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方案

“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方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组 张琴儿

古典诗文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正如江泽民同志曾说的:“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省级立项的课题《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中,我们确立以古诗文诵读为突破口,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目的,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古诗文熏染学生的灵魂,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品性灵气。

本工程方案的实施,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 提高诵读认识 吟诵、熟读、背诵是传统语文教育基本的读书方法。古人写文章、作诗注重音律,文言文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而诗词曲赋语言的精美更不待言。唯有大声吟诵、熟读至背,才能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内涵,领略古今相通的永恒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古诗文的音韵特色,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而形成语感。真所谓“读出轻重、读出抑扬、读出舒缓、读出雅俗、读出凝重、读出情感、读出境界!”学生明确了诵读的重要性,就会充满热情的投入其中,品尝大量诵读带来的甜美滋味。

二 制订诵读计划 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克服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认真制订诵读计划。诵读内容:《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中短小精悍的篇目40篇左右;《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耳熟能详的篇目20篇左右;《初中生必读古诗文》中较浅易的篇目;《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中的部分诗词,编排经典系列。如按作者编排,则有李白系列、杜甫系列、苏轼系列等;如按内容编排,则有送别系列、怀念系列、山水系列、花鸟系列等;如按形式编排,则有咏物系列、情景系列、比喻系列等,使学生诵读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比较有系统性[见附①]。时间安排:每周一节课、晨晚半小时、假期不放松。

三 安排专题讲练 文言文没有现代文好懂,古典诗词没有散文、小说那么容易理解和接受,古诗词中越是典范作品越不能直接说理或简单抒情,它的隐藏性和学生的接受性之间有着较大的距离。教师有必要进行专题讲练,以提高学生解读、欣赏古诗文的能力。拟安排的内容有:《我们为什么学习文言文》《如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古典诗词中的比喻例谈》、《“诗眼”欣赏之方法》、《古典诗词的意境创造》、《古典诗词中的理趣》、《诗人风格漫谈》等。

四 开展实践活动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诵读的积极性,使方案的内容向着纵深拓展,培养学生多方面

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拟制定以下多项活动:(1)安排古诗文诵读比赛。各班挑选出五位选手,组队参加年级比赛,由多名语文教师组成评委。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2)古诗文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文化视点等。[见附②](3)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见附③](4)古诗文书画作品展。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结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一次师生古诗文书画作品展。(5)诗词短剧表演。学生选择诗词作品或诗人故事编写出短剧,自导自演。先在班级表演,择优在学校大型文艺会演中表演。如杜甫《饮中八仙歌》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可着重表现李白潇洒豪放、蔑视权贵的品行;白居易《琵琶行》有凄婉的情怀、悠扬的音乐、经典的诗句等等。(6)仿写改写和创作。在大量诵读、多方面熏陶的基础上,鼓励、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改写和创作。仿写从四言、五言、七言到长短句都可,改写指改成散文诗、散文、短剧、小说等,创作则更不拘形式。期末汇编成个人诗集。(7)编写古诗文专集和个人诗集。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完成。专集必须有集名、封面设计、目录、主题等,尽可能有艺术特色。

五 评估验收成绩 古诗文诵读必须注重实效,强调过程,注重评估。因此,必须关注学生的每一项活动、记录学生的每一个成绩、评价学生的每一份收获,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朝着活动的纵深发展。每个学生拥有一张古诗文诵读成绩卡[见附④],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成绩等。记载、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按期向家长通报成绩。同时,将古诗文诵读成绩作为语文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估工作保证了活动的持续、有序、有效的进行。

返回

附①:古诗文诵读篇目

一 《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

《师旷论学》《欧阳修论作文》《司马光好学》《扁鹊见蔡桓公》《狼》《与陈伯之书》《鹬蚌相争》《自相矛盾》《多多益善》《诫子书》

二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揠苗助长》、《攘鸡者》、《学弈》、《五十步笑百步》、《丑妇效颦》、《滥竽充数》、《买椟还珠》、《狐假虎威》、《寒号虫》、《螳螂捕蝉》

三 《初中生必读古诗文》

四 唐诗宋词

李白:《月下独酌》《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送友人》 杜甫:《春望》《前出塞》《江南逢李龟年》《登高》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暮江吟》

王维:《杂诗》《鹿柴》

贾岛:《题诗后》

杜牧:《题乌江亭》《过华清宫》

李商隐《霜月》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蝶恋花 · 花褪残红青杏小》 辛弃疾:《西江月 · 遣兴》《青玉案 · 元夕》

李清照:《一剪梅》《醉花阴》

岳飞:《满江红 · 怒发冲冠》

陆游:《卜算子 · 咏梅》

柳永:《雨霖铃》

五 名言警句诵读60句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9).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0).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1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1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14).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19).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2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2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2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23.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2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2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26).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2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2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3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3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32).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3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34).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35).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3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38).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3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4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4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

(42).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4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4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45).不人虎穴,焉得虎子。(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46).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范晔《后汉书》)

(4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4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4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晋·陈寿《三国志》)

(50).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陈寿(三国志·吴书))

(51).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5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5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54).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枚乘《上书谏吴王》)

(5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傅玄〈太子不少傅箴〉)

(56).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新五代史·晋书》)

(57).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58).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膝王阁序》)

(59).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6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附②:“亲近古诗文经典”知识竞赛

一 选择题(14分)

1、下列古诗表述的节令依次是( )

①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返回

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A、 元旦 重阳节 清明

B、 春节 中秋节 清明

C、 春节 重阳节 清明

2、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 )而小天下。”

A.泰山 B.嵩山 C.黄山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4、《七步诗》的作者是( )。

A.曹操 B.曹丕 C.曹植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读作(A.kuǐ B.guī C.wā

6、不满官场黑暗而退隐乡间的东晋伟大的田园诗人是( )

A.谢灵运 B.陶渊明 C.孟浩然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四书五经”( )

A.《孟子》 B 《中庸》 C 《史记》

二 连线题(16分)

8、 把诗句补充完整,并用直线与诗人、诗题连起来。

谁言寸草心,( ) 刘禹锡 游子吟

( ),浪淘风簸自天涯。 孟郊 望庐山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 )。 李白 浪淘沙

9、请将相关的诗句的上下句和诗人用线连起来。

水光潋滟晴方好, 映日荷花别样红。 苏 轼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一枝红杏出墙来。 李 白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范成大

接天莲叶无穷碧,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杨万里

春色满园关不住, 山色空蒙雨亦奇。 叶绍翁 。 )

10、请将诗句的上下句和诗人用线连起来。

葡萄美酒夜光杯 却话巴山夜雨时 贾岛

只在此山中 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

何当共剪西窗烛 云深不知处 李商隐

姑苏城外寒山寺 独钓寒江雪 张继

孤舟簑笠翁 夜半钟声到客船 柳宗元

四 填空题(30分)

11、将诗句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1) 。

(2)“九州”是指___________

(3)诗人龚自珍是________朝人

1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________,四十而________,五十而_______,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3、“风骚”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4、“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文学家是哪两位_________ _________

15、中国诗歌中被誉为叙事诗“双璧”的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6、词又叫________,词主要有两大流派:________ _________,其代表人物分别是_________ __________。

17、“记”和“说”都是古代的两种文体,前者集_____ _____ _____ _____于一体,后者以______为主,情辞恳切,文采蜚然。

18、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宝库中三颗璀璨的明珠。

19、古代诗词中有一些固定的象征意义,如“折柳——_____”、“望月——_____”、“征雁——_____”等。

20、诗按内容分,有送别诗、_________、__________、咏史诗等。

五 简答题(40分)

21、 你能介绍孔子和《论语》吗?写出里面的成语十个。(10分)

22、 中国古代的诗人、词人可谓群星璀璨,风格各异,如李白的豪放飘逸、辛弃疾的慷慨愤世等。请再介绍五个诗人或词人及他们的作品风格。(10分)

23、请你举例介绍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不少于五种。(10分)

24、你欣赏下面这首元代王冕的诗吗?请作适当的评析,不少于100字。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附③:古诗文名言警句填空比赛

(1)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

(2)为人性僻耽佳句,________________。

(3)只恐夜深花睡去,________________。

(4)山穷水尽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

(5)故人西辞黄鹤楼,________________。

(6)两岸猿声啼不住,________________。

(7)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________。

(8)昔人已乘黄鹤去,________________。

(9)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

(10)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______。

(11)夕阳无限好,________________。 10分) (

(12)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______。

(13)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

(14)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__。

(15)水是眼波横,________________。

(16)射人先射马,________________。

(17)学而不厌, ________________。

(18)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

(19)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____________。

(20)鸟宿池边树,________________。

(21)去年今日此门中,________________。

(22)白发三千丈,________________。

(23)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

(24)老骥伏枥, ________________。

(25)窗含西岭千秋雪,________________。

(26)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

(27)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______。

(28)前事不忘,________________。

(29)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________。

(30)千山鸟飞尽,________________。

(31)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

(3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__。

(33)众里寻他千百度,________________,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4)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___。

(35)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

(36)人无远虑, ________________。

(37)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

(38)知否?知否?应是________________。

(39)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

(40)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 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

(42)三十功名尘与土,________________。

(43)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

(44)子曰:“智者乐水,_________。”

(45)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______。”

(46)欧阳修《醉翁亭记》:__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47)丘迟《与陈伯之书》:________,_________,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48)刘向《师旷论学》:少而好学,___________;壮而好学,_________;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49)韩愈《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

(50)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________。

“民族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体,这儿有我们的精神家园,舍弃了她,就舍弃了我们的根,无论到了什么时代,我们都需要她的滋养。”所以,即使是到了21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以便掌握学生对于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决定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一次“民族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

说明:本卷共设试题30题,分单项选择题20题和简答题10题两部分。本次问卷不需要署名,请你认真并如实回答以下问题。谢谢您的合作!

一、选择题

1、你喜欢上语文课吗( )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2、你在班级中的语文成绩属于( )

A、优秀 B、中等 C、中下 D、较差

3、你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几部( )

A、四部 B三部 C、二部 D、一部 E、无

4、你阅读名著的动机是( )

A、完成老师的任务 B、写好作文C、丰富精神、体味人生D、消遣娱乐

5、你最喜欢阅读的文学类型( )

A、小说 B、散文 C、诗歌 D、戏剧

6、你阅读课外文学作品时间一周大约在( )小时左右。

A、8 B、6 C、1 D、0

7、你的家长对于你看课外文学作品的态度( )

A、大力支持 B、随便 C、极力反对

8、知道“三皇、五帝”吗?

