歌、民间故事和一些诗歌、寓言小说。

二、相当一部分作家在过去史传文学的基础上,在文字上追求华丽典雅,喜欢运用“年阿”诗体,其内容多为阐述历史、记叙名人和描写山河风光。

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有:

1.民间文学方面

〈1〉民歌

①揭露、控诉和鞭挞反动领主、争取自由光明

②讽刺和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者、赞扬抗英将士的英雄气概。 ③歌颂和怀念红军、表达美好的愿望。

④大量的情歌、生产歌、风习歌等。

〈2〉民间故事

①反帝反封建的抗英故事。

②嘲异和惩罚反动领主的故事。《阿古顿巴的故事》

③秘密流传 的红军故事。

2.作家文学方面

〈1〉五世达赖的《西藏王记》

〈2〉噶伦才仁旺阶的长篇小说和传记文学《旋努达美》、《颇罗鼎传》

〈3〉仓洋嘉措的诗歌。

〈4〉哲理诗《水树格言》、《国王修身论》等。

〈5〉寓言小说《猴鸟故事》、《莲苑歌舞》等。

这一时期文学所主要特点:

1.民间文学旗帜鲜明、是时代的号角。

2.作家文学唯美主义占了上风,视为“阳春白雪”。

3.一千多年来之史哲不分的传统逐渐结束,“纯文学”作品开始形式。

重点:介绍十七世纪藏区的社会状况及文学发展情况。

要求:熟悉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动态。

第二章历史文学(2课时)

第一节《西藏王臣记》

一、关于作者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阿旺罗桑嘉措在公元1617年生于山南穷结的贵族家庭,1622年六岁时被认为四世达赖转世灵童,迎入拉萨哲蚌奇供养,1638年从四世班禅受具足戒,积极展开了政治活动,1639年派人到沈阳与清王朝挂钩,扩大自己的影响。1652年,应召赴北京与顺治皇帝会见,清封之“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遍瓦赤喇坦喇达赖喇嘛”,1682年逝世,著有全集。

二、主要思想内容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叙述西藏历史发展的书,从松赞干布执政开始,到固始汗进藏、建立格鲁派噶丹颇章政权为止,前后整整一千年。

但是它以五分之三的篇幅,着重叙述后四百年的历史,再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结盟通聘于其外,阴谋交讦于其内,构成一幅斑驳的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如实地反映了西藏社会动乱不安的情况。另外,还记述了一些美妙的神话传说。

三、主要艺术特点

1.通篇采用了“年阿”文体和散韵结合的文体,善用藻饰修辞。

2.记述历史人物和事件时,突出人物的形象,注意事件的故事性,给人以饱满的实体感。

3.创作了很多“年阿体”诗文,用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等。

4.引用了很多格言诗,使表达的思想更富哲理性、生动性、趣味性。

重点:介绍五世达赖喇嘛的政治生涯。

难点:对辞藻的理解。

要求:熟悉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动态。

第三章传记文学(3课时)

第一节 《颇罗鼐传》

一、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

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第巴桑吉嘉措作为西藏地方本民族的领袖人物,为了驱逐蒙古和硕特部拉藏汗对西藏的统治而双方发生矛盾冲突。桑吉嘉措联络准噶尔为外应以削弱拉藏汗,从而兵戒相见,结果以第巴桑吉嘉措被拉藏汗之妻执杀而告终。紧接着公元1717年发生了蒙古准噶尔派军队侵扰西藏的事件。准噶尔被驱出西藏后,随之又是西藏统治阶级内部的激烈斗争——噶伦阿尔布巴等杀害首度噶伦康济鼎而引起前后藏地区之间的大规模战争。最后,到十八世纪中期,为珠尔墨特那木扎勒又勾结准噶尔部为外应,阴谋叛乱,终被驻藏大臣傅清和拉布顿诱杀。

《颇罗鼎传》的作者,朵卡·次仁旺杰(1697——1764年)恰恰生活在西藏地方这种暴风骤雨的动乱年代,并且亲身经历了其中的后三次重大事件。(424页)

二、思想内容

传记详细地记述了颇罗鼎从降生一直到去世的全部主要事迹;通过对颇罗鼎外抗准噶尔部族的侵扰,内本隆布鼎和阿尔布巴之乱等业绩的记述,形象而生动地反映出十八世纪前后,西藏地区动荡不宁的政治局面。

1.抗击准噶尔部的侵扰。(378~380页)

2.平定统治阶级内部的动乱。(525——527页)

3.透露了剥削阶级内部争夺财产和权势的斗争。

4.宣扬了佛教思想。

三、主要艺术特点

1.塑造了一个文武双全、勇猛善战、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形象。

2.突出详细地展述了人物的个性。

3.情节发展有张有驰、缓急相济。

4.散韵结合体。

第二节 《多仁班智达传》

一、关于作者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多仁班智达传》多仁·丹增班觉,生于1760年,卒年不详1779年开始到噶厦见习,1781年正式任噶厦秘书,1783年任噶伦,1788年为首度噶伦,同年6月廓尔喀入侵西藏,噶厦派丹增班觉往边境谈判。1791年廓军再次入侵西藏,设计诱骗谈判官员俘去。廓尔喀,然后洗动扎什伦布夺。1792年清军打败廓军,同年9月乾隆召见丹增班觉等谈判官员,撤去其噶伦职务,1805年由其子继任噶伦。

