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的评价

阅读与写作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我们教师必须用好的评价手段,给予学生自信与快乐,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这是发展性课程的永恒追求。

下面就阅读与写作方面的评价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丰富形式,把握阅读评价

目前的阅读教学,不少学校虽然课内的阅读份增加了课外阅读也加强了,但阅读教学的评价还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 ,更谈不上什么完整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了。因此,我们必须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性、调控性和激励性功能,尽快建立起严谨、公正、科学的阅读教学评价体系。

1、把握阅读评价的全面性。

学生从一入学或刚转进时起,教师就应针对不同的年级及学段要求,了解其阅读的喜好、阅读的数量等情况,并由相应的年级阅读评价小组现场测试其阅读及能力,然后一生一档,作好原始的阅读情况记录,为日后的阅读评价提供依据。对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阅读数量、阅读质量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

2、把握阅读评价的导向性。

新课标在阶段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应当掌握认读、朗读、默读、背诵、略读、浏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方法。学校及任课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予以逐项评价。让学生多阅读具有较强知识性、科普性、文学性的健康书籍及名人名著,努力使更多的学生成为阅读兴趣广泛、阅读情趣健康、阅读品位高尚的小博士。

3、把握阅读评价的灵活性。

这其中,要重点抓好“三评”,即师评、自评、和互评,处理好“三个结合”。

师评——以“声”作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阅读评价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正音朗读、情感朗读为学生作示范。而且更要有双敏锐的眼睛,一副灵敏度的耳朵,善于捕捉学生日常阅读中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即时作出形成性评价,并对学生作好每学期、每学年、每学段阅读能力的终结性评价

自评——把标准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我评价。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在阅读评价中,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学段、不同的阅读内容,让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要求,从而使学生循序渐进乐读、会读,并能从阅读的姿势、读音的准确、阅读的方法等不同侧面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学生知道了标准、掌握了标准,不仅能进一步增强阅读的自信与能力而且在不断提高阅读的数量和质量。

互评——自主互动,让学生互相评价。阅读还应当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参精神。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同桌结对、男女生交叉、同小组活动等多种组合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互评,以互评促互动,以互动促“双羸”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锻炼学生的阅读评价能力。

二、作文教学的绿色评价

这了纠正传统的作文教学及评价功能的缺憾,我们构建了开启学生、智慧的绿色评价——-小学生习作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语言储备的过程 ;记录学生观察思考、素材积累的过程;记录学生乐于表达、习作发展的过程,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追求习作评价的系列化、多元化、情感化,确立“以人为本”教育思想。促进学生的主动进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多元智能。

1、习作评价的系列化

习作教学评价即要重视学生显性的习作结果——习作的评价,更要重视学生隐性的习作——准备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为此我们构建了小学生习作成长记录袋,确立了三卡三本式评价体系,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1)读书卡——语言材料积累本。把读书中的摘抄型(摘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提问型、感想型、评价型读书笔记记录在材料积累本上。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增加阅读数量和质量。

(2)观察卡——习作素材积累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为今后相应的习作服务。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积累兴趣,积累观察经验,提高观察思维能力。

(3)习作卡 ——学生优秀习作选。学生把平时日记,大小作文中的较满意的优秀习作或留有教师、同学评改建议,自己反复修改的获益匪浅、受到启迪的原始修改稿整理在一本活页本上,并把目录制作成习作 ,一学期一张。除了在“习作交流会”“习作自主评批课”上对每篇习作进行具体的评价,还要阶段性地对一月内的所有习作进行整体性评价,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修改的能力和有创意表达的能力。

2、评价的多元化

我们要改变以往只有教师单一评价的倾向,确立学生也是习作评价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享受习作的乐趣,体验习作的情趣,充分发挥习作评价的激励、调整、反馈和功能。

(1)交流式的学生互评。A、组织学生自主评批习作。这种同伴之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能促进“集体创造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点评、修改、鉴赏能力。B、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发现汇报会”“习作交流会”等活动。在交流中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

(2)反思式的学生自评。反思过程就是学生自我认识的过程,它有效地促进了学习的深化,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学生在交流展示活动中听了或看了同学、教师、家长对自己和评价后,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总结成功经验,反思存在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与步骤,勤于阅读、留心观察、自觉修改。

