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俗风情

藏族民俗风情

藏族主要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主要聚居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份,人种属于蒙古人种。中国境内有人口约541万余人,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探索藏族的民俗风情,一定要从藏族的起源与分布、藏族的民居民俗,藏族的服饰民俗、藏族的婚恋嫁娶、藏族的宗教信仰等多方面更详细更深入的探究,才能更好地了解这个具有丰富文化气息的民族。

一、藏族的起源与分布

藏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智慧的古老民族。藏族的起源古老传奇,文明多样,藏族的分布集聚性强,藏族的人口较多,藏族的文化底蕴独有的文化气息十分丰富。

1、藏族的起源

在西藏地区的多次考古发掘,充分说明了在两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生活,并经历了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他们就是今日藏民族的祖先。其它古老的民族一样,在其最初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对自然界的了解,生产力的缓慢提高,逐步形成了许多部落,其中以西藏山南地区的雅砻部落发展最快,藏族人信奉的“猴子变人”的传说就诞生在这里。

尤其是卡若遗址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卡若遗址位于西藏昌都以南12公里,发现于一九七七年。在澜沧江以西卡若附近的三角形二级台地上,海拔高度3100米。是中国已发掘的海拔最高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两次发掘共获房屋遗址28座,石工具7968件,骨工具366件,陶片2万余件,装饰品50件,以及粟米、动物骨骸等。卡着遗址经放射性碳素鉴定,年代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它所代表的原始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首先在生产工具方面,遗址呈现出新石器时代的全部特征,但却仍然是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并存,巨以打制石器占大多数。其次在陶器方面,陶质均为夹砂陶、手制。纹饰以刻画纹、锥刺纹和附加堆纹为主。器形以罐、盆、碗为基本组合,均为小平底器。再次,在建筑方面,大量采用石块作为原料,如石墙房屋、石砌道路、国石台、石围圈等。 藏族的起源说法很多,但每一种说法都体现了藏族源远流长的起源历史,以及藏族人们从遥远的时代就已经流传了文明的底蕴。

2、藏族的分布

藏族分布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四省地区。藏族是汉族的称谓,藏族自称为“博”藏族对居住在不同地区的藏族又有不同的称谓:居住在西藏阿里地区的人自称为“博” “兑巴”后藏地区的人自称为“藏巴”;前藏地区的人自称为“卫巴”;居住在西藏东境和四川西部的人自称为“康巴”;居住在西藏北境和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青海地区的人自称为“安多娃”。统称为“博巴”。

藏族一般分为三大区,分别是卫藏,包括西藏阿里、日喀则、拉萨、山南、林芝以及那曲的一部分地区。康巴(包括西藏昌都、青海玉树、四川甘孜、木里、云南迪庆),安多(包括青海、甘肃甘南、四川阿坝)。在这三大区中有几个特殊

- 1 -

支系,分别是嘉绒藏族、华锐藏族、白马藏族。

二、藏族的民居民俗

藏族民居俗称碉房,大多数为三层或更高的建筑。底层为畜圈及杂用,二层为居室和卧室,三层为佛堂和晒台。四周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内部有楼梯以通上下,易守难攻,类似碉堡。窗口多做成梯形,并抹出黑色的窗套,窗户上沿砌出披檐。居住在四川阿坝和甘孜的藏族碉房,其木装修部分则增多一些。居住在甘肃南部的藏族则多采用青海庄窠形式,说明地区条件对民居的影响甚至比民族因素的影响更大。四川茂汶地区居住的羌族亦采用碉房形式,其外墙为片石垒砌,建筑密度极高,并附建有极高的碉堡及过街楼,防御性极强。云南红河州一带的哈尼族民居称为“土掌房”,为土墙、平顶、外墙无窗的两层楼房,这种体系应说与藏族碉房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西藏的传统民居,与西藏的其他文化形态一样,具有其独特的个性。藏族民居丰富多彩,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就连窑洞也能在阿里高原上寻见。

