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江苏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中学)真题试卷

20xx年江苏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

A.《教育漫话》

B.《大教学论》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2、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

D.文化传统

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顺序发展,这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互补性

4.“目标即价值,假如目标有价值,并且人们愿意获得它,那么它便能使学生付出为达到该目标所需要的力量”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A.导向作用

B.评价作用

C.激励作用

D.指导作用

5.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A.示范者角色 B.传道者角色 C.管理者角色 D.朋友角色 6.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 A. 民主平等关系 B.授受关系 C.相互促进关系 D.朋友关系 7.了解所教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属于教师的() A.人格素养 B.学科专业素养 C.职业素养 D.教育专业素养 8.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课程可分为() A.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C.工具型课程,知识型课程,技能型课程 D.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9.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是() A.课程内容

B.课程实施 C.课程目标 D.课程目标 10.影响学生学习特点的因素() A.基础因素、内部因素、环境因素 B.基础因素、个人因素、外部因素 C.心理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D.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11.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的原则是()

A.适应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B.整体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生理性原则

C.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D.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12.“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要求教师必须遵循

()

A.直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3.一般来说,在一节课的构成中,最为基本的教学环节是() A.组织教学 B.检查复习

C.讲授新教材

D.巩固新教材

14.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切当的工具,系统的收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这一过程是()

A.考试

B.学业评价

C.自我评价

D.学业测量

15.在教学策略中,强调知识结构,主张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削枝强干,构建简明的知识体系属于()

A.结构化策略

B.形式型策略

C.方法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

16.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A.德育目标

B.德育内容

C.德育方法

D.德育形式

17.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同一个教室,由一位教师在同一课堂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育的组织形式是()

A.复式教学

B.道尔顿制

C.小组教学法

D.班级授课制

18.在世界教育史上,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凯洛夫

C.杜威

D.艾拉斯莫斯

19.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集体和个人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

A.平行管理

B.常规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20.班级建设最重要的是规划班级建设的()

A.目标

B.内容

C.方法

D.队伍

二、填空题

21.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的非学校化观念是 教育思潮的代表。

22.“学不躐等”体现了 的教学原则。

23.教育对生产力水平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即教育再生产劳动和教育 。

24.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 。

25.人的力量是指身体力量与 的综合。

26.“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出现在人生的 期。

27.素质教育是以培养 为重点的教育。

28.课程目标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是指时限性、具体性、 和操作性。

29.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造性转为现实性的条件是 。

30.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 。

三、简答题

31.简述现在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32.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33.简述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34.简述教科书编写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论述题

35.试述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的理论假设和基本特征。

五、案例分析

36.王老师在上科学课的时候,发现课代表李明心不在焉,不停的做小动作,干扰其他同学听课,王老师强压怒火,决定通过提问为难一下李明,没想到李明对一些超纲内容页能对答如流。

针对李明的情况,怎么进行教育呢?王老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让李明保证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单独进行评价。学校肯定了王老师的想法,对李明进行了单科免修。

从此,每当上科学课时,李明就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王老师则引导李明凝练方向,选择课题,指导他学习方法,解答他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他撰写研究论文,后来,李明的小论文《阳台蔬菜种植水循环利用》获得了全国中学生科技竞赛论文评比优胜奖。

请结合案例谈谈,王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教学课程的什么规律?她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了什么样的教学原则?并用所涉及到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阐释和评析案例。

一选择题:1-5 BABCA 6-10 CBBDD 11-15 DCCBA 16-20 AADAD

二填空题:21、非制度化教育 22、循序渐进 23、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4、行为方式 25、精神力量 26、少年期 27、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8、预测性 29、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 30、京师同文馆

三简答题:31.书P3-4页 32.书P32 33.书51 34.书P101

论述题 :35.书P170

案例分析:36、参考121页的教学原则115页:基本特点就是基本规律

20xx年江苏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家——的观点。 ( )

A.赫尔巴特

B.皮亚杰

C.杜威

D.瓦?根舍因

2.——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做出了贡献。

( )

A.洛克

B.裴斯泰洛齐

C.卢梭

D.亚里士多德

3.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 )

A.生产力

B.文化

C.科学技术

D.政治经济制度

4.为了防止考试焦虑症的发生,学校咨询人员提前对这些学生进行集体指导,讲授自我放松、缓解紧张的方法属于 ( )

A.早期干预

B.缺陷矫正

C.发展指导

D.问题预防

5.教师专业化的尝试始于 ( )

A.教师职业的出现

B.师资培训机构的建立

C.教育立法的规定

D.国民教育制度的确立

6.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的观点是 ( )

A.神话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C.生物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7.为全体人民服务,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体现了现代教育 的特征。

( )

A.公共性

B.生产性

C.科学性

( ) D.未来性 8.学校的基本功能是 ( ) A.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B.为繁荣文化服务 C.能实现人口的控制 D.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9.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阶段性

10.下列哪一特征与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不符? ( )

A.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

B.公开、直接、透明

C.平等自愿双向选择

D.聘任合同是有法律效力的

11.不在教师资格认定程序之列的是 ( )

A.提出申请

B.受理

C.参加资格考试

D.颁发证书

12.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由 规定。 ( )

A.国务院

B.国家教育部

C.省教育行政机关

D.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13.教育的最高理想通过——体现出来。 ( )

