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总结

意识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能动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对意识决定作用前提下承认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表现在目的性 创造性 对象性 调控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承认客观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前提,承认客观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条件,尊重客观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人要通过自觉活动才能认识和运用规律) 3实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把主客观结合,革命热情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时间是主客观统一) 实践基本形式:生产劳动实践 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1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历史条件)

2新生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扬弃旧事物,有本质上优越性

3新生事物反应社会进步要求(是先进社会主体创造性的产物,符合大多数人根本利益)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

1同一性要受斗争性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依靠斗争维持,双方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

2斗争性受同一性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矛盾辩证关系方论意义(辩证关系实质):

1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即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性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也是指导实践活动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3从对立中把握同一

4形而上学割裂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之间对立不见同一或者相反,这种观点导致思想方法上的绝对化和片面性

5对任何问题都要辩证地思考,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多角度思考才能提出新丝路,推动事物发展。

矛盾及其特性在发展中的作用原理:

1矛盾及其特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指矛盾的对立面又斗争 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构成了事物的发展

2同一性对是事物发展的作用 同一性a事物是发展的前提b使矛盾双方相互包含c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3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a促进事物的量变b促进事物的质变

4全面把握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重要意义a两性都是矛盾所固有的基本属性,矛盾对事物的发展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b两性在矛盾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条件下有不同作用c事物发展既相辅相成又相反相成,要自觉利用矛盾这两种力量推动发展

矛盾转化原理(同一对立转化)

1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通过矛盾转化实现的

2矛盾转化是矛盾统一性的最高形式

3矛盾转化必须具备一定条件

4创造有利条件促使事物向进步的方向妆化是主体的任务

5否认转化,用凝固的观点看事物是不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范畴原因和结果 1因果关系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客观联系

2原因和结果具有相对性 3因果关系具有多样性 4方法论意义:揭示因果是认识的重要内容,正确认识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预见性调控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是指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是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产生于费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2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 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规律本身和规律变现形式

的关系

方法论意义:一方面重视必然性,另一方面不忽视偶然性

·现象和本质

1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理性的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本质是一般

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有要求人们透过现象把握本质,通过现象把握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

3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认识的神话,但不是认识的中介 4现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同。假象院子客观条件,错觉基于主观原因。

认识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的三环节1实践目的的确立2手段的实施3结果的出现和检验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

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中存在着主客观矛盾)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实质犹豫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人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由于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境的,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认识和时间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是理论创新的哲学基础(人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

2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理论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之上,在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经验,凝聚新思想,形成新认识的过程,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必然王国(客观规律,主对客观规律是盲目的)是物支配人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认识了客观规律就驾驭利用它)是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从必然到自由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真理的标准及其确定性原理:1真理本性是主客观相符合,特点是直接现实性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是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时间能够检验一切认识 相对性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过程,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3逻辑证明起补充作用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两大原则各有侧重,实践统一)

1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侧重客观性,价值侧重主体 真理表明人的活动中客观制约性,价值表明··目的性 真理体现统一,价值体现多样)

2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3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由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构成,社会存在最本质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包括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总的原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突出表现的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自身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意义: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吸纳高了唯心主义破产,形成了两个划分两个归结的重要思想,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使社会科学真正成为科学。

劳动力商品的二因素··· 垄断

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的本质是人所承担的社会关系所规定2经济关系是基本方面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而不是抽象的永恒不变的

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形势与本质的矛盾:

资本主义上层建筑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和话语霸权,但采取了民主的形式,运用了人权的话语,因而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迷惑性。运用唯物史观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原理,就能揭示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本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不平等,所以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因此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是以法律名义上的自由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自由不平等,资本主义的人权冲破了封建桎梏但服从于资本特权,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是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构。

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无论哪一个···必然不会灭亡,新的更高的···不会出现的。二者看似矛盾,实质上完全一致,前者讲的是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时代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首要任务: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找到新的实践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 科技 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创新提供指导。

1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2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3理论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基础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 3科学技术使管理日益现代化

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本质是创新,创新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人才是第一次元,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科教兴国战略基本含义··· 人才强国战略基本含义···P7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基本要求是: 1坚持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主攻方向

2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重要支

3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4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5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1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3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 必然选择。求和平 促发展 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1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2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3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4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共 产 党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二篇:考研政治总结

一大立党二大立纲 三大国共要合作,四大领导工农忙 八七枪杆出政权,古田军队要增强 遵义军事与组织,瓦窑堡一起来抗日洛川全面来抗战,减租减息是关键, 六届六中马中化,七大确定毛指导 七届二中转城市,三中一化三改造, 八大矛盾分析好,平稳前进要抓牢 十一届六中二决议,科学评价毛的好, 十二大有中国特色,再次评价毛的好 初级阶段和路线,十三大终于研究好, 后来(十四大)市场经济有目标,小平思想成指导

十五大跨世纪,十六大三代表, 三中科学发展观,四中和谐最重要 注释:

二大立纲: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确定

四大领导工农忙: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工农联盟思想

古田军队要增强:人民军队建设

六届六中马中化: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七大确定毛指导: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七届二中转城市: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三中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在七届三中全会提出

八大矛盾分析好: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工业与农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与不满足需要,并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

十一届六中二决议:第二个历史决议,科学评价毛泽东,确定其地位和其思想的地位

十二大有中国特色: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作补充

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十五大做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报告着重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报告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报告还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 产 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 产 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 产 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会议还通过了中纪委的工作报告,选举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十六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高举一面旗子: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 坚持一条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 产 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把握一个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认准一个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一项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建设一项工程: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走好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主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