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师范学院《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五)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8.农业起源研究所要解决的六大问题:

农业产生的原因

农业产生的特点

农业产生的时间 农业最初由什么人产生 农业产生的方式 农业的对象

19.现代农业的类型:

种植园农业、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和大牧场六种。

第六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

20.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论述题)

1 自然条件2 资源条件3 能源条件4 市场条件5 劳动力条件6 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7 区域协作和全球经济一体化

(一)自然条件

影响工业分布的主要条件是地形、气候和水文。地形对工业的影响主要在于厂址的选择。多选择地形比较平坦,有较大面积,有利于生产活动与内外联系的地方。在地形的选择上还要注意自然灾害问题。气候条件对工业的作用不象地形那样大,因为可以用人工办法创造适合工业生产需要的室内环境,以弥补自然气候的不足。水文条件主要是供水与排水问题。工业生产大多需要较多的水,不但有数量上的要求还有质量上的标准。

(二)资源条件

工业是加工原料成为成品的企业,各种原料由于其数量、质量的差异,对工业的区位选择有大大的影响。 1 加工后的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而且价格低廉的原料。

2 加工后的成品体积增大而有不便运输的原料。

3 消耗能量多的企业。多选择能源供应量大的地方。

4 需要新鲜原料的企业多选在原料产地近运输条件好的地方。

5 产品需要新鲜的企业多选择在市场附近。

(三)能源条件

第二产业在将原料加工为成品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源,而且这些能源不是过去手工业时,体力劳动所能解决的。蒸汽机、电力、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相继出现。

(四)市场条件

商品生产的特点,使商品不是为生产者自身消费,而是为消费者而生产的。工厂的效益往往视其规模而定。对于不生产主机而只生产配件,或使用其他企业的副产品做原料的工厂,则手主机厂与提供其副产品做原料的工厂的所在地限制。有些企业与公司,为起产品在其他地区或国家占据市场,往往在这些地区或国家建厂生产其产品。以便就地销售。

(五)劳动力条件

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条件,也是使其他产品增殖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的区位选择对这个条件是十分重视的。由于工业生产过程多劳动力的数量、质量的要求不同,而分成劳动密集型产业。前者需要劳动力的数量较多,后者较少。对生产技术要求高,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具有一定水平,并适合操作机器的工人才能上任,称之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再有,各种企业的规模,工序关系,生产连续性等方面有所不同,所有企业对工人稳定要求不高。

(六)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从工业革命开始与工业生产扩散以来,人门看到其对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起着显著作用。目前不但污染已造成局部环境问题,而且也出现了大范围的世界性的环境问题。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

21.城市化概念:

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22.城市化的机制:

①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②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

③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④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⑤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23.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

(一)从防卫出发而选择的区位

1 在利用河流方面

2 在利用海洋方面:利用海洋作为防卫的有利条件有半岛、岛 与内港

3 制高点和隘口

(二)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

1 城市与水运的关系

2 城市与陆运的关系

3 海上交通与城市的关系

24.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

(一)形成地域结构的动力

动力分两方面,即集聚力和离散力。集聚力就是向心力,驱使居民和某些部门向市中心集聚;离散力则是向相反方向,驱使其转向郊区。另外还有摩擦力(阻力)。

1 集聚力:集聚力主要由下面两方面原因引起的。第一,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第二,它具有

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

2 离散力:由两方面原因引起的。首先是经济条件方面,其次是社会条件方面。

3摩擦力:阻碍产业、家庭、产生聚集或扩散的力量。

4三种力的循环相互作用

(二)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1 同心圆模型:是19xx年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的。

2 扇型模型:是美国的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于19xx年提出的。

3 多核模型:是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和 乌尔曼于19xx年提出的

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25.语言:

语言是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和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地理学即研究语言的时空特征,语言的形成条件,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26.语言谱系:

谱系分类法是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将世界上的语言比拟为具有生物学上的亲属关系,认为同一语系中的语言具有相同的起源,并按其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划分为不同等级的类别,列出详略不等的语言分类表。谱系分类的等级体系和基本意义如下:

(1)语系:分类的最大单位,由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

(2)语族:分类的二级单位。

(3)语支:在语族单位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的单位。

(4)语种:分类中的最小单位。

27.语言的本质属性:

社会性 交际性 工具性

28.七大方言:

1. 北方方言2. 吴方言 3. 湘方言的形成与发展4. 粤方言 5. 闽方言 6. 赣方言 7. 客家方言 29.语言传播特性:

外延性和连续性;距离衰减性;层序性和阶层性;复合性;竞争性和同化性;演变性

30.语言传播的影响因素:

1.地理集团的影响 (自然因素影响)

2.社会人文因素影响

行政区划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经济条件的影响

31.第四节:语言景观(全看) 地名景观(重点看) 熟习的某一区域,对地名景观进行解说

一、地名景观的特点:特殊性、符号性和变异性。

分析我国地名景观的类别,试 对你所在地的地名特点进行分析总 结。

我国地名景观从其意义上讲,可 分为历史地名、变迁地名和意愿地名 等不同类别。

(1)反映自然环境方面:地名 主要是反映地点的相对位置。我国古 代就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水南 为阴,水北为阳”的说法。与此有关的 地名有华阴、蒙阴、衡阳、凤阳、淮 阴、沈阳、洛阳等等。 与地形有关的地名有:鞍山、巫 山、平顶山、赤峰、黄冈、等等。

与水体有关的地名有:黑龙江、 浙江、松江,漠河、沙河、白河,沂 水、,等等。

(2)反映经济活动方 面:反映商业、集市贸易特点的地名 有:茶店、酒店、牛市屯、牛街、 马市、马场、马街、柴树店等 等。这种命名反映了该地商业活动的 特点。

(3)反映历史方面:有许多 地名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例如 明朝时建都于北京,为改善当地农业 经济,增加粮食供应,从人口较多的 山西移民到此进行开垦种田。当时, 来北京开垦的移民都以原来居住地的 地名命名新的开垦地点,故村名就以 山西的故乡县名命名。

(4)反映少 数民族文化方面:如在壮族地区称田 为“那”。以“那”作地名,不仅限于广西 (那陈、那琴、那岭)省,而且也出 现于广东(那条、那霍)、云南(那 洒、那街)的部分地区。在蒙语 中,“浩特”是指城,故有呼和浩特 (蒙语为青色的城)、乌兰浩特(红 色的城)等地名。西藏自治区首府拉 萨,藏语中是“圣地”之意。新疆的“塔 里木”在维吾尔语中意为“脱缰之马”。

(5)反映祥瑞或祈福意愿方 面。表示祥瑞或祈福意愿的地名很 多,谨以陕西为例,就有长安、凤 翔、宝鸡、扶风、绥德、安康、宁 陕、镇安、定边、靖边等。

 

第二篇:南阳师范学院《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四)

南阳师范学院《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第四章 人口、人种与民族

14.人口发展理论 重点关注 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一 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人口转变: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

人口再生产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性。

人口转变的影响因素:

①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原始阶段(高高低)、过渡阶段、现代阶段(高低高—低低低)

②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1 高位静止阶段。2 早期扩张阶段。3 后期扩张阶段。4 低位静止阶段。5 减退阶段。

③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重新命名了五个阶段,并提出了各个阶段的数量界限。

二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给人口转变设置了障碍。

根据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的高低差别,也可将其分为多种类型。除了极端类型之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使出生率持续下降,这种转变类型代表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转变模式。

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给人口转变设置了障碍。和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有着根本的差异。大多数国家

实施人口控制政策,控制人口出生率。

中国人口转变模式(阶段):

中国的这种模式和发达国家相比,其特点是:经济发展水平低,控制因素作用强。生育观念的转变和生育行为的转变大体同步,但也有落后。而且内部差异也大。

? 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成因: 历史、发展水平、内部差异、政策

15.人口迁移的机制:个人的动机,环境的变化、政治、文化、军事、生态等

16. 民族 :

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斯大林:“民族不是种族的共同体,也不是部落的共同体,而是历史上形成的人们的共同体”—是历史的产物。

17.种族:

在自然体质、形态上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也称作人种。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形、身长、面型、头型、鼻型、血型等,以此为划分标志,属于体质人类学和生物学范畴。在生物学上,现在世界上的人种只是一个种,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

民族与种族区分:民族和种族,种族属于生物学范畴,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形成的;而民族则属于历史学范畴。划分种族是以体质上的某些共同的遗传和生理为特征,而民族则是以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为特征。也可以说,前者是先天的因素,后者是后天的因素。

内涵之别:种族是指在自然体质特征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面型、血型等)的人群。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

外延之别:种族的外延比民族的大

标志之别:世界种族划分依据: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头型、血型等。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心理素质、共同经济生活。

相关推荐