藏族帐篷有冬夏帐篷之分。冬帐篷,由牦牛毛编织而成,先编成一定宽厚的深棕色或黑色、白色毡条,然后根据需要尺寸缝织成帐篷,这种帐蓬能适应高原暴雨、风雪及高寒气候。大小不一,形状有长方、正方、六角、多角等形。用立架或支柱撑起。室内净高约一点六至两米。帐顶系好牦牛绳,四周钉堤桩牵牢,用木桩或牛羊角桩锚钉。帐顶留有天窗,可通风、采光、出烟,雨天可以遮盖。四周常用草皮或石块垒砌矮墙,以御风寒侵袭。夏帐篷,为夏天牧民外出时使用的一种轻便帐篷。它由白布帆布、藏布织成,有正方形、长方形。四周饰黝黑、褐或蓝色边。大型帐篷还饰有工艺精湛的吉祥八宝、五福捧寿、白云点狮、六道轮回等类图案。还有可容上百人聚会的大帐篷,由既保温又抗晒的双层帐篷等。具有浓厚的宗教装饰色彩,在青山绿茵的旷野,散布着点点白帐,缕缕炊烟,别具情趣,很具藏族文化特点。

三、藏族的服饰民俗

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其服饰基本结构为肥腰、长袖、大襟长袍。穿用这种结构肥大的服装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被。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白天气温上升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藏族服饰的这种基本特征大约远在战国以前就已形成,至今仍保留了浓厚的高原民族特点。各地藏族男女特别讲究饰物,饰品的质地较多,有银、金、珍珠、玛瑙、玉、松石、丝、翡翠、珊瑚、琥珀等。运用广泛,有头饰、发饰、鬓饰、耳环、项链、胸饰、腰饰、戒指等。造型美观,多为自然形状。妇女都喜欢戴珊瑚、玛瑙、项链和银质佛盒。男子普遍佩戴各种腰刀、火镰等饰物、也有戴耳环、戒指和手镯的。

藏族服饰的另一特点还突出地表现在色彩的依次递增和构图上。牧区皮袍的

- 2 -

花边,常用蓝、绿、紫、青、黄、米等竖立色块,依次组成五彩色带。女皮袍的肩部、下摆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宽的黑、红、绿、紫色条纹依次排列。她们常用十字纹样的花领袍和靴上作装饰,给人以“慈善”、“爱抚”、“与人为善”的联想。她们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对比色,并且巧妙运用复色、金银线取得明坑邙又和谐的艺术效果,配色十分大胆、精巧。日渐完善的藏族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层次多样,既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又有许多等级和地域性的差别,还有一些特定的服饰制度。

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与此协调的各类区域服饰、季节服饰、民俗服饰;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的发展与变革决定了西藏服饰文化的纵向发展和各类等级服饰、职业服饰的千差万别。所以藏族服饰文化内涵丰富、结构复杂、层次多样、特点鲜明。

四、藏族的婚恋嫁娶

藏族的婚恋礼俗,从择亲选偶、订亲迎娶到婚后习俗都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点,同时,又带着厚重的时代印迹,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混融、多姿多彩的风貌。

1、求婚

藏族青年男女择偶求婚,各地有不同的形式。一般来说都是在相互结识、经过恋爱而结为夫妻。不过,他们的恋爱方式却颇具特色。在青海藏区抢帽子就是其中之一,这主要是男方求于女方。如果小伙子看中了一位姑娘,他不是先去向姑娘求婚,颂吐白己的爱慕之心,而是设法抢走姑娘头上的帽子。抢到帽子后,过若干天又将帽子还回去。假如姑娘对这个小伙子有情,她就会高兴地收回自己的帽子。如果姑娘并不喜欢,那么她连帽子也不要了。姑娘向小伙子表达爱情的方式,则是赠予自己随身佩戴的耳环、或者项珠一类的饰物。若是小伙子中意,就会接受姑娘送来的信物,否则就不得收取姑娘的东西。在青海果洛藏区,不善唱山歌的男女,则用其它巧竹的方式来沟通情感。如果男方对女方有意,便投一块牛粪于女子环中,当地藏语谓牛粪为“欧瓦”,与藏语“来”音相近,即暗示要求与女约会。女方如果无反应,则表示不同意;若以纸团或者木棍回投于男方,即表示同意与他约会,因为“纸”和“请”在藏语的发音也相近。

2、闹婚

藏区的婚俗仍保留着古老的民风,完全没有什么繁文缛节,却又富有诗情画意。婚礼的仪式十分奇特,然而在奇特中包含着深邃的情趣,充满淳朴而又浪漫的色彩,洋溢着民族的性格和特征,是反映藏族绚丽多彩的生活的一面明镜。如果说,婚礼习俗是窥视社会的一个窗口,那么,透过这个窗口,在我们分享喜庆欢乐的时候,可以尽情地去观察藏族的社会历史和社会生活。

