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春中国经济专题历次读书笔记问题总结

10春《中国经济专题》历次读书笔记问题总结和改进建议

10春《中国经济专题》助教:易声宇

这个学期一共布臵了5次读书笔记,总体来看,大家的笔记越来越符合本课的要求。好话就不多说了,接下来简要谈谈历次读书笔记中都广泛存在但程度各不相同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读书笔记不等于要点整理,更不等于要点摘抄。只有记录自己看完书后的想法,才是真

正的“笔记”。什么叫自己的想法?既可以是自己不同于文献的观点、看法,也可以是针对同一个文献观点,从自己的切身经历的角度来阐述自己对这些观点看法的理解和认识。由于提出新东西其实非常难,因此,我们特别强调大家一定要从自己切身经历出发来谈。不要小看这些感性认识,只做逻辑演绎和概念推理,其实并不能真正推进我们的认识,反而容易导致满篇大而空洞的普通话,有点文化的人都会说。下面会谈到,这其实正是用自己的经历去认识、去检验各种一般性假说的绝好机会。所以,请多多结合自身实际经历、体验、感受来写读书笔记,这既是深化认识的机会,也是回顾自己的机会,更是认识自己的机会。

2. 讨论自己对某些观点和想法的认识时,尽量避免一开始就从“应该怎么样”这个角度切

入。本门课的一大任务,就是要努力培养大家一切从实际现象出发,先搞清实际情况,再进行分析,最后有条件再下结论的思考习惯。如果不先搞清实际情况,你如何确保你说的“应该怎么样”就是真理呢?在探讨“应该怎么样”之前,请先给出“如果这样,就会怎么样”的论述。

3. 论述观点时,既要有逻辑,又要有事实。逻辑的功用在于通过归纳提出一般性的假说,

确认你用以演绎的概念体系的内部自洽性,;事实的功用在于确认你的逻辑到底是否符合经验事实的。其实,这就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人类认识事物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因此,我们总试图用已知的事物去认识未知的事物,换言之,就要找它们之间的一般性,对于那些找不到一般性的特性,就暂时当作某种事物的特殊性处理。这样做能极大提高人类认识事物的能力。说白了,逻辑就在于提出一个一般性假说,“如果怎么样就会怎么样”正是一种一般性的判断,而事实则用于将这种一般性假说到不同事物身上去不断检验。如果没有逻辑,那么就没有一般性假说,这时“摆事实”就失去了验证道理的功用,而沦为事实的陈列;如果没有事实,那么一般性就变成了缺乏检验的认识,就失去了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本质,正如第一节开宗明义所讲的,正是不断提炼出一般性的逻辑假说,再用经验事实去不断检验。所以,在论述一个观点时,逻辑和事实都必不可少。

4. 许多同学非常喜欢文章一开始就从几个不同角度去阐述自己的想法。多几个认识问题的

角度,其实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们需要的“一以贯之”、“融会贯通”,而不能把自己的头脑变成“这个派别怎么说,那个派别怎么说”,“进入经济学思维状态、进入政治学思维状态”这样割裂的思维方式中去。这并不是说,不同角度之间没有差别,也更不是说我们就可以也应该取消这些差别;而是说,我们不妨借鉴人类多少年来一直采用的试图提炼不同事物“一般性”的方法,去想想这些不同的角度之间有什么异同,这些异同背后是否反映了某些因果关系,等等。这对于推进我们的认识,实在是大有益处的。强

烈建议大家以后在试图从几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时,先想两个问题:一,“我为什么一下子就想到要从这几个角度,而不是别的几个角度去探讨?”二,“这几个角度之间有什么异同,是否可以归并?”

5. 在提炼一般性的假说时,非用到一些概念不可。然而,这时候概念是为你所用,而不是

用来禁锢你的思维的,千万不能搞倒了。各种学科乃至公众媒体中每天都在日益积累的各种概念,无不是从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中不断提炼出来的,目的就是用最简洁的形式来获得最高程度的交流,从而达成共识,获得“你一说这个概念,我就知道你在说什么”的效果,不然我们还要概念作甚!但是,大家在写读书笔记时,往往从概念出发,以一个概念立论,去论证另一个概念的逻辑正误,这不仅犯了前面讲过的如何检验假说的方法论错误,而且也忘记了概念发明出来是用来干什么的。这样做,很容易在不同经历、不同背景的人之间造成误解,造成“鸡同鸭讲”的效果,因为不同人对概念所指代的现象和问题,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理解;比如“市场化”这个概念,究竟指什么,是市场竞争行为,还是一套规则?还是自由市场准入?还是没有行政干预,抑或没有政府?具体到现象的话,又是谁来进行“市场化”,他们为什么有动力去“化”,怎么个“化”法,在哪个方面“化”,“化”的程度有多少、又在哪些方面以怎样的形式体现出来,前后对比又是怎样的?这些“化”的方面与“市场”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可以被当作是“市场化”吗?等等,一系列难以尽数的问题都会在你所使用的每一个概念后面跟着。虽然我们平时说话写文章要把这每一个概念都交代清楚的费用实在是高昂,也很少有人去做,但是至少,那些对大家的说话和文章有重要甚至关键作用的概念,比如被当作立论基础的概念,其所指代的现象、行为、问题等背景,大家不妨努力去交代清楚,从而把这些关键概念的使用仅仅当作一种行文简称即可。

