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学习总结20xx

课改学习总结

自xx年实施课改工作以来,我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回首走过的课改试验之路,既有山重水复之迷茫,又有柳暗花明之惊喜!课改之路走到今天,可以说已走进了瓶颈。20xx年我校力求在求新 求实 求精 求巧上下功夫,在学生评价和一年级的学习准备期两大工作中寻求突破。

一、以活动激发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今年开学前一个星期,教委颁布了新的年级学习准备期的要求,我们又将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一个月的学习准备期,特别是新增的一门“综合活动”课程。由于时间的紧急,我们本着边学习边实践的宗旨开展了“综合活动”课程的实施工作。

1、统筹规划,有序进行

我们当即建立了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课程的管理网络,由校长室直接负责对此项课程的规划及实施;教导处负责制定“综合活动”课程计划,组织培训年级教师落实课程的实施;年级组长负责教师层面20课时“综合活动”的落实。

建立了课程管理网络之后,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上海市小学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实施指导意见》,明确课程实施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学习,老师们充分认识了准备期教学三方面的准备:心理上的准备——帮助孩子消除对新环境的陌生感、紧张感;情感上的准备——让学生亲近同伴、亲近老师、喜爱新学校;学习上的准备——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渴望之情;了解学习一些最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的习惯。

2、家校互动,幼小衔接

6月x日,我们召开了一年级全体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学前培训和“综合活动”课程的相关培训,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并让家长参与评价。

为了加强幼小衔接,我们请来了红星幼儿园曾任教大班的两位老师。从她们那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孩子在幼儿园大班的活动、生活、学习等情况。对幼儿园和小学进行了相互的比较,找到其中的不同之处,对这些不同之处我们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以便让刚进入小学的一年级新生更好地适应小学的生活学习。例如:幼儿园一般课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而小学一节课要40分钟,针对这一点,我们采取了课间游戏的方法,就是在课上到18分钟到20分钟左右,我们老师用上2—3分钟的时间带领孩子做做游戏或做课间操,让他们活动活动,接着再继续上课。通过与幼儿园教师的交流,也让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学习准备期的“综合活动”课应以游戏、活动为主,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了解学校、了解班级、交上新朋友,爱上小学的学习生活。

3、结合学校特色,注重实效

在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的课程实施中,我们注重一年级全体教师的参与。班主任承担了12节课,通过这些课,让学生了解三中心的环境、设施;熟悉班级,共同布置教室环境;认识新的任课教师;了解校园的礼仪,如何进校、离校和进出办公室;以及通过活动、游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大队部承担了入学典礼,让学生初步进入小学生的角色,明白自己是一名小学生了,为自己成为三中心人而感到自豪。语文老师培养学生倾听和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知道倾听和发言的要求,进行现场模拟比赛。唱游老师通过美妙的音乐,让学生在跳跳唱唱中熟悉自己的伙伴。体育老师通过让学生玩健身器材,对学生进行安全及自我保护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健身器材的用法??总之,一年级的教师人人参与到学习准备期的“综合活动”课程中来,共同带领一年级新生来适应小学的生活。

我们学校的特色,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学习准备期的“综合活动”进入新角色、熟悉新环境、了解新规范、养成好习惯这些原有的板块中,我们加入了“我自信我快乐——做自信的三中心人”这一新的板块,这一板块以活动、游戏为主,在活动、游戏中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找朋友》、《优点展示》、《木头人游戏》等内容,旨在让学生玩乐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敢于展现自己。

为了祖国的花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课程中,我们教师竭尽所能,探索创新,不断创造出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游戏。当看到校门口不再有孩子哭着上学;看到学生和家长的一张张笑脸;看到那些内向的孩子变得逐渐活泼起来,我们知道我们成功了。

二、以评价促进发展,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也是课改工作的难点。本学期我校以“充满自信、敢于探究、敢于成功”为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终极追求目标,尝试了名为“星级制”的学科评价体系。率先在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以往在评价方面矛盾比较突出的学科进行试点。旨在通过这项“星级制”评价,反映学生学科学习的成绩和进步,激励学生学习;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和不足;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信心。

通过一个学期三个阶段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及阶段性诊断考的评价,学科任课教师能较为全面、客观地对该生在该学科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以下对三个阶段实施的三个方面作总结:

1、课堂评价

实施新课程,主阵地在于课堂教学改革。课堂评价是一节课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组成要素。我们认为课堂评价应是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注意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生成状态等——进行尊重的、随机的、艺术的、发展的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坚持真诚和尊重先行、激励与指点并举、多种评价方式并用。在重视语言性评价的同时,我们强调更应该重视非语言式评价。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是一种被评价者最容易接受的评价形式,它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一名同学胆小,说话断断续续,向她投以信任的目光,表示老师相信她能行,这些小小的举动会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我,在学科评价中我们采用了自评和 互评,以此鼓励学生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互评中求进步,促进发展。

2、作业评价

作业是基础学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通过适当的作业练习,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对学科思想的认识,优化思维品质。