二、主要思想内容

1.作者记述了从1700——1806年百余年间,噶细瓦家五代经历,而以其祖父公班智达和丹增班觉本人的活动为中心来展开,记述了所涉及到的各种事件和人物。

①1720年康济鼎被任命为首度噶伦。1727年被杀。

②1750年珠尔墨特那木扎勒叛逆事件。

③1751年公班智达任首度噶伦。

④1788年至1792年发生藏廓边境纠纷的全过程。(664页设计被捕)

2.记述了很多西藏贵族的生活,以及婚、丧、嫁、娶,日常生活和宗教节目,(有很多账单)生动具体地展现了十八世纪西藏上层社会的生活图景。另外,还记录了一些内地和尼泊尔等地和风俗习惯的情况。(北京的溜冰场)(妇女火祭)三、主要艺术特点

1.《多仁传》属于记叙文体,从1783年开始按年记述到1806年止,共分为廿八段。以叙事为主,中间穿插自己和各种人物的活动。

2.散韵结合,以散文为主,韵文总结并抒发感情。

3.语言朴实、通俗流畅、叙事明快。

4.类似汉族的章回小说。

6. 引用了很多《萨迦格言》诗。

重点:介绍俗人传记的特点。

要求:熟悉这一时期西藏地方政府的官制。

第四章作家诗(3课时)

第一节《仓央嘉措诗歌》

一、作者生平

仓洋嘉措,生于西藏南部门域地区纳山下宇松地方的邬坚岭。世代信奉藏传佛教宁玛派,出生时恰逢五世达赖脱缁不久,西藏地区政治斗争的形势错综复杂,1697年,仓洋嘉措15岁时,在朗卡子县,以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师剃发受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洋嘉措。同年,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

二、 书名和版本

1.按藏文原书名应译为《仓洋嘉措诗歌》,因其内容多属爱情之作,所以一般译成“情歌”了,有人把它解释成宗教诗,还有人解释为政治诗。

2.集录成册的《情歌》,有拉萨木刻本57首,于道泉教授藏、汉、英对照本62首,自治区文化局本66首,青海出版74首,还有一本440多首的手抄本。

三、主要思想内容

1.对佛教清规戒律的大胆挑战。(见《藏族文学史》下752—753页) 诗中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是出家修佛,还是在家生活?是对现实生活执着的追求,还是舍弃今生去寻求那虚无缥缈的来生幸福?这个问题,在每个僧人面前摆着,在每个僧人心中想着,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和深刻内容的矛盾问题。它表达了广大僧徒的心声,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强迫出家,把出家做为差役摊派给农奴的政教合一制度的不满和对非理性的佛教禁欲主义的批判,使这些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真实细致地描绘了整个爱情生活中,各种复杂曲折的情景和微妙多度的心理状态。

①对于爱情的坚贞和赞美。

②描绘初恋

③爱情欢乐

④思念之情

⑤不安心情

3.两股政治势力,对仓洋嘉措施加的压力,一是桑吉如措扶立他执政、告诫他潜心读经、不犯戒律,一是拉藏汗借仓的“行为”极力进行攻击,对此诗人一方面情愿交出“达赖喇嘛”这顶桂冠,另一方面用自己的诗作出了响亮的回答(见《藏族文学史》下757页)

四、主要艺术特点

1.在格律结构上,采取了“谐体”民歌的形式,基本上都是每首四句,每句六个音节,分为三拍。

2.节奏响亮、琅琅上口、极富于音乐美感。

3.寓情于喻、自然流畅、通俗易懂。

4.具有浓郁的民歌风韵。

第二节 根敦群培的诗

一、作者生平

二、思想内容

1.反对保守势力,促进社会进步。

2.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热爱故乡、热爱人民。

三、艺术特点:

1.采用各种诗歌格律,通俗易懂,接近口语。

2.揭示社会的种种矛盾,暴露其深层的问题。

3.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社会丑恶现象的不满情绪。

4.用尖锐、辛辣的语言进行抨击。

重点:介绍六世达赖喇嘛的政治生涯及诗歌的特点。

难点:六世达赖喇嘛圆寂之谜。

要求:掌握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

第五章 长篇小说与寓言小说(3课时)

第一节《旋努达美》(《青年达美的故事》)

一、作者生平(见传记文学)