6. 当觉得可能会用到多个概念时,不妨也像从多个角度论述那样,先想想,“这些概念之

间有什么异同?这些异同反映了什么关系?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哪个概念因而最准确,最根本,最适用于我的文章?我能否只用这个最适用的概念呢?如果不能,那么为什么?有必要使用其他概念么?如果直接谈论这些概念所指代的现象和问题,而不用概念,是否也能说清楚我想说的事情,甚至能说得更清楚?”

7. 读书笔记不是任务,只是借由读书来发你所感所悟的一种形式而已。既为所感所悟,就

本不可强求,更无须为刻意创新观点学说而痛苦憋闷。何不把读书笔记的写作过程,视为与自己过去的经历,也即过去的自己进行回顾、交流、对话的绝好机会?重视并努力挖掘自己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就是真正尊重自己,也就是在寻找真实的自己,更是在看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不是么?:)

 

第二篇:学生读书笔记总结

xx小学

学生读书笔记展评总结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一个充满幸福和-谐的校园,离不开浓郁的书香气。著名学者朱永新这样谈读书:“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理性的优秀的民族,一个崇尚读书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社会,而一个崇尚读书的校园一定是一个健康而充满生机的校园。”

课外阅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质素,这个认识在教学实践中已得到教师们充分的认可。但目前小学开展的课外阅读往往处在自发阶段,教师们让学生大量地接触种种语文现象”,却缺乏指导,期望学生在接触中自我感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道理固然不错,但是把学生扔到水里任他们扑腾,学会了的就会了,学不了的就算了吗?尤其是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如果不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只能是盲目和流于形式,那么,应该如何对小学生实施课外阅读方面的具体指导?如何更好地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

一、好词句,记下来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倡导记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记读书笔记是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措施。为此,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随读随记。要求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用,每人建立读书笔记,将阅读中看到的精彩片段、名言佳句、好的开头结尾随时摘录下来。

为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每学期进行读书笔记展评,从而促使学生记好读书笔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笔记对教师来说,也便于布置和检查,教师可以随堂布置布置与课堂相关、相似内容的文章查找和阅读,完成“每日读书”卡片的填写,完成好词好句的摘抄;星期六、日则布置与单元教学内容相关、相似内容的查找和阅读,完成对好的段落、甚至是好的篇章的摘抄。每周检查一次。因为是摘录和抄写,作业比较好改。因为偏重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只要书写比较工整,即对其进行鼓励。对学生讲,形式不多,力求简单,同时兼有阅读训练,容易形成能力。

读书笔记养成习惯后,学生的阅读面广,摘抄量大,随之带来思维的活跃,思想的开放,观点的创新,同时又促使写作面的扩大,写作量的增大,写作内容的增多,点面结合,扩大了视野,开拓了思想。

二、读过了,讲出来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对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的反映。不管是状物、写人、记事,还是说明事物的本质,许多文章不仅包含深刻的哲理,也包含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在阅读和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发现美:发现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美、自然美、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作家的心灵美,以及作家创造美所运用的精湛艺术技巧;还要带领学生去“创造”美,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经验,去复述、去联想、想象、去仿作……

在复述、联想、想象、仿作之间,四者固然都重要,但我觉得首先应加强复述训练,复述是再创造,是基础,联想、想象、创作是提高,有了基础才能提高。

学生复述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二天所能提高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紧进行系统训练,我认为可以先易后难,先复述一些简单的记叙文,后复述写景散文、议论文,先短后长,先复述文章篇幅较短的,逐渐增长;先局部后整体,先复述一小段,后复述全文。

学生课外阅读的小说故事等文学作品,教师要创造机会让他们讲述,可定期举办故事会,让学生登台讲述自己读过的,精彩的故事情节,既锻炼了说话能力,又加深了对读物的印象,同时对其他同学来说,请保留此标记,也增长了见识,真是一举多得。

本次读书笔记展评活动,激发了学生阅读与写作的积极性,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相信,同学们会更加热爱读书,我校“好读书,读好书”的风气更加浓厚。

20xx.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