以数学作业为例,通常包括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等。这些作业均是学生个体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反馈;是实施数学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是帮助老师、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作业其评价的核心内容是评价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具体内容是评价解题思路合理与否、解题方法独创与否、解题过程简捷与否、解题结果 正确与否。

在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时,我们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练习过程的观察与习惯的培养。通过日常观察、阶段评价的做法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

(1)分项评价(无论是作业批改后,还是实践活动完成后,教师均可以进行分项评价。)

(2)鼓励上进(当学生通过努力,在作业的某些方面有所进步时,就可以抬高评价等级)

(3)一题多改(有更好的解题方法,就可以视情况给以提高等级。还可以在前一次批改评语栏上,加些针对性、启发性、鼓励性的评语。)

(4)协商批改(为了禁止抄袭作业等的现象发生,我们可以采取当面了解情况,协商批改的策略。)

3、阶段性诊断评价

我们认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要综观学生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练习、课外运用及考试等整个过程。 预习、课后复习、练习阶段的评价,可以以学生自评为主,家长参与,老师督促检查。对每一次练习的检查,都要做好记录,都要及时做出评价。

复习方面,要求任课教师五看:一看有没有计划;二看计划是否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三看计划的落实过程;四看落实计划的效果如何;五看能否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对计划进行修改完善。

练习方面,关键是三要:一要做练习题,要学而时练之,通过练习,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来提高能力;二要精心挑选、科学编制练习题。老师、学生都可以去挑选、去编制。练习题要科学、合理、有层次性。要把学生参与挑选、编制练习题的数量、质量,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三要在练习过程中总结反思。练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建立“重点档案”、“难点档案”、“错误档案”以及查漏补缺、提高能力的自我发展的过程。

考试阶段的评价非常重要。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能取代考试的更好的评价方法。但我们有必要对考试进行改革。考试阶段的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尽量把书面考试、口试、表现性考试结合起来;二要突出考试的诊断性和发展性功能,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三要给学生多一点的机会,不以一次考试论成败;四要注意考试结果的运用,进行积极的评价反馈,要对考试结果进行具体的分析指导,要运用多种方式将考试结果及时向学生及家长反馈,考试结果的反馈要以激励为主。 “星级制”的学科评价体系还与学生免考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无论是一年级的学习准备期工作还是星级评价制度的实施,我们都从细微处着手,力争在“新、实、精、巧”字上做文章,使二期课改工作更为实在。

王飞华

20xx 7

 

第二篇:课改学习总结20xx

课改学习总结

通过这十几天的学收获很大,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战斗在教育的第一线,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反思过去的观念的确存在许多不足,现在的我应该彻底地转变教育观念,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重视学生的认识发展,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感的发展,既要重视眼前的教育结果,又要着眼学生未来的终身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教学以后要加强学生学习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学习的意义在于积累知识,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里,适应社会并生活的好是人们追求的价值所在。不可否认,人人都渴望荣华富贵,但是生活绝不仅仅是这些。作为一名教师,在多元价值的今天,应坚持主旋律教育,坚持有意义的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再价值冲突中辨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

总之,经过十几的学习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根据自已所教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的具体情况,创造性的借鉴和应用这些方法和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知识技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当中。

王飞华 20xx 7

 

第三篇:高中地理新课改学习总结

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改革自身的教学方式,以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视角对待这次课改,具体到地理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落实新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师提出的要求

1 、关注学生必备的地理素质,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质,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原理等知识,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避免向学生传输说教式的、纯理论性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使学生的观念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如让学生关注身边环境的变化、城市的建设及全球资源状况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发他们学习的使命感。在地理学习情感转化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去获取与生活密切关联的信息,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处理、分析、加工这些信息。

2、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过程、要求的多元性。新课程标准从侧重生活的地理、侧重文化的地理、侧重科学的地理提出了必修课程三个模块和选修课程七个模块的课程要求。必修课程二个模块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必备的地理索养。由于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掌握全体学生学习地理的思想动态,运用联系生活、启发兴趣、淳淳善诱的方法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选修课程内容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索养。由于教学对象是对地理学科有兴趣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而主动性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对他们进行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他们求知欲和探索欲。

3.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教学是教与学交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的活动的对象,是学的活动的主体。怎样检验学习主体的学习成效?新课程提出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举措,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定性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学生质疑求异活跃度和学生参加探究活动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教学的参与度的评价,教师能清楚地了解学生课堂思维活动的过程和学习的过程,也能及时地调整教学方式。通过质疑求异活跃度评价,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如在地球的公转对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影响教学中,通过与学生互动教学,及时地了解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角时空分布规律的掌握,再通过质疑求异活动过程,让学生探讨不同地区的太阳高度与建筑设计关系等生活实例,提高他们对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由于地理学科关注的是全球问题及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因而对学生参加探讨活动的评价,更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能力。

二、转变观念,真正认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引导学生顺利开展地理学习。 在新理念指导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教师的作用与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本人必须认识到位。教师应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具体而言①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②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③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⑤由单向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⑥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⑦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教师不仅要备知识、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即要把课程目标、学情、教学方式与教育技术、课程资源等统筹考虑,合理配置。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评价者,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乃至学习资源。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思维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帮助。

