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全国师德标兵事迹摘选

第一章 全国师德标兵事迹摘选

用“爱”给残疾孩子蓝天

成振莲,女,40岁,山西省吕梁地市聋哑职业学校小教高级教师。曾被评为“吕梁地区优秀班主任”、“吕梁地区教学能手”、“吕梁地区教师职业道德标兵”、“吕梁地区骨干教师”、“山西省优秀班主任”、“山西省优秀科技辅导员”、“山西省特殊教育先进个人”和荣获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颁发的“江民特教园丁奖”。

在央视20xx年春节晚会上,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21个聋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感染了无数观众,让国人陶醉,让世界震撼,引起轰动效应。与此同时,一个参加该节目的聋哑男孩的名字也开始传遍吕梁大地,他就是从吕梁聋哑职业学校走出的高亭同学。高亭成为不仅是吕梁,也是山西首位进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并参加重要节目演出的演员。而培育他成长的班主任及语文老师就是曾被评为“吕梁地区优秀班主任”、“吕梁地区教学能手”、“吕梁地区教师职业道德标兵”、“吕梁地区骨干教师”、“山西省优秀班主任”、“山西省优秀科技辅导员”、“山西省特殊教育先进个人”和荣获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颁发的“江民特教园丁奖”的成振莲老师。

从19xx年参加工作至今,成振莲老师一直工作在特殊教育教学第一线, 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努力以一个教师的爱去理解、宽容、尊重和照顾每一个残疾孩子,饱尝了做特教教师的酸、甜、苦、辣,牢牢树立起为特殊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深刻领悟到“特教教师”这一职业的真正内涵就是用关心、耐心、细心、悉心、恒心去润泽学生的心田,用奉献来托起这份沉甸甸的重任,用“爱”撑起残疾孩子的一片蓝天。爱,在奉献的细节里付出耳聋学生是属于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听觉障碍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一系列困难,教育他们成人成才,需要聋校教师付出常人难以体会和理解的艰辛。

成振莲老师在这些孩子身上付出了胜似学生母亲的关爱。她刚来聋校时二十出头,自己又是家中最小的唯一女孩,在家也像个孩子的她,自从当上了聋孩子的班

主任就完全没有了娇惯的样子。着眼于生活,从小事做起,她教学生们洗衣叠被;带他们到校外活动;带好吃的分给学生;拿自己买的玩具和学生们一起做游戏;帮学生们补破了的衣服;经常把自己的衣物带给学生们穿;自己买车票送学生回家;连续几昼夜在医院陪侍生病的学生。每周末,她都记下学生缺少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再利用双休日为学生购买齐全。每当学生拿到这些用品时,都会高兴地对老师说一声“谢谢”。也许聋孩子说不出更甜美的话语,可是一句含混不清的“谢谢”就足以让她感到欣慰。就是在这许许多多的点滴小事中,成老师用一颗爱生、爱岗的强烈责任心、事业心和实实在在的行动成为残疾学生的母亲、姐姐和朋友,让聋生在学校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获得了心理上的自信,也使每位学生知书达理、明辨是非、遵纪守法。成老师性情沉稳、性格倔强,每做一件事都抱有做到底做好的信心和决心,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靠自己的努力付出去克服和战胜。

自成家以来,她的丈夫一直在外地上班,家离学校又远,但她总是每天骑着自行车上班,风里来雨里去,准时走进课堂,没有因为自己的家务事耽误学生一节课。她经常在学生们上完晚自习入睡后才离开学校,等她回到家里,经常看到自己的孩子已趴在书桌上睡着了……多年来,她临危受命,数次承担起差班、乱班班主任的重担。她都以自己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和博大爱心迅速扭转混乱局面,使班风班貌呈现出新气象。所带班有的被评为“青年志愿者活动先进集体”,有的被评为省、市“先进班集体”。爱,在敬业的岗位上升华残疾儿童由于缺乏与家庭、社会的交流沟通,普遍存在性格孤僻、猜疑多嫉、情绪低沉的特点。对他们的教育必须以情动人,用情感化,只有达到师生的情感交融,才能取得教育的良好效果。

成振莲老师在多年学习、钻研、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聋教育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尤其要注重学生情感教育,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要积极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的理念。为此,她在班级里根据学生情感需求及学习发展实际创设了活动角、语言角、图书角等,创设彼此交融的情景,不仅使学生的情感

得到陶冶,而且使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她经常为教师们开出高质量的示范课和新课程标准与特殊教育教学的专题讲座,她的经验得到了重视和推广。她撰写出10余篇论文,其中《聋校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探讨》、《培养学生自学语言能力之管见》等6篇论文获省级奖。她为每个学生制定个别教育计划,为每个落后的同学补习功课。她所教班的学生成绩平稳,从未因学习跟不上而出现过流失现象。由于她的教法非常适合聋孩子的学习实际,教学成绩显著突出,多年来她所教的班级都是学校的样板,每有重大活动总有她公开教学的身影,在市、省级的教学观摩比赛活动中为学校赢得荣誉。

20xx年,学校把一个基础特差的五年级班交给了她,在接手后,经常义务给同学们上早自习和晚自习,每天要比其他老师多工作两个多小时,同时也牺牲了许许多多的休息日。高强度的工作,对她的健康产生了极大影响,连续几个学期她都有咽炎发作,经常吃药打针。但她没请一天假,一熬到假期就进医院住院休整。一次因为她的“耽搁”,病情加重,医生建议住院治疗,但是她却采取了每天中午和晚上两次打吊瓶的方式治疗。结果,本来可以短时间康复的疾病,打了二十余天的吊瓶才治好。正是由于她爱岗敬业的无私奉献,这个班的学生明显进步,学习成绩已直逼同年级好班的水平。爱,在悉心的关怀中成长。爱与人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普通教育离不开爱,特殊儿童的发展更需要爱来浇灌。进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高亭同学来自贫困山区,刚进校时,他由于听力障碍,再加上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显得异常无知。要教育好这样的学生,显然是十分困难的。但性格倔强,勇于挑战的她,毅然挑起了开启高亭蒙昧心灵的重任。为此,她通过书信、电话与家长沟通,认真研究了高亭的致病史,详细了解他的生活习惯,并及时了解他在节假日回到家中的表现,逐渐掌握了其心理特点,然后对症下药地教育他。为了改变他孤僻的性格,鼓励他加入了学校舞蹈队。为排练好每个舞蹈,高亭两膝盖磨破了皮,印出了滴滴鲜血,成老师一边为他敷药,一边自己流出了心疼的泪水。面对这一切,高亭

同学加倍训练,把对老师的感激融进了自己的奋发有为中。20xx年,获得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招生的信息,成老师和律动老师带着高亭来到了中残艺术团。当高亭以出色的演技征服考官,被决定当场留下的时候,成老师异常兴奋,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当着众多考官和演员的面,她禁不住热泪滚滚,泣不成声,令全场人动容。现在,高亭和成老师经常联系,无论国内国外,每到一地,他总要给成老师发一个问候和演出信息。也许,这就是一个聋哑孩子对老师爱的付出的最好回报,成老师为此感到无限幸福和满足。

去年以来,成振莲在承担语文教学任务和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又承担起职教的管理工作。职业教育管理,对成老师是个新挑战。为了抓好这项工作,她以“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提高素质”为宗旨,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工作思路,积极组织开展起各种细致入微、学以致用的技能竞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技能,增强了老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良好氛围,为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做出了新的贡献。伴随着残疾孩子们的成长,伴随着学校的发展,成振莲老师为特殊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和热情,也收获了聋哑孩子和家长们对她的信赖和爱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博得了党和政府及社会的高度评价,成为吕梁乃至全省、全国特教园中的翘楚。但成老师并不满足,她常说:“聋生的健康成长和为每个残疾孩子撑起一片蓝天是我最大的心愿”。这质朴而充满激情的话语充分表达了她作为一个特教工作者的愿望和决心,也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成老师一定会在特教园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绽放异彩!

丹心映雪域 赤诚育桃李

李在良,男,汉族,19xx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 19xx年7月志愿申请进藏工作,在拉萨中学任教至今,西藏自治区外语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10年来,李在良同志以自己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教态和扎实的作风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雪域高原的大地上,用自己的一片丹心和赤诚,谱写了一曲曲教书育人的动人乐章。日月入怀,奋发进取。李在良同志志存高远,积极进取,立志为祖国教育事业奉献全部聪明才智。

还在上大学期间,他就加入了中国共 产 党并成为正式党员,担任了校学生会副主席、外语系学生会主席等职务,把学生会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也练就了一身扎实的教育、管理功夫。临毕业前,他第一个志愿报名进藏支援边疆教育事业,四川省电视台、四川宜宾电视台曾以优秀大学生进藏支援边疆教育为题对他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西藏基础教育领域的英语教学十分薄弱,李在良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要实现西藏基础教育的“三个面向”,全面推进西藏学生素质教育,英语教学是很重要的一环。经过认真的思考,他认为应该把大家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奋斗。于是,他来回奔波,上下呼吁,亲自筹建组织。

19xx年,西藏外语学会成立。李在良同志一直担任学会的副理事长、秘书长并主持学会的日常工作。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他克服重重困难,为学会做了大量工作:8年来,他外引内联,争取机会使区内教师、学生到国内外交流、学习达80多人次;组织举办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7次、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6次,参赛学生累计20000多人次,覆盖面达到全自治区5个地市,这在西藏教育史上尚属首次,有力地推动了西藏外语教学。

