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名句

《尚书》名句赏析

《尚书》名句赏析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经”,又称《书经》。内容包括虞、夏书二篇,商书五篇和周书十九篇涉及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时代跨度颇大,内容相当丰富。

《尚书》所载多为政府文告,主上誓言,君王命令和贵族诫词。《尚书》文字古奥,文风质直古朴,文体自成一家,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几个部分,是古代散文体式的早期形态。它的一大思想特点是重视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对后代深有影响。

1、诗言志,歌永言(1),声依永,律和声.(《尚书 虞书 舜典》)

【注释】(1)永:咏,意思是吟唱。

【解读】

诗是表达思想情感的,歌吟唱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音调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谐和五声。

按这种观点,诗歌和音乐是人们内心想法和情感的表现;表现的最高标准,是和谐;和谐就是美,是优雅,可以感天动地惊神鬼;和谐的诗歌和音乐被用来培育、陶冶人们的内在情操,培养性情高雅的君子。简单地说,诗歌和音乐是最重要的教育手段,而不是供自我发泄或娱乐消遣

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虞书 大禹谟》)

【解读】

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它告诉人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的道理。

3、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夏书 五子之歌》)

【解读】

当初,大禹传位给启,启传位给太康。太康只图安乐享受,不理朝政,沉迷于酒色,打猎百日不归,丧德失民,怨声四起。有穷国诸候王后羿,看到人民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就废了太康。太康的母亲和几个弟弟聚在一起,追述皇祖大禹的训诫,于是,作了《五子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说,祖父大禹早有训诫,对待人民只能亲敬,不可怠慢,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宁。

4、德日新,万邦惟怀(1)。志自满,九族乃离(2)。(《尚书 商书 仲虺之诰》)

【注释】(1)万邦:指周边国家(2)九族:古代关于九族有两种说法,其一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二指从高祖至玄孙凡九族。

【解读】

德行日日更新,万国归附;如果骄傲自满,亲戚也会疏离。

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1)(《尚书 商书 太甲中》)

【注释】(1)逭:(huan)逃避

【解读】

天降的灾害还可以躲避,自作的罪孽,逃也逃不了。强调自作的罪孽﹐无法逃避惩罚。亦作“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6、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尚书 商书 说命中》)

【解读】

做事情,就要有准备,有准备才没有后患。

《左传 襄公十一年》中这句话演化为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在安定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您想到了,就会有所准备,有所准备,就不会发生祸患。

7、不役耳目,百度惟贞(1)。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 周书 旅獒》)

【注释】(1)百度,做事的标准。贞:正,适当

【解读】

不被歌舞女色所役使,百事的处理就会适当。戏弄人就丧德,戏弄物就丧志。

周武王灭了商朝,安定天下,开通了周边诸国与外族的通道。西方有个叫旅的国家,向朝廷进贡了獒犬。周召公姬奭害怕武王玩物丧志,专门写了篇《旅獒》,劝诫武王要继续修德慎行,重视贤能。召公认为,有德行的人不会轻慢戏弄他人。如果轻慢戏弄了官吏,他们便不会尽心,轻慢戏弄了百姓,他们便不会尽力,至于迷恋和沉溺于所喜好的或者新奇的事物,这不但耗费精力,而且会令人丧失志向,召公称为“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8、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 周书 旅獒》)

【解读】

不注重细行,终究会损害大德,比如筑九仞高的土山,工作未完只在于一筐土。

召公的话告诉我们凡事都要有始有终,踏踏实实,坚持到底,持之以恒功可成,否则,虽然事情只差最后一步,却会因未能坚持到底而前功尽弃。

9、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尚书 周书 蔡仲之命》)

【解读】

上天对人没有亲疏之分,它只佑助德行高尚的人;民心向背没有定规,它只是归附仁爱之主。做善事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结果都会达到安治;做恶事方法虽然各不相同,结果都会走向动乱。

