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积累与书面表达的效度论证课题的阶段性总结报告(98中李园园)

阅读积累和书面表达的效度论证

阶段试验报告

九十八中学

李园园

20xx-3-16

阅读积累与书面表达的效度论证的

—— 一项阶段性实验报告

摘 要:依据目前学生英语表达能力欠缺的实际 情况,鉴于阅读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重要影响,我们开展了“阅读积累与书面表达”课题实验。实验经过准备、实际操作、效果对比、撰写报告等一系列活动,最终圆满完成,并取得显著的成绩。

关键词:阅读积累;书面表达;初中英语教学;实验

一、课题的提出

1. 课程标准的要求

英语是我国中学的一门核心学科课程。学习英语需要大量练习,学生只能在语境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发展成运用语言的能力。《九年与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教育部,200D (以下简称《课标》)规定学生应能从口头和书面材料中获取所需信息, 能就熟悉的话题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口笔头交流, 能救事物进行简单的描述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2.升学考试的要求

目前中考试卷的比例:阅读与写作占中考试卷中笔试总分值的70%。中考阅卷发现,学生丢分主要题型为阅读理解,完型填空,应用文写作和书面表达。这就意味着最值得挖掘与思考的就是“阅读课”与“写作课”。

二、实验的理论根据

本实验的理论依据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中关于“语言知识”的说明指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都是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 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要坚持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语言学习的“任务”指的是有目的交际活动,或学生为达到某一具体目标而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英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有意义的篇章学习, 是学生学会单词的词义和用法, 学到语法点的用法, 同时体会相应话题的写作。

一直以来我们很多教师对英语阅读课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误解,他们认为阅读课的重点就是知识点的传授。而实际上,如果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有了大量的语言输入才能有适当的语言输出。所以我们一定要把阅读课从语法课的模式中解脱出来,还原一节阅读课的本色。在阅读课教学中我们力求让学生掌握以下阅读技能:预测篇章信息,猜测生词含义,正确理解语句,概括段落大意,把握总体内容,提炼中心思想。

阅读积累与书面表达相结合的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注意语言本身转向注意语言的运用。

2.情景性原则。任务的设计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语言情景,形式的设计要符

合实际,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的情景中体会语言,从而学习语言。

3.活动性原则。即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

实施特定的语言行为,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大大地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由简及繁的原则。任务的设计由简及繁,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由低级任务向

高级任务递进,由数个微任务构成一串任务链。在语言技能方面,遵循先输入后输出原则,使教学功能层层推进。

三、实验的意义

阅读积累是学习、巩固和加深理解英语语言知识的最佳途径阅读的过程,也就是模拟写作的过程。学生能通过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揣摩作者的意图,对阅读材料的模仿来提高写作技能。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开拓视野,增加阅历,丰富内心世界;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为写作储备丰富的语言知识,获得大量的阅读和运用知识的机会,如: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已学单词的理解和记忆,使这些词汇在反复的接触和运用中得以巩固;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学生的写作过程便富有创造性。

阅读是写作的重要基础。学生从文本阅读中不断学习、积累写作知识,在写作中实践所学知识,只有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实验的目的

1.探索初中英语阅读积累与书面表达结合教学的基本模式。

2.采用阅读积累与书面表达结合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是否比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得更快?

五、实验的对象

初三一班为实验班(17人),初三二班为对照班(20人)。两个班都随机分班成绩相当,无人为的竞争氛围。

六、实验的过程

(一)实验前的准备

在课题研究中,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题研究为主要载体,以阅读积累与书面表达为主线,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首先以教研组为单位组成课题专题实验小组,教学校长担任课题组组长, 教研组长担任副组长。其次,制定实验方案。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探讨、钻研课题实验的新理念和教育教学理论,制定了详细的实验方案,研究具体的实验措施。第三,做好实验准备。对课题实验教师进行实验前的思想动员以及各种培训工作,特别是对英语教师进行新课标、新教材培训,为课题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题组的成员年龄结构适中,其中有两名市级以上的英语骨干教师,接受新事物比较快,大部分英语教师也都经历了从初一到初三英语教学的全过程,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具备了理解、把握和处理教材的基本能力,完全能胜任课题实验工作。