对于组织上分配的工作,李在良同志从不挑肥拣瘦,拿得下,挑得起,做得好。到西藏参加工作10年,他连续10年担任班主任工作,一度时期,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这在西藏教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10年里,他担任班主任的班级没有一个学生受到过学校的纪律处分,没有流失过一个学生。他曾做过学校政教科的干事,担任过七年教研组长,20xx年以来担任年级组长。无论是搞教学还是做管理,李在良同志都能团结一班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主动把搞好教学工作服务于西藏社会

的发展和稳定,体现了一名共 产 党员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由于李在良同志担任班主任工作出色,不少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插进他的班级,因此他所在班级的学生总是比平行班的学生要多出很多。有相当部分学生由于长期不在父母身边,染上不少恶习,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差生”。

李在良同志从不把这类学生视作其包袱,而是以他丰富的知识来指导学生学习,以崇高的人格来感化学生。说来也怪,在其他老师和家长眼里的“差生”、“坏孩子”,一到了李老师班里,情况就发生了变化。20xx年,有三个藏族学生一直是全年级令人头痛的学生,临到文理分科时,没有一个班级愿意接受,李在良老师得知情况后,主动接受了这三名学生,通过李老师的耐心教育,一年后,三名学生都以高分考进了他们理想的大学,其中一位学生的阿妈流着泪,感谢老师,逢人便讲:“要不是李老师,我儿子不要说考大学,恐怕高中都毕不了业。”李在良老师就是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中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尊敬和家长们的真心拥戴。

更难能可贵的是,李在良同志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做好教育工作同西藏的长治久安、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联系起来,把学生的成人成才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创造了多少个第一。10年来,李在良同志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属于藏汉族学生混编班,最多的时候藏族学生达到35人左右。他带过四届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其中两届培养出了西藏自治区高考状元。20xx年高考,他所带的文科班里的格桑曲宗同学,以总分578分(其中英语138分,为当年全区英语单科第一)的突出成绩,获得了该年度西藏自治区高考文科状元,创下了藏族学生在西藏高考历史上的最高分。20xx年高考,他所带的理科班里的何鑫同学,以总分659分(其中英语140分,为当年全区英语单科第一)的突出成绩,获得了该年度西藏自治区高考理科状元。四年培养出两个高考状元,不仅在西藏,就是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不仅如此,李在良同志在自己的专业学科教学和班级总体发展上也成绩赫然。

他积极探索在民族地区提高英语教学成绩的有效方法。他常说,在民族地区搞教育,就是要提高民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所担任班主任的四届高三毕业班中的藏族学生100%的升入大学本科,其中20xx年的班级里的24名藏族学生中有23名升入重点大学本科,创下了拉萨中学高考历史上同类情况的最高水平。他所担任班主任的四届高三毕业班,高考升学率均在95%以上,其中20xx年、20xx年的高考升学率达到了100%,20xx年本科率达到了92%。他本人所带的英语高考成绩均在80分以上(这在西藏教学史上可是了不得的成绩),一直保持了学校的高考英语单科成绩第一名。

李在良同志工作中取得了如此成就,这与他勤勉工作和良好的师德是分不开的。他一直实施着他的“爱心教育”、“情感教育”、“成就教育”、“励志教育”。多年来,经他资助过的贫困学生就有30多人(包括资助现金、衣物、学习用品等);与学生谈心累计达2000多人次;家访累计达240多次。19xx年,班上一名同学厌世弃学,他先后6次家访,深入细致的做学生和家长的工作,终于使这位同学回心转意,重返校园,考入大学,现已成为西藏的一名税务干部。

19xx年,高考在即,一名藏族学生突患痢疾,父母远在日喀则地区,是李在良老师守在学生身旁拿药护理,直到第二天父母赶来照看。像这样帮助学生解决的问题,具体有多少,实在无法统计。身教重于言教。李在良同志要求学生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他诚信、守时、好学上进、讲究礼仪、言谈举止文明大方、不沾染任何劣习,为学生树立了优秀的楷模,学生们私下里把它当作自己身边的崇拜对象。每一届毕业告别的场面是十分动人的,家长和学生们向李在良老师献上洁白的哈达,大家哭成一片,李在良老师更是泪流满面。泪水里包含着感动、理解与喜悦。

一个人干着五个人的工作“奉献第一,教育第一,学生第一,教育工作无小事”,是李在良同志的人生信条。他的工作量之大,之艰辛,不仅在高寒缺氧的西藏,就是在全国的同类学校也是罕见的。由于西藏教育的特殊情况,他长期担任三个班的

英语教学任务(有时多达四个班),周总课时量在40节以上,又一直担任着班主任(最多时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教研组长,20xx年起担任年级组长,同时还兼任着西藏外语学会的日常工作。按工作总量计算,他一个人每天干着近5个人的工作。为了把每一项工作做好,李在良同志呕心沥血,废寝忘食,一心扑在工作上。19xx年,他由于放不下正在带着的毕业班的教学工作,狠着心把妻子孤零零一个人留在内地生产。直到孩子一岁的时候,他才见到第一面。他高兴地去抱孩子,孩子却大声哭叫着怎么也不让他抱。一个在工作中东挡西杀的坚强的男子汉,这时候只能背过身去流下歉疚的泪水。

李在良同志谦虚热情,有着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亲和力。无论是做教学工作还是管理工作,也不管工作量有多大,只要是他经手在干,成绩就一定会是最好的。尽管工作中头绪多、难度大,但他从没有旷过一节课、误过一件事,许多时候忙得顾不上吃一口饭、喝一口水,同事们都说他是“铁人”。确实是这样,每天李在良同志都是满面春风对学生,神采奕奕上讲台,尽量用他饱满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和周围的同事。现在李在良同志已是一位年青的老教师,他总是毫无保留的把他的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刚参加工作的年青教师,近几年经他指导的教师大都已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爱国诗人屈原的诗句,是李在良同志最喜爱的座右铭。他经常说:“教书育人,是一个人民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是一个人民教师的本分”。正是如此,他才能在短短的十年里,硕果累累,誉满西藏教育。作为一名共 产 党员,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李在良同志正在用自己实际行动为“三个代表”作最好的诠释,用自己的全部心血书写着“师德”两个闪光的大字。

丹心一片育新蕾

刘福颖,女,汉族,19xx年9月出生。天津市北辰区东堤头中学一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天津市劳动模范。

自19xx年从天津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 刘福颖同志毅然决然地来到了天津市北辰区最偏远的一所农村初中校东堤头中学。当时简陋的校舍,破旧的桌椅,落后的成绩、居高不下的辍学率…让她这个老毕业生感到辛酸。

刘福颖暗下决心:我一定尽自己所能,让母校重铸辉煌,让家乡的孩子们不出家门也能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她十三年如一日在边远农村校呕心沥血,辛勤耕耘,舍小家顾大家,奉献着青春热血,收获着幸福快乐,用她那份责任与爱心撑起家乡教育的一片蓝天。

刘福颖同志从教十三年,做了十二年的班主任。“以诚感人,以爱育爱”是她工作的信条,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钻研教法、研究心得、走村串巷进行家访…。她每接新的班级都深情地承诺:“也许我不能保证你们每个人都上大学,但我能保证把你们培养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在班主任工作中她非常重视自身的榜样作用。在学生眼中,她是严师,事无巨细,带头做起。平时刘福颖总是不声不响地弯腰捡起地上的果皮、废纸,为学校操场拔草她也是第一个脱下鞋,在烈日下带头走进烂泥里。有一个学生在给刘老师的周记中写到:“您虽然不说什么,但您用行动告诉我应该怎样去做”。新生入学后她和学生一起制订《班级公约》,商讨班级管理的策略,建立小组评比制、卫生责任制、班干部轮换制等,让学生既感到有章可循又感到老师对他们人格的尊重。以丰富的班级活动凝聚学生,把班集体建成温暖的家。如:为了培养七年级新生劳动观念和合作意识,开展了“我是家长好帮手”的劳动技能竞赛。为了提高八年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辨别是非的能力,在班内召开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的辩论会。为了缓解九年级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开展了“爸爸、妈妈请听我说”的致家长一封信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每接一个新班,她首先要做的就是走访每一个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从接班到学生毕业,每一个学生家里她都去过,有的学生家里她甚至去过4、5次,并且坚持做到学生有进步必访、学生家庭出现变故必访、学生在校发生问题必访,每年家访率均达到100%。家访密切了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赢得家长对她工作的支持和理解。为了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每学期在班内刘老师都要开展师生通信活动,让孩子们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她用心去答复每一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就是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她还利用网上聊天的形式疏导孩子们内心的疑问, 她珍视与学生这份情感,因此从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中,学生都能感受到刘老师对他们的关爱。

