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死亡

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这或许是我们提及死亡时最先想到的一句话了。曾经,这句话被拿来教育我们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中;为法西斯效命,死了,就比鸿毛还轻。太史公差矣!生命本是等价的,死亡也是等价的。窃以为,不如这样解释司马氏的意思:人都得死,而活着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价值的死亡,不如有价值的活着吧。

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它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保尔.柯察金

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传世名言。这段话的前半部分堪称真理——活,就要活得充实。但是后半部分我不置可否。人有那么崇高吗?恐怕很难。我认为人活着,把自己活好,把自己铸造成器就是对其他人最大的负责与贡献。至于全人类——大家都活得好好的,用不着您去解放。

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我只能说:诗人啊,我崇敬你,我艳羡你,我渴望像你那样充满信仰的活着。人无信仰,便无所敬畏,便不恶不作。人有信仰,便不畏死,便不枉此生。

四.“死拉死拉地!”——日本士兵

这是中国特色战争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日本士兵的话语。他们那这句话来吓唬幼弱的中国老百姓。但是,今天,陆川用《南京!南京!》告诉我们——没错,中国人是为了活着可以不顾一切,但是,他们也从来不畏惧死亡!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留不住生命的时候,留下什么?为死者,需要思考。

五.“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科特.柯本

这是摇滚之神,涅磐乐队主唱科特.柯本的遗书的最后一句。科特的内心是极度脆弱的,他无法承受由于不纯粹而带来的失衡。他的内心有着强烈的恋母结,渴望在艺术上寻找到创作的子宫。然而,纯粹的理想和渴望关怀的心灵遭受到现实无情的颠覆,可以说,科特的死是被逼的,这与他内心的脆弱和纯真有关。一个最纯洁最干净的人,活在肮脏,丑陋的世界中——只有自杀一条路。

六.“我想要死在你怀里”——方言《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终我一生,也要找到这样一个女人——让我可以心甘情愿的在她怀中死去,并且微笑。

七.“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陆游

悲哉放翁!哀哉放翁!你这一生好生失败——深爱唐婉一生却无法在一起,为国尽忠一生却无法眼见家国一统。只留下这《示儿》的千古绝笔,徒使后世之人空嗟叹!

八. “克里托,我还欠医神阿斯克勒皮俄斯一只公鸡,请不要忘了,要还给他”——苏格拉底

这是伟大的哲人苏格拉底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哲人智慧如此,在死亡面前泰然如此,平静如此。实在当为后人敬仰,智者的胸襟让人泣下。

九.“谁敢杀我”?——魏延

这是蜀国大将魏延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魏延话音刚落,身旁的马岱大喝:我敢杀你!手起刀落将魏斩于马下。呜呼哀哉!魏延做出了一个要约,马岱回应了一个承诺,紧接着一刀处分了魏延的生命。文长啊文长,死不瞑目啊!文长啊文长,你死的太冤了!呜呼哀哉!

十.“中国不会亡!”——《南京!南京!》中中国军人在被枪决前的呐喊 这个镜头是我认为整部影片中最差劲的。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在彰显人性的大背景下,非要生硬的加入这个教科书式的的所谓爱国主义宣泄,无非为了使影片获得政治上的保障,以及换取电影院内的一片叫好。需知——在死亡面前,任何政治口号都没有了意义,观众想让他们喊出来,这种心态,就和《阿Q正传》中描写的看杀头的看客们希望阿Q喊出来的心态一样,只是为了满足一种情绪的发泄。也许,刘烨的反应是最真实的,一言不发。人之将死,还能怎样? 十一.“我操,这草有毒!”——神农氏

相传这是神农氏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看来,神农氏他老人家也是个性情中人。

十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选择了卧轨。有人说,艺术上一切极端的想法本身就孕涵了找死的冲动,这就好比绝对的黑暗和绝对的光明都会使人丧失视觉。今天有很多人崇拜海子,但是绝大部分是愚昧,是虚荣,或者是小资趣味,或者是阴险地试图利用海子的名声自我膨胀。客观的评价是:海子是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优点和不足,他身上还有光芒,但这光芒不是得自殉道,而仅仅是因为他是个诗人,优秀的诗人!在今天,我们应该为他默哀,真诚地默哀! 十三.“河南人的话不能信!”——董存瑞

这是众多调侃董存瑞壮烈牺牲的笑话中的一个。官方的版本是:为了新中国,冲啊!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的调侃笑话,就是出于人们对官方话语的极度不信任。人们不相信一个目不识丁,毛都不懂的农民二虎,会摇身一变成为政治觉悟高,英勇无畏的英雄董存瑞。这只是一次战场上的执行任务而已,我更加愿意相信他临死前喊得就是“河南人的话不能信”,因为这更真实。官方的说法无非是把董小伙符号化,变成自己意识形态宣讲的工具和给人民洗脑的荼毒而已。 十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孙中山

