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议论文解题思路和技巧

一、关于论点: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

2、论点的位置: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开头就提出论点;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用明确的语句概括出来

3、论点的表达:?要? ?应该? ?必须? ?是?

提醒:三个 “不应该是”:

(1)不应该是疑问词 (2)不应该是短语 (3)不应该是比喻修辞

题型:找出、概括、提炼中心论点

题干表述:(1)文章通过??议题的论述,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中指》第120页第1题)

(2)读完文章后,我们从中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第122页第1题)

(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第124页第1题)

4、论点的寻找和归纳:(1)明确论点所在的位置;(2)寻找文章的中心句或对论题的肯定完整的判断;

(3)分析论据也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4)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如《谈骨气》,是论题,不是论点。

例题解析:请找出《宽容的美德》的中心论点。

看到这个题目,不禁想起了周恩来的一个故事: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刮脸,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使我们看到了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宽容是一种美德。留心一下,不难发现人际交往中,凡能做到宽以待人者,一般都深受众人的欢迎。像周恩来这样的好总理,待人宽容,平易近人,当然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与尊敬。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些小摩擦。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像周恩来那样主动承担责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由于各种主观原因所致,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在日常的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以宽容对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改过的机会。

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鼎力相助的,从而开创了唐代盛世。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励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再说秦王嬴政,若不是听到了李斯“海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广纳贤才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顺利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纵观历史与今天,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宽宏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解题:本文题目和“宽容”有关,但题目只是一个短语,不能判断为论点。文中列举周恩来、李世民、秦王嬴政的事例,都是证明了宽容是一种美德,所以中心论点就是“宽容是一种美德”。

二、关于论据

(一)论据的类型:

1、事实论据:史实、事例、统计数字等。事实论据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

2、道理论据:用作道理论据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公式定理,道理论据应有一定的权威性。

(二)典型题型

1、文章开头引用俗语(名言)、列举事例或讲故事的作用:

a.引出中心论点; b. 引出论题; c. 充当论据; d.引起读者的兴趣。

注意:(1)a、b作用只能居其一,如有必要需将论点或论题点出;(2)充当论据,有增强说服力的作用,要点出;(3)引起兴趣的多为故事、有吸引力的俗语或名言,不是所有开头都有这个作用。

? 典型题目

1

《中指》P126第2题:开头作者引用“人比人,气死人”这一俗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为了引出论题:自己比自己也很辛苦。引用俗语,亲切自然,吸引读者。

2、辨析论据能否证明论点(20xx年南京中考题《论友谊》第5题)

3、添加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中指》130页第2题、132页第4题)

如何补充论据:(主角(人物)+原因(事件)+结果)

(1)列举所掌握的名人事例;

(2)巧改有联系的名人事例(同一事例从不同角度叙述可证明不同的观点);

? 典型题目

《中指》P124第3题第3节“古今中外,自甘淡泊而献身某项大事业者不胜枚举”,请你举一例加以说明(文中出现的例子除外)。

分析答案:举诸葛亮、陶渊明为例

正确示例:居里夫人献身科学事业,一生获奖无数,但她从不看重这些,奖章甚至成了女儿的玩具,她也因此在科学上获得了更大的建树。

居里夫妇经过艰苦的研究和实验,发现了“镭”元素后,放弃了申请专利,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事业中。

吃苦是一种资本

①吃苦,是一种资本。假如你没有吃过苦,你就不具备这种资本。

②只是在影片里见过那位被击倒的拳击手,他躺在地上喘着粗气,浑身伤痕累累,嘴里还淌着血,却没有一个人给他送花,给他鼓掌;只是在旅途中看过赤脚的纤夫,喊着震天动地的号子,弯腰垂首将沉重的纤绳深深地勒进肩膀??

③你充其量是个旁观者。

④没有经历饥饿的历史,你便不知道一粒米的可贵,不知道那些被太阳晒黑了皮肤的耕耘者的可敬,当然更无从感受饿得头昏眼花的可悲和伸手乞讨的可怜。

⑤没有尝过寄人篱下的滋味,听不到风凉话,看不到冷脸,你便无法塑造坚强的性格。突然某一天,你背靠的大树倒了,你开始失宠,在坑坑洼洼的路上,你绝对不如别人那样行走自如。

⑥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某报一篇专稿报道,武汉市一年仅19岁的姑娘何伶俐,因“考后感到一点信心没有”,虽考分超过高校录取线七分,却在成绩单发下的前一天悬梁自尽。她是船长的女儿,父母的心肝宝贝,从小泡在蜜罐子里长大。蜜喝多了,竟会这般脆弱。