十余年的班主任工作让她体会最深的是:“只要你全心全意爱学生,学生也会同样爱你”。刘福颖同志更像是慈母,在班级管理中,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的育人理念,用学生能够接受的制度规范学生,给予每一位学生切实的人格尊重。刘福颖老师班里来了一个很特别的女同学,她的父亲游手好闲,时常惹事生非,监狱已经是几进几出,在村里谁也不敢惹他。有些老师担心这样家庭的孩子不好管理,因此哪个班主任也不愿意要她,最后刘福颖把她接到了自己的班里。刚入学时,她上课坐不住,经常说话,下课打架骂街,让同学们望而生畏。在刘老师与她的接触中发现,她不仅乐于助人、而且文笔很好,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刘老师主动接近她,诚恳的指出她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对她提出具体的希望和要求。多次进行家访,和家长实现了平等沟通,刘老师又主动给她创造在同学面前展示才华的机会,帮她在同学面前树立威信,用各种方式鼓励她。在刘老师的爱心与真诚的感召下,这个学生彻底改掉了不良习惯,不仅被学校评为优秀班长,而且还被评为区级优秀学生干部。

有个叫李国成的学生,患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为给他治病,家里已经一贫如洗,李国成情绪低落,几乎丧失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刘老师多次与他谈心,鼓励他战胜

病魔,自强不息,并经常拿出自己的钱帮助他。刘福颖用自己的行动和真情教育学生们:班级是个家庭,社会是个家庭,人要富于爱心。学生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以各种方式帮助李国成。在他住院治病期间,同学们轮流为他写听课笔记,厚厚的笔记及一封封的慰问信源源不断的寄到他的病床前,让他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李国成在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中看到人活着的意义,他把这种关爱化为学习的动力,虽有两个多月没来上学,但期末成绩名列年级第三。他以中考602.5分的成绩升入了市重点中学,圆了他的上学梦,“活着真好”道出了这位学生的心声。

张东兴同学,母亲有病,家庭生活困难。一天,刘福颖发现这个学生情绪低落,一问才知他的父亲患了晚期胃癌,家里不想让他上学了。看着孩子那无助的眼神,刘福颖的心如刀割一般地难受,于是她和张东兴一起来到了他家,把身上仅有的180元钱掏出来放在床上,对他的父母说:“您安心养病,孩子由我和同学们来照顾”。从此照顾张东兴的任务就落到刘福颖师生的肩上。她们先后为张东兴捐款一千多元,使他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张东兴在给刘老师的信中说到:“您是我至今为止遇到的最好的老师,是您的呵护和帮助使我快乐的渡过了初中生活,我没有感受到因为家庭贫困而带来的一丝烦恼。最让我不能忘的是您说话的语气:严厉的时候像铁钉,让我意识到错误必须改正。温和的时候像流水,让我知道老师是爱我的。我一定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您和同学们,长大以后也要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有用的人。

20xx年元旦,东堤头中学九年级四班的教室里格外热闹,教室的墙壁上挂着市级三好班集体的奖状,此刻这里的联欢会达到高潮:全班同学整齐地站在教室里,他们每人手里都捧着一盏闪光的红烛,用一种充满敬意的目光深情地注视着他们的班主任,轻声唱起:“再有半年我们将要离开您,时间这么短,我们怎么舍得您…”歌声里,那个女生班长将一块写着 “老师、导师、恩师”的牌匾送到刘福颖老师的手里,烛光把教室映得通红,此情此景,让刘福颖热泪盈眶。透过泪水看着孩子们

那一张张诚挚的面孔,她感到无比欣慰,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教师是多么的幸福。

刘福颖用爱心为学生们搭起了一座通向成功的桥梁,同样,她在教育教学领域也闯出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带班特色。她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更新观念,积极创新,探索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轻负担高质量教学模式。形成了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灵活善变的教学方法,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踏实严谨的教学态度等教学特色,调动了学生的内驱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她的教学成绩连续多年在本区同类校中名列前茅,她的论文《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获市教育教学成果奖,她还领导参与了学校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培养学生“四会”能力的和谐教育实验的子课题研究,20xx年4月通过了国家级鉴定。她的论文《师生互信创造教育契机》发表在天津教育报上。

刘福颖同志担任了七年的年级组长,经历东堤头中学由弱变强的全过程,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她在工作中始终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言行感染着每一个人,她和她的同事们不断创造着东堤头中学一个又一个奇迹,中考连续五年名列全区榜首,把一所全区倒数校,变成当地远近皆知的一所“名校”。她所带的年级组在20xx年、20xx年、20xx年分别获区级先进年级组的荣誉称号。20xx年刘福颖同志又以超出常人的精力,担负起学校的德育主任的重任,同时接任七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和两个班的数学课。她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德育工作,从班主任培训到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丰富多彩的德育特色活动到一节节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都留下她开拓创新的思路。她利用公休日带领学生走进敬老院,用孩子们的歌声和爱心抚慰老人们孤独的心;她还把学生带到改革开放后发生巨大变化的小康村,请村里的老干部讲党的富农政策给家乡带来的种种益处,激发孩子们对党、对家乡的热爱。20xx年学校德育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不仅被评为天津市优秀家长学校,而且被命名为天津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北辰区育人环境特色校。

刘福颖始终牢记陶行知的一句话:“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因此她把:“爱

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给每一个孩子创造成才的条件”作为她教育工作的出发点。真心关爱每一个孩子,耐心教育每一名学生,处处为学生发展着想,这就是她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部写照。刘福颖先后被评为北辰区十佳教师、北辰区师德标兵、北辰区十佳班主任,区级优秀共 产 党员、三育人先进个人、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女职工建功立业先进个人、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刘福颖同志殚精竭虑,给每一个孩子创造着成功的机会,给每个孩子搭建着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她用现代的教育理念去严格管理学生,她用爱的心灵去发现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她用深情的眼神去注视着学生,她用最宽广的胸怀去包容着学生,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教育和自我管理。当地老百姓传诵着这样一句佳话,“爱自己孩子的人是人,爱别人孩子的人是神”。教苑苦耕耘,青春放异彩。刘福颖同志以顽强拼搏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出色的工作业绩履行了一个共 产 党员的神圣职责。她扎根农村教育事业,用青春热血谱写着人生壮丽的诗篇!

爱生如子的好教师

王玉贵,男,汉族,47岁,中共党员,山东省阳信二中副校长,滨州市阳信县商店镇柴家村人。王玉贵数次获中学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省优秀辅导员奖,他先后获得县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县优秀党务工作者、县市优秀共 产 党员、“滨州市高考先进个人”、滨州市劳动模范、滨州市优秀园丁、“山东省人民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2005和20xx年度瞩目滨州十大人物 、首届“感动山东20xx年度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闻一

多先生在《红烛》诗中写道。阳信二中副校长、共 产 党员王玉贵,如同这样一支红烛,在教育教学岗位上默默奉献多年。9月8日,在全省庆祝第21个教师节大会上,他被省政府授予作为教师的最高荣誉——“山东省人民教师”,享受省级劳模待遇。

面对十几个歹徒的砍杀他挺身护住学生

3月12日夜里10点多,阳信二中晚自习结束了。

副校长王玉贵像往常一样,来到教学楼前,看看学生是否都已回宿舍休息。 这时,王玉贵听到教学楼东部二层有打斗声。他迅速跑过去,见有十几个染着红、黄头发的青年,正在殴打两名学生。王玉贵冲上去,护住了学生,可歹徒的拳头、棍棒、砍刀一齐落在他身上。

闻讯赶来的老师们忙拨打急救电话120,把他送进了医院。医生脱下血衣,发现王玉贵被刺中了后背和腋窝,险些刺穿胸膛,有两个刀口,总长达19厘米,刀口深4厘米,整整缝了18针。

县领导来探望他,村里的百姓也结队来看望他。8月底,记者采访他,他说:“我受点伤不要紧,要是学生出了事,我怎么向他们的父母交待呢?”

“1:3000,我只好选择后者”

记者来到他的老家——阳信县商店镇柴家村。这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小院,院里两棵大枣树,枝叶间缀满了红彤彤的小枣。19xx年,王玉贵出生在这里。由于家里穷,他11岁才上学。

19xx年,王玉贵高中毕业,被聘为村小学的民办教师。到第三年,他又考取了惠民师范,毕业后分到阳信三中任高中生物教师。中师毕业任高中的课,王玉贵感到压力很大。他一有空,就骑上自行车到县一中听课,去县教研室找教研员求教,上教育学院拜师。天道酬勤。19xx年,他第一次带的生物课高考成绩在全县中学名列前茅,县教育局给他发了奖状。期间,他还在滨州教育学院进修了专科,19xx年又通过自考取得了本科文凭。

19xx年,经过考试和考核,王玉贵被调入阳信二中任教。20xx年,他被任命为分管业务的副校长。

当校长,王玉贵有个信条,就是“走出办公室”。不管是备课会、教学质量分析会、边缘生转化会、尖子生促进会,他都参加,并坚持听课。听上10分钟,他能和有关教师座谈1个小时,谈看法,谈建议。

同事形容他的特点是“不闲着”。他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和师生一起跑操。晚上11点,他要最后巡查完校园,才安心入睡。二中每位学生的情况他都要摸个遍,教师有情绪他都细心体察,帮助解决像职称、住宿、带小孩、乘车这类工作生活难题。

王玉贵刚柔相济。与师生对话,他和声细语;论工作成绩,他毫不遗漏地表扬别人;用学校制度规范人,评优晋职人人服气;如果谁违反制度,他敢于当面批评。他说,批评不是冲着哪一个人,都是为了教育工作。

20xx年,他女儿参加高考。但他和高三班主任吃住在校,无暇照顾女儿,女儿连盼着父亲在考试这几天用摩托车接送她的愿望都没实现。结果,阳信二中高考打了翻身仗,女儿却落榜了。女儿复读参加高考时,王玉贵又在邹平带队监考,只是在电话中给了女儿一些鼓励。他对记者说:“1:3000,我只好选择后者。”