二、思想内容

本书可分上下两大段落。

1.叙述了旋努达美和益雯玛(还有一位代表叫斯巴)为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和争取美满爱情生活而做的曲折斗争。文中尤其着力描写了益雯玛这一光辉的女性形象。文中通过表白,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不愿望嫁给由父为约定的、为人邪恶的拉勒普琼王子,而倾慕秉性善良、美名传扬的旋努达美。但由于世俗风习和舆论压力,迫于父母严厉命令,她只好违心屈从,答应父亲嫁给自己所不爱、所厌恶的人。它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既爱旋努达美又不敢违背父命的矛盾心理,实际上是把婚姻自由和包办婚姻制度这一对深刻的社会矛盾,摆在了读者面前。在益雯玛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作者的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制度,颂扬“自由恋爱”的进步思想。这正是作品的主题思想之所在,也是作品中主要的思想精华。

2.作者通过对三个国家之间的婚姻纠纷和两个国家之间的抢婚战争,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统治阶级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以及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种种灾难。

有些同志认为《旋努达美》是以十八世纪初,拉藏汗的长子与蒙古准噶尔王策旺阿拉布坦的女儿联姻,后来准噶尔部袭扰西藏,杀死拉藏汗,造成西藏一时动乱不宁局势的历史事实为背景而创作的小说。 这种看法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作者生活在战乱发生之世,对那次事件知之甚详。作者对此深有感触,以之为素材,进行加工虚构,写成小说,借以反映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斗争,抨击他们草菅人命,造成社会动荡不安,使百姓遭受灾难的罪行,这便使作品更富有现实的社会内容。

三、艺术成就

1.描绘出十几个主要人物的形态、性格,故事的发展极尽盘旋曲折。

2.大量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和出色的细节描写,使作品增加了感人力量。

3.采用了散韵结合体,用词华丽、讲求典雅、多采藻饰、崇尚修辞。

第二节《猴鸟故事》

一、什么是寓言?

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结构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有生物,也可以是无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得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二、关于作者(835页)

三、思想内容

《猴鸟故事》通过猴子无端侵占鸟类的领土,明知无理,还拒不听从鸟类的劝说,从而使事态扩大,产生了双方互派代表进行辩论的状况,在僵持不下的情况下,为了不发生战争,双方的热爱和平的绝大部分请了兔子和公鸡出面调停,使这场争论得到解决的情节,反映了藏族人民反对侵略,坚持真理,热爱和平的心情和愿望,也反映了作者坚持民主,遇事商量解决的进步思想。

四、艺术特点

1.散韵结合文体,语言朴素、易懂。

2.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形象生动。

3.引用谚语,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4.字里行间闪耀着集体主义和民主的思想光芒。

第三节《莲苑歌舞》

一、作者简介

乌金晋美曲吉旺布(1808—1887)四川石渠县人。甘丹寺第九十任法台。他的著作有《莲苑歌舞》《诗论释例》《音韵纲要》《酒之罪愆qian》《各种道歌》等。

二、内容梗概(513页)

三、思想内容(514页)

四、作品分析

1.仙人给金蜂和玉蜂讲“无常”、“世间是苦海”、应及时修法的道理。如:

2.金蜂和玉蜂遭到暴风雨,玉蜂被包在莲花中,金蜂为了营救玉蜂去请求各种动物帮忙,但最终没能把玉蜂营救出来的具体情节。如:

3.金蜂心灰意冷,决心跟着婆罗门仙人莲喜一起修法的过程。

五、艺术特点

1.采用了回环反复、排比的写作技巧。散韵结合。

2.细致地刻画了人物内心活动及动物的特性。

3.文笔简练、语言传神。

4.有极浓郁的宗教色彩,用简单的笔法说明了深奥的教义。 重点:介绍小说的内容和小说产生的背景、艺术原型等。

难点:人物心理描写的手段

要求:掌握小说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

作业:

一、《西藏王臣记》主要思想内容是什么?它和过去的文史著作有什么不同?

二、《颇罗鼐传》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历史状况?

三、才仁旺阶是如何塑造颇罗鼐这一英雄人物的?

四、谈谈《多仁传》所反映的重大社会历史状况。

五、《仓央嘉措诗歌》中的思想内容有什么重大社会意义?

六、长篇小说《旋努达美》反映了什么时代的社会情况?

七、藏族寓言体小说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八、寓言小说《猴鸟故事》反映了什么时代的什么情况?

九、寓言小说在藏族文学史上占什么样的地位?

十、寓言小说与寓言故事有什么异同?

参考书目

一、《仓央嘉措情歌及秘传》庄晶译 北京:民族出版社19xx年8月

二、《青年达美的故事》次仁旺杰著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xx年2月

三、《西藏王臣记》郭和卿 译 北京:民族出版社19xx年7月

四、《颇罗鼐传》策仁旺杰著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xx年5月

五、《噶伦传》策仁旺杰著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xx年10月

六、《多仁班智达传》丹增班觉 著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xx年11月

七、《猴鸟的故事》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xx年2月

八、《莲苑歌舞》祝维翰 译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xx年8月

九、《藏族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 洛桑曲扎 索南则木 编著

十、《更敦群培文集精要》格桑曲批 译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xx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