A、都知道 B、知道一些 C、完全不知道

9、中国传统文化以( )学说为主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10、“天人合一”思想出自( )

A、《诗经》 B、《易经》 C、《礼经》 D、《春秋》

1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 )民本思想。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墨子

12、戏曲脸谱色彩的黑色表示( )

A、奸邪 B、威猛 C、刚直 D、强悍

13、“丝绸之路”是( )开辟的。

A、张骞 B、唐玄奘 C、郑和 D、鉴真

14、“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 )相关。

A、李白 B、荆轲 C、屈原 D、孔子

15、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

A、金文 B、篆文 C、甲骨文

16、河姆渡遗址是中国东南沿海最早的( )时代遗址。

A、旧石器 B、新石器 C、青铜器

17、“致良知”学说是余姚乡贤( )所创立的。

A、严子陵 B、王阳明 C、朱舜水 D黄梨洲

18、你能列举“唐宋八大家”吗?

A、能 B、能,但不能确定是否正确 C、不能

19、你知道“破天荒”的来历吗?

A、知道 B不全知道 D、完全不知道

20、“百家姓”之首是( )姓。

A、钱 B、孙 C、赵 D、秦

二、简答题

1、你知道“大李杜”和“小李杜”分别指谁?

2、你能说出“死”的别称几个?(5种以上)

3、你能说出书法“颜体”“柳体”的代表人物吗?

4、你能说出十二生肖动物的名称吗?试着写出来。

5、你能写出几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故事名称?(5个以上)

6、你了解几个中国主要剧种?请列举(5种以上)。

7、“三十六计”是我国宝贵的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你了解哪些计策?(5个以上)

8、请你分别写出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名称。

9、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秦王汉武、唐宗宋祖”分别指中国历史上哪四位皇帝?

10、请你写出成语“负荆请罪”“纸上谈兵”“完璧归赵”“四面楚歌”有关历史人物。

返回

阳明中学《语文与文化》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组 张肖晶(执笔)

在人类跨入崭新的21世纪之际,新课程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带着新的教育理念走进了中小学校园,走入了师生的生活,并正在改变着中小学师生的生活方式。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又是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最好的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因而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此,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在对取得显著教育效果的“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的基础上,我们《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组开发了阳明中学《语文与文化》校本课程。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我市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为保证我校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组织实施工作顺利健康的进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江泽民同志“一个民族只有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思想,按照语文学科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对学校资源和地区资源的分析、研究、开发与利用,发挥学校、地区优势,让那些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语”、“文”熏染学生的心灵,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唤醒他们的智慧灵气,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形成具有我校特点的《语文与文化》校本课程体系。

二、实施原则:

1.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

2.创新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3.社会化与生活化相结合的原则;

4.知识性、趣味性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5.信息化和现代意识相结合的原则;

6.学习化和全球化相结合的原则;

7.语言训练和思维并重的原则;

8.课内外结合的原则。

三、实施规划:

1、体例 校本《语文与文化》课程按照“名著导读”“经典诵读”“文献名邦”“时文选萃”的体例,以经典章句构建起教材的核心内容;以儒学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构建教材的主体框架,同时兼顾近现代涌现出的精华篇章,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神韵。

2、知识体系 校本《语文与文化》课程的知识体系可分为四部分:积累知识(含静态知识和文化知识)、实践知识、思维知识、情感知识。语文静态知识和语文文化知识,这是语文学习实践中应着重积累的知识,是语文素养的基础;语文实践知识,即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知识体系的核心;语文思维知识,即语文学习实践中进行听、说、读、写的必要的科学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特别是创新思维意识,这是语文知识体系的桥梁;语文情感知识,即语文学习实践中形成的爱国、爱民、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健康情感,高尚的审美情趣,积极向上、勇于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博物意识等。

3、单元编排

(1)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课程的编排核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在学生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2)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分散是指课程编写按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相对分散,有所侧重,而后整合,形成综合能力。我们设想:七年级以诵读为主,欣赏为辅,着重培养学生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喜爱之情;八年级在学生对自己本民族文化喜欢的基础上,逐步向欣赏过渡,并以史为纲,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学作品欣赏或鉴赏教学活动,使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进而陶冶其性情,培养其品质,树立民族自豪感,在学生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九年级,在七年级、八年级的基础上,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为载体,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结合语文书本单元重点,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综合性学习实践。并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探究性课题辅导。使知识和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集中是指语文诵读、欣赏、探究等实践活动要和语文单元及训练一线贯之,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为突出。这主要因为:一是继承按文体编写的优点,便于教学中训练操作;二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初中三年的不同阶段,有一个

循序渐进的能力训练目标,使得听说读写分项整合,从而使训练更科学有序。

(3)与单元目标相结合。开发相关网络资源,使得学生对教材与实践可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选文 校本《语文与文化》课程每一体例下分别设计以下几个板块:“名著导读”分“作者介绍”、“内容提要”、“作品赏析”和“精彩语段”等;“经典诵读”分“名言警句欣赏”“神话故事”“成语故事”等;“文献名邦”分“余姚的历史人物”“余姚的民风民俗”“余姚的名胜古迹”等。力求浓缩精华、拓展视野。本课程每册26课,7-9年级共三册,选文近250段(篇),在选文的篇幅长短,内容的难易、阅读与理解的指导等方面体现针对性、层次性,努力做到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涵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同时,不挤占学生的时间,不增加师生的负担。

5、评价 评价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注意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和“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建立个人的成长记录袋,内容包括:a.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兴趣、技能、态度等方面),教师、同学、家长参与评价。b.作品集:每个阶段学生的优秀阅读笔记,获奖作品,荣誉证书等。c.期末评语:记录“家长说”、“老师说”、“同学说”、“自己说”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施具体方案:

(一)七年级以诵读为主,欣赏为辅;活动为主,传授为辅。

A核心方案:全面展开“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

“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是七年级校本《语文与文化》课程教学的核心工程。初中阶段是学生记亿力较强的时期,学生在这一阶段应大量吸收人类文明的全部优秀文化,为以后学习工作打基础,在这一点上,学生更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个人知识的积累别人是无法代替的,因此,开展各种朗读、背诵、演唱、讲演等语文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语文听说能力发展,提高学生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同时,开展“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还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使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本工程依次包括“编读、赏读、演读、赛读、研读”几大序列。与其他课程一样,做到有教学任务、有教学要求、有常规检查、有阶段验收。

1、编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诗文与现实生活相对脱离,加上其本身字音、句读、语法结构的特殊性,它的积累更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收集古诗文经典

之作,设计汇编某一主题的古诗文:如勤学篇、励志篇、爱国篇等,要求多读至熟、熟至成诵。

2、赏读 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单元主题指定相关内容的篇目进行赏析。如第一单元以理想为主题,就有曹操的《龟虽寿》、岳飞的《满江红》、李白的《行路难》及一些边塞诗等。第二单元以人生为主题,就有陶渊明的《饮酒》、李商隐的《无题》、李煜的《相见欢》等。以“每周之星”的形式,着重推荐一些成就最高、风格独特的诗人,如李白篇、杜甫篇、白居易篇;田园诗篇、边塞诗篇、婉约诗篇等进行分类赏析。

3、演读 不少经典诗文语言隽永,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意韵丰富,如杜牧的《清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演读,不仅可以理解诗词的内容,还有助于领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意境和韵味,在课堂上开展古诗文课本剧演出、配乐诗文朗诵等,既可以活跃气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4、赛读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凑。”通过古诗文学习知识竞赛、接力赛、创作赛等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以达到文化熏陶、人格培养与口语锻炼的目的。

5、研读 既有对某一朝代的诗词作主题思想具体的研究,也有对诗歌所用意象的揣摩;既有对诗歌语言的品位,也有对表达技巧的探究。如《宋词中的爱国情结》、《思乡诗中的意象》、《对联、趣味诗鉴赏》等。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诵读的积极性,使方案的内容向着纵深拓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特拟定以下活动:(1)三月份安排“千古美文”诵读比赛。各班挑选出五位选手,组队参加年级比赛,由多名语文教师组成评委。(2)四月份安排“古诗文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文化视点等。(3)五月份安排“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和“古诗文书画作品展”。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结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一次师生古诗文书画作品展。(4)六月份安排“诗词短剧表演”。学生选择诗词作品或诗人故事编写出短剧,自导自演。先在班级表演,择优在学校大型文艺会演中表演。

B其他方案:

1、积累 当然,单一的诗词诵读是不够的,在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的同时,我们还可以进行其他的知识积累:如熟记成语故事一百个;熟记名言警句二百句;巩固三千五百个常用字;背诵若干文言文和优美的散文;熟记有关作家作品等知识。

2、写作 七年级,以诵读为主,还可间以写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句、段)和仿写、改写(编)等多种形式,以养成写作的习惯为主。仿作习作,以学生自主写作、读书摘抄为主,辅以课堂作文。要求学生写日记,不限字数,鼓励写放胆文;鼓励自拟题目,也可不写;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交流互评。同时利用课前3~5分钟,进行日记交流,并请同学作出评述,评出周、月、期中、学期、学年的优胜者予以奖励。鼓励学生自选自编

作品集,并由学生组织予以展览等。

3、阅读 七年级,阅读除了古今优秀诗词歌赋以外,还可以短小精悍的古今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俗传说、本土风情等为主,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4、实践 将根据能力目标,分课内活动课、课外实践课等多种形式,如:诗歌朗读、背诵(课内、外)比赛;对对联比赛:名言联句比赛;故事会;模拟现场等。由教师公布学年、学期计划,由学生组织实施,活动结束后由教师和学生等进行评估。

(二)八年级以欣赏为主,阅读为辅;以体验为主,指导为辅。

A核心方案:全面实施“文学作品欣赏工程”

以史为纲,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学作品欣赏或鉴赏教学活动,使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进而陶冶其性情,培养其品质,树立民族自豪感,在学生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上半学年,可以古代文学欣赏为主,下半学年可以近代和当代文学为主,教师一方面可以指导名篇导读,先秦散文作品初步欣赏:唐宋八大家散文作品初步欣赏;中国古代其他朝代散文作品初步欣赏;现代文学作品初步欣赏等系列讲座。培养学生初步欣赏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作家的文学作品,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欣赏。为学生上高中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奠定基础。一方面还可以组织一系列活动来促进、深化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活动初步安排设计:(1)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文学作品读书征文比赛;(2)开展“文化继承”和“文化抛弃”的辩论赛;(3)创办文学沙龙;(4)开展“我是小小文学家”文学作品创作大赛。

B其他方案:

1、积累 背诵古诗一百首;了解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民俗传说;掌握一百个常用成语;熟记名言警句二百句;背诵现代文、文言文各五十篇;掌握文言实词三十个;了解十个文言虚词;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熟记相关作家作品等知识。

