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教学网站设计与开发文献综述

《离散数学》教学网站设计与开发文献综述 摘要:结合《离散数学》教学实际,经过对省级精品课程《离散数学》辅助教学网站的建设作详细的需求分析!设计与并实现了教学信息发布、权限管理、在线讨论、在线考试等主要模块功能!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技术平台。

关键词:离散数学;课程;MVC架构;PHP;MYSQL

正文

一、前言

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资源广泛应用的今天,伴随着各大高等院校陆续开多媒体课程,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逐渐向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发展,而教学网站则是网络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元素,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学网站课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质量,离散数学这门课程是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在各学科领域"特别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把《离散数学》课程建设这项工作做得更加完善"因此建立了与之配套的《离散数学》教学网站。

二、正文

离散数学辅助教学网站要实现的目标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离散数学课堂辅助教学,创设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师生共同建立一个突破时间、地点限制,由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平台,探索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途径与模式。离散数学辅助教学网站要求既能满足学生的学,又能满足教师的教;既能满足学生自学的需要,又可供教师课堂教学参考。运行环境应具备Internet浏览器的环境。在教学上能实现以简洁美观的形式向学生提供学习信息,提供有关课程的练习题库及解答工具;向教师提供教学的相关资料;向师生提供便利的网上学习和讨论的交互式环境;为师生提供方便的资料查询与检索功能。 《离散数学》精品课程网站是基于B/S即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采用PHP 嵌入式语言MySQL数据库和 Dreamweaver设计开发。PHP和MySQL 是现如今较为流行的构建动态网页的开放源代码技术,用其开发的系统具有稳定性高和可移植性强等优点, 在B/S模式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模型(Model)-视图(View)控制器(Controller)即MVC 三层架构。采用MVC 架构,使后续对程序的修改和扩展简化,并且提高代码重用率,提高程序的可维护性,更加有利于团队开发。

立体化教材立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理念,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利用多媒介、多目标、多层次、多形态的教学资源,以形成教学能力为目标,为课程教学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具有呈现媒体立体化#教学设计一体化,教学应用多元化等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构建立体化教学网站,将各种教育资源移置到网络上,打破传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限制,在课程网上进行自我学习,也可及时与老师交流,具有很好的交互性,教学过程不受时空约束,使有限的教学资源能在最大范围内得以共享新型网络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具有知识信息量大#教学方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等特点。

离散数学是大学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很多学生较难全面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结构,从而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构

建离散数学的立体化教学网站以满足高校实际教学需求,面向学生,充分考虑教学管理#资源共享和信息交互等实际需要,精心设计各个功能模块,以解决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具有先进性、优越性、多元化等优点。离散数学课程所涉及的概念、方法和理论, 大量地应用在编译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算法的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专业课程以及信息管理、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数据加密等相关课程中,它所提供的训练十分有益于学生,概括抽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构造能力的提高, 十分有益于学生严谨、完整、规范的科学态度的培养。离散数学课程所传授的思想和方法广泛地体现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及相关专业的诸领域, 从科学计算到信息处理, 从理论计算机科学到计算机应用技术, 从计算机软件到计算机硬件,从人工智能到分布式系统, 无不与离散数学密切相关。因此, 在大学中, 计算机专业学生除了接受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数学的训练之外, 必须深入接受专业数学的训练, 这样才能为在大学中接受较多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理论等基础课程而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现实情况是, 学生都怕学甚至不愿意学习该课程, 一方面是因为该课程内容多、理论性强、方法灵活等造成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与把握; 另一方面在于学生都认为该课程与计算机专业关系不大, 这与对离散数学的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离散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密切关系所造成的。这两方面的原因在如今的定位于应用型地方本科学校中更为普遍, 严重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乃至对后续课程的学习。

基于Java的离散数学辅助教学网站是以B/S模式为工作方式,通过校园网传播的网络化辅助教学系统。该项目从校园网络和应用人员的实际出发,实现了教学信息网页化,人机交互学习,作业批改,在线讨论,网上答疑等网页功能,同时还提供了相关知识点的查询,多个相关网站的链接。此系统旨在成为教师教学时间与空间上的延伸,借助网络优势,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离散数学这门课程。

