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观《鉴史问廉》有感

8集反腐倡廉纪录片《鉴史问廉》,用个8个言简意赅的题目,分别是: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和千秋之评。通过反思历史,追思廉吏,研思律令,历史一直存在着光明和黑暗的交织,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一直饱含着血泪与悲情,也一直充满着豪迈与伟大。不论历史如何演进,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一直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永恒主题。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但是,一个帝国,仅仅xx年就倾覆了,真是千古兴亡多少事。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呀,放眼看看“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永宣之治”、“康雍乾盛世”,但是繁华过去,终将为后人哀。在历朝历代的更替中,告诉世人一个简单的道理。作为一个为政者,应该正也。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当公也。廉则兴,贪则衰。自古定理也。

一、历史是人民的历史,人是国家兴亡的根本。

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都是主角中的主角。尤其是治理国家,能臣廉吏尤为显得重要。“李沆、寇准、包拯、狄仁杰、董宣、张伯行、海瑞、屈原、文天祥、诸葛亮、王安

石、张家淦、张养浩、顾炎武、梁启超、杨震、羊续、郑板桥、范仲淹、岳飞、孙叔敖、召公……”,一个个鲜活的清官廉吏,仁人志士,用自己毕生的奋斗留下了供后人评说的人生传奇。历史不仅存在于浩瀚的史书之中,也存在于天下芸芸众生的良知和公正的评判之中,他们相信历史一定会记住自己的奋斗、牺牲和气节。是的,历史浓墨重彩的记住了他们的奋斗、牺牲和气节。 悬鱼太守羊续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必作于小,多必作于少”,既然选择入仕,就等于选择了责任和清廉。东汉的羊续面对下属送给他的一条白河鲤鱼,公然的将他挂在了府衙的大门上,第二次他的下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鱼的时候,羊续让来人将上次送的已经风干的鱼干一并带走。自此,羊续用自己的清廉,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匡正了当时的南阳郡的政风。包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清正官员的化身,一个青天文化的标志。包拯曾在端州为官,当他调离时,百姓挣拥相送,当包拯在路途的船上发现有人送的一方端砚时,毫不犹豫的将砚台抛入江水中。自此有了“包公不持一砚归”的人间美谈。“一清二白”的美谈也为后人经久传颂。说的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名闻朝野的清官,他就是张伯行。他出任江苏巡抚的时候立即发布《禁止馈送檄》的檄文,文中写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因

科考舞弊案,张伯行遭噶礼陷害接受审理,当地的百姓罢市抗议,哭声震动了扬州城。扬州百姓知道张伯行清廉不贪,不接受礼物,便用水果蔬菜相送。张伯行依然婉言拒绝,百姓们哭道:"公在任,止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最后张伯行只收了一棵青菜,两块豆腐(一清二白)。死后,皇帝赐谥"清恪",意思是为官清廉,恪勤职守,很精确地概括了张伯行的一生。

纵观历史朝代,但凡有明君,就有能臣廉吏相扶,政治就清明,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但凡有昏君,就有贪腐恶吏相衬,搞得民不聊生,导致国破家亡。我们党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贪腐不治,亡党亡国,这是历史给我们总结的深刻教训。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身处在国家机关中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国家前途为己任,以服务人民为根本,甘于奉献,甘于吃苦,甘于清贫,甘于寂寥,甘于屈辱、甘于平凡。否则,就不要当官。当官是一种责任,不是享受;当官是一种奉献,不是索取;当官是苦差事,不是光宗耀祖。而在现实生活在,很多官员颠倒了黑白,舍本逐末,忘记了本职,丢掉了党性,强调了自己,忽略了百姓。

