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共欣赏1

美文共欣赏1

虚室生白

“虚室生白”这个词来自庄子。“虚室”指一间空空的房子,比喻富有余裕的内心。“白”喻指“智慧”。“虚室生白”,指的是内心的空间产生真正的智慧。

智慧来自内心的空间。内心的空间越大,智慧则越多。但现代人内心的空间到底有多大?这已经是一个颇让人踌躇的问题,或者说,不知我们的内心还有空间否?

对比一下古人,很能说明问题。譬如李白。他的那首《独坐敬亭山》中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内心的空间有多大?起码装得下一整座青葱可爱的敬亭山。当然李白的内心不止装下一座山,他是可以和庄子一样,吞吐宇宙,“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要不然,他写不出“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样有着仙风道骨的诗句。

内心的空间之大小,不仅在于是否装得下自然万物,还在于对同类的态度。有人厌恶同类,有人挤压同类,有人甚至暗害同类。但看看鲁迅,他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心中装着同类,“心事浩茫连广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一个人的智慧,来自于他内心的空间。一个人内心的空间的阔狭,又取决于他是否对天地万物有一颗慈悲心。或者如孟子所说,“恻隐之心”。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高于禽兽的部分,其实就那么一点点。孟子说:“庶人去之,君子存之。”孟子没有往下说,如果接着说,那就是:“庶人去之,乃为禽兽;君子存之,乃为灵长。”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长,就在于他在内心保留了那一份恻隐之心。若然,他对万物的痛楚就会感同身受,他的内心的空间就会变得无比广阔,他就会懂得“与人为善”,从而得到生命的大智慧,舍己为人。 现代人很可怕的是,就像庄子所说,内心塞满了茅草,一颗心变成了“有蓬之心”。内心长满杂草,还有什么空间可言?这都是什么样的杂草呀,生命力如此旺盛,割去一茬又冒出一茬,说白了就是炽热的欲望。对声名的欲望,对地位的欲望,对财富的欲望,对权势的欲望。一个人的内心里长满欲望的杂草,就会把他的内心堵得死死的,堵得密不透风,哪还有什么智慧可以生存?

所以道家主张“清心寡欲”。老子说:“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内心朴拙,空旷如山谷,就会遇事游刃有余,触处无碍,生命也就有了恢宏的气象。现代人心中没有天地神明,有的只是一己之私,那内心自然逼仄得可怜。一个只看得见自己的人,他人就成了被自己利用的对象,视对自己有利无利任加取舍,有利则取,无利则舍,于是就会趋炎附势,于是就会过河拆桥甚至落井下石,于是就无悲悯,无敬畏,睚眦必报,小肚鸡肠。一个人的内心被私欲私愤挤占得满满当当,哪还有可能容得下他人?心灵空间逼仄的人,一般都缺少宽容的品质。

于是想到南非著名黑人总统曼德拉。在狱中度过了27年的曼德拉,一旦执政,便率先放下了仇恨。他让之前的政府的白人官员继续留任,自己的保镖也是白人。他还邀请了南非前任白人总统德克勒克担任自己的副总统,与他合作治国。19xx年,曼德拉与曾经监禁过他的人——前总统德克勒克分享诺贝尔和平奖。曼德拉有句名言:“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曼德拉用他的悲悯和宽容,消除了种族隔离的壁障。他的内心像岩石一样刚强,同时又像青草一样柔软。而无论是刚强,还是柔软,都共同成就了他内心大海一样的博大和深邃。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纪伟人。

像曼德拉一样,内心装着的,不是一己的私欲,而是人民的苦难,那么,对人民的救赎,就成了自己终生为之奋斗的“天命”。这样博大的胸怀,自然会产生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我

们也许成不了曼德拉,但我们可以尽量释放我们心灵“硬盘”的空间,清扫“硬盘”中的心灵垃圾,最大限度把他人的疾苦装在心上,像郑板桥诗中所写:“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或者如陆游诗中所言:“位卑未敢忘忧国。”心灵的空间最大限度得到释放,一个人的气魄就大了,智慧就来了,他离伟大也就不远了。

再多走一步

我们是生命的行者,淌过时光的长河,翻越季节的山峦,追寻缤纷的落英、芬芳的青草,但我们常被困难的沟壑绊住,倒在苦难的岸边。殊不知,如果我们能再多走一步,也许就是一个茂林修竹、草暖莺飞的世外桃源。

再多走一步,意味着在事业上迎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辉煌。 著名编剧六六早年在新加坡工作,她和自己的两个朋友一起做最普通的家教,拿着新加坡的最低工资,扣除吃饭和坐车的日常开销费用,经常连房租也支付不起,每每躺在地铁站中过夜的困窘生活令六六的两个朋友不堪其苦,终于先后离去,唯有六六坚持了下来。正是由于她的坚韧与努力,她在新加坡的收入开始稳步提升,终于逐渐的和大学教授齐平,同时这不平凡的阅历,也为她的创作积累了素材。

冰心曾说:“人们都羡慕花儿开放的美丽,却不知她开放时洒下的血与泪。”当六六的两个朋友在家中艳羡地看着电视台对六六进行专访时,她们哪里知道,正是因为在新加坡六六比她们多走了一步,才会取得了今天的不凡成绩。

再多走一步,意味着在生活中迎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英国一位平凡的磨镜师日复一日地做着磨镜的工作,在人们认为他这一生就要在枯燥乏味的磨镜生活中度过时,他却并不气馁妥协,仍旧精心钻研磨镜技术。

终于有一天,他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片,带领人们走入了微观世界,同行羡慕于他拥有会见英国女王的荣光,却不曾知晓,正是因为他凭借着自己的细致与耐心,在生活中多走了一步,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再多走一步,意味着在文学创作上“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惊叹。

中国近代动乱的历史上,曾涌现出一批文学斗士,而像老舍这样的平民作家却少之又少,他创作的《骆驼祥子》,因为贴近生活,生动地描写了人力车夫在困苦中挣扎的生活而引发轰动。

其实关于人力车夫这个题材,鲁迅等作家都曾有过创作,但他们往往止步于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黑暗面的批评,老舍却对这类人群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广泛地收集资料,厚积薄发,最终绘成了北平世俗生活的动人画卷。

再多走一步,可能是生活中的一小步,但却可能是改变命运的一大步。

再多走一步,是一种坚持不懈的不断努力,是一种不放弃不抛弃的可贵精神。

再多走一步,或许,成功的桂冠就在不远处守候,等待在你走过磨难仍在坚持的旅途上。

五万次死亡表演

十五岁时,他初涉影视圈,很幸运地得到了一次出演的机会,饰演一个被武士一刀劈死的坏蛋,只有几秒钟的镜头。

为了这几秒钟的镜头,他把剧本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虽然自己饰演的角色只被编剧一笔带过,但他还是根据剧情,琢磨出这个人物的性格,和武士打斗时的心态,根据这些,再推理出被杀死时的表情和动作。