当学生需要资助时他从不犹豫

出身农村,当年距高校一步之遥的王玉贵,更能深刻体会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这就不难理解,当他的1000余名学生考取本科,有的考取北大、清华时,他是那样欣慰。

他爱人至今没有工作,家里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还要赡养父母,惟一的经济来源就是他的工资。但学生需要资助,他从不犹豫。20xx年,他从高一起负责的年级参加高考,信阳二中成绩辉煌,其中,阳信历史上培养出的首位清华学子孙维山,就曾因王玉贵的资助而免于辍学。孙维山一家人说,忘不了王玉贵这个恩人。

王玉贵对自己却很苛刻。妻子回老家看望父母,每次他都用自己的摩托车把妻子送到汽车站坐车,从不用公家的车。有学生逃学到网吧,王玉贵有空也会骑上摩托车去追回。他患有高血压,同事劝他多吃点菜,而他一忙起来,常常是用馒头、咸菜打发了。

王玉贵说:“能把自己的父母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把自己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那么,他做人,做教师,也就做到位了。”

扎根山区 奉献教育

陶海林,男,汉族,19xx年10月出生。海南省五指山市海南省工业学校讲师。陶海林老师是我省师德建设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代表,目前,全省教育系统积极响应省教育厅的号召,开展向陶海林老师的学习活动。

陶海林老师是一名复员军人,曾先后在海南电池厂、海南石油公司通什分公司担任过工人、采购、仓管、出纳、统计、会计主管和财务经理等职务,具有丰富的会计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也是目前五指山市仅有的一名通过全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的“特殊”教师。

陶海林最为特殊之处,是在于这些年来,他拒绝了多家单位高薪高职的聘请,甘愿当一名普通教师,始终扎根在贫困的少数民族山区里从事教育事业,奉献青春,无怨无悔。

在十九年的教师生涯中,可以用“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八个字来概括陶海林老师。他连续15年放弃16个寒暑假的休息时间,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他年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他曾被通什市人民政府授予“抢险救灾先进个人”;曾获得“海南省优秀教师”的殊荣;曾赤手空拳与持枪歹徒搏斗;他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演讲稿,在20xx年全省普通中专师德演讲比赛、2004

年全省中青年教师师德演讲比赛、20xx年全省教师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中深深地感动了所有的听众,并获得了演讲比赛的一等奖,他连续两年在全省各市县进行师德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引起强烈反响。他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书写他的人生乐章。20xx年,海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十佳班主任”的荣誉称号。中国教育报、海南日报、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海南新教育期刊都相继报道了他的事迹,海南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也多次对他进行了采访报道。

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陶海林老师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典范。他虽然没有上过大学,却以顽强的毅力和进取精神通过了大专学历和本科学历的学习,并先后通过了全国会计师资格和全国注册会计师资格的考试。他从企业到学校,没有多少教学经验,但他却勇于探索进取,敢于改革创新。为了上好每一堂课,他以自己独特的方法备课,先从生活和工作中找出学生熟悉的实际例子,写成讲课稿,然后录音并反复播放,不断地以学生的思维方式来纠正自己备课中存在的不足。在教学中,他打破了“一本书,一支笔”的传统教学模式,结合自己11年的会计工作经验,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分阶段、分模块、分能力点来组织教学。他自编了《工业企业会计模拟实务教程》,在会计教学和股票交易教学中先后创立了《会计模拟实务教学法》、《理论与实际互换教学法》、《课题讨论教学法》、《学生讨论授课教学法》《模拟炒股教学法》等。他还将课堂改变成工作现场,使学生在学习中如同身临其境,把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边学边用,学以致用,学后会用。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学习积极性高,参与性强,化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教学效果非常显著。他所提出的“自学为主、听课为辅、复习消化、练习巩固、操作理解”的学习方法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他也因此于19xx年获得了“海南省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并在20xx年我校首届教学能手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他创立了一个以专业为主的综合学习指导小组,并同时在各班级中成立了相应的学习指导小组。他将各年级、各班级中成绩优秀、综合能力

强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特殊”辅导,然后再由高年级辅导低年级、由优生辅导差生的方式组织班级学习,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并结合存在问题,有的放矢给学生讲课。

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关爱学生

陶海林老师说:“什么都可以放弃,但不能放弃的是我的学生。”陶海林老师视学生胜过自己的亲生子女。他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几乎每天都有4~6节课,还主动要求同时担任三个班的班主任工作。为了带好学习指导小组和及时了解、处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他每天吃完晚饭后都匆匆赶到学校,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和思想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思考未来。由于他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上,他的成绩斐然。许多昔日的“打架大王”、“捣蛋大王”在他的引导教育下成为优秀的学生或企业界的业务骨干。我校98级会计班的云飞同学,在中学时就因多次违纪被两所学校开除过。到我校就读后,仍旧继续在学校中捣乱。陶海林老师刚从别的班主任手中接管该班时,他就带领全班男生罢课,并扬言“两个星期搞定新班主任”。陶海林老师对他的心理进行了仔细地分析,发现他是一个有较强工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但脾气却又十分暴躁,不爱讲理的人。陶老师就赶到距学校80多公里远的三亚市,找到他的父母,了解他的家庭情况,然后根据他的特点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引导他学会分析问题、分辨是非。从此云飞同学开始努力学习,积极工作,逐渐变成了一位优秀的学生,现在他已是珠海一家外资企业的业务主管。陶海林老师所带的班级年年荣获“先进班集体”、“先进团支部”。他管理学生的效果得到了学校的高度赞誉和社会的肯定。许多家长将孩子送来学校时都点名要陶海林老师“改造”自己的孩子。他成功的后进生转化教育案例印发给学校各教研室组织学习,他对后进生转化教育工作的“激、讲、怕、敬、服”的五大策略和“激发自尊、引导自尊、重塑自尊”的三大方法,被兄弟学校多次邀请交流。“关键时刻,帮人一点,会对一个人的一生

有重大意义。”这是陶海林老师质朴的话语。陶海林老师生活俭朴、节吃省穿。但他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却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了七万多元为王海容、郭琳琳、邱天、刘慧春等二十几位贫困的山区学生支付了各种费用,在他所带的班级中,没有一位同学因家庭经济困难而缀学。2000级会计班的黎族学生黄林清同学,因家庭经济困难四次缀学在家,但每次都是陶老师为其支付了学费和生活费,让她重新走进课堂,完成了学业。(详见《中国教育报》20xx年2月28日)

诲人不倦,甘为人梯

陶海林老师不仅关爱学生,也同样关心年青教师的成长。他诲人不倦,甘为人梯,十分关注年青教师的教学和带班情况,注重培养年青教师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思维能力。每当新教师来到学校后,他就主动找他们谈心,传授备课、讲课技巧和带班方法,经常抽空去听他们讲课,指出他们讲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邀请他们听他讲课,相互交流。对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新教师,他还亲自带他们到附近的工厂、宾馆等企业参观实习,帮助他们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当新班主任上任时,他热心帮助和指导新班主任。当新班主任工作出现问题时,他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协助他们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陶老师平易近人,也乐于助人,许多年青教师都非常尊重他,经常和他一起探讨教学问题。

在他的帮助下,许多年青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青教师的“人梯”精神,赢得了教师和职工的尊重。四、见义勇为,热心社会公益陶海林老师襟怀坦荡,为人正直,淡泊名利,铸就了他那高尚的品德情操和炽热的人格力量。他不仅热爱学校,关心学生,也热心社会公益,热心为五指山建设做贡献。19xx年通什洪灾时,他奋不顾身,主动投身于抗灾第一线,帮助受灾群众抢救物资,并多次协助公安机关抓获趁灾打劫和入室盗窃的歹徒,被通什市人民政府授予“抢险救灾先进个人”。97年底,通什旅游山庄的一名员工被手扶拖拉机撞成重伤,司机逃逸,在场的上百名群众无人伸手救助,他撇下自己不

满三岁的女儿,将伤者送往医院救治。直到伤者亲人赶到,他才想起自己的女儿不见了,连忙上街寻找,才找到泪流满面、已经哭累了的女儿。98年12月5日,十几名手持凶器和自制火药枪的歹徒企图行凶闹事,他不顾个人安危,面对连续5次向他举枪瞄准的歹徒的枪口,临危不惧,与歹徒进行了英勇的搏斗,并与校警一起将其中的一名歹徒抓获扭送公安机关。