A.课程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育目标

D.培养目标

14.“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于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并且教青无“过程之外”的目的。这一观点属于 ( )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15.技能是按照规则、程序、基于练习而完成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动作的能力,下列与技能的三种类型不符的是 ( )

A.身体协调能力

B.智慧能力

C.元认知技能

D.自主能力

16.德育的价值属性和对平行教育子系统的作用是德育的——功能的两大含义。( )

A.社会性

B.个体性

C.教育性

D.享用性

17.关于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最为著名的是 ( )

A.杜威

B.泰勒

C.布卢姆

D.布鲁纳

18.下列属于布鲁纳教育观点的是 ( )

A.五段教学法 B.设计教学法 C.范例教学法 D.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

19.班级成员在报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管理方式是属于 ( )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20.讲授法是最普遍、历史最悠久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教师主导、主体的实践,但明显不足在于 ( )

A.不利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B.不利于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

C.不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D.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21.德育对智育、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 ( ) A.动机作用 B.方向作用 C.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D.提升智慧 E.获得体魄、体能的提高 22.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 ( ) A.以儿童为中心 B.重视学生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立发现 C.学校即社会 D.以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 E.教育即学生经验的持续不断的增长 23.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阶级性主要体现在 ( ) A.教育领导权为人民所有 B.社会主义教育与宗权分离 C.教育内容共享 D.教育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公民和建设人才 E.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4.学校与企业的区别表现在 ( ) A.设置目的上的不同,育人与盈利之别 B.手段不同 C.与政府关系不同

D.产出不同

E.“生产”过程及内容不同

25.中国教师的资格条件须包括以下要件 ( )

A.必须是中国公民

B.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C.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D.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E.体格达标

26.教师专业化应符合的条件有 ( )

A.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B.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C.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D.具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性

E.有正式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27.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有 ( )

A.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正常发育

B.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C.参加各种体育竞赛,选拔运动人才

D.增强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E.养成运动习惯,培养健康体育观念

28.课程设计是对课程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在进行宏观设计时应当解决基本理念问题,包括 ( )

A.课程的价值

B.课程的根本目的

C.课程的主要任务

D.可运用的课程资源

E.课程的基本结构

29.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其策略有 ( )

A.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

B.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C.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

D.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E.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30.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内容包括以下哪几方面? (

A.学生发展评定

B.管理水平评价

C.学生活动效果评价

D.教师授课质量评价

E.课程和教材评价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31.发现学习

32.学校事故

33.德育

34.教育评价

)

35.学校咨询与辅导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6.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37.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8.简述教育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 39.国家如何实施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40.你是如何理解当代儿童发展观的? 五、论述题(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共25分) 41.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对我国教育目的规定性的意义。 42.你是如何理解、评价班级授课制的?今日改革有何举措?

 

第二篇:20xx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0xx.12.18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教育心理学

2.学习

3.问题情境

4.学习迁移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教师如何使操作原型成功地内化成心智技能?

2.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

3.应当如何理解品德的含义?

4.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5.简述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六、论述题(本大题其2小题。每小题9分.其18分)

1.论述应当怎样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试述青年期的心理特点。

四、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3.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4.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五、简答题

1.要想使操作原型成功地内化成心智技能,教学中必须注意:

(1)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

(2)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然后,再逐渐缩减。

(3)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

(4)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2.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3.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指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4.根据研究者的不同观点,可以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5.(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相关;教师讲解的含糊不清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负相关,教师思维的流畅性与

他们的教学效果有显著的相关。

(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有激励作用、生动活泼,富于想象并热心于自己学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较为成功。

(3)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罗森塔尔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答案要点】

青年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精神生活空间扩大。青年期突破了少年期局限于学校和家庭的活动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青年人开始独立与社会交往,在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中,

社交结构也由简单向复杂化发展,跨越了一个较大的心理跨度。青年离开家庭、跨入社会,同时,开始了以智力生活为重要特征的精神生活。他们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了解过去,观察现在,预测未来,无限地扩展视野。其二,心理发展显著,认识能力明显提高。随着实践活动的明显增加,青年的思维活动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从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出现了特有的独立批判性和创造性。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理想、信念、人生观初步形成。由于自我意识基本成熟,青年的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以及对别人与社会的评价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当然还不成熟和全面,所以还会产生种种复杂的矛盾。

其三,性机能成熟。性的问题,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问题。由于性机能成熟的前倾,出现了很多与此相联系的一系列内心情感体验。但因缺乏必要的性科学知识,对性冲动又缺乏心理上的准备,从而产生神秘感和好奇心、羞耻心及不安感等心理矛盾,随之又会产生对异性的向往和爱慕。这是青年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其四,情感日益丰富。青年的情感发展日益丰富。他们的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都有很大发展,爱情的体验也已出现。但遇事仍易激动,不善于用理智控制感情,表现出情感动荡不定。若受不良思想支配,易导致不轨行为。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心理发展

2.教学内容

3.动机

4.知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简述技能的基本特征。

2.在学习时间管理中怎样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3.简述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

4.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5.简述教师的正确学生观的主要内容。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2.简述成败归因理论。

四、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

3.动机: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4.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五、简答题

1.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2.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其次,要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再次,要根据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最后,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

3.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4.(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5.正确的学生观是指对学生有一个科学而客观的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正确认识学生的向师性和独立性。既要珍惜学生的向师性,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建立教学相长、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

