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表现性评价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苗广豫  杜炫杰

(广州市同福西路小学 510235)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02级硕士研究生   510631)

【摘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潮中,信息技术课程无论从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虽然这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目前只涉及高中的课程,但是广大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教师是指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向。在这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倡导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学生,那什么是表现性评价?如何进行表现性评价呢?本文将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来探讨一下这两个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课程、表现性评价

一、前言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进入新一轮的改革――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着眼点和最终归宿——“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领域中最年轻的课程,也从本次课程改革中吸取了营养,正在实现着从计算机教育走向信息技术教育、从技能训练走向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

虽然这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只涉及高中的课程,但是这次改革为广大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教师指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向: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要培养学生操作的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掌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传递,表达思想,实现交流,开展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这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开展有效的评价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将围绕什么是表现性评价、如何开展表现性评价等问题进行讨论。

二、什么是表现性评价

(一)表现性评价的界定

在学生评定的发展中,如何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界构建了新的学生评定观——表现性评定(performance assessment)。表现性评价关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知道他们知道什么?表现性评定以其明确的评价标准,客观的评分规则,灵活的评价方式以及有效的评价结果为教育界所推崇。但是,表现性评价发展至今仍无确切、共认定义,但从以下两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其共同点所在,归纳出表现性评价的特征。

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 U.S.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92)将表现性评价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Stiggins把表现性评价定义为“表现性评定为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评定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

从分析这两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以下这些共同点:

1.表现性评价,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即答案)或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

表现性评价的问题(任务)是教师根据学生已学的零散的知识点设计的综合(问题)任务,目的在于通过实际的操作或问题求解过程,把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表现出来。问题(任务)设计需要做到情景化和整体化,而且可以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展示知识和技能。问题(任务)的答案不存在对错之分,只存在程度之别(如优秀、中等、合格或不合格)。

2.表现性评价,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由指定的评定者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表现性评价要求教师根据表现性评价的问题(任务)制订好评价的量规,而且要让学生了解量规,以便他们更好地完成问题(任务)。在学生完成问题(任务)后,指定的评价者应根据量规客观地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为了达到公平,评价者最好能实现多元化,让学生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

3.表现性评价,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业成果。

表现性评价需要记录学生实际操作(如学生的口头陈述、表演或舞蹈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外显行为)或学业成果(如论文、方案设计等),以此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表现性评价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详细的评分规则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这与传统评价中的资料收集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因为传统的学生评价只需要学生的卷面成绩。但是,表现性评定所需资料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

表现性评定的本质在于学生的创造。它不仅将综合思考和问题解决联系起来,而且还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真实性或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问题,使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二)表现性评价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优点

信息技术课程注重评价的是学生的具体操作技能及把所掌握的技能运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中来,利用纸笔测验是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评价的,而必须借助于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运用于信息技术课程中具有以下的优点:

1、能评估传统纸笔测验无法评价的复杂学习结果和技能性学习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方式一直以来都遭到很多人的批评,认为根本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通过设计恰当的真实性评价任务,能综合地考察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技能解决问题能力,能更客观地、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

2、能更好地培养和测查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在完成表现性评价任务时,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传递,表达思想,实现交流,开展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既能培养和测查学生的信息素养,还能培养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能通过明确学习和使学习更具意义性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表现性评价中,教师通过教师以作品集、轶事记录、展览、报告等表现性评定的形式汇集学生成长点滴,并把这些信息收集到学生个人的成长记录袋中,能让学生、家长知道学生自己能做什么,不断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驱使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

4、鼓励学生将学习运用到现实生活情景中。

表现性评价强调在模拟真实或完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反映的是问题解决与学习的真实面貌。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自觉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因此,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更利于鼓励学生将学习运用到现实生活情景中。

三、如何进行表现性评价

有效的表现性评价需要采用系统的方式来准备和实施,以下试结合作者本人的实际教学评价的案例来说明准备表现性评价的主要步骤。在说明步骤前,先简要说明一下评价案例的背景。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写的信息技术学科小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五节,具体内容为:制作小板报。五年级小学生已具有较独立的思维能力,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并乐于表达。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WPS的基本操作,如文字的录入、排版、图片的插入、艺术字的使用等技能进行了学习,这次课是对前一阶段学习的综合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教学的同时利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实施形成性评价,把他们对上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如实地反映出来。