十几年来,他协助五指山市财政局、税务局等多个单位举办过二十多期会计知识培训班,为五指山地区培养了上千名财会人员。琼州大学、五指山市党校、海南电大五指山分校也经常聘请他前往讲课,就连保亭县、琼中县、乐东县等财政局也多次请他前往教学。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义务为五指山市的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提供会计咨询服务,帮助多个企业解决业务难题。地处五指山市番阳镇的万川公司,在经营中经常碰到一些管理难题,他不顾路途遥远,定期深入企业义务进行业务指导。他热心为五指山市传授会计业务知识,培训大批财务人员所付出的艰辛,受到了五指山市各级领导的好评,在五指山市的会计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20xx年初,海南省财税厅将陶海林老师列为“全国杰出会计工作者”候选人向财政部推荐。不求名、不图利是陶海林老师的优良思想品德。为了这个神圣的教师事业,他曾多次谢绝高薪高职聘请,始终扎根在少数民族山区里当一个普通教师。许多人不理解他,多次问他说:“象你这样具有丰富的会计工作经验,又同时拥有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讲师牌子的人并不多见,随便到那里去干都能赚大钱或当上一官半职,为什么却要留在这贫困的少数民族山区里当一个普通教师呢?”每次他总是淡淡地回答:“我不求身家百万、位高权重,我只求桃李芬芳,繁花似锦;我不求流芳百世,名垂千古,我只求问心无愧、欢笑人间。我知道,凭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山区贫困落后的面貌,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无私的奉献,贫困落后的面貌就一定会因我们而改变。”这就是一位甘于扎根少数民族山区的

教育工作者对他人生价值追求的回答。

雪域高原传播着师德

傅文才,土族。19xx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数学系;19xx年8月—19xx年8月,在玉树州民族中学担任教育教学、副校长工作;19xx年9月至今任玉树州红旗小学校长。

傅文才两次被授予青海省“十杰”校长称号,先后荣获州级“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州优秀校长”、“劳动模范”、“优秀共 产 党员”、“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称号,20xx年被评为青海省师德标兵。良好的师德是育人的关键,人格力量、情感力量、智慧力量融为一体是教师师德的集中体现。

出生于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农村的傅文才在远离家乡的玉树草原、在牧区教育教学领域已奋斗了整整30个春秋。30年来,无论是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班主任,还是身为校长,他始终坚信,只有付出对事业、对学生持久而真诚的爱,就一定会得到一位教师所期望的回报。“只要付出心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傅文才说,在州民族中学做班主任工作的那段日子,是他最感充实的一段经历。傅文才是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因为他课教得好,更因为他从心底里爱学生、欣赏学生。

当初,州中学民族高中班学生成绩最差,而且最调皮,是学校出了名的差班,没有一个老师愿意带他们。但是,从教不久的傅文才却愉快地承担了这个班的班主任。因为他相信,只要付出心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民族班的学生由于上学较晚,读高中时大多已20岁左右,生活散漫、学习风气差,沾染一些毛病是这个班的“群体特征”。班里有个男生叫桑杰,是全校有名的“刺儿头”,在老师们的眼里,是一个“冥顽不化、无可救药”的学生。

傅文才接班后,先不声不响地暗中观察一段时间,结果发现桑杰足球踢得好,而且在班上有一定号召力。更可贵的是,他是个很孝顺的孩子。傅老师开始“投其所好”,首先给他压担子,让他在班上组织球队,当球队获得好成绩时,傅老师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并告诉他“老师很欣赏你,但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必须方方面面都要好。”话语不多,但语重心长。此后,桑杰有了显著转变,老师们说,与以前比,他简直判若两人。

抽烟曾是民族班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们虽然想了很多办法,但效果都不大。傅文才带上民族班后,搜集了关于吸烟危害健康的图片,并张贴在教室里,他首先要求学生不许在教室里抽烟,坚持两个月,效果不错。他进而要求不许在宿舍抽烟,并经常到宿舍检查,让同学们互相监督,坚持一段时间,许多学生都戒掉了烟。永军是班上最调皮的学生,经常撒谎、找借口回家不上课。一天,他又说爸爸妈妈病了,要回去看看。傅文才明知这又是在撒谎,但仍像慈父一样对他说,“你是很有孝心的孩子,回去吧,耽误的课回来我给你补上。”老师真诚的关心深深地打动了永军,他向老师讲了真心话,再也不提回家的事了……在牧区长大的孩子,不知道面粉是怎么来的,更不理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傅文才发现有些孩子随意扔掉吃剩的馒头,有的竟用馒头当作石头砍羊寻开心。每见到这种情形,傅老师总是把他们扔出去的馒头一块块捡回来,然后给他们讲农民劳作的艰辛,使他们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民族班的一些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成绩不理想。傅老师发现一些学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情况,原来是学生不喜欢×号,一见到×号,有的就会把作业本扔了或撕了。为此,他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做错题时,先打上一个点,让学生更正,更正后,再给打上个句号。这一做法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写作业、交作业的积极性普遍提高。现在,这里的许多学校、许多老师都仍在使用这一方法。

傅文才是当地一位知名度很高的老师,家长们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他的班里

读书,认为孩子只要在他手里“过”一下,就能考上高一级的学校。事实也如此,傅文才所带班的学生考上学的最多,当初许多考入州民师的学生,已成为玉树草原教育战线的骨干力量。傅文才说,牧区的孩子朴实,虽然毛病多,但是很容易感化。我虽是一个土族人,但我只要真心付出,会赢得藏族孩子及家长们的信任。他对那些家境贫寒、交不起书本费的孩子,除了在权限范围内予以减免外,还常常慷慨解囊,在学习、生活上给予补贴。当年,玉树草原上有些残疾儿童不能像同龄人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种现状让他感到很难受。为此,他决定在红旗小学开办民族特教班,免费招收残疾儿童入学,并亲自兼任班主任。在他的倾心教育下,这些残疾儿童通过接受系统的知识学习和康复训练,现已有27名残疾孩子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当这些孩子离开学校的时候,虔诚地给班主任送来条条洁白的哈达。

20xx年7月29日晚8时,一场空前的特大暴雨袭击了玉树州府所在地结古镇,红旗小学校园全部浸没在洪水中,年久失修的土木结构房屋纷纷因浸蚀倒塌,64户受灾职工无家可归。当夜12点,出差到西宁才两天的傅文才得到消息,连夜返回玉树。经14个小时的颠簸,一到学校,他就冲进齐腰深的洪水中,与教师们在洪水中开沟引水,在淤泥中转移学校资产……而此时,洪水将他家的家具、器物以及为女儿准备的嫁妆、首饰席卷一空。几天下来,他衣不解带,双眼血红,满嘴是泡,饭菜难以下咽,双腿开始浮肿溃烂……茫茫雪域,玉树草原,自然条件恶劣,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差,设施简陋,很多情况下,学校的日常管理维护都是傅文才担负。学校的输电线路出现故障,他就爬杆架线;学生的课桌凳坏了,他就维修加固;当厕所、水道被堵塞时,他也亲自去疏通……他常说:“学校就像一个家,当家理财,一切要从勤俭做起,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为学校节省一分是一分”。所以每次出差时,为了节约一点开支,食宿只求温饱、住行只需简便,从未领取过补助和差旅费。

19xx年,由于他在学校管理中做出了优异成绩,州政府曾给他奖励了3500元现

金,他把奖金全部捐给了学校,设立了贫困生助学基金。他被评为青海省“十杰”校长后,又从省政府奖给他的1万元现金中拿出一部分奖励骨干教师。在他的表率作用下,学校全体师生,尤其是党员教师纷纷捐款助学,一直延续至今,到目前为止,所捐的助学金已达6万元,每学期都有40多名贫困生享受到该项基金的帮扶。“一天看不到孩子们的身影,我心里就空荡荡的”“我喜欢和孩子在一起,感受孩子们的兴趣、情趣、童趣,使我最大的幸福,如果有一天我没有看到孩子们活泼的身影,没有听到孩子们的笑语欢声,我心里就空荡荡的。看着他们一天无忧无虑的欢笑,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就像看到了希望,也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

多年来,傅文才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全玉树州小有名气的校长,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是,傅文才始终没有离开教学岗位,没有离开他深爱的孩子们。现在的红旗小学,在傅文才的领导下,建起了“希望书屋”、 “科技制作展览室”、“小公民道德实践基地”、“健身园”等,通过“升旗仪式”、“主题演讲”、“爱心活动”以及各类特色竞赛,让孩子们树立起自尊、自信,体验成功,体验快乐。

平日里,傅文才除坚持上课外,每周都要保证听三堂课,他还积极创造机会,选派教师外出学习。身为校长,他以制度创新为切入口,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推行教师评价制度,建立了严明的校风、教风、学风考核细则,为教师专业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跪教铸师魂” 奏响阳光曲

陆永康,男,水族,19xx年11月出生,19xx年11月参加工作,19xx年6月加入中国共 产 党,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乡民族学校教师。

先后多次受到省、州、县、乡的表彰,获得了20xx年贵州“五一劳动奖章”,推荐为“CCTV”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候选人”。20xx年3月,中宣部决定将他

作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宣传报道。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重大媒体相继在显著位臵、重要栏目报道他的先进事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陆永康是一个跪着工作却让站立者叹服的水族汉子,他用残缺的身躯搏击命运,他用毕生经历为山里孩子送去知识之光。任教38年来,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自强不息,献身少数民族山区教育无怨无悔;入党21年来,他以特殊的人生轨迹诠释了共 产 党的先进性,体现了共 产 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和新时期共 产 党的时代风范。他先后多次受到省、州、县、乡的表彰,获得了20xx年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被推荐为“CCTV”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候选人”。20xx年3月,中宣部决定将他作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宣传报道。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重大媒体相继在显著位臵、重要栏目全面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

