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城镇医疗保险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城镇医疗保险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市城镇医疗保险工作的深入开展,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根据市政协20xx年工作安排,7月上旬,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由徐月凤副主席带队,对我市城镇医疗保险工作进行了调研。张建华主席听取了市人社局的汇报座谈。调研组深入临渭区和澄城县,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走访座谈及到医院、药店、社区、企业实地察看等方式,对我市城镇医疗保险工作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工作成效

通过调研,大家一致认为,我市城镇医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已建立起以城镇职工、城镇居民为主的城镇医疗保障体系,城镇基本医保覆盖面迅速扩大,筹资水平不断提高,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就医环境逐渐改善,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镇医保覆盖面稳步扩大,医保体系逐步健全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医疗保险工作,把城镇医保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安排、部署城镇医保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并相继出台多项相关政策,将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在校大学生及职业院校学生、农民工及失地农民等纳入城镇医保范围,城镇医保体系逐步健全,医保覆盖面稳步扩大,目前已基本覆盖到城镇所有从业人员和居民。职工参保人数20xx年为17万人,20xx年底达到47.3万人,参保率94.4%。居民医保20xx年启动时登记参保25.4万人,20xx年底达到60万人,其中参保缴费37.7万人。全市城镇医保定点机构133家,定点零售药店246家,基本满足了参保人员看病购药的需要。

二、医保基金运行整体良好,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20xx年实行城镇医疗保险基金市级统筹后,医保基金规模迅速扩大,医保基金支付比例稳步提高,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平均支付比例提高到76%,居民医保提高到60%。医保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不断提高,职工医保从原来的10万元左右提高到20万元(其中基本医疗封顶线10万元,大病互助基金10万元)。起付线逐步降低,其中职工起付线平均降低了30%,居民起付线平均降低了40%。门诊急诊抢救和职工15种门诊特殊慢性病也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扩大到2196种。20xx年全市享受医保待遇的城镇职工35178人次,由基金支付医疗费用40328万元,居民16747人次,由基金支付4409万元。目前,全市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累计结余3.2亿元(含个人账户1.5亿元),居民医保基金结余1.2亿元(含中省市今年预拨财政配套资金6129万元)。

三、医保管理逐步规范,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市人社部门先后制定并完善了《渭南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办法》、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管理办法》、《报销程序》等10多项制度性规定,使城镇医保管理和经办流程不断完善,医疗保险管理和经办工作基本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加强和完善了对定点单位的管理,建立了对定点单位的培训、巡查、考核、奖惩机制。加强了医保基金管理,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和内部审计制度,没有发现基金流失问题。建立了信息网络平台,经办机构、定点医疗单位和零售药店初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加强了经办队伍建设,规范了经办人员服务行为,有效提高了管理水平。报销程序不断简化,实行了住院报销“直通车”。全面推行便民服务,医保“一厅式”办公受到参保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四、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群众就医环境明显改善

与医保制度的建立健全相适应,我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全面加强了各级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特别是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已初步形成了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以居民为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了“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居民就医新模式,为城镇居民提供了较为价廉、便捷的医疗服务。同时,积极在韩城市、大荔县试点公立医院改革,县级医院与乡镇医院实行一体化管理,基本实现了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品分开、营利与非营利分开的目标定位,群众就医更加方便,就医环境逐步改善。

存在问题

我市城镇医保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城镇医保水平也有了一定提高,但是,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一是实现全员参保难度较大。城镇医保制度要求全覆盖,但目前我市全员参保还有空挡。困难企业无力缴纳医保基金使职工不能参保,下岗职工无收入无力参保,灵活就业人员有病参保、无病断保,致使少数职工未能参保。城镇居民医保启动仅两年多时间,由于居民对医保政策了解较少,认识不足,致使参保率偏低。加之乡镇所在地的农业居民与城镇居民有重复登记现象,致使登记人数多,实际缴费人数少,这些都影响了城镇医保的全覆盖。