(2)正确认识学生的能动性和可塑性。既不能忽略学生内心的感受和积极探索的欲望,也不能忽略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是激励学生成长进步的根本动力,是教师留给学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教师正确的学生观的核心内容。

(3)正确认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发展潜力。要侧重于从因材施教的角度看待个别差异,从提高基本素质的角度为学生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这是教师树立正确学生观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可以利用感知的基本规律,采用如下途径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但是,这一结论只限于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在具体的教学中,先进行模象直观,在获得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后再进行实物直观,比一开始就进行实物直观的学习效果要好。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为了增强直观的效果,必须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在形象直观过程中,首先,要加强言语的指导,明确观察目标,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语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语与形象的结合方式,采用何种方式应视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而定。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要想在直观过程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必须注意和观察直观对象。而要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知觉过程。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一切科学实验、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2.【答案要点】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

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其作用表现在:

①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②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

③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

(4)在教学中,运用归因理论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技能的作用。

2.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

3.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4.简述个人道德价值观经历的三阶段七过程。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

1.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2.请阐述加涅对学习的分类。

四、简答题

1.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它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顺序和执行方式,从而可以使个体的活动表现出稳定性、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境。 技能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技能调节着经验获得的过程,决定着经验获得的速度、水平,是经验获得的手段。从形成问题表征、确定问题的性质和类型、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能的方法、到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是通过各种心智与操作动作实现的,而合乎法则的心智与操作技能保证了问题的顺利解决,也达到了变革现实的目的。

2.(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

(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官参与识记过程;(5)复习形式多样化;

(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

3.发现问题—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

理解问题—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

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4.(1)选择阶段,包括:

①自由选择;

②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

③充分考虑各种选择之后再进行选择。

(2)赞赏阶段,包括:

①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

②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3)行动阶段,包括:

①按自己的选择行事;

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2.【答案要点】

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先后提出学习的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八类,构成了

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依次是:

(1)信号学习,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

(2)刺激—反应学习,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

(3)连锁学习,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

(4)言语联结学习,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即言语连锁化;

(5)辨别学习,指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

(6)概念学习,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

(7)规划或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8)解决问题学习,

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划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

(1)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它指向学习者的环境,使学习者能处理外部的信息;

(2)认知策略,表现为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它是在学习者应对环境事件过程中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监控;

(3)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4)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表现为影响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加涅认为,上述五类学习不存在等级关系,它们是范畴各不相同的学习,这种分类是对学习层次分类的一种简缩,它集中于学习的更高水平,充分体现了人类学习的特点,尤其符合学校学习的性质。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2.简述教学设计的内容和程序。

3.课程表应该如何编制?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论述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

2.论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4分)

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从三个班中将成绩排名后六位的学生抽出来,组成了一个18名的班级。心理学家对这18名学生进行智力测验,发现每一名学生智商都在正常范围。于是要求这18名学生的任课老师对他们做到以下几点:

(1)分析他们在学业上失败的原因;

(2)上课提问时,难度适当;

(3)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回答错误的同学给予肯定并耐心纠正错误答案;(4)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后来,这18名同学在半年以后学习大有进步,已经不再是差生。

问题:请结合以上材料试用动机理论分析。

五、简答题

1.(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2.一般来说,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内容和程序:

(1)设置教学目标:包括教学目标的分类和表达、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分析;

(2)组织教学过程:包括确定教学事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教学媒体和控制教学环境;

(3)选择教学策略;

(4)实施教学评价。

3.课程表是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进行的重要条件,

它的编制首先应尽量将语文、数学和外语等核心课程安排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上午第一、二、三节课,将音乐、美术、体育和习字等技能课安排在下午。

其次,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交错安排,避免同类刺激长时间地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而导致疲劳和厌烦。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引起学生注意。具体可采用三种方式:

①激发求知欲;

②变化教学情境;

③配合学生经验。

(2)提示教学目标。要注意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

(3)唤起先前经验。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及时辅导。

(4)呈现教学内容。注意要根据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5)提供学习指导。

①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解时,教师可以给以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②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

③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以较少指导;对于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以较多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6)展现学习行为。教师可根据学生眼神和表情、说答案、检查课堂作业的方式判断学生是否产生学习。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2.【答案要点】

(1)教师的领导风格

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2)班级规模

班级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班级大小会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其次,学生越多,学生间的差异越大,课堂管理遇到

的阻力可能也越大。

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最后,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

(3)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

(4)对教师的期望。

七、案例分析题

【答案要点】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的状态变成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本案例从以下四个方面对18名差生进行了动机的激发:

(1)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而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是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2)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 ①学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

②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加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

③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加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生具有推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

(3)根据问题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美国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面与问题难度密切相关;问题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问题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也适中;问题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4)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要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问题情景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全真模拟题一(中学)

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6.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37.简述美育的基本任务。

38.简述课程设计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39.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40.班主任应如何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41.学校教师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2.有位教育家曾指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请你说明教师人格特征的内涵,并论述教师应具备哪些人格特征。

43.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我们现在不知道怎样面对我们的班主任,她对我们动不动就是一顿骂,甚至打上几巴掌,有一次把一个同学都打得流鼻血了。还有一次,有个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因一些知识点不懂提出疑问,班主任就说了一些很刺激的话,然后课也不上了,坐到讲台上就向我们大发脾气,说什么400分以上的同学留下来听课,其他同学不愿意上课、听不懂的就滚到操场上玩去!不让我们上课,我想问,她有这个权力吗?她曾经找我们班的一个女生谈话,说“某某某,你看你脸皮蛮厚的,我从初一讲到你初三,你一点愧疚感都没有,说难听点就是死不要脸。”你猜猜我们班同学管她叫什么?——变态老师!