据青海藏区的社会习惯,妇女不为青年男女结合穿针引线,媒人应有德高望重的男子汉来担任。这个男子汉必须具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是;他必须深晓礼仪,善于言词,巧舌如簧,通达传统的谚语和格言,在他的语言中带有音乐的节奏。对于这样的善言者,安多藏语称为“雪堪”。具有“雪堪”称号的男子汉,大名鼎鼎,不论走到哪里都备受人们的尊敬。举行婚礼的前一天,女家设“女儿席”,招待为姑娘送亲的亲朋。在临时安下的喜帐里,女眷们精心地为姑娘梳妆打扮,孩子们站在高岗上向远处引颈了望,他们等待着新女婿前来迎亲。迎亲的

- 3 -

队伍到来了,新郎由和他年龄相仿的表兄弟们陪同。在媒人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快马奔驰、威风凛凛地到来了。孩子们忙着拴马,男人们前去问候,妇女们则排成两行,夹道欢迎。媒人昂首阔步地走过去了,年轻的陪客们走过去。正当按照规矩走在最后的新郎刚刚步入人丛的时刻,妇女们突然“啊一召,啊一召”地呼叫起来,举起早已准备好的水桶,朝着新郎泼去。小伙子哪里抵得住这劈头盖脸的水战呢,别忘了。这是滴水成冰的数九寒天呀。顿时,他失魂落魄,丢掉了威风,忘却了礼仪,抱头蹿入姑娘家的帐房,他的窘态,惹得围观的亲朋们跳跃欢笑。

清水是由山间的洁白积雪融化而成的,象征着吉祥如意。向新女婿泼水的寓意是祝愿新婚夫妇互敬互爱,让他们的爱情像河水一样深,像河水一样长,像雪峰一样永远圣洁无瑕。不过,这种美好祝愿的圣典,应由新婚夫妇一起领受才对,为何要由小伙子一个人独享呢?这就发人深思了:这岂不是古代母系家族的妇女们,对于那种推行父系家族制度,敢于劫持姑娘的男子汉所实施的惩罚,在近代藏族婚仪中象征性的再现吗?由此看来,从远古至今,为了奠定男权父系世族的基础,男人们经受了棒打,水泼的一系列曲折艰难的历程,才使人们看到了这种从惩罚到戏谑的民俗变异。

五、藏族的宗教信仰

藏族的信仰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原始信仰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藏族土著苯教,一是公元七世纪佛教传入藏土后逐渐发展形成的藏传佛教,一是广泛地存在于乡村牧区的民间信仰。

1、苯教

苯是藏文古词,“念诵”之意。苯教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笃苯、洽苯、觉苯。苯教“唯镇鬼怪、上祀天神、中兴人宅”。认为有地方神、家神、战神、舅神等诸神祇存在,人死可为鬼神,鬼神殁灭可转而为人。鬼神可主宰活人生命。只有神可解除鬼的危害,因此杀牲祭祀、祈福、禳解等成为苯教的特点。据载苯教法事非常之多,有360种禳祓法、8.4万种观察法、四歌赞法、八祈祷法、81种超荐亡灵法、81种镇邪法等。

2、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公元七世纪,佛教先后从中国的中原地区和尼泊尔传入当时的吐蕃,先是在王公贵族中间流传,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属于大乘佛教,与汉地所传并不相同。明显的有异于它的发源地印度以及他地所传之佛教。藏传佛教最有特点的是对地方政治、经济的参与而形成的“政教合一”制,众多教派以及活佛转世制度,显密兼修,尤重密宗的修持,可以说既有外来因素,又深受古老苯教的影响。

3、民间信仰

藏区民间信仰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众多的年神和山神、龙神(一种生活在地下的神)、赞神(住在天空中)还有家神、灶神和诸多的禁忌。动物崇拜的类型在藏区也很多。比如牦牛、虎、羊、雄狮等,藏族人以狮来象征部落、民族的强悍、英雄、蒸蒸日上。鬼魂和祖先崇拜在藏区中也较为普遍。在现在的葬仪中,有关鬼魂、祖先崇拜的现象不少。图腾崇拜、灵物崇拜、在藏区现今仍然存在。

