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好家庭

新时代家庭的楷模

----记汪德尚同志家庭先进事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和谐家庭建设已成为时代的主流,汪德尚家庭就是和谐家庭的杰出代表。

汪德尚同志,男,49岁,大学毕业,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现为县农科所所长、党支部书记、省人大代表。该同志在长期从事的农技推广工作中,从试验示范,到技术研究,到技术推广,他都能奋发进取,尽职尽责,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带领大家克服了“上无政策,下无资源”等重重困难,创建农科所示范园,经过不懈奋斗,示范园一年一个新台阶,规模和功能不断拓展,跻身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本单位职工充分就业的同时还解决了近百名下岗工人就业,使一个名存实亡的县农科所在危境中堀起,呈现出蓬勃发展生机,保持和强化了农科所为农服务职能,引领着我县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受到上级多次表彰,农科所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集体,被六安市授予科普示范基地,他本人也连续十年被评为市、县先进工作者、市“先教”报告团成员,国家优秀科技特派员、安徽省优秀共 产 党员。

荣誉的取得、单位的昌盛,得益于家庭的有力支持和无私奉献。提起汪德尚同志的家庭,从领导到同事,从朋友到亲戚,从左邻到右舍,都不约而同竖起大拇指称颂,他们夫妻间互敬互爱,尊敬老人,教子有方,子女勤奋好学,尊敬师长,他们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对邻居、对同事、对朋友,有求必应,有应必果,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许多遇到困难的人寻求帮助,许多家庭遇到矛盾需要化解时他和他家都被作为首选,渐渐地,渐渐地,他家成为人们

学习的榜样。

汪德尚同志夫妇都出身于农民家庭,双方父母都是七十多岁老人,汪德尚同志作为父母唯一的儿子,其身上担子可想而知,从上学起,懂事的他深知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父母的艰辛,衣、食、住、行一切从低线走,能省就省,后来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成了家,有了孩子,再后来进了县城,生活状况和工作环境渐渐好了起来,他们夫妇就主动将父母接进城里,白天让他们逛逛公园、商场,晚上陪他们聊天,周末带他们到医院检查检查身体,一切起居安排得妥妥切切,也许是怕给增加儿子负担,也许是他们二老长期在农村生活形成了依赖,他们二老在城里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世代生活的老屋,不在身边的父母给汪德尚夫妇带来了无限的牵挂,为便于联系,他们夫妇在老屋装了电话,这部电话成了二老和儿媳联系的专线,二老几乎每天都能儿子、媳妇、孙女问寒问暖的声音。他对岳父岳母也不例外,考虑岳父岳母远在蒙城乡下,不便相互照应,就想方设法把他接来舒城,安排好住处和工作,特别是前年岳父深夜突发脑溢血,他得到通知后第一时间赶到住处,徒步几公里将岳父背进县医院抢救室,一陪就是一个礼拜,由于抢救及时和精心护理,老爷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再后来是大量和长期的康复治疗,他们夫妇都处置得当,难怪老爷子逢人就说,是他们夫妇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成功的男人背后都站着贤惠的女人,汪德尚同志的爱人卢大姐也是农科所的一员,来自北方的她生性率直,作为所长的夫人,她始终低调对待自己,高姿态对待工作和家庭,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她都忠实履行着一名普通员工、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的义务,默默奉献着自己,八小时之内,她忙上忙下,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八小时之外,她忙里忙外,待奉长辈,教育女儿,为丈夫全身心投入工作撑起了家庭一片蓝天。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由于意外,他们的女儿尚在小学读

书,看到同龄人孩子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已就业,他们不急不躁,而是循序渐进地教育,身教言教并行,一点一滴滋润她成长,女儿虽小却异常懂事,不但文化课认真刻苦,而且琴、棋、书、画、舞样样都不落下,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上学以来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

汪德尚夫妇家庭有着世代相传的睦邻友好的美德,他们夫妇更是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尊重、邦助、方便他人是他们二口子人生座右铭,在家内他们求同存异,从没有发生较大争执,在家外,德字当头,知人善任,处处身体力行,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先做,耍求别人不做的自已坚决不做,为个人利益从不动用关系,但为同事、朋友、邻里却不惜面子,跑痛了腿,磨破了嘴,想方设法把别人的事做好,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汪德尚夫妇多年如一日,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简单平凡生活中做出了不简单、不平凡的成绩,是我们新时代家庭的楷模。

 