2、写作 以写有题目的日记为主,同时摘抄好的段、篇,以写身边的人、事、景物为主,字数不少于500字。鼓励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创作,同时利用课前3-5分钟,进行作品交流,并请同学作出评述,评出周、月、期中、学期、学年的优胜者予以奖励。鼓励学生自选自编作品集,并由学生组织予以展览等。

3、阅读 在进一步巩固听说能力的基础上,集中进行语体文阅读和文学作品的阅读实践和创新阅读能力的培养。a语体文阅读,可设计为: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语体文综合阅读。这样,既可节省学时,又能使学生获得较完整和系统的关于此类文章的相关的基本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形成。b文学作品阅读,以史为轴,有系统地阅读历史长河中的经典之作,在阅读实践中学会欣赏、

鉴赏。既为初三阅读其它文学作品打下基础,又为学生上高中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奠定基础。

4、实践 继续七年级进行的实践活动的同时,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模拟现场、研究性学习等实践活动。由教师公布学年、学期计划,由学生组织实施,活动结束后由教师和学生等进行评估。

(三)九年级以探究为主,鉴赏为辅;以实践为主,学习为辅。

A核心方案:进行综合性学习实践——民族文化的探究

九年级,在七年级、八年级的基础上,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为载体,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注重学生的独特发现和思维,结合语文书本单元重点和《语文与文化》课程内容,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综合性学习实践。探究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例如研究《古诗词精华与写好作文的关系》,《古诗词与现代歌曲》,《鲁迅笔下的女性》,《李白诗中的月》,《琼瑶小说与民族文化》,《家乡的古桥》等,教师可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探究性课题指导。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自主地体验成功。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和创新思维,加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查询收集整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研究的习惯。

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的步骤: ①、确定研究分工 ②、确定研究方法 ③、制作问卷调查,收集整理信息 ④、查阅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⑤、请教指导老师,走访专家学者 ⑥、小组研究总结,修改论文初稿 ⑦、写出最终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

B其他方案:

1、积累 背诵古诗六十首;了解与有关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掌握一百个常用成语;熟记名言警句一百句;背诵现代文、文言文各二十五篇;掌握文言实词三十个;了解十个文言虚词;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熟记相关重要作家作品等知识。

2、阅读 进一步学习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双翼齐飞,大力开展自读和交流活动,从而在交流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欣赏水平。让学生在丰富的文学材料中吸收营养,提高知识积累和文化品位。上半学年,安排文学作品阅读(一)小说、散文名篇赏读:含有中国当代、现代短篇小说赏读;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赏读;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赏读;下半学年,安排文学作品阅读(三)戏剧、诗歌赏读:包括:中国当代戏剧选读;中国古代悲喜剧选读;中国现当代诗歌选读;中国现当代诗歌选读(港、澳、台)等。

3、写作 九年级以写随笔为主,每周一篇,必须自拟或选择题目写作,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内容不限,鼓励创新,鼓励抒发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交流互评。同时利用课前3—5分钟,进行交流,并请同学作出评述,评出周、月、期中、学期、学年的优胜者予以奖励。鼓励学生自选自编作品集,并

由学生组织予以展览等。

4、实践 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性研讨;例: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影视作品,并就影视与原作等不同艺术形式间的差异进行研讨;组织学生利用地方资源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等活动。由教师公布学年、学期计划,由学生组织实施,活动结束后由教师和学生等进行评估。

总之,我校《语文与文化》校本教材将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为指导,吸收当代先进的教育理论和语文教学研究的成果,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增强选文的趣味性,增加教材的信息含量,增强教材的人文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语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教学的组织,也有利于教师的分工与合作,使得教学资源中的教职员等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加强,特别有利于教学科研成果的开发,使得教学与研究、选修与必修、活动与实践等都成为可能,教学方法也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也可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返回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 课题阶段总结报告

鲁纪权

20xx年9月,我校上报了省级课题——《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20xx年12月,被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为20xx年度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半年来,按照课题计划,我们作了大量的具体工作,现将阶段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积极做好课题准备工作

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有的放矢,20xx年10月,我们组织了课题组成员学习新课程标准精神,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在认真学习并领会课题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各成员确定了各自的研究重点。并于20xx年11月组织了“民族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工作,着手整理了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初步制订研究策略,创建了课题网站。为课题开题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二、认真做好课题开题工作

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活动,我们制定了课题学期研究计划,并着手进行课题揭题准备工作。事先,我们召开了课题组主要成员会议,作了精心布置和准备,研讨了鲁纪权老师撰写的开题报告。揭题活动中,我们邀请了省教科院专家鲁林岳和朱永祥两位院长以及市教科所、教研室领导同志参加了揭题活动,并对课题研究工作作了方向性的指示,课题揭题活动的顺利进行拉开了课题研究的序幕。

三、扎实进行课题研究工作

1、以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为突破口,寻求课题研究的支点

我们通过“民族文化(经典文化为主)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于是,“不要拒绝对经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为了克服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认真制订诵读计划确定诵读内容:《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中短小精悍的篇目40篇左右;《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耳熟能详的篇目20篇左右;《初中生必读古诗文》中较浅易的篇目;《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中的部分诗词以及校本《经典诵读》中诗词警句60句。此外还规定:①天天三个一(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诗文;语文课前交流一句自己喜欢的座右铭;回家向父母背诵一首古诗文。)②、周周三个一(每周写一张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习作;读一篇经典文言散文;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③月月三个一(要求课题组老师在每月上旬开设一节有关古诗文阅读的专题讲座,如《古代哲理诗词名句赏析》、《古典诗词的意境创造》、《古典诗词中言愁现象探析》、《诗人风格漫谈》、《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等);每月中旬举行一次班级古诗文学习沙龙,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在每月下旬全级段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如“千古美文”朗诵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书写座右铭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

2、以编撰《语文与文化》校本教材为抓手,搭建课题研究的平台

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有想读文化典籍,却没时间和针对性阅读材料。为了解决这个弊端,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我们在对取得显著教育效果的“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开发《语文与文化》校本课程,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①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按照语文学科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对学校资源和地区资源的分析、研究,让那些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语”、“文”熏染学生的心灵,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唤醒他们的智慧灵气,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我们决定开发校本课程,并命名为《语文与文

化》。之所以命名为“语文与文化”,是因为语文历来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文的灵魂,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采用单元专题形式,按照“名著导读”“经典诵读”“传说?故事”“文献名邦——余姚”“美文选萃”的体例编排教材,每一体例下设计以下几个板块:作者介绍、内容提要、注释赏析、温馨提示等。本课程7-9年级共三册,每册22课,选文以儒学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构建教材的核心内容,同时兼顾近现代涌现出的精美篇章。力求浓缩精华、体现中华文化神韵,拓展视野。在选文的篇幅长短,内容的难易、阅读与理解的指导等方面体现针对性、层次性

②搜集相关资料: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寒假搜集相关资料。(1)(2)班学生搜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3)(4)班学生搜集“成语故事”。(5)(6)班学生搜集“歇后语、谚语”。(7)班学生搜集“余姚历史人物事迹”。(8)(9)班学生搜集“余姚老话”“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开学初,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在编撰过程中,课题组老师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和广大师生的意见,不断地增、减、调、换、改,小样出来后做了细致的校对工作。三月初,七年级《语文与文化》校本教材已经编印成册并投入使用。

③制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课题组制订了校本课程教学计划。要求教师指导性和创造性地用好校本教材,在不增加学生业务负担的情况下要求教师认真上好本课程,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具体包括教学内容及目标的确定、教学时间及形式的安排、课程评价的方法等。目前,优秀校本课程教案已编撰成册。

3、以“文化”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为了落实课题研究工作,提升课堂教学的文化含量,彰显课题研究的效果,我们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新课标精神,学习课题实施方案,研讨教材有关文化信息,力求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在深入细致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初步确定了语文与文化研究性课堂教学新模式,如诗歌教学的“导引-诵读-探究-拓展”模式和散文教学的“设-挖-延”模式以及小说教学“理读-立题-探究-延伸”模式等在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检验新模式的教学效果,今年4月,我们邀请了市教研室的领导及全市各乡镇语文骨干教师观摩了韩文澜老师执教的《戏曲大舞台》,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综合实践课,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意蕴,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国爱乡的热情,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与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在校教研活动中,我们安排部分教师上课题研究课,如赵阳老师的《安塞腰鼓》、张琴儿老师的《木兰诗》公开课对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深入挖掘教材文化内涵,让学生真正领略了民族文化的芬芳和甘美。此外,我们还发动教师撰写有关课题研究的教学论文及教学案例。这些富有成效的举措,反过来又作用与“文化”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活动,使课题研究活动的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4、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课题研究的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认识、教育、娱乐、审美”的功能,我们在抓好“文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展了课题研究的空间。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我们开展了“生活在文化的海洋里”大型系列活动。

①创建“亲近经典”专题网站。在“鲁纪权工作室”的网页中,开辟“亲近经典”版面,一方面向学生提供《论语》、《孟子》、《诗经》、《百家姓》、《三字经》等经典篇章的阅览,接受原汁原味的经典熏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Inter网的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文化网站和诗歌专门网站获取信息。学生可以从这些网站中找到有关中国文化的许多资料,并将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料都汇集到一起,通过对资料的整理、重组和内化,将研究成果制作成网页,然后将网页汇集到一起制作一个网站。网站的首页有对每个研究小组的介绍和各个小组制作的网页的链接。我们的网站暂起名为“亲近经典——阳明中学?语文与文化?研究性学习交流在线”。实现交流共享,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②举办语文学习文化沙龙。每月举办了一次语文学习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得读书知己。全班同学首先分组交流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然后每组选出1-2名同学在全班交流。为了促进大家相互学习,互相受益,训练思维,我们可在交流会上设立专题引发讨论,引起争鸣。如“怎样看待文学的媚俗”、“如何看待课文中的封建文化”等。通过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对作品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③“走遍余姚”调查实践活动。余姚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上有着特殊价值的文献名邦。总的来说,余姚有着三个时期的文化特色,首先一个就是以河姆渡遗址为主体的史前文化体系;第二个是以四先贤为主体的姚江文化体系;第三个是以四明山根据地为中心的战地文化体系。为此,我们结合余姚地方课程《文献名邦—余姚》的相关内容,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开展了“走遍余姚”调查实践活动。通过走访、调查,学生对余姚的历史沿革、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等有了更深的了解,并创作了诸如《说说余姚的桥文化》《余姚老话与余姚方言的魅力》《河姆渡——故乡的魂》《喜看余姚新面貌》等优秀作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乡热情。