(一)对学习结果进行界定与描述

明确评价目标是正确理解和施行表现性评价的前提。学习结果的描述就是用各类学生的表现来说明他们在知识、理解或操作技能等不同层面教学目标上达到的水平,这种描述明确指出了教师、学生学习和评价的重点。学习结果的描述与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描述原则是一致的。

   

在小板报制作的案例中,我们把学习结果描述如下:

文本框: l	能分析组成一个小板报的元素有什么;
l	能围绕小组拟订的主题,利用有关的工具和软件搜集、管理、加工素材;
l	能用已学的技能把素材用恰当的表现形式制作一份小板报;
l	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制作小板报的过程和运用了那些之前已经学习的技能;
l	能评价自己或他人的小板报制作过程和作品;
l	在整个小板报制作的过程中,能自觉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二)选择或设计表现性评价的任务情景

根据表现性评价所用情景的真实程度,可将表现性评价分为:纸笔型表现性评价任务、识别型测验、结构化的表形性评价、模拟型表现性评价任务、真实任务样本和扩展性研究性学习任务。表现性评价的情景当然越接近现实世界中真实的情景越好,但是教师在选择评价的类型是,还需要充分考虑实现的难度、消耗的时间、硬件支撑条件等问题。

 

在小板报制作的案例中,我们选择的任务情景是扩展性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制作出一份宣传广州申亚的小板报。任务的具体要求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个小组板报的主题,板报的主题也可以选择老师给定的题目如:广州申亚的申办情况,亚运会的历史,广州市民对申亚的反应,广州的运动设施等,围绕着小组的主题,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或利用互联网搜索的资源,运用已学的知识,每个小组内的同学共同设计一份小组的申亚板报。在完成作品后,每个小组还要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概括出完成这个作品的过程是怎么样的。而整个任务完成所需要硬件条件——网络课室是学校已经具备的条件。

(三)给出 “脚手架”让学生完成评价任务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组织开展讨论与交流等协作学习活动,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小板报制作的案例中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脚手架”。在学生开始制作前,先帮助学生自己分析组成板报的元素有哪些?之前所学的技能有哪些是可以迁移到完成这个任务中来的?在这些“脚手架”的帮助下,可以激发学生回忆已学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应该如何完成任务,自由地发挥创作自己小组的小板报。

考虑的课堂实际时间的以及学生能力的差异,教师应该预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完成任务所需的多媒体资源及相关的连接,同时鼓励能力稍强的学生通过利用搜索引擎来查找本小组所需的素材或信息。

(四)评价量规的设计

在表现性评价中,对过程、作品的观察、记录评分常采用日常行为记录、行为检核表、评定量表和学习文件夹等方法。教师为表现性评价设立一个完善、公正的评价量规是评价的核心内容。教师在制定评价量规的过程中应与学生充分的协商,在学生完成评价任务前向他们解析清楚评价量规的内容,告知学生用以评价其表现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为表现性评价建构评价量规通常包括一下步骤:

 


在本教学案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所以评价的项目不宜过多,而且所使用的描述性术语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让他们易于理解。具体使用的评价量规如下:

注:学生在分数栏中只要求填入☆的数目,总分数由教师根据评价内容给定的分数再折合计算。

(五)教学活动流程图

小板报制作的案例的具体教学、评价活动流程如下图所示

 

四、小结

表现性评价能较好地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真实性或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问题,使教学具有现实意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原来“教-学”的评价观转变为“教-学-评价”的评价观,把教学评价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确保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的促进作用。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式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利用表现性评价还有赖于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不断实践探索和广泛的交流,望教师间能加强研讨与经验交流,参与评价方案的合作设计,不断地提高评价的水平,逐步探索出能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   苗逢春. 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年

[2]   张咏梅,孟庆茂. 表现性评定及其相关问题.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7)

[3]   李永珺,张向众. 新课程评价中的表现性评定. 教育发展研究. 2002(12)