因为准备充分,这个镜头一次就拍摄成功,这给了他极大的鼓励。也因为这次的成功,让导演记住了他,以后再有这样的角色,就会第一个找到他。

这样,他又得到了几次出演的机会,虽然每一次呈现给观众的,都是被杀死时的几秒钟,

但他每一次都不敢有丝毫马虎,剧情不同,人物不同,死时的状态当然也应该不同,每一次,他都认真看剧本,根据当时的情景,设计出不同的死亡方式,有时是翻白眼,有时是慢慢跪下,有时是狂喊大叫,有时是吐血而亡。

他自创的神态各异的死法,吸引了很多导演和演员的注意,慢慢地,找他拍戏的人越来越多,每一次,都是扮演被杀的角色。

随着“死亡”次数的增加,他慢慢有了一些知名度,很多人劝他,不能光演那种无足轻重的角色了,应该尝试转型,要求导演加戏,争取多露会儿脸,从几秒钟到几分钟,再到重要的配角,最后做主角。

他却摇摇头,人人都去做主角,坏蛋谁来演呢?演好坏蛋也是一门学问啊,演得好,就能衬托主角的英勇,提升整部戏的品质。

别的演员有接不到戏的时候,他却平均每天都要跑三个剧组,这么忙碌,又演得轻车熟路了,按说,他只要往镜头前一站,随便做个死亡的动作,几秒钟,就能拿到劳务费走人了,可是,他却对每一个角色都不肯马虎,总是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死法。

除了那些传统的死法,他发明了虾米式死法,把身体弯成一只虾,一伸一缩,不停地抽搐,还发明了搞笑怪诞式死法,在倒下的瞬间,做一些搞笑怪诞的表情和动作。

这样的角色,他一演就是五十年,算起来,他在屏幕上总共“死”了五万多次。而这五万次的“死亡”,把他锻造成一个顶级的特技演员,得到观众的喜爱,得到同事的尊重,得到导演的称赞。

他的名字叫福本生三,在光怪陆离的娱乐圈,因饰演被杀的角色而成为知名演员,以最无足轻重的角色而赢得尊重,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奇迹。而创造这个奇迹的,就是五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是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的职业操守。无论多么微小的事情,只要认真坚持去做,就会创造奇迹。

珍重待春风

在故宫养心殿燕禧堂的槅扇上,至今还挂着一幅《九九消寒图》,题曰: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为何称为“九九消寒图”呢?那是因为《九九消寒图》上那九个字都是九画,从冬至交九开始,每天一笔,写完共需九九八十一天。从“伸不出手”的一九二九写到九九,便是“九尽桃花开”了。再往前走,九九加一九,就是“耕牛遍地走”的春分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也抖掉了身上的棉衣棉帽,扶犁下地,春耕开始了。

想那漫漫冬夜,夜永昼短,长夜难耐,枯坐斗室的人,如亭前的枯柳一样,咀嚼着难熬的岁月,什么是个尽头啊。幸好还有堂前的《九九消寒图》,“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如炉火,如暖阳,如嘱托,照耀着憔悴的人们,冬日里多了份亮色温馨。垂柳都能耐住寂寞,等待春天的消息,人还有什么怨言呢?气定了,神宁了,坐下了,写一笔,冬天不就过去一天,春天不就近了一天了?“珍重”二字,如恩师教诲,如春风化雨,语重心长。一笔笔写来,日子一路走过,生命也如灌浆的种子,经历风雨的历练愈加饱满坚挺,等着冬尽寒消。

“写九”消寒,始于清代道光初年。随着满汉文化的日益融合,作为填写《九九消寒图》这种岁时风俗,在宫廷中颇为盛行。道光皇帝亲书“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空心字,每个字都是九画(繁体),让大臣们逐日描红填写一画。填写完九个字,便“九”尽春来。内值翰林诸臣,每年冬季都要填写这种“九九消寒图”。

每日一笔,看似简单,但要坚持下来,那就不简单了。可以说练习“消寒图”,是对人耐性的历练打磨。闲了写一笔,忙了要写一笔;高兴了写一笔,郁闷了还要写一笔;身强体健时写一笔,头痛脑热时还要写一笔。笔笔都能坚持下来,而非一笔写完,那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这就如同负重登山,初极轻松自如,但及至山腰山顶,体力透支,力不从心,

全靠毅力耐性来支撑了。坚持下去就是柳暗花明,一览无余;坚持不了,则是半途而废,一事无成。由此,这八十一笔就仿似玄奘法师历尽劫难,终成正果。任何路途都是初极狭,才通人的,但过来的都是虔诚人。

这样消寒苦趣中有了乐趣,冬日的蛰伏是修炼、坐禅,漫漫长日,荡尽了心性中的浮躁,返璞归真,内心坚定。正如“寒凝大地发春华”,一冬的枯坐卧薪尝胆,是为将来的化蛹成蝶,为来春的一树繁花。

九九消寒的方法传至民间后,有写作“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的,也有写作“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院庭春染幽巷草垂盈”的。都是谆谆的告诫,词诚意切的,而又都笔底含“春”,因为“春”是希望,是盼头,是寂寥严冬里熠熠的灯盏,能照亮来路的。有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在我们前面,还有什么耐不下心性,不内心温暖,激情充盈的呢?

留住半个良心

当你在马路上遇到有人摔倒时,想管又怕惹事,悄悄地走开了;但如果旁边有路人愿意作证,或摔倒之人意识清醒愿意签个字或被手机录个音,你就帮忙一把,给他送到医院。毕竟还是好人多,病人的亲属大都明白亊理,酬谢补偿。就是遇到纠缠不清的,也吃不了大亏。

当你偶然捡到钱包,实在缺钱就把现金留下。打电话告诉失主,把信用卡、身份证、驾驶执照等还给人家,一般人家这时都不会在乎那点钱了。把人家的地址记在你的笔记本上,以后有钱了找人家道个歉,把钱还给人家。

当你遇到迷路的小孩和老头老太时,怕送回家太麻烦,就送到派出所。实在不行替老人或小孩打个电话也行,反正也不缺那点电话费。

你明白了,现在办事送礼是寻常事,谁都送过,也遭过人家冷脸。如果有人有事托到你,那人不巧又挺穷,送的礼薄或没送,也不要在意。所收礼物也要仅限在土特产、低价日用品之类,成叠论方的人民币或內有一串数字的银行卡,就不要了。如果事情没办成,一定要想法把礼品给人照原数退回去。