在市教研员的指导和组织下,实验教师对实验的展开进行了深入、认真的探讨,认为实验要做好以下几点:

1.按照《课标》中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抓住教学重点、难点,相互合作研究阅读积累与书面表达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技巧,同时组织教师观看优秀课改教学录像,多次请市区课题先进教师对我校英语老师进行评课及培训。然后针对指导教师的意见有取舍的改进。下一步将实验教师进行分组分时间展示,相互评课,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除此之外, 充分利用教研的机会向兄弟学校学习,探讨。

2.系统分析和整合教材,准确把握动教材和教学对象,教师之间进行经常性的听课、交流、反馈、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3.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现行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二)前期实验

初步形成阅读积累与书面表达结合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步骤。根据“以培养语用能力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话题为主线,以任务为中心, 由阅读过渡到写作”的教学指导思想,

实行“课堂教学任务化,课外作业层次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教学基本模式,即:

(1)Wanning-up:热身。

(2)Leading-in:通过多种方式引出话题。

(3)Reading:通过略读, 寻读和精读三步来完成相应的任务, 理解文章的大意和段落结构, 积累相关话题的好词好句,为写作做准备。

(4)Expression:根据对文章和相应文体的分析,小组合作拟定提纲,进行写作。

(5) Assessment &Summary:各小组展示任务结果,自评、互评,教师进行总评。

(6)Homework:布置分层自选式作业,让学生巩固新知,各有所得。

(三)全面实验

1.教研组长带头,以点带面,依据新课程标准进行阅读积累和书面表达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skimming, scanning, intensive reading三个环节中的任务提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内容与结构是,使其明了各种问题的写作方法。实行推门课和一课同讲的公开教学,督促帮助实验教师坚持教学改革。

2.每位实验教师按照所研究的教学模式进行集体备课、课堂演示、说课分析,其他教师观摩, 评议,帮助改进。

3.实验教师反复上示范课,请市区先进教师以及黄校长指导,全组英语教师共同探讨实验中的问题。任务的设计由简及繁,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在语言技能方面,注意遵循先输入后输出原则,使教学功能层层推进。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学习输出。

4.积极参加公开课教学和说课比赛,激发实验教师的积极性。通过现场观摩和说课增强教师的反思能力,锻炼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能力。

(四)修正实验

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实验教师修正课堂教学模式和程序,使之更符合阅读积累和书面表达教学的要求。选拔先进的实验教师在课题组内进行课堂观摩课教学,全组教师听课、评议、讨论、说课、分析及反思,互相合作、交流帮助,积累课题实验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调整、改进不足的地方。实验教师还撰写教学案例,书写教学反思,加强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我们在备课时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目的,充分考虑学生、教师、教学条件、教学时间和社会环境等教育教学因素,初步设计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有趣的、有目的性的、多元的课堂任务,在教学中尝试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设计。以评价标准促进英语教学和评价的改革;听评课教师要书写听评课材料以及建议和修改办法。构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对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加强对课题研究的全程指导与管理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五)实验总结

通过全体实验教师的合作,研究与实践,教学校长和教研组长带领老师们总结课题实施情况。要求实验教师上一节优秀示范课、制作一个优秀课件。搜集和积累信息资料、有效数据,撰写课题实验论文、研究报告、工作总结,等等。

七、实验成果

1.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验活动,实验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开阔了教学思路,提高了教学能力,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理论和业务水平。

2.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大提高,厌学和畏学的情况明显减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逐步提高。

3.证明阅读积累与书面表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运用能力的较为科学

有效的方法。

4.实验班学生的英语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八、实验的体会

(一)辛苦与喜悦并存

在本次课题研究,充分体会到了学校对教师,学生的发展的高度重视,这是课题研究的关键。教学校长亲自挂帅,担任课题组的组长,对英语教师进行多次课题理论研究培训,保障课题实验经费,购买优秀课改教学录像及各种与教改有关的资料。同时校长亲自下班听课边学边指导,组织各方面上至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下至学科组长、年级组长及各学科教师,全力配合课题研究实验,取得以上的成绩与领导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通过紧张而又忙碌的研究与实践,每一位教师都深刻领会了课改实验的精神, 并从中获益颇多,在我校已经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教改风气。