④“看民族影视,扬中国文化”影评活动。利用中国电影100周年华诞的契机,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观看优秀的电影、电视、画报、书刊,通过这些现代化媒体,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吸取中华民族的精髓,入手看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孔子》、《上下五千年》等节目,使学生们受到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熏陶,成为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另一方面,通过开办电视文化讲座,组织影评活动,提高学生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的能力,自觉地抵制了封建文化和颓废文化的不良影响。

⑤开展各项竞赛活动。课余时间,我们经常性的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一月份的“新语文演讲比赛”、三月份的“千古美文朗诵比赛”、四月份的“古诗文名句填空竞赛”、五月份的“古诗文知识竞赛”等。这些语文活动课给学生以展现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同时,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为课题研究注入了活水。

四、成绩与反思

我校《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研究,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新课程理念为支撑,以凸现学校办学特色为宗旨,探索语文教学“以文化育情,以文化育趣,以文化育才,以文化育人”之路,着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虽然所涉及的仅仅是一点点文学经典,还远远不是经典文化的全部,只能说是冰山一角,但培育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学生通过阅读古诗文及经典章籍,不仅领略到了祖国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且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哲理、逻辑等深刻内涵,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蕴。使学生的情感得以陶冶,心灵得到升华。

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提高。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后作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校文学社的《新蕾》杂志上好多优秀习作常引用古人名言警句。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改观。通过读文言古文使学生在关心他人、尊敬老人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在父母生病不舒服的时候也懂得关心递茶送水、问寒问暖;在公交车上常常有学生主动让座,拾金不昧、互帮互助现象层出不穷。

2、校本课程《语文与文化》的开发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尤其是在阅读方面:学生更进一步明确了怎样读书和读什么样的书,阅读面更有针对性。根据我们不完全调查,学生在实验实施的半年内所阅读的书籍涉及了“四大古典名著”、唐诗宋词、成语故事、寓言传说、文言经典等,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从竞赛情况观察,绝大多数学生能背诵50句以上的名言警句和100多首古诗文。阅读层次不断提高。许多学生在阅读中改变了对阅读的一些认识上的不足,舍弃了对于漫画、流行小说的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更有利于其丰富知识,提高文化素质的书目上。

3、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开放了教材,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创设综合开放的学习环境,增加实践活动机会,打破了语文教学时空和教学内容的封闭,解放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不再受到禁锢,使得语文教学真正融入生活之中。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沟通了社会,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提升

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4、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文化内涵,营造了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氛围,改变了语文课堂结构,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语文与文化”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完善和提高,有力推动了学校课程改革工作。

5、“亲近经典——阳明中学?语文与文化?研究性学习交流在线”网站的发布,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张扬创造了空间,它在更大范围上、更深层次上更直接有效地满足了学生实现自我的愿望。所以在本次学习活动中,学生们把对成功的渴望,化为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带着感情、迷恋和执着投入到研究学习中来。

6、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备了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撰写有关本课题研究的论文7篇,3篇分别在《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报》《浙江教育通讯》上发表,2篇获宁波市语文教师论文二等奖,2篇在《余姚教研》上发表。课堂实录及反思课案5篇,设计语文活动方案及教学案例14篇,制作相关课件50个,编著校本教材1册,申报省地市级教学课题三个,吸引了语文组全体老师参加相关课题的研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难窥一斑,我们教师文化底蕴不够,领悟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研究工作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教师精力和时间有限,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投入的程度还不够深入;本课题的研究尚无先例,一切都在摸索与探究之中,我们的视野还不够开阔。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做好有关工作。

本课题能得以顺利的进行,我们最大的体会是有宁波市名校长陆云峰校长的大力支持,无论是精神上的鼓励还是经费上的扶植,令大家干劲十足。此外,市教科所潘巨良所长、教研室瞿美珍主任以及学校教科室凤骞老师的专业指导,更让我们信心百倍。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组

20xx年6月

返回

在学生的灵魂之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初中语文新课程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总结报告

执笔:鲁纪权 张肖晶

一、课题的提出

(一)理论背景

1、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文化是培育和发展民族精神的载体,担负着传承民族精神的庄严使命。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精髓,是新世纪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举措和重要保证。文化是国力,是一种“软”国力,但是作用并不软。一定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民族文化得不到发展而逐渐消解,民族精神就会逐渐衰颓。因此,繁荣民族文化,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以有效地抵制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凝聚中华儿女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就具有十分紧迫的重要性。能不能做好这件事,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我们要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继承民族文化对弘扬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

2、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最高理想之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则是一个伴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弘扬民族文化。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重视德育,重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要坚持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广大学生来说,要求他们能够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能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把个人的奋斗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核心的教育内容就是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面对更加开放和市场化的社会环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教育、引导学生认同民族优秀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成才,更具有十分紧迫的责任。

(二)现实背景

1、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经史子集到典章文物,从幽深小巷的寸砖片瓦到深冢古墓里的吉光片羽,从洞天福地的名胜古迹到烟雨寺庙的悠远钟声,我们无不感受到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基因,也正是我们中华文化厚德载物的滋润和辉光日新的照耀以及世世代代志士仁人的薪火相传使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日渐强大。然而,时至今日,当计算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超导体、遗传工程、WTO等纷至沓来的时候,任何民族都无法游离于这一潮流之外,任何民族的文化也同样的,既面临着失却个性自我,被潮流淹没,并消解亡失于其中的危机;也迎来了一个文化扩张发展,日趋强大,势成主导之流的机遇。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为近百年来的落伍而自暴自弃。因此,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江泽民同志则在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说:“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危机和挑战。因此,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是一个紧迫任务。

2、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国的语文素质教育离不开对民族语文和民族文化的准确把握,离不开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如果脱离深厚的民族语言、文化基础,语文素质教育就必然流于虚妄而不可想像。据此,语文素质教育更应重视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征,合乎其内在的学习经验和规律。重点应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民族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勤熟读成诵、勤校勘查证、勤运思练笔;重科学、伦理,重整体、辩证,重真、善、美统一。二是“课文无非是例子”,选文要“取法乎上”,经典的、时代的,都要典范、合读,文质兼美。对最能体现汉语特点、汉语规律的诗、词、曲、赋和散文等,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对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时事美文、文学精品、科普读物,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读,力求使学生做到通古知今,融会贯通,化而能用。三是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精华的方法,充分发挥中华民族重整体辩证和直觉体悟的思维优势,在读写中既学会系统、全面、动态的审视、分析、解决问题,又达到思想感情的滋润、熏染和精神情操的提高和超越的目的。

3、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新理念的

全面实施,语文的活力又得以充分的体现,从而也为弘扬民族文化搭建了一个崭新的舞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人类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在这座珍贵宝库中,蕴藏着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不仅诞生了老子、孔子、庄子、荀子、墨子等一批伟大的思想家和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关汉卿、曹雪芹、鲁迅、郭沫若等文学大师,而且出现了《诗经》、《论语》、《孟子》、《离骚》、《史记》、“唐诗”、“宋词”、“元曲”及《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宏篇巨著和艺术精品。这既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自豪,同时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语文教材从中精选的上百篇诗文佳作,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通过学习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祖国无比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可以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珍品中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脉搏,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我们对语言文字的解读,其实是对文化的解读。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与理论假设

本课题以马克思人的发展的学说为核心理论支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人的素质的发展和完善就是一个人类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改造的过程。教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中介环节,通过这个中介,使人类个体从接受人类文化遗产发展到创造新文化,人的素质正是沿着这样的历史过程不断得到改造、提升和完善。本课题在具体策划与实施中以现代认知理论、现代课程论、现代教学论为支撑理论,主要依据有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有关文化教育理论。

本课题是一个应用性研究的课题。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价值,通过新课程教材体系与新课程实施策略的构建等途径,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民族文化精髓内化为青少年的精神素质,培养与提升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形成具有民族气派与时代精神的理想人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铬下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培养学生成长为“一个生活在和谐世界中的完美的人”,成长为21世纪承担复兴民族大业、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栋梁之材。

三、概念界定

1、“初中语文新课程”:是相对于20xx年以前我国初中语文课程体系而言,她体现了四个新的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本课题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

3、“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的根基,然后浩浩荡荡地走向世界。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3、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我校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方法与对象

1、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探其冰山之一隅。它首先应该是“新课标视野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它必须是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

因此,我们立足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初中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诸如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和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作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根据以上界定,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1)、现代中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

2)、新教材所蕴涵的本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弘扬;

3)、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4)、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5)、在新课标下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文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6)、研究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

2、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如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成语故事演讲比赛、设计名人名言卡,汇编某一主题的古诗文:如勤学篇、励志篇等

以及课本剧表演、观看有关展示民族文化的影视录象等)寻求新语文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3、课题研究对象:

本校七年级全体学生。

六、研究的主要步骤

本课题的实施步骤分为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 20xx年10―11月:课题组成立,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第一阶段 20xx年12月—20xx年2月:开始实施课题:

①20xx年12月:A)课题开题;B)“民族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课文,制订教学方案;C)创建 “亲近经典”专题网站。

②20xx年1月—20xx年2月:A)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B)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的目录和老师根据班级实际补充课外阅读内容,并制订“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方案;C)课题组的老师每人设计一个与弘扬民族文化教学有关的活动课方案,资源共享。D)初步拟定文化课堂教学模式,整理完善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 20xx年3—5月:开始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

①20xx年3月:A)开始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B)编撰并使用《语文与文化》校本课程(七年级)。 ②20xx年4—5月:A)开展语文实践活动;B)举行“文化课堂教学新模式”展示课(全市)。C)申报相关子课题(宁波市级)。

③20xx年6月—7月:课题阶段总结:A)每人完成一个教学经验总结,一个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教学方案。

B)整理资料。C)完成课题阶段总结报告,接受省教科院专家指导。

第三阶段 20xx年8月——12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

①20xx年8月—9月:A)编撰《语文与文化》校本课程(八年级);B)开展暑期“继承与弘扬家乡的传统文化”语文实践活动。

②20xx年10月—11月:A)“新课程下文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公开课展示;B)子课题开题;C)

“亲近古诗文”知识竞赛。

③20xx年12月:课题总结: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七、研究的主要策略

1、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取经典营养

中国的文化经典,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流传久远,具有开朗涵宏的气象、优雅高尚的情怀,博大精深、意存高远,蕴涵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是人文理想的荟萃,是民族智慧的源头,是构成炎黄子孙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民族文化素质的源泉之一。我们通过“民族文化经典”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文化经典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于是,“不要拒绝对经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经典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为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我们开展了“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提出“吟诵古诗文,弘扬传统文化”的口号。在开发方案中为学生开列了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并采取“导定集评”的方法,来加厚学生文化底蕴。

