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m.fanwen118.com时间:2023.4.10
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1、 文化对社会重要影响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镕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 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特点。
(2)文化能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先进文化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3、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的、相互促进的。
(2)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3、4、5课)
1、 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为什么说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 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P32
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
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3、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P32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如何继承和发扬 传统文化?
正确态度:(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的认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2)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3)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的加以改造和剔除。
5、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6、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的源泉和动力、基础。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7、 文化创新的作用?根本目的?检验的标 准?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 标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8、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有哪些途 径?)P51--55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既要对传统文化批判的继承,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3)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6、7课)
1、 汉字和史书典籍对传承中华文化的作 用?
(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
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2)数千年来,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3)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民办所仅有。
2、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重要意义?
(1)中国古代拥有辉煌的历史
(2)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是很有说服力的。
(3)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语文化的理解。
3、 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 傲。
4、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P72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5、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P71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它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6、 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P78 (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什么重要意义?)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7、 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P81
(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3)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的影响。
(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第四单元 发展先进文化(8、9、10课)
1、 怎样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P89
(1)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必须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大办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 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2、 在我国仍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 原因是?P92最后一段
(1)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2)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作用?P9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一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4、 为什么发展先进文化必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1)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2)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立党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3)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
5、 怎样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与时俱进的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创新。
6、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P101
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7、 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是什么?P107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8、 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110
(1)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9、 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113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思想政治必修四知识点(人教版)
1、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2、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4、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5、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 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8、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唯物论: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
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认识论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说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辩证法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甚至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1、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辨证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既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又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既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1)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辨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通过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1)、人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3)、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4)、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5)、实现人生的价值,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从“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地吸取)]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及其精髓与活的灵魂
②邓小平理论及其主题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质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理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什么是联系?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方法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
4、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
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什么是发展?(即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3、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这一观点有何意义? 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社会领域内的新事物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意义: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既要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接受挫折与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相互关系:(1)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4)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5、把握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的意义
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什么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方法论意义:(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
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它要求我们注重发展,注重变化,敢于创新。
3、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可以比较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加以理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理解推动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3、比较并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同表现及解决方式 阶级社会:主要通过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解决。 ※4、了解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
※5、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想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6、理解什么是人的价值,掌握评价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7、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思考并深入体会价值观的选择与人的幸福之间的关系?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8、联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等相关知识,明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9、懂得劳动及奉献对人生的意义
创造价值,体验幸福:在劳动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体验人生幸福。
※10、思考为什么强调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是不可能的。
11、理解自我砥砺是一种人生的修炼,是抗挫折,抵诱惑的能力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 更多类似范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1、文化的内涵: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2、文化的作用:(1)文…
高中政治必修3中有关科学和技术、教育知识点总结许昌高中xcgzzz1“文化”的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一、文化的作用:(一般)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社…
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2、文化的作用?(1)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
本人十分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热爱生活,热爱从事的职业。自参加工作以来,对自己的单位充满感情,对…
一、思想方面:一年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在这一年来,我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重要著作,特别是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