1、“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根据这一观点,为第⑦节补充一个典型事例,写在下面空格内。(50字以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首先要理解准这一观点“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再看看人家是怎么论证的,然后想你举什么例子论证,如果不按照这个思路就很难答好这题。所举事例要典型、有说服力,内容要体现“折磨人” “锻炼人”两方面,语言要符合议论文中记叙要求(一般只要概括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结果) 。

示例:①司马迁受宫刑,在痛苦的煎熬中,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

②失聪,预示着一个音乐家音乐生命的结束,而贝多芬却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了《命运交响曲》这部不朽的乐章。

③张海迪,高位截瘫,但她却靠自学掌握了四门外语,成了著名作家。

三、关于论证方法:

(一)知识点:

2

中考要求掌握的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例来证明分论点(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分析举例论证的作用,首先明确作者列举了一个什么典型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然后再把握举例论证的特殊作用——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论点(分论点)

2、引用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论点(分论点)

3、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答题要点: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论点(分论点),使说理通俗易懂。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的作用,首先要分辨文中用什么和什么作对比,然后分析对比为了证明什么观点,最后把握对比论证法的特殊作用——对比鲜明,突出(强调)了??论点(分论点)。

(二)典型题型:

1、论证方法的作用

2、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中指》130页第3题)

有的题干表述比较含蓄:如《我们敢不敢站在孔子的肩膀上》第2题:文章第4段在介绍东方的思想历程时,又列举同时期西方的莫尔和洛克的事例是否多余,为什么?(此题实际考查对比论证的作用)

做一只生命的“候鸟”

①大自然中,每当严酷的冬季来临,不在少数的动物像狗熊一样,吃饱喝足,长一身脂肪,便躲进洞穴,不声不响地睡上一个冬天。最困难的时期,它们就这么轻松地熬过去了。而候鸟,却要成群结队地远走高飞,到另一个更适宜生存的地方过冬。

②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存智慧,前者立足忍耐,相信时间能改变一切;后者却勇于闯荡,

以空间的变化来达到目的。反思一下我们人类这种所谓的“高级动物”,富余的是狗熊式的生存哲学,缺乏的恰恰正是那种万里迁徙,不畏艰难的候鸟精神。

③专门研究“穷人的哲学”的古古先生说:“如果一个人一生能坚守一个行业一个地方,

相信也会有所成就,在某个领域成为德高望重之人。但是如果他不停地迁徙,或许会有更多的机会,人生会有更多的风景。很难说哪种方式更好,两种人会各有所获。但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使每个人都能面临更多的机会,如果你没有去尝试过,你就不知道自己的潜能,不知道是否会有变好的前途。”

④常言道:树挪死,人挪活。对候鸟式生存的人来说,尽管付出了动荡不安的代价,但他们却因此获得了许多发展机遇,有了更多成功的希望。而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往往就是因为对动荡不安的生活方式怀有深深的恐惧,才错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我们常常忘记自己也有一双“翅膀”,因而便老是在生活的“悬崖”面前惊恐万状,踌躇不前。

⑤候鸟们总在不停地飞行,飞行,所以它们生存得很好,过得很有意义。对人类而言,面对生活的“悬崖”,我们何不有一点候鸟的精神,下决心对自己大喝一声“奋起”?或许生命便由此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进入一片辽阔的天空。

(1)从论证的角度来看,第③段属于 论证,有什么作用?

(2)第④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第③段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属于道理论证。作用:有力地论证了现代社会具有不畏艰难的候鸟精神的意义。而第④段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论证,突出了万里迁徙、不畏艰难的候鸟精神的可贵。

四、论证过程

即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通过什么方法分析论证的,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3

分析论证过程,还得理清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

议论文的结构模式:

1.并列式 引论(提出问题)

论据⑴ +分析论证

本论(分析问题) 论据⑵+分析论证 如《谈骨气》

论据⑶ +分析论证

结论(解决问题)

分论点⑴ :论据 +分析论证

或者本论部分为: 分论点⑵ :论据+分析论证 如《理想的阶梯》

分论点⑶ :论据 +分析论证

2.对照式

引论(提出问题)

论点

正面 论据

本论(分析问题) 小结

论点

反面 论据

小结

结论(评析照应)

3.层进式

典型题型:1、简述论证过程;

典型试题:20xx年南京市中考题,见《中指》P10第3题。

第5节是怎样得出“爱朋友胜过爱自己”这一结论的?请简述论证过程。

答案:首先摆出不恰当的观点,然后举例论证“爱朋友胜过爱自己”(或:举例论证“我们爱朋友犹如爱自己”是不恰当的),最后得出结论。

2、位置互换问题。

解决此类题目一定得有全局观,看清楚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有的与上文有对应关系,有的可以引起下文的论述。

典型试题1:《中指》第125页第2题:文章2、3、4节分别列举了三个事例,能否把第一和第二个事例调换顺序,为什么?