第二篇:新时代的好家庭

新时代家庭的楷模

----记汪德尚同志家庭先进事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和谐家庭建设已成为时代的主流,汪德尚家庭就是和谐家庭的杰出代表。

汪德尚同志,男,49岁,大学毕业,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现为县农科所所长、党支部书记、省人大代表。该同志在长期从事的农技推广工作中,从试验示范,到技术研究,到技术推广,他都能奋发进取,尽职尽责,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带领大家克服了“上无政策,下无资源”等重重困难,创建农科所示范园,经过不懈奋斗,示范园一年一个新台阶,规模和功能不断拓展,跻身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本单位职工充分就业的同时还解决了近百名下岗工人就业,使一个名存实亡的县农科所在危境中堀起,呈现出蓬勃发展生机,保持和强化了农科所为农服务职能,引领着我县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受到上级多次表彰,农科所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集体,被六安市授予科普示范基地,他本人也连续十年被评为市、县先进工作者、市“先教”报告团成员,国家优秀科技特派员、安徽省优秀共 产 党员。

荣誉的取得、单位的昌盛,得益于家庭的有力支持和无私奉献。提起汪德尚同志的家庭,从领导到同事,从朋友到亲戚,从左邻到右舍,都不约而同竖起大拇指称颂,他们夫妻间互敬互爱,尊敬老人,教子有方,子女勤奋好学,尊敬师长,他们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对邻居、对同事、对朋友,有求必应,有应必果,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许多遇到困难的人寻求帮助,许多家庭遇到矛盾需要化解时他和他家都被作为首选,渐渐地,渐渐地,他家成为人们

学习的榜样。

汪德尚同志夫妇都出身于农民家庭,双方父母都是七十多岁老人,汪德尚同志作为父母唯一的儿子,其身上担子可想而知,从上学起,懂事的他深知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父母的艰辛,衣、食、住、行一切从低线走,能省就省,后来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成了家,有了孩子,再后来进了县城,生活状况和工作环境渐渐好了起来,他们夫妇就主动将父母接进城里,白天让他们逛逛公园、商场,晚上陪他们聊天,周末带他们到医院检查检查身体,一切起居安排得妥妥切切,也许是怕给增加儿子负担,也许是他们二老长期在农村生活形成了依赖,他们二老在城里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世代生活的老屋,不在身边的父母给汪德尚夫妇带来了无限的牵挂,为便于联系,他们夫妇在老屋装了电话,这部电话成了二老和儿媳联系的专线,二老几乎每天都能儿子、媳妇、孙女问寒问暖的声音。他对岳父岳母也不例外,考虑岳父岳母远在蒙城乡下,不便相互照应,就想方设法把他接来舒城,安排好住处和工作,特别是前年岳父深夜突发脑溢血,他得到通知后第一时间赶到住处,徒步几公里将岳父背进县医院抢救室,一陪就是一个礼拜,由于抢救及时和精心护理,老爷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再后来是大量和长期的康复治疗,他们夫妇都处置得当,难怪老爷子逢人就说,是他们夫妇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成功的男人背后都站着贤惠的女人,汪德尚同志的爱人卢大姐也是农科所的一员,来自北方的她生性率直,作为所长的夫人,她始终低调对待自己,高姿态对待工作和家庭,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她都忠实履行着一名普通员工、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的义务,默默奉献着自己,八小时之内,她忙上忙下,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八小时之外,她忙里忙外,待奉长辈,教育女儿,为丈夫全身心投入工作撑起了家庭一片蓝天。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由于意外,他们的女儿尚在小学读

书,看到同龄人孩子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已就业,他们不急不躁,而是循序渐进地教育,身教言教并行,一点一滴滋润她成长,女儿虽小却异常懂事,不但文化课认真刻苦,而且琴、棋、书、画、舞样样都不落下,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上学以来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

汪德尚夫妇家庭有着世代相传的睦邻友好的美德,他们夫妇更是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尊重、邦助、方便他人是他们二口子人生座右铭,在家内他们求同存异,从没有发生较大争执,在家外,德字当头,知人善任,处处身体力行,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先做,耍求别人不做的自已坚决不做,为个人利益从不动用关系,但为同事、朋友、邻里却不惜面子,跑痛了腿,磨破了嘴,想方设法把别人的事做好,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汪德尚夫妇多年如一日,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简单平凡生活中做出了不简单、不平凡的成绩,是我们新时代家庭的楷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