(3)反馈式的家长评价。定期把读书卡 ——语言材料积累本,观察卡——习作素材积累本,习作卡——学生优秀习作选带给家长,让家长参与评价,做孩子的热情读者,为孩子写评语。这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家长对孩子的支持,促进家长和学校的联系和沟通,有力地督促学生在课外阅读,主动观察,又避免了学生习作胡编乱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读书、实践、习作的良好环境。

(4)综合性的教师评价。A、教师对习作的两次评价,提高了学生的修改、鉴赏能力。B、学生各种交流活动中,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及时进行口头上的有针对性的评价。

(5)激励性的展示评价。A、读书笔记交流展示会。B、观察积累交流展示活动。C开展佳作交流会。D、班级优秀习作选,每次交流的佳作、精彩片段都抄录在上面让学生体验到抄录在上面是最光荣的事。E、发表学生习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切实抓好“三评”不断丰富评价形式的同时,还要把握好三个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应重视定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应强化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第二篇: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的关系

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阅读与写作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无论离开了哪一方,语文教育都会倾斜也会失去平衡的.阅读与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互渗互补,相得益彰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赏,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没有写作欲望的阅读,人的潜在创造力就会受到抑制.可以说阅读与写作分则两伤,合则共荣.所以,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应该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从而迅速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写作是阅读能力的一个外在的体现。著名特级教师陆志平明确指出:“学校的语文教育要突出重点,就是要重读写。”对中学语文颇感兴趣的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钱理群说:“强调要以读、写为重点是有道理的,这或许可能对改变日前语文教育要求不切实际、过分繁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可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确定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仅合理,而且意义非同寻常。

教师和学生大概都知道阅读的写作,认为这也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仍然没有什么新意,,但我想,我们应该真正了解和认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与写作,这对语文教学应该有很大的帮助,传统的阅读,只承认主体对文本的被动接受,充其量是充当鉴赏者或批判者,而我觉得,阅读应是一种主体的能动创造,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实质是一种再创造过程,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看,写作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作者-文本-读者”的四维结构,而这四维结构的核心就是思维,写作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创造,是作者的一处脑力劳动,是作者的某种思维运动过程,阅读者应是课程和作品的主体和开发者,学习者阅读者的个人体验,个人的情感以及知识积累,对作品的解读在很大的关系,所以我认为阅读是一个心智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必须结合阅读者的个人体验,个人情感和思维才能够真正地从作品中获得相关的内涵,情感、知识,能力等,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情感只能为情感所了解。”说的就是这个问题,所以阅读是一次思维与情感的过程。

实践证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密切相关相联,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的两个方面,并且有机统一在语文教学之中,二者之间有着互动性、渗透性、互助性。阅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教学是打通作文教学的通道.尤其是“快速阅读法”的应用,学生们快速丰富知识,也为作文教学开掘出更多的活水。对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备课时能将阅读教学与作文融为一体,这样 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讨论题目

1.谈谈你对学习本门课程的认识

2.你对阅读与写作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3.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4.谈谈阅读与写作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5.你准备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门课程?

3.答:“素质教育”这个词中的“素质”,应该是指一个人的品质与能力,即综合素质,包括自信、自尊、自律、诚信等品质;包括基础知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文字表达、口语交际等能力。一个人的素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遗传基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

遗传基因是个人素质的基础,是本质的东西,比如你不可能把一个先天聋子培养成一个音乐家。有些学生在学习上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题目不会做,不是他没听,而是听不懂,他的理解力只能达到这个层次。为什么我们要强行给他补差,浪费他的时间也是浪费老师的时间?不如让他拿这些时间来做一些其它的力所能及的学习。因此,我认为真正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同时也认真分析这种差异性,不机械地追求全面发展,而要量力而行,因材施教。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孩子个人素质形成的最直接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学校教育一定要联合学生家庭的力量,理直气壮地请求家长的协助,毫不客气地要求家长的配合,学校可以给家庭教育出建议,同时也以多种途径与家长交流,接纳与听取家长的意见。

