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教程】20xx高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阅读能力提升:第2章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第四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提升]

[限时45分钟]

1.(2013·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解答时首先应关注诗句本身,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不仅要关注人物的肖像,更要注意诗句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的精神风貌。本词中的人物形象即词人的自我形象。上片一、二句是对作者的外貌刻画,结合作者所处时代来看,词人自己显得与众不同,短发长须、眉毛棱角高突,病容憔悴怪异,这与当时清初人们的长辫有明显差别,这也正是作者精神思想的表现,表示出自己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说明自己不忘明朝遗民的身份,体现了作者的勇气和傲岸的民族气节。尽管此时生活环境恶劣艰苦,但自己的意志就如山上石罅中生长的青藤一样坚韧顽强。人物形象刻画的手法在词中比较容易找到的是外貌描写和比喻的修辞。

(2)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由“折腰”一词可以马上联想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的典故,故“折腰”指做官。解答时首先解释清句子的表面意思,根据字面意思可以分析出“久矣”是回想自己从前做官与陶渊明有同样的“久在樊笼”之感;“谢无能”既是才拙的自谦之语,又是厌恶尘世的牢骚之词,借此表明自己不屑于清廷的笼络,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结合“字字冰”也可联想到“一片冰心在玉壶”,字字如冰可消酷暑,又表现词人初衷不

变,晶莹、澄澈、纯净的志节。

答案 (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③。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 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把握“感情”,一要看标题,二要看意象,三要看典故,另外注释也不能轻易放过。 答案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古诗中抒情以借景抒情为多,除非纯写自然景物,怀古诗、思乡诗等一般总是寓情于景,或寄景抒情或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考生要明确间接抒情常见的几种手法。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答案 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蓟门

[唐]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②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 ①蓟门,即蓟门关,古时北京东面防卫门户之一,在今河北省境内。②笳鼓:笳声、鼓声,借指军乐。

(1)从全诗看,“客心惊”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军容严整;②山川险要;③景色壮伟;④防守稳固。

(2)用典。表达了诗人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江湖伟观

刘 黻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注] 刘黻,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国都陷落,毅然奔赴国难,为国献身。

(1)第三联是怎样表现“伟观”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三联,上句选取了西湖、古塔、寒屿等典型意象描绘了一派静谧的阔大之景,下句借远江、归舟、夕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归舟过处江水荡漾的动态秋江图。动静结合,画面开阔辽远。

(2)①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孤独凄凉之情;②诗人北望中原,收复无望的哀痛之情;③诗人屡遭贬斥,半生潦倒,报国无门的沉郁哀伤之情。

5.(2014·望江中学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赠阙下裴舍人[注]

钱 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注] 此诗为作者落第期间所作,献给在朝姓裴的中书舍人。

(1)这首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 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样的图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绘了皇宫之艳丽春景。烘托手法。目的是借只有在皇宫中能看到的美景来衬托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地位。

(2) ①十年科举失利的遗憾和惭愧。②自己为朝廷做事的衷心。③希望得到裴舍人的赏识的殷切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至武阳渡作

[宋]刘克庄

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1)这首诗选取的是游子将抵家时的一个片断情景,二、三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主旨的关键词,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二句前半句写“高城已近”,家乡近在眼前,心情轻松愉快,后半句波折顿起,天边飘来乌云,高城被遮,诗人的情绪一转而为懊丧,三句写无可奈何的心情,只望乌云能放过城西高塔,因为塔是他认家的指南。

(2)最能表现主旨的关键词是“归”字。因为,“归”字不仅写出抒情主人公特定的身份处境,更直接表达了他的思归之情,并且诗中所写景物都是围绕“归”字展开,可谓一字统摄全篇。

7.(2013·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结合“凉”来理解“嫩”的含义。(2)结合大鹏、丹凤、北海、太阳、书剑、路茫茫等意象的内涵及其营造的意境作答。(3)结合例子指明虚写和实写的内容,以及词人借此表达的情感即可。

答案 (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 ①“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1)本诗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所描绘的景象有怎样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第三联在抒情方面有什么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尾联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选取了“落叶(木)、鸿雁、北风、长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落叶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面寒冷的深秋景象。

(2)“乡泪客中尽”,直接抒情,直接点明了乡思情深,也抒发了客居他乡的凄苦。而“归帆天际看”则虚写家人盼望自己,把思乡之情写得更加真实感人。这两句虚实结合,极富表现力。

(3)尾联写出了作者内心的迷茫与愁苦之情。“迷津欲有问”,用孔子使子路问路的典故,点出内心的迷茫,即从政与归隐的心理矛盾。“平海夕漫漫”写景,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9.(2014·马鞍山联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夜泊钱塘