1)导 即引导学生明确诵读古诗文的重要性。古人写文章、作诗注重音律,文言文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而诗词曲赋语言的精美更不待言。唯有大声吟诵、熟读至背,才能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内涵,领略古今相通的永恒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古诗文的音韵特色,丰富积累而形成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明确了诵读的重要性,就会充满热情的投入其中,品尝大量诵读带来的甜美滋味。

2)定 即明确目标定任务。为了克服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认真制订诵读计划确诵读内容:《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中短小精悍的篇目40篇左右;《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耳熟能详的篇目20篇左右;《初中生必读古诗文》中较浅易的篇目;《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中的部分诗词以及校本《经典诵读》中诗词警句。此外还规定:①天天三个一(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诗文;语文课前交流一句自己喜欢的座右铭;回家向父母背诵一首古诗文。)②周周三个一(每周写一张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习作;读一篇经典文言散文;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③月月三个一(要求课题组老师在每月上旬开设一节有关古诗文阅读的专题讲座;每月中旬举行一次班级古诗文学习沙龙,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在每月下旬全级段举行一次有关古诗文竞赛活动)。

3)集 即搜集整理,展示成果。在学生养成自觉诵读古诗文习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卡片或笔记本摘录名言佳句。一张卡片摘一条名言或警句,注明出处,备引用时查对匡谬,务求准确。笔记本随身携带,随

时记录,到一定量后,再按主题归类:如勤学篇、爱国篇、忠义篇、励志篇等上传到各班设计的“亲近经典——阳明中学?语文与文化?研究性学习交流在线”网页上,实现资源共享。

4)评 即评价学习效果。每个学生拥有一张“亲近古诗文”成绩记载卡,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竞赛)次数和成绩(态度)以及荣誉等。记载、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按期向家长通报。

2、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多一点原本属于它自己的靓丽与芬芳,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设 即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环境意识:“要通过内引、外联、与生活的对比三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为教学创设物理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如或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渲染气氛;或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或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等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例如《苏州园林》一课,让学生在幽雅的古筝音乐中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感受苏州园林的景色之美,成就之高,引起学生的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并借此导入。随着课文阅读,又用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印证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等方面的特征,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获得美的享受。还用实物图片配合解释“轩”“榭”等词语,获得直观深刻的印象。由于感染力强,热爱祖国文化艺术的教育也进行得成功而又不露痕迹。

2)挖 即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教版

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比如《散步》一文故事情节简单,但经作者的思考升华,却蕴涵着民族伦理道德的理念,浓浓亲情寄寓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风筝》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先生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更值得我们对封建教育思想、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绝;《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使学生观赏到华夏建筑文化的富丽堂皇;《黄河颂》、《三峡》使学生领略旅游文化旖旎风光;《安塞腰鼓》、《社戏》等课文可谓是民族文化的大展台,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此外,学习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与仁慈,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怀,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①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⑤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综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我们发现绝大多数课文文质兼美,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整理如下:

《在山的那边》 为实现理想而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的信念

《生命 生命》 珍惜生命,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紫藤萝瀑布》 豁达,乐观,发奋,进取的精神境界

《童 趣》 “天人合一”的思想“物外之趣”的审美情趣“明察秋毫”出典

《理 想》 “慎言力行”的务实品格与积极进取的精神

《行 道 树》 轻利重义的责任感,无私奉献的整体主义精神

《第一次真好》 勇于创造,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

《白兔和月亮》 “游于物之外”的超脱胸怀和闲适心态

《落难的王子》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

《论语》十则 “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克己复礼”的谦恭自牧等

《春》《济南的冬天》《山中访友》《秋天》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

《古代诗歌五首》 汉乐府、乡愁诗等诗词文化及名人佚事、历史典故

《化 石 吟》 原始文化及生生不息的变易思维

《看云识天气》 有关天气的民间谚语

《月亮上的足迹》 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民风民俗和文艺作品

《山 市》 封建迷信色彩的批判

《风 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及兄友弟恭的思想和封建等级伦理批判

《羚羊木雕》 以和为贵,轻利重义,谦虚礼让的伦理观念

《散 步》 父慈子孝、夫和妻柔以及扶弱济贫、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世说新语》两则 尚贤选能,注重文事的性情和诚实守信的品德

《郭沫若诗两首》 牛郎织女的传说

《女娲造人》 有关“女娲”的经典介绍:《楚辞》《山海经》《淮南子》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寻真向善求美、厚德载物的“仁爱”原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爸爸的花儿落了》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自强不息的美德

《伤 仲 永》 “孝”“仁”及“养不教,父之过”的伦理文化

《黄 河 颂》 黄河文化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土地的誓言》 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九·一八”事件

《木 兰 诗》 有关乐府、民歌、少数民族称谓知识,忠孝节义、不戚戚于富贵的质朴品质 《邓 稼 先》 百年来的民族情结,爱国爱家、无私奉献的精神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介绍,成语“刮目相待”出典

《社 戏》 江南乡村戏剧文化及风俗

《安塞腰鼓》 陕北高原地域文化,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气魄

《竹 影》 中国画高远的趣味

《口 技》 民间传统艺术

《登上地球之颠》 强烈的探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短文两篇》 《山海经》《列子》介绍,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珍 珠 鸟》 “天人合一”的思想,信赖、宽容的境界

《班羚飞渡》 “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和舍生取义、自我牺牲、整体主义精神

《华 南 虎》 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 狼 》 《聊斋志异》介绍,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3)品 即品味作品文化意蕴。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如古诗、现代散文等),语言表达丰美而深厚,这来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气息,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著作,也就走近了中国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味。

①从语言美中品味。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因此语文课堂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获得美的渲染和语感的培养,体现出人文的关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绵绵无期的“愁绪”;“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用富于情感的双关语来描写若有若无的“春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历史典故巧妙表达人生志向┅┅透过语言文字,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略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意境美,感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②从形象美中品味。语文教材聚集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窥见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剖析人物性格,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从而正确感知作品的形象美。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美貌如花,心地善良,英姿飒爽,骁勇善战,她的故事有着浓浓的中国情调。教师可以顺着课文的脉络,深入讲解木兰身上的传统美德,如她身上有英勇无畏的胆识,有对父母的孝心,也有“出门看伙伴,对镜贴花黄”的女儿性。

③从情感美中品味。语文课程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课文中闪耀着人文的光辉。如《斑羚飞渡》对可贵的种族精神和整体精神的热情赞扬;《安塞腰鼓》对精湛传统文化的热忱;《土地的誓言》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沁园春·雪》展示壮美河山,挥洒壮志豪情┅┅这些或朴实或激情或沉重的文字,以一种感人肺腑的美,涤荡着人的心灵。引导学生诠释作品中的情感,正是陶冶性情,高洁情操,美丽心灵的实践。

④从个性化的阅读中品味。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说的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新课标》中也提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当然,学生的体验是有层次和差异的,教师要把起点定低一点,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意识到学生不一定会宏观地全面分析和评价,只要从一字一句一个小问题入手,细推深究,圈点批注,有所思,有所感即可。例如执教《羚羊木雕》,教师设计了一个令学生争辩的问题: “女儿既然把价值不菲的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

认为她该不该再要回来?” 这真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尺浪”,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阅历,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立刻就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一派认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送给别人的东西就不该要回来,更何况友谊是无价的,它不应用金钱来衡量;一派则认为“尊敬父母”是古训,孩子在没有父母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把家里的东西送给别人是不对的,女儿应该听从父母的话把礼物要回来……众说纷纭,谁也说服不了谁。课堂上立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可喜现象。这种让学生根据课文进行切己的体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3、创建“语文与文化”研究性学习平台,加厚文化底蕴,拓展文化视野

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有想读文化典籍,却没时间和针对性阅读材料。为了解决这个弊端,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我们在对取得显著教育效果的“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开发《语文与文化》校本课程、创建“亲近经典”专题网站、语文学习论坛等,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1)编 即编写《语文与文化》校本教材。校本课程之所以命名为“语文与文化”,是因为语文历来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文的灵魂,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我市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拓展其文化视野。

①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采用单元专题形式,按照“名著导读”“经典诵读”“传说?故事”“文献名邦——余姚”“美文选萃”的体例,每一体例下设计以下几个板块:作者介绍、内容提要、注释赏析、温馨提示等。本课程7-9年级共三册,每册22课,选文以儒学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构建教材的核心内容,同时兼顾近现代涌现出的精美篇章。。在选文的篇幅长短,内容的难易、阅读与理解的指导等方面体现针对性、层次性。在七年级校本课程《语文与文化》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在征求杭州教科院专家、本校老师、学生的基础上,对本教材进行了修正。八年级共安排了“龙文化”、“儒文化”、“黄河文化”、“月亮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五个单元,采用“点面结合”、“图文结合”的方式,力求浓缩精华,体现中华文化神韵。并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及“活动”等练习设计,培养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和实践探究能力。

②鼓励搜集相关资料: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师生利用假期搜集相关资料。如“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成语故事”、“歇后语、谚语”、“余姚历史人物事迹”、“余姚老话”、“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等。开学初,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后,交课题组汇编成册。

③制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课题组制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具体包括教学内容及目标的确定、教学时间及形式的安排、课程评价的方法等。

2)建 即创建“亲近经典”专题网站。在“鲁纪权工作室”的网页中,开辟“亲近经典”版面,一方面向学生提供《论语》、《孟子》、《诗经》、《百家姓》、《三字经》等经典篇章的阅览,接受原汁原味的经典熏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Inter网的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文化网站和诗歌专门网站获取信息。学生可以从这些网站中找到有关中国文化的许多资料,并将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料都汇集到一起,通过对资料的整理、重组和内化,将研究成果制作成网页,然后将网页汇集到一起制作一个网站。网站的首页有对每个研究小组的介绍和各个小组制作的网页的链接。我们的网站暂起名为“亲近经典——阳明中学?语文与文化?研究性学习交流在线”。实现交流共享,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3)议 即举办语文学习论坛。每月举办了一次语文学习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得读书知己。全班同学首先分组交流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然后每组选出1-2名同学在全班交流。为了促进大家相互学习,互相受益,训练思维,我们可在交流会上设立专题引发讨论,引起争鸣。如“怎样看待文学的媚俗”、“如何看待课文中的封建文化”等。通过讨论,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对作品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4、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余姚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是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上有着特殊价值的文献名邦。余姚有着三个时期的文化特色,首先一个就是以河姆渡遗址为主体的史前文化体系;第二个是以四先贤为主体的姚江文化体系;第三个是以四明山根据地为中心的战地文化体系。我们就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从而提升文化素养。