这是革命导师孙中山临终时的著名讲话。在官方的语汇中,早已预设了一个前提,便是:凡是革命的,就是好的;凡是不革命的,就是坏的。所以,革命导师的话当然是对的。孙大炮革了一辈子命,最后功败垂成,做了一辈子的总统梦最终没能实现,今天的中国统治在一群农民出身的队伍手中。自己的三民主义仅仅偏安台湾一隅。逸仙啊逸仙,即使你活到今天也得给活活气死啊。

十五.“杀人是一种艺术”——莫言《檀香刑》

只有在中国,只有中国人,才能将杀人演绎的如此出神入化,就像一出戏剧,每一刀,每一声惨叫,都是艺术,艺术需要人欣赏,这鉴赏家,是全体中国人。 十六.“吕布匹夫,死则死矣,何足道哉!”——张辽

这是猛士的呐喊。只是吕奉先在此不幸成为一个注脚,毕竟,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不过,匹夫一词,形容吕布,倒也恰如其分。

十七.“开枪吧,胆小鬼,你将要打死的是一个男子汉”——切.格瓦拉 纯爷们!真正的英雄!值得我一生敬仰。在这个勇气缺失,正义感消亡的年代,我们需要切.格瓦拉。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找到那些久违的力量!他的另一句名言是: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他后来确实是站着被枪决的。 十八.“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侧影。这是诗人对这个不公的社会发出的绝望呐喊。可怕的矛盾,扭曲的制度。

十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

大约?的确?生死未卜是这个小人物的可悲结局。他的生命无足轻重,但是,除去科举制度的原因外,孔先生自己又可曾尊重过自己?不要怪别人无视你的存在,你自己就没有瞧得起过自己。死吧。

二十. “救命,……”——阿Q

这是阿Q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可是他仍然没有说出来。这个可怜的农民直到死才稍稍明白了一点活着的意义。不过,他的死依旧没什么价值——甚至没有新闻价值,因为舆论说:“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二十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英雄之死,壮怀激烈!悲哉壮飞!壮哉壮飞! 安心上路!

二十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诸葛亮,忠良的象征,人臣的楷模。这句话也是今天许多为官者的座右铭。只是孔明不知死后一切都不存在了。后世对你的评价你不会知道的。别说什么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这,与你何干?所以,真想有所作为的,活在当下吧。只是在中国,活着的时候想要干出点什么很难,都得等到死后才会引起重视,孔繁森等人皆是如此。让我们这些旁观者不无感慨。这也许是中国特有的死亡崇拜吧。

 

第二篇:关于死亡

由死亡引发的感慨

“死亡”,可以这么说,我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在或远或近地接触这个词,同样也是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加深了对它的感悟。

第一次真正的接触死亡,是我七八岁的时候,九十岁的曾祖母去世。当时的我,意识里还没什么关于死亡的概念,仅限于知道有这样一个词语,但是却没有真真切切的体验。可是曾祖母曾经很疼我,当我看到平常谈笑风生的人突然闭着眼睛一句话都没有,冷冰冰地躺在棺材里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哭了,我不理解死亡,我懂得只是一个爱我的人离开我了,以后我都见不到她了。大人们说曾祖母年纪大了,老了,随时都可能去世,这是生命的规律。而后关于死亡我就没什么太深的感慨了。

后来,再大一些了,我知道所有人最后都是要死的,我们眼前爱我们的人最后都是会死的,我不知道人死后会变成什么,也不知道是否有来世,可是每每想到这儿我就很郁郁寡欢,甚至曾经一个人默默地想到流泪,我厌恶死亡,开始排斥死亡,我开始反思人为什么会死亡?生命是什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如何摆脱死亡的痛苦?涌现在我脑海里的回答也只是零零碎碎的片段:人死亡是自然规律,是必然的,我们现在活着是要实现人生的价值,不管生命多长,我们要好好的活着,珍惜生命诸如此类。而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因人而异,不得而知,生与死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也很茫然。