自强不息

陆永康同志出生9个月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膝以下肌肉萎缩,从此只能跪地行走。家境贫寒,身患残疾,并没有磨灭他对幸福人生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陆永康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跪着辗转在家乡几所小学求学。后来因各种原因,只读到小学5年级他辍学了。但他学习的劲头并没有减弱,通过刻苦自学,他成了当时村里为数不多“文化人”。19xx年底,陆永康所在的孔荣村组织办学,因为条件艰苦,教师待遇低,不久最后一名教师也离开了。为了不让贫困夺走孩子受教育的权利,陆永康毅然接下教鞭,成为一名民办教师,一人撑起了这所学校。在此后的教学生涯里,其因为长期跪着上课,常常双腿麻木,膝盖磨损起血泡,但他始终硬挺着上好每一堂课。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该同志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学习新教材和教法,常常熬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xx年全区“民转公”考试中,陆永康以第三名的成绩转为一名公办教师,并被组

织安排到羊福中心小学任教。之后,陆永康仍然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他的教学质量在水族山乡一直名列前茅。

爱岗敬业

陆永康生活的羊福乡,山路崎岖蜿蜒、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由于贫困,村里大多数孩子经常辍学在家。为了寻回失学的孩子,陆永康白天上课,晚上就跪着去家访。这里山高沟深,寨子分散,正常人在这些深沟险谷里行走都不容易,陆永康家访面临的困难就更大了。为了方便出行,他用树干、旧篮球皮、废轮胎、铁丝做成了一双足有2公斤重的“船鞋”缚在双膝上。从此,在羊福乡险峻的山道上,经常出现了一个拄着棍棒跪着行走的身影。他的每次“跪行”都充满着危险和艰辛,每一次都是对自我极限的不断超越,他在家访的路上,曾经被冰雹砸伤,曾经被蛇虫威胁,曾经掉进沟渠,别人1小时走的路,他得用4小时才能走完。

陆永康凭着顽强的毅力跪着访遍了学校周边的村寨,访遍了每一个学生的家,感动了山里的乡亲们。他像一支红烛,点燃自己,燃烧在山区里,燃烧在学生、家长和百姓的心中。这支烛光虽然微弱,但却照亮了山乡的未来!村民们说:“陆老师是好人,他这样爬着来爬着去,还不是为了我们的娃娃好,我们再穷再苦也不能辜负他一片好心,困难再大也要送子女上学。”只要陆永康到过的家庭,哪怕有再大的困难他们都会把孩子送进学校。在他的努力下,他的学生由最初的30名增加到50名,3年以后,他一人支撑的孔荣小学破天荒地有了150名学生,在当地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这在边远贫困的水族山区村寨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严寒酷暑,雹雨风雪,在陆永康身上留下了道道伤痕,却无法减弱他对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热爱。他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日复一日跪在讲台上传道授业,年复一年跪着走村串寨家访,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新人。他爱生如子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以及自强不息的品格,得到了一茬又一茬学生的爱戴和敬仰。他教过的学生,有的成了致富能手,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成了党和国家的干部,在各自岗位上发挥重

要作用。

无私奉献

陆永康老师常用保尔?柯察金的精神激励自己,要做一个身残志坚的人。从入党的那天起,陆永康就以一名共 产 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时时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党员的义务,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尽心尽力。他担任过机关党支部书记,任过学校职代会主席,认认真真履行好职责。陆永康会做木匠、篾匠、石匠等活。在贫困山区,他的这些手艺可以为他带来比较多的经济收入。但是他难舍那些求知苦渴的孩子,坚持在教育战线上耕耘着。30多年来,他一直甘于清贫,无私奉献。长期为学校、为学生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坚持义务为学校维修桌椅、门窗,义务为学生理发。还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从少得可怜的口粮中抠一点、省一点帮助困难学生。学生没有书(学)费,他就自己先垫上;学生没有饭吃,他就叫学生跟他一起吃。在这条“跪教”路上,陪伴陆永康的是不断收获的孩子们成长的喜悦和自我价值得到最大实现得欢乐。陆永康把爱心撒播给社会,社会也用爱心回报给他。

在黔南州委领导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经过前前后后、大大小小14次手术后,20xx年4月,陆永康终于站起来,拄着双拐又上了讲台。陆永康曾说过:是党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作为一名共 产 党员,根扎在羊福,希望在羊福。为了让知识的阳光照亮羊福乡的山山水水,他要用毕生的精力,为家乡、为人民、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20xx年4月6日,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专程翻山越岭来到羊福乡看望陆永康。石书记非常钦佩陆永康的精神,在陆永康身上,再现了一个人忠诚于自己理想信念的高大形象,一个共 产 党员忠实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大形象,一名人民教师如何以自己38年的实践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高大形象。石书记称赞陆永康老师不愧为贵州山沟里的保尔?柯察金。

以创新为使命

王志功,男,汉族,19xx年5月出生,东南大学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他头上闪烁着诸多的光环:“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留学回国先进个人”、“宝钢优秀教师一等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这一系列耀眼光环的背后,跃动的是一个高校教师以国家创新为使命,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眷眷报国之心。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投身教育矢志不渝

王志功教授19xx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xx年以优秀成绩获得东南大学硕士学位。19xx年赴德国波鸿鲁尔大学进修。19xx年9月,王志功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举家归国,回到母校———东南大学执教。回国前,王志功在德国已是功成名就,妻子也取得了博士学位,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生活在德国南部的风景名胜黑森林地区。留学期间,王志功连续参加了德国政府组织的5项联合攻关项目,承担了最前沿的攻关课题,连续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他7年间发表论文60多篇,申请了7项德国专利和3项国际专利,还两次在号称“固体电路设计奥林匹克”的国际固体电路大会上宣读论文。王志功教授在德国的事业蒸蒸日上,但是在他的心里却时刻惦记着祖国的发展。

19xx年,王志功第一次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他十分重视这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当他看到在这么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四十年来没有一名直接来自中国大陆的报告人时,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在一张海边留念的照片背后提上了“眼前脚下是西方世界,背后心中有故土祖国”这句令他辗转反侧的话语。王志功深深感到,是祖国给了他出国深造的机会,他的命运同祖国息息相关;只有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贡献,多年刻苦钻研掌握的高新技术才更加有意义。19xx年至19xx年,他两次应邀回国讲学,深感祖国对高新技术及其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集成电路的需求量高达几百亿元,但需求量的绝大多数以上靠进口;需要的集成电路品种

在1万种以上,国内实际能开发的仅有300多种;已建的集成电路生产线,90%以上在为国外的公司加工芯片,很少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更令他焦心的是,作为我国信息安全关键、信息产业支点的集成电路,如计算机的核心芯片CPU、互联网关网卡电路等,几乎百分之百的从国外进口,这极大地威胁着我国的信息网络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全。他强烈意识到:我国的微电子教育、研究和产业发展需要自己的研究队伍,发展我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产业刻不容缓,为祖国培养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刻不容缓!

面对祖国的召唤,母校的企盼,毅然决定放弃绿卡和国外一切优越条件,举家归国定居工作。回国前,王志功驱车500公里和全家一起来到德国特里尔的马克思故居。他用心灵与这位世界伟人对话:“我来向你道别,因为我将回到生我养我的祖国重新奋斗,投身于祖国的教育科研事业,建立起一个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所,培养一大批高技术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科学作出更大的贡献。回国后,他受聘为东南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电路与系统学科带头人,全身心投入了东南大学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简称“射光所”)的创建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中。

立足学科发展前沿 勇担科技创新重任

为了实现自己对国家的承诺,为了实现报国育人的志愿,王志功教授立志要打造国家创新所需的高新学科。首先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入手。为了实现建设国内外一流水平研究所的目标,能够为学科的发展提供更高的平台,他回国后的第二年,亲手组建了我国首家以超高速光电集成电路和微波单片集成电路设计为主攻方向的“东南大学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经过8年多的不懈努力,如今的射光所已有最初的三四名师生和一间不到80平方米的空房子发展到现在150名成员3000平方米场地,拥有1200多万元仪器设备的国内外知名的射频与超高速光电集成电路研究平台。建立了射频、超高速与光电集成电路设计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开辟了国内外射频、超高速与光电集成电路MPW(多项目晶圆)模式等10多条委托加工渠道;

建立了多种集成电路工艺的器件模型、单元库和工艺设计套件;建立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射频、超高速与光电集成电路测试环境;研究了射频、超高速与光电芯片封装技术。

8年来,他们完成了50多批500多种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和测试。33种芯片通过了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20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9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xx年,王志功教授领导研制出了速度达40Gb/s的光纤通信用芯片,创造中国超高速第一芯,报道后为全国几十多家媒体争相转载。在科研方面,迄今为止,王志功教授已在国际和国家级重要会议和核心期刊上发表240余篇论文,获得2项中国、7项德国和3项国际发明专利。20xx年8月20日,以中科院半导体所陈良惠院士为主任、863计划光电子专家组专家陈弘达教授和863计划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重大专项专家组专家刘伟平高工为副主任的专家组在南京对东南大学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的“射频、超高速与光电集成电路无生产线设计平台”的研究和建设成果进行了鉴定。所给与的鉴定结论是:“射频、超高速与光电集成电路无生产线设计平台”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多项目晶圆芯片制造服务、芯片测试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属国际首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广纳贤才引凤来 师德魅力润人心