- 4 -

藏族的民俗风情文化底蕴深厚,涉及的文化内容广泛,藏族的起源历史悠久,藏族的民居民俗具有美感且独具特色,藏族的服饰风味独特具有藏族人们特有的气质,藏族的婚恋嫁娶、宗教信仰也将藏族的风俗习惯贯穿其中。藏族的民俗风情流露着藏族人们对生活的尊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藏族的民俗也将中华的文化发扬的博大精深。

`

- 5 -

 

第二篇:安多藏族婚俗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安多尖扎县马克唐镇如什其村的藏族婚俗

摘要: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阐述尖扎县马克唐镇如什其村的独特的传统婚姻习俗和礼仪,以及要忌讳的事情。与旧婚俗相比较更为突出了现在婚姻的合理性和自由性。历年来,尖扎县如什其村的民众在婚礼方面,一直延续着古礼。婚礼的功能正如各位所知那样主要是向世人宣布婚姻当事人正式结为夫妻,从此二人结为一体,贫富与共,共同承担起所有的责任和事物,同时双方也对彼此承担起了相应的义务。在当代社会中,虽然法律的程序也可以表明婚姻双方当事人婚姻的成立,但是婚姻礼仪由于其特有的独特功能性在民间而依然保持着。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collected through exposition JIANZHA County MAKETANG town RUSHENQI village unique traditional marriage customs and rituals, as well as to be taboo thing. Compared with the old marriage Marriage is more prominent now rationality and freedom. Over the years, as even its JIANZHA County village of people at the wedding, that has continued with the ancient ritual. Wedding functions primarily as you know, as announced to the world the marriage party officially became husband and wife, from the two became one, rich or poor and common, common to assume all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things to each other while the two sides also assume the corresponding obligation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although the program also can indicate legal marriage marriage established parties, but the marriage ritual unique because of its unique functionality while still maintained in the folk.

关键词:藏族;婚俗;安多;尖扎县如什基村

中国婚姻习俗与文化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地域性强,它既有一贯之的传承,也有民族融合或外来文化的影响。古往今来,婚姻都是男女青年的终生大事,婚姻倾注着人们纯真的感情,寄托着人们的社会理想,表达着人们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沿习着古代的习俗一直传承下来的,男女完婚讲究“六礼”即“纳彩”(说媒提亲),“问名”(占卜,询问男

1

浅谈安多尖扎县马克唐镇如什基村的藏族婚俗

女庚属相是否相冲相克),“纳吉”(正式提亲),“纳征”(送彩礼,嫁妆定亲 ),“请期”(商定娶亲吉日),“迎娶”(娶亲完婚)等。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中国婚姻习俗与文化自从春秋时有了“六礼”的规范之后,延续至今各地方,各个少数民族都将“六礼”有不同的规范与创造。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对自己婚礼有新的认识。根据了新的时代新的社会,摒除了旧习俗有许多异议或增加的内容,按照自己地域或民族特色有着自己别具一格的婚俗礼仪,将婚礼办得热热闹闹,丰富多彩。

1 藏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于劳动,能歌善舞,富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五个省区,而以西藏自治区为其主要聚集区。安多藏族主要海北、海南、海东、黄南等地区。藏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信仰、独特的风俗习惯。

2 安多尖扎县马克唐镇如什其村

尖扎县位于青海东南部,东北绝大部分以黄河为界,与化隆县相望,东南与循化县接壤,西与贵德县相连,南与同仁县毗邻。尖扎县辖3个镇、6个乡:马克堂镇、康扬镇、坎布拉镇、贾加乡、措周乡、昂拉乡、能科乡、当顺乡、尖扎滩乡。马克唐镇:驻马克唐,辖4个居委会(黄河路、申宝路、兴隆街、人民街),14村委会(马克唐、勒见、麦什扎、回民、解放、娘莫、加让、加力、如什其、洛科、要其、科沙唐、娘莫、新滩)。其中如什基村位于县城南西部的七公里处,由150多户人家和九百多名人口组成。村的两旁都有小河,在村子的下面这两条河交织在一起流向黄河,远处看这一地形就如蛇的舍头,所以就叫蛇舌,蛇舌翻译成藏语就是智基,而村民们把蛇叫做如,所以我们村也就叫如什基村了。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着朴素而善良的人们,他们平时忙碌于各种工作,有的放牧、有的种植、有的出去打工,但他们冬天就会闲下来。每到冬天他们都会组织各种活动,最不可缺少的或者最有意义的就是射箭比赛,比赛当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放下手中的活穿着藏服来观看。比赛结束后射箭手和村民们就会唱歌,特别热闹,保持着传统的习俗。

