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研究生案例编写要求

《公共管理学》课程考试

公共管理案例及专业案例分析报告撰写

适用对象:硕士研究生(跨专业补修)

一 案例撰写要求

所提交的案例应包括案例资料及案例分析报告两部分。

(一)案例部分结构及要求

案例主体一般应包括:标题和标属、引言、案例摘要和关键词、正文、结束语、思考题、附录、脚注和图表等8部分。案例正文以5000字左右为宜,附录不超过1000字为宜。

1.标题和标属:标题是案例的题目,标属即标明案例的适用主题。

2.引言:即案例事件的引子。

3.案例摘要和关键词:简要介绍案例事件的主旨大意或梗概,便于使用者快速了解和把握案例的主题,300字以内。关键词3-5个。

4.正文:案例一定要有比较完整的事件,有各种不同的角色,有起、承、转、合的完整情节,合乎逻辑;

起是事件的开始,推出由时间、地点、起因等要素构成的场景,介绍核心人物或决策者、主要角色和其他角色;

承是推出关键事件,引出争端、问题和兴奋点;

转是事件的进一步展开,罗列存在的种种困惑,描述进退两难的抉择困境;要不断深入拓展令核心人物或决策者感到迷惑或难以决断的事情,或展开当事人也无法把握和预料事件结局的事件;

合是事件的高潮,突出机会与制约因素,核心人物或决策者到了不得不进行选择的时刻。

5.结束语:可以是对正文的精辟总结,也可以是提出决策问题引发读者思考或者自然淡出。

6.思考题:结合教学目标一般安排3-5个思考题供读者在阅读时进行同步思考。

7.附录:提供进行案例分析所需要的额外信息,主要包括一些不宜放在案例正文,但又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或理解正文的资料、信息。

8.脚注和图表:脚注以小号字附于有关内容同页的下端,以横线与正文断开;图表可插置到正文相关位置,也可以布置在专页或篇尾,所有的图表都应编号,设标题,并有必要的说明。

(二)案例分析报告结构、内容及要求

1.案例分析报告结构与内容:案例分析报告,包括1500字以内的案例介绍,案例介绍应包括案例选题的原因、案例的内容摘要、案例分析的逻辑思路与方法及关键词等。

案例分析报告,应运用相关理论对案例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形成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案例分析报告篇幅,每篇案例分析报告字数20xx-3000字。

二 排版要求

(一)案例部分

1.案例标题(黑体、三号、加粗、居中)

标题和标属、引言、案例摘要和关键词、正文、结束语、思考题、附录、脚注和图表等8部分

2.摘要和关键词(内容全部采用宋体、小四排版,其中加粗所标注的“摘要”和“关键词”)

例:摘要:本案例……(宋体、小四)

关键词:(宋体、小四)

3.关键词与正文之间增加一行空格,正文字体:宋体、小四。

4.正文一级标题采用宋体、加粗、四号、半角;二级标题采用宋体、加粗、小四、半角;三级标题采用宋体、小四、半角。各级标题采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如:

1.;2.;3.;…,1.1; 1.2;1.3;…)。

5.全文段前与段后0.25行、多倍行距1.3,全文为宋体、小四。

6.页边距:分析报告的上边距:25mm;下边距:25mm;左边距:30mm;右边距20mm;

(二)案例分析报告部分

1.案例名称(幼圆、三号、加粗、居中)

2.各节标题采用宋体、加粗、四号、半角,各节标题编号用中文数字(如

一、;二、;三、;1.2.3.;(1)(2)(3)…)。

3.所有节之间增加一行空格(空格键、小四);

4.全文段前与段后0.25行、多倍行距1.3,

5. 正文为宋体、小四。

6.案例梗概、案例正文、简要评析、讨论与思考、参考资料等小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字;

7.数字和字母:Times New Roman体

8.页边距:分析报告的上边距:25mm;下边距:25mm;左边距:30mm;右边距20mm;

三 、提交程序及注意事项

1、请于20xx年x月x日前提交纸质版和电子版,资料提交后不再接受修改。

2.提交内容:案例正文、案例分析报告文本、

3.封面内容:按照新疆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封面

 

第二篇:学案编写要求

学案编写要求

学案作为一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载体,在体现师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优化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学案编写的质量如何,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在学案编写上下些功夫。

一、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案设计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注意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使学案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帮手。

2、探究性原则:使用学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导学案要力求做到“只是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内容精致化,导学简单化。”

二、学案编写的分工

每年寒暑假前,各学科备课组长将下学期的教学内容提前分配给各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根据组长的分工先进行个人自备,写出电子草案,备课组长汇总电子草案。开学后备课组长将汇总的电子草案按周次作好划分,每周一上午备课组长根据下一周的教学进度、课时将电子草案分配给编写人进行修改完善,周四备课组集体讨论,由备课组长审核、定稿,编写人、审核人分别在导学案署名,并上传到校园网,交由年级主任审查后印刷。

四、学案的基本环节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需要了解、掌握、运用的概念、公式、要点等;

能力目标:需要学生提升哪些能力;

