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口腔健康志愿服务模式与实践论文

社区口腔健康志愿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伴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口腔健康志愿服务亦进入繁荣阶段。口腔保健是促进社区居民口腔健康, 预防和控制口腔疾病最实用、有效的途径。口腔健康促进是以社会参与,社会与居民可接受性为基本条件, 解决居民口腔卫生最基本的问题或是最基础的知识,使居民对口腔健康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水平有明显的提高,有助于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善。

【关键词】口腔保健;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xx)06-0087-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寿命也随着延长,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知识的学习,口腔健康教育也逐渐被社会高度关注。为了确保口腔健康教育取得实效,我们把开展口腔健康志愿服务作为预防和控制口腔疾病最实用、有效的途径,有助于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善。

一 、口腔健康促进志愿服务价值与意义

1、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区志愿服务秉承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我们把志愿服务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纽带,使社会群体之间建立联系和交流的渠道,有助于形成诚心友爱的社会氛围,提升社会的道德责任感,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2、有利于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口腔疾病是常见病,随着经济

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腔疾病的防治已引起大众的关注。口腔健康也逐渐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一些口腔保健方法和用品也在被大众认识。因此,开展“口腔健康志愿服务”,不仅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在需要,而对口腔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建立科学的口腔保健服务体系。口腔健康进社区志愿服务在我国起步较晚,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如何不断把志愿服务活动引向深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克服随意性和因人员的更换而使活动停滞瘫痪,为构建科学的志愿服务体系创造条件。

4、有利于师生展示临床实践平台。我们把志愿服务落实到最实际的环境、环节和过程中,更好地将口腔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检验和巩固理论知识,发现不足,针对性的弥补自身知识能力缺陷,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能力搭建舞台。

二、口腔健康志愿服务的发展的现状

(一) 组建志愿服务机构,建立志愿服务队伍

1、健全组织,确保服务有序进行。成立服务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建立责任、评估、激励、创新机制。建立责任、评估、激励、创新机制。确保做到“五个有”,即:有专人负责;有实施方案;有开展系列活动的记录和资料;有活动开展情况的信息;有活动成效展板。

2、加大口腔健康志愿服务平台和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的运行机制,扩大师生参与范围,提高志愿服务社会化、规范

化、专业化水平,促使由党员牵头扩展到全院共同参与,由阶段性开展转变为常态化进行,由松散型管理转变为规范化管理。

(二) 明确志愿服务内容,创新志愿服务形式

1、信息采集与资料收集。设计科学的活动方案,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有关社区群众口腔健康需求信息:运用问卷调查、口腔咨询等手段,加以分析,形成相应的结论。

2、开展口腔疾病检查及义诊送健康活动。改进志愿服务活动的传统设置模式,整合资源,深入社区开展口腔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口腔疾病防治等志愿服务活动。

3、精心设计活动载体。针对社区群众的口腔疾病状况和刷牙情况,为他们制订科学合理的护牙方案,提高社区群众预防口腔疾病、关注口腔健康的意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免费的口腔卫生服务。

4、全面规划,确立目标。为把志愿服务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拓展和深化活动的内容,在深入社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选定活动重点项目,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目标管理。

5、抓点带面,全面铺开。遵循“重点突出,讲求实际,点面结合”的原则,确定宁夏特殊学校、宁夏给水团、吴忠红寺堡、银川穆斯林孤儿院和第一幼儿园等社区为重点服务场所,为进一步口腔健康促进活动覆盖面奠定基础。

三、口腔保健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管理,规范服务。 加强对志愿者的管理,制定了志愿服

务活动准则和行为规范,建立个人志愿服务档案,规范服务方式和行为,提升专业服务技能,有力保障志愿服务工作的有序和有效开展。

2 建立机制,激发动力。通过多层次 多形式的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志愿服务的情况适时向所在单位通报,并在评先评优、年终考核等活动中向志愿者倾斜。

3、应对措施,提高效果。一是在志愿服务创新形式上,不仅要结合口腔专业的实际,也要紧抓社会所需,全面促进教师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科建设,增强活动的有效性。二是为确保志愿服务顺利进行,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义务为社区群众建立口腔预防保健卡,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培养群众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提高宁夏地区口腔健康水平。

4、拓展领域,扩大影响 。口腔健康志愿服务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十分繁杂的社会服务系统工程。为扩大影响,营造良好的氛围,充分利用网络、宣传橱窗等加大宣传力度,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密切配合,由党员带头,让服务活动渗透到社区,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服务,从而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5、统一指导,上下联动 。建立自上而下的志愿服务指导机构,专门负责指导和管理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党团委领下的志愿者协会,设立志愿者准入与注册制度,将党团员纳入其中进行统一管理,并广泛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其中,进一步壮大志愿者队伍 建立

经常化和专业化的培训体系,切实提高志愿服务水平。

6、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通过建立志愿者服务网站和微博平台,在互联网上发布服务供需信息,联通服务队伍和服务对象之间的桥梁,整合资源,做好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联络和配置工作,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公开透明的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参考文献:

[1] 夏益, 社区口腔保健与疾病预防(一),中国社区医师,20xx年x月9版;

[2] 江汛清,国际志愿服务及其对中国社会建设的启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xx年第 3 期;

 

第二篇:新型大学生志愿服务网络构建与实践论文

新型大学生志愿服务网络的构建与实践

摘 要:时代的发展带来公益行动社会环境与条件的变迁,传统的公益模式面临新问题,高校公益志愿者需要新的实践平台。上海高校通过科学商店联盟的建设,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创造了新型的公益服务网络,为新时期大学生科普公益提供了新模式。