二是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后,一些县级医保经办机构责任管理意识淡化,审核把关不严,增加了基金的运行风险。城镇医保计算机管理系统还不完善,且县际、区域之间参差不齐,个别县住院报销还停留在手工结算阶段,对参保对象数据的录入也依赖手工操作完成,与定点医院、药店不能实现信息共享,给参保人员办理医保业务带来诸多不便。经办机构基层一线专业型工作人员不足,医管专业人才缺乏,经办队伍整体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基金使用管理仍需加强,基金支付比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患者实际承担的医疗费用仍然偏高,存在普通人家因一人患病住院而使全家生活窘紧甚至因病致贫的现象。

三是就医成本虚高。公立医院改革缓慢,以药养医问题没有根本改变,过度医疗问题依然突出。医疗扩张性消费状况比较严重,一些大型设备、贵重医用材料的使用率偏高,大处方、滥检查等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医疗机构的过渡医疗和医疗卫生服务行为的不规范,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增加了医保的成本。

四是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较低。大多数社区门诊存在着服务功能不全、人员素质不齐、设备配套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状况,不少软、硬件建设达不到上级规定的标准,患者首诊、康复没有有效分散在三级以下医院,还不能完全满足参保居民“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基本要求。

对策建议

城镇医疗保险是一项基本的社会保障,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努力推动城镇医保工作深入健康发展。为此建议:

一、采取多种方式,争取实现城镇医保全覆盖

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城镇医保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大力宣传城镇医保法律法规和政策,特别是缴费标准、参保标准、支付政策等,让医保政策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真正深入人心,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城镇医保的良好氛围,使广大职工和居民自觉自愿参保、积极缴费。以《社会保险法》的实施为契机,把《社会保险法》作为“六五”普法的重要内容,推动各类用人单位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依法参保。加快推进城镇医保登记制度,优化程序,不断完善医保待遇与缴费年限关联机制,通过提高待遇、优化服务等措施,鼓励和带动居民连续参保缴费。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用足用活政策,落实相关责任,争取中省资金,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做好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参保工作。

二、完善政策措施,着力提升城镇医疗保障水平

认真研究总结,进一步完善城镇医保各项政策规定。努力提高基金支付标准,适度提高封顶线标准,降低起付线标准,使参保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逐步扩大职工门诊报销范围,启动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工作,在保大病的同时,兼顾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扩大群众的受益面。重视困难职工和贫困家庭的看病就医问题,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难问题。逐步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使全市参保群众能够在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药店就医购药,充分尊重和保障群众就医购药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保持医保政策的连续性,合理解决新老医保政策衔接时出现的已退休职工还要补交医保费用才能继续享受医保待遇的问题。

三、加强经办机构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服务质量

一是强化医保管理。进一步明确市县两级医保经办机构的责任,充分调动县级经办机构的积极性。建立工作经费长效保障机制,确保县级经办机构工作经费。完善医疗保险范围、标准、项目、结算办法、定点医疗单位相关责任,优化业务流程,不断强化医保管理水平。二是加强经办机构队伍建设。适当增加医保经办机构人员编制,充实经办力量。加强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完善医保管理专业技术标准、业务规范和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三是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加强网络设施建设,尽快实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与基层劳动保障社区服务平台之间的联网,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能,为居民医保工作顺利开展夯实基础。

四、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切实为群众提供良好服务

一是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监督考核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和动态管理。聘请部分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参保人员担任监督员,定期开展评议考核,把评议考核作为准入和退出的重要依据。适当扩大定点医疗机构范围,方便群众就近就医、选择就医。二是督促定点医疗机构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加强医疗服务人员业务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加强对患者诊断检查和用药的规范管理,因病诊断检查,依病合理用药,努力遏制乱检查、滥开药行为,切实解决过渡医疗问题。三是加强医疗质量和收费价格监管。推行单病种限价,杜绝不合理收费。督促医务公开透明,公示收费价格,尊重患者对仪器使用、诊断、治病的知情权。四是全面落实药品