当你遇到抢劫或行凶的,立刻躲开或装看不见,这无可厚非;但你如离得较远或较隐蔽,不妨给110打个报警电话,并尽可能把罪犯的特征记清楚。在公交车火车看见小偷行窃,你要不敢管就别管;但如当时你正要咳嗽,那就咳嗽的声音稍大一点;或者装作不小心似地用身体碰一下失主。

当你在公交车上遇到老弱病残孕,如果不太累,或过几站就要下车,就让一下座。但要注意用身体挡住其他人,好把空位子给需要的人,然后走远点默然下车。

你在单位里发现,正直老实的人受到领导打击和众人排挤,这时候你可以不挺身支持,但也要黙不做声,不置一句贬斥之词。在楼道走廊与之相遇,又没有别人,就微笑着在他肩膀轻轻地拍一下。

你一个人走在冬天冷风里,遇到夜晚摆地摊的,“大哥大姐叔叔阿姨”地叫几声;不想多花钱,就掏三五块钱买点,别还价。付钱多出几角,就别找人家要了。

其实,你不为别的,也没有很高的道德情操,但最起码还留得一半良心,倒也活得踏实。

 

第二篇:文章欣赏1

追寻理想课堂 享受幸福教育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理想课堂构建的几点思考

史南城

尊敬的各位研修同仁:

大家好!

很高兴和各位同仁一起探讨关于品德与社会这个学科的教学问题。对于参加研修的各位老师而言,构建理想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是大家不懈追求的美好境界,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追寻理想课堂 享受教育幸福——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理想课堂构建的几点思考》,主要交流三个问题:

一、课堂是什么?

二、理想课堂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三、如何构建品德与社会学科理想课堂?

一、课堂是什么?

广义的课堂是指进行各种教育活动的场所,比如教室、办公室、运动场、舞蹈房、车间、营业厅、农场、风景点、军训基地等。狭义的课堂多指学校的教室,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场所。

对课堂的理解是多元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审视课堂就会有不同的结论。在互联网上检索课堂的概念,说法有几十种,主要有: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阵地;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空间;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家园;课堂是学生的实践和体验空间;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是师生相处,交流和互动的空间;课堂是师生心灵交流、思想交融的平台……

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教授在《课改新课型》一书中把课堂归结为?四不是??四应是?,多角度、深层次地为我们描绘了课堂的本质。

1、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应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

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

2、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应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教育者不能把学生看作是无知无能的被动的受体,看作是只能接受教师指令的工具,而要认识到学生是有着独特个性、鲜活生命的个体,学生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有自己的知识经验,有自己

的成长背景,教师所要做的不是强制灌输知识,而是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内而外的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3、课堂不只是传输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学生需要透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会学习,学会主动地汲取知识,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4、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应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把学生臵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课堂上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

那么,品德课堂是什么呢?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使之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品德和社会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品德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堂应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要通过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的在课堂上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把教学过程活动化,灵活多样地选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利用学生周围的人,学生身边的事物都这些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与人相处。而不是强调知识的灌输。学生只有作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才能从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个人的发展,构建起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修炼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人格。

因此,套用郑金洲教授的四句话来概括:品德课堂应该是师生密切交流、参与活动的平台,是引导学生品格情感健康成长的圣地,是带领学生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试验田,是展示教师人格魅力、教育艺术,净化学生心灵、升华学生情感的伊甸园。

二、理想课堂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从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来说,理想的课堂教学不仅要致力于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实现,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不仅要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转变,更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要使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更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对话者。理想的课堂教学必然要求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被动接受式?教学,形成以?主动、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研员)张玉彬老师概括为:理想课堂是实践创新的课堂,理想课堂是情感欢乐的课堂,理想课堂是互动有效地课堂,理想课堂是彰显教学艺术的课堂,理想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课堂。

而从课堂教学的人文性质而言,理想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理想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理想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理想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理想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一句话,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正如(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祥俊主任所说:理想课堂应该是能够体现所有孩子生命张力的课堂。

那么,品德与社会理想课堂的价值追求是什么?这是我们构建理想课堂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只有认识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明确目标,从而优化我们实现理想课堂的各种策略。

笔者认为,对小学品德课而言,理想课堂应以?真实?为课堂价值追求,给学生一个真目标,让学生体验真过程,使学生流露真感情。让学生做出真选择,对学生做出真评价,课堂教学追求真实效。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真问题,获得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真实生活中,儿童的真实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真实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教育的

内容和形式都必须贴近儿童的真实生活。真实,是小学品德课堂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理想追求。真实的品德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实实在在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能到能,使学生在自然、真实的状态中获得生命感悟和生命成长的过程。只有以"真"作为抓手,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中的真问题、获得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小学品德课堂才有说服力和针对性,品德课程也才变得对儿童有意义。

(一)、给学生一个真目标

长期以来,我们的品德教育总爱追求高、大、全,并且总是习惯于把预设的德育目标作为德育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出发点,把学生看做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或?美德袋?。叶澜老师曾经说过:目标的设定要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的分析、对可能的期望发展的分析基础上,目标要有?弹性区间?。品德课堂不应追求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而应给每一位学生一个真实的可以实现的目标,学会系鞋带了,会整理自己的书包了,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恰恰是我们需要帮助孩子们解决的真问题。这样的真目标容易实现,也容易让孩子们体会到目标达成的欢愉。另外,在制定目标时,既要考虑对学生的道德引导,也要重视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设定具体入微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重难点。这也是 ?真?目标的体现。比如有一次我发现学生课外游戏的形式单调,内容也不够健康文明,于是就给学生上了一堂有关课外游戏的课,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懂得在生活中,有些游戏该玩,有些游戏不该玩。 2、情感目标:学生追求有品位地玩,玩得健康,积极,有益。 3、能力目标: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做到爱玩,但不疯玩,玩得有度。 因为目标定得简单,且紧密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这堂课上得比较成功。

(二)、让学生体验真过程

品德课堂上老师要尽量挖掘社会生活中的真现象、真榜样、真活动等作为学习的素材,让儿童讲述他真实的经历,抒发他真实的感受。也许孩子的语言并不华美,也不流利,也许他讲的故事不那么吸引人,甚至有些漏洞,但他的体验是发自内心的,这样的体验一定比任何精致完美的场景都更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也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叶澜老师说过: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但我们的课堂宁愿要真实的缺憾,也不要虚假的完美。虚假的完美曲解了品德课课后延伸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也完全忽略了这种只说不做、言行不一的做法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上有关尊师主题的内容时,我安排了以下环节:

师:老师为我们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老师,我真想让你笑一笑啊。同学们,在平时,我们该怎样表现才能让老师满意呢?

(引导学生从上课、下课、作业、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等方面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今天说得太棒了,老师听了很欣慰,老师很高兴,可老师和我们一样,有时也会生气,也会苦恼,才能让老师开心呢?让我们来做老师的?开心果?吧。书上的同学设计了这样一个方案:做个鬼脸,说个笑话,你能和他不一样吗?看谁的点子多?