(1)试分析上述案例中班主任的做法违背了哪项德育原则。

(2)谈谈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学生观。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6.(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1分);(2)同伴群体的影响(1分);(3)师生的交互作用(1分);(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1分);⑤社区的影响(1分)。

37.(1)传递审美知识,提高学生感受性的能力(1分);(2)培养学生鉴赏性的能力和审美的情趣(1分);(3)发展学生创造性的能力(1分);(4)教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也不仅仅限于运用各种美去进行教育,更是指把一种精神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去,使教育的过程成为一种审美过程(2分)。

38.(1)产生新的课程方案(1分);(2)对现有课程进行修改和重新组织(1分);(3)合目的性(1分);(4)合科学性(1分);(5)合发展性(1分)。

39.(1)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1分);(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1分);(3)学生特点(1分);(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1分);(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1分)。

40.(1)养成尊师爱生的风气(1分);(2)定期联系任课教师,经常互通情况(2分);(3)调节各科教学负担,妥善作出全面安排(2分)。

41.教师的权利和义务(1分);教师资格和任用(1分);教师的培养和提高(1分);教师的待遇与激励(1分);教师的考核与评价(1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2.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是索质教育的基础(3分)。具体包括:(1)优良的个性品质(1分):①积极乐观的情绪(1分);②豁达开朗的心胸(1分);③坚韧不拔的毅力(1分)。(2)积极的工作品质(1分):①创新教育观念(1分);②创新教育能力(1分)。

43.(1)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要点3分,论述2分)。(2)学生的本质属性是人(要点2分,论述1分)。(3)学生的合法权利应得到尊重和保护。

20xx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押题密卷及答案(2)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31.学校教育

32.教育影响

33.拓展型课程

34.校园文化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5.简述遗传的意义。

36.简述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37.简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本思想。

38.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39.课外辅导有哪些要求?

五、论述题(本题13分)

40.结合我国学校教育实际分析学校制度文化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31.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2.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33.拓展型课程是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34.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四、简答题

35.【答案要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

36.【答案要点】

从认知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在价值观上,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

37.【答案要点】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38.【答案要点】

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39.【答案要点】

课外辅导的要求是:(1)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辅导内容和手段。(2)要处理好上课与课外辅导的关系。上课是主要的,课外辅导是辅助手段。不能把课外辅导搞成变相的课堂教学,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负担。(3)与后进生的家长密切配合,做耐心细致

的辅导工作,增强他们的信心,在发展智力上下功夫,使其逐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五、论述题

40.【答案要点】

(1)学校制度文体的基本内容是:

①学校制度文化一般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它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

②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

③学校仪式是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④学校规章是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规范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职员工。

(2)学校制度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

独特的学校制度文化会对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习惯以至整个人格产生重要影响。

20xx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押题密卷及答案(3)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31.课程设计

32.课程计划

33.制度化教育

34.教师的人格特征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5.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36.简述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37.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8.教师上课应符合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39.学习教育学的任务及意义是什么?

五、论述题(本题13分)

40.以前学校评先进,选“三好生”,总是依据教师的标准,主要靠教师去发现大家的优点,这样不免会有遗漏。一位教师决定改变这种方式,让学生自己制定标准,自己选择荣誉称号,具体做法是每人在纸上按“最希望得到”、“希望得到”、“认为自己能得到”3个层次各写一个荣誉称号,在每个称号旁注明获得这个称号的标准,这个称号标准不少于3条。教师说,在新学期中,只要每位同学刻苦努力,达到自己定下的标准,期末肯定会得到奖励。

根据以上实例,请结合班级管理理论分析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位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荣誉称号的方法,你怎样看待?

三、名词解释

31.课程设计是要把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转化为具体的课程计划、分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一项任务。

32.课程计划是对学校课程设置的总体安排,是对学校教育培养目标、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方式等方面的规定,是学校必须遵照执行的文件。

3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即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其典型表征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34.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四、简答题

35.【答案要点】

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2)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3)不平衡性,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4)互补性,首先,教育者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其次,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

(5)个别差异性,教育者既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也应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36.【答案要点】

20世纪以来,通过教育,人的地位逐年提升,具体体现在:(1)发现人的价值;(2)发掘人的

潜能;(3)发挥人的力量;(4)发展人的个性。

37.【答案要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38.【答案要点】

(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气氛热烈。

39.【答案要点】

学习教育学的任务就是要探讨、揭示种种教育的规律,阐明各种教育问题,建立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在于: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教育学可为继续学习教育科学体系的其他学科知识提供一般的理论指导。

五、论述题

40.【答案要点】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学生的奖励或惩罚与分数挂钩,学生听从教师,教师以权威控制学生。

(2)班级管理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低。这位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荣誉称号的方法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使班级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

20xx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押题密卷及答案(4)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教育民主化

2.课程设计

3.教学原则

4.评价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3.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4.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六、论述题(共13分)

如何理解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

四、名词解释

1.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自由化。

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解释。最狭义的理解是指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而最广义的理解几乎涉及所有形式的课程变化。

3.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4.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缺点或价值做出判断。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答案要点】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

(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3.【答案要点】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4.【答案要点】

