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知识点总结6

友情提示。

? 总论部分1篇,4章,主要内容:

? 第一章:药物化学及发展过程

? 第二章:药效及药代

? 第三章:药物分子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四章:药物的研发程序

? 需要掌握的内容:

? 1 基本概念 先导化合物的来源、电子等排体、前药和生物前体、药物代谢、影响药效的因素,药效团等。

? 2 药物优化的基本程序、构效关系、定量构效关系。

? 需要了解的内容:

? 1 药物开发的基本程序

? 2 计算机技术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分子模拟,先导化合物的虚拟筛选,定量构效关系(2DQSAR、3DQSAR),Hansch分析法、Docking程序、CoMFA程序。

? 个论部分3篇,14章,主要内容:

? 第2篇 与中枢系统有关的药物

? 第一章:麻醉药

? 第二章:镇静催眠和抗癫痫药

? 第三章:精神神经疾病治疗药物

? 第四章:镇痛药

? 需要掌握的内容:

? 1 局麻药的结构类型,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的合成路线。

? 2 巴比妥类、苯二氮桌类催眠镇静药的作用靶点、结构特征。苯巴比妥、地西泮的合成方法。了解治疗癫痫病药物的种类。

? 3 掌握治疗精神病的代表性药物:氯丙嗪、奋乃静、氯普噻吨、氟哌啶醇、奥氮平的结构式及合成路线。

? 4 了解抗抑郁药的类型和主要药物。

? 5 了解吗啡类镇痛药物的简化过程,合成镇痛药的种类。

? 6 掌握盐酸哌替啶、芬太尼的合成路线。

? 第3篇 作用靶点是外周组织、器官上的受体、功能酶等的各类药物。 ? 第五章:非甾体抗炎药

? 1 了解花生四烯酸的代谢途径,前列腺素、白三烯与炎症的关系,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靶点。

? 2 掌握代表性药物阿司匹林、保泰松、双氯芬酸钠、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吡洛昔康的结构式及合成路线。

? 3 了解非甾体抗炎药的进展。

? 第六章:拟胆碱药和抗胆碱药

? 1 了解胆碱的生化来源及生理作用,胆碱受体和疾病的关系,拟胆碱药物的用途。

? 2 掌握盐酸苯海索的合成方法,了解肌松药的基本结构。

? 第七章: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药物

? 1 掌握内源性物质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的结构式及构型,了解其来源和生理作用。

? 2 掌握盐酸可乐定、多巴酚丁胺、沙丁胺醇、特拉唑嗪,普萘洛尔、噻吗洛尔的结构式、作用的受体及用途。

? 3 掌握沙丁胺醇和普萘洛尔的合成路线。

? 第八章:抗高血压药和利尿药

? 1 了解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引起高血压的因素。

? 2 掌握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药物的类型

? 3 掌握吡那地尔、卡托普利、依那普利、氯沙坦、二氢吡啶类药物、地尔硫桌、维拉帕米、乙酰唑胺、氯噻嗪、呋噻米的结构式及用途。 ? 4 掌握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的构效关系。

? 第九章:心脏疾病用药和血脂调节药

? 1 掌握氟卡尼、普鲁卡因胺、普罗帕酮、碘胺酮、洛伐他汀、氟伐他汀、氯贝丁酯、吉非贝齐的结构式和用途。

? 2 掌握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构效关系。

? 3 掌握氟卡尼、碘胺酮、氯贝丁酯、吉非贝齐的合成路线。 ? 第十章:组胺受体拮抗剂及抗过敏和抗溃疡药

? 1 了解H1、H2受体和H+-K+ ATP酶的生理作用

? 2 掌握抗过敏药物的基本结构特征、分类和代表性药物的结构式。 ? 3 掌握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的结构式、合成路线,西咪替丁的设计过程。

? 4 掌握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的结构式和奥美拉唑的合成路线。 ? 第4篇 作用于外源性靶标的药物

? 第十一章:合成抗菌药

? 1 掌握抗代谢学说及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 2 掌握代表性磺胺类药物和磺胺增效剂的结构式、合成路线。 ? 3 掌握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靶点,构效关系。