三、总结与展望

《离散数学》精品课程网站是对离散数学课程的展示和为学生学习该课程而提供的一个网络平台,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技术平台,随着互联网的日趋发展,这样的课程网站必将成为一项重要的辅助教学方式,使用网络教学方法!也会使学生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 因此采用精品课程网站对学校教学将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也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离散数学辅助教学网站设计研究了基于WEB的离散数学辅助教学网站的设计目标、方法及设计过程,分析了各个模块的功能及实现方法。该网站实现了教学信息网上发布、人机交互学习、作业批改、在线讨论、网上答疑等功能。

通过近几年《离散数学》立体化教学资源网站的建设,我们融入自己的教学特色,注重加强实践教学与指导,增强了与数据结构等课程的衔接,使学生体会到离散数学的实践应用价值。实践表明: 学生利用离散数学网站的学习的时间增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对离散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加,课堂与老师的讨论问题难度比以往加大,授课教师和学生对立体化资源网站的建设热情也提高很多,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有明显的提升,

总之,推行“离散数学立体化资源网站建设”是结合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应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利用网络学习环境,为教学提供了便利,实现教学与管理多赢的局面,有力促进了离散数学教学模式的革新,有效提高了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参考文献

1、赵雅靓,王金科.《离散数学》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设计开发.20xx.

2、姜楠,信琦,周欣.离散数学辅助教学网站设计.20xx.

3、杨族桥,刘桂美.“离散数学”立体化教学资源网站设计与实现.20xx.

4、何中胜.离散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20xx.

5、王霞,顾勋梅,潘祝山.离散数学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研究.20xx.

6、周振军,侯风云.中学数学教学网站的设计与开发.20xx.

 

第二篇:变电站设计文献综述

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系统设计文献综述

一、选题意义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与

经济运行,是联系发电厂和用户的中间环节,起着变换和分配电能的作用。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变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控制电力的流向和调

整电压的电力设施,它通过其变压器将各级电压的电网联系起来。我国电力系统的变电站大致分为四大类:升压变电站,主网变电站,二次变电站,配电站。我国电力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对变电所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我们提高知识理解应用水平,认真对待。

现阶段:全面做好“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电网重点工程建设,进一

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继续加强“三个建设”。

电力力布局由注重就地平衡向全国乃至更大范围优化统筹转变,电力结

构由过度依赖煤电向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转变,推进集约化发展和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电网在电力市场化、能源清洁化、经济低碳化、生活方式现代化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供配电输送无缝隙,无错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供电质量的要求日

益提高。国家提出了加快城网和农网建设及改造、拉动内需的发展计划[1]。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变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控制电力的流向和调整电压的电力设施,它通过其变压器将各级电压的电网联系起来,在电力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110kV变电站的建设迅猛发展。科学的变电站设计方案能够提升配电网的供电能力和适应性,降低配电网损耗和供电成本,减少电力设施占地资源,体现“增容、升压、换代、优化通道”的技术改造思路[2]。同时可以增加系统的可靠性,节约占地面积,使变电站的配置达到最佳,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本次设计是在掌握变电站生产过程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它可以复习巩

固了专业课程的有关内容,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工程观念,培养了变电站设计的能力。同时对能源、发电、变电和输电的电气部分有个详细的概念,能熟练的运用有些知识,如短路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接线的设计、导体电气设备的选择等

二、变电站建设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为了保障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持续的城镇化进程,我国电力系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电网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由于我国电力建设起步比较晚,目前我国变电站主要现状是老设备向新型设备转变,有人值班向无人值班变电站转变,交流传输向直流输出转变,在城市变电站建设中,户内型变电站大幅增加。国外变电站主要是交流输出向直流输出转变。而数字化智能变电站也是国内外变电站未来发展趋势。

1、无人值守变电站:

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应用起步较晚,变电站运行管理的理念也有很大差异,使我们的变电站无人值守运行水平与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我国,许多220 kV及以下电压等级变电站已经开始由监控中心进行监控,基本上实现了变电站无人值守。但作为国内电网中最高电压等级的500 kV和330 kV变电站,即使采用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也都是实行有人值守的管理方式。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各个电压等级变电站都能实现变电站无人值守。由此发现,在国内外无人值守变电站之间、国内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之间都还有很大的差异[4]。全面实现变电站无人值守对我国电网建设有非常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 1提高了运行可靠性;2加快了事故处理的速度;3提高了劳动生产率;4降低了建设成本。[5]