学生小组合作,围绕一个主题设计?方案?。(如给老师送贺卡,把真心话写在卡片上,并要求课后一定要亲手送给她们。或是课前为老师表演节目笑话、唱歌、舞蹈、朗诵等)

为检测本课的学习效果,真正达成教学目标,我要求学生分小组把自己的方案写下来,并在课后一定落实自己的方案。下一堂课之前分别向我汇报活动成果。从而使学生通过真实经历体验真实感受,把尊师爱师的品格或想法转化为习惯性的自觉行动。

再如上《上学路上》(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5课)一课,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会过马路。甚至可以在课堂教学过半的时候把学生带离教室,来到学校门前的公路上,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怎样在红绿灯的指引下过马路。

(三)、使学生流露真感情

我们发现在品德课教学中,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往往用成人所期望的道德价值观念应付老师,在课堂上?口是心非?或?作秀?。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我的真实想法是什么??而是?老师希望我回答什么?我怎样回答才能令老师满意,受到老师的表扬??学生从小就学会了揣摸、猜测他人的意图,学会了察言观色。课堂上的这种非真实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严重阻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甚至导致?人格扭曲?。

为了使学生在品德课堂上能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感情,教师应当用自己的真心去换取学生的真情。孩子的心是敏感的,孩子的情是真切的。如果课堂上老师主动向学生敞开心扉,就能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把他真实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看法如实地讲出来,把自己的迷茫困惑真切地说出来。教师和学生互相敞开自我,相互倾听,师生的情感和思维同频共生,共同创建出了一个全新的意义世界。这样的品德课才会有吸引力,才能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信度,也才能有效地激发、培养学生

的道德情感。

我听过这样的一堂公开课,课题是《抄袭害了谁》(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6课)。教学中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话题:?为什么金宇感到这只新书包这样沉重?如果你是他会怎么办??之后,教师还特别做了一个声明:?请大家实话实说。?言下之意,是要求大家一定要把自己真实地投射进去。

交流中,一位学生说:?金宇是靠抄袭得到‘优’的,不是靠自己的真本领得来的,用这样的方法得到爸爸奖励的书包,那多难为情啊。如果是我,我会向爸爸坦白,也会向同学承认自己的不对。??你们的看法、做法和他一样吗?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吗??老师的话音刚落,一位学生发言说:?如果是我,我就不会向爸爸妈妈坦白,因为爸爸妈妈知道了真实情况后会打我骂我的;我也不会向同学承认自己的不对,因为那样我会在同学的面前抬不起头来的。?老师一听,马上说:?这样做对吗??显然,教师的心中有标准答案,她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在老师的暗示下,一些同学发表了一些反对的意见。此时,老师又对那位同学说:?大家的意见你能接受吗??没有想到,大家的意见并没有说服她:?老师,如果您让我实话实说,我就这样做!?老师显得无可奈何,但又觉得就这样让学生坚持似乎不妥:?老师觉得你那样做不好,向爸爸妈妈坦白有什么不好呢?爸爸妈妈会谅解你的,向同学承认错误同学们一定会原谅你的。?

下课后,我问了那位女同学:?你同意老师的看法吗???那是老师要求我们的。?很显然,那位女同学并没有从心里认同老师的教育,老师只是把观点强加给了学生而已。

学生为什么没有认同老师的观点呢?其实是老师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没有用心去体会学生的真实感受。教师要学生实话实说,女同学是真的把自己投射进去了的,她说的就是她自己,是她自己的经历和生活。女同学在家或是在外犯了错,肯定受过父母的打骂,如果把这样的事在父母面前一说,少不了要挨一顿打;女同学也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是个很要面子的人,不愿意把自己的过失或错误完全暴露在众人面前。解决问题的方法应是多样的,不一定非要按老师说的那样去做,不告诉父母,也不在同学面前认错,自己悄悄地改了,不也是一个好学生吗?在激发出学生真实感受后,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自我感悟,自我升华。把观点和感受强加给学生不应是我们教育的选择。

(四)、让学生做出真选择

在品德课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灌输给学生道德知识,并要求他按照这样的道德价值去追求,学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成人的道德价值观。

当老师所讲的道德价值观与现实社会发生冲突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从而怀疑甚至否定教师灌输的道德价值观,这正是我们的品德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所在。在社会急剧变化、价值多元的今天,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宗旨已经不仅仅限于让他们接受某种价值标准,更要培养他们选择并确立自己价值观的能力。所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强令儿童应该具有什么价值观,而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选择的机会,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做出真实的选择。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掌握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决策的方法,并巧妙利用教师本身的权威性和大多数学生的向师性,帮助学生权衡选择的后果,减少价值混乱,从而促进教师所期望的价值观的形成。

听一位老师上《面对欺负和威胁》(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4课)一课时,一位学生说出了一件让她很困惑的事:?一天,我在小区里的空地上玩,看到两位和我一般大的小朋友用刀剥树皮,于是,我就主动过去劝说他们不要剥树皮,这样会把树弄死的。可两位小朋友却不听,还把我大骂了一顿,说我多管闲事,再管就对我不客气。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该怎么办呢??面对这样一个两难的问题,教师感到措手不及,也不知怎么办才好,在说了几句不知所云的话后,算是把这个教学环节应付过去了。

还是这一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被别人欺负后,要以牙还牙!?这个话题开展了一个小辩论活动,结果,学生竟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只有?以牙还牙?,才能不受欺负。教师怎么也说服不了学生,教师只好在无可奈何的尴尬中结束了这个话题的讨论。

价值观的引导看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课堂变得越来越民主、开放的时候,当学生变得越来越活跃、有主见的时候,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更?要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决不是‘干什么都行’、‘做什么都容许’的片面相对主义。?

多元选择,不求答案的唯一,并不意味着放弃道德标准,独特的个性体验也不是放任自流,不是什么都是对的,什么都是好的。学生品德的形成不能完全寄托于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师要做一个高明的引导者,在学生做出非道德的选择后,教师必须加以澄清,加以引导,并将本真意义的道德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做出合理的选择。这是一个教师,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五)、对学生做出真评价

我们一直强调品德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性和期待性的语言去评

价学生。一句振奋人心的激励话语,一个欣赏关怀的亲切微笑,对学生都将是莫大的鼓舞,是学生情感体验提升、道德认识加深的催化剂。然而如果教师回避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一味不切实际地表扬学生,将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例如:面对合作时打闹的小组说:?表现很出色!?面对错误的表现与答案,也都说?真不错!?这种不真实的评价语言,只能让学生云里雾中、不知所云。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奉承,是真意而不是虚情,是尊重而不是盲从,是引导而不是回避。平实而真诚的评价语是教师对学生负责任与尊重的表现。

当然,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不一定都得来自老师。我们还应该多引导学生相互给予适当的评价。这样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中,对道德、行为形成更深刻、更正确的认识,还可以学会与他人交流看法,分享感受,学会沟通。而且学生的评价可能会更为真实,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或内心世界,这种真情流露的评价也能够为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留下更宝贵的更广阔的空间。 (六)、课堂教学追求真实效

品德课生活性的特点要求品德课堂应致力于追求解决儿童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真实问题。首先,要帮助儿童在课堂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现在的孩子在家中倍受呵护,生活自理能力普遍比较差。为了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就需要在课堂上反复地实践操练,哪怕形式单调一些、花费时间多一些也是值得的,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和孩子们一起解决真问题。例如在上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全的生活?中的 ?当危险发生的时候? 一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假想:假如在上课时发生火灾,我们该怎么办?当火灾发生时,怎样拨打电话报警?