? 4 掌握喹诺酮类代表性药物的结构式和合成路线及三氟化硼在合成过程中的应用。

? 5 掌握异烟肼、克霉唑、氟康唑、特比奈芬的结构式。

? 第十二章:抗生素和半合成抗生素

? 1 掌握抗生素的定义、药物分类、作用靶点及用途。

? 2 掌握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母核结构和半合成抗生素的基本方法。

? 3 掌握苯唑青霉素、头孢噻肟钠的合成路线。

? 4 了解四环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改造位点。

? 5 掌握氯霉素、林可霉素、磷霉素的结构式。

? 第十三章:抗病毒药

? 1 了解病毒的繁殖过程,掌握抗病毒药物的种类。

? 2 掌握碘苷、齐多夫定、阿西洛韦、奈韦拉平的结构式。 ? 第十四章:抗肿瘤药

? 1 掌握抗肿瘤药物的分类,代表性药物的名称或结构式

? 2 掌握环磷酰胺、卡莫司汀、阿糖胞苷的合成路线。

 

第二篇:药物化学知识重点总结

药物化学考点总结(只是自己总结的,仅供参考)

生科院20xx级8班罗琴

1、天然药物化学: 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物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 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还将涉及主要类 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2、天然药物来源: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和微生物,并以植物为主,种类繁多。

3、一次代谢产物:对植物机体生命活动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物质,包括糖、蛋白质、脂质、 核酸。

二次代谢产物:并非在所有的植物中都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又不起重要作 用,但不少又多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如生物碱、萜类等。

4、(1)醋酸-丙二酸途径:脂肪酸、酚、蒽酮类( 以乙酰辅酶A、丙酰辅酶A、异丁酰辅酶A等为起始物,丙二酸单酰辅酶A起到延伸碳链的作用。这一途径主要生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聚酮类等化合物。) (2)甲戊二羟酸途径:萜、甾体类(该途径由乙酰辅酶A出发,生成甲戊二羟酸,再进一步生成:焦磷酸二甲烯丙酯(DAPP)、焦磷酸异戊烯酯(IPP)等异戊烯基单位, 经过互相连接以及氧化、还原、脱羧、环合或重排等反应,最后生成具有C5单位(异戊烯基单位)的化合物,如萜类及甾体化合物就是通过这个途径生成的。)

(3)桂皮酸途径:苯丙素、香豆素、木质素、木脂素、黄酮(该途径由苯丙氨酸经脱氨酶作用生成桂皮酸,进而生成具有C6-C3骨架的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质素类、木脂体类)

(4)氨基酸途径: 生物碱(该途径就是氨基酸脱羧成为胺类,再经过甲基化、氧化、还原、重排等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变为生物碱的过程。大多数生物碱类成分由此途径生成。 )

(5) 复合途径:醋酸-丙二酸—莽草酸径、醋酸-丙二酸—甲戊二羟酸途径、 氨基酸—甲 戊二羟酸途径、 氨基酸-醋酸-丙二酸途径 、氨基酸—莽草酸径

5、溶剂提取法:相似相溶原理

溶剂的极性强弱顺序:石油醚<二氧化硫<四氯化碳<三氯乙烯<苯<二氯甲烷<乙醚<三氯 甲烷<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乙腈<水<吡啶<乙酸

溶剂法分类: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是回流提取法的发展,具有消耗溶剂量更小,提取效率更高的优点。常用索氏提取器或连续回流装置。)

6、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的分离依据:共存成分的性质差异有(1) 溶解度差异 (2)分配比不同(3)吸附性差异(4)分子大小差异 (5)离解程度不同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 :调节温度、改变混合溶剂的极性、调节PH、加入某 种沉淀试剂。

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1)分配比K K=CU / CL

(2)分离因子β β=KA / KB (β>=100 1次萃取,基本分离; 10<=β<100 须萃取10~12次; β<=2 须做100次以上; β=1 无法分离)

液液萃取法:β<50时,采取逆流分溶法;

滤纸湿重/干重=1.5时,即r=2 ,β= Rfa (1-Rf b) / Rfb (1-Rf a);

迁移率Rf 与分配系数K: K有机相水相=1/r (Rf /(1-Rf ))

7、聚酰胺亲和力吸附强弱取决于各种化合物与之形成氢键缔合能力,含水溶剂中大致规律:(1)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吸附能力越强

(2)易形成分子内氢键者,其在聚酰胺上的吸附即相应减弱

(3)分子中芳香化程度高者,则吸附性增强,反之,则减弱

8、各种溶剂在聚酰胺柱上的洗脱能力由弱至强顺序:水-甲醇-丙酮-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

9、正想色谱: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如生物碱、苷类、糖类有机酸等化合物时,固定相多采用强极性溶剂,如水、缓冲溶液等,流动相则用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丁醇等弱极性有机溶剂,称之为正相色谱。

10、凝胶滤过法原理:(1)凝胶三维网状结构的分子筛作用;(2)按分子量由大到小的顺序

分离 凝胶的种类: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

):G代表凝胶;羟丙基葡聚糖凝胶

。 (Sephadex LH-20): 数字=吸水量10(如G-25:该葡聚糖凝胶吸水量为2.5ml /g )