“三统一配送”制度。严格基本药物采购制度,把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到基层,确保基本药物安全有效、价格合理、透明运作,严格控制医药费用。

五、加强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高效运行

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筹措、管理和支付,建立健全基金年度预决算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年度审计制度,严格“收支两条线”制度,保证基金管理使用安全。建立公开透明的医保基金信息公示和通报机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保证基金的有效合理使用。认真研究解决基金使用管理中前紧后松和沉淀过多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建立同类级别医院、同病科、同项目费用比较分析模型,规范医保行为。建立县级医保经办机构核准报销责任制,落实县级审核责任,切实解决县(市、区)审核不细、把关不严的问题。加强对医保资金的管理力度,行政管理、经办机构、医保定点机构要形成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

六、积极探索“全民医保”新体制,逐步实现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管理

积极探索寻求医疗保险城乡统筹之路,整合管理资源,降低医保成本,统一信息采集,统一医疗保险档案,统一窗口服务,避免重复参保、重复补贴,逐步建立起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实现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三种医保制度相互衔接流转,提高医保管理效率。同时支持商业保险机构拓展医疗保险业务,对基本医疗保险形成补充。

 

第二篇:关于我市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

------------------------

来源:决策咨询委 作者:日期:20xx-12-24 15:23:05

一、全市劳动力就业再就业基本情况

1、人力资源状况及特点

——全市总人口为353.12万,其中城镇人口64.68万,占18.3%;农村人口288.44万,占81.7%。按照我国法定劳动力男性16—60周岁、女性16—55周岁的规定,全市劳动适龄人口为218万人,剔除在校学生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实际劳动力资源为176.5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30.7万人,占17.4%;农村劳动力145.8万人,占82.6%。

——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下141.1万人,占79.9%;高中及中专25.6万人,占14.5%;大专以上9.8万人,占5.6%。

——劳动力技能水平为:初级技能15.8万人,占8.9%;中级技能5.5万人,占3.1%;高级技能1.5万人,占0.9%;没有技能等级的153.7万人,占87.1%。

从以上数据反映出我市人力资源的三个特点:一是基数相对较大。二是城镇人口仅占18.3%,低于全国、全省水平。三是人口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低,没有技能等级的高达87.1%,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2、劳动力就业情况

——全市城乡劳动力稳定和未稳定就业总数为173.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91.6万人,占52.7%;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为25.8万人,占14.9%;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为56.3万人,占32.4%。

——从近几年从业人员数量看,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呈下降之势,第二、第三产业呈上升之势。 ——第二、第三产业从业的人员在几个重点行业的分布是:采矿业5.1万人,制造业5.3万人,电力、燃气业0.9万人,建筑业13.4万人,交通运输业5.7万人,批发零售业14.7万人,金融业0.5万人,七个行业合计45.6万人,占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5.6%。

——在国家单位就业的有20.9万人,其中,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4.8万人,占23%;教育单位4.9万人,占23.4%;其他国有单位就业11.2万人,占53.6%。

3、金融危机对就业工作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冲击对我市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影响比较严重,特别是对神木、府谷的高耗能企业的影响更为严重。去年底到今年初,府谷县63家高耗能企业,有61家被迫停产,加上该县大部分乡镇企业的停产,先后造成近4万人失业;神木县有企业1690户,其中1000户以上停产,亦造成4万余人的失业;榆阳、米脂、吴堡、绥德先后有2.5万搞运输的人员失业,同时还导致3万外出务工人员失业返乡。

4、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和效果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市委、市政府在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有关文件的同时,结合榆林的实际情况即时出台了《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采取十条有力措施稳定和促进就业工作。其中之一是减轻企业负担,稳定职工队伍。市政府首先对市属规模最大的地方工业企业榆天化给予一亿元流动资金借款,并批准该公司请求:适当缓缴税费。使这个在金融危机前每天赢利百万元,而在金融危机后每天亏损数十万元,面临停产和职工放假的企业度过了难关,目前随着产品价格的逐渐回升,企业开始走出困境。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或稳定就业,市政府今年还出台了《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充

