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楚州辐射区20xx年实施情况总结论文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楚州辐射区20xx年实施情况总

摘要总结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楚州辐射区20xx年实施进展,以及主要的经验做法和存在的问题,以为项目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楚州辐射区;实施进展;20xx年中图分类号f326.11;f3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xx)24-0376-02

20xx年,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在江苏省科技厅和项目技术组的精心指导下,切实深化落实各项丰产技术与试验示范,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大力开展水稻高产增效创建竞赛活动,加快机插秧、麦秸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主推技术的集成推广普及,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强化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较好地克服了因收获期推迟等不利因素而造成的影响,加上播栽后气候条件总体有利,比较顺利地实现了项目各项预期指标,带动了全区大面积水稻增产增效,为全区粮食生产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1楚州区水稻生产概况

20xx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6.57万hm2,品种以武育粳3号、淮稻5号、徐稻3号、徐稻5号、武运粳21号等为主。根据调查统计,武育粳3号2.67万hm2左右、淮稻5号1.67万hm2左右、徐稻系列6 666.67 hm2左右、武运粳21号3 333.33 hm2左右、其他小品种共1.23万hm2左右。主体品种面积在5.33万hm2左右,占水稻总面积81.2%以上,其他如淮稻系列、阳光200、镇稻99、连粳

6号、盐粳187、糯稻等小品种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近18.8%。水稻种植方式以直播稻、机插秧、手栽秧、抛秧为主,尽管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引导农民放弃直播稻技术,但受种种因素影响,直播稻面积仍然较大,其中:直播稻种植面积在2.93万hm2左右、机插秧2.00万hm2、手栽秧1.53万hm2、抛秧1 000 hm2。全区直播稻大面积播种期集中在6月17—20日,机插稻及移栽稻栽插在6月x日基本结束。

2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2.1“三区一方”建设

该项目在楚州区生产条件好、技术力量强的渠南及运西片17乡镇实施,实施规模为3.67万hm2,并分别在泾口镇泾口村、溪河镇大车村、车桥镇受河村、上河镇谭庄村、博里镇南头村、马甸镇卫东村、南闸镇林南村各建立1个千亩丰产示范方。

2.2丰产高效技术应用

一是选用高产优质水稻品种[1-2]。20xx年项目区在水稻品种选用上,重点选用武育粳3号、淮稻5号、徐稻3号、徐稻5号、武运粳21号等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并以丰产科技工程、水稻高产增效创建等项目为载体,强化主体品种推广,提高实施区良种统一化水平。据统计,项目实施区主体品种武育粳3号、淮稻5号、徐稻3号、徐稻5号推广面积达4万hm2,千亩丰产方基本上做到一方一品。二是强化主推技术示范与应用[3]。在系统总结前几年项目实施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围绕精确定量栽培理论,进一步明确20xx

年项目实施的“四项主推技术”,即“水稻肥床旱育稀植技术”、“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水稻精确施肥技术”和“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该4项主推技术在项目中得到较好的应用,为20xx年项目实现预期目标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三是示范推广麦草全量还田技术。近年来,麦草全量还田技术在楚州区得到较快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0xx年楚州区继续将麦草全量还田技术列为重大农业推广技术,对项目区提出明确的指标和要求,并广泛建立示范方,促进了项目区麦草全量还田稻作技术的推广力度,项目实施区20xx年麦草全量还田技术推广面积6 666.67 hm2,占10.2%。

2.3项目区产量形势

目前,水稻长势平衡,病虫害轻,熟相好,如果后期没有大的灾害性天气与病虫害发生,20xx年项目区水稻有望获得比20xx年好的收成。据9月x日测产统计,项目区产量结构为:有效穗为357万穗/hm2,每穗总粒数为113.6粒,结实率为92%,预计千粒重为27 g,理论产量10.07 t/hm2,预期产量为9.42 t/hm2,较项目实施前3年平均产量8.25 t/hm2增1.17 t/hm2,增幅达14.2%;6个千亩丰产示范方理论产量为10.42 t/hm2,预期产量为9.90 t/hm2。 3主要经验做法

3.1健全组织,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一是成立项目行政管理小组和项目技术培训与指导小组[4]。项目行政管理小组主要职责为项目行政管理、组织实施、工作协调、人

员调配、检查监督、经费使用监管等,以充分发挥部门合作、上下合作的联合优势效应;项目技术培训与指导小组主要职责为项目技术培训与指导,同时搞好新品种、新肥药、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以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二是不间断对项目区进行检查指导,确保按项目要求实施。

3.2制定技术规程,提高技术到位率

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及所推广主体品种的品种特性,分别制定丰产高效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在技术操作规程中做到精确定量,即目标产量定量,产量超过9.75 t/hm2;各类育秧方式的壮秧指标、栽插密度和基本苗定量;全生育期氮、磷、钾总量和运筹方法定量;各生育期群体动态指标与促控措施定量;各期的水浆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标准定量。并简化成模式图的形式分发给项目区农户,从而提高各项丰产高效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到位率,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

3.3抓培训与指导,促平衡增产

为充分挖掘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突出抓好科技培训与指导工作,20xx年x月初组织了8个小组的讲师团,在全区各乡镇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广泛宣传直播稻生产的风险与危害、宣传机插秧与旱育秧技术优势,引导农民积极使用机插秧与旱育秧等高产稳产主推技术。在水稻生长期间,由区农业局技术人员根据水稻生育进程,对项目实施乡镇农技人员和科技示范户进行苗情诊断、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辅导,20xx年共

