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同志们: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当前,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可实现“双赢”,处理不好则两败俱伤。这一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第三,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二、当前我县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逐步增加了投入,加大了重点地区的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初步控制,一些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取得进展。但是,当前环境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形势严峻。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要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推动环保事业最强大的力量。要发动群众为环保献计献策,鼓励群众对违法排污企业检举报告。要支持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支持和引导环保社团和环保志愿者开展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环境保护跨越发展

严重的环境污染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们不能再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初期严重污染环境、后来再治理恢复的路子。如何走出一条新路子,实现环保跨越式发展?一靠机制、体制创新,二靠科学技术进步。今后技术进步应更加重视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这既有利于缓解资源不足,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国际上有学者提出四倍跃进的观念,即通过采用新技术,可以做到消耗一份能源或资源,创造目前四倍的经济增长。

企业的行为对环境质量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要健全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及其配套的制度和标准,严格查处违法排污企业,提高处罚标准,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要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收费制度,从机制上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要有各种引导措施,激发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努力实现双赢。要逐步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即生产某些耐用消费品和对环境有影响产品的企业,要负责这些产品使用后回收和处理,能再利用的再利用,能作为资源回收的,处理后作为资源再用,无法回收利用的做到无害化处理。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实质上是要处理好眼前和长远利益、局部和全局利益的关系,我国党和政府已经做出了正确选择,各级政府和部门要通过各项具体工作认真加以落实。

 

第二篇: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进一步回答了为何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等重大问题,丰富和完善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也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有了新的升华。中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受到了党内外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热烈拥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从方法论上讲,应该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辩证统一。

一、紧迫性和有序性的统一

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有着现实的必然性与紧迫性。第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商品供应普遍短缺的状况已经得到根本性改变。基础产业薄弱状态已经明显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绩,增长方式开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总量扩张伴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我国工业化已经由初期阶段迈入中期阶段。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起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更加密切。科技进步的加快,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第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矛盾。比如,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剧;居民贫富差距拉大;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任务艰巨;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协调,环境污染突出等等。

我们不仅要看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还要注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序性,把紧迫性和有序性统一起来。这是因为,第一,发展本身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还是人的发展,都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因此,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的量和质、深度和广度是很不相同的。这个发展过程就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第二,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变过程中,即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这将是今后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个长期过程。我国自古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就不平衡,发展重心也是不确定的。地区差距不仅表现在东部和中西部之间,表现在各省市自治区之间,也表现在各省市自治区内部。第三,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在价值层次,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使人享受到法定的个人权利以及公正、安全、和平的社会环境等。在制度层次,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为人的发展逐步提供与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社会自治体制等相适应的制度环境。在技术层次,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达到一些具体的指标。由于受种种条件和因素的限制,这样的目标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不能把胃口吊得过高。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紧迫性和有序性的矛盾,是现阶段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一个特殊矛盾。我们要充分认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期性,把积极探索的进取精神和循序渐进的务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有紧迫感,又要看到艰巨性和复杂性。科学发展观每个时期落实的程序,受到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相关的制度和政策设计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基本国情。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很高的理想,现在只能逐步做到努力满足人民在温饱之后的更多方面的需要。在各个地区之间,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也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不可能齐头并进。要充分考虑各地区发展水平和自然、

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不能追求单一的发展模式和单一的经济结构。每个地区应选择最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形成有竞争力的特色经济,这也有利于形成全国协调发展的局面。

二、人本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树立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认识,使最广大人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方面起着决定作用,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在于使最广大人民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以人为本,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目的。只有国民素质提高了,许多社会问题才能有效地解 决,经济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社会才有持续的发展能力。也就是说,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既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更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本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和渴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所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内

涵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文化振兴以及最广大人民的共同富裕和进步,这就要求不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建设先进的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人既是现代化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其建设成果的占有者和享受者。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共同富裕和进步,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标志。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动力,人民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对执政的中国共 产 党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就是要把执政为民作为最高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只有坚持万物人为本、万事民为先的唯物史观,才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出发,把我们党的惟一宗旨与民族特性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民族复兴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事业,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调动全民族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而言,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没有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和兴旺,根本谈不上局部、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决不能片面强调局部的、个人的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在这一长期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关系,注意把握它们之间的一致性,统筹兼顾,相生相长,这也是人文性和民族性统一的集中体现。

三、效率性和公平性的统一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问题是,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发展首先

要抓好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复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亟待改变,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还要统筹兼顾,讲究公平,更多地注重人们基本权利的享有、财富分配的合理、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社会组织结构的有序、社会心理的稳定等一系列目标的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效率性与公平性的统一,就是要在改革和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注重搞好宏观调控,注重统筹兼顾,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同时,还应看到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有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和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这个目标才能愈益充分地得到实现。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国情出发,从现实出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发展差异和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采取措施,不能强求一律,搞齐步走、一刀切。立足宏观和长远,从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抓起,着力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盲目攀比,不搞花架子,不急功近利,使一切工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和群众的检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