分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除贯彻落实中、省就业政策外,结合我市实际提出4条具体政策措施:一是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稳定吸纳高校毕业生,凡接收人数达到规定比例的,可享受200万元以内担保贷款。二是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创业资金不足的,可给10万元担保贷款扶持。三是建立就业见习基地,给见习生生活补贴。四是对就业特别困难的,援助到公益性岗位就业。同时通过搭建平台、强化服务、举办招聘会、开通市县区人才信息网等办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先后落实到企业、事业就业的有9000余人,见习培训的有1000余人,交通协管岗位就业的有100余名。目前未就业和未稳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已降到2.5万人。

应对金融危机,神木县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沉着应对,多元施策,多策并举,制定了10项措施,形成了党委、政府总揽、人劳部门主管,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促就业工作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神木县20xx年前的高校毕业生已全部安置。20xx年以后的毕业生也通过政府公开考试招聘,每年在事业单位安置350到400人。另外通过派村官、通过“政府买单,企业用人”向民营企业选派、通过与中、省驻神企业协调安置,大学生的总体就业形势较好。该县还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以及其他就业困难人员。一是每吸纳一人,并与其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政府给予5000元岗位补贴。二是吸纳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政府给予一至三年50%社会保险费补贴,三是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数量较大的民营企业,政府给予5到20万元的奖励。该县民营经济就业人数已超过总就业人数的85%,实现了全县就业情况的基本好转。 应对金融危机,府谷县在采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全方位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该县把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和城镇“零就业家庭”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免费培训、推荐就业等办法,在1000个公益岗位上得到安置。另外该县还通过劳务输出等办法使就业再就业情况有了好转。

应对金融危机,杨伙盘煤矿、南梁煤矿等都通过扩大三产等办法稳定了职工队伍。南梁煤矿还为府谷县新提供了60个就业岗位。

经全市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努力,加上经济的回暖、企业的复产,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出现了可喜的局面。截止8月底,金融危机造成的10余万下岗人员已基本实现了再就业。与此同时还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3105人,完成省上下达年计划1.8万人的73%,登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618人,完成年任务5300人的69%,“4050”人员就业904人,完成年任务800人的113%,城镇登记失业率降为4%,低于年初确定的控制目标。全市农村可转移富余劳动力70万人,已转移52万人,完成年计划56万人的93%。

二、目前就业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人口基数相对大导致劳动力的供应远大于需求。从劳动力的供给来看,一是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我市有农村劳动力146万人,占全市总劳动力的82.7%。其中目前可转移的就有70万人,虽然已转移52万人,但剩余18万人仍非小数,况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转移劳动力的数量还在增加;二是我市劳动适龄人口目前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每年新增劳动力约3万人;三是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化,有4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需要重新就业;四是大中专毕业生求职人数以每年5000人以上的数量增加;五是外省市来榆务工人员每年约2.8万人,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劳动力的需求增长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企业越来越多,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越来越少。因此,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矛盾在短期内相当突出。

2、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就业岗位的增长远慢于劳动力的增长。在工业结构中,我市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处于以轻工业为主导地位,毛纺、皮革、服装、地毯等行业吸纳了大量的人员就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轻工业越来越轻、重工业越来越重。轻工业越来越轻的结果是不但不能吸纳新的劳动力,反而使大量原有劳动力下岗失业。重工业越来越重的结果是并未吸纳过多的劳动力,特别是中、省属企业中当地籍员工所占比例很小,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在一、

