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说明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思路

一、 题目

(1) 题目有什么妙处/作用/好处?

问法:“以??为题目,有什么作用/好处?”;“谈谈对本文标题的理解”

答题格式:①点明了xx说明对象;

②突出了xx说明对象的xx特征;

③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 结合文意,给本文加个标题。

①要点明说明对象;

②要点明说明对象的特征:

③要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二、 说明对象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介绍了什么内容?

答题思路:①从题目中找;②从文中找,一般开头即点明。

(2) 本文所介绍的说明对象有什么特征?/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依次介绍xx说明对象的?

答题思路:①可能在开头一段的尾句总说;

②可能在中间每个大段的开头一句;

③可能需要自己根据每段段意概括。

三、 说明顺序

问法:“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树立文章的说明顺序,在下面的括号内填写合适的语句。”;“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答题思路: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①空间顺序; ②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③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

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四、 说明方法

问法:“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本文大量使用了??的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并分析它的作用。”;“请从说明方法角度,简要说明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①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②指出说明方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③若有多种说明方法应一一分析其作用。

(1)举例子:这里运用了的说明方法,通过举??的例子,对的特征 加以说明,从而使具体,更有说服力。

(2)分类别:这里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对的分门别类的加以说明,是说明更有条理。

(3)打比方:这里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将作,从而生

动形象的说明了 事物 的 特征 。

(4)列数字:这里运用了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据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这里运用了说明方法,将与相比较,突出强调了的 特性。

(6)下定义:这里运用了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这里运用了说明方法,对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洁直观。

(8)作引用:这里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引用对 进行说明,是说明更具有说服力。

(9)摹状貌:这里运用了说明方法,对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生动形象具体。

(10)作诠释:这里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对的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五、说明文的语言

1、问: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思路: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格式:准确(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2、问: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说明理由。或为什么用?而不用?。加点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思路:①不可以②解释词语或指出对说明内容进行了哪方面的限制,说明其原意。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③如果去掉该词语,原句的表达效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表达意思太绝对或与原意不符)④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3、问: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思路: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4、问: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思路: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六、首段作用

问法:“本文以??开头,有什么作用?”;“第一段引用??,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文章第一段写了??,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题思路:①若引用故事或名言开头,先指出引用了??开头

②概括首段的内容,引出说明对象

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篇:阅读训练技巧总结

【阅读训练一】

把握叙事作品中的人和事 体验评价语言、情境和形象

“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在这方面的阅读与考察要求。

由此,八年级阅读应该注意的是:

一、在浏览全文时会提取关于事件的信息,运用信息筛选法,抓住要素,构思网络,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二、会通过提取关于人物描写的语句,根据正面和侧面描写之分,抓住人物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判断、揣摩人物的精神性格。

三、能够准确理解,体验和评价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方法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感悟理解,就是推敲揣摩作品的描写;联想和想象,一是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察、充实艺术形象,从而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效果。二是根据作品的系列描写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沟通事物间的联系,再造出形象,以感受词句的作用和作品的情感、意味。

四、品味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方法可用四个字概括:“删”“换”“增”“调”。“删”即去掉后和原句比较效果。“换”即用换词比较法。“增”即增加词语,看表达效果。“调”即调换语序。此外,还应关注修辞,看语言风格。

【阅读训练六】

揣摩记叙类文章语言特点 了解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

在记叙文阅读中,本阶段应把握叙事作品中的人和事,并体味、鉴赏记叙文的语言,主要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六要素即通常所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时间有直接用时间词表现的,也有的间接表示事件的发生时间,前者如某年某月,后者如用自然界的景物描写来体现的;地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地点不变换,一种是随事件的情节发展地点也发生转换的;人物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应区别对待;事件的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事件的前面;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应是关键;结果是事件的结尾。把握六要素就把握住了记叙文的脉络。

2、把握作品的人物。人与事是密不可分的。在叙事的同时,就渗透了对人物的描写,要把握作品中的人物特点并加以品评,就应从对人物的描写入手,常见的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以上都属于正面描写,还可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