高新学科必须要依靠一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创新团队。为了学科梯队的建设,王志功教授招纳贤才,广邀群英,在王志功教授的感召下,先后有10名自美、英、德、法、加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学成回国人才加入团队,有教授10人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两人,副教授2人。作为在德国学习和工作了13年的归国专家,王志功教授一方面实践“爱国奉献,上下求索”的中华民族精神,同时推崇“严谨求实,追求完美”的德意志民族精神。他不仅处处以身作则,而且利用各种场合对所领导学科和研究所的师生讲道理、提要求,还常常检查各个学习和工作场所,对出

现的不良倾向进行批评,对违犯规章纪律的同学进行教育。在他的感召和管理下,他带领的整个团队从老师到研究生都认真学习知识,刻苦钻研技术,一丝不苟工作,踏踏实实奉献,形成了生机勃勃的教学科研环境。最近他领导的团队入选20xx年度教育部的“创新团队”。

他们这支团队8年多来争取到国家863计划项目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研究项目多项和来自产业界的项目20多项,总研究经费近4000万元。为他的报国精神所感动,和高水平研究成果所吸引,台湾著名实业家、祖籍江苏、关心家乡建设的焦廷标先生慷慨捐资1500万元,在他领导的研究所内成立东南大学-华邦电子联合研究中心。一系列国内外企业也踊跃与研究所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研究方面的合作。在研究所初创的多年时间里,王志功没有周末,没有假日,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11时实验大楼锁门。作为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他还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前往北京、武汉、深圳等地参加会议和检查工作。然而,他却时刻也没有忘记肩负的育人使命。他回国没多久,系里担任研究生课程的一名教授突然病逝。此刻,救课如救火,他立即连夜备课,立即将这门课程接续下来。作为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他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以身作则,辛勤耕耘。四五公斤重的笔记本电脑,从步行到骑自行车上下班,从国内到国外,他几乎从不离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常常发现,王教授为他们修改的论文是夜里12点以后发出的。

王教授每个学期都为学生授课,3年连续开出3门新课,出版专著一部、译著3部,教科书3本。他指导学生严谨、耐心,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处处关心,他要求学生进实验室不能迟到早退,赏罚分明,还对学生参加科研活动都提供数量可观的补贴。他已培养出博士11名,硕士生65名,所培养出的研究生都能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作为国内10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他一方面指导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名访问学者与进修教师,另一方面经常到各校作学术报告和讲课。王志功教授自20xx年以来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电子

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在教材建设、工科教学基地评审验收、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制定和其它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他正在主持全国重点高校电子电气基础课程一套14本教材的编写。教学、科研占去了他几乎全部的生活,他实际上没有多少时间关心自己的家庭、特别是孩子的学习,为此他常常感到内疚。但当他想到国家的事业需要他为之奋斗,研究所20多个青年教师和研究生需要他去指导,想到中国只有2000名,而美国有40万名集成电路设计者的时候,他更坚定了对事业的选择。

展科技报国之志 拓微电子发展之路

作为一个受国家几十年培养的专家,王志功教授深深明白,自己的责任不应该仅限于建成一个研究所,带出一支研究队伍。我国的微电子教育、研究和产业发展落后,仅靠培养出一支队伍、几十个人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局面。因此,他利用多种场合,利用作为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到各地调研的机会,了解国内微电子发展的状况,同大学、研究机构和产业领域的微电子专家一起探讨我国发展微电子的道路。19xx年11月,他受教育部支持,首次在国内组织了“无生产线集成电路设计高级研讨班”。会后,写出了“关于国家设立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开展中国芯片工程的建议”,分别呈送教育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等十多个部门。最后接受有关方面建议,直接寄送李岚清副总理,得到了高度重视。

19xx年12月25日寄出,一个星期后,即20xx年的元月3日,李副总理就发出了长篇批示。因此,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信息产业部等部门迅速制订出了发展我国微电子和软件的宏伟计划。5年来,十多个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7个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和几百家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几十条先进的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线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建成投产,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产业在我国蓬勃兴起。王志功教授作为建议起草人,对我国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体现了他报效祖国、献身科学的满腔热情和科学精

神。如何把实验室的研制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转化为产品,从而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一直是王志功教授追求的目标。20xx年一月,在他的努力下,以射光所的十几种芯片及技术专利作为技术入股,与江苏长新科技有限公司在东南大学科技园内联合组建了总投资一千六百多万元的江苏新志光电集成有限公司。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依托该公司,能够使射光所的最新“中国芯”迅速走向市场、走向世界。事实上,在研究所内,他们还同一系列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进行着多种形式的合作。

王志功教授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师生的推崇和无数的赞誉: 19xx年被遴选为“863”计划光电子主题专家组成员,并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xx年获“宝钢优秀教师”一等奖,进入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xx年荣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xx年荣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20xx年荣获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教育部和科技部等6部联合授予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xx年荣获国务院侨办和中国侨联联合授予的“全国侨界十杰”荣誉称号。20xx年荣获江苏省教育工委“优秀共 产 党员”称号。20xx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面对荣誉,王志功教授说,中国有句古语:滴水之恩,涌泉以报。我能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教授、博士生导师、“863计划”一个方面的专家,离不开人民的哺育。在过去的岁月中,有众多领导、老师、同学、同事直接或间接地为我传授了知识,付出了心血。祖国还给了我出国深造的机会,我不能不回报。“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志功教授把屈原《离骚》中的名句贴在了自己的办公室里。他时刻以此激励自己用行动向着新的高峰努力攀登。

学高为人师 身正为典范

芒来,男,蒙古族, 19xx年8月9日生,中共党员,双博士,现任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博士生导师,教授。

在高校教育园地,芒来同志已经默默无闻地奋斗了16年。16年来,他怀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倾其全身的精力投入于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将一颗炽热的心奉献给他所热爱的学生,被誉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

报效祖国 义无返顾

芒来同志从小学到第二个博士,读书28年。渊博的知识为他的发展展开了腾飞的翅膀,展示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把他推到了人生旅途中的重大抉择面前。19xx年3月留学日本,20xx年3月在日本最高学府东京大学获得了兽医学博士学位。获博士学位后,国外给他提供了极为优厚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挽留他。留在国外,意味着一流的科研环境和条件,意味着不可限量的前途,这对许多人来说,都是期盼已久、求之不得的良机。优越的条件,优厚的待遇,再加上许多好心人的劝说,芒来也曾处于深深的苦恼和激烈的内心矛盾之中。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马背民族的后代,没有忘记祖国和母校对自己多年来的教育培养。当他漫步在澳大利亚碧绿的草原上的时候,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坚定了报效祖国的信念。看着眼前自己那么熟悉的草原绿色,听到家乡草原日益沙化、“沙尘暴” 日益肆虐的消息,他的心情异常地沉重。他想,为什么不能亲手让家乡的草原变得更加美丽、富饶呢?自己求学三十余载的目标终究是什么呢?选择的过程是艰难的,而一旦确定了方向,他就义无返顾。

20xx年3月29日,他以全A的成绩通过了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仅在日本滞留了四天,就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归国的征程。坚定的选择是工作动力的源泉,同时更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回到祖国、回到母校的芒来,面对着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问题的挑战和较量,他淡泊宁静,以一如既往的平常心态,潜心投身于教学科研工作中。几年来,他承担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动物遗传学》、《动物

数量遗传学》、《马业科学》、《生物统计学》、《专业日语》等畜牧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得到了同仁和广大同学的普遍赞誉。20xx年,在国家教育部对内蒙古农业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期间,他被评为全校3名讲课效果A级教师之一。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他撰写并正式出版了四部专著,四部教材;主持参加了11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自治区级项目5项;20xx年6月,芒来晋升为教授;20xx年3月,他被批准为我区第一个一级学科畜牧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生导师,现指导培养博士生11名,硕士生22名,农业推广硕士5名,高等学校教师在读硕士生2名,国外留学生2名。与此同时,他回国后积极搭桥联系,建立了内蒙古农业大学与日本国东京大学和宇都宫大学智力引进项目并邀请法国农业科学院、东京大学、日本国竟走马综合研究所等高级专家教授三次到农大合作研究;20xx年2月,作为我国马科学专家,芒来同志被邀请到日本国宇都宫大学作学术报告,极大地提高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在国外的知名度。看到这一切,回想自己当年的选择,他没有感到后悔,反而感到莫大的充实,感到自己肩负着更加沉甸甸的担子和责任。他决心把自己的毕生奉献给祖国,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

师爱育人 品德为先

芒来同志热爱教育事业,潜心研究教育和教育理论,提出许多能够为真正培养高素质人才所需要的教育理念。他提出大脑、思维和教育的革命将是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的一次最伟大革命。人类创造的一切无不来源于充分挖掘人类的智慧、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大批的创造性人才,只有这样,人类才会以不可想象的能力去改造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身。他经常教育别人也告诫自己:“学校开展的一切活动必须以热爱学生为前提,以代表学生成才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我们的职责就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他还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直是我们教育中最缺乏的环节,是教育的最大失误,创造才是人的真正生存之本,一切财富的真正来源”。正因为如此,芒来同志始终坚持以高尚的师德风范要求自己,以自己的榜样和言行去

带动、感染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他认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是一种比父爱更加宽广、深厚的爱。几年来,他对学生和老师倾注了所有的爱。尽管他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他总是尽量挤出时间用于和学生的交流,即使在非授课时间,他的工作室也总是有前来讨教的学生出出进进;当你任意翻阅一份芒来同志批改过的学生论文,上面均密密麻麻写满了评语和批注,你一定会为他的敬业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所感动;他每周定期为硕士生、博士生召开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读书报告会或茶话会,把国内外最新科研动态传播给学生;他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经常深入学生中间,谈理想、谈未来,正面引导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所学专业、树立起远大理想,报效祖国、报效父母;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他在课后总要留下一段时间和学生交流,除了正常的指导答疑,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培养严谨笃实、一丝不苟的学风、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为人处事的实际能力。