10、必有忍,其乃有济(1);有容,德乃大。(《尚书 周书 君陈》)

【注释】(1)济:成。

【解读】

一定要有所忍耐,那才能有成;有所宽容,德才算是大。

民族英雄林则徐送给题于书室的一副自勉联写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意为做人心胸要宽广,你看那大海,汇集了所有的河川终于成就了自己的伟大,所以说做人要能够听取。

11、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注释】

选自《尚书· 尧典》。克:能,能够。俊:才智。德:美德,道德。九族:从自己的高祖至自己的玄孙九代。睦:和睦。平:分辨。章:彰明。百姓:百生。协:协和。万邦:众民族。

【译文】

他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恶。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侯国协调和顺。

【赏析】

上下和睦,百姓安居乐业是儒家思想的理想社会。这段话以颂扬帝尧的功德,强调“和”的重要性。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说的就是人人友爱,家庭和睦,才能万事兴盛。以家见国,以小见大,道理相同。试想,如果家族和睦,国家上下一致和睦,团结一心,肯定社会呈现一片太平盛世景象,家和先需人和,要求人人修养道德,友好相处,谦让有礼,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以仁德感化对方。达到和睦相处的目的。

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注释】

选自《尚书· 尧典》。静言:静又写作“靖”,巧言。庸:用。滔:通“慆” ,怠慢。象恭:外

表好象恭敬。

【译文】

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

【赏析】

这句话是尧帝对共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的评价。尧帝意欲选拔接班人,让大臣们推荐人选,当有人举荐共工时,尧帝发 表了如此意见,也说明尧帝审慎地选贤任能,重视德才兼备的 选拔人才态度。他的任人唯贤的思想品德值得今天的人们借鉴。“静言庸违,象恭滔天。”这句话为后人经常引用,以指那些花言巧语,面目伪善,缺乏道德修养的人。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注释】

选自《尚书·大禹谟》。稽:考证,验证。弗询之谋:不询问众人的谋略。庸:用。

【译文】

没有经过验证的话不轻信,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略不轻用。

【赏析】

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两句话的意思和“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说的是同一个道理。告诫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道听途说,轻信妄言,凡事都要深入调查,以事实为根据,善于听取众人意见,集思广益,认真分析参考。只有这样,才不会影响自己的判断能力,不会被不实之言所蛊惑,不会因刚愎自用而决策导致失误,造成不良后果。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注释】

选自《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指为治水的事业竭尽全力。克俭于家:在家生活节俭。

【译文】

能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居家生活俭朴。

【赏析】

我国自古以来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国治家的美德。古人以能否克勤克俭,是关系着国家强弱,存亡的大事,鼓励人们,竭尽职守,勤奋工作,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当然在现代文明的今天,物质极大丰富,人们不可能无视于生活的享受,但前提是不铺张浪费。

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注释】

选自《尚书·太甲中》

【译文】

能看到远处,才是视觉锐利;能听从好话,才是听觉灵敏。

【赏析】

古人用能看远才是明察秋毫,善听好话,才是耳朵灵敏作比喻,鼓励人们注重自身修养,永不懈怠。不论是治国,还是个人 都强调的是道德品质修养,要勤奋学习,诚心求道,时刻躬身自反,检讨自己言行,胸襟宽广,善于听取意见,不要时常享乐和懒惰,用诚信、仁厚的美德赢得事业的成功。

若网在纲,有条而紊。

【注释】

选自《尚书·盘庚上》。纲:网的总绳。紊:乱。若:像, 好像。

【译文】

就好像把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

【赏析】

这句话是盘庚责备在位的官员,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傲慢无礼,贪图安逸,不愿奉献。用“网”“纲”作比喻,自己为“纲”,群臣是“网”,说明尊卑有序,强调不能目无君令,破坏规矩。以生活中浅显易懂的例子比喻,道出了尊卑秩序,有条不紊的深刻寓意。我们现在常用的“有条不紊”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注释】