1)查 即开展调查考查活动。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余姚的文选典籍,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③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以及某些地名的由来。④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2)写 即在调查考查的基础上,编写有关家乡文化的小册子。如《余姚民间故事》、《余姚风俗习惯》、《余姚地方文艺》、《余姚名人故事》、《余姚名胜古迹》等。

3)宣 即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①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或网页张挂在学校“艺术长廊”中或校园网上,宣传自己的家乡。②为社区群众策划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③开展主题为“如何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的演讲会,引导学生从家乡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表

达自己的理想。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我们的母语,现实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语文源泉。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发展语文素质。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

八、研究的主要成果

1、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虽然所涉及的仅仅是一点点文学经典,还远远不是经典文化的全部,只能说是冰山一角,但培育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

七年级所有学生人人都有一张“古诗文经典”诵读卡和一本名言警句摘抄本,80%的学生能熟练背诵《语文于文化》中规定的有关古诗文篇目。全级段共评出“读经小先生”27名,展出优秀古诗文摘抄笔记60本。实验验收阶段,我们通过竞赛的形式,对学生传统经典文化积累以及运用方面进行了摸底,从试卷的反馈分析,极大部分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熟练运用文言文基本的词法和句法进行解题。

开展“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对学生情操的陶冶、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对于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修养的加强,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内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使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无论是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是“韦编三绝”、“凿壁借光”、“曾子杀彘”、“鹬蚌相争”等文言故事都令他们激动、振奋。这种人文文化给学生很多直接或间接的人生体验与人生哲理,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自己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思想道德水平得以提高,“儒雅诚信,刻苦勤奋”已经成为“阳明学子”崇尚的礼仪规范。舒安家长谈到:通过熟读古诗文,我的孩子在关心人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在父母生病不舒服的时候也懂得递茶送水、问寒问暖,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说:《孝经》中要我们孝敬父母,同时背了几句这方面的名句。当时我们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动啊!还有我校的许多学生在汽车上主动让座,让一位离休老人感动不已,特意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表扬信,当老师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自豪地说:我们学习的古文《弟子规》中告诉我们,“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的警句使我明白

了尊敬老人的道理。

2、校本课程《语文与文化》的开发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尤其是在阅读方面:学生更进一步明确了怎样读书和读什么样的书,阅读面更有针对性。根据我们在课题结束时对学生的不完全调查,学生在实验实施的一年内所阅读的书籍涉及了“四大古典名著”、唐诗宋词、成语故事、寓言传说、文言经典等,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阅读层次不断提高,许多学生在阅读中改变了对阅读的一些认识上的不足,舍弃了对于漫画、流行小说的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更有利于其丰富知识,提高文化素质的书目上。

3、校本课程《语文与文化》的开发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开放了教材,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创设综合开放的学习环境,增加实践活动机会,打破了语文教学时空和教学内容的封闭,解放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不再受到禁锢,使得语文教学真正融入生活之中。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沟通了社会,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发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也在不断提高,许多学生有了比较规范和系统的读书和写作笔记,随笔的质量和数量也不断增加。由于学生写作兴趣的提高,使他们更愿意去表达,也就产生了更多优秀的作文。校刊《新蕾》大多数都是这一级学生的习作,另外还有一些优秀文章在《余姚影坛》、《未来作家报》等报刊上登载。全校学生共编撰语文实践活动小集子50多本,评选出“语文与文化” 优秀学习心得、小论文60多篇,开辟“亲近经典——阳明中学?语文与文化?研究性学习交流在线”专题网页9个。

4、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文化内涵,营造了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氛围,改变了语文课堂结构,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如今已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课堂”教学模式:A: “设——读——品——延”散文教学模式;B:“设——挖——延”“设——读——品”文学类课文教学模式。C:“引——设——读——究——拓”诗歌教学模式。

5、“亲近经典——阳明中学?语文与文化?研究性学习交流在线”网站的发布

(http//WWW.yyedu.org/ymzx/ljq),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张扬创造了空间,它在更大范围上、更深层次上更直接有效地满足了学生实现自我的愿望。所以在本次学习活动中,学生们把对成功的渴望,化为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带着感情、迷恋和执着投入到研究学习中来。

6、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备了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编写校本课程2册,发表或获奖

交流有关本课题研究的论文15篇(其中有关论述本课题主要研究策略的论文《在学生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一文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20xx年第12期上),设计语文活动方案16篇,制作相关课件80个,课题组老师在实验期间共开设相关模式的公开课15节,文化专题讲座6次,受到了前来观摩的专家、同行的一致肯定。在本课题理论的指导下,申报的子课题《在古诗文积累和鉴赏中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新课标下“文化课堂模式”的构建与研究》、《新课标下弘扬家乡(余姚)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被立为20xx年度宁波市教研规划课题。

九、反思与展望

当然,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同时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1、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学生,或多或少心存顾虑,在经典阅读、语文活动等方面时间、精力、财力的投入少得可怜,缺乏真正的自觉和热情。

2、在我们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审美观受到了冲击。学生不仅生活在校园里,也生活在社会里。花花绿绿的世界、“前卫”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学生的影响都是较大的。因而在欣赏一些佳作时,学生对其中所传达的一些观点、人物的行为感到不可理解甚而嗤之以鼻,因而对这些作品失去了兴趣。如对于“江湖义气”与“正义”、“劫富济贫”与“贪污受贿”等等认识和把握不是十分明确。这些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传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不理解,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有待引导。由此可见,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必须从小培养,从平时培养,否则一些美好的、纯粹的东西就会迷失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推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深刻的教育。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切忌抽象空洞地进行政治说教,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披文以入情”,将文章之情、学生之情和自身的情感结合起来,突出情境熏陶、情感体验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正如省教科院鲁林岳、朱永祥教授在指导我们课题时指出:如何把握让学生接触文化与内化文化的关系(重点培养学生的作品理解分析能力和吸收批判能力)是我们今后着重研究的问题。

3、校本教材《语文与文化》的编撰与使用过程中,我们感到不尽人意。两本教材缺乏统一的体例。七年级校本教材缺乏学生实践操作的思考题,而八年级由于过多地关注了文化而缺少了语文味。如何很好地体现文化和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

总之,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所说,“母语教育绝不是识多少字,背多少词,做多少练习,写几篇文章,而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民族情结的

感染。”当语文科的性质重新确定为“文化载体”时,语文教师更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学生健康向上、高品位的文化素养,重铸新世纪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

我们的这次研究只不过是在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个点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我们深知语文教育任重而道远,做这一点是不够的,我们将乘课程改革的春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从而加厚学生生命的底色。

附:《教师成果集》、《学生成果集》、《语文与文化》校本教材、 “亲近经典”网址:/ymzx/ljq

返回

“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课堂教学模式教案集

《木兰诗》教学设计

设计者:张琴儿

教学目的:

1、 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美。

2、 通过探究领会诗的艺术成就。

3、 学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4、 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在读中感受诗的美,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适当点拨。

3、为结合“语文新教材与弘扬民族文化”的课题研究,在学习中努力挖掘民族文化因素,加厚学生文化素养。

3、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4、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

播放豫剧唱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唱的吗?——豫剧大师常香玉,她扮演的艺术形象是谁呀?——花木兰,谁能讲讲她的故事?(评价)花木兰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形象,自20xx年起,河南商丘每年举办“中国商丘木兰文化节”, 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作为一首民歌,它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的影响也很深远。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木兰诗》,走近花木兰。

二、释

由学生介绍时代背景、“乐府”的基本知识、本诗的地位,也让学生说说诗中困惑之处,由学生解答,教师作点评和补充。

(幻灯)1、产生于北魏 创作于民间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憎恶长期战乱 渴望和平安定 尸丧狭谷口,白骨无人收。

2、继《诗经》、《楚辞》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歌唱

的新诗体,由官府名称转变而来。是文学史上的奇葩,具有强大生命力。

3、《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4、南北朝时期北方长篇叙事民歌,塑造了刚柔并具的传奇英雄花木兰的艺 术形象,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

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三、 读

1、 (幻灯)你能正确读音吗?

可汗 鞍 鞯 朔 柝 辔 啾 著 裳

2、 (幻灯)你能正确解释吗?

惟 市 朔 策 强 愿 郭 著 裳 帖 花黄 火伴 扑朔迷离 傍地走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解决大部分文言词语的意思,教师补充“裳、花黄、火伴、扑朔迷离”等词,旨在挖掘词语中的文化因子。

3、 请一学生朗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诗的内容,并用四字短语概括木兰主要经历。

(幻灯)1、《木兰诗》讲述了木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2、经历:决定从军——踏上征程——沙场征战——还朝辞官——荣归故里

4、 教师有感情示范背诵。朗读指导:师生讨论用怎样的语气读:第一段:平缓、忧愁、坚定;第二段:紧

张、缓慢,思亲柔肠与征战豪情并具;第三、四段:悲壮、缓慢;第五、六段欢快、热烈、亲切;第七段自豪、俏皮。

5、 品读,用“我最喜欢__________句(段),它写出了_____________”的句式进行评点。(幻灯)教师补充,指导学生对有关诗句展开适当的想象并进行相应的背诵。

重点品读三、四、六段,用“木兰既是___________又是____________”(幻灯)说说木兰的不朽形象,体会木兰身上的女性美、情感美、人格美。

四、究

教师提供一组探究题(幻灯),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其中一至二题进行探究,全班交流,教师作补充或小结。

1、 你能找出并赏析这三类词吗?

叠词 数词 称谓名词

2、 你认为下列诗句有什么特点?还能找出类似的句子吗?

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c.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e.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f.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 围绕木兰的形象,诗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你能体会这样安排的妙处吗?

4、 对下列主题的概括,你认同吗?

a.通过木兰的传奇形象表达对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歌颂平民出身的女英雄。

b.木兰拒封辞赏、解甲归田,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是对热中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 c.以喜剧形式来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d.赞美木兰不慕功名富贵、热爱劳动的高尚品质。

5、 你能说说下面两首诗的异同吗?

