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生活)》教研工作总结

大邑县安仁镇学校《品德与社会(生活)》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本教研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积极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以<<品德与社会>>和<<品德与生活>>新课标为指导,以“以学定教”为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重视《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素质。

我们学校一般是班主任担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而她们日常工作是很繁忙的,既要上语文课,还要承担烦琐的班主任工作。但是老师们从来不马虎品社课的教学,都能有计划进行教学。学期初,领导明确要求教师备课要符合学生以及教学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计适合各层次学生的课堂提问。课后,还要求老师着重对教学得失进行反思,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教育,最终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认真落实新课标,积极提高课堂实效。

本学期,我校积极开展了以“认真落实新课标,努力提高课堂实效”为主题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这次研讨活动研讨气氛浓厚,教师们通过组内学习、准备说课、集体备课、上课和课后讨论,增强了“新课标” 的意识,并认真地将“新课标”教育自然地渗透于课堂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三年级的旷萍老师《看地图,找家乡》,四年级的赵发亮老师《怎样买东西》,一年级的陈寅老师《我是家里的开心果》都接受了县教研室领导们的好评。在进行《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时,应该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将问题毫无保留地讲出来,教师组织大家充分讨论,引导学生寻找多种解决方法,并自主地学习,无形中渗透生命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三、不断创新,《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其实《品德与社会(生活)》的教学不仅仅局限课堂,我们的目的是,能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东西,真正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遇到事情能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有效的方法解决。所以我们和大队部联手,搞了很多次有特色的活动,比如“我是交通安全小卫士”当小交通警察,制止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让学生了解遵守交通的重要性和警察叔叔的辛苦,学生个个都表示以后一定遵守交通法规。本学期最重要的活动是“百年校庆”大队集会,结合我们《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育孩子要做一个守诚信的人,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

教和学的关系问题,是贯穿教学活动的基本问题,教和学、学和教是相伴而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既可以先学后教,也可以先教后学,没有硬性规定,整个教学活动,可以说是“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但必须要“以学定教”,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呢?例如:在三年级的《我的家乡变化》,先通过回家观察家乡的点点滴滴的变化,通过了解我们安仁小区、树人街文旅集团的注入,建川的建成等这些年的变化真切的了解家乡。在课堂上做一个交流汇报。教师在作出补充。这样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我校把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放在首位,学校领导也积极地为《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创设条件。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孩子们能在安仁镇学校得到全面发展。

 

第二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本人承担了三、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德育成绩

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通过本期教育,学生整体有所提高。

二、实施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三、对学生的评价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于素质报告册上,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总之,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教学效果良好,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新华区武庄小学

孙帅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