(二)实验过程的收集与积累

为了在课题研究中,积累成功点滴经验和解决遇到的具体问题,我们注意收集实验材料,随时记载对新课程标准和课题研究情况,撰写案例并分析,撰写课后心得及教学反思;收集课题实验的各种资料和数据,包括学生考试卷、成绩对照、命题,教师在各种教学比赛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并作对照处理。

九、实验的下一步方向

在课题研究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积累和运用课题的实验成果。实验教师通过对这次课题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由于实验时间不够充分,个人经验不足,实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如下:一是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设计精准而又有针对性的阅读任务;二是如何提高学生由阅读转向书面表达的能力。三,怎样在在课堂内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在下一步的实验中,我们还会不断完善,处理好上述问题和矛盾,相信,阅读积累与书面表达的效度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构建历史复习知识框架的课题阶段性总结(李玲)

构建历史复习知识框架的课题阶段性总结

李 玲

一、问题的提出

A.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知识体系是以模块的形式编排组合而成,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高中历史新课标采用模块专题式的教学结构,这一体系,摒弃了长期实行的通史学科体系,从而解决了高中历史课程的“螺旋式”和“循环式”的教学弊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历史课程的重复问题。但是这种安排也带来了许多弊端①打破了学科的自身整体性,将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人为割裂,破坏了历史的内在逻辑关系②破坏了历史概念的整体性,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每个模块中都有涉及③弱化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前后单元的联系性不强,形不成知识的铺垫关系。这种专题式的教学,在教学大纲体系下,往往是在高三二轮复习时才采取的,也就是要求学生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那么我们目前在不少高中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并不扎实的情况下,推行专题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来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构建知识体系非常重要。

高三教学在整个中学教学中具有特殊地位。对于大多数高三的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 就是他们学习历史的三部曲。尽管许多学生认为历史是一门比较好学的课程, 但是他们对历史学习存在惧怕心理。究其原因是学习方法上存在问题, 以为历史的学习不过是考前突击就可以了, 却不知突击过后不久就遗忘了, 下次考试从头再来。这种重复劳动对于高中学习本已经很紧张的时间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也难怪学生会对历史学习产生厌倦和惧怕的心理。加强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方法指导是十分有必要的, 其核心是如何帮助学生打破传统的三部曲, 提高学习效率, 尽可能地减少重复劳动。在教学实践中, 摸索出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即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件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因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 我们绝不能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有助于学生形成由基础知识、基本线索、阶段特征构成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体系。

B.理论依据:

美国认知心理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定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结构,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把同类的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连接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这种结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积极的组织构成的,这个组织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过程,正是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的概念化和类型化的活动,才使学生弄懂了所学习的大堆杂乱的事实,并将有利于学习的迁移。布鲁纳强调学科知识结构的教学思想对于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美国教育学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纳说过:不论我们教授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其学习结构。多年来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历史学科更是如此。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决不能仅仅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

点教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成了机械记忆的机器,失去对历史学课的学习兴趣;而是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历史知识结构,使学生从宏观与微观的综合角度去把握历史现象的本质,从而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教学中,构建知识框架的基本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识记,运用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充满魅力的、探索知识王国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含金量”。教学实践中,将头绪繁乱的各部分历史知识,根据其内在联系,纳入一定结构,形成相互联系的历史知识框架图,然后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形成“框架图”,使绝大部分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逐渐接受这一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达到高质高效完成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和进行思想教育三大任务。

二、对前期工作的回顾

1、启动阶段:

充分考虑后,20xx年x月我确定了小课题——《如何高效构建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网络》,并对课题如何开展进行了专题研讨,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1)经过必要准备在20xx年x月申请课题后,确定研究的主题。

(2)20xx年x月—7月为搜集、整理、归纳、提炼信息阶段

(3)20xx年x月—9月为“高考历史学科知识网络图”的设计建构阶段

(4)20xx年x月—12月为初稿的评审修改阶段

(5)20xx年x月—20xx年x月为深入研究阶段。

在研究期间,边实践边提升,积极参加总课题组召开的阶段性研讨会,从实践到理论上争取逐次提高研究水平,升华认识。

2、研究阶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每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人的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历史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综合能力。既关注学生历史学习的结果,又关注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力求多角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构建《高考历史学科知识网络图》的整体框架,按照高中历史知识点、考点与能力培养点的层层深入的规律来科学有序地安排。