或者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冬冬家住在5楼,一天傍晚,爸爸、妈妈都没有下班,冬冬一个人在家里写作业。写着写着,突然闻到了一股烟味,打开门一看,发现楼道里已经浓烟弥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怎样帮帮冬冬呢?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继而适时指导学生了解打火警119的方法,并进行互动演练。我想,这样的课堂尽管朴实无华,没有什么高尚情操、完美人格的道德教诲,但对于孩子们的生活而言却是实实在在有帮助的。

其次,应抓住孩子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各种道德困惑,教会学生处理现实生活中可能遭遇的种种道德问题,使学生在面临现实道德问题时不至于不知所措。一次品德课上,老师在让学生讲述父母关爱自己的故事时,

一位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在学校被一位高年级的学生打了,他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父亲。这位父亲知道后第二天就来到了学校,把那位打人的高年级的学生揍了一顿,他觉得父亲非常的疼爱、关心自己。

很显然,这位学生对爸爸妈妈的疼爱理解上有偏差,还不能正确地区分是与非,不能正确地处理与同学,与他人的矛盾。但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又不能简单地告诉。可能很多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形都是对这种说法否定了事,或是把一番大道理告诉给学生。但这种方式是不是对学生真的有教育效果,能让他们对此类问题形成正确的认知呢?这位老师深知课堂的生成性,她没有简单地处理,而是把这位学生发言作为一个生成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展开了对话:?这是不是爸爸妈妈对我们的一种关爱?和同学的矛盾能像这样解决吗??老师的话题一出,一场对话演变成一场激烈的辩论。通过一番辩论,最后学生对这个问题达成了比较一致的、正确的看法。这场辩论使为人处事的哲理内化成了他们的道德认知,所以效果远比教师单方面的说理来得明显。

所以说,课堂上教师应设计、选用各种不同的教学形式以提高学生的

道德认知,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内化。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付诸道德实践,因此品德课堂教学追求知行并重的教学效果,既要追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应当促之以行。从道德认知内化于心到道德实践外现于行,有时只有一步之遥。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来印证课堂所学,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如何构建品德与社会学科理想课堂?

笔者认为,品德与社会课更应该也更易于成为理想的课堂。因为这门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基础是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课程的追求是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点面结合?的?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面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个生活领域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在不同年段层次不同,螺旋上升。

这门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可以说,无论教学内容,还是评价内容,都呈现了开放的空间,为创设理想的课堂奠定了客观基础。

但是,学科综合性的要求对我们提出了挑战,兼教数门课程的现状令课程实施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实践证明,认真实施本课程对孩子的发展非常有益。老师怎么实施这门课,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才能让课堂乐意向不确定性开放?才能让每一堂课成为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

(一)、加强目标意识

目标意识不强是我们走向新课程中所必然会遇到的。首先,与以往的社会课、品德课不同,品德与社会的目标是多维的、综合的。它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与习惯?、?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几个方面的分目标,但实际上这几个目标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儿童在生活实践中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关注多了,想办法去了解,就获得了有关这事物的知识和技能。在这过程中,儿童对这事物的兴趣、情感态度,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形成的各种习惯等几个目标的达成是同时进行的。

其次,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我们教师再创造、再设计的自主权,再加之,我们的这门课程提倡回归生活,关注儿童,所以,不少教师反而有些把握不住教学目标了。

例如,一位老师上《不一样的你我他》这一课。该课以及该课所在单元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意识到每个人各不相同;理解、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这个目标很重要,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这一社会性)。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前面部分都做得非常好,通过学生根据同学的特点猜猜他是谁,让学生根据相同的圆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给相同的花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等活动,由此扩展认识,让学生体会到:我们每个人都各不相同,外貌不同、性格不同、思维不同、审美不同、价值观不同,营造了很好的学习研讨氛围。然而,很遗憾老师没有在这氛围中继续深入引导学生探讨:?我们该怎样对待别人的不同??这一目标话题。教学就此结束。像这种情况就没有很好地落实目标,或是目标的落脚点没有找好。

那该如何来加强目标意识呢?结合教学,我想提出以下四点:(1)了解课标,建立课标理念。(2)把握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弄清单元目标的落脚点。(3)备课的时候,可根据课标和单元的目标,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预设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确定为教学目标。(4)教学中的活动首先要围绕目标来设定,活动实施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要围绕目标来进行。(5)教学中可能会生成新问题,老师要及时根据目标灵活处理。 这样,既可以生成新目标及时解决,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总之,老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比如,一位老师两次上《我是谁》一课。两次都设计了让学生上台来模拟生活中的不同角色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人在不同的环境是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权利和责任。在第一次上课时,老师让一部分学生上台表演,然后说:?请大家认真看,然后来评评谁表演得好??。第二次教学进行到这里的时候,她是这样对学生说的:?他们在台上表演的时候是什么???演员??你们这时候是什么角色???观众?观众有什么义务和责任呀??认真看,尊重演员的劳动。??好的按照你们说的去做?。很显然,老师第二次比第一次的目标意识强多了,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引导,每一个活动,甚至是组织教学环节都是紧扣目标来进行。

因此,我们的教师需要认真负责地确立明确的目标意识。不是简单地读懂了教参文本上所提示的目标,而是要内化它。其次,明确目标是整个教学的导向。脱离目标,或者说目标落实得不够深刻,就必然无法提升教学效果,教学也必然会停留在浅表层次,无法促进学生自我认识的深化。

(二)、认真解读教材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体会到品德与社会课与传统的思品课所呈现的方式完全不同。

从教材的编写上看,思品教材是以具有代表性的、真实的事例向学生讲明一个道理,学习一种精神,是启发学生对问题和人生进行思考。所选材料存在滞后性,脱离生活,脱离学生实际。而新课标下的品德与社会课给我们呈现的是范例和话题,在很多方面,让老师产生了困惑。特别是?怎么让教材回归到生活中?,这是一个难点。这涉及到教师如何解读教材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可以总结如下几点:

第一,教材是范例,教材中的图和文字只起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收的对象和内容,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和人格建构的一种示范,也是师生对话的?话题?。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再创造。要搞清楚教材给了我们那些信息,分别提示的是什么,要展开什么样的话题进行讨论。

例如,人教版三上第 29 页中的?成长手记?这个范例,就是想通过一个孩子的作文反映学种花生过程中的收获体会(快乐的心情、增长的知识)。它的示范作用是提示我们要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寻找自己成长过程中曾学会一样技能的收获体会,而不是要我们人人去写作文,个个去种花生。

可见,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和复制教材。特别是体验性活动,它具有很强的具体性、生活性和本土性。所以,解读教材时,需要教师的着眼点

是儿童这个主体,关注儿童的生活体验。

第二,教材留有空间。它的表现形式大致分为提问、句子省略及要求学生直接动手写写画画的内容。这就需要老师要结合教材,搞清楚留出空间的目的是什么,我该怎样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活动。

例如,人教版三上第 13 页中画画学校中的最美的一角,完成画不是目的,这不是一次纯粹的美术作业。而是通过寻找、发现的过程,倾注对学校爱的情感,释放孩子们对学校爱的独特感受。第8页关于《我的家庭小调查》访问提纲中的省略号就是留给学生的空间:设计什么问题,怎样设计,通过什么方式表达,旨在让学生去讨论、思考。

可见,教材对儿童来说,是开放的和生成的。教材,不再仅是用过的旧物品,而是凝聚着儿童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体现着儿童创造性的作品集。

第三 ,教材和师生的关系,是一种意义关系,也是一种对话关系。教材文本中所提出的问题,是教材中的儿童和我们的儿童一起要面对的和思考的。我们的孩子在分享教材中的儿童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也在激活着自己的思考,丰富着自己的认识孩子们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思和提升。

(三)、善用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求我们应当促进学生去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问题的生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使课堂变为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完整生命的投入过程,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和生命力。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就应当采取一些新的教学策略。

1、开放式的教学策略

开放式教学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求教师将课程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体系,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和完成教案,而是用教材教和创造性教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是适时变化的。

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学会倾听,?听懂?学生的每句话。这里的所谓?听懂?,是不仅要知道学生说的是什么意思,还要知道他为什么这样说,要分清是没有弄清事实乱说,还是没有根据地瞎猜;有没有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还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清楚了,但和成人的表达方式不一样。曾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次上《自然》课,老师让学生观察泥鳅。大家都说看见了泥鳅有什么。有一小孩子也举手要求发言,老师问他发现了什么,他说:?我看见泥鳅在放屁 ! ?同学们听了都哄堂大笑起来,于是老师怒

不可遏地把这个学生拎出了教室,其实,这个学生的确看见了从泥鳅的肛门处冒出两个小气泡,教师实际根本没有了解清楚学生说的是什么意思。

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对学生提的看法认真思考,并与备课预料情况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教学;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要思考是否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如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要跟学生思路走,生成新的问题?生长元?。这样的课堂可能要花上一两课或更长时间,但这是值得的。如果学生的看法没有价值甚至越轨,且这一问题又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就不能跟学生走。此时,不能生硬地否定学生,也不能用?我们以后再研究?,或?课后看书查找?来搪塞,而要通过确当的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考。

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错误也是一种学习资源。刘默耕先生讲的小孩认识骆驼的故事对人不无启示。小孩子先认识?大马?,后来在电视上看见骆驼也把它叫做?大马?,慢慢地看得多了,才发现骆驼和?大马?不一样,背上有两个?大拱包?,再进而发现它们的身材、头、尾巴、颈子都不一样,于是就把它们区别开来了,这样,通过用原来的马的知识同化了骆驼的知识,才认识了骆驼。?大马?虽然是?错话?,但是这?错话?正是他认识骆驼的基础,这种认识不仅比按照成人的理解给他讲什么是骆驼、骆驼和马有什么不同要深刻得多,而且多经历了一个认识事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行获取知识?的学习。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许这堂课会热热闹闹,但因缺乏目标,也会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作为教师则要有动态生成的观念,科学而艺术地融合?预设?和?生成?。唯其如此,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才充满生命的气息。

二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时空的开放,过去我们将教学局限于教室,使教与学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场所不应当只局限于教室,应当让学生走出教室,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扩展到学生的一切生活领域,从教室扩展到家庭、学校、社区、田间、工厂及其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在社会这个大课堂

中去进行探索和研究,并让学生把在社会中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带进课堂进行讨论。

三是教学内容和结果上的开放,即教学内容应当是丰富多样的,能满足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选择。在学习结果上,既可得出统一认识,也可保留多种意见。

2、活动化的教学策略

活动化教学是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

在教学活动方面,现在问题比较多,难度也比较大,是老师们的一个困惑。有时候我们去学校听课,感觉一堂活动课上完以后,人很累。所以,活动的设计及其有效性是一个问题。现在,似乎存在一种观念上的误区:好像不设计活动,就不是新课程了。

的确,读懂了教材,应该怎样来设计教学中的活动呢?我认为设计教学活动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紧扣教学目标。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谈过了,就不再细说。

第二,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向谁学》这课时,就设计了一个?外出参观方案设定评选?活动。在学生学习这课以前,学校大队部就搞过这样的活动,所以老师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设计一个方案评选活动,学生熟悉方法而且很有兴趣。在学生对一个个方案评选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我们要向生活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

第三,活动设计要注意还原生活。不要简单地只从表现形式上去模仿教材中提供的参考活动,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教师要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设计活动时要还原到学生生活中去。

如,一位老师在设计《我们的学校》这课的教学活动时,没有用教材中提供的下棋等活动,而是用本校的花草艺术节、科技月等学生生活中的活动材料,来设计教学中的活动。

第四,活动设计时,要预设活动中可能生成的新问题。 因为同一个活动,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可能会产生许多不同的问题,老师要尽可能多地预设会产生的新问题。

因此,在实施活动化教学时,我们要注意:

(1)活动的必要性。确认是否一定需要一个活动设计,对不适宜开展活动化教学的内容不强求采用这一形式;

(2)活动的目的性。活动是需要符合目标,但活动不是目的本身,活动只是一个中介和载体。我们通过活动体验的分享,是要帮助学生领悟、行为迁移和品质内化。现在不少老师偏于活动的形式和手段了。例如,在上人教版三上?不一样的你我他?这一课时,学生给没有颜色的鲜花涂上了颜色以后,都贴在了黑板上,老师叫学生说说这些鲜花,一位学生说?五颜六色?,一位说?各式各样,?……最后一位学生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老师立刻便表扬她:?说得真好,把掌声给她。?这项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语文课的的词语比赛,是要通过给花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人的选择是不一样的。而学生回答老师的答案也不一样,恰恰说明他们的感受也不一样,由于老师在活动过程中目标意识不明确,所以他的表扬使活动的目标没能很好地达成。