(1)综合性。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

(2)可操作性。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着明确具体的内容。

(3)灵活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定社会中的教育之所以能与特定社会文化体中的其他方面共存一体,主要是因为它们经过长期的历史共生与磨合,已经社会性地筛选掉不相适应的部分,并将其余部分组合成为一种特定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2)教育与文化尽管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但又在此过程中变化与发展。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过程中,不断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在开始时,来自教育或文化方面的本体运动只产生一些渐变性的影响,当这种渐变积累到超出先前两者关系所划定的界限范围时,就会引起突发性变革。出现新的文化、新的教育和一种新的相互适应关系,从而实现两者在更高水平或更新意义上的和谐一致。

20xx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押题密卷及答案(5)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教育学

2.教育影响 3.课程评价

4.教学组织形式

5.班级目标管理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教育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

2.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3.普通中学德育有哪些要求?

4.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

六、案例分析题(共14分)

某初中三年级一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

请用所学的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分析该案例。

四、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影响:是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4.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5.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

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2.【答案要点】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答案要点】

(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

(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

(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4.【答案要点】

(1)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

(2)学习规范,树立常规,建立良好开端。

(3)善于发觉学生的长处,多鼓励。

(4)班级问题及时解决。

(5)培养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六、案例分析题

【答案要点】

(1)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2)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3)德育过程要坚持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①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②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及时检查,坚持不懈,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20xx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押题密卷及答案(6)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培养目标

2.教学策略

3.班级目标

4.成熟

5.德育模式

五、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其基本作用是什么?

2.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及其所受制的因素?

3.教师布置作业应注意什么?

4.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教育为什么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四、名词解释

1.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2.教学策略: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的意义。

3.班级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班级所期望达到的境界。

4.成熟: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5.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某种组合方式。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遗传因素。它是指人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它是围绕在人周围的,对个体自发地发生

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3)学校教育。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发展的一种活动,它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学校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们的发展的现实。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这个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得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答案要点】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四方面特性: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基础因素。它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智能结构和心理品质、个性特征。 第二,内部因素。它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学习经验、掌握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等。

第三,外部因素。主要指学习内容、教师教学风格、社会传统、时代要求和教育环境等。 这三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促进着学习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3.【答案要点】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2)作业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4.【答案要点】

(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

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的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2.【答案要点】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其原因在于:

(1)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纳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既考虑到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到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具有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具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学校把学生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组织在专门的教育过程内进行教育,因而,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

(4)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被教育者的潜能。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面发展。

(5)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教育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不利于人发展的因素。

综合上述可见,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20xx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押题密卷及答案(7)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校文化

2.个体身心发展

3.教学模式

4.直观性原则

5.陶冶法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政治经济制度是如何制约教育的?

2.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六、论述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1.论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如何理解?应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

四、名词解释

1.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个体身心发展: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3.教学模式:是指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4.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5.陶冶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现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2.【答案要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

(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3.【答案要点】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三种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下:

(1)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2)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

(3)各类型、各科目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

(4)从课程目标来说,三者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全力形成一个整体。

2.【答案要点】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应做到: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只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才能活泼,抽象的书本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转化为他们有用的精神财富。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教学实践和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在教学中两者要结合起来。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20xx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押题密卷及答案(8)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校园文化

2.“心理断乳期”

3.教学目标

4.课程

5.教学过程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我国学校的法律地位。

2.如何理解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3.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4.为什么说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2.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你认为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应当如何改进?

四、名词解释

1.校园文化:是指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2.“心理断乳期”:指13、14岁至l6、17岁的少年期,在这个阶段,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被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而惊慌失措,有些心理学家就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

“心理断乳期”。

3.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4.课程: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我国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其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组织机构,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并以此在具体法律关系中取得主体资格。对于这一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即:

(1)学校的法律地位是通过法律规定取得的。

(2)学校的法律地位是通过权利与义务的设定取得的。

(3)学校的法律地位要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得以实现。

2.【答案要点】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答案要点】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4.【答案要点】

(1)它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

(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这一运动对发展中国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教育的民主化。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及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它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2.【答案要点】

(一)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有: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长期以来,班主任一直在从事着程式化的教育教学工作,工作是高强度的。他们最关心的是两件事:一是如何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确保班级的成绩在学校中的排名靠前或不落后。二是让学生听从老师,以维护教师的权威不受损害。老师必须实施班级控制,以确保班级的教与学不受干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班级管理无形中受到分数与教师权威的双重制约。班级管理成为教师实施个人专断管理的活动过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在班级中设置班干部,旨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民主作风,学会自治自理。然而在当今的中小学却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班级干部相对固定,学生把班干部标志只看成是荣誉的象征,关于“班干部”的观念,“荣誉”重于“责任”;只把班干部看成是“老师的助手”,忽视干部是“群众的代表”,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特殊化、多数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缺乏自主性是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对策: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传统的班级管理就是教师在班级中实施对人、事、物等因素的控制,它体现了教师对班级的预先期望及学生对教师的服从,纪律、秩序、控制、服从是传统班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班级活动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既是对象,又是目的。因此,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所以要从人主体性源泉出发去发掘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人的主动和谐的发展。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适当增加“小干部”岗位,适当进行“小干部”轮换;按照民主程序选举于部;使小干部从“教师的助手”变成“学生的代表”;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当干部引向当“合格的班级小主人”;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育活动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即把班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

20xx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押题密卷及答案(1)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变式