社会环境对个人素质的形成往往是间接的或是潜移默化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会反映在几代人的身上,这种影响,很多时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作为教师,我们能做的是,利用学校教育的集中性和有效性,放大正面效应,淡化负面影响,并积极地影响社会环境,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学校教育仅是学生个人素质形成的众多因素中的一环,但这是最重要的一环,是化费时间与精力最多的一环。因此学校教育在孩子的培养上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教育应该考虑和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出既要在思想上符合社会意识形态,又要在能力上可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素质教育,是不是可以把它概括为这么两点: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一学会做文明人;二学会谋生手段。

5.答: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但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自求自得、博约结合、知行统一。

"循序渐进"——就是人们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智能条件,系统而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它要求人们应注重基础,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为:一要打好基础。二要由易到难。三要量力而行。

"熟读精思"——就是要根据记忆和理解的辩证关系,把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我们知道记忆与理解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另一方面,只有在理解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记忆才会牢固,"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用"自我

诘难法"和"众说诘难法"去质疑问难。

"自求自得"——就是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挖掘自我内在的学习潜力,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自求自得的原则要求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

"博约结合"——就是要根据广搏和精研的辩证关系,把广博和精研结合起来,众所周知,博与约的关系是在博的基础上去约,在约的指导下去博,博约结合,相互促进。坚持博约结合,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

"知行统一"——就是要根据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切忌学而不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因此,知行统一要注重实践:一是要善于在实践中学习,边实践、边学习、边积累。二是躬行实践,即把学习得来的知识,用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刘伟伟

答:杜甫的诗中曾提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读书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书读得多,知识才能丰富广博,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文采横溢。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阅读能力影响着写作能力。

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没有阅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读,才能让自己的思想永远鲜活,才思不竭,情操高雅!新课标实施以来,更注重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和写作各有自己的目的和任务,但在实践中又是紧密结合、相互为用的,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使学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3.答:有人认为素质教育理解为就是多搞些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多唱唱、跳跳、画画,就是少做作业、少考试。这就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误会,认为素质教育是不抓学习,只让学生玩,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将来考不上大学,成不了才,耽误前程。

有些学校校长,甚至主管教育的领导心里也没有底,既不能抗拒中央的决策,又不能不顾社会、家长的压力,只好来一个“两手硬”,课堂里扎扎实实抓应试教育,课堂外热热闹闹搞素质教育。有的还自鸣得意地说:在抓应试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

我认为,素质教育并不是抓什么,不抓什么,应该是对一个人的品质、修养、能力的综合培养。我的理解,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一个目标。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国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正面临着国民素质急待提高的问题。

二个“全”字,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正如上面提到的,教育的目标是要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既然是全体,就不能是少数。作为教育,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是要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促进人的发展。这种发展决不仅仅是学会多少书本知识,考试中能得多少分的问题,而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已经不是生活在小农经济时代。我们的孩子将来要面对的是现代化,是整个未来的世界。教育应该为他们作好充分的准备。

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未来的世界怎么样?未来的经济怎么样?未来的科技怎么样?这一切都要靠他们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处理,自己去谋求发展。决不是今天在学校里学好几门功课就可以应付得了的。像过去那样,学好一门技术、手艺就可以谋生做事的时代早已过去了。

五个内容,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情趣审美素质,开拓创新素质。这就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素质教育决不是成天让学生玩而不要学习,正确地说,素质教育关心的不仅仅是文化科学知识学习一方面,而是关心人的全面成长。

5.答:(1)力求理解

读书应当边读边想,力求理解,弄懂书中所说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理,阅读时,应当每看一段就想一想,把道理弄懂;在全文读完之后,再串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间的联系,以便从整体上理解一篇文章,一节课文或一章内容。

(2)理清思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文章有思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的思路,遵循这一思路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实质。可见理清思路对阅读多么重要。

在阅读自然科学著作时,对书上提出的原理、规律、定律、公式,不仅要理解结论,尤其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这些结论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李政道博士说:“当读完一段之后,就应当把书合上,自己把思路走一下,如果走不出来,再去看书,想想自己为什么走不出来,别人为什么走通了。”阅读时,只记现成结论,而不考虑这些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那么思维能力就很难在阅读中提高。

