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评论作文及点评作文评语

8.仰观宇宙,俯察万物

2015/12/16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得以借助电视、网络等手段以认识自然。但若把科技当做感知自然的真正途径,在我看来,不免可悲。

(评论:“真正,根本,唯一”等都基本是一个意思,该段观点是正确的。电视网络知识感知自然的一种科技手段,不是感知自然的唯一手段或唯一途径。)

是的,科技只是工具,只有亲身走进大自然中,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才能够真正感知自然的美与力量。

(评论:观点鲜明而正确,亲近自然,接触自然,走进自然,才是感知和深刻认识自然的根本途径。)

何谓“感知”?“感”即感受,“知”为相知。明白了这一点,便可知为何科技手段无法让我们真正地亲近自然,感知自然。

(评论:作者对于感知的理解不够准确,只是意思上有所接近,感知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感觉和知觉的统称,也是哲学上的一个名词,感知是初步的认识。作为高中生是学点哲学的,有心理课,但还没有掌握系统的心理学知识。)

电视可让我们知晓全球天气,网络可让我们将生物知识尽收眼底,科技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自然万物的一种极便利的途径。然而,这顶多可算作对与自然相关的科学知识的学习与认知。科技归根到底只是一种工具,它始终无法让人感受自然之美。正如孩子们从来不会为屏幕上的红花绿叶而欢呼雀跃,画家们从来不会面对电视上的湖光山色欣然挥毫;同样,天气预报不会让诗人诗兴大发,生物纲目种属也无法让作家文思泉涌。作家迟子建曾说过:“大自然是我的另一颗心脏。”既然如此,我们必须放下鼠标,离开电视,亲身走向大自然,方有望与大自然相感相知,相亲相近,让心灵得到美的洗涤。

(评论:说的好,认识较深刻。电视和网络传播知识只能是声音和图像、影像资料,能引起视觉和听觉的注意,不能直接引起其他感官的反映,电视有优点也有缺点,不能完全代替直接亲身走进大自然,走进大自然才是感知的根本途径。)

以亲身走进自然的方式,其意义还不止于对美的感知,更在于通过与万物的接触,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对自然长存一颗敬畏之心。

(评论:该段,概括得很到位)

人本为自然的一个部分,然而,工业文明的兴起,斩断了人与自然间的纽带。人们得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这便使人类对自然失却了敬畏之情,却添了一份征服自然的野心。试想,若只从天气预报中认知自然,又何谈对蓝天白云的珍惜;

若只以生物知识概括自然,又何来对花草树木的珍视与保护?过分依赖科技,却失却了对自然的亲身感触,使人类忘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身份,于是我们肆无忌惮的破坏自然,制造出雾霾封城,河水重金属含量超标这样种种的荒谬事情。科技并没有让人与自然更近,相反,它疏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在自高自大的狂妄之中忘乎所以。因此,唯有让我们重返自然,亲身感受自然,我们才能重拾那份敬畏之心,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评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这是感知自然的根本目的。感知自然的目的不是破坏自然,给人类带来灾难。破坏自然也就是破坏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该段意在强调人们应该改变对待大自然的态度,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好。)

静坐莲池旁,与莲花久久对视,莫奈才能创作出传世佳作《莲花》;走进马群中,与奔马朝夕相处,徐悲鸿才能在画中淋漓尽致地展现马的健美与力量。此二者,皆以亲身接触的方式,走进自然,想必这便是他们得以与自然相感相知,并从其中获取心灵的力量的原因。

(评论:两个实例说明直接接触自然的意义和作用,很有典型性,也有说服力。还没有哪个文学家艺术家画家诗人是直接来自于网络和电视的。)

让我们走进自然,于天朗气清之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与大自然真正相感相知,相依相守。

(评论:首尾呼应,意在强调直接亲近大自然。但是没有把电视和接触自然结合起来,而是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了,为了强调亲近大自然却把电视和网络给丢掉了,暴露了思维的片面性。)