茅 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第二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分析“微吟寄短愁”的“愁”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二联用了六个名词性意象,描写了沉沉树林,茫茫秋雨中,一点灯火于风雨中摇曳,失群的大雁于风中振翅疾飞的景象。“孤灯”与“一雁”相对,摇曳的灯火恰如诗人漂泊不定的旅途,失群的孤雁恰如诗人孤独的身影,这两个意象深刻揭示了诗人的心境,明是写景,实则抒情,表达了诗人羁旅不定,凄苦悲凉的情感,寓情于景,景中含情。

(2)一愁羁迟途中,漂泊孤苦,孤独悲凉,从“日已暮”“何处可维舟”“孤灯”“一雁”可以看出;二愁背井离乡,欲归不得,思念家乡,从“离心”“乡梦”可以看出;三愁各种愁绪萦绕心头,难以驱散,“剪不断,理还乱”的苦痛之情,从“问”“微吟”“寄”可看出。(答到前两点可给满分)

10.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1)词中的“花态度”“雪精神”具体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醉中浑不记”中的“醉”是“酒醉”,你怎样理解这一“醉”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花态度:指一般花的鲜艳娇嫩。②雪精神:指梅傲雪耐寒的神韵。

(2)醉非酒醉,而是心醉于梅,不知不觉中天已向晚,足见探梅之时久,爱梅之意深。(意思对即可)

11.(2014·蚌埠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1)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首词中,词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跳”就是“跳动、跳跃”之意。雨点在荷叶上快速跳跃,一方面有力衬托了雨势之急;另一方面运用拟人的手法,把雨打荷叶的情景描写得绘声绘色,生动别致。

(2)开始词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满湖烟水,闻阵阵幽香,因而沉醉其中;忽然急雨袭来,敲打船篷,使词人午梦惊醒;词人醒来眼前却出现了“荷叶跳珠”、“水银流泻”更加美妙的境界,欣喜之情又油然而生。(不拘泥于答案,只要分析合理,可酌情给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 秋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 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中“山鸟”和“井梧”是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指出“山鸟”和“井梧”分别喻指哪类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公度的这首《悲秋》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颔联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寄寓了诗人的怅惘、孤独的情感。

(2)“山鸟”喻指那些只求一时的欢乐和和平、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井梧”喻指那些看到暂时繁荣背后隐伏着危机的、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

(3)一般古人写悲秋大多从自己的身世经历诉离情,写别恨,寄愁思,多作“儿女悲”的个人感慨,而本诗却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表现了诗人个人得失不萦于怀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野 望

王 绩

东皋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③。

[注] ①东皋(ɡāo):诗人隐居的地方。②徙倚:徘徊义。③采薇:此处用古代隐士伯夷、叔齐的典故。武王平定了商纣,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

(1)请简析这首诗是怎样扣住“望”字有层次地展开景物描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对山野秋色的描写中表露了怎样一种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人举目四望,写秋色先从大处着眼,描绘出一幅静谧而略带萧瑟的背景,而后又在这背景上增加关于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营造出一种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或答:诗歌由远景到近景,注意静态美与动态美的结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山野秋景“不施脂粉”的朴素之美)

(2)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

1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 (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可能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涵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心绪”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②“犹有”

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③两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15.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①,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 ①鞚(kònɡ):马笼头。

(1)词的上片中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句写得饶有情趣,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很有情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眯着眼向沙面窥视;投在沙上的影子也轻轻摇晃,大概是在梦中看见了鱼虾。词人由宿鹭眯眼假寐的生动画面想象到它梦见了鱼虾,想象合理,极富情趣。

(2)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位身姿优美、性格开朗的浣纱女形象。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醇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要抓住诗中“娉婷”、“笑”等神态、动作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再结合前面一题“饶直情趣”,可见作者的思想感情)

16.(2013·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 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诗句的含意及表达的感情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1)首句领起全诗,连绵起伏的山势,一如绵延不断的“太古”,“太古”指远古、上古,也指一种寂静或荒凉的原始氛围。诗人化实为虚,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光阴。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2)颈联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联“眠”字写。“世味”是指世道人心,世态炎凉。“簟”指竹席。此时,诗人只想紧掩门户,远离人间是非。“时光簟已便”表面是说盛夏酷热难耐,但醉卧竹席,却感到十分舒适;其实说的是心清自然凉,这正是诗人心境的写照。(3)这首诗写环境、写生活都十分平淡,而在平淡的表面下仍能感受到作者的激烈情感,如“世味”仍时时侵扰,“拈笔忘筌”其实是难忘世事。

答案 (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