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

摘要:由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限制,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是农村新课改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中小学;教与学;构建

目前,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角色结构的复杂性。相对学生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层面式的“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角色

面对市场经济、网络时代,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越来越高的社会期待,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冲击,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这一层面式的角色问题,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努力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之目的。

(二)三维式的“导演、导游、导师”角色

在新课程中,角色的转变不仅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导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这就加大了指导的难度。树立“导师意识”;首先是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靠创造性的劳动获得新知,并有所进步;其次是善于指导,中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强,情绪不够稳定,方法还很欠缺,这就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再次,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为原则。“导演、导游、导师”三维角色三种境界,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后者更充分地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益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新课改在农村中小学得到有效地实施,就要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一)探究准备

这是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准备良好的思维材料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1.创设情景

(1)迁移学习。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学法的铺垫。 (2)情景引入。通过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用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实例、游戏、故事等引入。

2.提出问题

根据新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构建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准备多种探究性材料;指导学生运用好探究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可分三步:

1.独立探究。采用尝试探究的方法。首先教师为学生准备尝试的材料(自学课文、操作演示、动笔练习等)和尝试思考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尝试中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做到边尝试、边思考,初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通过学生尝试思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

2.合作探究。采用讨论质疑的方法。在学生通过尝试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运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讨论;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讨论的问题是新课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启发思维的关键或在尝试中遇到的问题。让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不同的见解。小组讨论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质疑;学生在讨论中不能理解和未能解决的问题或在教学中重点、难点、关键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

3.发现知识。学生经过尝试、讨论试练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知识归纳构建;发现学习规律,概括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三)探究深化

这是检测巩固运用新知识,掌握运用学法、形成技能的环节。

1.尝试。这是检测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掌握学法和运用学法的尝试;练习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

练习要环绕目标,突出重点,有基本练习、综合或专项练习、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练习要有开放性,形式要多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2.评价。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让学生互批、互评、互议,评出不同的思路和看法。通过师生互评,充分发挥学生协作的功能和自主学习的功能,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3.总结。一方面让学生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另一方面教师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深化作简明提示。

三、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对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在教学主体、教学形式、教学氛围等方面实现有机转换,确保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尊重同学、尊重师长、尊重知识、尊重自然、尊重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960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地域,为我们提拱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去挖掘它。针对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我们本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贴近实际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德育工作。大处着眼就是对各年级学生应达到什么标准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要求、小处着手就是从平时抓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就是结合时代要求、社会环境和学生实际,扎扎实实工作,实实在在落实德育的各项措施。我们以“热爱家乡、热爱学校为主题,紧紧围绕发展创新的内容开展了,少先队、团队演讲比赛活动;以“养成习惯,收获命运”为主题开展了争创行为规范示范班活动;以“歌唱祖国,爱我中华”为主题连续举办了校园艺术节,开展了争创艺术教育特色班活动;以尊重自然,强化和谐”为主题,引导学生将爱护、保护环境与自,身文明修养相结合,开展了从我做起,从身边每件小事做起的活动;以“珍爱生命,遵守交规”为主题,开展了尊重社会,强化规则意识的话动;以”诚信、助人、尊师、兴教”为主题,开展了每学期四次的团队观摩话动。我们还特别重视新生人学、新队员宣誓、校园每日常规、毕业文明离校等一系列做人的教育。 (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相信学生的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机会还给学生,开放学生的心灵世界,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1.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教学就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敢问”,帮助学生“会问”引导学生“善问”。在问的形式上,可让学生课前提问,供教师备课、上课;课上提问,供师生讨论交流;课后提问,供大家学习探究.在问的内容上,指导学生”善问”,即把握何处问、怎么问?

2.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若要教学打动每个学生,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更多的教学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寻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如果学生有了自己的意向性选择,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去寻求自己的发展和提高。

3.给学生尝试的空间。学生的知识能力不是教师给的,而是在自主尝试、实践探究中形成的。从模仿到探究到创造,逐步构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尝试”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定向一自学—自探一交流一反思一内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会尝试到敢于尝试到乐于尝试到善于尝试,形成了自主意识、强化了探究意识,提高了受挫意识,进发了成功意识。

4.给学生创造的天地。课堂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学习与成果的展示。但是学生中存在“三怕”:怕老师、怕提问、怕学生。应该培养“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只有体现出这种“不怕”的精神,才能显示出孩子的求知欲,学生才能敢学、敢问、敢拼、敢和教师争辩,才能创造出一堂好课,才能实现孩子真正的发展目标。树立我能、我会、我棒的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尝试、自主实践、自主创造,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

(三)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加大学校教育合力

由于农村地域的差异,决定了农村经济、文化的不平衡,积极探索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是提高农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1.校内资源。“一段校史、一位教师、一块奖牌、一件作品、一项工程……”,若将这些统计、整理,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资源。

