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族文化

浅谈藏族传统文化

张建朝 222008313012016

具有悠久历史的藏族人民在改造和征服青藏高原的物质土产活动中,创造了独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她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吸收有中原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先进文化,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予以消化,形成其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并发扬光大。

(一)传统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传统文化都有自己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时间和社会空间,是使本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标志。提起藏族,人们便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以及雪山草原等。这仅仅是一种表象,若从文化模式、社会形态去考察,那些表现藏民族文化特征的历史、歌谣、语言、文字、宗教。道德、理想, 以及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均有藏民族自己认同的标准。

藏族的传统文化极为丰富,其中包含有不少科学、合理的成份,至今仍为社会和人民服务。那一整套完整的藏文文字体系,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书写并积存了数量仅次于汉文的藏文文献。其中吐蕃时期的金石铭刻、写本手卷和竹木简牍等,堪称世界古代典籍中的珍品。在藏族的格言、史诗,民歌、谚语、民间故事和佛教经典中,劝人精进向上、修身养性的理论更是十分丰富,劝人从善戒恶、歌颂英雄、团结互助等伦理道德的篇章比比皆是,为人传诵,具有长久的魅力。再如藏族医学就在三个方面对祖国医学做出了很大贡献。如她创立的胚胎学和医学挂图,在医学理论研究和传播方面有重大建树:她对疑难杂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乃至世界的药物资源。藏族传统天文历算学则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对宇宙的认识、季节的划分等方面,与现代天文学、气候学等多有吻合之处,有的甚至完全一致。藏族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建筑、雕塑、绘画等,至今仍对丰富人民生活、陶冶群众情操、提高民众公德、美化生活环境等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任何文化都将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形态。本教是藏族先民最初信仰的宗教,曾主宰过吐暮社会。随着佛教的传入,本、佛几经较量,佛教终于取代了本教的主宰地位,这一方面说明,文化现象要适应社会发展,本教较适应农奴制社会而不适应封建农奴制的社会发展过程,因而为佛教所击败;另一方面也说明,传统与反传统亦是文化发展中常见的现象。传统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因而具有双重特征,其积极方面是现实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其消极方面则是现实社会前进中的阻力,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长期以来影响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儒家道德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藏文典籍中,对孔子的观点有所引述;对照《萨迦格言》和《论语》,可以发现两者在道德观念和道德坦想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唐代金城公主入藏后,曾派专使去长安索取《毛诗》《礼记》《左传》、《文选》。敦煌古藏文书中有《尚书》10篇、《春秋后语》6篇,以及《孔子托项相问书》等。敦煌文书中有汉、藏对音《千字文》残卷,以及《汉藏对音词语》、《汉藏对照词汇》等珍贵文献。据不完全统计,藏文《大藏经》中,由汉文翻译而来的经典有37种,有姓名记载的翻译家有14人。

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关伦理道德的内容十分丰富。产生于吐蕃时期的《敦煌古藏文礼仪问答写卷》在谈及为人之道时,提出“做人之道为公正、孝敬、和蔼、温顺、怜悯、不怒、报恩、知耻、谨慎而勤奋”;“非做人之道是偏袒、暴戾、轻浮、无耻、忘恩、无同情心、易怒、骄傲、懒惰”。更为可贵的是,“写卷”以百姓和社稷作为道德的根本,指出“要而言之,世上并无既需要可抛弃者。甚至上者,生命和社稷不能抛弃”;“无论何时,国王之律令,应使百姓生命与国家社稷二者安稳,事事皆有法度为是。若与此相违, 以友为敌,以王作靠山(王言代替律令),则无人不骄横,而争辩不休,无公理……岂得稳固”。在奴隶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法令和道德规范在客观上无疑对人民和社会发展也有益。由此,我们看出其中受有儒家道德的深刻影响。孔子所说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儒家所提倡的最理想的人际关系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儒家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在个人与家族、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关系上的群体意识:儒家所重视的个人道德修养,所谓“为仁由已”,以及“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吾日三省吾身”的主张等,在藏民族传统道德都能找到相应的观点和实践。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深化改革、加强法制,但道德调整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与我们今天力图达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标是符合的,具有相容性、一致性。藏民族珍视精神生活,富有悠久的道德传统,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样有益于我们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二)无庸置疑的是,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严重扼杀文化的发展,使民族文化陷入自我封闭、萎缩、凋零的境地。西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和弘扬。那时的农奴和奴隶挣扎在无底深渊,根本没有受教育和享受教育成果的权利。在旧制度下,寺院是学习、传播、研究文化的中心。如旧西藏仅有若干个木刻印经院,印发的几乎是清一色的经书。