情感目标:仔细挖掘蕴涵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和个性发展目标。目标要简洁、清晰、准确、全面。

(二)、重点难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出现的难点;根据课程标准、考纲,确定重点,提醒学生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三)、课前预习

1、基础自测。

2、知识链接。把本节课内容放在该学科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以往所学哪些知识点为本节打下铺垫,本节为以后的学习作了哪些准备(即助学资料),本节学习需要哪些其它知识。

3、学法指导。对当堂学习内容进行学法指导,或对某一环节的设置、某一问题的深入进行点拨。

4、问题发现。

5、学习反思。有针对全堂课的反思,有针对某一问题的反思;有提示性反思,有个人反思。

(四)、学习过程

1、 预习自学。该部分应精心设置基础性练习、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本节的基础知识的思考性练习。

2、交流探讨。结合文本,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完成。应该留有一部分

3、展示提升。在独立学习和交流互动的基础上,各个小组分别在全班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根据课堂推进情况及时给予启发提升。

(五)、巩固检测

1、课内反馈。结合文本内容,设置课内训练题目,学生在课内完成。

2、规律总结:本项内容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总结,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由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

3、当堂检测。

五、学案关键环节的编写

(一)、课前预习

1、[基础自测]

编写目的:

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编写要求:

用填空或问题的形式将基础知识一一列出,要反映教材主线,注重知识的的完整性。

使用要求:

学生先自学教材(或进行实验),然后再完成填空,检测自己的自学情况,教师可抽查部分学生的学案,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2、[问题发现]

编写目的:让学生通过自学,发现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编写要求:留有空白,让学生将自己发现的学习中的疑点、难点提出来。 使用要求:开始可由教师先提出问题,一段时间后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写在学案上。教师及时检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二)、交流探讨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经验,将每课时内容细分成若干知识点或题型,每个知识点或题型分以下三个栏目。

1、[情景激疑]

编写目的:针对学生自学提出的问题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能真正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景。

编写要求:①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通过探究,要能归纳出本知识点的主要内容;

②设计的问题要恰当、科学,有探究性,便于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讨论、探究 ; ③设计的探究内容要尽可能符合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④根据学科内容,探究内容可以设计为多种形式,如图片、启发性问题、习题、新闻热点、实验等,但都要注重问题情景的设计,不能笼统的条目式提问成“是什么?”或者“怎么样”;

⑤每个知识点至少设计一个问题,若设计多个问题,要由易到难,逐层递进,步步深入。

使用要求: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思考的第一时机留给学生,能让学生思考的,先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动手的,先让学生动手。

②针对学生实际,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该探究的探究,该讲解的讲解。

2、[归纳拓展]

编写目的:通过问题探究,归纳出本知识点的知识规律和解题方法,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本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编写要求:该部分在学案中可留成空白,或列成提纲形式,便于学生整理记录。

使用要求:讨论探究后,老师要给出规范准确的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记录。

3、[迁移应用]

[典例解析]

编写目的:通过典型例题的训练与分析,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编写要求:①根据学科特点和知识点容量,尽可能把例题分题型编写每个题型可设计1~2个例题。例题要有梯度,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

②例题要典型、新颖,要体现课标和中考的命题特点和趋势,要体现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③例题的设计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其有针对性。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特征和知识水平,既不拔高,又不降低。

使用要求:①例题要让学生先做后讲,讲解时要注意分析解题过程,总结解题方法,归纳解题规律。

②例题训练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讲解时要引导学生回到课本中去,把知识与题目有机结合起来。

(三)、规律总结

编写目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明确地认识,总结规律方法,形成知识网络。 编写要求:要尽可能以问题形式呈现,让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自己总结出本节核心内容。

使用要求:①要让学生明确本节主要内容及有关规律方法;

②要让学生自己总结。

(四)、定时巩固检测

(可分为基础巩固、能力提升两部分)

编写目的:通过课后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时所学知识,注重过程与方法,形成知识网络,提高综合能力。

编写要求:①每课时包括10题左右,易、中、难的比例大约为5:3:2。习题要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精神,体现新旧题型的不同点,体现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关的考查。

②要按知识点精心选题,既全面覆盖,又突出重、难点。

使用要求:

①要求学生定时训练,训练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题目的习惯。 ②注意分层次教学,根据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③要从审题、答题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规范性的训练。

六、学案编写的总流程

学案的编写由各备课组统一格式,统一要求,先由个人完成。个人完成的学案,必须经过集体备课讨论之后,才能统一印制。具体要求如下:

1、初稿:个人收集资料,完成学案的初稿;教师必须在学案的上方,填写编制者的姓名。

2、审稿:编制者将初稿打印,组长组织集体备课,全组教师针对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巩固拓展等内容逐一充分讨论。编制者应将集体备课的讨论结果详细记录。

3、定稿:编制者根据集体备课的讨论,及时予以修改完善,并将定稿交组长审稿,组长组织组内骨干教师定稿。组长编写的内容可以请其他骨干教师审稿。审核人由组内骨干教师轮流担任。

4、印制:备课组长将定稿交学科主任审查,学科主任签字后交年级主任、分管校长审查通过后,方可印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