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读书征文

“正义”与“母亲”

——读加缪《义人》有感

19xx年的诺贝尔颁奖盛典上,最受人关注的焦点人物无疑是文学奖的获得者,来自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瑞典文学院宣布,加缪先生“因为他杰出的文学作品阐明了当今时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各种问题”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新闻发布会上,有新闻记者请加缪先生评论几天前阿尔及利亚解放组织制造的一起袭击事件。“如果要我在这样的正义和我的母亲之间做出选择的话,我依然会选择我的母亲!”,加缪先生的评论当即引起了知识界争论,直至今日,这一观点依旧是一个经典的辩论主题——追求正义,是否有限制?

近日,贵州省教育工会开展“明理知耻·崇德向善在校园”职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我有幸拜读了加缪先生的五幕戏剧《义人》。作品以19xx年发生的真实事件为背景改编,讲述了一个刺杀贵族统治者大公的故事。在刺杀的过程中,由于大公年幼的侄儿的意外出现,导致行刺行动的变化,引起了刺客组织内部成员们的意见分歧和争执。组织内部的各种争论把这部戏剧作品的矛盾推向高潮,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加缪先生作为荒诞主义代表的魅力之处,发人深省,更让我深切理解了“正义”和“母亲”的含义和关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拉地区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如火如荼。阿尔及利亚反对法国统治的战争进行得尤其惨烈。在这场战争中,法阿双方都有惨重的人员损失,战斗异常激烈而胶着。法国殖民者用一些惨无人道的手段对阿尔及利亚人民和解放组织进行了残酷镇压;处于下风的阿尔及利亚解放组织也采取了一些非常规手段,在法国统治区的城市集市上制造了一些爆炸事件,造成了很大的平民伤亡。由于解放组织鲜明的反殖民旗帜,他们的行为在国际上虽然有谴责的声音,但也有不少的支持者。作为来自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加上他和昔日战友让保罗·萨特的分歧在公众媒体上以论战的形式展开,加缪先生的观点自然引人关注。虽然同属法国左派知识分子,比起激进的萨特先生,加缪先生的政治主张显得温和得多。从他的文学作品中也反映出来,人道主义在加缪先生的心目中显然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曾经有批评的观点认为,把自己的母亲的重要性放置于人权解放之上,是自私的,同时与他的作品中散发的人道主义光辉也是矛盾的;甚

至还有人将这一观点和我国传统的忠孝悖论相提并论——作为忠君的臣民,发现父亲对君主的不忠时,该何去何从?

在拜读了加缪先生的《义人》之后,终于豁然开朗,也明白了这些批评是对加缪先生观点曲解。先生之所以选择“母亲”,是因为母亲代表了集市上的母亲们,她可能是我的母亲,他的母亲,也可能就是你的母亲,她们代表了广大无辜的人们。在无辜的人们面前,无论是什么样的正义,也有他必须遵循的底线。追求正义不是没有底线,没有限制的。目标的合理性,并不能够成为不择手段的藉口。人道主义,正是追求正义的必须遵循的底线。半个世纪过去,这一价值观如今已经被世界广为接受,成为文明世界道德观的重要部分。遗憾的是,在当今社会,仍然有人拒绝这一价值观,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厦门的陈水总因为个人恩怨,在公交车上纵火,报复社会。想不到一年以后,同样的惨剧又在贵阳的公交车上上演。他们的行为令人不齿,在纵火犯被千夫所指的时候,却有声音讲述他们的曲折人生、悲惨境遇,进而理解甚至认可这样的行为。这样的观点才是令人颤栗的!无论在任何情况,侵害无辜人群的行为都是不可原谅的。

作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神圣职责,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的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我们不仅有将学生培养成国家建设栋梁的职责,更肩负着保卫年青人正确价值观的重任。如果有一天,我的学生不得不在正义和母亲之间做出选择的话,我希望他们依然会选择母亲!

 

第二篇:教师读书征文

读书思考成长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内容摘要:我最喜欢的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它是李老师xx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艺术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它所写的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平凡的事例,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故事,为我的教育教学工作点燃了一盏明灯。教育中需要“爱”,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复杂” 对照李镇西的教育方法,我发现:查找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我决心以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为榜样,以“爱”为己任,鞭策自己,激励自己。

关 键 词:精华集粹 全方位地阐述 平凡的事例 点燃 爱学生 教育方法 查找不足 榜样 鞭策自己 激励自己

做为一名老师,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可想想自己,平时读了几本书呢?可能连学生都不如。感觉到自己脑子中的东西越来越少了。这学期,随着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的读书活动,我也跟着看了不少书,可最喜欢的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它是李老师xx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艺术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在这本书中没有乏味的说教,没有令人激动的豪言壮语,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平凡的事例,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

则真实可信的故事,为我的教育教学工作点燃了一盏明灯。“教书育人”的本质是什么?怎样做才能成为最好的老师?针对这些问题,从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则是:教育中需要“爱”,而且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爱。李老师对教育工作无比赤诚,对学生无比热爱的一颗教育者的心。而这种爱心成就了他的辉煌。爱孩子,才能理解孩子;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关注成长的每一个细节;爱孩子,才能成为孩子的亲密朋友;爱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复杂”,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此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六年的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

回想自己的教学工作,对于自己的学生,其实更多的还是爱。有时学生犯错了,我也会感到很气愤,但是,细想起来,孩子毕竟是孩子啊,正像一位同事说的那样,你不要指望学生会和你同步,不要把他们看得太大,

他们只不过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你能期望他们会那么听话,把任何事情都做得那么到位吗?其实,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李镇西老师说过:“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我要说的是,你如果真想要和学生相处,你就不要老是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些孩子,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错很多事。所以有人说,你要允许学生去犯错,犯了错允许他去改正,这样学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长。

对照李镇西的教育方法,我发现:查找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有时急燥,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时,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缺少耐心辅导,缺少个别引导,使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信任感,产生代沟。学生本身有一种压抑感,快乐不起来。老师的尊严也受到了挑战,怎样化解这一矛盾?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李镇西老师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中真正的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同时,这种爱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内容,如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怀着一颗爱才之心;对淘气、不守纪律的学生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对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怀着一颗关怀之心……这些爱是成为最好老师的基础。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

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

《做最好的老师》这部著作中所闪烁的李老师教育智慧的光芒实在是太多太多,读来令人心悦诚服,爱不释手。我所感受到的仅是管中之一豹,沧海之一束。读了这本教育名著,不仅查找了自身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习积累教育家成功经验。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决心以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为榜样,以“爱”为己任,借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小语作为座右铭,“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鞭策自己,激励自己。

我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坚持不懈的读书,读好书,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才会储备真知,才会受到文化的熏陶,才会不断完善自我,提升教育教学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