11、离子交换法原理:(1)离子交换树脂为固定相,水或含水溶剂装柱;(2)含水流动相通

过树脂;(3)可交换离子与树脂上的交换基团交换,吸附到树脂上 ;

(4)中性及无交换离子的成分流出;(5)将吸附到柱上的成分洗脱下来。 离子交换树脂的种类:

阳离子交换树脂:强酸性(-SO3-H+),弱酸性(-COO-H+)

水提液

-NH2,-NH-,-N=) (酸性、中性成分) (碱性、两性成分)

氨水洗脱 洗脱液 (中性成分) (酸性成分)

洗脱 (两性成分) (碱性成分)

12、红外光谱:利用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在4000~625cm-1红外区域引起的吸收, 而测得的吸收图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n-*)跃迁产生的吸收图谱,在200~700nm 范围内含有共轭双键、发色团及具有共轭体系的助色团分子的化合物具有紫外-

可见吸收。 化学位移(δ):是指1H核因为周围化学环境的不同,其外围电子云密度,以及绕核旋转时产生的磁的屏蔽效应也就不同。在一定的外磁场作用下其回旋频率也不同,因而需要相应频率的射频磁场才能发生共振而得到吸收信号。这些信号将会出现在不同的区域,我们在实际应用当中以四甲基硅烷TMS为内标物,将其化学位移定为0,测定各质子共振频率与它的相对距离,这个相对值就是质子的化学位移值。

分子离子峰:指分子受到电子束轰击后失去一个电子而形成的离子M+称为分子离子峰。 C谱特点:(1)化学位移范围大(0~250ppm ),分辨力强;

(2)可检测不与H相连碳的共振吸收峰。

13、糖:是多羟基醛、酮化合物及其聚合物。苷:是由糖及其衍生物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非糖物质(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14、根据苷键原子的不同又可将苷分为氧苷、氮苷、硫苷、碳苷等:

氧苷:根据苷元成苷官能团的不同将氧苷 分为以下几类:(1)醇苷

:苷元上的醇羟基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脱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2)酚苷:苷元上的酚羟基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脱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3)氰苷:是一类羟基腈与糖分子的端基羟基间缩合的衍生物。(4)酯苷(酰苷):苷元上的羧基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脱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5)吲哚苷:是吲哚醇羟基与糖脱水生成的苷。

硫苷:苷元上的巯基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脱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

+ 浓硫酸 + α-萘酚棕色环氮苷:

碳苷:

(多糖、低聚糖、单糖、苷)14、Molish 反应—糖类与苷类检测反应:

酸水解难易程度规律:有利于苷键

原子质子化和中间体形成的因素均有利于水解。

1. N-苷> O-苷> S-苷> C-苷

2. N-苷的N原子在酰氨及嘧啶环上时,很难水解。

3. 酚苷及烯醇苷比其它醇苷易水解。

4.2,6-二去氧糖苷>2-去氧糖苷>6-去氧糖苷>羟基糖苷>2-氨基糖苷

5. 呋喃糖苷>吡喃糖苷

6. 酮糖苷>醛糖苷

7. 五碳糖苷>甲基五碳糖苷>六碳糖苷>七碳糖苷>糖醛酸苷

8.当苷元为小基团时,横键苷键易水解;当苷元为大基团时,竖键苷键易水解。

15、苯丙素类:由苯环和三个直链碳连在一起为单元构成化合物。包括:苯丙酸类、香豆素 类和木脂素类。

显色反应:具有酚羟基取代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可以与诸如三氯化铁等多种酚类试剂产生 颜色反应。酚羟基的对位无取代或者6位碳上无取代的香豆素衍生物,可以 和Gibbs试剂及Emerson试剂呈现颜色反应。

16、醌类化合物:是指分子内具有不饱和环二酮结构或容易转变成这样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 物。主要包括: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

颜色反应:(1)Feigl 反应:醌类衍生物在碱性条件下经加热能迅速与醛类及邻二硝

基苯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

(2)无色亚甲基显色实验:是检出苯醌类及萘醌类的专用显色剂。可与蒽醌类区别。

(3)碱性条件下的呈色反应:羟基醌类在碱性溶液中发生颜色改变,会使颜色加深。

(4)与活性次甲基试剂的反应:苯醌及萘醌类化合物当其醌环上有未被取代的位置时,可在氨碱性条件下与一些含有活性次甲基试剂的醇溶液反应,生成蓝绿色或蓝紫色。

(5)与金属离子的反应:在蒽醌类化合物中,如果有a-酚羟基或邻位二酚羟基结构时,则可与 Pb 2+ 、Mg 2+等离子形成络合物。

紫外光谱:(1)苯醌类主要吸收峰:240nm ,强峰;285nm ,中强峰;400nm ,弱峰。

(2)萘醌类:245nm ;251nm ;257nm ;335nm 。

(3)羟基蒽醌类:230nm 左右;240~260nm(由苯样结构引起) ;262~295nm(由 醌样结构引起) ;305~389nm(由苯样结构引起); >400nm(由醌样结构中的C=O引起)