在深入细致的学生工作中,芒来同志了解到,刚入大学的新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亲戚朋友又不在身边,他们迫切需要有人去指导和帮助。他对新生倾注了更多的心血,献出了不少宝贵时光。中秋佳节,他没有在家与亲人团聚,而是和同学们一起联欢、畅谈;元旦之夜,他和同学们一起陶醉在岁首的钟声与欢乐中;寒假期间,有的学生因路途遥远或家境困难留在学校,他总要在春节邀请他们到家做客,在新春佳节家家团圆之时,让远离家人的游子也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学生病了,他积极为学生住院借钱,并前往医院看望、安慰;学生有经济困难,他就组织同学捐款或通过有关部门予以补助,把集体温暖、学校的关怀及时送到学生的心里。一次,他在了解到一名优秀学生因家庭经济情况面临辍学的情况后,把自己的部分工资拿出来为该研究生交了学费,使得该生能够继续学习。他经常资助生活有困难的研究生。对此,芒来同志亲切地说:“我在求学的道路上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深知他们的难处。给困难学生一点钱是小事,这主要是体现师生的感情,体现集体的温暖,我相信他们会更好地学习,更好地回报母校,回报社会”。有人说,情感是

思想的桥梁,这话一点也不假。多年来,芒来同志就是凭着这种对学生的炽热情感,搭起了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现在高年级学生以及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同学,每当提起芒来老师当年对他们的鼓舞和帮助,仍然为之感慨不已。凡是与芒来同志接触过的学生,都被他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的人格魅力所折服,都以曾经得到过他的启发、指导和帮助而感到庆幸。“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在“教师”这一光荣称号的面前,芒来同志是当之无愧的!

真诚奉献 硕果累累

芒来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多年来,辛勤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内蒙古教育事业,奉献给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在国内主持完成的“内蒙古主要畜禽品种遗传资源保存方法优化研究”成果已入选《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参加完成的“内蒙古主要畜禽品种遗传参数研究”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完成的“内蒙古白兔新品种培育”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9xx年获得赴日留学生第9次研究奖励金。申请者共847名,其中50名获奖,他排序为第13名;19xx年获日本国第35次三岛海云财团学术奖励金,申请该奖的专家、教授共195名,其中16名获奖,他是唯一获此奖的中国人,也是唯一获此奖的学生;19xx年获得日本国第10次味素株式会社研究基金,申请者共143名,其中10名获奖,他是唯一获此奖的中国人。他编著的《蒙古人与马》,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年12月出版发行,并获得20xx年度国家图书最高奖项—第14届中国图书奖;他编著的《牧业小百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xx年4月出版发行,该书19xx年获北方十省市(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他编著的《兽医手册》,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xx年12月出版发行,该书19xx年度获北方十省市(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用英、日、中、蒙四种文字发表论文110篇,其中国际性学术刊物上有42篇,国内学术刊

物上有68篇,多篇论文获国内外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

20xx年,芒来同志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xx年被评为“内蒙古十大杰出青年”称号,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区4名);“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20xx年,他又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十佳师德标兵。春华秋实,是芒来同志用心血汗水辛勤耕耘的结果; 桃李芬芳,是对芒来老师爱校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回报。芒来同志——一个淡泊名利的平凡而不平淡的老师,正一如既往地、无怨无悔地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发展、为自治区的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开拓进取,不懈奋斗着。“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这就是一个马背民族的后代,一个共 产 党员,一个青年教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无限追求和无私的奉献。

高尚师德如光

刘志刚,男,汉族,19xx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

刘志刚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工程热力学及工质热物理性质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呕心沥血、执着耕耘已有28个春秋。他既教书又育人,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高为师,育得桃李满天下

19xx年,刘志刚进入西安交大攻读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热工专家陈大燮先生。19xx年,他回到学校任教。先是跟着老教师当辅导,后来正式走上大课讲堂。

为了教好书,他认真学了国外工程热力学的三本名著,把课本上的内容都吃个通透、每一道习题都用几种解法做一遍;家里条件差,他就在地板上练板书。良好的讲课效果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从那时开始,他就要求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在多年来的本科教学中,刘志刚始终把教学改革和创新放在第一位,把新的

教学思想和方法贯穿于实际教学中,致力于基础雄厚、知识面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作为主要参加者进行的热工课程改革获原国家教委教学改革特等奖。主持的“CAI在热工教学中的应用”项目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组织和主讲的工程热力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中,他注重知识更新,始终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将自己多年从事的研究和在国外学到的新内容及时传授给研究生,他在国内率先开设的“流体热物性推算”课程,目前已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及时掌握和了解本学科国际研究的最新动向和研究内容,在全国高校中具有明显优势。他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一流的平台才能留得住一流的人才;有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平台,才有可能建成一流的学科,并取得一流的研究成果。

他领着团队充分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通过几年的累积,实验室以400万的投入获得了800万余元的设备。建立的流体热物理性质实验测量和理论推算科研平台,使西安交大在本领域的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这一平台的基础上,团队在近五年内获得科技部“973”项目1项,获得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其中有3项是青年教师主持,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扎实的科学研究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从教28年来,刘志刚教授总计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生10名,硕士生35名,在读博士生4名,硕士生15名。他培养的博士有两位是20xx年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获得者,20xx年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两位入选20xx年、20xx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德高为范,慈父严师出高徒

刘志刚教授始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他说,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学生是事业得以延续的基础,教师更应该是一个榜样,身体力行,把正气和所知所学都教给学生。“爱在细微中,严在当严处”。他在生活中对待学生像一位慈父,平易近人地与学生讨论问题,学生的情绪有波动、精神不好、生活困难都看在眼里,及

时进行疏导和帮助。西安交大地处西部,引进和留住人才不容易,刘志刚教授在这个过程中常常设身处地地为年轻人着想,研究生上课所用的《流体热物性推算》教材都是他免费给学生的。他常说:“年轻人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要采取各种办法留下优秀人才。这才叫不拘一格。”

但在学习和工作中,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刘志刚教授对学生的“严”首先体现在他要求学生自己在摸爬滚打中获得成长。而不是替他们选择一条顺利毕业的路。在实验室建设中,他将责任交给学生,无论是跟外商谈判、还是实验室的基本装修,都由学生从头开始做起,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学生知道了钱来得不容易,学会了把一分钱掰成两半用,而这样的全程参与,使学生对于世界一流的实验设备更加掌握,对于科研有了更浓的兴趣。刘教授的学生吴江涛就是在博士期间,从头做起不断尝试,做出了优秀的成就,成为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获得者。现在,这个不到33岁的副教授,已经被聘为国际重要期刊《化学工程数据》最年轻的编委。美国、希腊和日本的著名热物性专家在参观过实验室之后,非常羡慕西安交大能够培养出这样出色的年轻人。

刘志刚对学生的“严”其次体现在要求学生在团队中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他的硕士生入学后就要进入科研训练,在集体中受熏陶,学习研究方法、培养团队精神和开拓能力。20xx年毕业的硕士生靳晓刚入学时不习惯这样的方式,刘志刚教授就反复找他谈话,督促靳晓刚归队作研究。毕业后靳晓刚就接下了单位的一个课题,作得非常成功。现在他已经成为科室的负责人。在他给刘志刚老师的信上写道:“深深地感谢老师三年来对我的栽培,使我能够较好地适应了工作,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了较踏实的一步。” 扎实的科研训练和团队精神的熏陶给学生带来了收获:实验室在读的学生勤勉肯干,每晚上都工作到深夜。而刘老师今年毕业的6个硕士生,都找到了满意的单位。刘志刚对学生的“严”还体现在要求学生遵守学术道德,严防学术造假上。他以严谨的态度影响学生,每个学生获得的数据都必须经过不同时

间的三遍实验测量,否则数据就不能发表。在论文投稿上,刘教授注重防止一稿多投或者将一篇大文章拆成几个小内容。学生的每一篇论文他都会一字一句地进行修改,但绝不抢先署自己的名字。对此他的态度十分坚决:“学生自己做出来的事情是他们的成果,今天他看到老师利用权力占了自己的便宜,将来他就会去占别人的便宜,我们要把好的品质一代一代往下传,而不能把违背学术道德的作风教给学生。”

勇于创新,科学研究结硕果

作为学术带头人,刘志刚教授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中,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勇于创新,不断提升学科水平。他曾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重点项目5项。目前是“973”项目“新一代内燃机燃烧理论和石油燃料替代途径的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之一,同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各1项。19xx年起,开展对大气臭氧层无破坏的氯氟烃(CFC)替代物热物性及其应用研究,该项目已通过原国家科委和陕西省科委主持的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的混合工质冰箱已经实现产业化,并在长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实现了大批量生产,仅在19xx年~20xx年间,生产新混合工质冰箱250多万台,使得该公司新增利润57725万元,新增税收19823万元,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陕西经济的发展,为西部大开发事业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到目前为止,刘志刚教授已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已有60余篇被SCI/EI检索),著作3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各一项。19xx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