2.关键词法

3.问题解决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2.人的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有哪些。

3.简述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

4.简述学习迁移的种类。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14分,共24分)

1.论述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

2.分析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

三、名词解释

1.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关键词法: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

3.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四、简答题

1.(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2.(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外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学习动机,但也不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教师应一方面逐渐使外部动机转化成为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又应利用外部动机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处于持续的激起状态。

4.(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材。

(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失败感。

2.【答案要点】

(1)环境

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管教方式以及家庭气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创造性。

在学校教育方面,如果学校气氛较为民主,教师不以权威方式管理学生;教师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容许学生表达不同意见;学习活动有较多自由,教师容许学生在自行探索中去发现知识,那么,这种教育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

(2)智力

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②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③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④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3)个性

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综合有关研究,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

①有幽默感;

②有抱负和强制的动机;

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④喜欢幻想;

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⑥具有独立性。

20xx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押题密卷及答案(2)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认知策略

2.功能固着

3.替代强化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2.简述教师在学与教过程中的地位。

3.简述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4.简述迁移的作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论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2.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三、名词解释

1.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一般而言,认知策略因所学知识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主要是针对陈述性知识的,针对程序性知识则有模式再认知策略和动作系列学习策略等。

2.功能固着: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而且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的功能。

3.替代强化: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四、简答题 1.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2.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这是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3.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而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由于行为派的强化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外部强化),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自我强化),因而这一学习动机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

4.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其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最后,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改变的。

态度结构有三个成分:

(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答案要点】

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养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为提高分阶段训练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由于心智技能本身难以认识的特点,主体难以体验其必要性。因而,在主体完成这一学习任务时,往往缺乏相应的学习动机及积极性。为此,在培养工作中,教师应采取适当措施,以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心智技能的培养,开始于主体所建立起来的原型定向映象。在原型建立阶段,一切教学措施都要考虑到有利于建立完备、独立而具有概括性的定向映象。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在于标志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组织作用。所以,这时的培养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动作本身,利用言语来标志动作,并巩固对动作的认知,切不可忽视对动作的认识而片面强调言语标志练习。

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象转化。这时言语已转变成为动作的体现者,成为加工动作对象的工具。所以,这时培养的重点应放在考查言语的动作效应上。

除上述三点基本要求外,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并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助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

20xx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押题密卷及答案(3)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人格

2.学生的学习

3.学习过程

4.定势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有哪些?

2.简述元认知策略的一般内容。

3.如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4.简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的方法。

5.抑郁症有哪些表现?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论述早期的四种迁移理论的要点。

2.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四、名词解释

1.人格: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3.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4.定势: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五、简答题

1.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有以下特点:

(1)动作最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

(2)动作结构。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常有多余动作产生。

(3)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

(4)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

2.(1)计划的策略。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

(2)监视的策略。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

(3)调节的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3.(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4.(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5.抑郁症的表现,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三是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关系转换说等。

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共同要素说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强调原理的理解,这较共同要素说有所进步。

关系转换理论认为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

2.【答案要点】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看法。

(2)这种在没有现成知识经验前提下的解释,并不是都是胡猜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

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真正地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需要与学生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

(4)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20xx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押题密卷及答案(4)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心智技能

2.头脑风暴训练

3.内化

4.合作学习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各自的优势是什么?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3.教师应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并培养新的学习需要?

4.怎样促进迁移的教学?

5.简述言语直观的优缺点。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教师应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2.结合实际,说明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四、名词解释

1.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2.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4.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指学生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五、简答题

1.场独立型者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场依存型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2.(1)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的。

(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转移或传递,而是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

(3)学生观。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的基础上去形成知识的意义,实现新旧知识的综合和概括。

3.由于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因此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有利于培养新的学习需要。为此,教师应耐心有效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精心组织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

题,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价值,以形成掌握更多知识、探究更深问题的愿望。 4.(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5.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言语直观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言语直观还能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想象。但是,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配合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法训练。

2.【答案要点】

(1)强化法。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如学生不敢和老师求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这个学生就学会能主动向老师请教的行为方式。

(2)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

(3)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当学生很少出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如有人曾用此方法让一个沉默无话的孩子开口说话。

(4)示范法。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

(5)惩罚法。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可用两种形式:

①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厌恶刺激;

②不良行为后,撤销愉快刺激。

(6)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20xx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押题密卷及答案(5)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在运用变式时,常常发生什么错误?

2.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3.简述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4.简述科顿提出教师反思框架的反思过程。

六、论述题(本大题15分)

论述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五、简答题 1.在运用变式时,如果变式不充分,学生在对教材进行概括时,往往会发生下列两类错误,必须注意预防。一类常见错误是把一类或一些事物所共有的特征看作本质特征;另一类常见错误是在概括中人为地增加或减少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合理地缩小或扩大概念。

2.(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3.(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4.(1)教师选择特定问题加以关注,并从可能的领域收集关于这一问题的资料。

(2)教师开始分析收集来的资料,形成对问题的表征,以理解问题。

(3)教师建立假设以解释情境和指导行动,并且在内心对行动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加以考虑。

(4)考虑后每种行动的结果后,教师就开始实施行动计划。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教育心理学既有它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同时也有适合于它自己的研究方法,因而,它构成了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独立的分支。但是,正如我们在分析对象任务时已提到,它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中其他的一些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时甚至有交叉、重叠。