点评:本文立意准确,自始至终均在证明一个观点:要想感知自然,就必须亲身走进自然,才能敬畏自然。文章采用先破后立、层层推进的手法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构严谨。文章先指出电视网络等科技手段在感知自然时的不足:无法让人感知自然的美和力量。用孩子、画家和作家面对屏幕等媒介的表现证明自己的观点,又用迟子建的言论作证,事、理结合,言之凿凿,使论证严密。接着,文章提出一个深刻的观点:亲身走进自然的意义不止于对美的感知,更在于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对自然长存一颗敬畏之心。作者提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人类却因不亲近自然,或只通过媒介了解自然,造成严重后果:与自然疏远,甚至破坏自然,使雾霾封城,河水有毒。行文至此,问题的原因、结果已经阐明。以上是“破”。最后两段,文章通过莫奈亲身观察荷花、徐悲鸿走进马群的成果证明,人只有走进自然,才能真正与自然相感相知,获取力量和智慧。这是“立”。

全文1000字左右,内容丰富,所用材料真实、典型,具有说服力。对比、假设论证手法的运用,突出了通过亲身感知自然这一方式的优点和通过媒介感知自然的不足。语言流畅,成语运用恰到好处;用到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有气势和力量。

这篇考场作文,还有一个优点:卷面整洁,字迹美观悦目。

不足之处:开头稍显拖沓啰嗦,可以更加简洁。一味否定科技媒介的作用,没有辩证认识。(点评:存仁)

(评论:对于一个高三学生能写出富有哲理的作文已经难能可贵了,作文中对于电视和网络的作用,是辩证,没有彻底否定电视的作用,也没有完全肯定电视和网络的作用,缺点是概括性的语言用的不够,这是高中生普遍具有的思维局限决定的。不能要求过高,学生毕竟还不是哲学家。直接感知自然与间接感知自然的关系论述的很有哲理,应该说有较深刻的辩证认识,不能说没有辩证认识。也没有一味地否定电视和网络的作用,只是突出地强调了直接亲近大自然的作用,有点顾此失彼。作文如果从电视、网络与直接接触自然二者有机结合的角度论述就更好了。)

 

第二篇:作文评语

仿用一句名言开头吧:做教师难,做语文教师难,做批改作文的中学语文教师更难。批改作文之辛苦、愁苦、痛苦,若非亲身体验,是决不会明白其中酸楚的:一愁难以卒读。碰上优秀作文令人眼睛一亮的时候不多,常常是读不下去;二愁难以下笔。好不容易读完文章,又苦于怎样下评语;三愁工作量大,时间紧迫。上次作文还没批完,跟着又来一篇。如果你看见哪个老师背着沉重的大包包,不用问一定是语文老师又要“挑灯夜战“了。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好像历来于人有益的物事多少带着些“刺”和“苦”(刺耳、刺鼻、苦口),让人感觉不舒坦。有没有什么办法让“良药不苦”、“忠言顺耳”呢?更何况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日趋成熟,在自我价值判断、渴望被尊重、被认可方面的心理需求更强烈。如果简单轻率地给学生作文下评语,恐怕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伤及学生自尊,使他们或因此而一蹶不振。所以,批改作文、写评语时,首先要有一颗平等、尊重、关爱之心。阅读时要耐心、细致、认真;批改时要慎重、严谨、讲究艺术。曾经有一位老师对一篇内容空洞的文章下了这样一个评语:“干巴!”同事看了均大笑不止,笑其以“干巴”对“干巴”,并不比学生高明多少。

慎下笔,巧用心;严当头,爱其中。这就是我从教多年批改作文的原则和方法。虽不能说已经达到了以苦为乐、苦中作乐的境界,但至少能让看起来乏味之极的工作多少有了点方法,有了点收效,特别是在如何给学生作文下评语方面。我把它总结出来,算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点肯定,一点安慰吧。

一、诊断性评语

既然是诊断,就要检查“病状”:小到字词、语句、标点、修辞,大到结构的起承转合、过度照应、开头结尾。只要查出的,或圈或划,或点评,或修正。做诊断性评语,非有耐心、细心、爱心不可。