西藏和平解放后,藏民族从封建农奴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人们的意识观念并未获得同步发展,与传统文化的滞后性形成很大反差。经济社会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传统文化也要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变革。藏民族现代文化的构建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尽管有其有利条件,然而亦有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逐步加以解决。

在藏民族现代文化的构建中,我们必须看到,丢掉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自身的悲剧,也是整个人类的损失。我们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决不能人为地割断历史。我们不能让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断裂,而且还要在子孙后代中发扬光大,使我们的民族更加自尊、自信、自强。

但是,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必须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以科学态度批判地继承,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要在剔除中继承,在创造中弘扬,才会创造出更加灿烂、优秀的民族文化。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无一不是在千百年的不断创新、自建、引进、淘汰的过程中创立的。各民族间相互交流的成果,正是每个民族自身文化发展的养料,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藏民族的传统文化,本身也不是在静止状态中保持至今的,而是在不断吸收兄弟民族优秀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公元七世纪时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人杰,也是中华民族的英才。在他的领导下,藏族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十分注重同邻邦的联系与交往,注重学习和吸取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当时,吐

蕃派了许多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唐朝的诗书礼仪。敦煌出土的《尚书》、《战国策》等古藏文译本,说明吐蕃王朝对唐文化有很深的了解。历史上多形式、多渠道、源源不断的文化交流,使藏族文化古老深邃的形式和内涵融合了诸多民族的文化成份,从而呈现出多元性特征。历史上藏族文化传统从来没有故步自封过,它总是雍容大度地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不断地取长补短,更新、充实、发展自己的。 文化对人类具有塑造功能。千百年来,在雪域高原的孕育下,藏族民众勤劳勇敢、乐于奉献、适应环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这些都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财富)极强;同时又有着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一面。尤其是在宗教的影响下,人们更多地体现出听命意识强,个性发展弱,而忽视自身力量的弱点。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不少人与世无争,忍辱负重,逃避生活。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对前世罪孽的消除和为后世幸福积聚资粮上, 因此西藏虽有丰富的资源,但在宗教盛行时得不到开发利用。西藏病虫灾害严重,但在“不杀生”教戒的束缚下,只能请喇嘛念经,致使灾害四处蔓延,使权牧民群众生活更加困苦。

显然,在建立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些与现代化进程不相适应的陈规陋习,都是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内容,应该予以抛弃或进行变革。我们要想实现西藏的现代化,就必须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改变那些陈旧甚至愚昧的观念, 改变过去的那种生产生活方式,建立起商品观念、市场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竞争意识,立足现实,面向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去追求美好的明天。因此,我们不能不加辨析,一味抱着“传统”不放,而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尽力化解负面影响,使其成为现代文化的补充和调节,得到弘扬和发展,从而为西藏乃至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建立新文化,必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个民族无论其大小,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特殊文化,民族要发展,就必须重视其优秀的文化遗产,对它采取科学的态度,但文化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新文化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抛弃,而是产生并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发展的。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政府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尊重藏民族的历史创造活动,出台了不少法规和规定,对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大力保护,使其重放光彩。今天,藏族文化的发展打破了封闭、停滞状态,形成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开放发展态势。同时西藏文化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与封建农奴制相伴随的腐朽、落后的东西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被逐步抛弃,藏族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藏族传统优秀文化得到妥善保护和继承,并被赋予反映人民群众新生活和社会发展新需要的时代内容、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了不断弘扬和发展。这里,我们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对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藏学研究事业,历来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扶持。目前全国从事藏学研究的机构有50多个,从事专业研究及其辅助工作的人员有2000多人。全国各藏学研究机构近年来举办涉及西藏历史、语言、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天文历算、藏医等学科的学术讨论会63余次,完成重要课题300多个。出版藏学专著400多部。多年来,各族专家全方位地深入到西藏7个地市和60%的村、镇、寺,搜集大量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料,抢救和整理西藏的民间文化,取得了显著成绩。西藏的寺庙里已可见90年代首次出版的《中华大藏经·丹珠尔》(藏文)。19xx年在西藏成立了藏文古籍出版社,进行藏文古籍的发掘、整理、出版工作。现在整理编目的古籍已有200多种,每年有10多种出版。作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西藏卷》、《中国民间谚语集成·西藏卷》、《中国民歌集成·西藏卷》、《中国戏曲集成·西藏卷》等志书业已完成。特别是《格萨尔王传》的整理和出版,并被拍摄成三十集电视系列片《话说格萨尔》,使这一长期零散传唱的口头文学,被称为“东