2.乡土教材。“民俗民风、乡土文化、特色产业、人才人力……”,不仅是编写乡土教材的基本内容,也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它既可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又能让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乐意接受。

3.家长交流。“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专题讲座、家长学校咨询活动……”,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与交流,同时,学校也从家长那里得到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难怪有人说家长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4.学生活动。“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的讲话、团徽下的宣誓、板报专栏、校规校训”以及参观、访问、调查、竞赛等有益活动,让学生了解多彩的大千世界,感受劳动之艰辛,亲历知识的需求,触动求知的欲望。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从中得到了“崇真、尚美、启智、健体”的高尚品质教育。

(四)运用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很多农村学校、教师习惯于大考、小考后把成绩公布于众,然后仔细排出名次,甚至把分数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这种做法偶尔为之,可能会给学生适度的压力,激发学习积极性。但频繁用这种手段,甚至将之作为控制、刺激学生的有力武器,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长期如此,将破坏学校教学环境,使学生始终生活在焦虑和压抑之中。最可怕的是,对排名靠后的学生在心理上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教育无小事,采取任何教育措施,都应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利益。我们在课堂上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了不同的评价形式;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认真对待;对学生的认识和实践结果。正确的给予充分的肯定,有独到见解的大加表扬,错误的不直接否定,更不草率批评,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阅读资料、师生交流诸多方面得到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运用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四、多种途径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

(一)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以信息化推动学校的发展

农村学校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在教育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把有限的资金均摊给各个学校;只能是杯水车薪。推进教育信息化,只有集中投资才能见效,而集中投资的前提必须是调整学校布局,撤并部分不足百名师生的“袖珍学校”,集中力量和资金建设示范化学校,因地制宜抓好“计算机、闭路电视、广播”三网合一的“乡镇网”及各个学校的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农村“民转公”和代课教师偏多,素质偏低,观念相对落后,教法相对陈旧。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建好农村学校卫星网这一“天网”和互联网这一“地网”的同时,还要加强“人网”的建设。一是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培养培训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二是通过发达地区对贫困农村学校的支教、城镇和农村学校教师的轮流任教、城镇教师定期送教下乡等形式,共享“人网”资源;三是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四是加强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基本功素质;五是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利用农村独特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农村进行新课程改革,环境、设施等并非课改教师所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缺。然而,没有活动场地、没有专业教室……,时刻困扰着课改的如期进行,作为课改先行者是否想到了农村那些平凡朴素的山川河流、田野村庄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诸如踢毽子、打沙包;荡秋千、促泥鳅、扭秧歌、舞龙灯等活动;都对学生的自主参与、群体合作、情趣爱好、创新思维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只要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引导得当,并加以创新改进,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

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忽视校本教研,盛行分数管理。为了扭转这种重分不重人,利益驱动代替事业追求的被动局面,必须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集中交流”为主,通过教学反思、交流研讨、集体备课、协作尝试、说课评课、案例评选、探究创新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

(五)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强化家长与学校间的联系

家庭不仅是学生温暖的港湾,更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诚邀家长与课改同行。无论是实施课改年级的教师还是其他年级的教师,都要多与家长联系、沟通,做好宣传工作,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举行家长开放日、开放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纵横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通过平等对话。在对话中互相理解,在理解中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六)健全教育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教育评价有鉴定、改进、激励、管理与研究的功能,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教师教育教学综合量化管理办法,不“以分论赏”,抓管理、促教研、全面评估教师工作;在学生评价上注重学生的发展,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杜绝公布成绩和用成绩排名次的错误做法;鼓励学校、家长、社区共建有效、合理、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激发教师进行新课改的积极性,在教育教学中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课改文化氛围。

 

第二篇: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小学生注意的特点和教育

                          后岭山小学    葛阳红

[摘要]虽然每位教师都学过心理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少用注意的理论去设计教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强调学生整堂课认真听讲这是不科学也是不可能的。本文较为系统地从广度、稳定性、注意分配三个方面总结了小学生注意的特点,并针对注意的特点结合一些自身的教学案例就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重点作了阐述。

[关键词] 小学生 注意的特点 教育教学 

1.引言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1]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大特点。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最多保持在15-20分钟,如何利用这有限的集中性进行有效教学,这也是在新课标学习中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我就小学生注意的特点和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结合案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所见所想。

2.从注意力的品质看小学生注意的特点

小学生的注意水平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注意力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能力这三个方面。

2.1注意的广度窄

注意的广度也称为注意的范围。小学生能注意到的目标数量比成年人要少,不能很广泛地使得注意力覆盖到大量目标上,只能相对集中的注意到个别目标。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关注到小学生容易对可爱的漂亮的东西吸引住,所以在教学中基本上用可爱的,比如他们喜欢的喜羊羊灰太狼等形象作PPT背景。但是我发现,并不是越可爱的背景教学效果就越好。面对学生的课堂作业,我反思的结果总是觉得自己哪里没有落实好,哪里上课不到位……这个疑惑是一篇作文解开的——《我喜欢的老师》。许多学生都讲到喜欢上数学课,因为数学课总是会出现一些小动物,还有些一动一动闪闪的。看来我是“饮鸩止渴”了,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用了好看可爱的背景,也恰恰是这些背景,学生没有注意到教学内容,全去看背景去了。小学生注意的广度窄,我怎么能既让学生看背景又要要求他们注意到可爱的背景之上的教学内容呢?