(3)活动的有效性。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是愉快的,也是思考的。

(4)活动的生活性和可操作性。活动化教学要注意考虑实际的环境与教学条件的匹配,因为有的活动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多方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应当根据具体的物质条件和实际环境进行选择;比如说,教材上提示的一些活动,我们不一定照搬,但我们可以根据本班儿童的实际生活情况,借用其形式、方法,或者借用其内容,改变形式和方法,易于操作。

(5)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忽视,因为,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非常重要,在活动化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体现为教育的指导者、场景的创设者、活动的参与者、活动的评价者。

3、对话式教学策略

对话式教学策略是在指?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出现,围绕着教材提供的话题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话题和范例,在教学时,我们要尽量凭借这些话题和范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热情,调动学生的认知和经验、情感和体验,与学生一起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交流自己的生活经历,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感告诉学生。例如,一位老师在上?我爱我家?这一课时,她就带上了自己九岁时一家人的照片,和孩子们一起讲述家的故事,家的点点滴滴。这时,她已经成为学生中的一员,把自己的感受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师生一起融进了感人的课堂氛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另一位老师在上?规则在哪里?这一课时,她与学生一起收集资料,共同活动,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学生也倍感亲切。这两个例子中,教师不仅是教学中的组织和引导,也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没有居高临下地对学生进行说教,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接收者。而是把自己真正地作

为课程的资源,与孩子们同学习、同体验、同探讨。构建一种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种心理的支持,师生共同获得一种情感体验,所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一教学策略使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真理的占用者和宣传者,学生不再是真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和老师都是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师生之间不再是单向的授受关系,而是你、我关系,对话关系,合作关系。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和对话的过程。

总之,通过以上教学策略的实施,使师生在教学中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转变;使教师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的开发者转变。

(四)、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身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施要求实现学生的三种学习方式。

1、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和有主见地学习。?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重视用自己的经验和信息为背景来分析问题,认识社会,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思考和选择,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对生活和社会问题进行个性化理解。特别是在涉及个人体验与判断的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不把既定结论强加于学生。教师要把思考的权力和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不用既定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

为了给课堂带来鲜活的知识和无限的生机,我们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把?挖掘?资料的主动权授予学生,发动他们搜寻学习资源,从自己的世界出发,以自己的眼发现、自己的手找寻、自己的脑辨析,从而真正摆脱教材和教师的束缚,自主地拥有一片广阔的学习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例如,在《我爱我的家》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前向父母了解了家人辛勤养育自己的故事,找寻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和实物。在课堂上,学生向大家展示了这些照片和实物,讲了这些感人的故事。从这些亲身感受中,学生自然而然了解到父母家人对自己的爱,得出我们也要爱父母长辈。

2、让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互助性的学习,它强调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而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小组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开展一些讨论性活动,或研究性的活动。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的成员应当恰当地分工,搜集资料,相互讨论交流。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能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感觉到与自己不同的体验,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理解人、事、物,学会与人的交往和沟通等。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我们的学校》时,在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学校,学生自由组合成三个合作学习小组,由组长带领各位组员收集、选择、处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汇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把自己和组内同学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筛选,取长补短,并设计了讲解、展示、表演等汇报形式,效果就比个体学习要好得多。

3、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自然、社会现象的探究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不能淹没儿童的天性。我们要大力倡导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建构来获得体验和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景,一个案例,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采用?调查?、?实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探究、体验、领悟与表达,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和提高。当然,让学生自主探索,也可能意味着学生要面临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一过程将成为人生发展中的一种丰厚回报。探究性学习对小学生来说,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作铺垫,没有基础的探究性学习,其效率必然是很低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探究性学习时,要重视学生的已有水平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比较多:我这里只谈谈在我们教学实践中运用比较多的调查学习法。我觉得老师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调查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生活的实际,不要一成不变地按照书上的调查表来使用;二是调查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三是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安全因素。

当然,我们要注意避免?调查内容教师设计好,学生只是被动执行?这种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没有确立问题意识。儿童还未产生?为什么??怎么会成为这样?这类问题和疑问,就开始了调查活动。也就

是说,在调查学习开展前,尚未充分培养儿童探究的好奇心。希望教师在重视儿童的调查活动和体验活动的同时,重视由活动中生成出的问题、疑问和发现。让儿童在调查中学会思考。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教师要帮助儿童学会探究性学习,渐渐地对生活中的人、事、物,能积极关注,自主地观察和思考,形成具有社会性的思考能力,这样不仅有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还促进他们发展成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的公民。同时,要根据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水平,进行学习研究方法的指导。

总之调查学习方法的运用,要注意它的实效性和可行性。

(五)、拓展课程资源

我们现在强调生活和儿童是我们的教学资源,不少老师都能有意识地从生活中捕捉教学资源。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我和规则交朋友》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规则,并且自觉地遵守规则,让学生从?要我遵守规则?转变为?我要遵守规则?,从外在的道德教育转化对学生道德的引导,进而促使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整合,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开发,将学生家长作为教育资源引进课堂,带领学生去调查访问、查找资料。例如带学生采访家长,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哪些规则,爱吸烟的家长说:?不能在车上吸烟。?经常出差的家长说:?买车票要排队。?……这样,教学空间就得到了拓展,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学校与社会得到融合。此间教师完全以一个活动的引导者身份出现,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关心身边事物的态度,这也是这节课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

一位教师在教学《我是谁》这课时,一开始,就以教师问的?我是谁?来打开话题,这样就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紧接着教师又提出?除了我是老师,我还有可能是谁?这样的问题,并出示老师在不同场合的照片,这样就让孩子们明白了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角色,为下面的教学打下铺垫。由于教师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因此丰富教学内容。

如有一位教师在上观摩课《不一样的你我他》时,这位教师利用借班上课的优势,把自己作为课程资源,开课前,用?你们发现我和你们班主任有什么不一样??来直接导入活动,给孩子一种新奇的感受。同时充分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资源。让孩子们交流自己调查的生活中人与人有什么不一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如;让学生围绕自己的学校生活,回忆上学以来,班上有哪些多彩的小星星。这些话题都是孩子们经历过、熟悉的事情,孩子们说起来津津乐道,充分体验到人与人的不同特点。

又如一位上观摩课《春天的故事》的教师不仅让孩子们从家乡、自己家庭的发展方面感受?改革开放?,而且充分利用来自各地的听课教师这一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孩子们现场采访听课教师,将品德课堂的空间无限地扩大。

另外,正确理解这一点,也有助于我们处理教材在农村和城市地区的适用问题。因为我们关注生活,这本身就超越了城乡差别,我们的差异在于生活的多样化,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是我们的生活世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生活中,引领儿童走向更美好的生活,从小过有道德的生活。

如《我生活的社区》,让孩子们了解城市型社区和乡村型社区的不同特色以及社区里的设施和机构。知道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六)、优化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是否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高涨还是消极,学生的主体精神能否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学目标是否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之上,要靠教师在教学中去设计、引领、组织和强化,而教师的评价语言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评价语言用得好,它对于实施或调整活动计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相反,评价语言不当,有可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挫,出现思想、行为偏差,甚至使课堂教学失去目标,走上歧路。

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从学生的反馈情况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好的、差的、正确的、错误的点滴信息,进行适时适度的评价,使自己不仅成为知识的传播者,价值观的引导者,更能成为学生心目中?伟大的设计师?、?科学的法官?和?爱的化身?。为此,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紧扣?着力点?