二、三产业结构中,最能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三产发展滞后,比例太小。我市第三产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8%,比全省32.9%低18.1%,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只见经济快速增长,不见就业形势好转。我市从20xx到20xx年,两年经济总量从437亿元增长到1008亿元,增长了1.3倍,而在人才中心登记要求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增长了1.1倍,净增18526人。我市轻工业改制的结果主要是破产,使大量人员失业,轻工业的产值少到在统计公报中已经见不到了。同时我市三产发展滞后,20xx年产值仅为149亿元,产业结构不合理,轻工业和三产发展慢是就业压力大的一个关键因素。

3、就业观念的陈旧和养老保险以及福利待遇的差异严重影响着人们择业。在未就业的人群中,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和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观念陈旧,认为只有在党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才算就业,不吃“公饭”就不视为“就业”。因此存在着就业靠政府,依恋“铁饭碗”、重国有轻民营的心理,更缺乏干个体自主创业的积极性。有的为了进党政事业单位,千方百计寻找各种社会关系;有的为进国有大企业,不惜花重金开道。同时,有的大中专毕业生还不愿到基层去就业,怕吃苦丢面子,只想在城里谋份工作。去年我市在实施农村人才队伍振兴计划时,原计划招聘512名,实际报名参加考试的只有167人,最终招聘的仅有73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市综合执法局计划招聘3O名工作人员,结果报名参加考试的竟有1606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就业观念的陈旧,不仅影响整体就业的好转,同时高素质人才不愿去民营企业,也制约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另外,不正当手段的运用和蔓延还正在败坏着社会风气。

目前退休制度不尽合理,退休待遇在不同行业、不同单位差异很大。党政单位的最高,事业单位正在搞统筹试点,可能要次之,国有企业的低,民营企业则大都不交养老金,故无退休有待遇之说。

目前福利待遇差异较大,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中小民营企业大都不交,国有企业大都不欠;民营企业工作环境差福利待遇低,党政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工作环境好而福利待遇高,这些因素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

4、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矛盾突出。我市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偏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对滞后,培训机构不足、规模不大、层次较低,而非农产业就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却越来越高,体力型劳动者就业空间越来越小,致使一般劳动力数量严重过剩。劳动力素质和就业岗位需求之间不相适应,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造成“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问题并存。分析在市人才中心登记的求职者,高学历的研究生没有,本科生特别是我市急需的采矿、化工类本科生亦几乎没有。多的是专业较冷的专科生,几乎都是医疗护理、农林水利、中外语言、教育经济类的。“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同在,既影响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又制约着劳动力的就业和就业稳定率的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导致就业难度加大。由于劳动力供给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文盲、半文盲人员、“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等形成了就业困难群体。这部分人员大多只能从事一般的劳动,与当前劳动力市场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思路与建议

1、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拓就业岗位。解决就业再就业困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就业岗位。我市在坚持实施矿产资源“三个转化”(深度转化)的同时,应积极倡导和实施“三个发展”,即发展轻工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实现轻工业不轻、重工业相对不重,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来实现就业再就业的根本好转。如只强调和实施“三个转化”而没有“三个发展”,能源化工经济再大再强只是畸形的跛腿经济,只能短期富政,而不能有效富民,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富政要靠大企业的税收,富民要靠全民的就业。没有全民的就业,靠财政救助是永远富不起来的。榆天化凯越煤化有限责任公司年产60万吨甲醇项目投资38亿元,占地1280余亩,建设期三年,列为省重点项目,年税利可达11亿元,

而提供就业岗位却不到800个。即每亿元投资只能提供不到21个就业岗位。据我们所知其他大项目也类似。而榆林七只羊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不大的民营企业,租用羊毛衫厂的部分车间,增添了部分设备组织生产“七只羊”牌羊毛防寒服,投资不到凯越公司的千分之一,而给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却高达600个,与凯越相近。另榆林喜洋洋公司亦没有多少投资,却提供了580个就业岗位。榆林精华假日酒店也给社会提供了290个就业岗位。创办特色农业的一些企业亦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我市有发展轻工业的基础和条件,也有发展第三产业和现代特色农业的较好条件,如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分别达到100亿元和600亿元以上,我市的就业状况将会有显著的好转。