2.2注意的稳定性差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持续的时间长稳定性高,持续的时间短稳定性差。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差,意志力相对比较薄弱,自觉性低,所以注意某一事物的时候持续的时间不长,特别如果教师讲解的知识内容枯燥乏味更加降低学生注意的稳定性。

说到教师只顾埋头讲课,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反应,首先想到的是我执教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去游乐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行的计算,是乘法的起始阶段。也是因为意识到这节课的重要性,所以慌了阵脚,只顾着讲乘法的算理。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反应。像念经一样地强调:“用竖式计算16乘4时,先写上16和4,注意要数位对齐……进位的2写在十位的下面,要写小一些,表示……”学生的反应很淡,有些学生玩橡皮弄铅笔盒,我更加急躁,批评了学生之后继续讲免得浪费时间玩不成教学任务。下课了,我问:“懂了没?”学生齐答:“懂了。”长嘘一口气,下课。但是学生的作业交上来,我发现学生根本不懂,下课时的那句“懂了”只是在敷衍我的。课后反思了下,现在都说情境导入,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我为了节约时间把情境扔掉,在课堂上呈现的是赤裸裸的枯燥的算理算法。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差,怎么可能要求他们认真地听课就一整堂课中,40分钟都听我的在枯燥无聊的算理和算法呢?即使是成年人也受不了这40分钟的唠叨吧。

2.3注意的分配能力低

注意的分配是指同一时间要注意不同的事情,合理分配注意。注意分配的能力因人而异,关键在于是否通过反复练习形成大脑皮层上各种各样牢固的暂时性神经联系。小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练习很难达到同时有条不紊注意不同的事物。

注意的分配对于成年人都很难协调,不要说对于小学生了,所以平时只能是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其实是对某个过程反复练习,熟能生巧。

学生能上课认真听教师讲课,也能认真记笔记,但是让学生边听课边记笔记那就有点难了。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边听课边做笔记两者不能兼顾,学生只能顾着听课忘记笔记,顾着笔记没听到教师讲课。在小学阶段教师只能是培养学生边听课边记笔记的意识。

案例3:以前我在平时强调在书本上做笔记,对学生强调要把老师写在黑板上的重点知识点要抄到课本上。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节《花边有多长》一课中,我照例上完课之后,拿来学生的课本检查学生是否把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记在课本上。一部分学生没有把长方形周长公式记在课本上,大部分学生对长方形周长公式写不完整,少数学生写了完整的长方形周长公式。没有写上长方形周长公式的学生是在听课的过程中无法把注意力分配到记笔记上,长方形周长公式写不完整的学生是注意力分配能力低不能兼顾两者,长方形周长公式写完整的学生对边记笔记边听课这个固定模式的注意力分配比较熟练。

3.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3.1关注小学生注意广度,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小学生能注意到的广度有限,教师不能只顾及广泛教学内容而忽视学生注意力广度窄这个特性。由于小学生注意的广度窄,所以很容易受其他刺激物的影响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所以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要增加学生有益的刺激因素,消除对学生有害的无刺激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兴趣的因素,如: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等;另一方面要减少甚至消除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如:教室外面的吵闹声音等。

案例4: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四节《一天的时间》一课中,我用一个闹钟导入新课。上课铃声结束之后,我不懂声色拿出闹钟放在讲台上,闹铃的时间课前设置好,没等学生都安静下来,讲台上的闹钟响起了“懒虫起床,懒虫起床……”一时间都安静下来了,学生在张望哪里的声音。在他们还没讨论起这个闹钟的时候,我按下闹钟上课,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内容是:一天是时间”。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导入方式很好。即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也可以导入课题。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经常会被这个“刺激物”吸引住眼球,看着秒针一格一格走过。可想而知,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打折了。课后反思,我得出设想:利用闹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是为了教学需要,这个闹钟是有意刺激物;但是吸引了学生注意之后开始教学过程,那么这个闹钟就是一个有害刺激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仔细思考教学过程以及周围的环境,做到趋利避害。

