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亲的谚语中成长

醉录19xx年《母亲的谚语》

19xx年农历9月23日,母亲不幸谢世,万分悲痛。想起母亲的教诲,最直接的莫过于春上她要回老家时的一句近于谶语的谚语——“麻雀有窝,老鼠有洞,我要回我那个家”,直到她去世以后,我再回过头来回想她凭时所说的谚语及相应的情景,真可以说我就是成长在母亲的谚语中的。

革命导师列宁曾说“谚语是研究我们时代的人民的心理的非常必须的重要材料”,那自然是革命化的语言;而我却要说,父母的谚语,在春天是布谷鸟清脆的催种之声,在夏天是衔泥之燕凝重的警示之声,在秋天是秋蝉冲破寂静夜空的奋进之声,在冬天则是夜鸦啼雪的催春之声,这些声音总是伴随着我成长的每时每刻,成为我最贴心的教材和最神明的音乐。

还在我幼小的年龄,还在那“文化大破坏”的19xx年,我的父亲就因“逃亡地主”之冤而病故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从此就全都压在了母亲身上,虽然我与大姐尽力而为,但总难免母亲的超负荷劳作。为了我们四姊妹,母亲历经了千辛万苦,常年起早贪黑地忙碌,特别是当时还处于大集体时代,高峰时仅为集体养耕牛即达五头,一年中通过割草等途径为集体积牛粪即达三万余斤……。在家庭劳动中,在“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钱”的时代,猪、鸡等,都是挣钱的途径,采过枸皮、摘过金银花、挖过刺黄连……当时一要能用以换钱的山野菜、中草药、及到各式林木,都在母亲的手上变成现金,用以补贴家用。

尽管是那样的家境,但却从来不忘记子女的学业,“种田要养猪,养子要读书”、“养儿不读书,只当喂个猪”、“田不种荒一季,人不学愚一生”……,这些在各种场合运用的关于学习的谚语,经常从她口中传出,于是我们四姊妹都得以读书,大姐是由于“文化大破坏”的特殊背景而没有完成学业,而我则由于改革开放而读了大学,甚至也成了文人!

母亲常年劳作,特别是在农忙时节,经常会在大集体收工后再翻山越岭采摘山野货,以便在赶集之时变卖。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到了傍晚,我总会带着两个妹妹倚着她所在方向的房头焦急地盼着她回家,有饥饿的哀声、有恐惧的哭声,同时也有邻居的叹息声……“太阳了落土,娃儿要父母!”每当这种情况下,母亲总是先安慰我们,然后是一些早已听过的谚语:“高飞远走,贵在开头”、“工夫要拼,时间要争”、“白天背在阳,晚上背月亮”、“空想一丰年,不值一文钱”……这些谚语即使在今天也仍然鼓励着我的工作!

“亲戚亲戚,走才亲走才戚”,我母亲对走亲戚特别重视,哪怕是那样的困难,她也要坚持走动。但她却重来反对我们接受别人的东西,哪怕是亲戚的东西。她甚至认为这是志气问题,经常用“乌贵有翼,人贵有志”一类谚语来教导我们:“力大养一人,志大养千口”、“心雄志大,百事不怕”……特别是“人贵早立志,树贵早成林”、“人贵有志,竹贵有节”等,更是对我的人生教育起到了领航作用,它使我总想着“宁可人穷,不可志穷”的真理!

母亲的谚语教育真是太丰富了,像她经常挂在嘴边“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穷要穷得干净,饿要饿得新鲜”、“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有志不在年少,无志空长百岁”、“有志争气,无志争”、“在家不理人,出外没人理”、“长短是个棍,高矮是个一”、“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层皮”、“修一千年的道,一瓜锤就打了”、“男班家的路边,女班家的铺边”等等诸多谚语,至今我还滚瓜烂熟,铭刻于心,难以忘却!

老实说,母亲的谚语教育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人生观教育,“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理字没多重,万人抬不动”、“朋友干个少,冤家一个多”、“却跑不过雨,嘴硬这过理”等谚语,提醒我正确社交;“养儿不如我,要家当做什么?养儿比我强,又要家当做什么”、“天底下常无直路可走,山高头不一定常年有雾”等提醒自立自强;“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会思考”、“三岁牯牛十八汉,不挑八斗挑一担”、“是个汉子,挑起这个担子”等提醒我发挥自己的能力来立身于社会,“腰缠万贯,不如薄技在身”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提醒我真正本领的重要,“念书不用功,等于白搭工”提醒我认真学习,甚至像“娘家的饭香,婆家的饭长”和“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等女教谚语也对我起到了对岳父岳母行孝的教育……

而今,母亲已驾鹤西去,再想聆听她那如歌的谚语已成梦幻,但是,其昔日的如诗之教,却会始终如溪水在我心中汩汩流淌,直至所终。

进山不怕虎伤人,下海不怕龙卷身。

盆中难得苍松劲,笼里安能出雄鹰。

笨鸟先飞早进林,功夫迟不负有心。

吃得三年寒暑苦,功到一朝自然成。

19xx年古历九月二十七日于恩施

 

第二篇:母亲的健康谚语

母亲的健康谚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