2、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就业理念的转变,实现多渠道就业。择业观念的错误,有的是因“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论”等陈旧的封建思想作梗;有的是因依赖思想作怪,依赖父母、依赖政府,缺乏自立精神;也有的是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制度不合理、不配套、环境存在问题所致。因此,一要大力倡导择业新观念,有针对性地开展大中专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正视社会现实,适应市场需求,树立“处处可建业,行行出状元”、“先就业、再择业”的科学就业理念和不怕吃苦、从基层干起、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人生观。要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社会是大社会,政府是小政府,就业的主流在社会而不在政府”。二是要真正实行公开、公证、公平的用人机制。党政机关的用人应严格按公务员录用条例执行,严肃查处“空中飞人”。事业单位的用人必须公开面向社会招聘,择优录用,杜绝靠关系、开“钱门”、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国有大企业的用人也应有明确的制度和用人标准以及录用办法,党委和政府要进行监管,不能因维护企业自主权而放弃监管,任不正之风泛滥。三是要统一社会养老保障以及福利待遇标准。这个问题牵涉面大,比较复杂,不是一级地方政府能完全做到的事情。但是,本着改革的精神,应根据本地的情况和条件努力去推进。针对目前多数民企不给就业者缴纳养老保险等“五金”的问题,政府应区别对待,对有能力缴而不缴的,要采取强制措施。对无能力缴的,政府应参照外省市一些地方的做法,财政部分或全额代缴,消除劳动者就业的差别,实行平等就业。对吸纳就业较多的民企,可推广神木县的做法,每就业一个,财政给予一定金额的岗位补贴或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险补贴,对吸纳就业数量较大的企业,还可给予一次性重奖。四是要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不和谐民企较突出,必须认真实施工时、休息休假、最低工资、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标准,同时要加强劳动执法监督,特别是解决好非法用工、超时加班、劳动条件差等问题,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民企与国企的平等统一。

3、强化技能教育,有效拓宽就业渠道。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解决“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问题,是促进城乡就业的必然要求。我市是目前全省唯一没有建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地级市,与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地位极不相称,市委市政府应高度关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进度,尽快建立起自己培养“两高”人才的基地。要充分发挥各县区职业中学、就业训练中心以及乡镇培训机构的作用,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技能培训,要充实师资、增加设备、扩大规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办学能力,加快培养榆林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技能型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招工难”的问题。府谷县制定了《促进劳动就业、提升劳动技能培训实施方案》,县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1000万元资金资助未就业的初高中毕业生到技工学校学习,并对未就业人员进行免费创业培训,学员学习期间,县财政给每生每年1000—20xx元资助。目前已落实2100人的培训计划,其中600人是定单式培训,效果不错,建议市政府推广该县的做法。

4、认真落实政策,加快高校毕业生的稳定就业。目前尽管尚未就业和稳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只有2.5万余人,但大都学历偏低、专业偏冷,就业和稳定就业难度较大。为此,要认真贯彻已出台的政策。市政府今年出台的《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工作的

实施意见》,很有针对性,也很有实用性。需认真贯彻落实。一要坚定不移把工作重点放在县、乡以及企业、事业单位,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协调各类单位吸纳就业。二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到基层就业。重点宣传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报道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典型事例,用典型引路。三要积极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创业不仅是创业者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四要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包括开展招聘活动、收集发布就业信息以及人事代理、咨询服务等。面对榆林目前党政事业单位干部老化的状况,采取增加党政事业单位编制,或采取临聘的办法,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一批人才,一方面扩大了就业,另一方面为党政事业单位增添了新的血液。

5、开展援助活动,实现弱势群体的有效就业。帮扶就业困难的弱势群体人员就业是实现全社会充分就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针对我市就业困难群体的实际,各级政府应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按照“产生一户、援助一户”的管理原则,可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援助,也可通过税费减免、培训补贴、小额贷款,社保补贴等政策手段,援助下岗职工中的“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