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总结

蓉城之秋 收获之旅

——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数学

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的感悟

古宋一校 马德永 十月,秋高气爽,瓜果飘香。我们一行人走出大山,聆听名师教诲。去前,我决心做一个虚心学习的参与者,耐心的倾听者,细心的领悟者。归来,真是不虚此行,感受颇多。

本次研讨会围绕“小学阶段数的认识”课程中的目标确定、内容选择、练习设计和教学设计,为教师提供了系统化的教学操作指南。通过专题讲座、示范课、议课和互动交流等研修形式,为教师解决“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教什么”、“怎么教”等一系列问题。此次与会专家乃北京、南京、浙江、江苏等地区的八位特级教师、名师。他们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耀眼明星,是誉满全国的教坛先行者。围绕“小学阶段数的认识”在概念、探究、讲评、复习等方面公开演绎。多角度、全方位的揭示不同内容,不同课型的“数的认识”。研讨会的七位名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展示着不同的风采,鲜明地表达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卓越追求。从他们的示范课和讲座中见证了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并行,能让我真正感受到课堂的变革和理念的更新,在观念的碰撞、比较与辨析中发现共通的教育规律,从而开启了自己的思维。

在吴正宪老师的讲座中,从一开始的“数线模型”,把整个小学阶段有关数的认识的内容串联起来,使我对整个“数的认识”的知识结构豁然开朗。特别是吴老师从借助具体情境、把握核心概念、借助

多种模型、借助动手操作、和遵循循序渐进五个方面理解数的意义,阐述了建立数概念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细细咀嚼这五个关键词,都突出了一个“动”字,让学生动心、动手、动口、动脑,来经历数的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吴老师对数的认识的知识体系的梳理和理解,看到了吴老师真研究,真实践的研究态度,这样的研究态度必会激励我们向其他数学知识领域深入研究提供源动力。 吴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教学中,吴老师展示了“让学生动手折圆片----动口说意义----动脑想办法”的灵动课题和生态课堂。在课堂中,吴老师高度尊重学生,对于有学生想保留自己创造的2/1,吴老师不仅尊重学生的意见,还能根据错误资源“变废为宝”,课堂行云流水,妙趣横生,润物无声!

全国优秀青年教师,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副校长,小学数学界的“数学王子”张齐华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让我记忆尤为深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张齐华老师充满幽默、激情、睿智的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他在处理分数与百分数的关系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讨论,对比他们之间的区别,轻松突破难点,耐人寻味。听了张老师的课,我更加懂得教学是因学而教,学习程度决定教的高度,回归学生,因材施教。

全国特级教师许卫兵和吴正宪老师同课异构,带给我们更多的思

考:殊途同归的精彩,一个是灵动的课堂,一个是理性的课堂,他们都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特别是他提出用“数学的方式”学数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逻辑的、理性的、整体的、严谨的。我们在教学时要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数学内涵”。教数学,不是教数学知识。这理念在他的课中充分体现了出来,整节课许老师围绕着“先分后数”这一分数实质,巧妙地建立起整数、分数以及小数之间的联系。 通过学习,收获很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名师的先进理念和良好的教学方法融入到我的教学之中。注重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力争在教学实践中走得更坚实,更远。

 

第二篇:学习总结

初中物理“国培”学习总结

龙胜县民族中学 潘波依

这次培训,对我来说,最大的感触是及时。及时于自己思想觉悟的感悟,及时于自己教学理念的充足和提升。在培训中我充分理解了教师的敬业精神的内涵,它不仅表现在对教学工作的职守,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以尊重、信任的态度关怀学生,而且更重要的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孜孜追求和不断完善上。要求我们在奉献自己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汲取,不断地超越自我,要有勇于创新与创造,锲而不舍的追求的精神,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科学施教,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逐步完善自我,以便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我们原来讲“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现在,这桶水远远不够,我们要让这桶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远程研修为我们搭建了广阔的交流平台。以前专家传经送宝,或教师学习交流要“走出去,请进来”,颇费一番周折,也难于满足到各地学习的强烈需求。如今却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图”!网上研修,一下子缩短了地域之间的距离,改变了时空之间的连线,我可以十分便捷地在网上学习、交流,与众多的学友交流虽不“面对面”却已“心连心”,真可谓为是,妙不可言,乐在其中!在工作中,使我能够再遇到与讲座中类似的、或其它棘手的问题时,学会理性的思考和冷静地处理方式。 通过国培学习,我在网上聆听了各位专家、教授的专题报告,对我的触动很深,使我对初中新课改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意识到新

课改的重要性及其必要性。我认识到未来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师,而不再是“教书匠”。教师要想从“教书匠”转为科研型教师,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给自己不断充电,消除职业倦怠。由于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大家都知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你必须有一桶水。其次要明确自己今后所要研究追求的目标:在整理中思考——日常渗透的自觉研究;在案例中反思——基于教学事例的进行思索;在行动中研究——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案。最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实施:(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多积累为今后的课题研究准备好科学依据;(2)把每一节课或平时的教学所思所得所想及时记录,进行积累为今后的科研准备实践材料;(3)找准自己教科研的切入点,注重科研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及时将自己的经验写成论文。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在课本上进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的探究。

通过国培学习,我进一步认识了新课程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自己以往在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对于我今后在实际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说此次培训收获颇丰、受益非浅。现将我这段时间的学习作如下总结:1、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结合我班实际,使我深刻的意识到作为跨时代的教师, “传道、授业、解惑”已远远不能应对改革开放的今天,就

连学生的需求也难以满足。如果教学理念不改革,教学方法不创新,个人素养不提高,是难以胜任的。这些都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提高,做创新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引导型教师。教师如果没有认识到自己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总是用陈旧的知识和老化的观念去教育现在的学生,那其结果必然是被社会无情的淘汰。今天,在我们这些农村中小学可能还不能体现,知识媒体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快速传播,但学生可说也是见多识广,知识量也在飞速增长。学生除课堂学到的知识外,在广阔的课外天地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在接触,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产生许许多多“稀奇古怪”、“异想天开”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老师也只有不断的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才可以应对。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应同时具备双重身份:既是教师,又是学生,教师为“育人”而学习。作为教师,我们的学习不是一般的学习,而是基于一个教育者的学习。我们最终的追求是育好人,为“育人”而学习是教师的天职。 我们应当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继续学习,使之达到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念。应当不断学习新的教法,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自己成为“源头活水”更好地滋润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田。2、积极实践,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把学到的观念和方法落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发展的机会,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课堂氛围。另外,教师应该把握社

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基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确立培养目标,打造新时代的人才。培训视频中的一些专家、学者或有经验的教师,从自己切身的实践经验出发,畅谈了他们在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独特见解。在这些专家的引领下,我的思想受到极大的震撼:平常我在上课中,只考虑的是如何上好一堂课,对于学生长期全面的发展考虑得并不周全。专家们的讲座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3、改变工作方式,谋求共同发展。新课程理念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而自主合作探究又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几乎很难独立一个人较好的完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了解其它学科,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互助配合,齐心协力培养学生。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互助促进。 总之,这次培训是一次对教师专业成长极有意义的培训,带给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教学不仅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同时又是一门高超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不断地去反思,不断地去提高。惟其如此,我们才会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好!培训只是一个手段,一个开端。对于培训给我的清泉,我要让它细水长流。“国培”给我补了元气、添了灵气、去了娇气,焕发出无限生机。四周的学习,思考背后,我感到更多的是责任,是压力,真正感到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深刻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今后我会学以致用,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让培训的硕果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大放光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