3、品味记叙文的语言。要做到这一点,应做到几个结合:结合语言环境、结合上下语句、结合人物的性格、结合环境描写,结合文章的主旨、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态度。在分析具体的词语和句子时,既要遵循规律,又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机动。

学习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 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语言

1、抓住特征介绍事物,使读者了解说明的对象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其说明的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无论说明什么,都必须抓住对象的特征——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标志来介绍,这样才能使读者认识说明的对象,获得说明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阅读说明文,要学会从说明对象的形态、性质、制作、用途、发展变化等方面去领会课文是怎样具体说明事物特征的。阅读时可从文中的语句找出事物的特征,也可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

2、理清说明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产生、运动、变化、发展情况大多采用这种方法)、空间顺序(说明静止的事物、介绍实体事物的组织结构及内部联系的说明文大多采用这种方法)、逻辑顺序(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等这些逻辑顺序,说明抽象的事理一般采用这种方法)等。

阅读说明文应该先理清说明的顺序。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首先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再结合说明对象逐段概括内容要点,然后按内容要点联系紧密与否将全文划分成若干部分。这样,不仅理清了说明的顺序,梳理了文章的层次,还把握了文章的结构。

3、体会说明语言

说明文语言首先须准确,就是选用恰当的词语、句式反映事物的特征。其次应该浅显,要深入浅出。在此基础上可平实可生动,语言朴素平实是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但看似平实,其实讲究准确、周密地反映事物的特征。生动是指穿插一些必要的描写和抒情,用说明方法避免行文枯燥、呆板。

【阅读训练四】

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能够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逐段概括内容要点→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归纳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进行分析判断,得出全文的说明顺序。

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资料等。阅读中对“说明方法”的考查分三个层级。1、基础题:指出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2、难度适中题:指出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举例说明。这不仅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还考查语言概括能力。3、难度偏高题:指出特定句子的说明方法并分析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这要求同学们具有较强的概括、理解能力,准确的表达能力。解题要领:1、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即熟练掌握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理解其作用。2、说明方法的作用应从两方面考虑:①说明方法自身的作用(共性),即只要运用这种说明方法,就具有这种作用。③在文中的具体作用(个性),联系说明的内容来考虑。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筛选信息的方法:1、通读全文,初步了解主要信息。2、留意每段的首尾句,在短时间内获得重要的信息。3、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题目相对应的句段,从这些句段中提取有效信息。

【阅读训练五】

结合生活体验感悟思想内涵 品味文章中语句的丰富含义

“新课标”的大语文观重视培养同学们的人文关怀,同学们通过学习语文应当学会关爱家人,关注社会,关心我们生活的地球。对于家庭,要懂得感受生活的底蕴及蕴藉的情意,体会平日被忽视的关爱,理解爱心,体验爱心,生发爱心;对于社会,要关注社会上某种现象的变化,学会思考变化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思考怎样才能与社会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培养融洽的人际关系。总之,要学会从平凡人、普通事中品尝真情,体味真爱,从而真实、真诚、真切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知、感受和感悟。

思想内涵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中心,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文章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思想。是理性认知,这是在感性认知基础上的思维方式的层进。所以,要感悟思想内涵,必须首先要把握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有何相关,将自己放入作品中,将自己当作作品中的主人公,换位思考,多思多想,就会很容易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例如林海音(台湾)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有这样一个细节:小英子因起晚,不想去学校了,爸爸非常生气,将英子狠狠地打了一顿。过后,爸爸又去学校给英子送花夹袄及两个铜板。思考一下,作者在作品中放入这一情节,她想表现什么思想内涵?要回答这一问题,一定要把平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类似的事联系在一起,体会父母对自己的感情,就不难理解林海音这一情节是要表现父亲对自己的亲情。另外还可从关键性词语、作者写作的背景等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文章中的语句、词语,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段话:“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段话里,“无限趣味”这一短语就具有高度概括的作用。这些具有概括作用的词语有的概括一层,有的概括一段或全篇,阅读中抓住这样的词语就抓住了读懂一层、一段、一篇的“龙头”。又如“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里,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这里叙述鲁迅初到仙台,见到藤野之前的心境,用对比的手法,强调“物以稀为贵”,即是比较含蓄委婉地说明“我”在仙台受到的“优待”。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弱国的国民,身处异国他的凄苦心境。

