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静谧中,一杯茗茶,一眼美景,一点满足,这大概,便是苏轼口中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吧!—蓼菜、茼篙、新笋、小酒、洋溢着自然的韵味,固然高雅,才让苏轼也陶醉其中。人间有味是清欢。未必,非得在远离尘世喧嚣的深山中,才享受得到吗?

清静,清淡乃至清苦中固然能享受清欢,但只要拥有一颗时时刻刻心清如水,牢记清欢的心,什么时候不能享受清欢呢?

那一天,我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确实使我欢呼雀跃。我兴致勃勃地像爱丽丝遇到了那个兔子赶回了家,飞一般地打开电视,今天自己取得了如此喜人的成绩,为何不可放纵自己休息,离开那枯燥的课本呢?

我刚坐下,却看到翻开的本子上写的几个字: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我前几天才写来激励自己的,怎么转瞬之间就成了过眼云烟?我摇头苦苦笑了笑,果然自己还是不领会清欢啊!清苦的欢愉,就像是看路边的石头,能获得大于钻石的喜悦,品粗茶淡饭,也能品出高于山珍海味的美味。本应以在书中攻读为乐。就像“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领会,便欣然忘食”般的快乐,怎能把其看作惩罚一样呢,在平淡的事中找到快乐,这才是清欢所在啊!

人生有味是清欢。清欢才是最大的享受啊!保持自己心灵的平静,任外界再大的风雨,再强的震动,纵使外界再怎样喧嚣,再怎样扭曲,都能保证自己依旧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才是清欢的真谛啊!而我,只因一点点成绩,就自大而又骄傲,不禁惭愧起来。

然而,世界上能真正做到清欢的人也不多吧!人生有味是清欢,不仅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更是值得我用一生的时间去品味,去感悟的啊!

 

第二篇: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一句话

言语交际学

我最喜欢的一句:“我相信你!”

信任具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冉阿让为了救助饥饿的儿童,偷了几块面包,被判了十几年的徒刑。出狱后,一次在某修道院就餐时,偷走了几件银餐具,后被警察抓回修道院。修道院院长对警察说: “这餐具是我送给他

的。 ”冉阿让的心被震撼了,从此冉阿让开始了他行善的后半生。修道院院长的宽容和信任,使冉阿让改过自新,成为善人。信任是最可贵的,它贵在诚恳,贵在尊重。它是架在人心的一座桥梁,是沟通心灵的纽带,是振荡情感之波的琴弦,因为有了信任我们可以生活得更美好更精彩。

“我相信你!”这句话主要符合的是交际原则中的态度原则。

1.配合准则

配合准则的总体要求是,以积极态度投入交际活动,自觉维护交际过程的顺利展开和持续进行,努力实现交际目的。“我相信你!”这句话主要的目的在于表明说话人对受话人的积极态度,起到取消隔膜、安慰他人等目的。

2.诚信准则

这一原则的体现在于其用心良善。就上文冉阿让的例子来看,院长的信任的目的是希望维护一个孩子的弱小心灵,并坚信信任和爱能够感化他。

那么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要有起码的信任,相信他们能够转化,能够进步;相信他们都喜欢美好的事物。当老师的信任一旦被学生接受,就可以对他们自身产生巨大的动力,催他们自我修正自己的生活轨道,沿着教育者期望的方向努力,这比老师的苦口婆心、开导、说教、规范、惩罚要有效得多。

3.面子准则

面子准则的要求是,给予交际对象(有时还包括说话人本身)足够的面子,最低限度也要不伤害其面子。这句话的“面子原则”体现在其坚定可信的态度上。受话人在听到这句话时,自然会有一种受到尊重和重视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话人的自尊心。

我最讨厌的一句话:“随便??”或者是“随你??”

1 / 3

“随便”一词是我们常听到的,也是我们常说的一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它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比如说室友问中午吃什么,你回上一句:“随便。”同学问你去哪玩,你会说:“随便。”??“随便”这个词用得实在是很“随便”!我们不妨看一下《爱情公寓》中的一段对话:

(餐厅里,正约会的关谷和小雪在看点菜单)

关谷:你想吃什么?

小雪:随便……

关谷:那我们吃水煮鱼好不好?

小雪:不行!太辣了。

关谷:那你想吃什么?

小雪:随你……

关谷:那我们先不吃饭了,我们去看电影好不好?

小雪:随便……

关谷:我们打的去吧?

小雪:打的太贵了。

关谷:那我们坐公交去好不好?

小雪:坐公交太挤了!

关谷:那要怎么办?

小雪:随你……

(关谷直接晕倒)

这就是一个让人吐血的对话,“随便”一词让关谷不知如何是好。

纽约马里斯特大学调研所曾经以电话采访方式调查成年公民,票选出最令美国人反感的词汇,“随便”(whatever)一词以47%的得票率位居榜首。无独有偶的是,在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随便”一词也很不招人喜欢。说随便,实际上是说话人过度谦虚随口说出的,但真正意义上却把受话人为难到了。很多时候,我们想用“随便”来表示客气和尊重,结果却在无形中加重了对方的心理负担。

1.大多数情况下,“随便”违反了言语交际的语境原则,不分场合不分对象的“随便”常常令人生厌。 “随便”违反适切原则,适切准则要求,交际话语的表达和理解必须与语境的条件、氛围、格调、规约、诉求等相一致。“随便”有时表示一种无所谓的心态或态度,干什么都可以,没有预先的选择,随

2 / 3

机决定。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是交际中的推诿之词,往往会破坏交际的原有目的。

2. “随便”还会违反信息原则中的质量准则。质量准则要求话语构建符合客观实际或者符合交际主体自己的实际认识。人们之所以反感“随便”,是因为这个社会倡导交流沟通、各抒己见、团队合作,而常说“随便”的人让人觉得不愿意与人合作、工作不努力、没有主见。不愿真心交流的人,与其交际的质量必然不高。

3.“随便”的乱用还会违反态度原则中的配合准则和面子准则。“随便”虽然是一个看似洒脱的通用语,但却透出一种漠然,甚至是忍耐的意味,说活人的态度消极被动,常常还会附带有负面情绪,这不免会伤害受话人,破坏正常的人际交往。

所以,在日常交往中,我们一定要谨慎说话,不能太“随便”。

3 /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