(1)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2)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儿童心理学为教育心理学提供基础,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各年级阶段发展的规律。

(3)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关系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是综合地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理工科的知识研究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优手段、方法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根据;而反过来,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采用,又为学习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4)教育心理学与学习心理学的关系

广义而言,教育心理学包括学习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狭义而言,教育心理学要以学习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

20xx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押题密卷及答案(6)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2.意义学习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3.试述遗忘的原因。

4.在原型定向阶段,教师应当怎样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5.简述生活中保持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共25分)

1.试述创造性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2.联系实际说一说如何依据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四、简答题

1.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

(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

(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

(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

(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2.意义学习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到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到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1)客观条件

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一般而言,学生所学的教科书或教材都是具有逻辑意义的。

(2)主观条件

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的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如果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有逻辑意义,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又具备了适当的知识基础,那么,这种学习材料对学习者就构成了潜在的意义,即学习材料有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联系的可能性。

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张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学习。3.虽然信息可以在长时记忆中储存,但是人们还是常常体验知识的遗忘,关于遗忘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理论解释:

①痕迹衰退说。这是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按照这种理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

②干扰说。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在保持期间,如果没有其他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则原有的信息不会遗忘。 ③同化说。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遗忘的原因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释。他认为,在真正的有意义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的,因为有意义学习总是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后面的学习则是前面学习的加深和扩充。遗忘就其实质而言,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当人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以后,高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

④动机说。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人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这一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

4.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主体的主要学习包括确定所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操作活动程序)和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为完成这些任务,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这样,学生对于活动才能有一个完整映象,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构成活动的动作不能以现成的形式教授,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师生共同总结各步动作及其执行顺序。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各动作划分的原因及动作顺序的合乎法则法,从而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4)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总之,通过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学生建立起了关于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了内部控制条件。

5.情绪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提高或降低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因此,健康情绪的养成或保持

对一个人的工作、学习或生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活中保持健康情绪的条件如下:

(1)正确的人生追求

正确的人生追求是个人学习、工作与生活的一种精神支柱。有了这种精神支柱,就能在遭受挫折、打击和失意时,始终保持坚强的精神和健康的情绪。正确的人生追求应当是使别人过得更美好,对社会有所贡献。只有确立正确人生态度的人,才能百折不挠,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如失恋、失学、疾病等)时,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2)宽广的胸襟

保持宽广的胸襟是形成健康情绪的基本条件。宽广的胸襟表现在对待生活琐事能开阔视野、

旷达胸怀。看问题应看到全局和长远,不能因暂时的不利境遇而烦恼沮丧,不能为那些微不足道的不利而大动感情。在为人处事上,应当从渺小的个人感情中解脱出来,摆脱“自我中心”小圈,以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人,以真心、诚心去打动他人。

(3)理性地适应生活

人总是生活在一个现实的情感世界中,这种情感世界是复杂多变的,一个人如果不能适应这些变化,情绪将会随之起伏动荡,时喜时怒,时悲时愁,情绪因此就会受到伤害,不良情绪将会由此形成。如果能够主动适应它,不管生活怎样起变化,始终不改愉快、乐观的精神面貌,坦然处之,理智对待环境、条件、生活、人际关系等问题,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并保持健康情绪。

(4)寻找身边的欢乐

经常保持欢悦乐观是健康情绪的重要表现。乐观的情绪是身心和谐的象征、心理健康的标志,它能使人从内心到外表都感染上愉快的色彩,更使人享受到对于生活的满足感,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保持乐观情绪的前提是善于寻找身边的欢乐。无论欢乐还是忧伤,都应当以乐观的情绪去面对。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创造性的含义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新奇独特意味着能别出心裁地做出前人未曾做过的事。创造性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后者产生的成品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无论是真正的创造还是类似的创造,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或认知能力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可以说,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

(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尽管各种不同的研究及其相关测验分别强调创造性的不同特征,但目前较公认的是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三个: ①流畅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②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③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2.【答案要点】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处于伦理形成时期。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针对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这些特点和规律,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有效的说服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以免学生产生困惑,无所适从。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使学生产生客观、公正的感觉,从而相信教师所言,改变态度。当学生没有相反的观点时,教师应只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以免转移学生的注意,误导学生怀疑正面观点。当学生原本就有反

面观点时,教师应该主动呈现两方面观点,以增强学生对错误观点的免疫力。当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以免延误时间。当说服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时,应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2)树立良好的榜样

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社会学习主要指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

(3)利用群体约定

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4)价值辨析

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20xx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押题密卷及答案(7)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简述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

2.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3.简述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六、论述题(本大题15分)

联系实际,谈谈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

孙丽是高中生。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一直不错。一次,在期中考试时由于感冒发烧没有考好,结果成绩下滑受到老师的批评(老师不知她带病考试)。其后,每当面临考试时孙丽都很紧张。在考试前几天就开始担心,害怕考试失败。为了能考好,她考前每天都复习的很晚。考试时,孙丽经常感到注意力很难集中,脑子里也一片空白,明明掌握的知识也都忘记了。同时,还伴随着紧张、心慌、手发抖、出汗、小便急、全身绷紧等症状。可考后好发现这些题目都会做,只是由于没发挥好而失败,因而更加害怕考试。为此,孙丽非常痛苦,不知道如何摆脱。

根据上述案例,请分析:

(1)孙丽的这种症状是一种什么心理问题?