2、城市变电站建设

随着城市中心地区的用电负荷迅速增长,形势迫使在城市电网加快改造和建设的同时,在中心城区要迅速地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城市变电站,在多种变电站的型式中户内型变电站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在这几年中得到飞速发展[6]。由于户内变电站允许安全净距小且可以分层布置而使占地面积较小。室内变电站的维修、巡视和操作在室内进行,可减轻维护工作量,不受气候影响。

3、数字化智能变电站

在变电站自动化领域中,智能化电气的发展,特别是智能化开关、光电式互感器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出现,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即将进入新阶段[7]。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其简单可靠、可扩展性强、兼容性好等特点逐步为国内用户所接受,并在一些大型变电站监控项目中获得成功的应用[8]。随着智能化开关,光电式电流电压互感器、一次运行设备在线状态检测及自诊断、变电站运行操作培训仿真这些新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广泛应用必将对现有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产生深刻的影响,带来全数字化的变电站新概念[9]。20xx年x月x日华北电网首家220千伏数字化智能变电站郭家屯变电站正式启动,它的建成对国内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的发展及智能电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0]。

三、变电站设计内容及原则

1、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电气主接线设计、配电装置、电气平面布置、系统保护 、电气设备选择。[11]

2、变电站设计原则[12]:

(1)足够的变电容量以满足供电区域内中长期规划预测的负荷要求;

(2)结构紧凑,设备体积小,占地面积小;

(3)自动化程度高,通信误码率低,可靠性高;

(4)可靠灵活的主接线方式;

(5)主设备技术性能优越,可靠性高,检修频率低,噪声低。

在变电站设计中要考虑到雷电对变电站的危害,在变电站中至少要安装一台避雷器来保护变压器,最佳选择是在变电站入口处安装避雷器。此时,即使在瞬时有极高电流出现,也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变压器上的电压水平在安全极限内[13]。

变电站设计是个综合系统工程,是电力系统项目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份成功的变电站设计方案可以在实际工程中取得最优的效益:增加系统的可靠性,节约占地面积以及建设成本,使变电站的配置达到最佳,保证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林汇男,韩飞,李克亮.110kV变电站运行与维护.电气工程与自动化,20xx,

30(6):19-20

[2] 张桂珠.大城市变电站的发展.中国电力教育,20xx,25(3):15-16

[3] 郝阿楠.110kV变电所设计技术探讨.科技与生活,20xx,43(19):115-119

[4] 靖慧英.浅谈110kV变电站运行及常见问题.科技与企业,20xx

[5] 张国兵,冯明利,管霄.我国变电站设计的研究与发展趋势.科技与生活

20xx,19(17):210

[6] 络启松.IEC6185变电站程序化操作的工程实现.中国高新技术企

业,20xx.11

[7] Roostaee. S,Hooshmand. R,Ataei. M.Substation automation system using IEC

61850.IEEE The 5th International Power Engineering and Optimization Conference,20xx,8(5):339-397

[8] 沈健,艾尼瓦尔,夏江.数字化变电站的发展.应用科技,20xx,(16):43

[9] 国家电网公司.Q/GDW383-20xx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北京:中国电力出版

社,20xx

[10] 国家电网公司.Q/GDW Z414-20xx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规范.北京:中国

电力出版社,20xx

[11] 马丽英,苏小林.国内数字化变电站现状.电力学报,20xx,26(2):127-129

[12] 马淑娟.浅谈智能化变电所配电系统.科技论坛,20xx,(32)

[13] 钱新建,汪卫国,张永生.智能化辅助系统在智能变电站的应用.浙江电力,

20xx,(12):31-34

[14] 吴金英.对110kV变电站自动化改造的探讨.大科技,20xx,(32)

[15] 龚风云.变电站自动化通信技术研究.科学与财富,20xx,(8)

[16] 黄纯华.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设计参考资料.水利水电出版社,1987,6

[17] B M Weedy,B J Cory.Electric Power Systems[M].London:John Wiley & Sons

Ltd.U.K.20xx

[18] Willam D.Stevenson,JR.Elements of Power System Analysis[M].McGraw-Hill

Book Co.198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