3 如什其村的婚俗

2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如什基村的婚俗从大的方面来说跟整个尖扎的婚俗没有多大的区别。但订婚到结婚有几个不同点,如订婚时彩礼。彩礼一般会要求数额巨大,虽然在准备彩礼的时候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离婚率不断增长的现在很有必要用客观的彩礼来制约这一现象。很多人都会因为彩礼的原因会更加珍惜这段姻缘,也不会轻易提出离婚。拿好多彩礼的好处是,客观地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保持离婚率。再如梳头。举行婚礼时的梳头跟一般的梳头有很大的区别。一般妇女梳头没有讲究,但举行婚礼时有很大的讲究,梳头时要用胡麻子煮成的水,用胡麻子煮成的水来梳头,头发不会蓬乱也很容易辫辫子。而且这梳头的人必须是儿女齐全,家庭和睦,在村里良好口碑长者妇女,这位妇女要把头发辫成细小的辫子,把这些辫子由针线缝起来固定在跟发色接近的布上,再在上面放珊瑚和玛瑙。我们村一直保留这一传统,而且给人感觉有点圣神,不得破坏。再如智库等习俗方面涵盖着独特的风格。

尖扎藏族婚俗有新婚俗和旧婚俗之分。

新婚俗主要是自由恋爱的基础上建立的。在现实中很少见父母为儿女包办婚姻的现象以及逼婚、娃娃亲等旧婚俗的习惯。在现代,你想结婚,首先要把自己的想法要告诉父母,若双方父母同意,再按婚俗举行婚礼最终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在双方父母不同意的情况下也存在着奉子成婚的现象。不管怎样都要遵循择婚、求婚、订婚、婚礼的举行过程。

如什基村的男女青年之间的谈情说爱是公开的,只要双方一见钟情,甜蜜的初恋生活就开始了。如什基村的青年在恋爱时,往往采取唱山歌,以表达对另一方的爱慕追求之情,姑娘如果看中了一个小伙子,就会约小伙子见面聊天,小伙子如果赴约了,那么就表明他也喜欢上了这位姑娘。如果小伙子先看中了某个姑娘,他就会找机会和姑娘接近,并会送给她耳环、戒指和头巾等礼物,如果姑娘接受了他送的礼物,就说明她也爱上了他,并接受了他的爱,如果不接受他送的礼物,则表明不爱这位小伙子,在我们村每当农闲时节,常以射箭为乐,村村互邀比赛,在射箭活动的最后一天,村民们统一邀请对方箭手设宴款待的习惯。我们村的达顿自成体系,最具特色的,是民间射箭宴会上对唱情歌,在宴会上青年男女尽情地唱拉伊,以各自独特的曲调,唱出优美动听的情歌,对彼此留下深刻的影响。拉伊就如婚介

3

浅谈安多尖扎县马克唐镇如什基村的藏族婚俗

所一样,把大量的青年男女送上了婚姻的殿堂,我哥和嫂子也是其中的一对。

3.1 择婚

男孩到了17岁,女孩到了16岁父母便开始考虑他们的婚姻,会选择配婚对象。配婚对象上有很大的忌讳。首先:配婚的对象不能是三代以内的有血缘关系的人,跟三代以内的通婚会生下不健康的孩子,所以家族不通婚。再次:跟其他的民族不通婚,因为藏族和其他民族的基本习俗和文化背景不一样,还跟有些民族的习俗和文化冲突,所以也不通婚。选定配婚对象后,首先要为子女暗地选好几家与自己家族地位相当的姑娘或男子后,再打听选好子女的属相,这些知道后,会选定一个黄道吉日,孩子的父亲会早早的带着哈达要请高僧占卜,看与谁结缘合适。这种习惯主要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在当今社会,父母主要会遵循子女的意见,如果子女不同意,也很少存在逼婚的现象。