17、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以前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2-phenyl-chromone) 类化合物,现在则是泛指两个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 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2)抗肝脏毒作用;(3)抗炎;

(4)抗菌及抗病毒作用;(5)解痉作用;(6)雌性激素样作用;

(7)泻下作用;(8)清除人体自由基作用.

酸性: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含有游离酚羟基,故显酸性,可溶于碱性溶液中。酸性强弱 顺序依次为:7,4’-二OH > 7-或4’-OH> 一般酚OH > 5-OH > 3-OH。此性质可

用于提取、分离及鉴定工作。

显色反应:(1)盐酸-镁粉(或锌粉)反应:多数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

氢黄酮醇类化合物显橙红~紫红色,少数显紫~蓝色,B环有-OH或OCH3取代 时,颜色随之加深。查耳酮、橙酮、儿茶素类不显色。异黄酮类一般不显色。

(2)四氢硼钠(钾)反应:NaBH4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还原剂。与二氢 黄酮类化合物产生红~紫色。其它黄酮类化合物均不显色。

3-OH, 4=O2%二氯氧化锆(ZrOCl2)甲醇溶液。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有游离的3-或(3)锆盐:多用黄色不褪黄色锆络合物5-OH5-OH黄酮的黄色褪去,5-OH, 4=O黄色褪去

而3-OH黄酮溶液仍呈鲜黄色。

样品黄色

2%枸橼酸甲醇液 观察颜色

带II(220-280nm)(苯带I(300-400nm)

(4)硼酸显色反应:在无机酸或有机酸存在条件下,5-羟基黄酮及2’-羟基查耳酮可与硼酸 304-350 黄酮类 -OH越多,带I带II反应,呈亮黄色。显然,5-羟基黄酮及2’-羟基查耳酮类结构满足条件,可与其它类型区别。 越红移 328-357 黄酮醇类 (3-OR) B环3’,4’有-OH基,352-385 黄酮醇类(3-OH)

245-270 300-400 异黄酮类 B环上有-OH, OCH3

270-295 二氢黄酮(醇) 对带I影响不大 340-390 查耳酮类 查耳酮2’-OH使带I 或340-390(Ia) 红移的影响最大 370-430(3-4个小峰) 橙酮类 220-270

18、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是一类骨架多样、数量庞大、生物活性广泛的一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从化学结构看,它是异戊二烯的聚合体及其衍生物,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少数也有例外。

卓酚酮类:卓酚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变形的单萜,它们的碳架不符合异戊二烯定则。

环烯醚萜:为蚁臭二醛(iridoidial)的缩醛衍生物。

倍半萜类(sesquiterpenoids):是由3 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15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 挥发油(volatile oils):又称精油(essential oils), 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 体的总称。在常温下能挥发,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 挥发油的成分大体可分4类:萜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其它类化合物。 化学常数:(1)酸值: 酸值是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的含量。以中和1克挥发 油中含有游离的羧酸和酚类所需要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

(2)酯值: 代表挥发油中酯类成分含量,以水解1g挥发油所需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

(3)皂化值: 以皂化1g挥发油所需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皂化值等于酸值和酯值之和。 功能团的鉴定:(1)酚类: 将挥发油少许溶于乙醇中,加入三氯化铁的乙醇溶液,如产生蓝 色,蓝紫或绿色反应,表示挥发油中有酚类物质存在。

(2)羰基化合物:1)与硝酸银的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表示有醛类等还原性物质存在;2) 挥发油的乙醇溶液加2.4-二硝基苯肼,氨基脲,羟胺等试剂,如产生结 晶形衍生物沉淀,表明有醛或酮类化合物存在。

(3)不饱和化合物和薁类衍生物: 于挥发油的氯仿溶液中滴加溴的氯仿溶液根据颜色变化来 判断是否含有不饱和化合物,或薁类化合物。此外,可通过在挥发油的 无水甲醇溶液中加入浓硫酸时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是否含有薁类衍生物。

(4)内酯类化合物:于挥发油的吡啶溶液中,加入亚硝酰氰化钠试剂及氢氧化钠溶液,如出 现红色并逐渐消失,表示油中含有α、β不饱和内酯类化合物。

19、三萜: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分子中有6个异戊二烯单位,通式(C5H8)6。