(3)要能提出问题

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认为书中的一些见解不正确、不完整,提出异义或补充;一类是因为自己具备的知识还不够,因而有不懂的问题。中学生随着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阅读时发现第一类问题会逐渐增多,而第二类问题会慢慢减少。

一旦发现问题,再深入阅读有关书籍,并且深入思考,收获会更大,还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新的见解。

(4)要独立回忆,学会准确表达

阅读后,要通过回忆再检查一下阅读的效果。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在读书笔记上,以备日后查用。钱伟长说过:“读一本书,只要清楚它的梗概,了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问题,先把最重要的东西学到手,然后回顾一下,看自己解决一些什么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好用小本子记录下来,以便以后解决。”

(五)要记好阅读笔记

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一文中说:“只要有一点可能,他任何时候总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带一本笔记簿,并且时时在上面写点什么。”为了写《资本论》,仅在 1850年 8月至 1853年 6月,马克思就摘录了70个不同作者的著作,写了24本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他摘录的书有1500多本,写的笔记至少有100

多本。

马克思在笔记的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每本笔记都编有页码,为了日后查阅方便,很多笔记都做了目录和内容提要。

黑格尔读书学习,也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就是把读过的书,按语言学、美学、几何学、心理学等分类,把它们放到贴有标签的文件夹里。这样,当需要什么材料时,随时可以拿到。这种习惯,他坚持了一生。

RE:专题研讨

作者:刘伟杰 发帖时间:2010-5-26 20:34:48 发帖总字符数:2378 跟帖总数:1

2.你对阅读与写作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答:我认为阅读与写作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无论离开了哪一方,语文教育都会倾斜也会失去平衡的.阅读与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互渗互补,相得益彰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赏,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没有写作欲望的阅读,人的潜在创造力就会受到抑制.可以说阅读与写作分则两伤,合则共荣.所以,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应该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从而迅速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

实践证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密切相关相联,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的两个方面,并且有机统一在语文教学之中,二者之间有着互动性、渗透性、互助性。阅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教学是打通作文教学的通道.尤其是“快速阅读法”的应用,学生们快速丰富知识,也为作文教学开掘出更多的活水。对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备课时能将阅读教学与作文融为一体,这样 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答: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一个人生来具有的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指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发育水平和完善程度,其内涵较多地侧重于先天的生理性特征。先天的遗传素质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性格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生理基础。

在医学临床上,素质多指病理性体质异常,即个体对某种或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如过敏性素质、出血性素质、痉挛性素质、癔症性素质等。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素质是指从事某一领域的社会实践或承担某种社会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发展潜力,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领导素质、军事素质、教师素质、法官素质、警官素质、职工素质、专业素质和技术素质等。一般来说,各行各业、各种岗位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上都有其特定的要求,有共性也有个性,都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条件和发展的潜力。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素质多侧重于社会属性,是指受教育者在其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和影响下所形成的那些稳定的、基础性的、对其活动效率和未来发展能产生广泛影响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特点的总和。诸如身体条件、智能发展、文化素养、政治理念、思想水平、心理视野、高层次心理结构(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其在现实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应变能力、探索未知的能力、合作共事的能力等各方面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及潜力都属于素质的范畴。

素质说到底是个体对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和行为规范内化和升华的结果,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的标志。良好的、个性化的素质结构是内在的、和谐的,因而是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来培养的。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5.

5.你准备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门课程?