方的荷马史诗”得以永久性的系统传承。在藏族文化遗产方面花这样大的精力,用如此多的经费,其目前的地位不言自明。

藏族人民的传统风俗习惯受到广泛尊重。每年,藏族群众都以传统方式欢度藏历新年、酥油灯节、雪顿节、沐浴节、望果节等。在节庆活动中,西藏城乡到处都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艺术表演。歌舞《雪域服饰歌舞》、大型新编藏戏《汤东杰布0、大型话剧《旺堆的哀乐梦》等优秀剧目和一批富有生活气息的歌曲、舞蹈、曲艺、藏戏、话剧小品等深受国内外观众的欢迎和喜爱。西藏还整理了18种西藏民间歌舞,抢救、整理了西藏各民族民间舞蹈、不同教派的宗教舞蹈达50多种。文化艺术在得到继承和发展的同时, 与外早的交流也得到日益加强,仅19xx年至20xx年,先后有40个艺术团到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流落国外的藏族同胞激动地说:“你们演出的是地地道道的西藏民间和传统歌舞。”

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已纳入法制化轨道。藏语文是西藏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课。目前西藏已完成义务教育阶段500种中小学教材的藏文编译。为了推动藏语文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化,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西藏自19xx年开始进行“信息技术藏文编码字符集”国际标准的研制工作,并于19xx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多文种编码国际标准审定会议上获得通过。近年来多次到西藏的西班牙藏学家毕隐崖对此深有感触地说,无论是在拉萨等城市,还是牧区,人们看到最好的建筑都是学校。西藏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化和宗教都得到了尊重。现在不但藏语得到普及,高等院校中还开设了外语课程。这就充分说明了中国政府对西藏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西藏的宗教信仰一直是海内外人士关注的焦点。目前全区共有大小寺庙和宗教活动场所1787处,满足了信教群众正常宗教生活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拔出专款达3亿多元,用于维修大昭寺、桑耶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等文物点,投资5500万元和大量珠宝、黄金、白银,历时五年维修了布达拉宫。布达拉官、大昭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去年国家又拨款490多万元人民币,更新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官防火设备,并将组织多学科专家完成布达拉宫第二期维修和萨迦寺维修前期勘察、论证工作。这是对西藏珍贵文化遗产的又一次全面“诊断”和“救治”举措。西藏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4处。

由著名活佛等任教,讲授佛学经典和宗教史的西藏佛学院也是遐尔闻名。84岁高龄的西藏著名活佛波米·强巴洛珠本人就培养了200多名具有相当佛学知识的喇嘛。他对今天的宗教政策十分满意,专门谈到“西藏各地的信教群众从来没有间断过前来大昭寺进行朝佛、转经、磕头等宗教佛事活动,这是我每天亲眼目睹的事实”。他所说的一段话最能代表西藏最广大人民的心声: “我以终生为众生祈福的喇嘛的名义证明: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民土改革以来,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广大藏族群众,这个事实任何人也颠倒不了。”澳大利亚众院副议长加里·内尔也认为,中国有句古话:“百闻不如一见”。他在西藏看到。成百上千的喇嘛在精心修缮过的寺庙里进行日常宗教活动,没有任何人进行干涉、并末发现宗教压迫现象。他也未看到大规模的汉人移民,藏族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生多个孩子,可以穿本民族的服装,藏族传统文化得到妥善保护和发展。他说,一些人对中国西藏的指责是毫无根据、完全错误的。

藏族人自主地吸收了许多民族的先进文化:继承和发展了藏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引进了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予以运用,对西藏的

发展进步起了重要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

正如曾经访问过西藏的意大利议会“中国之友”协会主席古博特参议员所说“那些至今在西藏问题上对中国抱有偏见的西方人真应该到西藏去看一看,看看那里寺庙里祈祷的信教百姓,看看那里街道上自由来往的僧侣,看看那里汉藏两种语言的教学,看看那里政府部门中任职的藏族干部……只要是亲眼看过西藏的真实情况的人, 自然就会对西藏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藏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我们需要认真加以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扑面而来的今天。不过,我认为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必须站在一个公正、客观的立场上,正视历史,承认现实,着眼未来,实事求是,真正为广大的藏族人民着想,为西藏社会的明天着想,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去主观、片面地提出一些说法,哗众取宠,甚至别有用心。

 

第二篇:浅谈藏族文化与藏族电影

浅谈藏族文化与藏族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