选自《尚书·旅獒》。仞:八尺为一仞。亏:缺少。篑:盛土的竹器。

【译文】

譬如堆垒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还是不算完成。

【赏析】

以堆山为喻,告诫人们修养品德应自强不息,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作为君王就要敬慎德行,只有为仁行善,以德化服人民,才能得到民心,只有勤奋为政,德行很盛,才能安定社会,巩固政权。做人也是如为学求道,修养道德就像堆山一样,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中途停止,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如果坚持不懈,永不止步就会终有成就。古人的话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注释】

选自《尚书· 周官》。允:诚信,信实。怀:归向。

【译文】

用公心消灭私欲,人民就会信任归向执政者。

【赏析】

《周官》是诰令,这句话就是《周官》中的一句,号召大小官员认真工作,谨慎发令,言出即行,周公心之除去私欲,位尊不当骄傲,禄厚不当奢侈,修养恭敬勤俭美德,不可行使诈伪,此赢得人民的信任。做到这些,人民才会心悦诚服。勉励官员兢兢业业,勤劳政事,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清白不污,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好人。

22、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注释】不义:违反正义的事。毙:死。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典 故】春秋时期,郑国君王郑武公有两个儿子,一个称“庄公”,一个称“共叔段”。

郑武公死后,由他的大儿子郑庄公继位。可是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爱他的母亲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扩充自己的封地,积极进行夺取王位的准备工作。

郑庄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后,力劝庄公,说:“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势力已经很强了,再这样下去,您的王位会被他篡取的!”

庄公听了,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果真,共叔段的势力在不断扩大,将郑国的西、北部边境招于自己门下,直至廪延。同时,他在不停地修筑城池、屯田积兵,并让其母亲姜氏里应外合,攻下郑都。

庄公早有防备,趁共叔段进军郑都时,出奇兵攻其窝穴。长久受共叔段压迫的农民们也参与战斗,使共叔段兵败,逃亡他处,而庄公出军追杀,最后使共叔段走投无路,被逼自杀。

【译文】

一个人若不仁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就等着吧!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注释】辅:颊骨;车:齿床。颊骨和齿床互相依靠。比喻两者关系密切,互相依存。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释 义】 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25、欲加之罪,何患辞。 (左传)

【释 义】就是想给你一个人定罪,总是会找到理由的,比喻纯属瞎扯的理由。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释 义】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

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

【释 义】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

【释 义】推举人才,在外,不避开自己的仇人,在内,不避开自己的亲人。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释 义】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有了准备就免去了危险的祸患。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释义】“非”,不是。“孰”谁。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译文】

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译文】就是人做善事积德,获得别人心中的好感就像登山一样难,而做坏事,就像山崩塌一样的快,一瞬间就可以毁掉一个人。

战国策名句

众庶成强,增积成山。《战国策·东周策》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战国策·秦策》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战国策·赵策》

愚者闇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战国策·赵策》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无有继者在乎。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乎?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况人臣乎?《战国策·赵策》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燕策》

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战国策·燕策》

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早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战国策·燕策》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战国策·燕策》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戚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策·魏策》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战国策·秦策》

出自《战国策》的成语:?

一尘不染——圣人具有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大庭广众——以敞大众。?两败俱伤——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南辕北辙——犹至楚而北行也。?亡羊补牢——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羽毛未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引锥剌股——读书欲睡,引锥自剌其股,血流至足。?门庭若市——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反璞归真——颜斶知足矣,归反于璞,则终身不辱也。?狡兔三窟——狡兔有叁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狐假虎威——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长百兽,字若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百兽见我敢有不走者?虎以为然,遂与之偕行,兽见皆走,虎不知兽之畏?己,以为畏狐也。?惊弓之鸟——弓弦响,惊密林之鸟。 安步当车 《战国策·齐策四》