答:写作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出作文来的。

写作积累具体有四个方面:

一是材料的积累。材料是写作之源。写作材料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有很多美的事物,学生要学会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熟悉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捕捉生活热点,在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有意识的捕捉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人,并随手记下。这样,发现多了,积累也就多了。阅读和听取,则是获取写作材料的另一途径。对于生活范围较小,生活经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从这一源头获取材料最为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听取轶闻逸事,可以使他们获得许多无法亲身接触到的材料。可见,学生要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通过留心生活,精于阅读,学生材料积累多了,便不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状况,而是泼洒成文。

二是语言的积累。语言是文章这所房子的砖瓦,中学生要有意识的积累语言,读书看报,碰到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听广播看电视,甚至听别人说活,得到的美妙言语,都要记下来。平时碰到的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等,只要自认为生动美妙的,就积累。这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同时,生活中碰到的生字词,要查字典。经过积累,语言丰富了,写作文时自然左右逢源。

三是情感的积累。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写作者只有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真情、深情、纯情、至情(如对师长的敬爱,对同学的友爱,对弱者的同情,对坏人的憎恶等等)付诸写作对象,文章才能情深意切,字字动心。可见,写好作文,中学生必须有情感的积淀。而事实上,情感积累丰富了,写作时人禀七情就能自然流淌,进入一种情不能已的境界,写出的文章生动感人。

四是精妙写法的积累。“《文选》烂,秀才半”之说,形象道出了古人学习写作的经验。大凡优秀的作品,本身就告诉我们,文章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通过熟读、多读各大家的作品,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自然学到作文的方法和技巧。阅读多了,积累多了,用于写作实践,必能提高写作水平。

实现写作的积累,要达到三个要求:一、量要大,量的保证,才能带来质的变化。教师要鼓励学生勤动笔,将自己发现的东西记在其专为写作积累而准备的本子上。二、范围要广。为了积累,学生生活视野阅读视野要宽。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活动,以扩大学生的生活圈子;可以建立班级书库,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的积累兴趣,鼓励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

RE:专题研讨

作者:刘伟伟 发帖时间:2010-5-31 6:29:44 发帖总字符数:5183 跟帖总数:2

2.你对阅读与写作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答:杜甫的诗中曾提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读书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书读得多,知识才能丰富广博,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文采横溢。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阅读能力影响着写作能力。

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没有阅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读,才能让自己的思想永远鲜活,才思不竭,情操高雅!新课标实施以来,更注重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和写作各有自己的目的和任务,但在实践中又是紧密结合、相互为用的,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使学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5.你准备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门课程?

答:(1)力求理解

读书应当边读边想,力求理解,弄懂书中所说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理,阅读时,应当每看一段就想一想,把道理弄懂;在全文读完之后,再串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间的联系,以便从整体上理解一篇文章,一节课文或一章内容。

(2)理清思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文章有思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的思路,遵循这一思路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实质。可见理清思路对阅读多么重要。

在阅读自然科学著作时,对书上提出的原理、规律、定律、公式,不仅要理解结论,尤其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这些结论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李政道博士说:“当读完一段之后,就应当把书合上,自己把思路走一下,如果走不出来,再去看书,想想自己为什么走不出来,别人为什么走通了。”阅读时,只记现成结论,而不考虑这些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那么思维能力就很难在阅读中提高。

(3)要能提出问题

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认为书中的一些见解不正确、不完整,提出异义或补充;一类是因为自己具备的知识还不够,因而有不懂的问题。中学生随着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阅读时发现第一类问题会逐渐增多,而第二类问题会慢

慢减少。

一旦发现问题,再深入阅读有关书籍,并且深入思考,收获会更大,还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新的见解。

(4)要独立回忆,学会准确表达

阅读后,要通过回忆再检查一下阅读的效果。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在读书笔记上,以备日后查用。钱伟长说过:“读一本书,只要清楚它的梗概,了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问题,先把最重要的东西学到手,然后回顾一下,看自己解决一些什么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好用小本子记录下来,以便以后解决。”

(五)要记好阅读笔记

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一文中说:“只要有一点可能,他任何时候总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带一本笔记簿,并且时时在上面写点什么。”为了写《资本论》,仅在 1850年 8月至 1853年 6月,马克思就摘录了70个不同作者的著作,写了24本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他摘录的书有1500多本,写的笔记至少有100多本。

马克思在笔记的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每本笔记都编有页码,为了日后查阅方便,很多笔记都做了目录和内容提要。

黑格尔读书学习,也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就是把读过的书,按语言学、美学、几何学、心理学等分类,把它们放到贴有标签的文件夹里。这样,当需要什么材料时,随时可以拿到。这种习惯,他坚持了一生。

刘伟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