3.2 求婚

求婚是必须经过的一道手续。求婚有很多种:

选择黄道吉日后,便由家族内品位最高的兄弟或舅舅带上哈达、酒等礼品,前往择定的家族求亲。

求婚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今天讲述的是常见的三种:

第一种是在男女双方同意结婚的前提下,男方家会派出一个媒人到女方家说媒。媒人应有德高望重的男子汉来担任,这个男子汉必须具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是,他必须深晓礼仪,善于言词,通达传统的谚语和格言。选择吉日,媒人带着酒和哈达等礼品去女方家说媒。收下礼品则表示同意,但女方家一般不会轻易就会接受礼品,经过媒人的一番口舌,来来回回三四次才有可能收下礼品。拒绝礼品则表示不同意这门亲事。 当年我哥向嫂子也是这样求婚的。

第二种是,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女孩子会跟着男孩子到男方家,男方家会派媒人到女方家说媒。女孩临行前,把一条哈达系在房屋内的柱子上,在柱子上系一条哈达,说明女孩子有意中人,而且跟着意中人走了,父母也不会再为难子女,也就同意了这门婚事。

第三种是,当一对男女青年相爱以后,两人约定后由男方告诉自己的父亲,由女方告诉自己的母亲,两家父母在得知后相互就进行商量,占卜问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结果相合则视为有缘分,

4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接着就是订婚。如果占卜结果为相克,双方家庭还可以进一步询问是否有办法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或程序转化相克的运,一般而言总是有一定的途径可以转运,则被视为无缘而不能订婚。经会占卜结婚满意,男方媒人带一条哈达和一坨茶叶等礼品,到男方家提出求婚,如果对方家长拒绝收礼品则表示不同意这门亲事。如果对方家长收下礼品则表示同意。同意后再请高僧占卜,择出订婚吉日。

3.3 订婚

对方家长允许成亲后,就与媒人商定彩礼。在这当中,对方家长尽可能提出高额彩礼或者要求男方预做贵重的服装首饰,这得媒人磨一番口舌,力争降低彩礼总额或服饰价值。嫁妆,由女方按所收彩礼的多少以及自家的经济条件来准备。一般为女子做几套服装,而且每套应是上至帽,下至靴一整套。这天女方家则还要把部落的人叫过来边吃肉边喝酒,商讨彩礼等,我们村的彩礼中,碗和茶叶、酒、钱、衣服、戒指耳环等这些是不可缺少的。对于碗很有讲究,女方家要什么样的碗,就要准备什么样的碗,不能违背女方家的意思,一般要的是古老的两个字的碗,但这样的碗很难找。对于茶叶和酒没要求,够喝就可以。对于钱,几年前还只要几千块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彩礼的钱大幅度的增加,现在最起码也会要几万块钱,这一现象导致现在很多青年娶媳妇的一个很大的障碍。衣服要做一整套。对于首饰一般会要求金耳环和戒指,很少要项链的。这些谈好后就确定结婚日子。一旦订婚了,就很少有悔婚的,可以说是这个婚事已经定了,不会有所改变。

3.4 举行婚礼

举行婚礼男方家请星相师卜算黄道吉日以确定婚期(藏语“念孜”)。举行结婚仪式的头一天,我家得派人把一套漂亮的服装,以及巴珠、嘎乌、手镯等装饰品,用绸缎包好,送到女方家中,让新娘明天过门时打扮用。而且新娘要梳头,藏族妇女梳头至少需要半天时间,为使发型保持长久,梳头时习惯用胡麻子煮成的水。从早上开始新娘家的各个亲戚都会来新娘家,会带点礼品过来,当然不要带很多礼,因为宴会主要是在我家举行,女方家只是会会客而已,这一天新娘要早早的起床,因为要梳头,这梳头的人也是很有讲究的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得,必须由儿女齐全,家庭和睦的长者妇女来梳,这梳头大概要五六个小时,要把头发辫成好多细小的辫子,而这些辫子用针线缝

