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教案 文档

《夜雨寄北》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熟悉关于作者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内涵。

3、 理解名句。

教学重点:

1、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2、 理解名句。

教学难点:

理解名句。

学法指导:

导学互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提纲导学

1、激趣导入,

2、出示导纲,师生共同完善

(教师预设的导纲1.了解作者2.背默诗歌(认真练习易错字)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你认为它为喜欢的原因是什麽?

4.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自学设疑

①学生,根据导纲自学,自学中完善导纲。?同时把自学中遇到的疑问整理记录下来,小组交流时备用或者自学时向老师提出)

学生设疑:

问题一

问题二

二、合作互动

4、小组交流

组内及组组交流导纲上问题

5、展示及评价

?分组展示(各抽一个组中的中等生)

题号 展示 评价

1

2

3 4

5

1

?组组评价(口头评价,打分 )

6、小组提出自己在学习中的疑问,组组交流解答。

三、导学归纳

7、学生归纳

复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谈收获要有价值,从知识点、写作方法、人生感悟方面谈谈

8、教师指导

【艺术特色】: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主题】: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对妻子(亲友)深挚的思念之情。

四、拓展训练

9、拓展运用

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10、编题自练

⑴学生编题

编题提示:识记——理解——概括分析-----感受体会等按由浅入深、由文本到超越文本的梯度去编题;编题要表述清楚、有价值、有自己清晰的答案。

(2)强化训练题: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是由当前 所激发出来对未来 的憧憬。

2.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

3、.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画“√”错误的画“×”。(3分)

⑴本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他与诗圣杜甫齐名,被后人称为“小李杜”。?【 】

⑵李商隐的诗多以词采“华艳”著称,本诗却朴素无华,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这在诗人的作品里并不多见。【 】

⑶这首诗两次写“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 2

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作者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

5.判断下列正确的选项( )

A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B此诗运用比兴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C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虚写,第二次是实写与妻子在巴山团圆,“共剪西窗烛”时遭遇的夜雨。

D本诗有着作者对时代黑暗和自身遭遇的不幸的失望,可却又通过写想象中与家人团聚之时的美好景象表现了对未来的期望与寄托

五、板书设计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

《 夜雨寄北》导学提纲

教师预设导纲:

1、了解作者

2、背默诗歌(认真练习易错字)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你认为它为读者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4.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主学习设疑补充导纲:

问题一

问题二

教师预设的拓展训练题

5.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自编的训练题

问题一

问题二

4

 

第二篇:夜雨寄北 教案

原文 夜雨寄北①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②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③话巴山夜雨时。

①:选自《李义山诗集》。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

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泌阳)人。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友人或妻子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友人或妻子在长安, 所以说“寄北”。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②:泛指巴蜀之地。

③:再。

【诗的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还没有定回来的日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雨涨满水池。 什么时候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体裁是 七言绝句

注解 1、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友人。

2、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

3、巴山:也叫大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泛指巴蜀之地)

4、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5、共剪西窗烛:指在西窗下伴着烛光(促膝倾谈)。

6、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

7、却:副词。还,且。表示轻微的转折

作者的介绍:

李商隐(813年—858年),男,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他的诗以七律成就为最高,其他五言、绝句、七古、五古等也多有名篇、多出警句。 他的诗重意境,幽微含蓄,深情绵邈,隐晦曲折,寄托极深,秾艳绮丽,金玉其外,精粹其中;善于利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他的“比兴”取法《诗经》,“美人香草”效仿《离骚》,深厚沉浑得杜甫诗神髓,绮丽的想象、用语则直接得益于李贺。如果说李贺的诗偏于想象,则李商隐的诗重于象征。

李商隐的诗于宋初十分流行,“西昆体”仿效义山诗的用典,后成为西昆诗派,但只是机械地学到了堆砌辞藻,而不能得义山诗的神髓。

李商隐的咏史诗借古讽今,毫无顾忌,如《马嵬》二首直指唐明皇“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样“指斥乘舆”的勇气在政治宽松开明的唐朝也并不多见;而《咏史》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北齐》中“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等诗句都是对唐敬宗奢靡之风的直斥和讽喻;名篇《贾生》:“夜半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斥责晚唐诸帝求仙访道炼丹图长生,并因此误国的荒唐行为。《行次西郊一百韵》则真实地描写了甘露之变三年后兵祸旱灾后民不聊生的情形,并追述了百余年来国家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从今昔对比中探求政治的出路,忧国忧民,颇似杜甫的《北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与李贺一样,李商隐也善于写梦;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在李商隐的诗中,这两种境界水乳相溶,借梦寻得对痛苦人生的解脱,借梦寻得灿烂美丽快乐的人生。如“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牡丹》);“十年长梦采华芝”(《东还》)等。

李商隐的诗固然是诗苑奇葩,文也是文囿异卉。他的诗情真意切,绵邈曲折,散文却峭直刚劲,独出机杼,锐不可当,驳尽世俗定见,直抒胸臆;工本章奏则典丽公整,才情富瞻,不受文体所限而善于表情达意,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奉为四六文的金科玉律。

《李商隐全集》以清人冯浩的《玉溪生诗集笺注》三卷、冯浩详注《樊南文集》八卷、钱振伦钱振常兄弟笺注《樊南文集补编》十二卷汇合成全集,并删除笺注而成,内容全而篇幅不长,价格较低,并在书后附以李贺诗集,适合有一定古文基础而又喜爱晚唐诗文的读者阅读。

附赏析一篇: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