教师只有对活动目标吃透了,紧紧扣住活动目标,找准评价语言的?着力点?,将设计的活动做实、做透了,活动才能扎实有效, 不然,将事与愿违。如某老师在上《父母的疼爱》一课时,由于孩子父母没能参加这个活动,为让孩子有一个倾吐心声的机会,老师设计了录音活动——孩子们上台,对准录音机,唱唱、说说、演奏一曲等。学生走上讲台,面对着录音

机,有的弹了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有的唱了一首《好爸爸坏爸爸》,有的还即兴编了一首赞美母亲的诗,老师不住地给予他们掌声鼓励、表扬,孩子们表演得更起劲了。无疑,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热爱父母的强烈情感,表达他们的真挚愿望,意图是好的。但在学生上台录音的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语言没有切中活动目标进行,只是不住地表扬学生表演的过程,使学生忘记了录音机即是父母的?眼睛与耳朵?,他们没有产生对着父母说话的那种心灵渴望沟通的欲望,老师的评价语言使他们希望得到的是更多的赞美和掌声。

由此可见,评价不当,有时会造成教学失效。

2 、关注?变化点?

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地进行精辟恰当的处理。还是在《父母的疼爱》一课教学中,老师布臵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记录父母在一天中为自己做的事情。课上,学生纷纷拿出调查表,有的学生密密麻麻记录了很多,其中还写到了?早晨上学,妈妈为我背书包?,?中年吃饭,爸爸帮我盛好饭,夹了我最爱吃的鱼……?他确实搜集得很翔实,内容很多,老师表扬了他调查工作做得细致。再看那些调查表上寥寥无几、所填内容较少的同学,似乎被老师冷落了。这位老师及时应变,当场设计了应对的问题:?是不是父母做的事越多,就说明他们越疼爱自己呢 ? 请同学们做一回小小辩论家,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这位老师及时地关注到了课堂中出现的认识偏差,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在一场生动活泼的辩论中,观点越辩越明,?疼爱?与?溺爱?的不同在此有了鲜明的答案。

我们看到,在课堂出现分歧之时,教师并不是片面地去否定学生,也没有把道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做到了及时应变,巧妙点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辨析观点,这正是教师恰当运用评价语言,化?腐朽?为神奇的最佳契机。

3、捕捉?生长点?

一名高素质的教师,他的评价语言应具有强烈的启迪性,他会通过巧妙的语言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捕捉课堂上生成的宝贵资源,并将这一资源纵向挖掘开去,让它?熠熠闪光?。

如在《父母的疼爱》这节课上,老师请来了家长与学生一起上课,采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家长与孩子对话的交流形式,爱的主题音乐在这节课上不断流淌,到处可见情真时的泪水,意浓时的微笑。这时,一名父母离异的孩子伏在课桌上痛苦失声。老师走过去,轻轻搂住他的双肩,温

柔地说道:?老师知道你心里的难受,虽然爸爸妈妈不在你身边,但我们是一家人,你愿意让老师和同学拥抱你吗 ? ?孩子激动地点点头,擦了擦眼泪,老师给了他一个最温暖的拥抱,于是,更多的同学去拥抱他,或者送给他一句话,或者跟他拉拉手,这个孩子感受到了班级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对他的友爱。老师并未按照自己的教案上下去,而是就从这个孩子入手,引导他认识到父母虽然离异了,却还是爱着自己的;爷爷奶奶更是给了自己许多的关爱与呵护。在这节课上,这个父母离异的孩子得到了特别多的关爱,收获着满满的幸福。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教人化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而不是自己设计的教案,应该及时地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用?语言?这把激情的钥匙,打开学生的心门,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有生命力的。

4、呵护?闪光点?

曾看过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母亲悉心教育孩子的事。她的孩子最近上学总是迟到,老师找到了他的母亲,母亲没有骂他、也没有打他,临睡觉时问了孩子:?告诉妈妈好吗 ? 为什么你那么早出去,还要迟到 ? ?孩子说他发现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所以每天都去看,结果忘了时间。第二天,母亲一早就陪他去看日出,这天孩子没迟到。傍晚,孩子放学回家,看到书桌上有一只好看的手表,下面压着一张小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 ?---- 爱你的妈妈。这位聪明、伟大的母亲在孩子的缺点中发现一点点优点,并用无微不至的圣洁的母爱,呵护着孩子生命中的那一点点亮光。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如果也能像这位母亲一样,把爱的阳光洒向那些容易被遗忘的角落,并从那些人身上找到哪怕只有一丁点儿发亮的东西,用百倍的爱心去关心、呵护它,课堂就一定能注入澎湃的激情,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就会被唤醒,教育的功效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课堂上多种教学活动的展开,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能力,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和创造生动有效的评价语言。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积极地看、用心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思想、作为,抓住关键的环节,抓住各个有利时机,采用适当的方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使课堂成为促进学生体验生活、完善自我的学会生活的大舞台,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主渠道。

我想,只要我们每位教师怀着对理想课堂的美好追求,孜孜不倦地去摸索,去反思,及时总结,勇于实践,我们的孩子就一定能在课堂上领悟到什么是人生的幸福,我们老师也一定能享受到教育这项光辉事业的成就感,幸福感!最后用一首小诗与大家共勉:

? 老人享受天伦

? 孩童享受关爱

? 科学家享受探索

? 农民享受抽穗

? 作为教师

? 我们享受课堂

? 一双双明眸,扑闪着希望

? 那渴求的注视

? 那快乐的凝望

? 净化着人的心灵

? 我们享受着最纯真的情感

? 小小课堂,是人类文明的浓缩

? 古今中外都被我们用来作为蓝本、范例

? 我们享受着教育的神圣

? 享受课堂,我们多了双发现的眼睛

? 享受课堂,我们收藏着快乐的心境

? 享受课堂,我们品味着事业的伟大

? 享受课堂,我们咀嚼出创新的甘醇

? 享受课堂,是我们一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