5

浅谈安多尖扎县马克唐镇如什基村的藏族婚俗

合起来固定在跟发色接近的补上,然后在上面放珊瑚和玛瑙。长而乌黑的头发上配上这些头饰尤其的好看。

迎亲的这一天,我家会找一位有地位的人,带上一队人马和彩箭,彩箭上有明镜、璁玉、珠饰等,前往女方家迎接新娘 。同时,还得带上彩箭,箭上有明镜、璁玉、珠饰等。车队到达之前,女方要举行敬"切玛"、喝酒等告别仪式;我家迎亲队伍进门之后,先把彩箭插在新娘背上,表示她已经属于男方家的人了。又把璁玉放在新娘的头顶上,这块璁玉藏族习惯称为灵魂玉,这样做,表示我家的灵魂已托付于女方了。我家派人把一套漂亮的服装和眼饰用绸缎包好,送到女方家中,让新娘穿戴。

傍晚新郎和伴郎来到女方家,女方家的除了男人不参加外,其余的全部来揪新郎的耳朵,但不是真正的揪新郎的耳朵,那些妇女们大声说要把新郎的耳朵给揪下来,这会儿,伴郎就会拿出一条哈达给妇女们表示和好,妇女们会把哈达扔给伴郎,说哈达质量不好,表示不想和好,在这样闹了一段时间后,伴郎会把早就准备好的钱和礼物交给妇女们,妇女们这下都满意了,也静了下来,这天虽然新郎新娘在一起,但到了晚上他们是分开的。

结婚当天要走早的赶路,新娘在她的兄弟、几个或几十个阿香和一个‘“妈香”(安多话 是指女方妈妈的兄弟)的陪同下要到我家,新娘走的时候会绕自家的柱子三圈, 以示对娘家的留恋,并向父母口头,感谢养育之恩。然后,身着盛装的新娘在众人的搀扶簇拥下缓缓出门,走到门口时母亲会喊女儿,说有福自己带走,有苦留给母亲,同样的话会重复三遍,这是女儿已经泪流满面,也离家走远了。如果新郎和新娘家距离远的话会坐车来,到村子下面就要步行道新郎家,如果不远则一开始就要步行。不管距离远近,一种习俗是不可缺少的,就是我家要派出几个男子汉去迎接、敬酒,(安多语称为“智库”)。智库要去三次,智库第一次和第二次,敬酒者以恭敬的口吻和吉祥的言语向送亲者问候,用双手将缠着哈达或羊毛的酒瓶敬给送亲人里的长者,而接酒者用右手无名指向佛、法、僧三宝弹祭后饮一口,再转与他人。至男方家门口,还有最后一道敬酒关,敬酒方式与前相同,但所敬之酒不是瓶装而是碗边有酥油的八宝碗。一路上,男方家人要侍候在路旁,如果路上遇到抬病人、倒垃圾、背空筐子的人,便认为是不吉利,婚后要请僧人念经消灾。步行时新娘要低着头,由她的弟弟和伴娘扶

6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着到新郎家。到家后首先丈母娘提着一桶牛奶欢迎新娘。新娘用左手中指浸奶水,向天弹洒几点,表示感谢神灵。

到新郎家后要把新娘和伴娘安排在一个房间里吃饭或喝茶,阿香们和“妈香”,还有其他人在另一间大房子里,边喝茶边把彩礼给阿香们,“妈香”占很高的地位,要给与众不同的礼物,阿香们在拿到的彩礼当中会适当的返还一些,给男方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们,一来是感谢多年来的养育之恩,二来是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把新娘当做自己的亲女儿一样对待。这一系列完成后就进入宴席了,这时村子里的青年男女会拿着礼物到宴席,吃好了喝足了,唱歌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此时,朴素无华的婚房,到了歌声的海洋。阿香们不会待很长时间就会回去,但一个阿香会留下来陪新娘。大概到了傍晚宴会会散去,村子里的客人们也会各自回家。宴会也就结束了。

这天晚上,新娘和新郎也不会同居,新娘会和伴娘、新娘的父亲三个会一起安寝,新郎没有任何义务。婚后第二天,吃过早饭,新娘换上新郎家准备的藏服,同伴娘和父亲、新郎回娘家。

安多地区还保留着不落夫家的古风,新娘在婚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住在娘家的习俗,新娘住在娘家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住几个月,有的住一两年,在此期间像婚前一样生活。