关键词:科普 公益 网络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xx)12(a)-0234-01

相比发达国家,中国人口众多,公众的教育水平和科学素养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职业差别,科普公益需求巨大。高校作为教育与科学的高地,她所具备的科学传播职能与义务,决定了高校必须大力推动大学生志愿者科普公益行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在这一形势下,上海高校科学商店应运而生。

1 上海科普公益事业的时代背景

1.1 科普定位转型:从科普工作到分益事业

20xx年颁布的《科普法》和《科学素质纲要》以及20xx年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从国家与法律层面上对科普的性质、内容、组织管理、社会责任、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出统一规划与部署,标志着科学普及由部门工作上升为社会公益事业,科普公益进入政府推动、资源整合、全民参与的历史新阶段。

1.2 科普能力转型:由重传播到创作与传播并重

现阶段,我国科普能力的不足主要是原创性科普作品比较匮乏,传播体系不够完善,为此,20xx年《科普能力建设若干意见》明确:

(1)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力量建设专业科普场馆。(2)鼓励和引导一批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社会力量开展科普创作,推动科研机构、大学建立定期向公众开放。

1.3 科普对象转型: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

经过30余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民间社团纷纷建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据相关统计,新的社会阶层以及从业人员人数已超过总人口的11.5%,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左右的资本,社会阶层结构由主体单一到多元主体转变,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深刻调整,不同社会阶层科学需求的独立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2 推动大学科普公益的必要性

2.1 传播科学文化是大学的天职

大学是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是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的策源地,大学师生和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因而效果较好、影响力较大。

2.2 大学具有科学普及的法定义务

20xx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规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社会团体,应当组织和支持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开展科普活动”,并进一步要求高校“鼓励其结合本职工作进行科普宣传,有条件的应当

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举办讲座和提供咨询”。这一法令不仅规定了高校及其师生应当依法开展科普活动,并且应当为科普活动投入相应的资源。

2.3 科学公益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普公益行动,为大学志愿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服务社会的实践平台,亦因此而成为了检验高校教育和研究成果的试金石。它有助于检验高校办学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有助于检验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与行”的水平;有助于检验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能力;有助于大学实现、体现和强化其教育与科学价值,强化了其社会地位,进而成为了其社会存在的需求。

3 大学建设科学商店的必然性

3.1 科普公益需要新平台

科学商店作为国际上新型的科学传播组织,其丰富的科学资源、强有力的科普驱动方式、高效率的科普效能,决定了科学商店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履行社会义务,服务于社区科学文化需求、提升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自觉抵制伪科学和邪教思想传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型公益平台。

3.2 科普公益需要新机制

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科普公益的驱动条件因社会发展而逐渐改变,传统的社会科普工作机制因缺乏环境敏感而产生种种问题,包括:一是在新生经济组织中未能

建立公益驱动渠道;二是传统科普传播渠道作用规模锐减。按照20xx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的人口规模为3946.5万人,其行政模式的科普驱动规模仅占全国总人口(132802万人)的2.97%。

3.3 高校育人需要新载体

在科学公益的实践中,高校师生以“科学商店为”平台,通过了解、研究、回答社区公众的热点问题,了解国情、民情,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创造出育人工作的新经验、新方法、新载体。 4 大学生志愿服务网络的构建与实践

4.1 打造志愿联盟,构建科普航母群

联盟的顶层组织是科学商店总店,负责联盟管理事务。联盟的中层组织是科学商店,底层是科学学商店服务部,服务部在街道设置固定的活动场所,开展科普公益活动。据统计,截至目前,上海有10余所高校先后建立了“科学商店”,形成遍及全市个区县100余个社区的70余个服务门店组成的“连锁体系”。

4.2 推进组织建设,开展科普公益行动

确保科学商店联盟高效开展科普及科学服务工作;确保科学商店完成各时期的科普及科学服务计划;确保科学商店志愿者积极参加科学商店的科普及科学服务活动;确保各级科普机构和场所为科学商店活动提供必要保障;确保社区居民和社会团体的科学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确保科学商店持续健康发展。

4.3 构建科学商店的运行保障机制

良好的机制,可以使特定的组织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科学商店的运行机制的构建包括组织系统、驱动系统、激励系统、保障系统。其主要的制度设计包括组织机制、驱动机制、激励制度、保障机制。其主要创新在于了构建了持续有力的“四驱系统”,有力地推动了公益事业。

5 对发展科普公益事业的思考与建议

5.1 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各相关部门参与度

政府关注科普是各国提高公众的科技素养,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基础,政府可通过立法保障、政策引导、科普规划、绩效评价等工作引导和规范社会各主体的科普公益行为,激发其责任感。

5.2 进一点强化市场机制,提升社会团体公益积极性

市、区两级政府可通过公益活动的“市场”补偿机制,大力鼓励和引导高校及社会团体科普模式改革,促进和保障大学师生积极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为大学与各社会团体共同开展科普公益行动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推动企业界精英、政府相关部门官员、大学师生进行充分的科普交流与协作,开创新一轮城市和社区科普工作的新局面。

5.3 进一点巩固本地特色,提升科普公益适配性

科学商店本地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要适应社区的公益需求,将科普工作的内在规律与本地区社区居民的发展相结合,与社区公众需求相结合,与社区经济发展相结合,与社区和谐建设相结合,也就是说要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的生产、生活的实践相结

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