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调查报告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它自提出日起就是一个热的话题,它关系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我们国家进行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小康社会。在这一背景下,利用20xx年寒假放假,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进行“三农”政策的再宣传、有关“三农”的问卷调查。通过宣传与调查,我了解了一些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以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我们本地的具体情况,在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上,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与措施。下面主要谈一下农村的具体情况。

精神文明方面:

一、 调查的背景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对我家乡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时间: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

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左营村及附近几个村庄:白枣林村,刘太庄村,范庄子村等。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左营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二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及一年四季从农忙到农闲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 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

从上世纪xx年代末到xx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从上世纪xx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xx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9@k、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近40%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30%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在我们乡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2、 按不同人群来说

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54%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23%打#9@k,10%左右搓麻将,7%下象棋,另外的6%读书看报或作其他文化活动。

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比如我在调查邻村的一个网吧时,发现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几乎全部是在玩电脑游戏或者聊天。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建议农村乡镇的相关部门和干部多关注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多组织开展一些例如扭秧歌之类的文化活动,为他们购置一些健身器材,使农村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物质文明方面: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形势好于预期,实现全年“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目标具备了较好的基础,金融危机没有改变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走势。但由于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与外部关联度不断提高,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和不确定性特征日益凸显。在新形势下,面对金融危机可能存在的长期的、潜在的影响,以及日益趋紧的资源和市场约束,我国需要在保持相关政策基本稳定的同时增强政策调控的灵活性,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经过以上的调查,又参考了一些文献,我做出了一下的总结:

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

(1)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切实维护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2)要加快县、乡、村三级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精简机构和人员,改进管理,增强服务,降低费用,减轻农民负担;

(3)要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给农民经营自主权;

(4)要加快政策调整和改革的步伐,促进经济增长,启动市场需求,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5)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进程,鼓励、支持农民在非农领域实现就业,让农民在耕地以外找到生存和发展的新空间。

从农民自身的角度谈谈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①转变观念。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②调整产品。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调整农产率结构;

③依靠科技。要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竞争力; ④加工增值。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⑤开拓市场。要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⑥规模经营。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走集约化道路,实行规模经营。

从农村内部着手,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农民充分就业的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伟大而庞大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过程。我认为,除了以上的措施外,我们还可以从农村内部入手,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来解决有些问题。加大培养农业高科技人才的力度,造就越来越多的农业高级科学技术人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的减少将是一个大的趋势,如何在越来越少的耕地上解决中国人吃饭的问题,这个重任也只有依靠农业的高科技才能完成。

“三农”问题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关系民生国计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应该说是一个挑战,而如果从我国农民的根本出路入手,将农业、农村和农民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由于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作为农民的孩子,我对农民的酸甜苦辣有着切身的体验,对农村的种种变迁有着深切的感受。我很关注“三农”这一问题!当然,我的这篇文章绝对谈不上什么研究,不过是我看到了一些现象,发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想法,然后经过认真的思考,翻阅了一些资料,最后将自己的认识与想法用文字表述了出来而已。只要我们的政府、农民朋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采取得力的措施,“三农”问题的解决很快就会变成事实!实现城乡的差距,减少人民不满情绪的发生和蔓延,保持国家的长远高效发展,建造和谐家园,维持社会稳定!

 

第二篇:学农调查报告

学农调查报告——

五四农场周边居民出行状况分析

一、 五四农场概况 五四农场创建于19xx年,曾名奉贤农场、国营奉贤机械农场、海滨农场,是上海市建立起的国营农场,位于奉贤区东南的杭州湾畔,东与芦潮港农场接壤,南临杭州湾,西与奉城乡、燎原农场相连,北与平安乡相依。19xx年x月,上海市农垦局正式决定,以创建年份命名“五四农场”。五四农场经过五次围垦扩场,多次划并,目前东西长8.4里,南北宽3.2公里,总面积为28.15平方公里,可耕地17792.4亩。农场距县城(南桥镇)36.1公里,市区66公里。

二、 问题的来源

在学农期间,笔者跟随学校考察了五四农场内的三团港村和海城小区,对于当地居民的出行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居民们大多感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行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同时也承认如今的出行状况依然有许多方面需要得到提升。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对五四农场周边居民出行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思路。

三、 调查方式

笔者及其小队主要通过居民走访及外出考察的方式,了解当地的出行状况。

四、 调查结果

1. 五四社区(海城小区等)

五四社区居民的出行方式较为多样化:短程以电瓶车为主,长途以公交车为主。在出行目的方面,短程主要是日常生活所需;而长途主要为上班、购物、走亲访友等。 笔者发现这其中主要的问题为上下班及购物不方便,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i. 五四社区位于上海远郊,配套的基础设施较为缺乏,导致大型的购物需要到

奉城镇等地,形成了不便;

ii. 虽然五四社区周边基本为农业用地,当居住在其中的大多为非农业人口,所

以上班需要到数公里之外的工厂,非常费时、费力。

2. 三团港村

三团港村居民的出行方式较为单一,基本以电瓶车为主,少数情况下会乘坐公交车。在出行目的方面,主要是日常生活所需。笔者发现当地居民对交通设施的需求远不如五四社区,究其原因,是源于当地居民基本为农业人口,不存在上下班问题,购物的频率也不高,出行范围基本局限于本村之内。

五、 改进措施

目前该地区已有的公交线路有海湾3路、江五线、西五线(b线)、龙平芦专线,以及位于奉城镇的某大卖场的免费接驳车。各路公交车的途径站点如下: 海湾3路:五四社区、五四医院、兴隆村、三团港(招呼站)、健身中心 江五线:五四社区、五四场部、五四医院

西五线:五四场部、五四车站(招呼站)、五四老场部

西五线b线:五四场部、五四车站(招呼站)、五四医院

龙平芦专线:五四社区

图5-1 五四农场附近公交站点示意图(来源:百度地图)

通过分析上述线路,笔者发现,目前的线路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i. 线路上站点过多,前往市区耗时较长,不利于当地居民前往;

ii. 班次较少,营运时间不长,难以真正惠及当地居民;

对此,笔者提出如下改进措施:

i. 增加郊区快线,缩短前往市区的时间;

ii. 对海湾3路、西五线等奉贤区内的线路可加开区间车,提高周转率; iii. 可考虑设立短驳线,接驳轨道交通16号线。

六、 总结

尽管近年来城郊的交通状况已经得到了显著地改善,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不过笔者相信随着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必将会建立起一套更加完备的城郊交通系统,为当地居民的出行带来更大的便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