《子夜歌》

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还西。

《折杨柳歌辞》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柲跋黄尘下,然后别雌雄。

五、拓

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的第六节改写成剧本,争取登台表演。

教学后记:

自开展“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半年多以来,学生有了较丰富的古文化积累,又因这首诗比较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因此背诵、理解没有太大障碍。课前安排了预习,多数学生完成得很好,他们查找资料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比较强。有了较充分的准备,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课堂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最可贵的一点是学生有探究的积极性,他们不再满足于单调的分析、背诵,而希望得到更新鲜的体验,并从探讨中得到阅读的享受。从中认识到预习这一步的重要性,它应该做到:1、布置要具体;2、难易要适中;3、要有探究性。返回

《木兰诗》教学设计

设计者:程利军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讨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意趣导入

问: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

最近美国迪斯尼公司把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学作品搬上了荧幕,大家知道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吗?(花木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有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花木兰,(有条件可让同学唱《谁说女子不如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简要介绍文学背景,〈〈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二、颂读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 简要讨论朗读要求。

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自由颂读课文,你最喜欢那一段,站起来展示一下,并给我们说说喜欢的理由。 请以“木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概括每一节内容(限四个字)

现在我们对课文有了进一步了解,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有韵味地读一遍。

三、品味语言

找出文中自己认为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完成人物形象的归纳,“木兰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四、问题探究

探究点参考备案: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我对木兰的看法

6、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9、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注重学生合作探究 :

主要指学生能否围绕着探究点,通过探索活动(可以是实践活动、小组讨论、看教科书、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向教科书、教师、同学大胆质疑问难、提出见解 。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解决某些问题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途径。

五、主题拓展

花木兰代父从军小而言之是孝,大而言之是爱国。那么,现实生活中你怎么体现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六、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2、把《木兰诗》改写成一篇精致的记叙文返回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设计者:鲁纪权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二、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三、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1、引

讲述“司马光砸缸”故事。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2、释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

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3、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4、究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

学们的收获更大。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5、结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返回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设计者:张肖晶

○教学目标

①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②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③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地感悟和理解人生。

○教学重点

①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人生。

②揣摩语文的表现力,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并查阅有关生命的资料或名言,做一些思考。 ○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

(放音乐《命运》,轻微播放)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患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青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地搏斗。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作者杏林子。她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用心来品味这篇文章,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认识生命的真谛。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一、美读

1、配乐朗读: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b、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配乐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

教师带领大家朗读,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把握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这样,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就会有更好地领会,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自主探究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a、这篇文章共写了几个事例?

b.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体悟文章的内涵。

c.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d.赏析语段中好词语的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的大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同时,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教师引导学生朗读。

③学法指导

对以上问题,认真阅读大屏幕投影,并教会学生自读和自学的方法。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朗读方法: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写作意图,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中解决思考题。

[有关提示]

赏析语段中的好词语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如“瓜子抗争”一例中的“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倔强)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换用括号里的词?为什么?以此来品味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还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敬佩的情感(因为那是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恶劣环境啊);“倔强”只是一种性格,“不屈”不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种品格,一种不畏困难、顽强求生的向上的品格;“肃然起敬”是从心底里产生的一种敬意。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研读文章,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三点思考。

学生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以互评,可以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教师在合作式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性总结: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①质疑交流

文章结束了,研读学习后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质疑题:

a.阅读本文后,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对生命有哪些认识?

b.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对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见解?

学生可以交流;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质疑,教师作答:形成研讨

交流的学习过程。

教师小结: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

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

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

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自己的诺言,对怎样看待生命,怎样好好享用生命,

让人生更有意义,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我们的雷峰也用他年轻的生命

谱写了一曲让生命更有意义的颂歌。

学生也可以就我们应如何生活,对生命是否有不同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请学生速读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并与本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阅读,思考

两篇文章比较,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速读后讨论。

教师评点并总结,指导学生谈谈为什么喜欢,要求讲出喜欢的理由,以此培养赏析的能力。

教师总结 :

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延伸作业:

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如:人生的启迪

——读《生命生命》有感返回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设计:邹利群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本文中的作用。

二、课型设计:品读课

三、预习要求

1、落实字词,会读会写。 2、上网了解作者和安塞腰鼓的情况。

四、教学设想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成都的现代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品、读,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五、教学过程

1、放录像。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2、谈观感。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

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1、读课文,作评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2、理清结构。

师生联读课文。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分组朗读,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

(一)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1、学生齐诵第6段。

2、教师示范。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学生反复朗读。

3、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如:

愈捶愈烈 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 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4、分小组反复替换朗读其他段。

(二)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1、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 好,好在 ”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2、分学习小组交流。

3、学习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

4、教师整理学生评点。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

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 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 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可事先准备一个表演录象)返回

《珍珠鸟》教学设计

设计者:张琴儿

一 导引:多媒体:①鸟的图片 ②鸟鸣声③写鸟的古诗

二月春晖晖,双燕理毛衣。衔花弄藿靡,拂叶隐芳菲。或在堂间戏,多从幕上飞……

——南朝 江总

初见梁间牅户新,衔泥已复哺雏频。只愁去远归来晚,不怕飞低打着人。

——南宋 陆游

这两首诗都是写小燕子的,小燕子多么喜爱家园,多么活泼可爱,人鸟之间多么和谐、多么信任!人的存在,使鸟有了依托,鸟的存在,给人的生活又平添了多少情味!而今天,我们又将读到一篇精美并且感人的散文——《珍珠鸟》。当你看到小珍珠鸟伏眠于“我”的肩头时,怎能不羡慕?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那人鸟相依相伴、和谐自然的美好境界吧!

二 品读:

1. 师配乐朗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①文章写了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后明确:文章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过程,表达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②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评点: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的鸟

2. 在小组内分角色美读:“我”、小鸟(把“它”改成第一人称)注意重读、节奏,读出喜爱之情,读出轻柔婉约的情味。

3. 文章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鸟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三 探究: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使提出最感兴趣和最有价值的问题。四人小组对问题进行筛选、整理。如: ①文章开头写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为什么后来与作者成了好朋友?

②作者为什么详写小鸟,略写大鸟?

③在文章中,作者对小鸟的神态、动作的描写融入了作者的感情,举几例分析说明。

④“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这句话为什么单独放在开头部分?

⑤“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谈谈你对此话的理解。

交流后明确:①因为“我”对小鸟的关爱使我们成为好朋友。“我”精心照料,为他们重新加工、布置了一个幽静、安全的居室,给它们添食加水时,按捺自己的好奇心,决不打扰小鸟的生活。

②大鸟在朋友家已经养成了怕人的习惯,对过去主人的喂养已有了感受。而小鸟却是初生,它在一点一点地感受“我”对它的爱,一步一步地接近“我”。

③如:它先是离我较远……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作者把人的性灵赋予珍珠鸟,使珍珠鸟似乎也有了人的神情和心理,几个动作如“接近”、“蹦”、“俯下”、“喝”、“瞧瞧”、“跑到”、“绕”等,活画出一个顽皮孩子的形象。作者以温柔的爱意和诗意的语言描写了人与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④单独放在开头部分,起强调作用,使全文的立意有了根基。“怕人”是珍珠鸟的突出特点,鸟儿由“怕人”到“信赖”人,是文章的叙事线索,在次线索的牵引下,文章交代了“我”对鸟的爱护和尊重,交代了鸟由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相信我的过程,水到渠成地流泻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受。围绕描写对象的特点立意,使文章结构紧凑,脉络清晰。

⑤人与人靠信赖才能长久相处下去,动物也不例外。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思想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

四 拓展

1. 联系自我,思考“我”与动物的关系:

①如果把这对珍珠鸟交给你来养,你会怎样对待它们?

②如果你是珍珠鸟,真的愿意做作者家的那只雏鸟吗?

愿意:人鸟之间相互依存,共享温馨,能不羡慕?

不愿意:真正属于鸟儿的自由和幸福在天空,在大自然。囚笼中的信赖,是不平等的。

2. 放眼社会,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①盗猎者疯狂捕杀藏羚羊,藏北高原横尸遍野

②动物保护者为保护濒危物种,只身在非洲艰苦的环境中工作

你对此有什么想说的?

送你一句话:

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你有义务去信任另一个人,除非你能证实那个人不值得你信任;你也有权受到另一个人的信任,除非你已被证实不值得那个人信任。 ——[美]戴维·威斯格特

五 作业

1.写一写自己与动物之间的故事。

2.课外阅读《昆虫记》。

板书:

人 自由

↓ ↓

鸟 → 信赖 → 美好境界

平等

返回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认识和实践

张肖晶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了实践这一基础理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领域,首次成为我国语文课程体系的一个部分,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并吸引着众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这块全新的舞台上去开拓创新,笔者就是其中的一员,虽然本地区还未推广新教材,但我本着新课程这一教学理念,在旧教材的广阔领域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从中不断加深对综合性学习课程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

一、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

1、什么是综合性学习

简而言之,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活动,是指在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听说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动参与,主动探究,重在突出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活动。其综合的含义极为丰富:它是知识的综合,如语文学科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它是精神的融合,如人文精神和学科精神的结合;它是知识实践的结合,如知识到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知识;它是实践与实践的结合,如问、

听、说、读、画、写的结合;它是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结合,如以正确的目标,饱满的精神状态,选择恰当的方法,完成一个出色的过程。当然,综合也是相对的,一种活动不可能综合所有的知识,因此,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只要能依据现实生活环境,师生的实际情况,以语文为核心,综合运用其他知识和方法,有效地甚至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完成一个个成功的过程,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应有的锻炼,就达到了目的。

2、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的一次革命,长期以来,我们都嘴上说着大语文,说着“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事实上,在做的时候,课文课本还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试卷考查还是信息的唯一检验途径……语文学习的这种封闭状态决定了许多年来语文学习的封闭性与狭隘性。综合性学习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的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要正确认识综合性学习

实践中,神话、诗化或畏惧综合性学习的现象较多,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对综合性学习的陌生化和误解而造成的。因为“陌生”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手忙脚乱,因为“误解”,会使教师把综合性学习与专家的研究等同起来,从而导致实践上的偏差,影响活动有效而深入的开展。其实,大凡喜欢思考善于学习的人,都有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综合性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经验,大到一个课题,小到一个知识性的问题,都会遇到这种学习方式。譬如,当某一个知识性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以期寻找已有的观点、看法或研究成果时,我们已经进入了“研究”状态,所产生的结果,自然也就是研究成果,只是这个成果价值有大小之分而已。学生的综合性活动也是如此。因此,教师也不必一定要搞一些大型的综合性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在精力,时间上都会有很大的限制,而在45分钟的教学课堂中大力开发课本资源,随机地有目的地搞一些小而精的综合性学习,搞活课堂气氛,放飞学生理想的火花,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在教学中大力提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4、综合性活动应紧密联系教材

新课改以来,综合性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许多教师为了实验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许多五花八门,只要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结果,一堂课下来,气氛活跃了,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听课者也倍感轻松,可静心一想,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提出了几个疑问,思考了几个问题,学会了哪些知识,发展了哪些能力?更觉得课堂活泼有余,扎实不足。因此,笔者认为,综合性活动不能单独地搞形式,它一定要紧密地结合教材,把教材当成一口知识的深井,让学生用“综合性学习”这座钻探机不断地去挖掘,