举办培训10期,每期参会人数均达到150人以上,年累计参加人数达到1 500余人次。此外,项目区乡镇农技人员还对该乡镇项目区村组干部、种田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千亩示范方所涉及的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和辅导,共举办5期培训,每次培训人数达到100余人次,17个项目乡镇共培训8 500余人次,区、乡2级年度累计培训人数达到10 000余人次。

3.4严格管理,层层落实责任

依据各乡镇实际情况,分解落实项目实施任务及技术推广指标,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分阶段验收考核。同时还要加强与省、市业务部门及科研院校的联系,为项目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存在的问题

自20xx年项目实施以来,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项目资金仍然不足。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是一项比较大的系统工程,其实施时间长、面积大、任务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试验、示范及培训等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目前的资金还不能完全满足项目实施的需要;二是个别千亩丰产示范方虽主体品种突出,但未能做到一方一品;三是尽管采取多种措施严格控制直播稻的盲目发展,但种植面积仍然较大,部分农户管理粗放、配套技术不到位,不利于项目实施区平衡增产;四是由于机手技术或服务不到位,导致部分田块机插秧苗素质差,机插稻育插质量不高,田间有缺行、缺苗现象,造成基本苗不足,影响成穗数,不利于项目实施区平衡增产;五是乡镇农技推广体系

有待加强[5-8]。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偏少,同时由于农业项目多注重社会效益,缺乏足够的推广费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投身项目的积极性不高。

5参考文献

[1] 孙良忠,荣志刚,艾红菊,等.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辐射区夏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方技术总结[j].现代农业科技,20xx(23):234.

[2] 孙良忠,艾红菊,张智中,等.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辐射区夏玉米创高产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xx(23):9.

[3] 张鸿.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j].四川农业科技,20xx(11):22-23.

[4] 董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j].作物杂志,20xx(4):23-25.

[5]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湖南专项成效显著[j].中国农村科技,20xx(8):15.

[6]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取得新突破[j].科技致富向导,20xx(12):8.

[7] 郑桂茹,张月辰,甄文超.河北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技术推广实践及效果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xx,22(6):522-525.

[8] 高启杰.多元化农业推广组织发展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xx(5):127-130.

 

第二篇: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20xx总结

集成技术促推广 示范带动创高产

20xx年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在省农开办的领导下和省农大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项目实施情况

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位于县20xx年高标准示范良田建设项目区内,涉及镇村等五个行政村,项目区拥有人口9000人,耕地面积1.2万亩。扶持科技示范户500户,设置千亩方、百亩高产攻关田、十亩超高产攻关田各一处,辐射带动区60万亩。

截止目前,我们在项目区发放物化补贴两批次,合计36.5万元,集中培训2期1000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70000份、技术手册4000本。经省专家测产:百亩超高产攻关田、千亩高产示范片、万亩示范方、辐射区玉米均超额完成目标产量(分别较全县玉米单产548.9公斤增323.7公斤、233.1公斤、184.6公斤、18.3公斤)。

项目区小麦长势健壮(据越冬期调查,小麦亩群体97.6万、单株头数6.1个、单株大蘖3.2个、单株次生根8.8条、苗龄处于六叶一心)实现壮苗越冬。

通过“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的实施,群众科技意识增强,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由“点上开花”到“面 上结果”的快速转变,对促进县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取得“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八连冠,做出突出贡献。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建立组织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粮食科技支撑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农业县长任组长,农开办主任任副组长,涉及乡镇和涉农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全面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调研总结等各项工作。技术小组由农业局业务副局长为组长,县农技站站长为副组长,农技、土肥、植保以及乡技术骨干、村示范户等相关人员为成员,负责对技术指导员进行培训和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指导。

2.明细责任,强化管理

项目区实行行政人员和技术人员分片包干责任制,每个示范方设立标示牌一块,注明实施单位、生产目标、品种名称、技术要点、责任人等内容,接受群众监督,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开展蹲点服务,抓好“分区负责、分片管理”的高产攻关责任制,确保玉米生产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户、到田。

3.集成技术,统一服务

项目区内玉米主要抓好“四度”“七集成”玉米高产集成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大力推广 “一增、二调、三改、四结合、五提高”高产集成技术。根据小麦收获推迟特点,我们麦垄套种、合理密植技术。小麦我们集成推广“一高五优三防”高产集成技术。小麦生长前期我们重点推广了选用新品种、适期适量足墒播种、科学运筹肥水、冬前化除等技术,实现了壮苗越冬。新品种、新技术到田率达95%以上。截止目前,技术人员在项目区内驻点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培训和指导350天次。

3.试验示范,标树样板

在项目区内设置了百亩高产攻关田、新品种展示田、病虫害物理防治示范区;在小麦、玉米生长关键时期,邀请各级领导、技术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组织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进行现场观摩, 广泛开展技术交流,及时总结高产经验,充分发挥项目辐射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玉米、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4.加强宣传,普及技术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和手机短信等各种传媒大力宣传,并集中力量开展技术培训和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全力推广普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加快了关键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高了粮食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普及率。

三、经验启示

我们认为以上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三个到位”。

1. 技术指导到位

省农业大学专家多次深入项目区开展集中培训,提升了县技术人员的水平和农户科技意识,提高了农户先进生产生产技术的应用能力。

2.领导重视到位

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此项活动,多次召开专题会、协调会,安排部署这项工作;县委、县政府积极协调方方面面力量,形成合力,营造氛围,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展。

3.技术服务到位

县农技中心有关人员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制,蹲点服务等方式适时对项目区农户提供面对面技术服务,保证了先进技术应用到田,取得实效。

二〇20xx年x月x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