二、解析式评语

诊断病状之后,还要解析病因,否则下次还会重犯。“析”要析的有理,“析”得透彻:为什么这里“用此不当”“标点有误”“句子不通”“修辞不妥”“结构混乱”,等等,教师要一一为学生进行分析,讲明“为什么”,但切忌使用这般评语(少一些专业的冰冷,多一些悉心的指导)。

三、委婉式评语

创作是最艰难的思维活动与最辛苦的体力劳动的结合,更何况学生不是作家,奢望自己像读小说一样充满乐趣,岂不是自找没趣?所以不如放低姿态,放平心态,以平和之心、平等视角来看学生作文,就不会觉得“太难看”“太难改”了。

平和的心态、平视的角度,就意味着将自己还原到中学时代,想想我没在家曾经有过同样的畏难情绪、同样的出乖露丑、同样的毛病不断,下笔时就自然会宽容许多。

四、幽默式评语

有的时候看到学生错得离奇、,也难免会火从心头起,但想想“怒”字拆开——心之奴也,如果让自己被怒气控制,哪里还有情绪继续工作?不如相视(作文)一笑,怒气尽消。最好的办法就是“幽它一默”,相信无论老师还是学生,笑过之后都会有所收获:学生是一笑之余的反思,教师则是一笑而过的轻松。

五、诱导式评语

有些时候,学生作为为了应差、应景,难免有凑数的心态。倘若能够在写完之后细读几遍,他们自己也能发现问题;或者有的时候教师稍加点拨,他们就能悟到问题所在。

六、示范性评语

上述几种评语仍属析的范畴,在帮助学生诊断病情解析病因之后,不能指望“病情”一朝缓解,甚至“一夕康复”,得有预防其反复发作的心理准备。实在不行,还得教师亲自下

水示范作文。

七、劝诫式评语

虽说教育当如春风化雨,但一味含蓄委婉,怕真不利于并益于行了。必要的时候给学生以劝导、告诫也能起到“一语震醒梦中人”的作用。

针对学生作文结构混乱的现象,我写到:“先例举‘现象’,再分析‘本质’,不可‘现象——本质——现象’地交错结构。”

八、鼓励性评语

看起来上述几种似乎都属于“挑刺”类,其实教师应该做的是尽量多鼓励、少批评;多一些和风细雨,少一些疾风骤雨。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发现,予以鼓励,这样才能促其进步和发展。说到鼓励,当然是学生尚有不足,但已经有了起色,正在逐渐上升期。这时候需要的是来自老师的激励,以增强向上攀爬的勇气,正好像爬山已到半腰,上可望见峰顶,下或直坠谷底,教师的鼓励是行托举之功,使学生备受鼓舞,或能一鼓作气,直上巅峰。

九、褒奖式评语

这类评语适用于那些有一定作文水平的学生。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对其出色之处高度认可,这种做法会使学生更上层楼。为防止这类学生飘飘然,教师可以巧妙予以鞭策,推荐一些好的作品(书籍),让他们有学习的榜样,同时明白山外有山,不可骄傲。

比如学生写的《牵挂》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耳边响起母亲的唠叨,那是母亲为我吟唱的至真的小令。”批语:“这个比喻多么新鲜!”同一文中:“孟郊将牵挂释为两鬓斑白的母亲心中默念着的‘意恐迟迟归’;苏东坡将牵挂写作对亡妻无限悼念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易安将牵挂化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浅浅闲愁??”(评语:“这一段需要一定得文学功底和文字功底,即使我想斫、删,也自感无从下笔。”)

有一个学生用倾城来修饰日光:“我终于等到日光倾城的时刻。”(批语:“倾城原用于美女,移用到此,反而将日光的倾泻、明朗之态刻画得一览无余。”)

十、谈心式评语

针对那些个性鲜明、学科有“偏”“怪”现象的学生,则要采取悉心交流的方式,要善于从其作文中发现可供交流的话题或“触点”,通过笔谈的方式,使学生获得被重视、被认同的良好感觉,从而因势利导,达到促其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