直到我越来越多地接触死亡,我才又有了新的感悟。我从书上得知我喜爱的那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竟然是卧轨自杀而死,划分人生三重境界的一代哲人王国维竟然是投河自尽,报纸,网络,电视上随处可见某大学生迫于学业压力自杀,某明星由于种种原因自杀,某女为了爱情自杀,近来自杀事件更是层出不穷,一名十六岁少年因为父亲骂了他几句毫不犹豫的跳楼身亡……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结束自己唯一一次的宝贵生命选择死亡,为了摆脱现时的痛苦?还是为了证明精神境界的不同?他们死之前有没有留恋一下这个世界,有没有挣扎和犹豫?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司马迁也说过“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彼时我也不是完全否定他们选择死亡这条路了,或许生命在他们看来像是烛火,最耀眼的、竭尽全力燃烧的那一刻已经过去了,想要实现的人生价值也已经实现了,他们的精力消失殆尽,他们最想做的就是浪漫的死去或是认为自己的死能够给后世留下一点什么所以选择轰动地离开,又或者他们有着身不由己的原因,例如屈原,岳飞等精忠报国之人,这些人的死亡是想牺牲自己以保卫他人,对于他们来说,死并不可怕,与其苟且活着不如死得重如泰山,这就是他们生命的价值所在。

但我相信这当中有些人并未充分了解这些关于死亡和人生的意义。他们走向偏锋,把死亡当做一种荣耀,在很多年轻人自杀的悲剧例子里,他们或许相信死亡是美丽的事,或许出于对生活压迫的解脱。但不管是因恐惧而拒绝正视死亡,还是把死亡浪漫化了,都是把死亡看得太轻。对于死亡感到绝望和陶醉,都是一种逃避。死亡既不会令人沮丧,也不会令人兴奋,它只是生命的事实。有些人的死可能什么也没留下,可能意义也不大,或许他们就是人生遇到了一个很高的阻碍,一时间过不去就想到了死这个最简单逃避方法,如果他们能够冷静地停下脚步思索思索,翻越这个障碍,他们会发现,死这个想法的萌生是多么幼稚的。

说了那么多的死,我想谈谈与死相对的生。生死本就注定相连,有生必有死,既然最后都要归于无,那么我们还要生命干什么,我们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很多人处心积虑的谋取私利,很多人不择手段的追求名利,例如某某奶粉加了三氯氰

胺,某某食物用了地沟油,某某化工厂把有害污水排入河流,某高官被查出贪污上千万等等,这些人为了一己私利不顾他人安危,这些金钱利益得到了以后,可能会让他们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可能会让他们过上令人艳羡的好日子,让他们的社会地位提高,以牺牲别人为代价得来安逸真的是他们全部生命的意义吗?

我想到27年前关于24岁的大学生张华为救掉入粪坑的69岁老汉而牺牲的事情,这个事情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方面授予张华很多荣誉称号,鼓舞人们向其学习;另一方面,很多人认为他的行为是愚蠢的不值得的,原因显而易见,他们认为一个二十几岁的优秀青年的生命和一个69岁的老农的生命比起来要宝贵的多,他有更多的时间可以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部分人认为他死的不值得。其实我们回过头想想,当他经过粪坑听到呼救声的时候,如果他立刻想到用自己的生命换老农的生命不值得,自己的生命更加宝贵的话是不是更加奇怪呢?如果真是这样的一个大学生,就算他活下来以后就真的能为社会创造出多少价值而不是危害?当然讨论这个问题本就不应该,他会去救老农只会有两种可能,一是他什么也没想,出于人性善的本能;二是他觉得作为一个有教养的大学生遇到这种事应该挺身而出舍身取义。不管他怎么想他还是去救了,在别人的生命遇到威胁的时候,什么社会价值,利益统统放一边。

这或许就是他的人生价值,让他有一种无惧死亡的信念。

生命本无贵贱之分,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活得坦坦荡荡,苟活不如痛快的死去,一个人的生命建立在危害别人的基础上,一个人丧失了基本的道德意识,那么他们的生命如同一个干瘪的骨架,只有注入了良心才变得有血有肉,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比死亡更麻木的精神。

死亡这个词,很令人畏惧,虽然世界上很多宗教,包括基督教在内都或多或少的告诉我们:死亡并不是终点,它们也都留下对来世的憧憬,赋予我们的生活神圣的意义。今生为善来世便会享乐,这种思想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却从一个方面束缚一些人的不良行为,人们不用担心死后会下地狱,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感。但是很多人还是不太相信来世,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像上文所述违背道德做事的人,他们并不在乎死后会怎么样,更多的在乎此生的利益,当然也有张华这样的人,死亡对他们来说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无所谓畏惧。

海德格尔认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或说是“向死而生”。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这就是我们应该对待生与死的态度。不要过度地畏惧死亡,也不要故意地触碰死亡,以一种平常的心看待死亡,要积极地生活,珍爱生命,向死而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