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a

中学语文教师引领培训心得体会

这次培训建立了一个平台,同行与同行交流的平台,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齐心协力,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对新教师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对老教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旧的教学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

一、课标解读,指引方向

中学语文新课改在我校已进行了近一年,在这期间的上课过程中,本人渐渐有了以下一些体会。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初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

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病。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

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专家讲座,引领前行。

每一次的专题讲座都是那么精彩!带着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种种疑问,我走进了培训课堂。课堂上,专家们的精彩讲座一次次激起了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了我的反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我收获着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教师的语言艺术》让我进一步体会到了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性。其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尤其重要,语言艺术中的趣味性不容忽视,因为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需要有趣的东西来吸引他,带有趣味性的语言更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艺术也至关重要。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

每一次的讲座都是那么可贵!让人耳目一新。这耳目一新并非在现代教育手段下的缤纷世界,而是在倡导课堂教学有效性下的真实、扎实、朴实的课堂,时时处处渗透着教师的教育机智之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扎实。 “简约语文”那丰厚的内涵,一堂语文课,名师

的智慧语文,名师的简约语文,引领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完善。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在生活中,让学生去巩固知识。

聆听了特级教师的讲座,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需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从自身出发,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三、自我实践,不断提升。

向书本请教,听专家讲座,聆听名师的课堂,学习同伴的长处,这都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作好准备。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自己的实践,为了教育好我们新世纪的接班人,否则皆为空谈。于是,在培训期间,我会用学到的东西来改进我的教育教学。特别是一些教育教学的方法让我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通过参加中学语文教材培训会,使我对中学语文的新教材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这次的培训开得非常的好,对我这个中学语文的老师

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使得我在以后的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好的教学方法,更新颖的教学手段。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中学语文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

 

第二篇:中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为你欢喜为你忧

——新课程改革心得

安徽省阜阳开发区颍南中学 刘慧敏

回顾中学语文新课改的实践过程,我想从严复的一句话开始说起,“非旧无以为守,非新无以为进”,新课改十年我们守住了什么?我们创新了什么?

可喜的是我们守住了理念,新课程标准总论部分第二节,论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共四个方面。(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十年新课程课改革,许多教师在新理念的引导下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教学经验,同时也涌现出许多名师;许多老师能够有变革自己的教学方式的主动意识,不少教师对自己的教法作了很大的调整,能积极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确实涌现出许许多多令人欣喜的东西,我们确实守住了一些传统,这里我就不说太多。

这里我想说的是“非新无以为进”,我们的教学方式“新”了吗?怎样创新的?我们前进了吗?前进了多少?实在堪忧。

以下是我几点粗浅的认识,在这里希望我们共同反思、共同商榷。

一、有没有真正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新课标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较多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不是学生没有认清自己的主体地位,而是教师们自己的主体意识不够,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在具体做法上没有到位,,或者为了创新而创新,或者老师过于强势或喜欢表现,这使得课堂成了老师的做秀场。例如在20xx年全国中青年教师大奖赛上,就有这样的情况,有的老师太过强势,使得课堂几乎成了自己的;有的老师急于表现自己,在课堂上又说又唱,大秀自己的才艺,学生显得黯然失色;一个老师在作文课上大晒自己的照片和作品,变成了学生在欣赏她??所以我觉得要在课堂上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老师首先要真正唤醒自己的意识。

二、大量音像技术的运用冲淡了语文教学本身。

许多老师错误地认为教学方式的创新就是大量现代化技术的运用,于是语文课堂上就像现代版武打片一样,声、光、电齐上阵。语文多媒体教学的高密度、

大容量、快节奏特点,这确实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创造了便利条件。但语文多媒体课件中图片、音乐素材的“多”和“滥”容易忽视了语文固有的学科特点。多媒体阻断了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阻断了学生和文本的交流,而学生只有忙于被动填鸭式的吸收。与传统方式相比,多媒体并没有实质性进步,并没有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学生没有时间学习文本,丧失了自我解读、自我体验文本的机会和权利,最终多媒体成了语文课堂教学单纯的演示工具。多媒体课就上成了图片放映课,影视欣赏课,热热闹闹而并非有效。这告诉我们,用过多的音像欣赏代替语文阅读是极为有害的,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语文课必须始终坚持以语文阅读为主体,不能脱离文本而教学。

三、教师在学习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时过于简单化、僵化的被动接受,不能结合自己教学实际,不能结合学生实际,只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许多老师认为新的就是好的,他们往往不去思考、不去判断,甚至有一些猎奇心理。所以有些老师在教学方式的变革中有时会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这种情况在农村学校较为普遍。

四、新课改在农村执行的力度不够,这是农村的资源、教师水平等综合因素决定的。很多人很多时候都喜欢锦上添花,所以课程改革也是会从条件好的城市开始,从而冷淡了贫瘠的农村。

十年课改一路走来,喜忧参半。在考试的指挥棒下,我们的教学方式到底“新”了多少、前进了多少也未可知。我们带着镣铐跳舞的样子,谁来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