二、正本清源,清廉文化薪火相传

正义可以迟到,却不会缺席。正心、齐家、修身、平天下是仁人志士追求的境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一直都是公平、公正和正义。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公问政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政者正也”,说的就是一个国家的领导者要行得正。在浩瀚的中华文明中,人们通过诗作、史书、戏曲、文物等等表现形式,表达心中对公平正义清官的向往。《诗经》中有这样朗朗上口的句子“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在现今河北省内,有一个诗经村,是诗经文化的发祥地。西汉时期学者毛苌和毛亨来到这个村子,一直研究、传授《诗经》,使得秦朝焚书坑儒的文化浩劫之后得以流传下来。自此,该村的人以诗书传家,虽然是以农为主,都是庄稼人,但是只要家里稍微有点条件,都供孩子上学,一直就是这样。他们村的人以继承祖辈悠久的诗书传统为己任,自发地组织起来学诗、写诗,使绵延了两千多年的诗香书香继续传承下去。河南宝丰的马街村,每年都有盛大的说书大会,人们自发的延续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剧目《七品芝麻官》、《窦娥冤》都深刻的揭露了黑暗的朝政,用戏曲来表达自己对清明政治,清廉官员的渴望。郑板桥,一个小小的知县,但是他的一枝一叶总关情,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他的“板桥竹风”,展现了文人狷介高格的风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范仲淹的千古绝唱,一个心系国家命运,关心百姓疾苦,呕心沥血推行庆历新政改革,惩治贪腐,精简机构,却落得贬官,当他看到好友送的《洞庭晚秋图》时,一个一生都没有去过岳阳楼的人,却写下了气势恢宏的《岳阳楼记》,范公的勤奋、正直,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也成为中华民族品德的代表。

历史是天下苍生抒写的,每一种文化符号的背后,都有着对现实的警示与告诫,穿越历史的风雨,人民感受了历史深处传递出来的声音,走过时间的长河,文化的力量历久而弥新。一代代清官廉吏,力量和正气文化是根基,传统文化是动力和源泉。正是因为有历史,才有了今天的传承,“毛泽东、周恩来、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吴金印、吴英、程浩、史来贺、雷锋、时传祥……”这一个个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他们都叫共 产 党员。

三、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国家兴旺的保障

在今河南南阳内乡县衙大门口外东侧,矗立着一通明代万历年间的石碑,这是内乡县衙的镇馆之宝之一:《三院禁约碑》。碑文中禁约的第一条是:禁止滥用应付;第二条禁约是:禁止前站勒索;第三条禁约是:禁止矿税差使牌外横索;禁约的第四条是:饩廪通义成规。此条中详细的规定了地方驿站招待各级官员的用餐标准:招待京堂科道(一品或

二品)一桌膳银是二钱五分,招待本省两院(一品或二品)一桌膳银是三钱,招待司道(三品或四品)一桌膳银是二钱,招待府、厅(五品或六品)一桌膳银是一钱五分。所有的招待标准刻在石碑上,永以为例,官员按照此规定执行,谁也不能逾越一丝一毫。碑文被人们称为刻在石头上的反腐宣言。秦朝开创了监察制度。汉朝有了察举制度,回避制度;隋朝推行恩科,自此影响后世的科举制度诞生;唐朝的谏官和御史制度;宋代的监察制度更加完备。

每一个朝代为了巩固政权,都在管家管理和人事管理上出台很多行之有效的制度,以保证官员正常履职。邓小平说的更是直接“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无法做坏事,坏的制度无法让好人做好事”。是的,制度,是一把双刃剑,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历朝历代都创立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监察制度,在防治贪腐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社会中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总是如影随形,但是曲折的道路前方,总是有正义与光辉在前方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我们先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护佑我们开创中华文明的新辉煌。

 

第二篇: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鉴史问廉》观后感

从20xx年x月x日至16日中央九套播出由我省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按照县里要求,我全部看完了。这部纪录片播放的非常及时,对我们当前全国的反腐形势、廉政风暴是一次有力的配合。从文化根源上对我们反腐倡廉和民族心理进行一次总结和认知,使人民群众增强对反腐倡廉的民族自信心,还有我们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是一次综合性的文化解剖,给全国人民上了一堂很好的历史课。

《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 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担当之中.

廉洁的对岸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滑向腐败的彼岸。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可以说,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并非礼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礼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将你的恩人变成罪人,容易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以铜为镜,可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20xx年元月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