答案:第一个事例“儿子利用寒假在美国开车游历”照应了第一节中“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第二个事例“一个天津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独自闯荡柏林”照应了第一节中“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所以不能互换。

典型试题2:南京市20xx年中考题:第2段中画线的A、B两句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A句 对应“不要求他人做不道德的事”,B句对应“别人求你做不道德的事,你也不要做”。(注意,这两句话都出自这一节)

五、关于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

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概念使用准确;②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4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典型题型:

(1)选择题; (2)结合语境,对??句作简要赏析(多为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句中某词去掉好不好?为什么?(基本上是考查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

(4)文章某段在句式上有何特点?起到怎样的作用?(多为排比句,能增强语势,加强说服力。) 备注: 常考句式:

a.设问句:引发思考; b.反问句,加强语气,强调;

c.排比句,增强语势; d.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强调??

(5)这篇文章语言优美,请举例作简要点评。(可从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等方面去分析)

六、分析个别句子的含义

题目示例:1、如何理解“??”这一句子的含义?

2、某某划线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3、从某某句子中,你读出了怎样的话外音?(《中指》P121第3题)

答题注意点:所谓句不离段,段不离文,要结合本段落或全文的相关表述阐释句子含义,不要脱离原文自圆其说。

七、评价文章的观点。

题目示例:1、《中指》P127:有人说“急流勇退才是智者”,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本文并举例谈谈你.........的看法。(注意题干表述,多人不举例)

2、作者认为??,你赞成这个观点吗?请结合当今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中指》P123第5题) ........

3、??作者却说??你认为作者这个论述符合你的实际吗?请结合本文和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你的..............看法写下来。(《中指》P120第5题)

答题注意点:要注意原文中有关表述,不管同意哪一方,观点一定要积极,注意题目限制条件,如加点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题。(20分)

①如果有人说,人类文明留下的遗产主要表现哪里?我认为,人类经过了千百年的互相杀戮,冤冤相报,最后得到的真谛就是学会宽容。如果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可以含笑瞑目,就说明我们终于学会了宽容,终于无憾于一生了。

②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答道: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明代学者薛楦曾说: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能宽容别人是一种喜悦,被别人宽容是一种幸福。有容乃大,厚德载物,是先哲们给我们留下的宽容的智慧。 ③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因为它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做人要学会宽容。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有功而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④宽容是一种高尚人格的追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心灵为什么宽阔无边?就是因为心存宽容。当代以传染快乐著称的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这样写道:“当你的一只脚踩到了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把芳香留在了你的脚上,这就是宽容。”让我们身为带香的紫罗兰吧,不要做长刺的蒺藜(jí lí)。

⑤宽容是一种人格涵养、是一种博爱精神。宽容是充满怜情悯意的瞳仁,让人看到了流光溢彩的春 5

野;宽容是冬日里温暖的晴阳,可融化千年冷酷的冰川;宽容也是坚不可催的盾牌,能挡住暗枪流箭般⑥宽容是人类思想遗产的集中体现。哲学家说宽容是一个人修养和善意的结晶,有一颗体谅他人的心,就仿佛获得一把钥匙,它能开启未来闭着的大门。心理学家说宽容是生活平衡器,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该在平日里以宽待人。而人类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宽容可以让生命在无限中延伸。当然,宽容并不是放纵。对那些恶意的、得寸进尺的行为,不能听之任之,因为放纵为非作歹就等于放纵邪恶。

【注释】安德鲁·马修斯:澳大利亚人,著名畅销书作家、漫画家、国际级演说家。

1. 阅读全文,用文章的中心论点给本文拟个标题。(2分)

2.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证明论点的?(3分)

3.文章第①段有何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4. 文章第③段以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证明论点,请给文章再添加一个事实论据。(2分)

5.结合语境,对第④段画线句作简要赏析。(3分)

6.模仿第5段划波浪线的句式,续写一句。(2分)

宽容是

7.下列有关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第②段中“宽容的智慧”就是指有容乃大,厚德载物;第⑥段中用“钥匙”比喻一颗体谅他人的心。

B.第④段引用作家雨果和安德鲁·马修斯的名句分别表达了不同的含义,使文章的论证更为深刻。

C.第⑤段作者用一组排比句,有力地阐明了“宽容是一种人格涵养、是一种博爱精神”。

D.作者提倡宽容,相信生命在宽容中可以得到无限延伸,就是表明作者对所有的人和事都要宽容。

8、在文章结尾,作者认为“宽容并不是放纵”,你赞成这个观点吗?请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或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3分) ...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