在娘家住了一段时间后,“妈香”带着新娘到新郎家,从这天起,新娘成为新郎家的一员。 婚后的第一天,新娘与新郎要很早起床,在守护家神前拜神祈祷。婚后第一月,新娘不得入公婆的住房,一个月后,公婆正式召见新婚夫妇,从此新娘就随便出入公婆住房了。 新婚满三个月或六个月后,新娘得偕同配偶返回自己家族小住一段时间,时间必须经高僧择定吉日,并通知男方家族作迎接准备。回门的当天,新婚夫妇与父母一同带上丰盛的礼品前往,男方家族要在宅院门前也要画好“永仲”,摆设各种谷物、茶叶等生活用品迎接。一般父母在家等候,派子女其他近亲属在宅院外迎接入室内,两家父母互献哈达,敬酥油茶和“切玛”,并相互祝贺。新娘和新郎要在家族护法神前祈拜祷告。至此,婚配的全部过程即告结束。同时也向世人宣布婚姻当事人正式结为夫妻,从此二人结为一体,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贵都要与共,共同承担所有的责任和事物。

4、新旧婚俗的比较

7

浅谈安多尖扎县马克唐镇如什基村的藏族婚俗

旧婚俗,婚姻多数是包办,父母有养育和解决子女婚姻的责任,子女

只有服从和孝敬父母的义务。过去,找媳妇或赘女婿,子女是没有权

利过问的,尤其是女子,往往到夫家还不知夫婿的面容怎样。 旧式婚姻,有许多约束,也就有不合理的地方,列举如下。

一是贵贱不能联欢姻。以往,十分注意门当户对,不能随便娶你

意中的人。考虑对象,第一是地位、财富,次之才考虑品行和仪貌。

那时,贵族的子女可以互相通婚,富有的人与穷人是绝对不能相爱的,

农奴的子女当然不可能和领主结婚。

二是作为普通占要(农奴),恋爱结婚得受自家领主的约束,主人

不同意,农奴便不能结婚。一般是同一领主的农奴结婚还容易,主人

尚可同意;而不同领主的农奴结婚,就关系到农奴的增减,得征求双

方头人同意后,才征求父母同意,确实难上加难。

藏族也禁止近亲结婚,父系亲属绝不能结婚,母系亲属要在四代

以后才能结婚。当然,在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偏僻山区里,也有近

亲结婚的,结果后代大多发育不全,不是傻瓜便是跛子。

由于男女没有婚姻自由,带来的社会后果很不好,有的因为得不

到自己恋爱结婚的权利,有的削发为僧,或逃奔远方,有些甚至自杀。 经对比,笔者认为尖扎新旧婚俗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

关于联系:

一、至今为止仍然有一些落后的村庄存在着婚姻包办、逼婚等现

二、至今为止在择婚,求婚,订婚,婚礼的过程中受到了封建迷

信思想的影响。

三、至今为止仍然存续着一种很强的观念:“禁止近亲结婚,父系

亲属绝不能结婚,母系亲属要在四代以后才能结婚。”

关于区别:

一、旧婚俗由于受到当时文化的影响,多半是一夫多妻制或一妻

多夫制。新婚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法律的约束,都是一夫一妻制。

二、在年龄上旧社会是没有一定的限制,现如今,按照法律规定

少数民族结婚的首要条件是:女方要满十八岁和男方要满二十岁。

三、在旧社会受到没有恋爱自由,受到领主、父母、门当户对等的约束,现今主要是意

思自治。

5、婚俗是藏族民俗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藏族婚

8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礼还保持着其原始的淳朴与情调。从尖扎县如什基村的婚礼的过程、择婚、订婚、结婚等等,都是希望人们今后的生活是顺顺利利,美满幸福的举办婚姻礼仪,表现藏族人民的一种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整个婚姻习俗是在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心理状态和信仰意识的维系下,构成的一副人民幸福生活的蓝图。然而整个婚姻习俗也表现出它厚重的封建迷信。随之也进一步表现了渗透在这些程序中根蒂固的藏传佛教思想。

参考文献:

?张继焦.《中国少数民族礼仪》.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②兵永逸.《正在消失的习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3

③邸平伟.《趣闻青海》.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④星全成.《藏族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2 ⑤恰嘎·多杰才让.《地方习俗》(藏文).甘肃民族出版社

⑥伦珠旺姆,昂巴.《神性与诗意——拉卜楞藏族民俗审美文化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

⑦李少林.《中华民俗文化之中华禁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