[4]   李艺,李冬梅. 信息技术教学:继承与创新.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年

[5]   Weber, E. [ 美 ] 著.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有效的学生评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年

[6]   The Chicago Public Schools (CPS) Teacher Housing Resource Center (THRC). http://intranet.cps.k12.il.us/

 

第二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探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探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评价成为了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 尚处于探索阶段。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的差异性较大,不能照搬其他学科的评价方式,而应该有一套适合本学科特色的评价方式,要力求避免传统评价中的缺陷,完善和创新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更应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评价方式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方法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理念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是指研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价值的过程,是由判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那些活动构成的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信息技术课的结果性评价是以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为主体,主要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直接效果,评价的结果不是针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而是针对学生个体的,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情况的主判断,也经常用来衡量教师工作质量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采用的方法和工具是学校中的考试、考查、也包括日常作业等。信息技术课的过程性评价是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评价依据,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和进步。

1.信息技术课程结果性评价的思考

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方式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面向结果的评价,强调的是评价的鉴别与选拔功能,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考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过分强调了评价的区分、选拔与鉴别功能,弱化了评价所应当具有的改进、激励功能,评价的主要目的成了“ 鉴别学生信息素养优劣”、“向有关人员或部门汇报”的工具。其次,结果性评价的过程主要注重陈述性知识的回忆,将信息技术技能拆分成孤立的知识片断,而对于思维、技能、品质、作品等对于学生具有启发性的方面很少进行关注。再次,结果性评价忽视信息技术课的根本特点——实践性,过多地强调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以传统的考试方式,代替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忽视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最后,这种结果性评价是教师以学生的最终考试结果为评价依据,直接评价学生作品成果的优劣,而很少考虑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学习能力的获得、作品设计的思路创新与过程等方面;很难考查到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不能及时有效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所以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很有必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应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进行评价,特别要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中要有明显的体现,它应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考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学习与发展。

2.信息技术课的过程性评价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性要求学生在牢固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过程中,教师设计的上机考试内容更多地偏向于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能力的考查,上机测试往往受到时间限制,难以设计联系实际问题的综合任务。首先,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考试似乎更多地成了利用计算机编制试题库系统,成了传统考试的简单升级。由此引发的问题是,设置合理的机试试题,究竟能否将学生平时的信息技术作品、项目作业按一定的权重来计入考试成绩。在提倡信息技术考试完全采用上机化的无纸化考试的基础上,继续发挥笔试在检验基础知识与概念、原理方面的优势,根据测试的具体内容来选择笔试与机试相结合的综合测评的方法。试题设置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加强试题答案的开放性。其次,如何将学生平时的信息技术作品、项目作业、实践活动报告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提出可操作性评价指标体系,依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再次,变评价主体的一元化为多元化,充分发挥评价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的学生学习评价中,只有评价对象才对自己有最全面、深入的了解,最清楚自己的发展需要,并且只有评价结果被评价者认同、接受,才能使评价真正发挥其促进成长的作用。最后,提倡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的评价是一种主体导向作用,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几种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

1.观察评价——过程性评价中常用的方法,一般采用格式化记录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表现/成果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态度。每次上信息技术课学生在纪律、卫生、帮助同学完成任务等等方面都要一一做出记录。

表1 我校教师平时上课用观察评价记录表

2.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是对学生进行评价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基于发展性评价观所倡导的一种质性评价方法。 

档案袋评价,又称“成长记录袋评价”或者“文件夹评价”,主要是指将学生学习的情况、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目的地汇集起来,以展示学生在较长期的时间内在课程学习的一个或多个领域中做出的全部努力、进步、学业成就。

档案袋评价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

图1我校某学生文件夹电子档案

档案袋评价一般要经过以下步骤:首先,是确定评价目的,评价内容及评价对象;其次,要确定收集内容的次数、频率,确定档案袋及评价程序;最后,向每一个人介绍成长记录袋,制定交流、保存和使用计划,整个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电子档案袋评价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对学习过程进行真实性评价,注重评价发展性功能的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手段。

电子档案袋评价的实施,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业评价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发挥了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优势等。