3.2注重立颖激趣,增强注意的稳定性

学习不是一个简单轻松的过程,要受到许多困难、干扰还有不良情绪等的影响。学生只是凭借兴趣的因素是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所以要增强学生的注意意识。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明确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的目标等,学生越名明确学习的目标就越有能力能专心注意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中;另一方面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提问等形式的教学活动,避免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教师提问越多学生注意力就越集中。如果教师发现学生不注意听讲要给予一定的暗示提示学生应该认真听讲。当然了,要批评和表扬相结合的。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表扬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停顿来表扬学生这本身就是一个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过程,并且表扬认真的学生对其他学生来说起到一个示范榜样的作用。反之,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批评指正。对于一些自尊心强烈的学生可以走到他身边摸摸他的头,或者用手轻轻敲桌子等,对于那些提醒几次不听的学生可以让他复述教师讲授的内容,回答不出来再进行适当的教学上的惩罚,例如适当罚抄写本课教学内容等。

3.3注重激励引导,强化学生注意分配

一般来说,小学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40分钟,要想让学生这40分钟时刻保持高强度的注意稳定性,那很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实践证明,小学生注意稳定时间不可能持续超过15分钟。所以,要让学生保持一节课的注意就要使学生的注意松弛有度,放松注意和集中注意交替进行。对整节课学生的注意进行合理的分配,这样有助于学生的高效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低负担,两全其美。例如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穿插一些游戏,让学生适当放松;讲到重难点的时候教师适当提高讲课的音高或者改变语调引起学生的注意。

案例5: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中,学生认识学习了长方形有长和宽,正方形有边长之后认为很简单,就开始开小差,东看看西看看的。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效果比较好是因为学生能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保持注意的稳定,但是时间久了之后,学生没有毅力或者说保持注意的稳定开始出现困难,他们就会停止对教学内容的疲惫注意。看到学生出现注意疲劳,继续教导说要认真听课等等的大道理效果已经不明显。我想到的是游戏。提高声调对着学生说:“开始做游戏咯”。眼睛刷刷过来了,看来其效果了。“我知道你们已经掌握了长方形长和宽怎么判断,那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看看谁是反应最快的孩子。”接着我说了游戏规则是我指哪里,学生就说出什么,例如我指着长方形的长,学生说出长。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我在这两个图形的8条边之间快速转换,几个学生出错,哈哈一笑,开心放松。偶尔指下角,学生反应不过来又说长有说宽,我说是角,接着提示学生是什么角。(这节课前一节课是《角的认识》)巩固了本节课的内容也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当学生由于集中注意开始疲劳时,教师要适当地让学生放松,采取放松注意的方式调节学生紧绷的神经。

在上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会运用 “登山比赛”这个教学环节。因为我觉得如果放着几道枯燥的数学题目让学生一道道解答远不如给他们一个个“台阶”,让他们踩着题目奔向顶端胜利的红旗。“登山比赛”这个外衣让学生乐于做题,乐于把注意力保持在题目上,动手动脑动眼全力做题,并且在做题过程中保持愉悦的心情。

小学生的意志薄弱,没有任务目的意识,特别是幼儿园刚上开的小学低段学生习惯于在游戏中学习。小学的学习过程比幼儿园时期学习要枯燥乏味,不可能时刻用兴趣吸引学生,学生也会感到厌烦以至于不集中注意去听教师讲授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名言警句教导学生,让他们意识到不管做什么时候都要努力去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4.结束语

在没有写这篇论文之前我没有对小学生注意力这个概念进行深入理解思考。平时看的书都是关于课堂教学设计,片面的认为设计好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好教师的全部。其实设计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纸上谈兵一样的空想学生应该怎么样,而是要关注到学生的需要以及他们的能力。例如注意力,不能以成人的观点去看小学生,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注意力水平和成年人相差很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理论结合实际,建立注意力这个理论概念。

                   5.致谢词   

经过近段时间的不懈努力,论文终于写好了。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感谢连老师的细心指导,使我的论文慢慢完善。论文的一步步完善,也使我对于论题的理解步步加深。其次要感谢东阳市横店镇后岭山小学的所有数学老师,因为他们能抽出时间让我进行访谈,在对他们的访谈中,我收获了很多案例经验,让我有资源进行论文编写。最后还要感谢东阳电大的厉哨斌和单庞君老师对我在论文修改中给予的大力帮助。

[参考文献]

[1]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月

[2] 伍新春、张天雪.教育基础知识[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月

[3] 张艳红.影响小学生注意力的教师教育方式分析及其对策研究[Z].北京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论文评审,2004

[4] 詹晓庆.集中小学生注意力的几点做法[M].体育师友,1983,04期

[5] 谭书生.“入迷”和“走神”——谈中小学生的注意力[M].中学教学参考,2009,12期

[6] 陈华统.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注意力涣散的原因以及策略[Z].网络,2009,11月



[1] 伍新春、张天雪.教育基础知识[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27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