(2)本案例中,造成这一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针对这类问题,请例举两种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

五、简答题

1.(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

2.(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一般课堂里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是指促进与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消极的是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对于消极的可采用适当的惩罚。

(2)采用行为矫正以及心理辅导。

3.(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

(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

(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一般来说,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进行组织化观摩,这种观摩可以是现场观摩也可以是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通过观摩分析,学习优秀教师驾驭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

(2)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使教师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更直接和深入,增强了改进教学的针对性,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3)进行专门训练

其关键程序有:

①每天进行回顾; ②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

③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

④布置家庭作业;

⑤每周、每月都进行回顾。

(4)反思教学经验

布鲁巴奇提出四种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和行动研究。

七、案例分析题

【答案要点】

(1)孙丽的这种症状属于考试焦虑。考试焦虑通常有以下三类特征:

①以担心为特征的、由消极的自我评价所形成的意识体验。这可视为考试焦虑的认知特征。②同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相联系的特定的情绪反应,如心慌、心率加快、呼吸加剧、肠胃不适、多汗频尿等,这可看作是考试焦虑的生理特征。

③通过防御或逃避所表现出来的一定的行为方式,如多余动作增加、胡乱答完卷子早早离开考场等。这可视为考试焦虑的行为特征。

(2)本案例的考试焦虑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其中有孙丽自身的内部因素(对考试的难度与自身应付能力的评价、知识准备与应试技能、神经类型和人格特征等),同时也和孙丽生活的外部环境(学校、家庭对学生过高的期望和把考试成绩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等)有密切关系。

(3)常用的克服考试焦虑的心理训练方法有调整自我认识法、自信心训练法、放松训练法和系统性脱敏法等。下面简单说明放松训练和系统脱敏法的基本过程。

①放松训练法。它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激活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辅导方法。目的在于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付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愤怒,即通过肌肉的放松,达到精神的放松,以此应付生活中产生的压力。一般而言,该方法是通过紧缩肌肉,深呼吸,释放现在的思想.注意自己的心跳次数等,帮助当事人经历和感受紧张状态和松弛状态,并比较其间的差异。如渐进性放松法,就是在安静的环境中采取舒适放松的坐位或卧位,按指导语或规定的程序,对全身肌肉进行“收缩—放松”的交替练习,每次肌肉收缩5~10秒钟,放松30~40秒钟。经过反复,使人自觉到什么是紧张,从而提高消除紧张达到松弛的能力。放松训练在学生平时产生紧焦虑时即可选用,特别是在考试前,因焦虑和紧张带来的压力,可以通过放松训练来缓解。②系统脱敏法。可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基本方法是让求助者用放松取代焦虑。第一步,教求助者掌握放松技巧;第二步,把引起焦虑的情境划分等级;第三步,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做放松练习。经反复练习,求助者对过去引起焦虑的情境逐渐脱敏。

20xx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押题密卷及答案(8)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课堂气氛

2.教学评价

3.教师威信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简述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五个特征。

2.简述群体的特征及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因素。

3.简述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论述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教学过程方面的差异。

2.试述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的心智技能的三阶段论。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

昆特女士教八年级的英语课。一天,刚上课时她就很兴奋地宣布:“我想告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一位诗人。弗兰克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听。”昆特女士朗读了那首诗,它的确很美。然而,昆特女士注意到弗兰克的脸红了,看上去非常不安。班上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后来,昆特女士问弗兰克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歌比赛,他说再也不

写了,因为他真的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有时间写。

(1)你认为弗兰克为什么会有上述反应?

(2)为了鼓励弗兰克,昆特女士应该怎么做?

四、名词解释

1.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2.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

3.教师威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五、简答题

1.(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

(2)密切配合。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

(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成员必须各尽其力,大家都是成功者,没有失败者。

(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互动作用。

(5)团体历程。该历程中的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

2.群体,是介乎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人群结合体。具体地说,就是指在组织机构中,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为实现目标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规定其行为规范的人群结合体。它的基本特征有:

(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

(2)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

(3)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产生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1)活动的难易;

(2)竞赛动机的激发;

(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4)注意的干扰。

3.(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致性。

(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例如通过该测验是否能够把学习好、中、差学生的不同学习或能力水平区分开来。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的课堂规则制定得明确并且能够执行;新手教师的课堂规则较含糊,不能坚持下去。

(2)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上课有一套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3)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学习过的知识,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4)课堂练习。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手教师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种必经的步骤。

(5)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

(6)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

2.【答案要点】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1)原型定向。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作用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通过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学生建立起了关于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了内部控制条件。

(2)原型操作。所谓原型操作,即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

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3)原型内化。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七、案例分析题

【答案要点】

(1)弗兰克出现上述反应的原因可能是:

①八年级的弗兰克处在青春初期,他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弗兰克可能是因为敏感的自我防卫和避免同学的分离而做出上述反应。

②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二是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三是自我监控,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弗兰克可能是没有能够正确的对自我进行评价或者没有正确理解昆特女士的真正意图,认为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而做出上述反应。

③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他正处在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的阶段,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弗兰克可能是自我同一性还没有发展完善,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清晰的了解而出现上述反应。

(2)为了鼓励弗兰克,昆特女士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有:

①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她应该明确告诉弗兰克她读诗的意图,让他明白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

②提供机会让弗兰克了解社会、了解自我。

③给弗兰克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他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④通过集体讨论,让学生们清楚他们在这个年龄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和正确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