3.作品/作业评价

所谓作品/作业评价,就是指教师对学生作品/作业完成质量的评估。教师可收集学生作品/作业,从学生完成作品/作业的质量判断其有关水平和能力。这种评价,有助于较客观地了解学生一段时期以来的成长轨迹。作品/作业评价是一种间接评价,用作品/作业的水平反映潜在特质(能力、智力)。

学生的作品/作业根据学习任务有一般性作品/作业和项目式作业/作品。学生的作品/作业可能是多媒体课件、网页/网站、动画;也有可能是一个方案、设计图、电子板报、研究性报告等。

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搜集、分析学生的典型信息技术作品,也可以在测验、考试时设计特定的典型作品设计任务。对学生信息技术作品的评价要重视学生作品设计的思路和过程,不能只评价作品的优劣。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作品分析大多比较耗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适当组织学生遵循统一规范的标准开展自评或互评。围绕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规划意识和规划能力、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包括信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学习态度和参与意识、投入程度、交流能力与合作精神、问题解决能力等制定面向活动过程的评价指标。如果需要对学生活动过程、设计过程、思维过程等方面进行深入考查,可以选择少数学生进行深度访谈,访谈之前应设计好访谈主题或问题,制定访谈计划并作好访谈记录。

作品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1)允许学生在作品制作过程中进行合作,合作过程中要有明确的分工。

(2)允许学生创作各种表现形式的电子作品,教师要对学生创作的思想加以引导。

(3)重视作品完成后的交流、评价与改进。

(4)评价学生作品时,应设计合理的量规。

在作品/作业评价中需要有量规(Rubric)作为有效的评价指标,所谓量规,是指导/管控和改善学习行为而设计的一套评价标准,比如在学生学习PowerPoint课件制作时就可以采取相应的量规。

表2 作品/作业评价表

多媒体作品制作水平:包括能否准确、合理地应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表达主题;整体布局是否平衡合理;页面设计是否与主题风格一致,界面是否美观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图片、动画的使用是否合理并有助于理解相关文本;是否提供了用于导航和检索的目录页和准确的链接;是否体现了学生的技术创新和创造性,例如能将以前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运用到当前任务中,或根据任务主动学习和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等。

4.纸笔测验和上机考试

(1)纸笔测验

优缺点:纸笔测验效率较高,适于短时间内对大量学生进行集中考察,适于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不适于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实施建议:控制信息技术纸笔测验中客观题型的比例,适度设置和增加要求学生通过理解和探究来解决的开放性题目,如问题解决分析、作品设计、短文写作等,以拓展纸笔测验在评价内容和评价目标等方面的广度。

(2)上机考试

上机考试是信息技术课结果性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供选择的上机考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实际操作完成的独立任务,如软件操作水平测试、作品设计与制作等;另一类是综合任务的上机环节,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项目研究过程中的上机活动。

期末考试等结果性评价一定要安排上机考试,设计一定比例的联系实际的设计、制作或其它信息处理任务,以评价学生操作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测查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和能力。

灵活选用上机考试的题型和考试方式,不能单纯依赖题型单一、只考察基本知识与操作能力的机考系统,避免对信息技术教学和学习产生误导。

纸笔测验和上机考试相结合进行结果性评价是考察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所学模块基础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能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和学生改进教与学活动。

适度加大过程性评价在期末成绩评定中的比例,注意结合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和过程性评价结果,改变单纯以一次测验或考试为依据,评定学生一学期或整个学段学习情况的局面。

5.学生学业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指的是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学生不仅是被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它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的评价,采用非测试型的评价手段。评价的内容与标准多元化,是一种持续、动态的评价过程。
                      表3 信息技术课学生个人学习档案卡

说明:以上每个子项为10分,以周期累加后为每周期的总分,四个周期的总评为学期总评,根据学期总评分,参照以下标准评出相应等级。

等级标准:

A--优秀(90-100)。所有的作业完成的都很好,例如,如果作业是要求创建一个表格,而学生不仅仅是创建表格,而且还学会怎样创建表的边界;或者在一个多媒体项目中,仅仅要求把文字、图像链接起来,而学生还把视频、动画链接进去等等;学生的认知成绩和上机考查成绩都很好。