四环三萜或其皂苷苷元:主要有达玛烷、羊毛脂烷、甘遂烷、环阿屯烷(环阿尔廷烷)、 葫芦烷、楝烷型三萜类。

五环三萜主要有下面几种类型:齐墩果烷型、乌苏烷型、羽扇豆烷型、木栓烷型。 显色反应:1)浓H2SO4-醋酐(Liebermann-burchard) 反应:样品溶于冰醋酸,加浓硫 酸-醋酐(1:20),产生黄→红→ 紫→ 蓝等颜色变化,最后褪色。甾体皂苷也有此反应,但颜色变化快,在颜色变化的最后呈现污绿色; 而三萜皂苷颜色变化稍慢,且不出现污绿色。

2)三氯化锑或五氯化锑(kahlenberg)反应:将样品醇溶液点于滤纸上,喷以20%三氯化 锑(或五氯化锑)氯仿溶液(不应含乙醇和水)干燥后,60-70 ℃加热,显黄色、灰蓝色、 灰紫色斑点,在紫外灯下显蓝紫色荧光(甾体皂苷则显黄色荧光)。

3)三氯醋酸(Rosen-Heimer)反应:样品溶液点于滤纸上,喷25%三氯醋酸乙醇溶液,加 热至100℃,显红色→紫色斑点。

4)氯仿-浓硫酸(salkawski)反应:将样品溶于氯仿,加入浓硫酸后,在氯仿层呈现红色 或兰色,硫酸层有绿色荧光出现。

5)冰醋酸-乙酰氯(Tschugaeff) 反应 :样品溶于冰醋酸,加乙酰氯数滴及氯化锌 结晶 数粒,稍加热,则呈现淡红色或紫红色。

20、甾类成分的颜色反应(1)Liebermann-burchard反应: 样品溶于冰醋酸,加浓硫酸-

醋酐(1:20),产生红 紫 蓝 绿 污绿等颜色变化,最后褪色。

(2)Salkowski反应:样品溶于氯仿,沿管壁滴加浓硫酸,氯仿层显血红色或青色,硫 酸层显绿色荧光。

(3)三氯化锑或五氯化锑反应 将样品醇溶液点于 滤纸上,喷以20%三氯化锑(或五氯化 锑)氯仿溶液(不应含乙醇和水)干燥后,60-70℃加热,显黄色、灰蓝色、灰紫色斑点。

(4)Rosenheim反应

C21甾(C21-steroides):是一类含有21个碳原子的甾体衍生物,植物中分离出的C21甾 类都是以孕甾烷(pregnane)或其异构体为基本骨架。 甾体皂苷:具有螺甾烷类化合物结构母核的一类皂苷。

四种类型;螺甾烷醇类、异螺甾烷醇类、呋甾烷醇类、变形螺甾烷醇类。

颜色反应 :甾体皂苷在无水条件下,遇某些酸类可产生与三萜皂苷相类似的颜色反应。 甾体皂苷与醋酐-硫酸的颜色反应,最后出现绿色;三萜皂苷最后出现红色。 三萜皂苷三氯醋酸加热到100℃显色,而甾体皂苷加热到60℃就显色。

表面活性及溶血作用:甾体皂苷多具有发泡性,其水溶液振荡后产生持久性泡沫。甾体皂苷 具有溶血作用。 能与碱式铅盐、钡盐形成沉淀

红外光谱:甾体皂苷元含有螺缩酮结构的侧链,在IR中几乎都能显示出980cm-1(A)、920cm-1

(B)、900cm-1(C)、860cm-1(D)附近的四个特征吸收带,且A带最强。在25S型皂 苷或皂苷元中,吸收强度B带>C带。在25R皂苷或皂苷元中吸收强度则是B带<C 带 。因此能借以区别C25位二种立体异构体。

21、生物碱的定义:指天然产的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多数具有碱性且能和酸结合生成盐; 大部分为杂环化合物且氮原子在杂环内;多数有较强的生理活性。 碱性:碱性越强,其Kb越大,PKb越小,其共轭酸Pka越大;即Pka越大,碱性越强; Pka<2 极弱碱;Pka=2~7 弱碱;Pka=7~12 中强碱;Pka>12 强碱;

胍基>季胺碱>脂肪胺基>缺电子芳杂环(吡啶)>酰胺基>富电子芳杂环(吡咯)

显色反应:某些生物碱单体能与一些浓无机酸为主的试剂反应,呈现不同的颜色,这些显色 剂常可以用于检识和鉴别个别生物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