提取其丰富的宝藏,把教材当成一种载体,让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这种工具不断地去认识自然,了解社会,丰富人文情怀,提高对自身的认识和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新领域,它与过去的语文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没有现定的模式可资模仿,需要每个语文教师进行探究和实践,笔者在20xx年上半年就开始在这方面进行尝试,想通过综合性学习课程来构建一个开放型的主体教学模式,实验2年来,有一些所得与同行进行切磋。

(一)综合性学习的分类

笔者认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可分两类:一类是课内语文综合性学习,即结合课本这一“例子”,拓展课外,并加以延伸学习,它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的认识和理解,又可以进一步拓宽其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类是课外语文综合性学习,即完全脱离课本,自由地让学生利用空闲的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件进行探究。它是一种比课内语文综合性学习更高级的综合性学习,是课内综合性学习发展到一定阶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已基本掌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并对这种学习方式十分感兴趣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例如,学生自觉地利用节假日做社会调查,了解大学生就业情况,了解环境污染情况,了解王阳明学说对后世的影响,或在学习中自觉发现某个问题,自主地进行探究,寻找答案等等,这时,学生已开始把学习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会了自己学习,综合性学习也就达到了其应有的目的。

(二)课内综合性学习模式:

1、问题研讨式

即用问题激趣,引发学生自主研究讨论的学习模式,适合于每篇课文,尤其适合内涵深刻的文章,其操作十分简单,只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用一两个主问题,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波澜,酿造高潮,从而形成生动活泼的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教学局面即可,下面以《最后一课》的教学为例来进行说明。

(1)首先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主问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选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课文15分钟,圈点勾画,并拟出发言要点。(2)学生小组讨论,形成共识,课堂发言。(可怜的人,不负责人,严厉的人,普通的人,温和的人,爱国的人,尽职的人……(3)教师调控,重点理解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的人。结合朗读、感悟、讨论、想象、描述、表演课文最后一部分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4)教师点拨,比较学习,学生再议。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先生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联系我国文学作品中高大全的人物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讨

论明确,正是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而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为所有法国人大众所具有的情感,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爱国主题成为整个法国民族的共同心声,才能使整篇小说更真实,更感人……如此以问题激趣,为质疑而使学生进行朗读,圈点勾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参加讨论,辨析,评说等一系列课中表达活动,这就是问题研讨式综合性学习活动。

2、情感体验式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教学就是情感的教学。情感作为人类所持有的生理与心理机制的控制操纵过程,是一种高级的情绪,是一种审美的动力。正是靠着情感这股凝聚力,审美主体(学生)和客体(教材)才会产生契合的“共振”效应,形成不可估量的能动作用。情感体验式综合性学习非常适合于文质优美,包含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文章。如:《五月的青岛》、《海燕》、《最后一次讲演》等。现以《最后一次讲演》为例进行说明。《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用生命谱写的气壮山河的战斗檄文,说教式的讲解肯定会把作者的情感支解地支离破碎,因此,让学生自己去整体体验感受比教师分析讲解要好得多。具体步骤:

(1)渲染气氛,作好感情准备。教师先介绍这次讲演的时代背景,用多媒体展示闻一多当时在李公仆追悼大会上慷慨呈词的画面,并用录音机播放哀乐,在哀乐声中,把学生带入到19xx年7月15日云南大学的李公仆追悼大会上,让他们一起 去缅怀烈士的英灵,去聆听闻一多用血泪、用生命谱写的讲演。(2)朗读欣赏,理解体验。情感体验一:听讲演,谈感受。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这篇文章,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1:像号角,令人精神振奋。学生2:像颂歌,热情赞美烈士。学生3:像旗帜,鼓舞我们前进。学生4:像路标,指引我们方向;学生5:像匕首,直刺敌人胸膛。学生6:像投枪,令敌人胆战心惊。学生7:像鞭子,把敌人打得体无完肤……情感体验二:自己揣摩,读出情感。要求学生人人都当演说家,进一步体验演讲对进步力量和反动势力讲话的语气和用语有何不同。情感体验三:讨论分析,理解特色。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文章运用感叹句、重复句、反问句的作用,和人称变换对表达讲演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从而明确讲演稿语言的特色。为以后写讲演稿奠定语言基础。由此可见,让学生自主地情感体验,既能使学生扎实的掌握了书本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健全而又健康的审美心理,强化了学生对真、善、美的爱,对假、恶、丑的憎。

3、发现式

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比较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适用于一些浅显的容易学生自读的文章。例如,在讲授《珍珠鸟》一文时先让学生看一组珍珠鸟活动的画面,让学生比较课文,找出图中画错的地方并说明理由,找错误是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他们阅读主动,讨论热烈。由此让学生自己发现状物的

文章中遣词造句的准确性,感悟中国语言的丰富多采,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发展创新素质,形成自主性人格,达到教为了最终不需要教的目的。又如上好《中国石拱桥》后,有学生从“石拱桥结构坚固”的知识获取中,发现了问题——石拱桥真的比平板桥坚固吗?教师恰当的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课后自己动手去实验,砌一个小石拱桥,让它与同样大小平铺石板桥作比较,答案就在学生的动手中得到了。

4、学科渗透式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其他学科的联系和渗透,已成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

(1)语文与自然的结合

例如,学习说明文《向沙漠进军》一文时,在分析认识沙漠危害时,教师可联系沙尘暴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破坏自然环境所带来的恶果,渗透自然科学及环保教学,可由治理沙漠联系到如何治理沙尘暴,让同学在课外查阅资料,弄清沙尘暴产生的原因,研究对策,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和生产实际。

(2)语文与绘画的结合

如学习《蛛网》,将绘画引入课堂,先布置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蜘蛛网,并在课堂上当一回“蜘蛛”,在黑板上织一张大网,同时让其它学生对照课文,指出学生绘画步骤和图形中所出现的误差,这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也自然而然地了解到观察对写作文的重要性。

又如学习侧写课文《华夏之门——北京铁路新客站》,要求学生写一篇介绍自己学校的说明文,注意说明顺序,适当运用说明方法。写作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先画一张学校的平面图,图画好了,学校布局一清二楚,说明当然也就头头是道了。

(3)语文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教学说明文《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以前,班级中就有一个电脑迷在周记中反应问题,说这篇文章他看了二十多遍,觉得教材内容实在难以跟上形势,其中所述电子计算机的功能早已落伍。于是,根据这一学生感兴趣的信息,让学生结合信息技术课中所学到的知识来谈谈电子计算机现在有何功能,比我的教材有那些优势性。具体上课时,教师干脆就把语文课堂搬到了电子机房让学生自己边操作边用生动的例子阐述电子计算机的功能。于是,学生在操作中、比较中,很好地掌握了课文内容,并拓展了电子计算机其它的知识,既直观、形象又易于操作,配学生的胃口。

(4)语文与音乐的融合

例如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有学生提出“这首词梅兰芳会唱”,于是,教师灵机一动,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开一个“诗歌演唱欣赏会”,课外收集古往今来被用于演唱的优秀诗歌,让学生在演唱中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体会纯文学与流行文化互相融合的精妙,增强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水平。又如今年元旦文艺演出,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准备把小说《故乡》改编成歌舞课本剧,自编,自导,自演,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歌舞融入到小说中,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5、生活实践式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让实践充实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体验语文,感悟语文。这些都是以前封闭的课堂永远无法替代的,也是学生宝贵的生活财富、写作材料。叶圣陶先生曾多次强调:“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使学生写好作文。于是,生活实践式学习成了笔者在写作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

例如:上完《中国石拱桥》,课后有一个写作训练:“仔细观察你所在地区的某一座桥的特点,模仿课文第六段介绍卢沟桥的写法,写一则短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凭空想象如何能写好作文,于是,就让学生利用双修日去踏遍家乡具有典型意义的桥梁,通过亲身实践观察,或摄影,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家乡的桥”这篇说明文。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了。又如,上完《一路平安》后,要求学生写一篇自己熟悉的人,运用对话、心理描写写出这个人的个性。于是就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人物追踪专访”活动,以一星期时间,专门追踪、观察、采访、收集自己所熟悉的这个人物的素材,注意他的一言一行,揣摩他的心理活动,通过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和积累,就很容易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文章来。同样,写景、状物的文章,仍能用这种方法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古人说的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一次活动,每一次实践,就是一次生活的投入,一次视野的扩张,一种情感的体验,一段思想的磨砺,一次道德的自我完善……把生活、把体验搬进写作,何愁学生写不出作文,写不好作文呢?

6、游戏活动式

玩是学生的天性,活动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因此,学习者往往能通过活动实现自身的发展。游戏活动式综合学习就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性,结合课本精心设计的,或动口,或动手,或动脑,或表演,或模仿,或比赛,或竞答,或辩论,或演讲,或个人,或小组,或集体,或师生共同参加的系列活动。它能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学习,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情趣,习得知识,训练能力,开发智慧潜能。

下面举两例进行说明。例1:“人才交流招聘会”,主题:介绍自我,展示自我。步骤:(1)制定计划,

统筹安排;(2)自作准备,展示自己;(3)班会整合,自主活动;(4)重识自我,集中写作 这样,让学生在玩中互动,不仅触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社会实践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一举两得。例2:“宇宙之旅”知识大考场 主题:认识宇宙,激发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步骤:(1)收集资料,主动探究;(2)合作互助,小组竞赛,竞赛形式多样,有自选题,抢答题,类似财富大考场。学生情绪高涨,比赛激烈,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影响是深远的。

7、专题研究式

语文学习应是一个广纳四面来风的开放系统,正如叶圣陶所说“把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教材无非是例子,由此延伸展开,就能为我们打开一片研究性学习的广阔天地。专题研究式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是学生在长期的综合性学习中培养了较高的认识能力和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在语文学习中就某一问题作深入探讨,并主动探索,研究,最终形成小论文的一种学习方法。它适合于背景广,知识面宽的作品。因所占时间长,所花精力多,一般适合于假期活动。例如,学了《曹操煮酒论英雄》后,在分析曹操和刘备两个人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三国演义》人物专题研究。步骤:(1)根据喜好,确立研究对象;(2)自由组合,成立研究小组;(3)阅读原著,搜集信息;(4)研究文本,整理材料;(5)分析整合,交流座谈;(6)确立主题,撰写小论文;(7)展示成果,总结评价。

以上只是笔者在实践中总结的一点小小体会,总之,创新共进无定法,只有多种方式,而无固定模式。语文教师大可根据自身的优势,利用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创造性的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各得其宜,各尽其妙,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