B--良好(80-89)学生能够完成所有项目的要求,并且各项指标良好。

C--中等(70-79)学生做了所有的项目,但有些地方没有完成或不合适。

D--及格(60-69)一些作业没有完成或成绩很差;经常达不到考核标准。

E--不及格(0-59)重要的作业没有完成;不符合考核标准

6.反思性评价(自我评价)

反思性评价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多元、客观、开放的评价过程中,根据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学与教过程的合理性、学与教策略的有效性等方面即时生成的信息,主动反思、不断调节学与教的行为,以促进学生的学会学习与教师的学会教学相统一的发展性评价方式。

学习日志:学习日志是指学习者将自己每天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知识时的思考过程、阅读的书籍等记录下来。这种书面表达能使学习者放慢思考的速度,更加全面、深入地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另外,日志不同于写作,不注重句子是否完整,语法是否规范,只要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就行。

学生反思问卷设计
指导语: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方面,并根据自身情况评价自己。
①学习前明确学习的内容并做出相应的时间安排。
②学习前做好物质准备、知识准备、心理准备。
③在学习活动中,认识到学习任务的目标要求。
④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⑤小组活动中控制自己不受干扰,顺利完成任务。
⑥学习时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
⑦听讲是弄清教师讲解的思路。
⑧学习活动后,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学习效果及时检查。
⑨学习活动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改善学习效果。
⑩学习活动后,及时总结自结果学习经验教训,重视学习他人的经验,注重学习方法的改进与完善。

结果分析用表格的方式清晰明了,《动态网页制作》案例中自我评价表格。

表4 自我评价表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思考与建议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思考

 

图2 评价方法图

按照教学评价的理念我们把评价方式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对于信息技术这一门应用型的年轻学科来讲,我们要重视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让这门学科的学习好坏不单只看重最终测试的成绩,要让我们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方法来深入透彻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效果。及时的了解学生存在哪方面的不足给与指导。过程性评价贯穿于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必须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评价观念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树立过程性评价意识,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开展过程性评价,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建议

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鉴别功能

一方面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进步、不足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评价结果改进教学,发挥评价与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尽量避免给学生贴标签或排名次,弱化评价对学生的选拔与鉴别功能。

2.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以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根据评价目的和当地现状,创造条件组织家长、学校、外部考试机构、教育团体等有关机构和人员参与教学评价。

3.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信息技术课程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创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不能依靠单一的评价方法,应该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既能评价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能评价到学习结果;既能评价到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能评价到态度、情感、动机。

认知领域以书面考查为主(如作业、课堂提问),操作领域以上机操作考查为主。学生成绩核定由学生电子作品和个人学习档案进行综合评定,成绩评价采用等级制。

采用成果与过程的评价方法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电子作品集评价多采用学生间的主观评价,如让全班同学一起观看作品,集体评价。要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习知识,认识自我。

4.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应重点采用表现性评价方法,以学生在实际操作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表现性评价是近年来美国涌现出来的一种新型的课程评价形式,具体来说就是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在真实情境中设置真正的任务,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及其成果进行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指学生在各种真实的情境或模拟的生活情景中使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完成一定的任务,通过对学生在任务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完成任务的成果来评价学生。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

5.评价方式应该具有任务性,情境性,挑战性,应该与学生的生活、文化环境相结合

如学生在学习了浏览网页、下载信息和在BBS中发表自己言论的知识点后,我们可结合他们社会课上学习的《苏州园林》一文和即将赴苏州春游的契机,让学生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有关介绍及评论,将各种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通过自己整理、加工,加上自己的感受,以自己的话在学校BBS上发表一篇图文并茂的“苏州园林大写意”。要求有自己的特色,避免雷同。在完成自己的作品后,每人至少还要对3名同学的作品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参考文献:

[1] 杨绪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D〕.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 于颖慧.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历史发展与现状〔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13)

[3] 李成,李振华.档案袋评价在信息技术基础课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7)

[4] 顾建军,李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 胡新强.基于学习过程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J〕.希望月报,2007(7)



[1]梁亦民.中学信息技术课过程性评价的探索〔J〕.中小学电教,2004: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