【阅读训练六】

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了解抒情性语言并学习运用

抒情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思想感情、主观感受,是文学写作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在诗歌和抒情散文中更为常用。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即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直接倾吐自己的情怀,它往往以“我”作为抒情主人公。当感情强烈奔迸,不直抒不足以表达之时,常用此法。这种抒发是坦露的,能使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交感,有很强的感染力。在叙事类作品中,它是作者表露对所描述对象的感情倾向和美学见解的一种方法;在抒情类作品中,它还是传神造境的重要手段。直接抒情可以运用呼告、复叠咏叹、内心独白等形式。运用直接抒情切忌空洞干嚎、虚张声势、突兀做作。抒发的浓度、时机要掌握得当。

间接抒情就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作者的感情表达有所凭借,具体表现为即事缘情、融情入景、寄情于理等几种方式。即事缘情就是在叙事中流露感情,把感情融化于叙事过程之中,使叙事更生动,更富情采。运用此法的先决条件是作者对事有情,因事动情,情由事发。融情入景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露感情,景物染上作者的感情色彩,景语情语自然交融,使景物心灵化、感情具象化。它是创意造境的重要手段,可使作品形神俱出,形象更有艺术感染力。运用此法常借助比兴、象征、映衬等手段,运用时必须注意情景和谐。寄情于理就是借说理方式寄托感情。它的议论说理不仅充溢着感情,而且不像议论文那样用逻辑推理方式来表达见解,只需要用富有感情的文字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即可。这种方法可使情与理紧密结合,理随情发,情随理显,对于作品思想含义的揭示,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运用时要力求精要,做到情浓意深,语言要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间接抒情比直接抒情更普遍地被运用,它虽不像直接抒情那样强烈直呼,但它把作者的感情渗透在事、景、理中,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形象化,能更自然地引起读者的共鸣。

【阅读训练七】

体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产生的艺术效果

表达方式,即说话写作中为了表情达意而使用的或转述事实,或抒发感情,或说明介绍等方式。一般说,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说明 、议论、抒情。记叙和描写是写人记事的基本表现手法。记叙是通过一般的述说和交代,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的片断贯串起来,使读者对事件的全貌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具体的语言,对人物、景物等进行细致刻画、生动描摹,使读者获得具体深刻的印象。从描写对象上分,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景物)描写,而对人物描写又包括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景物描写则包括了风景描写、静物动物描写等。从描写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文章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可以使行文富有变化,语言丰富多彩。

【阅读训练八】

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

游记散文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历来广受喜爱的部分,也有许多佳作传世,游记散文中有优美的山水风光、丰富的人文景观,给人以知识,能陶冶人的情操。它又不是纯客观的描与山水,而是在刻画奇妙景象的同时,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寄托于游山探奇的感受之中,使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契合无间的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古代游记散文,融合主观与客观,知性、情感与景物和谐统一,使游记散文蕴涵着韵味和力量。

游记中显示出作者的个性、经历、地位、素养与人格。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贬官文化”,许多富有才情的官员仕途不顺时所作游记散文也风格迥异,抒发着不同的情感。如柳宗元念念不忘他的政治遭遇,为解愁而到自然中排遣,他的《永州八记》中的山水不是清冽冷凛,就是寂寞凄寒。欧阳修圆通练达,研究过哲学并有所省悟,他的《醉翁亭记》虽有超脱,但毕竟难舍尘世的羁绊,呈现出矛盾的综合,具有长久不衰的魅力。苏轼豁达豪迈,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皓月之美,融情入景,情景俱佳。读古人游记总有一种经过自然熏陶和净化的情感。

现当代人比古人缺少的也许正是那种与自然相通的感悟,也就少了一点真正的热爱山

水、热爱自然的真情。我们应尽量地投身自然,领略山水之风光,参悟人文景观之丰富博大,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素养,并在自己的游记散文中表达出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