不遗余力 《战国策·赵策》

不翼而飞 《战国策·秦策》

侧目而视 《战国策·秦策》

反璞归真 《战国策·齐策》

高枕无忧 《战国策·魏策一》

汗马功劳 《战国策·楚策》

狐假虎威 《战国策·楚策一》

画蛇添足 《战国策·齐策二》

挥汗成雨 《战国策·齐策一》

狡兔三窟 《战国策·齐策四》

门庭若市 《战国策·齐策一》

亡羊补牢 《战国策·楚策四》

1

12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著名的鸿门宴故事。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121、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释义】鸣;鸟叫。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施展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 122、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

【释义】铄:熔化。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积:聚;毁:毁谤;销:熔化。指不断的毁谤能使人毁灭。

12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释义】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124、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

【释义】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12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释义】原意说小麻雀不知道大雁的志向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126、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释义】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张良心计多,善用脑,善用兵。

127、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释义】意思是,好药虽苦却有利于治病,忠诚的话虽不顺耳却对端正行为有帮助。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12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少卿书)

【释义】固:本来。或:有的人。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129、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 列传)

【释义】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

130、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释义】人只要有毅力,“勤”字当头,就能把事情做成功。

131、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释义】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

13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东方朔传)

【释义】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135、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传)

【释义】者:人;竟:终于;成:成功。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136、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

【释义】经历了强烈的风之后才知道哪些草强健

气温低的年份最能发现什么植物凋谢得晚,最耐寒。寓意:经历恶劣环境的考验更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13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释义】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13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释义】指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

难问题都能解决。

139、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黄琼传)

【释义】盛:大;副:相称,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140、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传)

【释义】比喻不冒危险,就不能成事。今也用来比喻不经历最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解 释: 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141、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释义】对贫穷卑贱的知心朋友不能忘,共患难的妻子不可抛弃。

142、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

【释义】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里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嗟来之食.

112、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

【释义】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113、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战国策·秦策)

【释义】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形容社会风气好。

114、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战国策·赵策)

【释义】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11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

【释义】鹬: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116、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战国策·齐策)

【释义】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117、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战国策·赵策)

【释义】士:男人 。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 悦:即喜欢、欣赏的意思。悦已:就是使自己高兴。意为,自己心 爱的人。 容:作动词用,修饰、打扮。这句话的意思是:女人为欣赏自己,自己心爱的人(这里专指男人)而妆扮自己,使得自己更显得容光焕发。男人为赏识自己的人而效死。

语出《战国策·赵策》:“晋阳之孙豫让事知伯,知伯宠之,及赵襄子杀知伯,豫让逃山中,曰:?嗟呼!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矣。?”后来,他变易姓名,漆身吞炭,使人认不出自己,但几次刺赵襄子,都被赵襄子发现了,赵襄子因为他是义士而没有杀他。最后一次刺杀赵襄子,赵襄子说:“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原来范、中行氏并不是豫让的知己,只有知伯,把他看作国士,才是他的真正知己,所以他要

用死来报答。

这句话,成为我国古代人民的传统信条,它反映了因为知音难得,人们为了报答知己,虽万死不辞的精神。尤其是知识分子,一方面是洁身自好,“凤非梧桐不栖”;一方面是士为知己者死,如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辅佐后主,鞠躬尽瘁,成为古代知识分子向往、倾慕的典范。

11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释义】萧萧:风声。易水:古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兮:呵。不复还:不再回来。风声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

【赏析】

这首短歌,通过对风声萧萧、易水寒凉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

108、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晏子春秋·内篇下)

【释义】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

【典故】齐国的晏子到楚国,楚王想戏弄他,故意将一个犯人从堂下押过。楚王问:此人犯了什么罪?回答:一个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就对晏子说,你们齐国人是不是都很喜欢偷东西?晏子回答:淮南有橘又大又甜,一移栽到淮北,就变成了枳,又酸又小,为什么呢?因为土壤不同。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吧!”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跟他开玩笑的。我反而遭到羞辱了。”

109、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

【释义】 腐:臭;枢:门轴;蠹dù:蛀。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