(1) 突出历史知识的主体和重点

历史教学中涉及到的重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影响等,都是重点知识,对重点知识的考查一直是中考命题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看,所考查的内容基本都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体知识。试题中的知识点都是考纲、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规定的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中考试题抓纲守本,给人以注重基础、强调主干、回归教材的感觉,可以说构建历史知识网络图对中学历史教学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2)加强历史学科综合能力考查

历史学科实际上是综合性能力很强的一个学科,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国际、科技等很多方面,而这些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这就使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种横向的网络结构。阶段特征提示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统括全局,加强横向内在联系,加强知识结构化作用。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利用了历史学科涉及面很宽的特点,从各方面知识的联系、比较和迁移上入手命题,加强了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考查,在联

系、比较、迁移、运用的过程中加强了对多项历史学科能力的综合考查,那么把零散的多方面的知识呈现在一张网络图上,提示阶段特征,加强历史横向联系的过程,也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的过程。如果没有对事件个别特征的分析,没有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没有对事物共同点的概括就无法提示时代特点,因此,知识体系的建立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3)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

强调能力立意是近几年高考的命题原则,具备历史学科综合能力首先要扎实基础知识。知识立意的命题思想首先注意的是考查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是否是重点知识,试卷考查的知识是否全面,知识点覆盖面是否广,在此基础上进行能力的考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首先考虑的是每道题主要考查了哪些知识,还考查了什么能力,整份试卷中对能力的考查是否全面,怎样把知识记忆情况的考查转变为对知识理解和运用情况的考查与能力有关的各个方面。

经过以上的精心分析和研究,我们又多途径的搜集资料,整理、归纳、提炼、编写网络图,注重创新。以高中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本教科书为本,并参考《历史课程标准》、近几年的《历史考试说明》、《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有效教学》、《现代教育理论研读》等,将高中历史必修内容编写成《高考历史知识网络图》。

三、对本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进行此课题研究,做到了以下几点:

1、针对性:

研究高考历史学科的知识网络图,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注重历史知识表达方式的规范化,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意义,科学地归纳总结历史备考的知识点与能力培养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把握学习历史的规律的技巧,指导思考问题的着眼点与切入点,能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

2、系统性

根据历史学科考试内容确定合理的板块式结构,做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落实的和谐统一。每个知识板块的研究均由理性指导到具体实践,由知识归纳总结到能力点的强化,整合各种版本的教育教学用书所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梳理出核心知识,内在联系与技巧,秩序渐进,科学有效地突出重点,明确考点。

3、实用性

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知识体系,构架起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的立体交叉网络,既提升了自身的专业化素质,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又能使学生在备考复习中少走弯路,跳出书山题海,明确高考历史“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更能明确“怎么答”的问题。

4、前瞻性

此课题研究以新课程新高考为研究对象,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智育透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有关研究专家们的指导下,以最新的科学备考理念来指导研究,意在引领师生揭开高考神秘面纱,学会命题、学会备考,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良好基础。

总之,通过建立《历史知识网络图》,我深深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之所以称之为历史科学,绝不是单纯地复述历史,而是在科学的认识上阐述历史。历史知识网络体系客观地再现了历史的进程。在帮助学生建立这个体系的过

程中,既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又提高了驾驭教材的能力,积累了不少经验,有效提高了自身素质,同时又帮助学生学会记忆、理解运用能力、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终身学习历史奠定良好基础。

叶小兵教授指出:“学生只有在其认知系统中构建起具体的知识及概念结构,才能进而生成相应的观念和认识。反之,任何观念和观点若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不可能在学生心底里真正确立起来。”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研究方法运用方法,那么历史学习才会变得轻松有趣。总之,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体系,是新课程的一大课题。我们的基本思路是抓大放小,理解重于记忆,这样历史学习的领悟能力就会提高。相信在新课程的推进中,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有效教学和学习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