1.注重在兴趣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信心,正是构建新的地理课堂教学的起点。这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也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前提。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即通过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高中地理新课标规定,新的高中地理新课程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组成。必修课程以基础性和时代性为特征,具有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和内容的新颖性。选修课程由七个模块组成,时代感强、涉及领域广,与地理学科前沿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对学习的顺序也不作具体规定,目的是使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来选择想学的地理内容。这样的内容设置意在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应当在这些方面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另外,为激发学生兴趣,新课程的评价标准更注重开放性,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强调不能用一种标准去衡量和评价所有学生,同时要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2.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走向探究性学习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已经成为当代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基于此点的重要性,新课程注重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有关地理问题,提出探究的方案,与他人展开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

策。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学习来帮助他们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文素养。

我们已经意识到,传统的地理教学由于过多地强调了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的亲身体验。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师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水平结合起来。学生运用地理原理以及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成为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 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或经验来对地理现象进行解释,甚至提出新的见解。教师在这种学习中的作用则是帮助学生注意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质量,帮助学生提高筛选、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是对课堂教学元素的拓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尝试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能力。

教师应该设法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和全球大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地理学习中“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如全球变化形势,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适时鼓励并组织学生调查、搜集、处理来自生活实践、新闻媒体、书籍网络等方面的地理信息,让他们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理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价值。如天气预报、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旅游方面等等。

对这些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展开学习也应当走出传统教学的束缚。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地理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是:当学生围绕某一地理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时,学生首先要为解释和评价某个地理问题或地理现象去搜集证据,然后运用证据,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解释有关的地理问题,同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要交流对这个具体的地理问题的解释,正是通过相互之间评价和论证所提出的解释,才形成了高情感的学习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对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有明确目标要求的学科教学中,要组织起在问题、证据、解释、评价和交流五个方面都具有高度探究性的活动是不容易的,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这样的境界。如对探究的问题来说,要是探究的问题完全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那当然很好,而且在科学教学中也必须有意识地重视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等到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好的探究问题之后才能组织探究式学习活动。相反地,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做是高效的。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大胆创新尝试,整合课程资源,实践问题研究、合作学习的地理课堂教学新模式

1.注重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无论是探究还是研讨,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真实而有效的交流。这种积极的交流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要依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展开,以使学生和教师都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同时,交流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个潜在的学习资源,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尤其重要。例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地理现象的解释也许是不同的,这时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之间充分地交流,以比较各自的观点,直至形成正确的认识。这种有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为主的研讨和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引发新的问题,形成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研讨的动力,这种课堂学习将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2.注重有效整合网络信息资源与技术展开课堂教学

现代多媒体及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而且在支持学生进行研讨—探究学习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所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就是,它提高了学生搜集、分析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并依据学校的条件来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新课堂。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新课程整合中,我们应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思想研究,要注意避免一些误区。首先,要防止那种新技术、旧理念、呈现过量信息的“电灌”课。现代课堂教学并不是提供越多的信息就越好,因为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接受的信息和思维的提高是有限的,过多的信息输入反而会影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及思维能力的提高。其次,要依据所学课题的特点来选择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并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信息技术。第三,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应该考虑教育成本,尤其是考虑时间成本,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就是最智慧的教育,不要过于追求在45分钟内面面俱到地使用信息技术。正确的原则应当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为学习目标服务,是为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背景下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结合应十分和谐,应使学习目标在这种技术支撑下更高水平地达成等。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质量的地理教学。

3.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有专家经过调查研究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教师要注意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服务于课程改革。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同时,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整合教学技巧,激发学生探究学习。

中学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实施课程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具体要求。探究的方式多样,如发现、过程、规律、质疑、挑战、拓展等形式的探究,教师应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技巧,运用优选的教学技巧创设良好的探究平台,引导学生实践,达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效。

5.注重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成效

要使教师的成长向良性的、可持续方向发展,关键是变被动的成长为主动的成长,而注重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许多研究表明,教师自身经验和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和能力的重要来源。在众多的反思内容中,笔者认为以下两大类的反思较为重要。由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而调查资料表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表现已成为学生学习障碍产生的重

要一环。因此,首先应注重教学理念、行为和对学生关注的反思,常常思索我们教学的目标是否利于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是否研究了学习困难学生的状况,只有全体学生健康地成长,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其次对教学设计、方法、过程的反思,通过反思学生对知识、学习方法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以及他们的思维过程障碍处和闪光点,进而重新审视自已的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成效。

6.注重情感教育,为地理教学注入活力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决定了中学地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观念教育的重要渠道。然而,我国大多数国民对地理学科教育价值的认识不足,使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求知欲大为减弱,严重弱化了地理教学的作用和生命力。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教”的成效,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以学生为木,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上升为动机是中学地理教学的生命力,也是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行动的方向。由于地理学科较其它学科相比,更加关注实际生活与生产,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要积极创设各种机会,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展示自我,体验到地理学习的成功喜悦。同时在教学内容上适时添加有挑战性的内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取成就感,让成功的喜悦成为继续参与地理教学活动的加油站”,达到兴趣—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